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第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四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爾時世尊漸復遊行,至五百仙人住處。時彼住處,華果茂盛,飲食充足,時彼仙人亦不顧戀,一切諸人來者任食。是時世尊,知彼仙人調伏時至,詣彼仙處。到已以神力故,令彼仙人所有華果悉皆墮落,清泉美流亦皆枯涸,名華耎草變為萎黑,所居土榻自然摧壞。時諸仙眾見是事已,以手掌頰,默然愁思。爾時世尊告諸仙曰:「何故愁思而住?」眾仙答曰:「聖者!由汝兩足勝福田來,令我住處變相如是,見如斯苦。」世尊告曰:「仙眾!今者何故所居林樹花果滅壞?汝今欲此花果還復如故耶?」仙人曰:「我願如故。」爾時世尊即攝神力,令彼花果復還茂盛。時諸仙人極懷希有,於世尊所便生歸信。爾時世尊知彼仙眾意樂隨眠,應機說法。五百仙人既聞法已,證不還果,亦得神通,於世尊前合掌恭敬,白佛言:「我等皆願於如來善說法律之中而為出家,受具足戒,成苾芻性,修習梵行。」是時世尊便作是言:「善來苾芻!可修梵行。」作是言已,時彼五百諸仙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執持瓶缽,威儀齊整,乃至如百歲苾芻,而說頌曰:

「世尊唱善來,  發落衣缽具;
 諸根咸寂定,  隨念悉皆成。」

時彼諸仙苾芻,勤精進故,乃至證得阿羅漢果,厭離三世,觀金與土平等無異,目觀法界如見掌中,刀割香塗等無有異。以智慧劍,破生死[穀-禾+卵],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辯才無礙,諸有財利、貪愛供養悉皆捨離,釋梵諸天咸來供養。時彼諸仙本教授師白佛言:「世尊!我以仙人形貌,誑惑世人墜墮三惡;我先調伏彼已,然後出家。」

爾時世尊與五百出家仙眾,及與諸苾芻等,如半月形,咸以神力騰空而行,漸至杵山,於薄拘羅仙人所住之處安止已住。時彼仙人遙見世尊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種妙好以自莊嚴,圓光一尋朗逾千日,猶如寶山端嚴周匝。仙人適見,即於佛所生歸信心,便作是念:「我速下山,願見世尊,得親近故。然恐如來調伏自人已,遂即過去;我今寧可從山擲下,至世尊所。」時彼仙人擲身而下。諸佛常法,終不忘念,見彼仙人縱身擲下,即以神力接取仙人。爾時世尊知彼仙人意樂隨眠,應機說法。彼聞法已,證不來果,成就神通。白言:「世尊!聽我於善說法中而作出家,成苾芻性,於如來所常修梵行。」爾時世尊告曰:「善來苾芻!應修梵行。」佛說言已,時彼仙人,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執持瓶缽,威儀齊整,廣說如前,即說頌曰:

「世尊唱善來,  發落衣缽具;
 諸根咸寂定,  隨念悉皆成。」

爾時如來告諸苾芻曰:「此苾芻於我眾中,最為上首,於聲聞中、我信解中亦為上首,所謂著樹皮衣苾芻是。」於時世尊與千苾芻而為圍遶,作種種神變,至蘇波羅城。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我若從門而入,恐諸門人生於異念;我應以其神力從空而入。」作是念已,即以神力從空而下,入蘇波羅城中。時彼國王及具壽圓滿、木耳璫、銅耳璫、錫耳璫,並彼十七王子,各各與其侍從,無量百千人民,皆詣佛所。是時世尊及諸大眾前後圍繞,往栴檀鬘宮殿處,到已於大眾前敷座而坐。爾時世尊入於栴檀殿已,是時大眾不見如來,遂欲毀栴檀殿。於時世尊思念斯事:「此殿被毀,令斯施主福德冥沒,我今應以神通之力變為水精。」是時此殿內外明徹,咸見如來,如彼眾人意樂隨眠性行,應機說法。彼等聞已,無量百千有情證大殊勝,或有生解脫善根分,或有入智慧分,或有證預流果、一來、不還、阿羅漢果者,或有發聲聞菩提心,或有發獨覺菩提心,或有發無上正等覺心,彼諸有情於如來處,一心恭敬,樂聽正法,苾芻僧伽而為上首,默然而住。爾時木耳璫等兄弟三人,種種營辦,嚴設座已,遣使啟佛:「時今將至,飯食已辦。唯願世尊,知時早赴。」

爾時於大海中有二龍王:一名黑者龍王、二名憍曇摩龍王,便作是念:「世尊今於蘇波羅城演說妙法,我今速往聞佛說法。」是時龍王各與五百眷屬俱,以龍威力化現五百流河,共趣蘇波羅城處。於時如來便作是念:「此二龍王若至蘇波羅城者,令此國境盡皆沒壞。」是時世尊,告目連曰:「汝先急食。何以故?目連當知,有五種急緣應為先食。何等為五?一者從遠方來、二者欲達遠處、三者有病之人、四者為看病人、五者授事之人。以此緣故,令汝先食。」世尊爾時先與目連食已,速往龍王之處。到已告龍王曰:「汝當愛念蘇波羅城,莫令毀壞。」龍王白言:「我等以善心來,不擬損害蟻子之類,況欲傷蘇波羅城及有情等。」爾時龍王來至佛所,世尊告龍王曰:「應如是說。」彼聞法已,歸佛法僧,受五支學處。

爾時世尊授歸戒已,方赴食處。時龍王等來看佛食,各自心念:「唯願世尊,先受我食、先受我水。」世尊念曰:「我若受一龍水,餘龍無限,應為方便。」即喚目連而告之曰:「今者五百龍王各施我水,不可一一別受,汝可持缽,於水上取一缽將來。」目連受命,即往取水將來,持以奉佛。佛即受取而為飲之。具壽目連作如是念:「世尊先說:『父母於子,能作難作,乳哺養育,教識種種贍部洲事。假使有人,一肩擔父、一肩擔母,至滿百年,猶不能報父母之恩。又將大地珍寶玩飾之物以奉父母,猶不能報,不為殷重。若父母不信佛法僧,漸漸教令信佛法僧,乃為報恩。若父母先無戒行,能漸教令持戒;若父母慳貪,能令捨施;若無智慧,令有智慧。如此之事,乃名報恩。』」是時目連作是念已,復更思念:「如前佛說,我未曾作。即入定觀察,先亡之母生於何處?」即以天眼,見其亡母生摩利支世界,見已思念:「誰能往彼,以法教化?」復自思念:「唯佛能為,餘無得者。」作是念已,往世尊所,白佛言:「世尊!父母於子,難作能作。我之慈母,現生摩利支世界,更無餘人能往彼界為教化者,唯願世尊為教導。」世尊報曰:「以誰神力而往彼界?」目連答曰:「唯願大悲加被於我,以我神力,共佛世尊,往彼世界。」於是大目乾連以己神力與佛世尊,移其一足蹈一世界一迷盧山。如是威力經七日中,方到彼界。母見目連從遠而來,母云:「經爾許時,不見於汝,如何得來?」時摩利支世界人聞斯語已,遞相言曰:「此女少年,云何子老?」目連報曰:「此女養我,是我生母。」

爾時世尊知目連母意樂隨眠種性,即便為說四真諦理,令得悟解。彼女聞已,得法見法,證預流果,以金剛智杵摧滅二十薩迦耶山,破有身見由見諦理悉皆破壞,即說三種因緣:「世尊利益於我,此之利益,非是父母、國王、天神、眷屬,亦非沙門婆羅門之所能辨。是佛所作,能渴血海,破壞骨山,關閉惡趣門,開示涅槃路,建立人天業。」即說頌曰:

「世尊威力故,  關閉惡趣道;
 惡道多留難,  開示涅槃門。
 世尊除過失,  能令生慧眼;
 逮及清淨源,  越茲苦海岸。
 世尊天人師,  善除老病死;
 百千世難遇,  今遇證斯果。」

說是頌已,白佛言:「世尊!我今歸依佛法僧寶,為鄔波斯迦,乃至命在以來,我常歸依,今欲供養佛及目連。」

爾時世尊默然而受。時彼女人奉獻佛食,佛遣目連受彼女人種種飲食,食已收衣缽洗足已,端身而坐。時彼女人取小坐具,就佛而坐,為聞法故。爾時世尊即為說法,佛令目連取缽而洗,既洗缽已,佛告目連:「當還本土。」目連白佛言:「以誰神足而還本土?」佛告目連曰:「以我神力。」作是言已,便至逝多林下。目連白佛言:「今已至逝多林,甚為希有,世尊今此神通,其名云何?」佛言:「名為速念神通。」目連白佛言:「我先不解諸佛甚深境界,我若先知如斯甚深境界,如一一油麻中我皆教化,令得無上正遍知道。我今已取阿羅漢果,燒滅煩惱,不能得此大菩提行。」

時逝多林諸苾芻眾咸悉生疑,白佛言:「圓滿諸苾芻,先種何業,速證阿羅漢果?複種何業,而生貴族家?種何業緣,而於婢腹中生?種何業報,斷諸煩惱,證無生果?」佛告諸苾芻:「圓滿苾芻,積習作業,得道資糧,遍緣如是,漂流中住,得決定覺。圓滿苾芻,自積習業,自獲其果。非自作業令地界受,非火水風界受,但身果自受,亦非蘊界六入界受。作業成熟,如有頌言: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爾時佛告諸苾芻:「於往昔時,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當爾之時迦葉波佛出興於世,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住波羅痆斯城。是時圓滿,於彼教中而為出家,具解三藏,為諸苾芻番次撿挍事業。後乃次至一阿羅漢,知灑掃事,彼便灑掃。既灑掃已,頻被風吹塵穢覆污其地。時彼阿羅漢作是念:『今且待風息,然後更掃。』圓滿三藏見地塵穢,以為不掃,發瞋怒心惡口罵辱:『今此掃地,當何婢兒?』時彼羅漢乃聞此言,作是念云:『彼正嗔我,未可即見,且應默然,後陳此事。』既嗔息已,彼阿羅漢即往圓滿三藏所而告之曰:『汝今識我是何等人?』圓滿報曰:『知汝於迦葉波佛教中出家,我亦出家。』羅漢告曰:『雖同出家,出家之業,我已作了,我得脫縛、汝猶被縛。汝口業不善,速應悔過,令罪消滅。』圓滿三藏聞便說悔,由先過咎,應墮地獄,遂得人身從婢腹生,以說悔故滅地獄業,五百生中常處婢腹,今是最後身婢胎所生。由是義故,宿緣習業生豪貴家,勤知僧事,讀誦智慧,善巧蘊界入因緣處非處。由此業故,於我教中而為出家,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果。」佛告諸苾芻:「純黑業者,得純黑報。純白業者,得純白報。黑白業者,得黑白業報。是故苾芻!純黑、雜業者,應當捨離。純白業者,應當勤修。」世尊說是語已,諸苾芻等信受奉行。

緣在王舍城。爾時王舍城中,有二龍王常所居止。其二龍王:一名山、二名妙。由二龍王威德力故,常有五百淥潭、五百湧泉,所有陂湖未嘗枯涸,雨澤以時調和充潤,種子苗稼靡不豐稔。當爾之時,世尊調伏難陀龍王、鄔波難陀龍王。此二龍王,常從妙高山埵下來,供養世尊。爾時山、妙二龍王等,作是念:「今此難陀、鄔波難陀二龍王,常從妙高山下,供養世尊。我今如何在此,曾不隨喜?此為不善,我等亦應於世尊所,作諸供養。」作是念已,即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世尊為此二龍如法教示。二龍聞已,歸依佛法僧,便受淨戒。既受戒已,身及受用之物,皆自增盛。其二龍王,後詣佛所,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我等於世尊所歸依持戒,身及受用之物皆自增盛。願許我等移居大海。」世尊告曰:「汝等常依國王城邑之所居止,今若徙去,應問國王,然後可去。」二龍聞已,便作是議:「世尊許我入大海者,不應令我問彼國王。」作是議已,便住不去。時二龍王既住不去,常作是行:若於晝時來世尊所,作居士形。若夜來時,變為天身,將諸宮殿隨身而行,禮佛供養。爾時頻毘娑羅王,以剎利種貢高我慢,常作是行:若欲詣佛所,便令左右侍臣先往佛所,告令諸人:「若見王來,起立恭敬。」侍臣即往佛所,宣王告命,見二居士端坐如故。使者見已,便作是念:「此二居士,依止國王而住。若見王來,豈能不起恭敬?」使者還白王曰:「大王!彼有二居士,在王境內之所居止,今在佛前而坐。」王既念言:「彼豈見我不起恭敬耶!我今當往。」王即往至佛所。時彼二龍遙見王來,白佛言:「世尊!彼王今來,我等寧可恭敬彼王、為敬法耶?」世尊告曰:「龍王!恭敬於法,一切諸佛皆恭敬法,諸應供者皆恭敬法。」而說頌曰:

「過去諸如來,  及於未來者;
 現在諸佛等,  能除多煩惱。
 現行虛空中,  當行虛空者;
 彼諸正等覺,  咸皆恭敬法。
 諸欲利益者,  及樂盛德人;
 應悉生尊重,  常念於佛教。」

時彼二龍聞此言已,便坐不起。時頻毘婆羅即生嗔恨,白佛言:「願示正法。」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嗔恨無清淨,  忿怒或在心;
 諸佛所說法,  不能得了知。
 斷諸嗔恨心,  除去不淨願;
 若無毒害者,  即堪知正法。」

爾時頻毘娑羅王聞佛頌已,而作是念:「緣此二居士故,世尊不為我說法。」作是念已,禮佛而還。既出門外,告侍臣曰:「此二居士若辭佛已,汝可語云:『不須住我國境。』」時二居士禮佛雙足,辭佛而去,乃見王臣具陳王意。居士答曰:「今依王命,不住王境。」時二居士共作是念:「我等常願入於大海,今得王語,甚適我願。」時龍居士以龍威力,遂作瀑流,溢於小坑及大小江河,因入大海。其二龍王既至大海,身遂長大,多諸眷屬。後於異時,為龍王入海,王舍城中五百淥潭、流泉湧出、陂湖池沼,漸見枯涸;所降雲雨不依時節,百穀苗稼皆不豐盛,日見饑饉,諸苾芻等乞食難得。時頻毘娑羅王見是事已,便作是念:「此王舍城中,先有二龍王在境而住。以威德故,泉池陂澤悉皆充溢,風雨以時、百穀豐熟。今者云何諸泉池等忽漸枯涸,風雲雨澤不依時節、五穀不登國內饑饉,諸苾芻等乞食難得。勿此二龍為金翅鳥之所噉食、或復自死、或為長喙之鳥捉取而去,或因怕懼,逃避餘處。我今應當往問世尊。」作是念已,到世尊所,禮佛雙足,退坐一面,合掌向佛,廣陳斯事。

爾時世尊告頻毘娑羅王曰:「王今當知,彼二龍王見在不死,亦不為金翅鳥之所噉食,亦不為長喙鳥而捉將去,亦不怕懼逃走餘處,由王遷移。」王言:「世尊!我曾不憶見此龍王,何況遷移?」佛言:「王今憶念,令汝省覺。大王!汝今憶不?前二居士,於我說法會中,汝曾驅遣,令出汝國。」王言:「我省此事。」世尊告曰:「此是山、妙二大龍王。」王言:「世尊!此二龍王今何所在?」佛言:「今在海中。」王言:「世尊!我及國人,必當損減。」佛言:「大王!當自悔過,王及國人後不損減。」王言:「彼在大海如何得謝?」佛言:「彼二龍王,每於月八日作居士形,常來禮我。彼若來時,我當現相令汝自識,汝當悔謝。」王曰:「我為頂禮彼足、為不禮耶?」佛言:「但唯引手,唱言:『龍王當忍。』」王聞佛告:「專待此日,望龍王來。」後二龍王作居士形,來至佛所,王尋後至。如來爾時方便現相,頻毘娑羅王即便引手,告二龍曰:「願當忍怒,還來此住。」二龍答曰:「大王應知!我於世尊所歸依受戒,從此已來,身及受用之物甚皆增長。今若還來此摩揭陀城,無有住處。今雖國人稍有損減,後當安隱。」王言:「如何後不損減?」二龍答曰:「王當為我作二宮殿,每六月滿,以種種供具而常供養。我當留諸眷屬住此,常相擁護。供養之日,我身自來。」其影勝王聞此語已,為此二龍便立宮殿,時二龍王留其眷屬常在中住;供養時至,彼二龍王常來受供。

後於異時,彼龍王眷屬併生憍慢,惡龍得便,遂降雨雹。時王舍城中有一婆羅門,於雨雹咒術之中最為通達,每佔雹雲將欲起時,即便除滅。王舍城人所得稅利皆悉分與。時南天竺國,復有一婆羅門,雨雹咒術之中亦為最上。彼聞北天竺國波利迦城,有王名曰超軍,正化理國,於其城中有孫陀羅龍王宮,其龍威力勇勐無比:「我當往彼降伏。」時咒術師漸次前行,至王舍城咒師之宅,見空中雲起,似將降雹,舊住咒師不能止得,但迴遑來去。客咒術師問舊住咒師妻曰:「賢女!汝夫咒師何故迴遑出入?」女人報曰:「善男子!雹雲甚盛,不能止得。」客咒師答曰:「汝夫教師若不止得,我當為止。」彼妻報曰:「甚善!」其客咒師即取少水,咒灑虛空,其雲即散。時王舍城中婆羅門居士等見此事已,甚生希有,皆以財貨賞送咒師,白咒師曰:「王舍城中所住人眾極生信心,所賞財物汝皆受取。」舊咒師曰:「因何以物相贈?」眾人答曰:「因雹雲散,故來奉賞。」舊咒師曰:「我不能滅除,總是客咒師能散惡雲。」時彼人眾即持財物詣客咒師所,共白咒師言:「汝應此住,我等皆分稅利,供給於仁。」客咒師曰:「今隨汝意。」便住不去。時客咒師即設咒法,禁其惡雲,不復令起,雨雹遂絕。其王舍城婆羅門居士,皆作是念:「我等福力故,風雷雹雨不復再下。我等何為分其稅利與彼咒師?」便即不與。時客咒師即懷怨望,攝其咒法,進路而去,於後雨雹遂下。城中人等往問舊咒師曰:「彼客咒師,今何所在?」舊咒師報曰:「由汝不與其利,今已去矣!」諸人咸言:「彼若更來,可便報我。」咒師曰:「爾。」其客咒師既漸前行,至勝軍城界。到彼城已見勝軍王,前敬王曰:「願王長壽。」語已,便白王曰:「大王當知!王之境內有龍王,名孫陀羅。然彼龍宮中,有上妙藥,服者速得其力。願王視我龍宮。我若得藥,便分與王。」王曰:「婆羅門!彼龍極惡,莫相忤觸,必當害汝。」咒師曰:「大王當知!我有咒力,假令滿贍部洲皆是孫陀羅龍,我猶伏得,不能壞我名字,何況一孫陀羅龍也!大王!王之國內,頗有犯罪合死者不?」王曰:「有。」咒師曰:「可遣此人,向彼龍宮,視我龍處。」時勝軍王即喚罪人,令隨咒師,往彼龍宮視其龍處。爾時罪人即奉王命,與彼咒師至毒龍宮,遙視龍處,云:「彼樹林清謐之處,龍在其中。」咒師見已,前至宮中,取其龍藥,盡力將還,至勝軍王所,分與勝軍王。辭王還國,至王舍城。

時舊咒師見客咒師到已,即告城中。人眾知已,各持供具而來奉贈,白咒師曰:「仁者便可住此,我等咸皆供給。」咒師答曰:「汝等欺負於我,我今不住。」時彼眾人慇勤請住,彼見苦留,即便住此,城中諸人,為加封直。時人法爾,愛盛棄衰、處富驕逸,於自類族取女為妻,未久之間便生一息,名曰小山,復生一女,名為電光。諸婆羅門共與咒師立號,名為孫陀羅,妻名震雹,新婦名為勝輪。既立名已,心懷歡悅,時彼咒師便作是念:「若其令我數止其雹,甚成勞勌,不如作法頓禁雷雹,永不令起。」作是念已,便設禁術,伏其雹雨,永令不起。時王舍城人眾復相議曰:「我等自福力故,雷雹不降,如何分我稅利與彼客咒師?」作是議已,即斷供給。彼客咒師慳其咒法,子亦不教;樂著嬉戲,自身亦不勤習,所有藥物曾不曬曝,悉皆朽壞。後於異時,欲理其術,尋已忘失。咒師先與王舍城人宿懷嫌恨,伺求其過,遍於異學諸師問言:「有何方便,而得所求稱意之法?」時彼異師或言:「入火即得。」或言:「喫毒。」或云:「自墜高岩。」或云。「以繩繫頸,懸於樹枝。」彼所說法,皆令捨命,不視其法。時彼咒師漸次前行,至竹林精舍,見一苾芻,白言:「聖者!有何方便,所求稱意?」苾芻答曰:「汝可於世尊所出家。」咒師報曰:「令我於彼欲作何事?」苾芻告曰:「汝可於彼盡形修習梵行,禪思讀誦,勤為學問,依教奉行,現身即能滅盡煩惱。若餘殘結未盡、身即謝滅,心有所求,於當來世皆得成就。」咒師報曰:「聖者!此事難為。」苾芻告曰:「若不能為者,復有方便。世尊上首苾芻之眾,汝可延請供養飲食。」咒師報曰:「此亦難為,唯願為我別設方便。」苾芻告曰:「汝可請四大聲聞,盡心供養飲食,當即發願,所求皆得。何以故?四大聲聞,猶如賢瓶,若有求者,皆得隨意。」咒師答曰:「此事可為。」爾時咒師即請四大聲聞,以飲食供養。既供養已,即便發願:「我以善根,願孫陀羅龍王從其本宮,即便滅沒,令我於彼龍宮受生,與王捨事持咒師城人民大眾而作損害。」妻即問夫曰:「仁者作何發願?」夫即答言:「我作如是如是發願。」妻曰:「此願甚善,願我當生與君為妻。」其咒師之子,即白父言:「我當為子。」其女白言:「我當為女。」其子妻言:「我亦與君為婦。」其咒師等既發願已,歸本房中,即便睡眠。時有五色雲起,降注大雨,浸壞牆壁。一時崩倒,爾時咒師並諸家屬,一時滅沒,以願力故生於龍宮,驅舊住孫陀羅龍王,與自眷屬六萬圍繞,而生宮中。其咒師者,因號為孫陀羅龍王、其妻名為震雹、子號為小山、女名電光、新婦名為勝輪。龍法常爾,生即悟解三種宿事:從何捨報生於龍宮?皆由願力。因何發願樂生於此?為欲損壞王舍城人。由斯事故,復作思念:「世間苗生滋盛,方可令滅。為苗生苦耶?謂元未生為苦耶?若滅滋盛者,應甚為苦。」作是念已,喚諸眷屬,總令速往摩揭陀國,降清涼雨,令生苗稼。是諸龍等依命降雨。諸苗茂已,時孫陀羅龍王,乃與六萬龍等,尋至摩揭陀國,一時降雹大如毘梨勒果,摧損苗稼;注瀉大雨,漂流根果悉皆蕩盡。於時摩揭陀國人等各相語言:「今者此龍,乃至稻稈不遺。」因此立名,號為無稻稈龍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四

 

上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

下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羯恥那衣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推薦】佛教文庫APP客戶端

可以觀看佛教文章和佛學視頻講座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沙彌尼離戒文

沙彌尼離戒文(沙彌尼戒經) 東晉失譯 善女人字某言:某...

根本說一切有部略毗奈耶雜事攝頌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略毘奈耶雜...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羯恥那衣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羯恥...

受十善戒經

受十善戒經 後漢失譯人名 十惡業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

漸備一切智德經

漸備一切智德經卷第一(一名十住,又名大慧光三昧) 西...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永樂北藏版)

梵網經菩薩戒本(永樂北藏版)...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添品妙法蓮華經

添品妙法蓮華經序 隋仁壽元年崛多笈多二法師添品 《妙...

【註音版】大乘造像功德經

大乘造像功德經...

十不二門指要鈔

指要鈔序 宋東山沙門遵式述 大教隆夷存乎其人,諸祖既...

持人菩薩經

持人菩薩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持人菩薩經四...

【佛教詞典】醫方明論四種相轉

【醫方明論四種相轉】 p1421 瑜伽三十八卷八頁云:醫方...

【佛教詞典】出三藏記集

《出三藏記集》,十五卷,梁代釋僧祐(445~518)撰,是...

在家佛弟子的課誦選擇

修學佛法的過程,就是不斷破除無始以來的貪瞋癡等一切...

任你有多大能耐,也留不住這三樣東西

《心經》裡有一句心無罣礙,意思是內心沒有任何的牽掛...

極樂世界的水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水功德: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 微風動華葉,交錯...

懺雲法師《修藥師法門的感應》

我在建築大殿的時候,有一位居士,他對我說,叫我採用...

業障可畏,地獄非虛

佛經裡說:罪苦眾生,往往生在邊地下賤之所,不得見佛...

解決人生當中最終極的問題

【或問終身。菩薩曰:汝問終身耶?我這裡沒有斷終身的...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顙①,哀告現前大眾,及當...

有障礙才能考驗道心和信心

佛源老和尚在文-革時,坐了三年的監獄,在監獄裡每天受...

「無常」即是「無我」

一、無常是苦 佛法的基本觀念是苦,因為無常所以是苦。...

輪迴的世界真的美好嗎

當我談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少數年輕氣盛、富足高貴的人...

伐樹撅根的故事

今天要給大家講一個伐樹和撅根的佛經故事。就是講到說...

做了不少善事,為何資糧力還是很有限

我們要思考一件事情,其實我們也做了不少善事了,我們...

【視頻】《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承天禪寺唱誦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承天禪寺唱誦

【視頻】梵網六十二見經(男聲念誦)

梵網六十二見經(男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