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禍福相依,福報不可享盡

淨界法師  2015/05/2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禍福相依,福報不可享盡

有一個觀念大家要了解。我們有情眾生,特別是佛弟子,當然強調離苦得樂,我們希望今生的生命,乃至於來世的生命,能夠離開痛苦得到安樂,這是所有佛弟子共同的希望。來世的安樂,每一個人的規劃不同,有些人想要增上身、有些人想要求生淨土,我們都尊重大家的抉擇。但是今生的安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是今生怎麼成就安樂呢?佛陀在經典當中一再的強調:少欲知足是安樂的根源。佛陀在經典上說:「多欲為苦;少欲知足,身心安樂。」

中國文化最高的就是《易經》。《易經》的根本思想,它提出一個重要的論點說:「禍福相依」,就是人生有它福樂的一面,也有它災難的一面,這是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得到的,而這二個東西是經常存在的,禍中有福、福中有禍,所以福報不能享盡,《易經》的思想是這樣子的。就是說一個人會痛苦,基本上的因素就是:我們對人生有一種錯誤的期待,我們總希望人生應該要十全十美,我的身體應該要健康、外表要莊嚴、別人對我都非常的好,各種的人事因緣都風平浪靜。

但是我們心中所期待的東西,是不存在的。

我們過去造的業力,有善業、也有罪業;但是我們在得果報時候,我們卻不喜歡罪業表現出來!所以我們對生命產生錯誤的期待,這個是一個痛苦的因素。

我們一個人少欲知足,就是你有智慧的觀察:其實人生帶一點缺陷,這個人生才能夠正常而持久。諸位要知道,我們前生造了善業,但是也造了罪業,我們必須讓罪業有釋放的管道。這句話你要聽懂,你就知道為什麼要少欲知足。就是說,你一定要讓罪業有釋放的管道;你把罪業釋放的管道全部塞住,那不吉祥的事情就即將會出現,樂極就會生悲!

你要能這樣子想,你很自然的就少欲知足,不追求圓滿,這個地方有缺陷是正常的,人生本來就有缺陷,遲早要去了解這個真相。知道禍福相依,帶有一點缺陷,這個人生才是真實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在臨命終之前,把所有的業力變成可攜帶式

作為淨土宗的修行者,當我們娑婆世界的果報體投生到極...

以至誠心供佛,獲大利益果報

昔日,世尊在負彌城隨緣度化。有一天,佛陀告知阿難尊...

遇到這樣的事情,不把它當回事,那就是積陰德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就講到因果了,今天我正好...

為何玄奘法師臨終亦有病苦

汝母何以病不見愈,蓋以宿業所致,殆轉重報、後報為現...

減劫中人的福報越來越薄

隨著減劫的次第,人的壽命越來越減。以這個作為標誌,...

【推薦】在憶佛念佛中破除障礙、增長福報

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佛?你必須把你的生命完全投入到彌陀...

在生活中惜福造福

現代科技發達,為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卻因追求享...

凡夫的福報是不自在的福報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

【大藏經】【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大藏經】【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坐禪的三個階段

第一步:姿勢的放鬆 首先,放鬆是第一步功夫。如果連放...

救度惡人的藥師七佛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是最可憐的人,這種人就是惡人...

用施無望報的心去布施

布施是佛教六度之一,也是佛教信徒積功累德的最好方式...

功夫做的純熟,妄想煩惱就會輾轉消失

不是說很舒服、很容易的就把自己所幹的事情幹好,就是...

果報有哪五種

前面我們談到這個業力,包括名言種子,包括業種子,這...

靜坐的利益與方法

靜坐的利益 靜坐是佛法修行的一法,對於身心健康,確為...

佛陀勸誡比丘勿以神通度眾

昔日,佛陀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住在那難陀城的波婆利...

拜佛有三層意義

一般人拜佛,多為追求財勢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

情急之下如何守住口業

問: 平時還好,但急了時很難守住口業。請問法師,您...

慧律法師《三千佛圓滿開示》

(上) 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自作聰明的愚人

過去,有一個人到他人宅舍中,見到這戶人家房舍的牆壁...

結善緣的重要

從前,有一位老和尚在山上一間寺院,一心一意清苦修行...

心識主宰著業力的方向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 這個地方是說明我...

極樂世界也是緣起,是否也有成住壞空呢

問: 請問師父,如果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是緣起,那是...

淨土法門的臨終助念

死亡,對一般人來說,是一恐懼而痛苦的事情;而對淨業...

楊絳的百歲感言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

【佛教詞典】大佛頂曼荼羅

(術語)楞嚴經七,言立道場,時以靈山白牛微細之糞,...

【佛教詞典】菩提場

(雜名)菩提道場也。華嚴經一曰: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

【視頻】以佛心念心佛(智諭老和尚)

以佛心念心佛(智諭老和尚)

【視頻】《六祖壇經》女聲讀誦

《六祖壇經》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