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起信論疏筆削記卷第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起信論疏筆削記卷第六

長水沙門子璿錄

二立義分。二寄問中疏文二。初釋法。大乘法體者。大乘之體。即是於心。名心為法也。此中且說法為大乘體。次下一文方說心為法體。此乃展轉釋出其體也。今言出大乘法體者。恐多法字。有智詳焉。謂自下以三義釋名法之由。夫言法者。有其二義。一任持自體義。二軌生物解義。今初一句。即初義也。謂本有自體真實不變。非同依他。從緣假立無有自性。以從無始來任持不失故。故下論雲。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量性功德故。後二即軌生物解義。又法者。對智得名。以此一心是法界理。能軌於智令成無漏。無分別也。斯則以無相境相無緣智故。雲對智。下論雲。唯證相應故。復能顯於三大之義。未有一義不從法顯。故下文雲。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義理既彰物則生解故。此二句皆後義也。宗本法者。謂一論所宗染淨根本故。或可宗即是本。謂約義所依曰宗。能立萬法曰本。故下疏雲。依宗所顯差別義理。又淨名雲。依無住本立一切法也。又起論雲。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即斯法也。大位在因者。謂此論中所明法體。大都所判屬於因位。以文雲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既標眾生之言。故知大概合當因位。不同佛性圓覺究竟覺不思議解脫等。大位在果。今約因中性德所標故。雲眾生心也。通染淨者。若隨名取義則位在於因。若克論體性則通於因果。因果即染淨也。斯則心實通於因果。以帶眾生之言故。判在因也。然亦有在果名心在因名覺之處。如圓覺經云。是諸眾生清淨覺地。又云。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故。雲通染淨也。所以下文雲。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攝世間法是通染。攝出世間法是通淨也。

疏義者下二釋義文三。初釋文也。大乘名義者。謂大乘是名。名約義立故。須辨義。未有無義而有名者。何故等者。雙徵名義。謂約於何義得名大乘。未審大乘有於何義。以雙徵故。不言何故名。而言何故是。是之一字雙含兩勢。蓋文之巧也。謂此下釋三大可知。二運者。有兩意。一則自運運他。二則已運當運。今此論中正唯後意。故下文雲。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於此二中皆具自運運他也。以約此義名為大乘。

是故下。二結意也。如文雲。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先顯法體。次雲所言義者。則有三種等。是後顯義理。大乘之中唯茲法義。今既法義並陳無所遺矣。故云義足。

疏依宗下三彰位所依之法。染淨雖通。所顯之義唯局於淨。體相用三各不相。是故名差別離障。所顯翻染得名故。雲唯淨。故下相大。文雲。心性無動則有過河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用大雲。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據此所說正唯屬乘。而言大位者。以體大通染淨故。今約多分判在果也。又體大雖通於染。以彼之名亦從顯得。若在因時則無體大之名。至相用顯時。方對此二以彰體名。由是三義皆屬淨也。

起下法體等者。即起下顯正義中總之一段。文雲。顯示正義者。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乃至以是二門不相離故。論眾生心者。眾生即能依心即所依。所依之體從能依以彰名。前劣後勝。眾生之心依士釋也。故下文雲。眾生依心意。意識轉故。

疏三。初正釋。出法體者。前出大乘體。名之為法。此出法體名之為心。從寬之狹。此為至也。如來藏心者。謂在纏自性清淨心。具足含攝如來功德。名如來藏。如下自釋。具和合下明心之行相也。和合即生滅門。以彼隨緣成染淨故。不和合即真如門。以約體絕相顯不變故。以其下釋所以。此心具上二種義者。以在眾生位中辨故。是故論雲眾生心也。

若在下二反顯。謂此心隨染之時。則雲與生滅和合。今在佛位純淨無垢。唯不生滅故。無和合義也。以始下出所以。顯無生滅之相。故云唯是真如。既無彼相但是一真約何說合。故中論雲。一法云何合。下文顯佛地雲。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純淨故。所顯義者。三大之義自此方彰。生滅相無則唯局淨。故無和合。

今就下順結卻成前義。眾生即染相。以真體隨緣起。為眾生相不離體故。名和合。雖全體起相。而體未嘗改變。故名不和合。由是在纏具二門也。

論出世間法下疏文二。初總敘意。初一句標指。餘皆正敘。體即真如門。相即生滅門。二門相攝不相捨離故。雲無礙。染淨同依者。二門之中各攝染淨。真如門是染淨通相。生滅門別顯染淨。通別雖殊不出一心。故云同依。隨流謂不覺迷真。乃至造業受報。反流謂始覺翻染。暨乎菩提涅槃。迷悟雖殊。唯此心轉故。經云。無始時來性一切法依止。由此有諸趣及證涅槃果。是故萬法唯心。心即是主故。其迷悟皆心所為。

疏是故下二別釋相二。今初約生滅門釋。不覺攝世間法者。以不覺是世間法根本。一切染法皆此所成。由是所成之染。皆不覺攝。則三細六麁五意六染等。是所攝之法也。故下文雲。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攝出世法者以本始二覺是出世法本。一切淨法皆覺所成。由是所成之淨。皆屬覺之所攝也。本覺所攝。即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真實識知義等。始覺所攝。即三明八解力無畏等。然此且就相用有異。分其二殊。若約體同所攝無別。此猶下結示可知。

疏若約下二約真如門釋也。鎔融含攝者。謂消和包納。令彼染淨差別之相。無有障礙也。染淨不殊者。出鎔融之相也。謂以一真如理融之。使染即非染。淨即非淨。即染即淨渾為一味。故云不殊。故下文雲。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即無一切境界之相。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斯則生滅門中。名為該攝。真如門中名為融攝。該攝則染淨俱存。融攝則染淨俱泯。俱泯故一味不分。俱存故歷然差別。是故二門雖皆言攝。而攝義不同也。下文顯者。相次即辨。

釋其法名者。標指此文也。法即是名。今此文中正釋此心。得名法之所以也。謂依下於前三義中。約第三顯義故。名為法也。其餘二義論各有文。已如前引。

責總立難。疏二意中。初意雲。心既通染不合顯得唯淨之義。其猶雜鑛之金。豈能鑄得純金之像。二意雲。心既是一一則體狹。大乘義多。多故成廣。豈能以狹而示於廣。

開別中疏二。初總敘釋意。大乘雖淨者。牒縱所問也。相用下分別正答。對染者。謂相大則翻染成淨。如雲心性不動。即有大智慧光明義等。用大則隨緣而起。如雲隨諸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等。此上二義皆對染成。故下文雲。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也。今生滅下正明能顯。既有覺不覺二義。故云具含染淨。以有染故方能顯淨。淨既不自淨。待染以成淨。何怪通染之心。能顯唯淨之義耶。此即結答也。以廢下出對染所以或問曰。何故須對於染方立淨耶。故此釋也。故下文雲。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又真如門中無染。亦不立淨。又云。若離業識則無見相。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遞相見故。心法雖一者。牒縱所問也。而有下分別正答。示大乘體者。真如是泯相顯實門故。以泯相而相不存故。唯示體也。具示三大者。生滅是攬理成事門故。以攬理而理不失故。具三也。大乘義下結成具示。謂此三大義中。具攝如來真應二身過河沙數德相妙用。以要言之。一切所有無漏功德。盡不出於三大之義。三大之體唯此一心。是故一心能顯多義也。

總舉等者。盡此一門之義也。一法界等者。具雲。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乃至若離於念名為得入。共有一十三行論文。是此所起也。真如相者。相即義相。如下文雲。復次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義即相也。不同生滅可狀之相。復次下乃至終於此門。共有一十二行論文。是此所起也。據此所配。若言真如門。則通言心真如真如相則別也。

論是心下疏二。初釋前二句二。初別釋當文也。隨熏變動者。謂隨染淨因緣所熏。令心變改動轉。成生滅故。總舉等者。撮下一門之義。在此生滅二字之中故。雲總舉。依如來藏等者。具雲。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乃至性染幻差別故。都有七十五行論文。是此所起也。緣由者。所以義。起下等者。具雲。復次生滅因緣者。所謂眾生依心意意識轉故。此義云何。以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乃至不能得隨順世間一切境界。種種知故。共有四十九行論文。是此所起也。狀謂形狀。妄識所知境也。揀異真如相。是義相相即性也。非識境界唯智所證故。起下等者。具雲。復次分別生滅相者。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麁與心相應故。二者細與心不相應故。乃至唯癡滅故。心相隨滅非心智滅。共有一十四行。是此起也。然此立義分中所立義本。即有八字。謂真如相生滅因緣相。下解釋分中度有一百六十三行。逐段而釋。如前所配。從四熏習下即通。明染淨生滅起之由致也。若更束八字。不出心之一字。更展一百六十三行論文。以成百餘部大乘經。此顯論主證悟心中自在之用。

何故下。二通前料揀。先牃外難。何故兩門一能一即耶。故牒雲者。以真下釋不起者。以真如有二義。一不變義。二隨緣義。今此門中但約不變。以顯其體。不約隨緣。故云不起。所顯謂體大能顯即此門。能顯為詮所顯為旨。真如與體蓋是一義。故云即也。以是下因顯唯示體大也。起動者。即隨緣義。以隨緣故成生滅門。染淨即生滅相也。即此染淨為能示之詮。三大是所示之旨。二義各別。故云又分也。能所下揀異前門也。若喻顯者。一心如水。真如如濕。生滅如波。是水濕相。即示。水體。是水波相能示水之自體(濕體)相(八功德相)用(鑒像潤物)故。

疏體謂下。二釋後一句文二。初釋本文二。初別解當文。本覺者。即是前之真如。至此門中轉名本覺。以對治故名本。對不覺故名覺也。即此本覺是生滅家之自體也。此顯生滅別無其體。全攬本覺為自體故。生滅因者。或問。若此本覺是生滅體者。本覺即是真如。何故說為生滅自體耶。故此釋之。謂生滅之相。起時實賴真如為因。以真如不守自性。為無明熏。成諸染相雖成染相其體不變。以不變故。熏彼無明。令厭生死樂求涅槃。漸起始覺成其淨法也。如是染淨皆由真如。是故真如是生滅體。故下文雲。依如來藏有生滅心。又云。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乃至名得涅槃。成自然業。亦辨體者。謂前真如門當體是體。此生滅門以真如為體。若無真如之體。生滅終不能成故。此門中須辨體也。翻染下明示相用也。淨相即相大。謂大智慧光明義等。業用即用大。謂報化二身等。是以下指文結示也。以生滅門中文科兩段。初釋能示生滅心法。即生滅因緣相等。後辨所示三大之義。即體相用等。下文具顯。

疏何故下。二通前料揀牃外難可見。以所下釋也。前雲。能示顯詮旨不一。今雲。自體顯詮旨不異。此門雖即能所有殊。非謂所詮在能詮外。今顯非外故。雲自體等。斯則生滅是真如家相。真如是生滅家體。體相雖異而不相離也。其猶波水。雖異豈得水在波外耶。故知其水是波之自體也。

疏問真下二釋妨難也。問意以兩門敵對。而難詳之可了。答中真如下二句牒門立理。不必由起者。真如本自立。不藉於生滅也。自性本常。豈因他有。由無下正釋。謂有起必有相用。無起但唯存體故。前門中但隻言一也。生滅下二句牒前立理。起必賴不起者。異於前門也。若無不起之真如。何有起動之生滅。如無其水。豈有於波。故須藉之。起含不起下正釋。真如舉體成生滅故。今生滅含於真體也。猶水起成波。波含於水。由是此門不唯示於相用。亦示體也。故云具示。

疏起下等者。如論雲。復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乃至真如自在用義。故即有六十四行論文。正是此所起也。體大疏言真性者。真謂揀非偽妄獨顯圓成。性謂自體常住不變不異。即揀諸法空性也。深謂竪窮三際無去無來。廣謂橫遍十方非中非外。凡即六趣差別。聖即三乘不同。染即穢土極於三界。淨即淨土盡於十方。然凡聖染淨各通二報。今約別論故。凡聖屬正染淨對依也。以諸法雖廣不出依正二報。正中不出凡夫聖人。依中不出淨土穢土故。舉此四以攝一切無不盡也。皆以為依者。上之四法併用真如之體為所依故。故華嚴雲。未曾有一法得離於法性。下文雲。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楞嚴雲。一切世界因果微塵因心成體。既為一切所依。體大之名由此而立。論真如平等者。謂真性於一切法中。為平等體故。如像中鏡。非同諸法本空。空故平等。如鏡中像。疏隨流等者。約染淨二義顯不增減。在文可見。以性非染淨故。染淨皆空故。良以下結成上義。染淨約法始終約時。謂隨流為始。反流為終。下疏所說以眾生為前。以佛為後。前後即始終也。或即此段別約橫竪。以顯平等之義。染淨不虧者。橫說也。以見在生佛位中無虧缺故。始終不易者。竪說也。以過去未來無改易故。前約多人同時說。此約一人異時說。雖一多同異橫竪別論。皆顯真如平等之義。

二種等者。謂如實空如實不空之二也。空謂不與妄染相應。不空謂具性功德。今如後義。故下文雲。所言不空者。以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恆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不異等者。謂一一德相即是體性。故不異也。非謂藏為能具德為所具故。有性言故下文雲。具足如是過於河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不同生滅之相。定差別故。性相異故。可知見故。如水八德者。即阿耨池水。具八功德。一甘。二冷。二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不傷喉。八不傷腹。不異之義。合法可知。

三用大疏二。初釋文。隨染業行者。謂隨彼彼染幻眾生。起利他行。即是如來不思議業。故云業行。若將隨染門中反染之業行。為此用大者。恐非文意。以彼但是能顯之淨法。未可便將為所顯故。學者詳之。報身即三賢已上之所見者。化身即二乘十信已下之所見者。麁即化身隨類各應。各見不同。非受樂相故。細者報體平等佛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好。所住依果亦復無量。種種莊嚴具足樂相故。世善者。謂有漏熏習善根力故。起十善等。此但有漏不逾人天故名世也。出也者。令厭生死樂求涅槃。此皆無漏。超過三界故言出世也。於中雖通三乘。究竟唯以一乘而得滅度。下文用大廣顯其相。

疏何故下二通妨牃難可知。以不下正釋。若善因果內順真如外治諸惡。此法若起從因至果。能感勝處故。得名為真如淨用。以從真如內熏所起報化二用所發。今茲用大宜發此法。若不善因果內違真理。外被善治。此法若起。從因至果能感苦處。何名淨用。以從不覺所生塵勞發現故。故此文中不言不善也。若爾下轉難可知。釋雲下重釋。雖是惡法。以是不覺迷真所成。所成之法不離真體。如水起波不離濕性故。下文雲。以依真如法故。有於無明。又云。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以違下結成前義可知。然此用大正是果上二身。如下具說。今疏以善為用者。乃是旁義。亦即以所生顯能生也。然論不言滅惡者。以善起必惡滅故。

標果望因者。諸佛即果。本即是因。以諸如來本所修行因地之時。無別所乘之法。唯以此心為其所乘。而至究竟。

舉因望果。在文可見。此中如來並前諸佛。皆約自受用報身所辨。非謂應化知之以成運者。運即是乘二義無別。但文變耳。或可二義不同。謂乘以運載為義。今前段約佛本乘。方有載義故。疏雲。以解乘。今文約從因至果運義始彰故。論雲。到如來地。疏雲。以成運也。然佛是已乘菩薩是當乘今乘。於中皆含自運運他之義。即始下出能所乘體也。始覺為能乘者。即前佛與菩薩也。雖滿分不同。俱屬始覺能乘智也。本覺為所乘者。若約今文。即前一心法為所乘。以對始故言本覺也。若約三大。言之則用大為能乘體相。二大為所乘。然用即始覺體。相即大覺。大即是乘。持業釋也。乘大性者。但證本覺是乘之大性。或雙證本始也。由是前來標宗。但言法義不別言乘。今但次於三大言之。亦不別舉題目。解釋分中意亦如是。

解釋分者。前雖義宗略立。理趣未詳。若不解以廣文幽旨。如何開釋。此令生解已見前文。故有此分。

微列中疏所立等者。即前分中所立一心法二門三大之義。彰顯開示令生正解。由是正義解。此即成正解也。遣異計者。非正道理。妄生計著為患頗深。固宜除滌。趣正等者。發心趣道。行相差別升降不同。今當分別。令其修證無惑溷濫也。斯乃正義顯示令解。邪執對治令遣。道相分別令行。又正義為能治。邪執為所治。正義為所趣。道相為能趣。皆為正義。有後二文也。

釋上等者。謂釋前分之中。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開門中論二門者。謂一心上有其二義。義具能通出入。故目之為門。能通者。謂真如生滅互相通故。又此二門通一心故。通一心者。正是此段以一一門。皆言心故。互相通者。以真如門有隨緣故。通於生滅生。滅門有體空故。通至真如也。出入義者。謂眾生迷惑流轉。即出真如門入生滅門。若覺悟修證。即出生滅門。入真如門。既成道已。即卻出真如門。入生滅門開悟眾生。能事既畢息化歸真。即卻出生滅門。入真如門安住秘藏也。

疏二。初釋一心具二門。又二。初標也。一如來藏者。以二義不分。故云一也。若例言之。即染淨凡聖空有理事等。皆一也。此之一義為顯不二。強名為一。非是數法故。經云。一亦不為一。為離諸數故。

疏一約下二釋中二。初真如門又二。今初正釋。約體等標立也。非染下釋上絕相。以顯一體。謂染淨生滅動轉等。皆屬於相。表此俱無故言非也。平等下約體以結平等。約竪結以無高下。故如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一味約喻結。猶如大海同一咸味。性無差別約橫結。淨名經云。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又平等一味絕相也。性無差別約體也。故云約體絕義相。

眾生下二引證。此正引前。段淨名經文。彼文之後。乃雲。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等。今疏取意。故文少異。下皆如此。

疏二隨下生滅門中三。今初正解隨緣等標立也。謂隨下釋。謂以無明熏真如。起妄心妄境。成一切染法。真如熏無明。滅妄心妄境。成諸淨法。廣如下釋。染淨雖成下釋妨。或曰。既隨熏動。云何復說眾生如耶。故此釋之。正於動時動處。元來不動明。非相不動故言性。顯非暫不動故言恆也。或曰。性既不動。如何能成染淨。故云。正由不動能成染淨。斯則反成上義。謂若性自動同生滅相。即當時滅不能自立。尚不自立。將何成於染淨。實由不動故能成也。

是故不動下二結指。謂以隨熏動時性未嘗變故。得生滅門中有真如也。故云。不動亦在動門。若真如門中。則未必有生滅。生滅門中則必有真如。以生滅藉真如。真如不藉生滅故。略如前釋。廣在下文。是故下指文。本覺者。即生滅門。初雲。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等。即彼覺義便是生滅門中真如。名為不動。但以至此門中。別約形待義邊易名為覺。上文等者。即立義分中雲。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彼之自體亦即生滅門中真如也。此上兩段正是動中有不動義。

勝鬘下三引證。通證隨熏動轉。動中有不動義。不染而染。即真如成生滅。染而不染。即動中有不動。如來藏即真如。無明七識即生滅阿梨耶識。即上二和合也。謂真如隨緣成梨耶識。以成識故。與無明共俱亦可如來藏即是梨耶。但以通相別相而異。故云。如來藏名阿梨耶識。故經云。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亦云。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大海如梨耶。波如無明七識。水即如來藏以從無始時來真妄和合。未曾捨離。故云。常無斷絕。如來藏者。即所熏之淨性。虛偽惡習即能熏之染幻。識藏即所成梨耶也。為善不善因者。謂此性隨善緣。起諸善法。性即為善因隨不善緣起諸不善法性。即為不善因。隨善受樂性在其中。隨惡受苦性亦在中。故云與因俱。若生等者。循環諸趣生死無窮。藏性於中隨而遍受。而其體性未嘗去來故。經云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如技等者如人作戲變改服章。體是一人。初未曾易故。彼文雲。心如工技兒。意如和技者。五識如音樂。受想觀技眾。如人弄師子。人入師子活。人出師子死。淨因無明時。當知亦如是。圭山雲。樂人本是一形軀。乍作官人。乍作奴。名目服章。雖改異。始終奴主了無殊。此等下結指。如上所引。並說真如隨緣作。生滅動中有不動也。

疏然此下二攝二門歸一心也。舉體等者。謂真如舉體成生滅。生滅無性即真如。是故生滅現時。全真體現。真如顯時全生滅。顯舉一全收。故云融通。以融通故真無真相。妄無妄相。真妄相即一體無異。故云。際限不分。既而不分際限豈更存於體相。故云。莫二波水之喻。可以比知。無二處者。即此真妄融通之處。實性存焉。此之實性為諸法主。即是諸法中之實性也。又表非二邊故名中。離諸差別虛相故名實。此上二句是約中實。以解心也。故經有中實理心之言不同下約靈鑒以解心。謂虛空體亦無二邊。亦非差別虛相。然但昏鈍而無靈鑒。今此實性自在靈通。覺了不昧故云不同等。故祖師云。空寂體上自有本智。能知知之一字。眾妙之門。大抵意雲。於一切染淨融通法中。有真實之體。瞭然鑒覺。目之為心。斯則體相不二故。雲一中實。神解故云心。

立中疏二。初正釋二。初對前牃文可見。

二以一下釋今文意三。初總標意。含通別者。釋前文意也。前文以二門未啟。但約一心通總包含而說。故云。攝不言各也。今分下標今意。謂今文中二門既開。每門之中皆各自攝一切法也。若無標揀。將謂二門共攝一切。則有攝法不盡之過。故言皆各也。

以真下二別釋相二。初約二門各攝解二。初正釋。通相者。以真如門不分染淨。雖攝染淨皆同性故。所言相者。謂義相也。以此門中顯示染淨融通之義。故云通相。以染淨等法。入此門中□為一昧。真如之理更無差別。故云。無別染淨等。故得下結可知。別顯等者。隨流反流。各不相是。功德塵勞歷然有異。眾生諸佛凡聖宛然。淨土穢土優劣不等。無所不該者。謂一切雖多不出染淨。既攝染淨。是故論雲。攝一切也。

通別下二結成。謂通相別相。二門雖殊。所攝之法更無差異。故云齊無所遺。

又以下約二門互攝解。前約二門各攝。通別不同齊門。而說攝義有異。初門通相但明融攝。融則染淨無別。故名為通。後門別相。乃是該攝。該則染淨不同。故名為別。今此文中不分通別。只就一義左右說之。便成二門各攝之義。今文所說生滅攝一切時。即是真如攝一切也。以生滅無體全即理故。故云還攝等。又真如攝一切時。即是生滅攝一切也。以全事之理。非別外故。今此疏文猶闕後義。應合更雲。真如既是諸法真性。離真性外無別諸法。還攝生滅門也。若有此文。於義方足。成互攝也。斯則生滅門攝法時。真如門法亦在生滅中。真如門攝法時。生滅門法亦在真如中。如是則真如中所攝。染淨即是生滅門所攝染淨。無二無別舉一全收。故云。二門互攝故下結雲。齊攝不二也。問疏主何故不說真如攝生滅門耶。答前文通相已含此意故。不復言也。

以此下結成一心。良以二門相攝。理齊鎔融不二以不二故得名一心。斯則二門一心體無別異。若約義別說。則一心是總。二門是別。又於別中。真如約體。生滅約相。若克體圓融。則性相無二。即是一心。今既二門互攝。全奪兩亡。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故今結成為一心也。

疏問二門下二通難二。今初二門示義。通局難。初句指定前義。何故下引文正難。意雲。真如既攝生滅門。何不同彼示三大。生滅既攝真如門。何不同彼示一大。示義既差攝法須別。攝法若等示義應同。如何攝法即同示義。卻別耶。

答中初句標定其門。不壞下正明行相。謂染淨之相全攬理成理非可壞。全理之相亦不可壞。以不壞故。攝生滅盡成今相攝義。以泯下為即理故。令染淨相亡泯不存以不存故。唯真體在。故成前文。唯示體也。生滅下標定其門。不壞下明理。在事中以全理而成事故。事起而理不壞。成今相攝義。斯則事為能攝理為所攝。以成下明事理俱存。成前具示義。成事故示相用二大。體不失故。示於體大。

疏問前下□性相存泯不齊。難問意可知。但躡前門相不存義前難後門理不失也。

答中前四句顯二門存泯之由。各初一句所以後一句定義。生滅等者。事依理顯故。理為事本故。如波必賴於水。故下文雲。依如來藏有生滅心。理不失者。理若已失則無生滅也。如水失則無波。故論雲。若無空義者。則無道無果。未必等者。真理本有不假緣成。如水不藉於波故。真如門中直雲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等。不言依生滅有泯相。相不存者不泯則已。泯則不存。入理自亡何存生滅。如水澄靜。豈存波在。下文雲。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相不存下四句躡前正答相不存者。相存則可示於三。不存但合示於體。理不失等者。生滅相起理又不亡。不具示三於理如何。是故下結答。雙示可知。

疏不可相從者。從順也。事理別故其猶水火。敵體相違。豈能互攝。未容等者。若分二別可言影互相攝。今唯一心。影攝何法。斯則二別亦無攝義。一心亦無攝義也。論不相離者。意明不一不二。不一故二門各存。不二故唯是一心。以是一心故不相離。以不相離故能影攝。即反前責意也。疏以體下。體即真如。相即生滅。真如隨緣成生滅。生滅無體即真如。由是反覆言之故。不相離也。金具者。金喻真如。具喻生滅。相收之義在文可見。良以下結喻例法。良者。實也。以者。由也。實由金具二門未曾有異。故云一揆。揆謂端揆即齊等也。由不異故舉金時。遍收具盡。具全體是金。舉具時遍收金盡。金全體是具。此義下例法也。此義者。即此不相離義也。舉真如時遍收生滅盡。生滅全體是真如。舉生滅時遍收真如盡。真如全體是生滅法喻正等。故云亦然。然猶如是也。

起信論疏筆削記卷第六

 

上篇:起信論疏筆削記

下篇:大乘起信論內義略探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

大乘起信論別記 崇福寺沙門法藏撰 釋題目。頌中敬意。...

大乘起信論義疏

大乘起信論義疏上之上 淨影寺沙門慧遠撰 大乘起信論者...

理門論述記

理門論述記 泰法師撰 初言因明者。五明論中論。即是諸...

瑜伽師地論略纂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一(論本第一第二) 翻經沙門基撰  ...

天台傳佛心印記

天台傳佛心印記 元傳天台宗教興教大師虎谿沙門 懷則...

佛說初分說經

佛說初分說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註音版】釋迦牟尼佛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十二品生死經

十二品生死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上 開府儀同三司特...

佛說群牛譬經

佛說群牛譬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

佛說無垢賢女經

佛說無垢賢女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佛說出生菩提心經

佛說出生菩提心經一卷 大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

【佛教詞典】漏盡通

【漏盡通】 p1284 雜集論十四卷三頁云:漏盡通者:謂依...

【佛教詞典】四輪

(名數)四種曼荼羅也。曼荼羅者輪圓具足之義,故名四...

釋提桓因的真誠無妄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說法。有一次,阿修羅...

愛情就是一坨屎

講一個生活中最尖銳的問題,最難以放下的東西:我們的...

破除的是心中的執著,而不是破除相

我講一個禪宗的公案,諸位體會一下。禪宗平常都是打坐...

病患的意外收穫

有一對夫妻新婚沒幾天就發生車禍,新郎傷得非常嚴重,...

莊嚴自己,也要莊嚴世界

「莊嚴」這兩個字,我們常常都會聽到許多佛弟子在說,...

不要認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

不要認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要知道,開悟後正好...

投生到施主家

宗門下常常有些公案。比如宋代的草堂青禪師。草堂青禪...

以專修念佛來對治修行上的偏差

疏文:彌遠者,厭生為患,亟欲滅生以歸於無。而滅非真...

一位素食者12年的心路歷程

是的,我是一個素食者。但是在人群中,我和你沒什麼不...

沙彌轉龍身的故事

南無阿彌陀佛。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我們今天在道場白...

巢窟不可愛,終將敗壞

佛陀時代,有一位比丘於清晨前往河邊洗浴,後至岸邊歇...

圓因法師《防癌手冊》

防癌手冊序 我得到了癌症,該怎麼辦? 我週遭的親友很...

【視頻】金山御制梁皇寶懺

金山御制梁皇寶懺

【視頻】早課(蘇州靈岩山寺)

早課(蘇州靈岩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