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起信論疏筆削記卷第二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起信論疏筆削記卷第二十

長水沙門子璿錄

觀中論心沉沒者。以真如無相。向即心絕分別不起。故云沉沒。此如二乘取空為證也。由沉寂故遂成二失。如下列釋。論或起下正顯失。

疏初觀即法相觀。於中復有苦無常無我不淨之異。以見不淨故不可愛。苦故不可忍。無我故不自在。無常故不可保。由是深厭世間而求出離。樂修眾善以備將來。夙興夜寐無敢怠墮。第四即精進觀勝心既發。念念精勤。敏則有功故能成辦。第二即大悲觀。謂見諸眾生漂沉苦海無有福慧。不知苦本。耽樂生死不求出離。故起大悲哀愍之意。故法華雲。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第三即大願觀悲心既發。以願要期不擇怨親勝劣。皆令脫苦逮得涅槃。眾生界盡我願方盡。故能成矣。疏四非常者。謂非斥彼常情所執之四境故。

無常中。論一切有為者。除六無為外餘之。四位。並是有為。無得久停者。諸法既生。生已即滅。如露如電不可久留。故戒經云。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無常經云。假使妙高山劫盡皆散壞。大海深無底亦復有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苦觀中。論一切心行等。如經中說。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九百生滅。既速生速滅誠為苦也。故前雲。動則有苦果不離因。然苦者。逼迫為義。五苦八苦種種不同。略而論之。不離三種。謂苦苦壞苦行苦。三苦之內行苦最通。不唯五趣皆有。抑亦三乘悉具。今就通義故標一也。

無我中論恍忽如夢者。念過去法恍恍忽忽。似有而無如存若亡。徒有言說實不可得。故云如夢。何啻過去現在亦然。故淨名雲。是身如夢虛妄見也。疏難追者。非謂有體而求之不易。故曰難追。以全體自空但有言說。故云無體也。論如電光者。應念諸法。前屬過去後屬未來。於二中間無體可住。終不可取。故云如電。故淨名雲。是身如電念念不住也。疏剎那者。時之邊際也。不住者。經云。初生即有滅不為愚者說。又經云。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論如雲等者。雲起晴空。何曾有本法生真界。寧見所從。以生時無有來處故。滅時亦無去處。淨名雲。是身如雲須臾變滅也。疏緣集等者。兼能集之緣。亦無來處並同於雲。然此段文正是空觀。今科雲無我者。以要對破常等四倒。故三世既空則無有法。法尚不可得。豈更存乎我耶。故曰無我。

四中論不淨等者。淨名雲。是身不淨穢惡充滿。然有五種。一種子不淨。父精母血之所成故。二住處不淨。生熟二藏中間住故。三自體不淨。三十六物共和合故。三十六者。外相三四丑。謂發毛爪齒睇淚涕唾垢汗便利。身器二六成。謂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中含十二穢。謂脾腎心肺肝膽腸胃赤痰白痰生熟二藏。四自相不淨。九孔常流諸穢惡故。五究竟不淨。身壞命終不可堪故。形骸若斯。復何可樂。疏除四倒者。常樂我淨是凡夫所執。四種顛倒故。今以無常等四觀。一一對治。如以四藥治於四病。

大悲中。論如是等者。以悟自身非常既爾。當念眾生亦復如是。無明迷故。不自覺知故。起大悲也。三界九類故云一切。從無始下窮其苦源。蓋是無明所作故。前文雲。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則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乃至造業受於一切身心等苦。已受下明三世皆苦也。難捨等者。無明未盡已前不能免故。故法華雲。一切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餓鬼畜生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疏無心厭背等者。反知厭背苦。則有邊故。前文說染法得佛後則有斷故。十地經云。有無數身已滅今滅。如是生滅不能於身而生厭離。轉更增長機關苦事。隨生死流不能還反。深發悲心者。眾生與己性無二源。真樂本有而背之不求。妄苦本空而愛之不捨。迷頭認影枉此艱辛。行者觀之。必生悲濟。

大願中。疏因悲立願者。思惟眾生三世之苦難捨離故。勐立希欲要結之心。樂具德行濟度彼苦。願體者。若有分別則不能普度永度。便成顛倒不稱法性。以法性離分別故。然此亦是不顛倒心也。長時心者。於中初之三句且是內修德本。若自無德行焉以化人。先利其器必善其事也。故華嚴疏雲。川有殊而不枯。山有玉而增潤。內無德本外豈能談。又淨名雲。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必能解縛也。後之一句正是長時。廣大心者。文雲。一切則九類四生無不攝盡。故成廣大。初句即是能度方便。若無方便則焉令發心。故以漚和善巧。令悉從化也。第一心者。高出人天二乘之境。更無過此故。稱第一也。今詳文中具有四願。謂離分別即誓斷煩惱。遍修諸行即誓學法門。盡未來等即誓。度眾生。令得涅槃即誓成佛道。既令彼得功歸於己。即是自希證也。

精進中論以起等者。既發如是希欲之心。應行是事而無怠墮。斯則以思無益不如於學。故一切善法勤而行之。苟能無處不修。無時不作。勤勇匪懈心不厭捨。則自然成就自利利他也。

結觀中。論若餘等者。謂燕坐則唯專於止。若從坐起。餘諸威儀當應思察利害之事。念欲去取也。疏順理者。一切善法順真如理。前文雲。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以諸善行。外違妄染內順真如。故云順理。即作持門也。違理者。一切惡法諸不律儀內與法性相違。外能招報諸苦。故不應作。即止持門也。

總標中。論若行等者。此約四儀六緣之中。皆須止觀雙修定慧俱運。疏動靜別修者。雖云別修。應須習其雙運以前文雲。雖先止後觀。次第別辨。然至修時。豈得相離。以文不累書。故成前後。今此文中說俱者。亦是重辨前文。恐人修時各自習故。故勸皆應止觀俱行也。以因時俱行果方雙運。如有足無目有目無足。皆不到清涼池。獨輪之車豈免覆轍。故經云。因地心與果地覺無二無別。方曰始終不相離也。

即止中。論自性不生者。故中論曰。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今舉四中之一。故云自性。此即無我無造無受者也。下即善惡之業亦不亡。非有義者。遍計全空故言非有。依他不泯故不言無。若言無者。則墮斷過以非同兔角畢竟無。故論即念因緣等者。故經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又云。因緣和合虛妄有生等。疏非無義者。依他宛然。故言非無遍計全空故不言有。若言有者。即墮常過以非同妄情有所得故。此二者。性相有殊。不二者。體用常俱。此順等者。有二義。一順教。即此所引是佛聖言。二順理。謂不動真際是性不變。建立諸法即性隨緣。一法二義。故云即也。故前疏雲。不變性而緣起染淨常殊。良以等者。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為眾生。中論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也。故能等者。約境修心以成觀行。境既即亡而存。心亦即止成觀也。然前段即真如門。後段即生滅門。二門不二但是一心。故得止觀雙運。

即觀中。論雖念因緣等者。即前非無義也。而亦下即前非有義也。疏不分配者。以前影后故。

疏文二。初正釋文旨。故疏序雲。不捨緣而即真凡聖致一。此乃即隨緣而不變故。良以等者。經云。一切眾生皆如也。前文雲。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故能下亦同前文。約境修心以成止行。境既即存而亡。心亦即觀成止也。配歸二門反前可見。

說時下。二通示用心。說有前後等者。文不累書。言不頓發故。觀之與止前後而辨。若在行人修心之際。須止觀融鎔無前無後。謂即止而修觀寂而常照也。即觀而修止照而常寂也。寂照之體即是一心。一心名為實性。故云。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此中不唯止觀不二。抑亦心境一如。謂以無緣智緣無相境。以無相境相無緣智。境智一如。如水與水。唯一實相更無別法。方名圓頓止。觀真如三昧。

對障中。疏治二過等者。凡夫不知諸法自性無生。見有人法而起貪愛。樂住世間。今修止道令知法本。不然今則無滅。自然見三界虛妄。如虛空華不樂住著也。二乘得之。見法無我於苦不怖。豈欲速取寂滅涅槃耶。以止下釋所以可知。正治二乘者。以二乘一向沉空。以空為證怖懼生死。但求自利不起利他。不成佛法。今修觀道。知一切法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知病識藥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此則自然離於陝劣之見。而起大悲普能救濟也。若凡夫得之。則能知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而修諸善行以修觀門。不壞緣法能除此障。

總結。疏非不樂世間者。意雲。不樂世間方能修善。斯則止成於觀。非不怖等者。意雲。不怖生死方能起悲。此乃觀成於止。猶如合繩乍似相違。究竟相順也。故雜阿含說。佛在瞿師國。阿難問上座。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修習。上座雲。當以二法。所謂止觀。阿難曰。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上座曰。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終成於止。止觀俱修得諸解脫。阿難復問。五百比丘亦作是說。阿難歡喜問佛。佛深印可。止觀相須等者。亦如於繩合之方用。故涅槃經說。二乘菩薩修不均故。不見佛性。無明邪見自此而生。無上菩提由之難入。如能具足修習不相捨離。則能疾到薩婆若海。故涅槃雲。定慧等學明見佛性。法華亦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由是菩薩行門雖多。總攝不過定慧。故華嚴雲。譬如有力王率土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薩所依賴。天台宗於止觀深意在此。故彼雲。涅槃真法入乃多塗。論其急要不過止觀。止乃伏結之初門。觀乃斷惑之正要。止乃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照神解之妙術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無不備也。今之學流焉可偏習。如天台說。若行者如是修止觀時。即能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因緣虛假不實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貌。爾時上不見佛果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是名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諦觀。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觀。即墮聲聞辟支佛地。故法華中諸聲聞等自嘆言。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當知若見無為入正位者。終不能發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見佛性。若菩薩為度一切眾生。成就一切佛法故。不應取著無為。爾時應修從空入假觀。即當諦觀心性。雖空對緣之時。亦能出生一切諸法。猶如幻化雖無實體。亦有見聞覺知等相差別不同。行者如是觀時。雖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能於空中修種種行。如空中種樹。亦能分別眾生諸根性慾。性慾無量故則說法無量。若能成就無量辯才。即能利益五道眾生。是名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亦名法眼。亦名道種智。住此觀中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瞭。菩薩雖復成就如此二觀。猶是方便非是正觀。故纓絡雲。前二觀為方便。因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菩薩欲於一念中具足一切法者。應修中道正觀。若能諦觀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即於心性通達中道。圓照二諦。若能於自心見中道二諦。即見一切諸法中道二諦。亦不取中道二諦。以決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觀。如中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此偈非唯是分別正觀。亦是兼明前二種方便觀門。當知中道正觀即是佛眼。即是一切種智。若住此觀即是定慧力等。了了見於佛性。即是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入薩婆若海。即行如來行。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獲得六根清淨。入佛境界。於一切法無所染著。即一切諸佛皆現在前。成就念佛三昧。安住首楞嚴定。普現色身。能入十方佛土。教化眾生。嚴淨一切佛剎。供養十方諸佛。受持一切諸佛法藏。具足一切諸波羅蜜。即入頓悟大菩薩位。即與普賢文殊共為等侶。即常住法性身中。為十方諸佛稱嘆。授記能八相成道。於十方國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應二身。是名初發心住菩薩。然上所說依經明其三觀行相。似成別異。若在行人。即須三智一心中得。不縱橫並別。方是圓修也天台空觀即此止門。假觀即觀門。中觀即俱運也。大約如此。

防退中。論眾生者。十信初心之上品也。怯弱等者。謂於生死中創起覺悟。惑業則無始積集。善行則方將修學境強心弱障重力微。在於觀心寧無恐劣。娑婆者。此雲堪忍。具足五濁實不可居。故經云。此濁惡世地獄餓鬼畜生充滿。多不善聚。唯佛如來堪忍住。故亦可修忍。勝餘方故。不能常值等者。以穢土之中雖有佛出。然不久住即入滅度。動經多劫空過無佛。行者或生佛前。或生佛後皆不得值。以不值故不能供養親近承受聖旨。懼謂等者。其猶孤子未及成人。便失恃怙寧不憂勞。將無所損。行人亦爾。無佛為勝緣內心又微弱。況茲穢境五濁溷然。期心上求實為難進。擬退聖道。

聖意中。論勝方便者。即念佛三昧十六觀門。及佛願力等。隨願下如隨願往生經所說。十方皆有淨土。若欲生者隨願往生。

引經中。論修多羅等者。即阿彌陀無量壽瑞相。及觀經等。如小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樂事極。故名為極樂。有佛號阿彌陀。阿彌陀者。此雲無量。光明壽命弟子國土莊嚴悉無量。故其國土莊嚴佛身功德微妙殊絕。難可思議。廣在經文。不能具述。然凡往生者。都有九品。因行有勝劣。往生有升降。華開有遲速。成道有前後。上上品者。發三種心。謂志誠心深心迴向心。具足戒行讀誦大乘。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佛及菩薩親來迎接。觀音菩薩執金剛台等。至行者前。其人乘此隨佛之後。如彈指頃即生彼國。生已見佛聞法開悟。經須臾頃遍至十方。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乃至下下品者。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以惡業故。合墮地獄。經歷多劫。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稱佛名號。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具足十念乘華往生。佛及菩薩共來迎接。生彼池中蓮華之內。滿十二大劫蓮華乃開。觀音勢至而為說法。聞法歡喜滅罪除障。發菩提心等。如要備見請覽彼經。問准隨願往生經說。十方皆有淨土。云何偏指西方。答因易緣強勝餘方故。因易者。十念為因故。緣強者。彼佛願力故。以彼佛因中有四十八種廣大誓願。於中雲。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十念成就不得生者。不取正覺。有茲所以。故偏指也。具如瑞相經。常見佛者。約生彼說也。若觀法身者。約今修因也。疏三位者。料揀往生之人。正是說於已生彼者。若觀經中具明九品。天台所判。上三品人始從習種終至解行菩薩。中三品是十信已下。以能持戒孝養等。而求生故。下三品是今時悠悠凡夫。以作眾惡重罪。臨命終時遇善友勸。方願生故。上上品見佛聞法便證無生故。是道種人。上中品位當性種。上下品位當習種。一得道有遲速。二所乘有勝劣。得道遲速者。上上品如前生。已便證無生。上中者。生經七日得不退轉。經一小劫得無生忍。上下者。經三七日。能游十方。過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乘勝劣者。初金剛台。次紫金台。後金蓮華。今疏約三位者。但就九品中前六品說。初位即彼中三品人也。第二位即彼上下品人。第三位即彼上中上上品人也。以是料揀不退義故。故此判也。無退緣者。以彼壽命長遠。又無女人無三塗。無寒暑無飢渴。無冤親無老病。所欲隨心。常與聲聞大菩薩等而為伴侶。常見佛聞法。水鳥樹林皆演苦空無常無我。念佛念法。由是善業則自然增長。塵勞則任運消除。直至菩提更無退轉故。彌陀經云。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彌陀佛國者。皆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此穢土修行霄壤有隔。猶如二人共至前所。一則徒步。一則乘載。如是二人難易可見。彼此二境修行等差。亦復如是。然今有人不審利害。於兩土察因緣之勝劣。說空行有數寶受貧。往往窮理以無西。沉空而謗教信鄙俚於後代。非方便於先覺。恃己為是何是之有。謂我情忘。何情之忘。及乎讚喜謗瞋。惑之盛矣。殊不知存我入覺。覺思遠焉。而罔信安養為息肩脫屣之地者。吾為之傷之。弗能已也。佛記等者。楞伽經說。龍樹比丘住初歡喜地。能破有無見。往生安樂國。後二位者。即十信滿足及三賢位人。以觀真如法身勤修習故。願生彼國。即是九品中上三品人也。反知初位信行未滿者。即可對前常見於佛。終無有退之文也。然今論雲。若觀真如法身畢竟得生。斯則觀已方生住正定也。故知不可作生後方觀而解。有智請詳。

勸修利益者。即流通分也。既陳法義廣示修行。圓頓之根必依悟入。今總舉前說。勸令受持聞思修習得利益故。文中具說三慧益相。仍舉不信譭謗之過。今但云勸修利益者。何也。謂舉深該淺故。不言聞思因勸而修故。自無疑謗。由是但云勸修利益。結前生後中。論如是等者。指前三分所詮法也。謂一心二門。二覺二不覺。四位二相。三細六麁。五意六染。二礙四熏習。三大二身。二見三心。四方便六度。三心相四信五行等。並已說了。然此等諸法盡是大乘之中差別法義。故云。如是摩訶衍等。諸佛秘藏者。即大涅槃三德甚深。是佛所證。非因位能窮故名秘。多所含容而無積聚故名藏。此之秘藏具足三法。謂摩訶般若解脫法身。一一皆具常樂我淨。故名為德。雖有三名而無三體。如天面三目不縱橫並別。非一二三而一二三。故名秘藏。然上所說差別法義。以此三法往收罄無不盡。何謂也。如上一心是總舉秘藏體。具足三大義故。二門不離真俗二諦。真中泯相即空是般若。顯實是法身。生滅是俗諦正是解脫。二覺中本覺是法身。始覺是般若。始本不二是解脫。四位中隨一一位。皆有能證智是般若。所證理是法身。離障處即解脫。二相中智淨相是法身般若。不思議業相是解脫。四鏡中如實空鏡是法身。因熏習鏡是般若。後二鏡是解脫。又初是法身。二是般若解脫。後二中三是般若法身。四是解脫。九相中前七屬煩惱。是般若。造業是解脫。受報是法身。五意六染二礙攝入九相。可以意得。四熏習中染熏方離無明。妄心境界起成惑業。流轉生死。如九相所配。淨熏中真如是法身。熏起始覺是般若。離障處即解脫。三大中體是法身。相是般若。用是解脫。二身中真身屬法身般若。應身是解脫。對治邪執能對是般若。二見無處即解脫。正理顯處即法身。三心中直心即法身。深心即般若。大悲心即解脫。六度中度度皆具三種。如雲以知。是般若。法性是法身。本無慳貪是解脫。三心相中真心即般若法身。方便及業識心即解脫。四信中信真如即法身。信佛即般若。信法與僧即解脫。五行中前四即解脫。止即法身。觀即般若。或一一行皆具三種。以此三法。統收一切靡不皆盡。此三不離前之一心。斯則十方三世一切佛法。皆此論攝故。名秘藏。我已總說也。

舉益。論如來甚深境界者。一心二門三大也。一心則法甚深。三大則義甚深。二門則理事甚深。皆是如來所證之境故。正信者。以此為實不信諸法故。既生正信。故離誹謗。離誹謗。故入大乘道。道即因義。能通佛果故。持此論者。教是大乘之門。欲入大乘故。須持教或讀或誦。總名為持。視聽所知悉名聞慧。疏思慧者。思惟其義。修慧者。如說修行。論究竟等者。始因聞思終得佛果故。又一得永得。故云究竟。佛果圓通名之為道。

聞益中。論若人等者。有二意。一者但能如此不怯。他時必得如來授記。如寶藏佛說釋迦後時必得然燈如來授記。二者景行若斯義。合得記。如圓覺經清淨慧章末雲。若人聞此法門不生驚畏。是則名為淨覺隨順。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義同此也。又如法華說。如來滅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句一偈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思益中。論假使者。實無此人假設而立。故三千大千世界者。俱舍雲。四大洲。日月。蘇迷盧。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配亦可知。十善者。化人令行十善果招天上。雖即數多不離三界。不成無漏。若思此法是佛之因。究竟令得無上佛道。時雖不多功不可喻。豈將世善而可並耶。

德多中。論受持者。領受法義。任持在心。食頃之際散心思惟。功不可喻。況一日一夜定心觀察。時長行勝。所獲功德誠如此言。不可思說也。

校量中。論假令等者。此中校勝文雖不多。義則甚廣。以能嘆之人是無上大覺。具一切智有無礙辯。凡所嘆說無不究竟。今則不獨一佛所嘆。仍舉十方一切諸佛。是人勝而復多也。又非於少時間。仍各於無量無數劫中。是稱嘆時長也。非謂多佛於長時中。嘆其功德令得邊際。而又復言亦不能盡。是知義豐文約之教。比餘處校勝之文。實為盡矣。

所以中。論何以故者。果人無量劫數無邊。於爾所時。經爾所佛嘆所不及。有何所以耶。謂法性下釋也。謂性無邊故。功德如性亦復無邊。以修習斯論者。即是深入法性之所獲故。

謗毀中。疏罪重者。受持既若福多譭謗。合招罪重。准大般若經說。謗法眾生入阿鼻地獄。經無量劫。遇此境壞。則寄餘界地獄。如是展轉遍歷十方。還至本處罪由未盡。今言無量大苦。是此類也亦如法華經說。謗經之人其人命終入阿鼻獄具足一劫。劫盡更生。如是展轉至無數劫。從地獄出。當墮畜生等。止謗者。亦是勸信獲罪若是。宜可止之。故勝鬘說。若自有智則自體會。若不解處則仰推如來。非我境界。苟能如此。則何患殃及於後世耶。論以深下或問曰。以何義故。不信譭謗者獲罪如斯。故此釋之。亦如法華雲。斷佛種故受斯罪報。以一下又難曰。但謗此論。如何乃言斷三寶種成自他之害耶。故此釋之。疏果人得涅槃等者。此但約人互顯影略而言。據理則一得俱得故。非別證。如般若心經說。菩提薩埵依般若得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得菩提。此亦如是法寶等者。以論中如來是佛寶菩薩是僧寶。若不信此法。則無菩薩修行。即僧寶斷絕。若無修行。則不證菩提涅槃。是法寶斷絕。若不證果即無如來。是佛寶斷絕。三寶斷絕皆由不信譭謗。是故獲罪經無量劫受大苦也。將知大罪莫大於謗法耳。

結勸中。論過去即釋迦之流。現在即馬鳴之類。未來即今之行者。楞嚴文殊嘆觀音圓通雲。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通。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無異路者。經云。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又云。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總結中。論諸佛等者。諸佛謂能證能說之人。甚深下即所證所說之法。此中深廣等是總指三大。深約豎論。大約橫說。二皆絕待故加甚廣之言。謂深中之深非對淺之深。故云甚深。大中之大非對小之大。故云廣大。或可深廣大三字。別對體相用之三義。深是體大。謂實相真法非因位能窮。唯佛究盡。故大論雲。智度大海唯佛窮底。又法華雲。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此則約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不生不滅故云深也。廣是用大。謂過河沙之妙用。潛興密應無有休息。無有窮盡。此無盡之用一一同於覺性。無有邊涯。無有分限。故楞嚴雲。我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週遍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能含受十方國土。坐微塵裡轉大法輪等。故云廣也。大是相大。相謂義相。即前所辨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等。過於河沙無漏性德與真如體。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非深非廣能深能廣。故受大名。所言甚者。通貫三字。謂甚深甚廣甚大。俱絕待故。此之三法遍能含攝一切佛法。亦攝一切眾生法。含攝雖多俱不離一心。一心者。是諸佛所證之極致。是諸佛所說之根本。故前論雲。謂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今論主以少言句。隨順此法略而說之。言雖約略理無不備。故云總持說也。故前文雲。如是此論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說此論。論如法性者。法性遍滿圓無際故。造論功德如性廣大。亦無有際。法性甚深無窮盡故。造論功德如性甚深。亦無有盡。法性無漏離諸染故。造論功德如性無漏。非垢非染。法性無為離施作故。造論功德如性無作。非有為相不可破壞。盡於未來。如是功德無量無盡無漏無為。欲何所利。由是論雲。普利一切眾生界。然利眾生不出二種。一令離苦。謂離分段變易二生死故。二令得樂。謂得菩提涅槃二無上樂。以眾生有三乘五性四生九類差別不同。故云一切。今迴如性功德。普霑利之。令彼隨自根性咸得其益。終至究竟無上覺道耳。

起信論疏筆削記卷第二十

 

上篇:起信論疏筆削記

下篇:大乘起信論內義略探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註音版】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

【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永嘉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

百論疏

百論序疏 大業四年十月因講次直疏出不事訪也。肇公是...

成唯識論演秘

成唯識論演秘卷第一(本) 沙門智周撰 疏。機有三品不同...

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

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 淄洲大雲寺沙門慧沼集 依此論標五...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疏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疏(並序)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撰 詳夫性...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卷上 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譯 如是我聞: 一...

佛說轉有經

佛說轉有經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普庵咒

普庵咒...

般若心經指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此雲智慧,即神悟玄奧,妙契...

月燈三昧經

月燈三昧經卷第一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語法門經

佛語法門經...

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

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

佛說受歲經

佛說受歲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

【註音版】佛說解憂經

佛說解憂經...

【佛教詞典】五五百年

謂佛滅後之五個五百年,在每一個五百年中,各有一個堅...

【佛教詞典】因明論

(術語)對於餘論部而明因明之論,謂之因明論。即正理...

學佛要學結緣

我們佛教,其實主要就是「結緣」,我們今天拜佛、普佛...

一切由心,邪正在己

問。六趣升沉皆唯是識。初生善惡之趣。其相如何。 答。...

培養自己心靈的力量

佛教對人生的解釋,它主要依止的理論就是建立因緣觀,...

慧眼觀六道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於最後一天夜裡悟...

有兩件事我們非常需要去做

朝拜五台山,不是每個人都能來的,這需要因緣。不管信...

【佛學漫畫】八閑暇+十圓滿

珍惜暇滿,不要去做無意義的事情...

夫妻之間如何幸福相處

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女子絕對不是男子的寄生蟲;男子...

觀海聽濤,返聞聞自性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一早上呢,我們來到了這個,...

三十六萬億同號阿彌陀佛,這樣念佛是否功德大

問: 我在龍舒增廣淨土文看到可以這樣念佛功德大:南...

開經偈的含義

念經前所念誦的四句偈,其偈文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

佛雖廣受一切供養,但心中無增減

馬鳴菩薩提到,過去曾聽聞:在竺叉尸羅國的博羅吁羅村...

淺講《信心銘》

第一句話:【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就是你要悟入佛...

【視頻】《達摩大師無心論》女聲念誦

《達摩大師無心論》女聲念誦

【視頻】佛光山-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佛光山-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