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第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六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一門第九子攝頌曰:

 應為洗足處、  及以濯足盆、
 熱時須扇聽、  蚊蟲開五拂。

緣處同前。時諸苾芻隨在何地即便濯足,遂使諸蠅在處撩亂。時有長者婆羅門等來入寺內,見洗足處,問言:「聖者!何故此處蟲蠅亂飛?」答曰:「此是我等洗足之處。」彼聞嫌賤:「沙門釋子皆不清淨,隨在何處而濯其足。」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隨處洗足,然洗足處應在寺東南角。」如佛所言安洗足處者,苾芻不知云何應作?佛言:「如龜背形。」時諸苾芻作已太滑不堪揩足,佛言:「應可澁作。」(此洗足處亦堪洗浴。西方諸寺及在處皆有,大小無定,露地而作,或大如床小可半席,四畔壘甎高一尺許。中間甎砌作龜背形,以礓石灰泥,水洗不去,傍通一竇令水外流。濯足洗身最是要用。)

有老苾芻身體羸弱,不能往彼洗足之處,佛言:「應畜執事人令其洗足,應作洗足盆。」是時六眾聞佛聽許,便以金銀、瑠璃作洗足器。俗人見問:「此是何物?」答言:「世尊許我作洗足器,此即是也。」彼言:「聖者!仁雖剃髮,貪染不除。」答曰:「腳踏汝項,我畜何過?汝非我師,何事相責?」俗生嫌賤。苾芻白佛,佛言:「洗足之器不合用寶,應以瓦作。」苾芻便作如馲駝形,佛言:「不合,應如像足踏地,其中稍高令得支足,或可於中作蓮台形,當須澁鞕。」苾芻用洗足已隨處而安,佛言:「不應如是,若是眾物,應可覆在隱屏之處。若是私物安門扇後。」

緣處同前。時屬春陽,苾芻患熱,身體黃瘦羸劣無堪,俗旅見時問言:「聖者!何故身體黃瘦羸劣無力?」答言:「時屬春陽,我苦於熱。」彼言:「聖者!何不持扇?」答言:「賢首!世尊不許。」答曰:「仁之大師性懷慈愍,若知苦熱許扇無疑。」苾芻白佛,佛言:「我今聽許苾芻持扇。」六眾苾芻聞佛聽許,便以金銀琉璃,或紫礦揩拭,及種種莊彩而為扇柄。俗旅來見便生譏恥,六眾傲慢廣說如前。乃至佛言:「不用寶等而作扇柄。應知扇有兩種:一、以竹作,二、用葉成。」時有眾多敬信俗旅,便持種種莊彩之扇,來施苾芻。苾芻不受,佛言:「若為僧伽受取,無犯。」

緣在廣嚴城獼猴池側高閣堂中。時諸苾芻為蚊蟲所食,身體患蛘爬搔不息,俗人見時問言:「聖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聖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許,廣說如前。」乃至以緣白佛,佛言:「我今聽諸苾芻畜拂蚊子物。」是時六眾聞佛許已,便以眾寶作柄,用犛牛尾而為其拂,俗人既見廣說如前。乃至佛言:「有其五種袪蚊子物:一者捻羊毛作;二、用麻作;三、用細裂疊布;四、用故破物;五、用樹枝梢。若用寶物得惡作罪。」

第一門第十子攝頌曰:

 結下裙不高、  不持於重擔、
 若病許杖絡、  服蒜等隨聽。

緣處同前。如佛所言:「苾芻應助營作。」者,有一苾芻須緣梯上,時諸上人從下仰觀,見彼形露告言:「聖者!我今始知聖者是男,由男根具。」彼在梯上羞愧默然。苾芻白佛,佛便思念:「苾芻昇梯由不結下裙,有如是過。」告諸苾芻:「若有營作須昇梯者,應結下裙方可昇上。」又諸苾芻於營作時,高結下裙,不信俗流見而譏笑,問言:「聖者!欲相撲耶?」答曰:「我有作務。」彼聞默然。苾芻白佛,佛言:「若緣梯上當結下裙,平地作時不應如是。」(言結下裙者,謂捉裙後邊下緣,向前腰間急擫也)

緣處同前。六眾苾芻自擎重擔,不信者見作如是語:「我為父母妻子恐不能活,是以身擎重擔。仁何所為躬自勞苦?」報言:「賢首!我有多緣:一、為供養世尊;二、為僧伽食事;三、為病者供給所須。由是因緣身持重擔。」彼默無對。苾芻白佛,佛言:「苾芻不應身擎重擔,作者得越法罪。」

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有老苾芻登山上下腳跌倒地,佛言:「應畜柱杖。」聞佛許已,六眾即便以金銀等並雜彩物彫飾其杖,俗旅見已共生嫌賤。苾芻白佛,佛言:「苾芻有二種緣,應畜柱杖:一謂老瘦無力,二謂病苦嬰身。」時有苾芻,佯作老病而柱其杖。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實老病,應從僧伽乞畜杖羯磨,若僧伽與時應畜。如是應乞,敷座席、鳴楗稚,言白既周、眾應盡集。時老病苾芻於上座前,蹲踞合掌作如是白:

「『大德僧伽聽!我苾芻某甲老朽瘦弱,或復身病,若無杖時便不能濟。今從僧伽乞畜杖羯磨,願大德僧伽與我苾芻某甲畜杖羯磨。是能愍者願慈愍故。』如是三說。次一苾芻作白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老朽瘦弱,或復身病,若無杖時便不能濟。今從僧伽乞畜杖羯磨。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苾芻某甲,老朽瘦弱或復身病作畜杖羯磨。白如是。』(羯磨淮白應作)

「若僧伽與作畜杖羯磨已,柱杖者無犯。」

緣在王舍城。時諸苾芻老瘦無力,加以風疾,於鷲峯山或時上下腳跌倒地,澡罐君持悉皆破碎。苾芻白佛,佛言:「苾芻應持網絡。」六眾聞已以五色線而為網絡,俗旅譏嫌,問答因緣廣如畜杖。「如若杖絡二皆須者,合作羯磨,此亦無過。既得法已,任持非犯。」

緣在室羅伐城。時有苾芻食噉蒜已,來詣佛所禮佛隻足,在一面立,佛言:「苾芻!可坐,一心聽我說法。」時彼苾芻聞佛勅已,重禮世尊,一邊而坐,佛為說法。彼聽法時數便迴面,恐有惡氣輕觸尊儀,如是再三。佛言:「苾芻!汝當一心聽我所說。」苾芻亦復再三向外迴面,便禮佛足奉辭而去。爾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陀!何故彼苾芻,聽我法時數數迴面?」阿難陀言:「由彼噉蒜恐觸尊儀,故數迴面。」佛告阿難陀:「諸苾芻輩有食蒜耶?」阿難陀言:「有。」佛言:「由彼食蒜障入聖道,向不食蒜者聽我說法,以金剛智杵摧壞二十身見大山,得預流果。是故阿難陀!從今以往制諸苾芻,不應食蒜及蔥韭類。食者得越法罪。」於時舍利子在眾中坐,便作是念:「今此苾芻不得見諦,明當見不?」即便觀察,明亦無緣能見諦理,即更深入第四靜慮,觀其後際,亦不見彼證聖之日。即從定起而說頌曰:

「由於少時間,  散念不專注;
 令彼未來世,  不見真諦理。」

爾時世尊知舍利子心所念已,告言:「舍利子!汝今不應於佛境界而輒思量,此乃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境界。然於未來有佛出世名一切尊,此人於彼佛法之中,出家修行斷盡諸漏得阿羅漢果。」佛作是念:「由彼苾芻食噉蒜故,障見真理,是故苾芻不應噉蒜,食者得越法罪。」時有苾芻身嬰疾病,詣醫人所告言:「賢首!我有如是病,幸為處方。」告言:「聖者!應可服蒜,患得銷除。」報言:「賢首!佛不聽食。」醫曰:「此是病藥,非餘能差。」苾芻白佛,佛言:「醫雲此藥非餘差者,服之無犯。」苾芻聞已便於寺中,為病食蒜。受用房舍床榻氈席大小行處、及以眾中出入往來、或繞制底、或禮香台、經過俗人為其說法、或時受請詣施主家、或至園林天廟之處、眾人聚集輒往其中,所到之處諸人咸聞蒜臭,共生嫌賤,作如是語:「沙門釋子雖復出家,而還噉蒜臭氣相熏,與我何別?」苾芻白佛,佛言:「苾芻有病欲食蒜者,所有行法我今當說。諸病苾芻若食蒜者,應住寺側邊房,不得用僧臥具及大小行室、不得入眾、亦不為俗人說法、不遶制底、不禮香台、不往俗家、園林天廟眾人聚處皆不應往。可於屏處而噉服之,設人見時不生譏恥。若服了時,於七日內仍住於此,服蔥可停三日、若韭一日,後方洗浴並可洗衣,香熏無氣後方入寺。如上所制,不依行者得越法罪。」(第一門了)

第二門總攝頌曰:

 牛毛並傘蓋、  披緂勝鬘緣、
 出家藥湯瓶、  門扇鎚斤釜。

第二門第一子攝頌曰:

 牛毛及隱處、  同床不獨披、
 若得白色衣、  染覆方應用。

緣處同前。時給孤獨長者以逝多林施四方僧訖,令剃髮者往詣寺中剃除鬚髮,廣說如前。鄔波難陀問剃髮人曰:「汝頗解作牛毛剪不?」答言:「是我巧工,寧容不解?」便以鉸刀作牛毛剪,發可留二分,此名牛毛剪。鄔波難陀曰:「更剪一分。」如是乃至末後報言:「汝之癡人未解剪髮,宜可淨剃放汝歸家。」廣說如前,乃至佛言:「苾芻不應作牛毛剪髮,作者得越法罪。」如世尊說不許苾芻作牛毛剪髮,苾芻頭上忽有瘡生,以刀剃時便受苦痛。苾芻白佛,佛言:「可於瘡處以鉸刀剪之,餘如常剃。」

緣處同前。長者令人為眾剃髮,廣如上說。鄔波難陀見而報曰:「頗能與我除隱處毛不?」答言:「此是我工。」即令剪剃,如前驅使至暮放歸,時俗嫌賤。佛言:「苾芻不應剃三處毛。剃者得越法罪。」時有苾芻隱處生瘡,或時蟲出痛蛘難忍,廢修善事。佛言:「有病緣者應告老宿苾芻,然後更互瘡處剃除,勿致疑惑。」

緣處同前。六眾苾芻同一床臥,共相推倚掉舉呵笑。苾芻白佛,佛作是念:「共一床眠有如是過,同床臥者得越法罪。」時有眾多苾芻人間遊行,至一村落從他借床,主人與一,報言:「更須。」主人報曰:「我家多人同一床臥,如何苾芻各別從索?多人共臥理復何傷?」苾芻答曰:「世尊不許。」苾芻白佛,佛言:「若諸苾芻,性懷慚恥具修戒行,敷襯身物正念在心,中以衣帒或以缽帒隔而方臥。床既如是,自餘褥席,准此應知。」

緣處同前。眾多苾芻人間遊行,至一村落,從長者家求得臥處,時屬寒冷復覓臥物。時家中人於苾芻處心生哀愍,以己臥物借與苾芻,先入手者獨披而臥,其不得者忍凍終宵。以緣白佛,佛言:「不應先得獨臥,應可共用隨老者覆。」後於一時鄔波難陀隨老得物,便披臥被獨起經行,餘者受寒夜遭辛苦。小者報曰:「我受寒苦,仁乃經行。」鄔波難陀曰:「誰遮汝等不起經行?」彼諸苾芻忍寒經夜。苾芻白佛,佛言:「眾人得被臥時通覆,必欲經行可披私物。若披眾物得惡作罪。」

緣處同前。時當冬月苾芻苦寒,居在一邊側身而臥。時給孤長者來入寺中,見諸苾芻一邊而臥,問言:「聖者!大師教法務在精勤,何故仁等委脇而臥,虛度日時不修善品?」苾芻答曰:「心有喜樂善品可修,我現受寒何能策勵?我今被凍誰復能知?」長者辭出還至宅中,以五百張厚白疊帔與送眾僧。時諸苾芻即便披出寺外遊行,不信俗流見生嫌恥,問言:「聖者!豈可仁等並還俗耶?」答曰:「汝等不應作如是語,我為寒故披此俗衣。」苾芻白佛,佛言:「不合披俗人衣。必有他緣,於彼衣上將染色物,覆已方披。若僧祇衣帔,內以物替外將物覆,然後方披。異斯招罪。」

第二門第二子攝頌曰:

 傘蓋無後世、  歌聲不放火、
 遊行覓依止、  毛緂不翻披。

緣處同前。於此城中有一居士,常收衣物賣以自活。後於異時多獲利物,便作是念:「有何方便得修福業復多獲利?」此之居士素有信心,作如是念:「我今宜可請佛及僧,座敷妙衣設諸飲食,衣食供養是大福田,緣此施因我多獲利。」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禮雙足已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願佛及僧,明當就舍受我微供,唯願慈悲無違所請。」爾時世尊默然而受。長者知已禮佛而去,還至舍中,備辦種種上妙飲食,盛設妙座敷以上衣,即令使者馳往白佛:「飲食已辦,願佛知時。」於時大眾皆赴彼宅,唯佛世尊及知事人留在寺內。諸佛世尊有五因緣,留知事人為佛取食。云何為五?一者為欲簡靜離諸諠鬧;二者欲為諸天宣說法要;三者為欲觀察病人;四者為欲觀察臥具;五者為欲與諸弟子制其學處。今者世尊為制學處。諸苾芻眾赴彼請時,遂於中途遭天大雨衣服皆濕,至彼家中就座而坐,隨其坐處衣皆被染。居士見已極起嫌心,作是思惟:「我諸衣物並皆失利,我今宜可還持此物施與苾芻。」作是念已告言:「聖者!所坐之物我皆奉施咸可持將。」苾芻答曰:「待白世尊未知許不?」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等應知,非彼居士本心持施,為有譏嫌故不應受。」時諸苾芻奉佛教已,令使往報居士:「應知佛作是語:『非彼居士本心持施,為有譏嫌故不應受。』」時彼居士聞是語已,深起敬心便作是念:「我此衣物若欲賣者不得半價,若諸聖者染令壞色,披著受用正是所宜。」即便持衣詣寺告聖眾曰:「我本無心欲舍此物,今時有意持以奉僧,願為我受染以披著。唯願仁等當持傘蓋勿令衣濕。」答言:「居士待我問佛。」以緣白佛,佛言:「居士先時無心欲施,今時決意持奉眾僧,汝等可受染已披著,為利前人勿致疑惑。是故我今令諸苾芻應持傘蓋,若不持者得越法罪。」六眾苾芻聞許傘蓋,便以金等四寶而為其柄,及餘種種紫鑛畫飾,以孔雀尾而作上覆。時諸居士婆羅門等,見生嫌賤,問答同前,乃至苾芻白佛,佛言:「苾芻不應持如是傘蓋。然有二種蓋:一、竹,二、葉。」六眾苾芻聞佛許蓋,遂便長作傘柄,在大城中擎之而過。俗旅見時作如是語:「彼持蓋者是何商主、大富長者從外方來?」諸人即便就彼看問,既見苾芻共生嫌恥,乃至苾芻白佛,佛言:「不應長作傘柄,長齊二肘或與蓋等。又入聚落時不應持蓋。」時有苾芻隨逐商旅人間遊行,至一聚落道在村內。苾芻持蓋不敢入村,於村外行遂失商旅,獨行在後便被賊劫。苾芻白佛,佛言:「若道在村中不得正擎,若偏持去者無犯。」時有苾芻入村乞食,以傘柄曾觸不敢持行,被雨霑衣。苾芻白佛,佛言:「乞食之人淨洗傘柄應可持去,必其雨定隨處寄舉,欲出村時方可持去。」

緣處同前。時有南方遊行外道,是盧迦耶黨,撥無後世,名鄔陀夷,漸次周旋至室羅伐,欲解勞乏入逝多林,先往尊者憍陳如處,告言:「苾芻!我就師門少學文字,欲與仁者略為談說。」尊者答曰:「婆羅門!激論之事非我所為,隨汝別求無宜住此。」彼即往詣馬勝、跋陀羅、大名、婆澁波、名稱、晡律拏、牛主、毘摩羅、善臂、羅怙羅,既至彼已一一告言:「苾芻!我就師門少學文字,欲與仁者略為談說。」時諸尊者答曰:「婆羅門!激論之事非我所為,隨汝別求無宜住此。」次復往至尊者舍利子所,還如上問。時舍利子即便入定,觀察外道有善根不?觀見知有。系屬於誰?見屬於我。更有餘人由聞論議受調伏不?觀知更有。何時當集?於七日內。如是知已報言:「汝求論敵斯為善事,可於某處作論議場。」即於初日尊者舍利子自昇高座,建立宗門共彼談覈,每至下時常留餘義,如是二、三乃至七日,於諸方國名稱普聞,共知南方有一外道,是盧伽耶黨,撥無後世,名鄔陀夷,聰明大智,漸次遊行至室羅伐,與舍利子共立論端,經今七日未有勝負。無量百千有緣眾生悉皆云集,或發歡喜心、或先善根熟。尊者舍利子便作是念:「於我有緣因聽論議而受化者,此時皆集。」是時尊者盡其言義,總為眾說。時彼外道信解心開,合掌起立作如是語:「大德!我於善說法律求欲出家,願降慈悲拔濟於我,在世尊所勤修梵行。」時舍利子知其心至即與出家,並受近圓如法教授,彼便策勵發勇勐心,斷盡諸漏得阿羅漢果。時彼會中一切大眾,見是事已皆生希有,咸言:「尊者舍利子如是聰明,高心外道以法摧伏令使出家。」是時尊者觀彼大眾,根機差別樂欲不同,順彼宿緣為說法要,令其聽者億萬眾生得別證悟,或得預流果、一來、不還,或復出家得阿羅漢果,或受三歸併五學處。所餘大眾皆於三寶深起敬心,合掌慇勤奉辭而散。時此苾芻以緣白佛,佛告諸苾芻:「非一切處有舍利子,其相似者亦不可求。是故我今聽諸苾芻,學盧迦耶等諸外俗論。」時諸苾芻聞佛世尊許學書論,遂無簡別,愚昧之願亦學外書,佛言:「不應愚癡少慧不分明者令學外書;自知明慧多聞強識能摧外道者,方可學習。」諸明慧者鎮學外典善品不修,佛言:「不應如是常習外典。」佛言:「當作三時,每於兩時讀佛經,一時習外典。」苾芻遂於年月分作三時,以緣白佛,佛言:「人命迅速剎那無定,不應年月分作三時,可於一日分為三分。」苾芻朝習外典暮讀佛經,佛言:「於日初分及以中後可讀佛經,待至晚時應披外典。」苾芻即便暫時尋讀,不誦其文尋還廢忘,佛言:「應誦。」彼皆不知何時應誦?佛言:「如晝三節,夜亦三時。」

緣處同前。時尊者舍利子與二婆羅門子而為出家:一名牛授、二號牛主,二人悉教讀誦經教。後時此二共遊人間,至一聚落多獲利養,便住此村。時彼二人先學婆羅門歌詠聲法,由串習故今時讀誦作本音詞。時彼一人遇病忽然身死,其現存者,既溺憂心,經多廢忘,即便還詣室羅伐城。入逝多林既停息已,便詣尊者憍陳如所,禮敬事畢白言:「尊者!可共溫經。」答曰:「善哉!我為汝誦。」既誦少多,報言:「尊者所誦經典,文皆謬誤、聲韻不長,致有所闕。」答言:「子!我從先來如是習誦。」即便辭禮更別往詣馬勝、跋陀羅、大名、婆澁波、名稱、晡律拏、牛主、毘摩羅、善臂、羅怙羅,既至彼已白言:「尊者!共我溫經。」答曰:「善哉!我為汝誦。」既誦少多,廣如前說乃至辭禮。遂詣尊者舍利子所,既禮敬已白言:「鄔波馱耶!可共溫經。」答曰:「善哉!我為汝誦。」同誦之時長引聲韻,其舍利子聲更倍長,白言:「大師!自餘尊者誦習皆謬,唯獨親教音句無差。」報言:「汝愚癡人自為謬誤,謗餘智者不善誦經,彼諸大德咸非謬誤。」既被挫折默爾無言。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作是念:「苾芻誦經長牽音韻作歌詠聲,有如是過,由是苾芻不應歌詠引聲而誦經法。若苾芻作闡陀聲誦經典者得越法罪。若方國言音須引聲者,作時無犯。」(言闡陀者,謂是婆羅門讀誦之法,長引其聲,以手指點空而為節段,博士先唱諸人隨後)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六

 

上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

下篇: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qi)梵(fn)游化諸國,至廣嚴城,...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菩薩戒本

菩薩戒本一卷(出〈地持戒品〉中) 慈氏菩薩說 北涼天竺...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一卷 (白...

五分戒本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五分戒本(亦名彌沙塞戒本)...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皮革...

法句譬喻經

法句譬喻經卷第一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無常品第一...

佛說長者子懊惱三處經

佛說長者子懊惱三處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註音版】優婆塞菩薩戒誦戒儀式

優婆塞菩薩戒誦戒儀式...

佛說十力經

佛說十力經大唐貞元新譯十地等經記 新譯《十地經》及...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一卷(出烏波離所問經) 開府儀同...

放光般若經

放光般若經卷第一 西晉于闐國三藏無羅叉奉 詔譯 摩訶...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

重刊汾陽和尚語錄疏 昔風穴和尚謂首山曰。不幸臨濟之...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魔逆經

佛說魔逆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

【佛教詞典】赤頭璨

指禪宗傳法第三祖僧璨。赤頭,禿頭之意。僧璨出家前因...

【佛教詞典】乏道

沙門自謙的話,義與貧道同。...

佛法唯不遵佛教戒之僧能敗壞

清末,世風日下,國家無暇提倡,僧眾類多懈於修持,以...

天乘四種禪定之四禪

四禪,亦名舍念清淨地,謂行者復厭三禪之樂法擾心,復...

淨界法師:淨土宗學人如何對待器官捐贈

站在淨土宗的角度,基本上是不鼓勵大家器官捐贈,因為...

執我與離我

修法從身求者,猶如泥裡淘金,煮黃沙求漿粥,無一法可...

不知念佛真意思,念到彌勒下生也不中用

念佛,三歲孩童也能也會;若論究竟有沒有功夫,就大有...

慧律法師《寬恕別人 昇華自我》

犯錯是平凡的,寬恕是一種超凡。 寬恕,是人類的一種...

脫離不了過去,就失掉了未來

大乘佛法成就清淨之後,他要產生願力,這個就是修假觀...

學佛與賺錢之間的衝突和矛盾

很多人以為修學佛法就要過極端艱苦的生活,認為賺錢和...

人生迷茫時,向聖賢借一點智慧

一、向孔子學習謙虛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 過於自...

作繭自縛的人生

【原文】 蠶之作繭也,左之右之,上之下之,盡吐腹中所...

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體背謬

玉峰法師行持雖好,見理多偏。即如念佛四大要訣,其意...

玄奘西行得佛菩薩慈悲加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

【視頻】齋天法會(靈鷲山)

齋天法會(靈鷲山)

【視頻】《佛說四十二章經》聆志居士

《佛說四十二章經》聆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