佛弟子文庫

背娑婆而向極樂

大安法師  2016/12/1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背娑婆而向極樂

無明所引。棄覺逐塵。違遠真體。故名曰背。返其去路。復使歸還。斯之謂向。即指背娑婆而向極樂也。《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先看這一段。現在怎麼理解這個「背」?返背而向,「背」就是講一念無明,「不覺」而有一念,這就是無明。這個無明是指根本無明,與生俱來的。「無明所引」呢,就「棄覺逐塵」,意為棄捨本覺,追逐外塵。這個塵就是指「三細六粗」,我們學法相、唯識會學到這些概念。「三細」就是由於不覺而起一念,形成了無明的三種業相,它非常微細。

第一種是無明業相。無明業相有覺和不覺、染和淨這樣的東西,從真如本體變成了阿賴耶。這時候阿賴耶裡面還是很微細,還沒有分出能所、主客體,但是已經具有了微細的變化,這叫無明業相。

第二種是能見相。在無明業相裡就有一個覺明瞭,想看的東西,這時候就形成了一種對待,一種主客體、能所。它有妄染、能見的這種能力啊,就形成了能見相。

第三種是境界之相。當有了能見相,就有一個對待,顯現境界之相,就真的看到境界了。

這就是無明的三種微細相狀:業相、能見相、境界相。

「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六粗」是怎麼顯現出來的呢?有了境界相,就會有一種「我要了解它,我要分別它」之心,這就是「智相」。智相念念地了別、分析不斷,就形成「相續相」。

相續相顯現出來了,就執著它是苦是樂、是好是壞,叫「執持相」。執著的時候,就給它建立一些名相概念,假立名相概念,這叫「計名字相」。有了計名字相的時候,身口意三業就造業,叫「起業之相」。造了業就不得自在,這個業把你繫縛在三界六道,不得解脫,它就有苦報之相,「業系苦相」。

這就是《法華經》講的「窮子捨父逃逸」喻,漸漸地違背了我們的真如本覺之性,隨逐虛妄的境界之塵。

這就是「背」,就是「背覺合塵」。

現在我們聞到了佛法,尤其聞到了勝妙的淨土法門,要「就路還家」啊!我們是從這條路上迷失的,就不需要再找其他回歸的路,就循著這條路回去。原來是向外跑,現在掉過身來向內走,這叫「就路還家」,去見自己的大慈悲父。

「就路還家」,如果是通途教法的修行,那就是先從去除粗的煩惱做起,先破「計名字相」和「執持相」,也就是破「我執」。其次是破「相續相」和「智相」,就是掃蕩「法執」。

「我執」、「法執」掃蕩之後,再破無明的三種阿賴耶識的細相。修行至等覺菩薩的位次,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時,即破了最後的「無明業相」,此時就朗然大覺,回歸到真如自性本體了。

這就是到家了,波羅蜜多(到達彼岸)了,這就是「向」。這個「向」,在淨土法門就是信願稱名。

厭離娑婆就是「背」,欣慕極樂就是「向」。

娑婆世界整個就是一個無明業相,三細六粗具足。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是涅槃的常樂我淨。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在彌陀的光明願力慈悲加持之下,破這個「三細六粗」,勢如破竹,很快破盡。

首先,一往生之後就沒有「我執」,因為阿彌陀佛的大願就是讓我們不要貪計身見我執的。沒有「我執」,自然就沒有「法執」;沒有「我、法」二執,自然就能夠契入到無生法忍。在念不退當中自然就能夠到達一生補處位,很快能破「三細六粗」,這就是「背娑婆而向極樂」的意思。

這也就是從「迷惑顛倒」到「覺悟」的一個過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西方世界的七尊佛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

念佛必須持戒

不管修什麼法門,都必須持戒,當然念佛也不例外。 戒律...

娑婆求空空愈遠,往生極樂入有得空

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者,七地僅名現相,八地乃得無...

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引淨土宗的二祖善導大師說: 「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

內心深處要厭離到徹骨徹髓

為什麼淨土法門講信願?這個願就是厭離娑婆。這厭離娑...

去助念應抓住哪些重點

問: 臨終人將往生時,同修去助念,應抓住哪幾點?最快...

【佛學漫畫】生死關頭用什麼來抵擋業力

徹悟大師的往生故事...

蕅益大師《開示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 佛云:若人...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大藏經】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大藏經】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佛號與菩提心之間有何關係

問: 請開示念阿彌陀佛名號與菩提心的相互關係。 大安...

修行時常常會面臨的兩個問題

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沒,當...

名號就是無盡藏,要如何去開採呢

阿彌陀佛名號在前面這個依正二報裡面,談正報就介紹阿...

如何理解念佛要念得「心佛兩忘」

問: 《印祖文鈔》裡我似乎記得念佛要念得心佛不二、...

善加利用你的「缺陷」

一位挑水夫,有兩個水桶,分別吊在扁擔的兩頭,其中一...

念經時的妄想和昏沉,該如何去對治

很多道友說我念經的時候妄想很多。你若是念念經不知道...

沒有一顆美好的心靈

佛說: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心生。以我觀物,萬...

俱絺羅尊者問生死

學佛,就是要學得可以清楚知道「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原來一切都在

過去有一個禪師,他參訪一個善知識。他到了那個地方就...

從任勞任怨當中修忍辱

我過去讀佛學院的時候,我們教務主任慧天長老,他上課...

小主人尋寶記

天地萬物無常,人也是一樣。在平靜的時候就是平安、美...

只此數語,便是念佛三昧秘要

前有數行奉寄,想已塵覽。頃接手書,乃有塵業情緣,卒...

因打坐而使四大五臟發病的原因

因打坐而使四大五臟發病的原因共有四種:第一、心態不...

你心裡的苦惱和困惑是誰放進去的

看到這樣一則小故事,說有個人總是非常苦惱,他聽說佛...

長與幼

據《十誦律》記載,佛陀在講敬僧時,提到自己過去世的...

【推薦】生氣的時候,默念三句話

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父母。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曾經...

【佛教詞典】三聚圓戒

(術語)謂三聚戒一一具三聚戒而圓融無礙也。就殺生戒...

【佛教詞典】等住

【等住】 p1118 如九種心住中說。 二解 雜集論十卷十頁...

【視頻】道證法師《媽媽是觀音菩薩》

道證法師《媽媽是觀音菩薩》

【視頻】濟群法師《佛教的環保思想》有聲書

濟群法師《佛教的環保思想》有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