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起信論疏筆削記卷第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起信論疏筆削記卷第九

長水沙門子璿錄

二釋本覺名。疏二。初隨文別釋。責意雲二者。但反覆成難。而實無二故。本疏雲。進退成難。

以對等者。下云。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今此且約對於新生。立為本有。以始覺從修新生。本覺性自元有。由是對始以立於本。又以下約別義釋。前約對始名本。今約生始名本。原其始覺是本所生。內因熏習外假緣力。創然而有。故名為始。生於始故名為本也。苟無所生亦不名本。如女生子方得母稱。

以至下此辨但名覺之所以。以始本既合。則無二相。無二相故但是一覺。故下文雲。亦無始覺之異。以四相本來平等同一覺故。又此下約別義釋。前段是辨一覺所以。此即辨始覺所以。意明此段論。文是明始覺。以依本起始。始還同本故名始覺。以始得無念之覺。名真始覺也。已前雖亦名始覺。以未離念猶名不覺。或立相似隨分等名。至此念盡已覺初相。故名始覺。是知直待合同本覺心源。故名究竟覺。智淨相等並同是始覺也。

問若下。二問答違妨。異不成始者。以前文云是本所成故。融同本體方名始覺故。同不成始者。以前雲至心源時。始本無二平等一相無所待故。既而同異二俱不立。如何說言對始立本耶。此問因次前疏文中來。答意昔日不覺而今始覺。若窮其體與本不殊。就生滅門相待義邊。得名始本也。形本不覺者。形本覺故立為始。形不覺故立為覺也。若至心源已屬真如門攝。不同前難。而實始覺等者。無不覺之染緣可形待。故無覺名。與本平等不殊。故無始名。但名真如。不名始本覺也。由是真如門中。但顯於體不顯相用。

二始覺疏明起等者。正明始覺。文雖在後。轉推其源元因本覺。由迷本覺方有妄念。妄念即不覺也。則前依如來藏有生滅心。後依覺故迷等。如依不睡人有睡人也。論依不覺有始覺者。如依睡人方有覺人。疏三。初別解文。本覺等者。下云。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以熏習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等。究竟同本者。下云。而實無有始覺之異。本來平等同一覺故。下文引證者。即隨染本覺中文。斯則本覺離染初淨。便名始覺。

此文下二通辨論意。此如好人成睡人。睡人成覺人。此顯展轉成立也。始覺同本下明展轉泯絕也。如覺人同好人。以同好人故。即無睡人。無睡人故即無覺人。無覺人故即無好人。無好人故平等。平等亦不可。言平等者。無始本異故。再言之者有二意。一則始覺與本覺平等。始即本故。本覺與不覺平等。不覺即本覺故。二即始本不覺竟無差別。本自平等。又差別平等亦復平等。離言者。欲言始覺體同本故。欲言本覺無所對故。欲言不覺體即覺故。言之不及。故云離言。以離言故無相可得。心行處滅故云絕慮。此即泯同真如門也。

是故下三總結示。圓融者。圓攝染淨。覺與不覺融歸一體。清虛無累故曰解然。迷覺中道一不住著。故名無奇。況有三身異者。以三身由始本所成。始本既不安立。豈有三身之殊。此揀權教定說三身差別。於中分為無為別及三常之異也。但隨下釋疑也。或曰下說不思議業相緣熏習鏡報身應身。又云。無明盡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眾生。此豈非報化之用。何言無三身耶。故此釋之。但約機見有異名為報化之身。若約果海實無身說。下文即真如用大。文雲。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可見之法。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

科始覺者。亦可前略明始覺體。今廣明始覺相。後始不異本。即結相同體。初標因果。疏染心者。即六染心。性淨者。即如來藏。以污淨成染故。說淨為染源。故下文雲。是心從本以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麁相者。即轉現二相並六麁等。轉現亦是細中之麁。並為麁相。生相即業相妄中最細者。以麁從細生故。說細為麁源。故下文雲。麁中之細。細中之麁菩薩境界。細中細是佛境界。然心源之言疏中兩解。初解依士釋。次解依士持業二釋俱通。或可淨心即源持業釋。此解與疏初解。俱約所證之極。疏之次解約所斷之極。斯則心源二字通於真妄。覺之一字。即是始覺。始覺至於生相。生相足以斷除。始覺至於性淨。性淨足以冥合。故下文雲。覺(始覺)心(性淨)初起(生相)心(冥合)無初相(斷除)以遠離微細念(上所斷者)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上注合者)名究竟覺(能所合已別立此名)始覺道圓者。道即因義至此位中因滿成果。無始本異名究竟覺。即佛地也。不了等者。有生相等之所隔故。金剛等者。金剛喻定無間已還。乃至一切異生。即下文隨分相似及不覺等是也。斯則究竟是果。非究竟是因也。

疏前三者。則滅異住。覺此三相已還名不究竟。後一則生相。此一相盡故名究竟。此約反流故生相居後。若約順流則滅相為後。

科顯四位者。此同圓覺凡賢聖果之四。或開為五位。即資糧加行通達修習究竟也。或合為三。謂信行淨心究竟也。廣即五十二位。疏三。初總敘意文七。今初略標大意。麁則滅相。細則生相。中間相望互通麁。細寄顯等者。寄託四種塵勞相上。顯明始覺功力分齊。是則約所覺之麁細。辨能覺之淺深也。

然此下二料揀四相。意顯真心隨無明熏。從細至麁從惑至業。寄此惑業之上。說為四義。乃是一期之四相也。非約等者。剎那之中雖具四相。非今所辨故乃揀之。

今以下。三正釋本義二。初標列如文。

二釋文二。初總三。初總敘起妄二。初正敘原者。鞠窮之義。夫語辭也。謂窮此四相之由。本因迷心所成也。或二字俱是發語之端。心性下敘所迷心體。即真如門。如前文雲。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乃至離心緣相等。而有下明迷成生滅。即生滅門。如前雲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等。

經云下。二引證。初則涅槃。如前所引。又經即法身不增不減經。彼雲。即此法身為過於恆河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眾生。今疏略引大概。此下下即隨染本覺中文。

今就下。二總配四相如文。

佛性下。三引論釋成。彼論所說一一有為。莫不皆為四相所遷。以證今論一期四相。

二別下二。初略配下文。約位等者。即將此覺四相位。對下六染文。即知此四別分各成多少不等。如下文雲。一者執相應染。依二乘解脫及信相應地遠離。即是此文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無異相等。下文具雲。二者不斷相應染。依信相應地。修學方便。漸漸能捨得淨心地。究竟離故。乃至五者能見心不相應染。依心自在地能離故。此上四染即是此文雲。如法身菩薩覺於念住。念無住相等。又下文雲。六者根本業不相應染。依菩薩盡地。得入如來地。能離故。即是此文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等也。以此對彼足見四相別分之義。但以彼約淨智翻染。一向就煩惱道說。故不說於滅相。今文約覺起始終。具論故總明四相也。准海東疏配。生相有三。三細也。住相四。即七識四惑。異相六。即根本六煩惱滅相有七。即身三。口四。然彼所說法體即同。但開合有異。今疏即就當論所辨。以要順宗故。無以棄近而就遠也。

生相下。二廣釋四。今初業相者。標名。謂由下釋相。以無明下結成。表此先無故名生相。甚深下別嘆。下文下引證。即生滅因緣中文。即下文下類攝。初一即業相。後一即根本業不相應染。第一即業識。此等下都結。但以所說為門不同。而法體是一。故皆攝之。為門不同者。九相是明不覺。五意六染是明生滅因緣。但五意是生因緣。六染是滅因緣也。由義異故。名字不同。及說處亦別以體同故。故通攝也。下諸段標釋結攝例此。

住相下。二住相。此二等者。已上三細是三不相應心。屬於本識。此二並在等者。此是麁中之細屬於事識。無明等者。結成也。確然不改。故名堅住。後二即轉相現相。初二即智相相續相。後四即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中四即能見心不相應染。所現色不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不斷相應染。

言異下。三異相。此在等者。此二是麁中之麁。屬於事識。無明等者。惑妄麁顯能發身口貪瞋等別。故名異相。下文下類攝。中二者。即執取計名字相。初一者。執相應染。以合二相為一染故。意識即意之識。

言滅下。四滅相。滅前異心者。謂惑至此終極入於業道也。如小乘滅相滅現在心。令入過去。以無明等者。從微至著起惑造業。業因既成心招來果。一期事畢。故名周盡。以周盡故。故言滅相。非謂從此不起煩惱。如人謀事緣備事遂。名為周盡。以果下。或問曰。生等四相。於九相中已攝前八。何故不攝業系苦相耶。故此釋之。意雲。因則未造者不造。已造者轉滅。即有可斷之義。若至果報已當受處。即不可斷。如已至地獄。必當須受也。故佛令知苦斷集不令斷苦。是斯意也。故今文中廢置不說。言第六者。即六麁之最後也。

是故下四總結前說。唯一夢心喻也。如有一人(真如)忽然睡著(無明)作夢(業相)見(轉相)種種事(現相)起心分別(智相)念念無間(相續)於其違順深生取著(執取)為善為惡是親是疎(計名)於善於親則種種惠利。於惡於疎則種種陵損(起業)或有報恩受樂。或遭報怨受苦(業系苦相)忽然覺來上事都遣。當知此事唯一夢心。皆因等者法也。九相之興皆依此力。如依於睡有諸夢事。經云下引證。即勝鬘經也。彼雲。世尊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大。大論雲。譬如大地有勝力故。持四重擔。故名住地。一大海。二諸山。三草木。四眾生。無明亦爾。於五住地中此最難除。故知力大。下文則九相末都結之文。

雖復下五據理融攝。先縱牃前文。謂細不是麁。惑不是業。法執非我執。本識非事識。前位異後位。故云階降。然其下攝彼麁細差別。以為一念。所言一念有兩意。一則但是一無明之念。二則一剎那之念。且如一人忽逢一怨。便行殺害(業起)如以為張人王人(計名)定言於我有怨(執取)恶心無間(相續)分別是怨非親(智相)彼為所見(現相)已為能見(轉相)心念起動(業相)即於一念之中八相具足。然於二義中正唯前義。亦可一念者即一心也。故下文雲。一念相應。即無念之一念也。謂麁下出所以。或問曰。既有麁細前後等差。何得說為一念。故此釋也。謂雖有麁細等差。而是一心而作。豈有心在滅相。而生相中無心。若言無者。生何所依。亦不可分此一心以應四相。既心不可分。復無前後。如何四相得有前後耶。如人是一夢種種事夢事。雖多即無前後。故說下引證。即始覺末文。正雲。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然未下六決通伏難。或難雲。既四相同時。何故覺者有其前後。故此釋之。達心源下以了四相同依心者。方得俱時而知也。如人夢中說夢。漸漸而知。或至覺來方可併悟。斯乃得失在人。不應疑法。經云下引證。始者下轉釋所引。並可知。

既因下七結成始覺二。初順流釋所覺。所覺即不覺也。種種夢念即煩惱障。轉至滅相即業障。長眠下即報障。既三障所覆。殊不覺知。無始至今未曾覺悟。故云長眠。三界即依報六趣謂正報。於此六中數數歸往。故名為趣。

今因下。二約反流以明能覺。能覺即始覺二。初明起覺因緣。本覺熏者。內因熏也。覺力冥熏微妙叵測。名不思議。本覺是體熏令厭求是用。此即內因體用也。又因下明外緣熏力。真如是體。所流教法是用。此即外緣體用也。梁攝論說從清淨法界。流出正體。智正體智流出後得智。後得智流出大悲心。大悲心流出十二分教。清淨法界即是真如。據本而言。故云真如所流教法。聞熏者。謂以聞慧熏得真流之教。反資覺性。令彼有力。是則本覺所流教法。還即熏於本覺。

以體下二顯覺起功用。即指前內外熏力。能起始覺也。體同即外緣之體與內因體無二相故。即真如同本覺也。用融即外緣教法與內厭求。二相通和不相違拒也。領彼聞熏者。正顯同融之相。若不同融即不領受。以領彼故。遂能資益內熏覺性。起始覺之解。解力既增無明力劣故。得反流漸向心源也。始息滅相下明其漸向之義。從初信位止其造惡。次了我空。漸斷法執。覺至本識窮了生相。纖塵既盡覺照獨存。故曰朗然大悟。即無明夢盡成究竟覺也。覺了等者。心源常湛本自不動。動相既無對誰云靜。下云。覺心初起心無初相故。又云。譬如有人迷東為西方實不轉等。平等者。心無二相故。再言之者平等之相。亦復平等故。或即本末平等。能所平等。自他平等。以要言之。諸相待法。悉平等故。如經下引證。即華嚴經。經云。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渡故發大勇勐。施大方便。以大勇勐施方便故。即便[寤-吾+告]寤既[寤-吾+告]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勐。起大精進。以勇勐精進故。至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彼之意者。說此菩薩從有相有功用。入此地無相無功用。得無生忍。不見我及眾生菩提涅槃生死煩惱故。二行俱息以得法無分別故。今此約究竟位。始覺同本無相可覺。平等平等。位雖不同大意無異故。雲大意如此。

次正下。二別釋文二。初示文可知。二正釋。論四。今初疏總。相徵者。意問究竟與不究竟。覺約人約法。其義云何。以躡總標之文。而徵起故。

十信即劫外凡夫。夫言凡夫。通至地前。今此既能止惡。則非迷倒之類。未覺煩惱。又非十住已上。正在不定聚中。故云十信。

二所觀相。疏未入下且明所覺滅相。未入信位。迷倒之時。所行之行。唯惡是從。身有三種。謂殺盜淫。口有四惡。謂妄言綺語惡口兩舌。不了此業定招苦果。以不知故。熾然造作。斯則不識因果。罔知罪福之時也。今入下明能覺功用。信於善惡業緣受報好丑如聲響形影。必無差忒故。覺滅相者。方知此相過患。如是論文。但言覺知起惡。而無滅相之言。故疏對之。

三辨利益。疏不造惡等者。前念雖起。但是惑門。止後不生終非業道。意地既止。即身口不為也。

四結觀。疏能知等者。但知善惡之業不亡。不知無我無造。由是雖覺即是不覺。此約當位釋。此但下約望後位釋。後位已覺惑故。此位但覺於業。惑與覺義敵體相翻。業與始覺猶非敵對。故但名止也。

論異相中初能觀。疏十解即十住之異名。彼名發心。此名發意。名義俱同。等之一字意該九住及與行向。故云後也。留惑者伏而未。斷故不證者。意為利生故。謂此菩薩悟真本有。達妄本空。隨順真如修唯識觀。雙伏二障不起現行。但留種子。若准法相宗。說以止觀力微。不斷隨眠也。若依涅槃經。地前菩薩依教起行。不可思議惑障不起。以悲願力助惑潤業。受生死身。六道教化。正當此義。若唯識說。初地已上悲增菩薩方有留惑之義。今此疏中於三賢位。而論留惑者。以此是法性宗實教菩薩。根性勐利。初發心時便能頓了本性。達妄體空。順性修行諸波羅蜜。趣理速疾於惑自在。故於三賢便說留也。得自在者。能入此觀能伏此惑故。用觀既齊。故同一位問論文何故不直言二乘。而言觀智者。何謂耶。答以二乘偏觀人空菩薩雙觀二空故。分大小之別。今但就用人空觀。同處為言故。得合論也。此則但約觀智力用分同菩薩。而非全同。如或直言二乘者。恐成濫失。此則不同而同。須言觀智。

二所觀。疏二種者。執取計名字相。分別等者。於身內計我。於外計所。於中具含俱生分別故。雲見愛。然於六根本中。除我見是見惑。餘皆是愛。如常所論。此二等者。即二乘三賢同覺此相。俱能了知此我執故。明本下明所覺異相發起因緣。謂未起智時。無明之念與異相和合。起諸煩惱。熾然不息。殊不覺知也。而今下明能覺功用。謂於無明念中。照察人我愛見有無道理。知此煩惱由無明生。始了麁念。故云微覺。是覺念中之異義。

三利益。疏既能等者。於無明中。如理照察人我之體了無所得。故云念無異相。斯則我空義也。

四結觀。論以捨等者。此文兩勢。一則結觀。二是釋前。下二相例知。疏以於等者。以覺我空故不起我執煩惱。故云捨麁分別等。而猶等者。以未能覺法執故。此乃通明二乘三賢俱名似覺。以此下釋所以也。菩薩未證本分是似二乘雖在自乘名為入證。以望大乘但得我空。未證法空。亦名未證。故同似覺。斯則望於初地證真故。此名似。問中引前為難可知。答中先縱。若約下奪也謂依覺有不覺。不覺是惑。不覺與覺是正敵對轉依不覺之惑。方始造業。業與覺義猶隔一重。故非敵對。以敵對故名為似覺。非敵對故名為不覺。其猶塵鏡在匣。匣與鏡非正敵對。塵與鏡是正敵對也。此義亦然。

住相四。初能觀。疏初地等者。謂十地菩薩皆證真如。依真如法為自體故。名法身菩薩。以十地滿心便成正覺故。此位中但標前九。

二所觀。論覺念住者。以此菩薩於無明念中。次第覺於四種住相。謂初地覺相續。從二地至七地。覺智相。八地覺現相。九地覺轉相此四俱名為住。故云覺於念住。

三利益。疏雖知等者意明。此地相續雖亡。二地至六地。智相猶在。在觀則無。出觀還有。雖不故意。任運如斯。以是俱生修道惑故。今論無住相者。但約在觀時及後位說故。又亦可此文是卻說地前行相。意明在地前時。信教修觀。知一切法唯是識現不起麁念分別執著。此即已離前異相也。然未親證法空。至出觀後。而於染淨法上。尚起法執分別。即相續相也。若至初地親證唯心境界。遠離二取分別隨眠。覺相續相乃至見相。故云念無住相。今論無住相者。但通約後位而說也。明彼下辨所覺住相生起因緣。謂未覺之時無明之念。與此住相和合堅執。而住竟無所改也。今與下明能覺功用。謂於無明念中。照察法我及能所心境有無道理。了不可得。即轉分別之心。成無分別智故。故云念無住相。

四結觀。疏異前等者。揀異前後。前雲麁分別執著。今但云分別。故異前也。後雲微細念。今雲麁念。故異後也。此四下明前九地所覺四種住相多少不同。如前所配。此菩薩以於無明念中。各隨其分。以始覺力。離此念中四種相也。然則前不離後。後兼離前。今就別意各指一相也。下文即生滅因緣六染義中廣釋如彼。眠生相等者。然今且約通意。而指生相。若別而言之。初地尚餘智等四相。二地至七地。餘現等三相。八地餘轉生二相。九地餘一生相。由是隨其智力。覺彼多少不同。故名隨分。

生相初能觀。疏學窮者。十地滿心有學位極。方便道者。是證佛果之方便故。萬行已圓。故名滿足。此明行滿。無間道者。自此相應永無間絕故。無間道內以此為初。故論雲一念。此則無念之念也。亦即始覺合本之一念也。此明智圓故。對法論雲。究竟道者。謂金剛喻定。此有二種。謂方便道攝。無間道攝。然准論文。依常所配。即此二句是標無間解脫也。以無間道斷解脫道證故。從覺心下至離微細念故。是釋無間道。得見心性下是釋解脫道。尋文可解。

二所觀論覺心初起者。始覺覺彼心體初起之相。即生相也。起謂生也。

三利益。疏根本下明所覺生相所起因緣。謂無始迷時。根本無明轉靜令動。最初微細名為生相。由與無明和合相續不滅。漸至麁著。起惑造業流轉無窮。前位雖覺麁相。至此位中微念方現也。今乃下明能覺功能也。謂於真淨心中。照察能起有無道理。於淨心中了無所得。真淨心體本自不動。故云本來寂。由是本寂故無初相也。此則十地住心猶有微念。及至滿心不見微念也。猶如下喻明可見。前三下對前辨異。然覺業之位不足可論。且第二位中由有二相未盡。第三位中有一相未盡。既於念中覺念。未得言心。但於無明念中無住相等。唯此窮極洞徹心體。真淨獨存更無別法。故特言心也。

四結觀。疏念中最細者。故下文雲。無明熏習所起識者。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盡知。唯佛窮了。生相者。配屬四相也。以在九為業在四名生。今約四位故。須配入。又以論中無生相之言故。如前凡位亦無滅相之言。疏亦配也。此相等者。前諸位中但言以捨以離等。而無遠字。今以業相最微。更無微細為此相本。既能覺了更無遺餘。方稱遠離也。真性現者。以妄覆故。真性不現。以不現故。不得見性。今既離妄性即現前。以現前故。即得見性。前三下對前辨異也。下云。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已來未曾離念故。既有念在為念所障。豈得雲見心性耶。仁王雲。始從伏忍至願三昧。照第一義不名為見。所謂見者。是薩婆若。前三下敘前位也。業識為生滅本。前既未離。豈名常住。今生下辨此位也。前但夢中覺夢。今此夢念都盡。是謂大覺。方名常住。佛地論雲。如大夢覺。即斯義也。論究竟覺者。此正結名也。此有五義。故稱究竟。一斷究竟即前遠離微細念故。二證究竟即見心常住也。並前行滿智圓。故成四矣。四事既備。即位究竟也。即前雲菩薩地盡也。前未下敘前位。既言望到則知未至。今即下明此位可知。以更無所進。故名究竟也。然此十地滿心與等妙二覺義說分三。若究其體更無三異。是故此文與後相望。互出不定。此中約斷四相。隻言菩薩地。盡斷於生相。便是究竟。若下文中。又云。此無明所起識者。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盡知。唯佛窮了。又云。根本業染依菩薩盡地。得入如來地能離。又不了一法。界義者。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乃至如來地能究竟離。應知第十地覺生相。只一剎那覺生無生。便是佛位義說前後也。若准纓絡經說等。覺照寂妙覺寂照。今見性常住即是照寂。名究竟覺。即是寂照。此即一位之中約寂照二義。而分二覺無二體也。

一引經證。疏在因者。以因中未能親觀無念真理故。但能觀無念道理。此約地前說耳。然以無念是佛地故。能觀此者。是向佛地之智也。亦可智字通於所觀。是則向於佛智故。後譯雲。能觀一切妄念無相。則為證得如來智慧。以是下明引經意。經中既言觀無念者。是向佛智。當知佛果決定無念也。此是等者。眾生是因佛即是果。能觀無念即是望義。望即向也。

二重釋。疏牒上等者。恐聞前覺心初起之言。將謂真心實有所起之相。今方覺此名覺初相。今欲釋出。故此牒之。非謂等者。以迷時謂有覺處元無。唯是一心。何有初相。此亦例前位。皆無所知之相方成。知異住等。問既下躡前難起故。為下指論以答。如覺下約喻釋意。覺心下合顯論文並可知。

三舉失。疏是前下釋是故二字。即顯下解餘文。金剛已還者。無間道前諸位菩薩與諸異生。故云一切。未離等者。以生相念盡始得名覺。當知前之三位皆名不覺。況異生耶。然則下對前釋成也。以前說隨分覺及相似覺者。以約無明夢中四相差別。各齊一相而論。故有覺義。由分淺深。遂有隨分等別。今約無明眠之不別。俱名不覺。夢雖有差眠豈有異。無明即生相也。此顯等者。顯無明即為諸法之始。以是五住煩惱之端。十二因緣之首故。故下云。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既為能生則知無有先於此者。斯則無始屬於他染。無始之無明依士得名。又無明下約當體釋無始也。謂此無明無有初際。以依真故。斯則無始即無明持業得名。故下文雲。以如來藏無前際故。無明之相亦無有始。

四顯得。疏若至等者。此顯始覺覺至心源見自無念。亦知一切眾生皆悉轉彼靜心成。四相差別也。雖云知四相。乃是知眾生同是一心本來成佛也。如華嚴說。如來成正覺時。普見一切眾生悉皆成佛。釋雲等者。佛得無念知念本無。眾生雖現在念中。佛知彼念亦即無念也。斯則佛無念與眾生。有念義齊。故云等也。以念即無念故。得彼無念。始知四相念也。此即生佛相望論等義。又釋下約四相相望。明等義。意明四相。皆是轉彼靜心所成。所成四相。既各無體。豈不即是一靜心耶。靜心即無念也。既一一相皆即無念。是故平等。以平等故得無念者。而能知之。如一珠中現。四色像。見珠體者悉能知之。然前以有念即無念。為等義。此以四相各即無念。為等義也。此上前解是海東疏。依大論釋義。則約覺至心源。以已得無念故。則知一切眾生生住異滅也。然據論文。只有知心相之言。且無眾生之語。今直就論文。更助一解。謂得此無念之時。已覺初相本無所起。常自一心本來無念。由是則知四相皆然。即是一心。是心之相元未曾起。非謂別有生住異滅從心而起也。何以故。以一一相皆同。初相即是無念故。雲以無念等故。無念唯一。故云等也故次文雲。四相俱時同一覺故。一覺即無念也。故後譯雲。若妄念息。即知心相生住異滅。皆悉無相也。即符此解。有智請詳。

起信論疏筆削記卷第九

 

上篇:起信論疏筆削記

下篇:大乘起信論內義略探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

大乘起信論別記 崇福寺沙門法藏撰 釋題目。頌中敬意。...

大乘起信論義疏

大乘起信論義疏上之上 淨影寺沙門慧遠撰 大乘起信論者...

理門論述記

理門論述記 泰法師撰 初言因明者。五明論中論。即是諸...

瑜伽師地論略纂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一(論本第一第二) 翻經沙門基撰  ...

【註音版】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

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

天台傳佛心印記

天台傳佛心印記 元傳天台宗教興教大師虎谿沙門 懷則...

佛說初分說經

佛說初分說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註音版】釋迦牟尼佛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十二品生死經

十二品生死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上 開府儀同三司特...

佛說群牛譬經

佛說群牛譬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

佛說無垢賢女經

佛說無垢賢女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佛教詞典】大願

(一)指佛、菩薩願眾生成佛之心廣大深重。放光般若經卷...

【佛教詞典】羯朱嗢祇羅

(地名)國名。在中印度。土地卑濕,稼稷豐饒,崇重學...

至誠念觀音聖號免遭屠城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非常動亂的時期。那時候,有一個叫劉...

怎樣為親人修福報呢

世尊,習惡眾生,從纖毫間,便至無量。是諸眾生有如此...

生氣了就繞著房子跑三圈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個叫愛地巴的人,每次生氣和人起爭...

法不對機聽了煩惱,反而生出障礙

佛說的法,就像一個病人害病了,害病了得吃藥,那這就...

大安法師:有了信願持名就一定能往生嗎

問: 如何正確理解和實踐信願行?只要有了信願持名,...

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勢力所成

菩薩曰: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勢力之所成,非由他致。今...

動物實驗所造的惡業與果報有哪一些

問: 法師您好!我是醫學專業的學生,讀研會涉及動物...

劣勢也可以變為優勢

有的時候,人的劣勢未必就是劣勢,可能反而成了優勢。...

嫉恨是心靈的腫瘤

嫉恨,是心靈的腫瘤。嫉恨別人的人,往往是在容貌、學...

趙尊仁的往生故事

趙尊仁。法名培庚,江蘇如皋縣人。年三十餘歲,從事商...

為什麼說名號即實相

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無常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是前後變化的,而這變化...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女聲念誦

《佛說阿彌陀經》女聲念誦

【視頻】《地藏經》男聲讀誦(潮語版)

《地藏經》男聲讀誦(潮語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