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唯識學的下手是第六意識,成敗的關鍵看第七識

淨界法師  2014/08/14  大字體  護眼色

唯識學的下手是第六意識,成敗的關鍵看第七識

我們應該怎麼去處理我們顛倒妄想呢?在唯識學的一個方法指標是什麼呢?

我們先看它的修學內涵,總共有兩段,我們先把第一段念一遍,請合掌:

唯識教海,深廣無涯,欲達其中妙義,須明宗趣所在。宗趣若明,則提綱挈領,所謂妙理易彰,觀行得成。迷執能破,真性可證。否則分別名相,入海算沙,茫茫大海不知所歸。所謂依文解義,有教無觀,難得佛法真實利益矣。

那麼唯識學,當然它主要是講眾生輪迴的問題。那麼眾生的輪迴的問題,本來就很複雜。每一個人有個人的業力,每一個人各有各打的妄想,所以也就讓唯識學變得很複雜。諸位,不是唯識學很複雜,因為它要詮釋眾生的輪迴,眾生本來問題就很複雜,所以佛陀不得不講得很廣。所以唯識學的這個教法,是體系非常龐大,深廣無涯。佛陀為了讓我們了解我們的生命,不得已把一念心性,本來是一個心,開展出八個心識的活動,他是不得已的。因為不這樣開展,你不知道你問題出在哪裡。

那麼這個八個識的每一個功能,已經夠複雜了,然後八個識再相互的作用就更複雜了。前五識刺激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再去刺激第七意識,然後第七意識再執著第八識,弄得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是層層相扣,就形成輪迴的力量。

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一個概念,就是它的宗趣所在?宗就是講它因地的修行,你要從哪裡下手,就八個識,到底先改變哪一個,它的關鍵點在哪裡?第一個它的因地,第二個趣,趣向,它的目標是什麼?你最後要達到什麼樣的結果?所以我們在研究唯識學要知道兩個重點:第一個因地從哪裡下手?第二個結果從哪裡判斷?

我簡單的給大家透個消息,唯識學的下手是第六意識,成敗的關鍵看第七識,用第六意識改變第七意識。

所以從唯識的角度看一個人的成敗,不是說你一天拜一百拜、他一天拜兩百拜,所以你往生的希望就輸給他,不是這個意思,不是!這個是事修而已。成敗在第七意識,你對三界的執著比他淡,你往生的希望就比他高,他完全用第七意識。唯識學的成敗得失,它的判斷標準,完全看第七意識——恆審思量。因為它是輪迴的根本,它沒有改變,從唯識的角度,你就沒有改變了,你一天拜一千拜,拜了三十年,但是三十年前的你,跟現在的你的思想完全沒有改變,你過去貪什麼,你現在還貪什麼,從唯識的角度,你沒有改變,你完全沒有改變,你只是增加善業如此而已。

從輪迴的角度,你沒有好好掌握輪迴的開關,你做的都是枝末的問題。往生與否跟這個佛號的多少,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你這個唯識學首先要知道說,你的判斷標準在哪裡?你的目標是什麼?我希望我三年後有進步,我三年前看到一個事情,高興的時候會很高興,痛苦的時候很痛苦,三年後感覺上淡薄很多了,恭喜你了,你的生死業力輕薄了!因為關閉輪迴的開關,你已經開始啟動了。

所以唯識學判斷輪迴,完全從第七意識判斷。但是第七意識,它沒有改變自己的能力,因為它沒有名言,它沒有思考能力,所以它沒有能力改造自己。所以下手從第六意識下手,用第六意識去學習經論,如理思惟,用道理跟第七意識溝通,用道理來化解第七意識的執取。所以整個唯識學的宗,就是第六意識的止觀,它的趣,就是破壞第七意識的執取。這個你最好先了解一下,那麼你宗趣的因果清楚了,你整個唯識的教法的綱領就掌握了。所以你就能夠從當中,能夠修觀,能夠破執,乃至於慢慢的把心帶回家,悟入我們的真實本性。否則你只是分別唯識的複雜的名相,結果入海算沙,向外攀緣,不知道它的會歸處,那麼這樣子就很難得到唯識的利益了。所以我們先把它的這個宗趣先掌握。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推薦】迷悟的不同為何就會創造十法界呢

為什麼迷悟的不同就會創造十法界呢?這個概念就值得我...

唯識要義解說

一、唯識之義 唯識者,據《成唯識論述記》云:唯謂簡別...

【推薦】整個身心世界就是一念心所變現出來的

我們再看第三個,業果的問題。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 ...

此中緣相差別者,謂即意中我執緣相

【此中緣相差別者,謂即意中我執緣相。】這個緣相差別...

破舌識有自體

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云何識知是...

外境沒有好壞,好壞是心安立出來的

唯心識觀是先遠離對外境的執取,遠離遍計執。我們講遍...

唯識五重觀

再介紹唯識的觀法:唯識五重觀。怕初聽同學不了解,我...

修唯識止觀的三個重點

生命的相貌雖然是森羅萬象,但是從唯識學的角度,把它...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舍...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婆提城祇樹給...

【大藏經】佛說月光菩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與大苾芻眾,而...

【大藏經】【註音版】大方廣佛華嚴經(81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

《古杭雲棲蓮池大師塔銘》略釋

一、發出離心,斷愛出家 居常太息曰:人命過隙耳,浮生...

無心才能心安

最近廣欽老和尚一百零五歲誕辰,朋友找我去演講,談談...

智者不放逸,如富人護寶

奮勉不放逸,克己自調御,智者自作洲,不為洪水沒。 暗...

把工作環境當做修行的道場

我是一名護士,對這個稱號我曾很不喜歡。你可能會說,...

淺談忍辱

每一個佛教徒都知道忍辱是菩薩修行六波羅密多即六度萬...

王陽明的五大處世之道

王陽明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

阿修羅的生命狀態與投胎業因

在地獄、畜生、餓鬼、人、阿修羅、天等六道輪迴的眾生...

果報的不同,源於認知的差別

佛法並不是盲目的信仰,而是符合因果法則的真理,既然...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今天是母親節,是兒女孝敬母親的日子,令我想起了佛教...

人最大的障礙從哪裡來

我們修行人很怕聽到障礙這兩個字,你知道障礙是哪裡來...

你無法讓所有的人滿意

從前,有一位畫家想畫出一幅人人見了都喜歡的畫。畫畢...

遠離惡口的十種功德

諸仁者!於彼遠離惡口因緣,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

金色容顏轉凡心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佛說無...

身上帶這個咒,一切災害毒害皆不能害

【阿難。若諸世界。隨所國土。所有眾生。隨國所生。樺...

「半」的處世哲學

明末清初的碩學鴻儒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 看破浮...

南山律祖道宣大師

戒律,是佛弟子用來淨化個人的準則,以及促進社會和諧...

【佛教詞典】八種正願所攝可愛生因

【八種正願所攝可愛生因】 p0086 瑜伽十五卷二頁云:又...

【佛教詞典】解境十佛

華嚴圓教之菩薩以真實之智解照見法界時,所觸目者,無...

【視頻】惟賢法師《伏龍寺開示》

惟賢法師《伏龍寺開示》

【視頻】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之如何依教修學

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之如何依教修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