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

蕅益大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明菩薩沙彌智旭述

此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三般若也。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以生法太廣。佛法太高。初心之人惟觀心為易。是故大部六百餘卷。既約佛法及眾生法。廣明般若。今但直約心法顯示般若。然大部雖廣明佛法及眾生法。未嘗不即心法。今文雖直明心法。未嘗不具佛法及眾生法。故得名為三無差別也。以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虛明洞徹。了了常知。不在內外中間諸處。亦無過現未來形跡。即是觀照般若。以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炳現根身器界。乃至十界。假實國土。平等印持。不前不後。同時頓具。即是文字般若。蓋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一切諸境界。性無非文字。不但紙墨語言為文字也。以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所有知覺之性。及與境界之性。無分無劑。無能無所。無是非是。統惟一法界體。即是實相般若。實相般若。非彼岸非此岸。達此現前一念之實相。故生死即涅槃。名波羅蜜。觀照般若。亦非彼岸非此岸。照此現前一念即實相。故即惑成智。名波羅蜜。文字般若。亦非彼岸非此岸。顯此現前一念即實相。故即結業是解脫名波羅蜜。是故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只是一心。此理常然不可改變。故名為經。依此成行。三世諸佛菩薩之所共遵。故名為經。說此法門。天魔外道不能亂壞。故名為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要知山下路。順問過來人。故舉觀心行成者為榜樣也。觀者能觀之智。即一心三觀。通名觀照般若也。自在者。繇證實相理諦。於諸境界得大解脫也。 菩薩翻覺有情。乃自利利他之號。智契實相。則自利滿足。智宣文字。則利他普遍。故名菩薩。此明能行之人也。深般若波羅蜜多者。三智一心中得。權教三乘所不能共。故名為深。此總明所行之法也。時者。追指曠劫以前而言。從此一得相應。則直至盡未來際。終始不離深般若矣。照見者。別明能觀之智。即觀照般若。五蘊者。別明所觀之境。即文字般若。皆空者。別明所顯之諦即實相般若。五陰無不即空假中。四句咸離。百非性絕。強名為空耳。度一切苦厄者。自出二死苦因苦果。亦令法界眾生同出二死因果。即是行法之效。亦即波羅蜜多也。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此廣釋五蘊皆空之境諦。而觀照自在其中。以非觀照不能了達此境諦。故夫心者。不起則已。介爾有心。則必頓現根身器界。名為色蘊。則必領納諸 苦樂境。名為受蘊。則必取相施設名言。名為想蘊。則必生滅遷流不停。名為行蘊。則必了了分別諸法。名為識蘊。是知隨其所起介爾之心。法爾具足五疊渾濁。今以甚深般若照之。了知色惟是心。別無實色。一切根身器界。皆如空華夢物。故色不異空。空亦惟心。別無異空。設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說為如幻如夢。故空不異色。既云不異。已是相即。猶恐封迷情者。尚作翻手覆手之解。故重示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謂隨拈一微塵色體。即法界橫遍豎窮。故即是空。所謂全事即理。無有少許理性而不在此事中。即此微塵所具真空全理。還即頓具法界全事。故即是色。所稱全理即事。無有少許事相而不在此理中。斯則當體絕待。更無二物。既於色蘊了達此實相已。受想行識例皆可知。又恐執迷之人。謂此五蘊實相。從照見生。故更申示之曰。是五蘊諸法。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本自如斯。非實相生而五蘊滅。以五蘊本自不生不滅。故名為空相耳。又恐迷者。謂此五蘊空相雖非生滅。而有垢淨。謂凡夫隨於染緣則垢。聖人隨於淨緣則淨。故更申示之曰。凡夫五蘊亦即空相。聖人五蘊亦 即空相。何垢淨之有哉。又恐迷者。謂此五蘊空相。雖無垢淨而有增減。謂凡夫迷。故生死浩然為增。德相隱覆為減。聖人悟。故照用無盡為增。惑業消亡為減。故更申示之曰。迷時亦只此諸法空相。悟時亦只此諸法空相。何增減之有哉。既向五蘊發明此妙諦已。遂即廣歷一切差別法相。融絕聖凡情見而曰。是故空中無色。乃至亦無得也。然所謂無色乃至亦無得者。豈俟融絕而後無哉。良以本無所得故也。本無所得名之為諦。了此無得名之為觀。而總不離五蘊為所觀境。若境若諦若觀。又總不離現前一念介爾之心。一心宛具三義諦即實相。觀即觀照。境即文字。不縱橫並別。亦非一異。故名為深般若也。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此遍舉菩薩諸佛為證。而明此深般若。真能度一切苦厄。所謂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 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非惟觀世音也。無罣礙。則結業即解脫。究竟方便淨涅槃。無恐怖。則苦果即法身。究竟性淨涅槃。遠離顛倒夢想。則煩惑即智明。究竟圓淨涅槃。依實相般若。得真性菩提。依觀照般若。得實智菩提。依文字般若。得方便菩提。菩提是如如智。智必冥理。涅槃是如如理。理必契智。故影略而互言之。此深般若。即大神咒。具妙用故。即大明咒。智照相故。即無上咒。實相體故。即無等等咒。無有一法能等此心。此心能等一切諸法。令其同歸實相印故。此之心咒。的的能除自他分段變易諸苦因果。真實不虛應諦信也。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前之顯說既指般若即咒。此之密說。須知咒即般若。然顯說而又密說者。顯密各具四悉檀益故。正以不翻為妙。不宜穿鑿。


上篇:四明十義書

下篇:四明尊者教行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註音版】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註音版】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註音版】佛教念誦集--朝時課誦

根據上海佛學書局二五年一月印行的《佛教念誦集》(朝...

阿彌陀經疏鈔問辯

《疏鈔》既出,有不愜者,致辭詰難。其可從者,忻然從...

慈悲藥師寶懺

消災延壽藥師懺法卷上 熏修藥師懺儀 嚴淨壇場 楊枝淨...

讚阿彌陀佛偈

讚阿彌陀佛偈 曇鸞法師作 南無阿彌陀佛(釋名無量壽傍...

華嚴經義海百門

華嚴經義海百門(並序) 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夫緣起難...

佛說四未曾有經

佛說四未曾有法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象腋經

佛說象腋經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

陰持入經

陰持入經卷上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經所[衛-韋...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大般若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七十七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佛說尊上經

佛說尊上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孝子經

佛說孝子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佛問諸沙門:「親之生...

賢劫經

賢劫經卷第一(亦名颰陀劫三昧,晉曰賢劫定意經) 西晉...

【佛教詞典】初靜慮至無所有處各有三種

【初靜慮至無所有處各有三種】 p0685   大毗婆沙論一...

【佛教詞典】結界

梵語 sīmā-bandha,或 bandhaya-sīman(音譯畔陀也...

這四個字非常重要,念佛行人應該這樣用心

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

自己為自己負責

在南傳佛教中,出家人,早晚要用這麼一段話:我們不能...

把差別相整合成一真法界

諸位我們會看到,我們以前的心態,它以自我意識為中心...

熄滅淫慾的簡便方法

色慾禍害極其酷烈,從古到今,因此亡國敗家、喪身絕嗣...

一個人沒學佛時,他就是要依靠某種東西來過日子

[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變滅],就...

你不分別,就沒有那件事

修唯識觀分兩個部分,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像...

聖嚴法師《感動是化敵為友最好的方法》

在我所提倡的「心五四」運動中,「四感」是與人相處時...

初學者讀什麼樣的經書比較合適

問: 初學者讀什麼樣的經書比較合適? 仁清法師答:...

真修行人要過的睡眠關

睡是五關中最後一關,只有前面幾關都通過了,才能通過...

對待子女,寬嚴把握要有度

我們對待子女,寬嚴把握要有度。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

迷悟的不同為何就會創造十法界呢

為什麼迷悟的不同就會創造十法界呢?這個概念就值得我...

只需要念一句佛號,就可以解脫嗎

問: 請問,淨土宗,只需要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

【視頻】《六波羅蜜多經》女聲讀誦(佛說持戒經選輯)

《六波羅蜜多經》女聲讀誦(佛說持戒經選輯)

【視頻】《佛說大灌頂神咒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大灌頂神咒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