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第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二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佛在摩揭陀國,人間遊行至王舍城,住羯闌鐸迦竹林園中。時影勝王聞佛遊行來到國界,聞已作是思惟:「我願先時頻供養佛,猶未曾請三月夏安居,以所有家資總為供養。」作是念已,盡其所有,請佛及僧三月安居供養,並遣侍縛迦醫王供給所須病瘦醫藥。時影勝王作是念已,將諸臣佐前後圍遶從宮而出,往詣佛所。到已,稽首作禮,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為王種種方便說微妙法,示教利喜,默然而住。是時大王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唯願世尊受我三月夏安居請,於我宮內,所有資財、供身之物,悉持供養,並遣醫王侍縛迦療諸病苦。」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時王殷重請世尊已,禮佛而去。還至宮中,辦諸供具,於夏三月而為供養。爾時憍薩羅國勝光大王聞影勝王請佛及僧三月安居,種種供養並大醫王侍縛迦供給湯藥。聞已作是思惟:「彼是大國王,能以家資及侍縛迦等,而為供養。我今亦是大國之主,世尊若來此國,我亦當以一切家資及醫人阿帝耶而為供養。」乃至世尊住王舍城三月安居,作衣已竟,執持衣缽,大眾圍遶,欲往室羅伐城,漸漸遊行,遂到彼國給孤獨園。時勝光王聞佛來至,住給孤獨園。聞已往詣,到給孤獨園,見世尊已,稽首作禮,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為王種種方便說微妙法,示教利喜已,默然而住。時勝光王從座而起,偏袒右肩,雙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唯願世尊及苾芻僧伽,受我三月安居請,總以一切資具並醫人阿帝耶而為供養。」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時憍薩羅主勝光大王見佛許已,頂禮佛足,奉辭而去。還至宮中,辦諸供具,並遣醫人,於三月中供給所須,供養於佛及苾芻僧伽。時勝光王為性慈慜,每於晨朝至毘訶羅,親禮佛足,問訊起居,遍觀大眾,知其安不?見一苾芻痔病嬰身羸瘦無力,王既見已遂便問曰:「聖者!何故羸瘦無力?」苾芻答曰:「大王!為患痔病,是故羸瘦。」時王還勅醫人阿帝耶為之療疾。時彼醫人奉教而往,然此醫人不信三寶,於其病者不肯療治。王於後時還見病者,怪而問曰:「聖者!醫人不為治耶?身尚羸損。」病者對曰:「大王雖遣醫人,彼竟不來相為救療。」時王聞已,即便瞋責,遂遣使者追捉將來。王曰:「我先令汝看病苾芻,何為至今竟不救療?若不治者,我當奪汝官位。」然此醫人素無信意,因被王責更加瞋忿,惡言毀罵:「豈為汝輩,奪我官耶?」捉病苾芻,至寺門外,遂縛手足,為割痔病。時彼苾芻既遭逼迫,苦痛纏心,即便大叫,復作是念:「我遭極苦,世尊大慈寧不哀愍?」如來常法,於一切時無不知見,由大悲力之所警覺,至苾芻所。時彼醫人遙見佛來,嗔猶未息作如是語:「汝來!婢兒!看汝弟子下部如何?」

爾時世尊聞此語已,默然而去,還至本處,敷座而坐,熙怡微笑,口中出五色光,或時下照、或復上昇。其光下者至無間獄,並處炎熱皆得清涼,若處寒氷便獲溫暖。彼諸有情各得安樂,皆作是念:「我與汝等,為從地獄死,生餘處耶?」

爾時世尊令彼有情,生信心故,復現餘相。彼見相已,皆作是念:「我等不於此死而生餘處。然我必由無上大聖威德力故,令我身心現受安樂。」既生敬信,能滅諸苦,於人天趣受勝妙身,當為法器,見真諦理。其上昇者,至色究竟天光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等法,並說二伽他曰:

「汝等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像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勤求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時彼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還至佛所。若佛世尊說過去事,光從背入;若說未來事,光從胸入;若說地獄事,光從足下入;若說謗生事,光從足跟入;若說餓鬼事,光從足指入;若說人事,光從膝入;若說力輪王事,光從左手掌入;若說轉輪王事,光從右手掌入;若說天事,光從臍入;若說聲聞事,光從口入;若說獨覺事,光從肩入;若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光從頂入。是時光明遶佛三匝,從口而入。時具壽阿難陀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等覺熙怡微笑,非無因緣。」即說伽他而請佛曰:

「口出種種妙光明,  流滿大千非一相;
 週遍十方諸剎土,  如日光照盡虛空。
 佛是眾生最勝因,  能除憍慢及憂慼;
 無緣不啟於金口,  微笑當必演希奇。
 安詳審諦牟尼尊,  樂欲聞者能為說;
 如師子王發妙吼,  願為我等決疑心。
 如大海內妙山王,  若無因緣不搖動;
 自在慈悲現微笑,  為渴仰者說因緣。」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如是阿難陀,非無因緣如來、應、正等覺輒現微笑。阿難陀!阿帝耶醫王,是自殘害,由於佛所作惡罵言,云是『婢子』。我念從昔大三末多王以來,乃至我身無有訶罵為下賤人。此阿帝耶惡口罵詈,乘斯惡業,卻後七日必當吐血而致命終,墮地獄中多時受苦。是故苾芻,如阿帝耶無信醫人,不應令遣看病苾芻。痔病有二種療法:一者以咒、二者以藥。若苾芻有病,不應於阿帝耶等不信之類而遣療治。若令治者,得越法罪。」是時患痔苾芻,因遣阿帝耶療治,彼作方便,遂令命終。時有大臣以事白王云:「阿帝耶毀罵世尊為下賤婢子,所療患痔苾芻故令命終。」時王大瞋,乃遣大臣斬惡人首。大臣答曰:「大王!阿帝耶先是死人,何須更殺?世尊已記:『卻後七日當吐熱血便即命終。命終之後當墮地獄。』」王曰:「若如是者,驅出我國。」是時大臣即便奉教,驅出國界,至娑雞多城。既到彼城,善神呵罵,極苦罵已,還驅出界,告曰:「愚癡之人!汝已罵三界大尊作下賤婢子,豈容此住。」從此而去,到波羅痆斯城,從彼又被善神驅出;從彼到薜捨離城,還被驅出;又到王舍城,亦被驅出;又到瞻波城,更被驅出。到一樹下,暫時憩息,樹神驅出。從此至流泉池處,皆被驅擯不容止息。既被驅已,作是思惟:「野干之類,於贍部洲尚得停止。我是人流,至於樹下乃至亦不容受。」彼思念已,內心焦惱,吐血而死,死已墮阿毘大地獄。爾時世尊以此緣故,即說伽他曰:

「若人生世間,  從口出惡語;
 常以利刀斧,  斬截於己身。
 於惡人興讚,  於善人嫌毀;
 口生諸過失,  終不招樂果。
 樗蒲雖失利,  其過尚為輕;
 毀辱佛世尊,  其罪極深重。
 若人恶心語,  譭謗於諸聖;
 於頞部獄中,  動經百千歲。
 又緣此惡罵,  謗毀諸聖故;
 墮在青疱獄,  經四萬二千。」

爾時世尊在荻苗國,人間遊行至一村間。有舊住處先不結界,於中止宿。爾時世尊以此因緣,風病發動。時具壽阿難陀作如是念:「我常供養世尊,未曾問於醫人。今患風疾,往問醫人。」至已問曰:「賢首!世尊今患風疾,為我處方。」醫人報曰:「聖者!宜用酥煎三種澁藥,服即除愈。」時具壽阿難陀和合煎已,將往世尊。世尊知而故問阿難陀:「此是何物?」阿難陀答曰:「我作是念:『此常供養世尊,不問醫人,今我宜應往問醫人。』問已醫人報曰:『宜用酥煎三種澁藥,當得除差。』故我和合,以奉世尊。」佛言:「阿難陀!何處煮?」答曰:「界內。」佛言:「是誰煮?」阿難陀曰:「是我自煮。」佛言:「阿難陀!若界內煮、界內貯宿,此不應服。若界內煮、界外宿,不應服。若界外煮、界內宿,不應服。若界外煮、界外宿,不應服。」佛言:「阿難陀!苾芻自捉藥一切物,及自煮,並不應服。若苾芻自捉藥一切物,及自煮,並不應服。若界外求寂、俗人煮者,苾芻應服。」

緣在室羅伐城。有長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是時世尊為彼長者說微妙法,示教利喜,以種種方便為說法已,默然而住。時彼長者從座而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低頭合掌,而白佛言:「世尊及苾芻眾,明日至家受我微請。」

爾時世尊默然而受。是時長者至明日清旦,即於家中敷設床座,以大甕器盛置淨水安在庭中,遣使白佛:「今既時至,供養已辦,願聖知時。」爾時諸苾芻眾受佛教已,著衣持缽,往長者家,依次而坐,如應受食,唯佛不去。佛有五緣而不赴請,遣人請食。何者為五?一者為看病故、二者為觀臥具故、三者為入靜慮故、四者為諸天說法故、五者為制戒故。世尊爾時為欲制戒而不赴請,遣人請食。如來常法,若不赴請,即命阿難陀請食。時彼長者至家,嚴設飲食,施諸苾芻。其飯稍生,具壽阿難陀既受飯已念:「此飯稍生,豈可堪食?世尊先有風氣,若食此飯恐更增動。」復作是念:「若我不受,世尊未聽,我今寧可具為受取。到本處已重煮令熟,以奉世尊。世尊因此必應制戒。」遂還本處煮飯令熟,即以缽盛,持奉世尊。爾時世尊知而故問具壽阿難陀曰:「此飯與諸苾芻食者,為有異耶?為不異耶?」阿難陀答曰:「有異。彼諸苾芻所食之飯,其飯稍生。」佛又問曰:「此飯何處得耶?」時阿難陀具以事白,佛言:「善哉,善哉!阿難陀!我雖未說,汝善知時。自今已後聽諸苾芻,若受得生飯,應煮令熟而食。」爾時六眾苾芻因此緣故,自乞生米,受已煮食。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於飯粒中,二分熟、一分生,聽自煮食。若菜花果魚肉,先煮色令變。受已,聽自煮而食。若乳等汁物應煮三沸,然可受取自煮而食,並皆無犯。若飯米生菜花果魚肉等,色未變、乳等未經三沸,自煮而食者,得越法罪。」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是時輸波羅迦城,有一長者名曰自在,豪族富貴,多饒財寶,貨財豐足,多諸眷屬,多所攝受,如薜室羅末挐天王。於彼城中,更有同類豪族長者,唯有一女,端正姝好。時自在長者遂娉為婦,以為歡樂。其後不久,婦便有娠。由此有情於胎而住,九月滿足而誕一男。既生子已,於三七日歡娛受樂。過三七日,即集親族為子立名。時彼長者問諸親族:「當與此子立何等名?」而諸親族告長者曰:「既是自在之子,應名安樂。」後時長者於其家內與婦交歡,又生一子,名曰守護;於後更生一子,與名歡喜。乃至如自在長者有病,寢臥床席,由其患苦,性多暴急,惡罵親眷。是以妻子並棄而去,竟不供給。時彼長者先有一婢,心甚慈悲念:「此長者是我曹主,常以資財養活於我。今既患重,豈可不看?妻兒雖不供給,我當畢命而供養之。」作是念已,往醫人處,而問之曰:「賢首!識彼自在長者不?」醫人報曰:「我先相識,何事須問?」其婢報曰:「現患困篤,妻子棄之,願為處方。」醫人報曰:「女子!妻子既棄,何人看侍?」婢便報曰:「賢首!我獨看之。既無親屬,資財乏少,易得之藥願為求覓。」時彼醫人即為處方。於妻子所竊取少物,並減自料,將去買藥,為之看養。於後不久,病便得差。然此長者既得差已,而作是念:「我之妻子棄我不看,唯此婢子存活我命,今得除差。此之恩德,我當報之。」作是念已,告彼婢曰:「我之妻子咸棄我去,唯汝獨看。因汝恩惠,我命得全。汝於今者,欲求何願?」時婢白言:「大家當知!我無所願,若許我者,幸請為妻。」長者告曰:「何用為妻?今可與汝五億之錢,賜姓而去。」彼婢報曰:「聖子!雖與我錢,賜姓而去,設於餘處,不免婢名;若我為妻,絕斯賤稱。」爾時長者知婢決意,遂便許之,復告婢曰:「汝月期將至,當自沐浴,可來見我。」婢知期至,沐浴而往。長者見已,遂共交歡,便即有娠。既懷胎已,所有庫藏,悉皆充溢,月滿生男,容貌端正,諸根具足。適生子已,所有財物自然增長,集諸親族,共為立號。諸親共議,可名圓滿。遣八乳母,以為供侍:二人抱持、二人飲乳、二人洗濯、二人遊戲。此八乳母,日夜供給,並以乳、酪、生酥、熟酥及以醍醐以為所食。嚴身資具、飲食湯藥,日倍勝前。由此因緣,速便長大,如清淨池蓮花開敷。既長大已,教令習學書算印法,及以券記,分別財物、相諸衣服、珍寶好丑,並令分別木之善惡、象馬優劣、童男童女貴賤等相。此之八種,並令誦習而得通利。既了達已,復能轉教餘人。

時彼長者先有三子,並皆娉婦,共為遊戲深著欲樂,所有家業咸悉廢失。時彼長者以手支頰,憂懷而住。三子見已,問其父曰:「何故懷愁支頰而住?」長者告曰:「汝今知不?我於往昔,盈金十萬,爾乃取妻,至於今日,以自存活。汝今各已娶妻,耽著欲樂,所有家業悉皆破散。我身死後,何由存濟?如斯之事,曾不籌量。」時彼長者第一之子,於其耳上,先有寶珠以為耳璫,即便脫下,便取其木飾之為璫,自立誓言:「若我不能治生得利十萬兩金,終不著斯寶珠璫也。」其第二子,亦復脫其耳璫寶珠,即取赤銅飾以為璫。其第三子,復脫耳璫,取於鉛錫飾以為璫。如是三子捨耳璫已,然第一子先名安樂,由此因緣世號木璫;其第二子先名守護,世號銅璫;其第三子先名歡喜,世號鉛璫。各取貨物,涉海貨易。是時長者第四小子,名為圓滿,而白父言:「我今亦欲度海貨易。」長者告曰:「汝今幼小,不堪涉海,可於市肆之中專且撿挍。」小子爾時即依父命在鋪而住。後諸子等從海而還,多獲財寶,安隱而至。既至疲息,而白父曰:「我之財賄,願父觀察。」

爾時其父取彼三子所得之物,一一各有十萬金直。其最小子來至父所,頂禮父足,白父言曰:「我於市肆之中所得財物。亦願觀察。」父告子曰:「汝不遠涉廣為求覓,所得之物何足觀察?」子又白言:「我雖在近,願父哀憐,賜為撿閱。」父隨子意,遂觀小子所有財貨,凡有經營曾無欺誑,算其本利遂倍諸子。自在長者既見是已,甚大歡喜,稱其本心,不勝欣慶,作是念曰:「今我小子有大福德,曾不遠行,而能獲此如許財寶。」

後於異時,自在長者忽然染疾,因斯念言:「我若亡後,然諸子等必當分析,我今應當預畫方便。」告諸子曰:「汝等兄弟,可將柴來。」子聞父命,各執取柴,遂成大積。父便告曰:「可共燒之。」其火既盛,父告子曰:「汝等可共分此火柴,咸令相去。」彼諸子等即依父命,競分柴火,於是彼火被分還滅。父告子曰:「汝見此不?」咸言:「已見。」長者於是說伽他曰:

「眾火相因成光焰,  若其分散光便滅;
 兄弟同居亦如此,  若輒分析還當滅。」

爾時長者說是頌已,復告子曰:「汝等當知,我沒之後,不應取汝妻子之語。」說伽他曰:

「若用妻語家便破,  醒人聞叫必心摧;
 破國皆猶於惡臣,  由多貪故斷恩愛。」

爾時長者說是語已,令餘三子並出門外,留太子住,而告之曰:「我之死後,最小之子常當共居,莫有離別。所有財物,容可棄之;此之小子,不得遺棄。所以然者,此之小子是大福德之人。」說此語已,說伽他曰:

「積聚皆消散,  崇高必墮落;
 合會終別離,  有命咸歸死。」

說此頌已,遂便命終。長者諸子嚴飾葬具,以五色繒綵間錯其輿,及以種種香花而為供養,送至尸林。既到林已,以火焚之。還至家中,修其孝行,共相謂曰:「父之在日所有衣食,皆由父力得自存活。父今已死,應當勠力各求財物,以家資貨並將出息。」其小弟曰:「兄若出外馳求,我亦須去。」其大兄曰:「汝既欲行,不須遠去,可於當處貨賣而住,我等諸人遠方貨易。」作此語已分散而去,各將財物遠方興易。其最小弟於家而住,所有家業一切皆知。兄既出行,妻子並在,遂令婢使於小郎處求索所須飲食之具。是時有多商客於小郎處圍遶而住,遂不能進;眾散之後,方乃得見。緣此淹時,其嫂甚怪訶責其婢。其婢報曰:「為多商客圍遶叔住,為此淹時,不能早見。」於時長嫂怒其叔曰:「此之婢子,乃作家主,我等諸人豈得安穩?」告婢曰:「汝令當看商客散後,復從彼索物。」其婢即去,應時往彼索物。尋便速得,即來其所,便生歡喜。餘婢亦往索物,並逢眾集,物不時得,為此來遲。大家怪責是諸婢等,問前婢曰:「汝往取物,何為速來?我之取物,致此淹滯?」彼婢答曰:「我之取物皆及其時,為此早來。汝之往彼,皆不及時,緣此遲晚。」是諸婢等,遂共前婢同往取物,應時即得。其二嫂等,共問婢曰:「汝先取物皆極淹遲,何故此時而便來疾?」其嫂答曰:「今我當願大嫂長壽無病,由隨大嫂之婦往彼取物,應時即得。」其二嫂等聞此語已,復生嫌恨,便作是念:「今此婢子而知家業,豈得好耶?」後於異時,兄弟三人並還到捨,遠涉諸國,從海而歸,多得財寶。既到家已,是時大兄問其婦曰:「小弟於後撿挍家業,供給所須並可意不?」其婦答曰:「小叔於我,至極存意,猶如親兄及己之子。」其二、三弟各問婦曰:「我之小弟,如何供給於汝?」彼婦各報夫曰:「下賤婢子而知家長,豈得樂耶?」彼夫便作是念:「凡是婦人,皆有鬪亂,能令兄弟有愛別離。」

後於異時,彼之小弟開於迦尸繒婇之庫。開訖,即有大兄之子來至庫所,其叔遂以上服而以與之。其二、三嫂見之得物,各遣其子而往索之。其後到,其庫已閉,更於餘庫別出麁衣。叔見子來,即以此衣而以與之。此諸子等各著而去,還至本房。其母見已,告其夫曰:「汝今見不?大伯之子便得好衣,我子從索乃得麁服。」是時其夫便作是念:「大兄之子,必應及開迦尸衣庫。我之子等,應及餘庫。」復於異時,彼之小弟開石蜜庫。其大兄子來至庫所,其叔見已,以一裹石蜜持以與。之二、三嫂等見已,即遣其子往取石蜜。其子到已,其庫已閉,由業力故而不得食。遇開沙糖之庫,其叔見已,遂與沙糖而去。是諸嫂等見此事已,告其夫曰:「汝今見不?他子乃得石蜜,我之愛子遂得沙糖。」其婦如是再三讒刺不已,其二、三弟便欲分離,遂共平論,有一言曰:「我等若不即分取物者,所有財物必當散失,宜即分之。」有一復言:「此亦未可,應喚大兄。」復有說言:「此亦未可即分,應共平章。若為分之,其在家物及外莊田以為一分,其庫藏物及興易之物以為一分,圓滿以為一分。若大兄取其莊田在家之物,我等當取庫藏並興易之物,足得存活。若兄取庫藏物及興易物,我等當取莊田並在家物,亦得養活妻子。其圓滿一人,我分取後,苦自治罰。」共籌量訖,往至兄處而告兄曰:「我等今者若不分析,皆不存活。」兄報之曰:「家業破散皆由於婦,汝今應可極善思之。」其弟答言:「我等二人已深觀察委悉,極知應當分析。」兄報之曰:「若如此者,應當集取善斷事人。」其弟答曰:「我已籌量,分數已定,何須更喚善斷事人?以其所有,分為三分:在家之物及以莊田為一分,庫藏之物並興易物分為第二分,圓滿以為第三分。」其兄報曰:「何故但為三分,其圓滿弟豈無分耶?」二弟答曰:「圓滿既是婢子,如何有分?然我已於家資之數以為一分。兄若愛之,任兄分取。」時兄思念:「我父臨終,有如是語:『應當守護,勿遺棄之。資財之物,尚容棄捨。此之小弟,汝應當收。』」作是念已,即便報曰:「如汝所言,我今應當收取圓滿。」既分物已,其分得宅者即住家中,驅出其嫂:「汝今速去,勿入我家。」其嫂問曰:「何因如此?」其叔報曰:「我今分得。」庫藏及興易者,速至其庫而作是言:「圓滿汝出,勿復更來。」圓滿問曰:「何故得然?」其兄答言:「我已分得。」時彼大嫂與其圓滿,相隨而出,往親裡家。時諸兒子,患饑啼泣,其嫂告圓滿曰:「兒饑啼泣,可與小食。」圓滿報曰:「可與我錢。」嫂曰:「仁以億金,隨時興易,豈容兒子無小食錢。」圓滿答曰:「我豈先知遭此分散,家業破耶?若我預知者,無量億金,藏舉餘處。」女人之性,多於衣角結以惡錢。是時大嫂即以衣裹惡錢解付其叔,令買飲食。叔得錢已,即往街巷以求飲食,遂逢一人負薪將賣。其所賣薪,乃是海中浮木牛頭栴檀。其賣木者時屬嚴寒,饑戰而住。圓滿見已,遂問之曰:「汝今何故如斯戰掉?」其人答曰:「我今不知所以然也,學負此薪,所以寒戰。」圓滿善識諸木,遂即看之,乃見束中有牛頭栴檀,即便問曰:「汝今賣木,須得幾錢?」彼人答曰:「須得五百。」圓滿報曰:「我當與汝五百之錢。」作是語已,遂於柴束抽取栴檀,往至市里截為四分。鋸木之末,賣得千錢,將其五百,以付薪主。令其送薪至嫂之處,乃遣報言:「圓滿令送。」其人將薪,至其嫂所,而告之曰:「圓滿使我送此薪來。」其嫂見已,便即搥胸,作如是語:「彼之圓滿,一何恍惚,財物既被分散,智慧因何亦無?遣求熟食,乃送生薪,亦復無物可煮。」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二

 

上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

下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羯恥那衣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菩薩戒本》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註音版】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根本說一切有部略毗奈耶雜事攝頌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略毘奈耶雜...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羯恥那衣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羯恥...

受十善戒經

受十善戒經 後漢失譯人名 十惡業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一卷 宋沙...

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

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

佛說五無反覆經

佛說五無反覆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老母女六英經

佛說老母女六英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佛為世尊,...

【註音版】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

法海經

法海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瞻波國,...

【註音版】佛說法乘義決定經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

勸發菩提心集

勸發菩提心集卷上 翻經沙門慧沼撰 一明菩薩種姓相門 ...

【佛教詞典】五力

梵語 paca balāni,巴利語同。指五種力用。(一)三十七...

【佛教詞典】安然

(841~?)日本天台宗僧。近江(滋賀縣)人。又稱五大...

遠離三有,如鳥出籠

【遠離三有,如鳥出籠】 。這個比喻得很好!鳥,表示我...

印經造像之功德利益

眾生沉淪於苦海,必賴慈航救濟,而後度脫有期。佛法化...

欲明佛道先要放下身心

佛法本無定相,深者見深,淺者見淺。以我們這淺淺的根...

高僧佛圖澄尊者

佛圖澄,天竺人。少年時就開始學道,尤其精通玄術。永...

酒滿茶半

常常聽說一句話叫酒滿茶半,但為了什麼,卻並不確知。...

覺了人生宇宙萬有諸法的實事真理

梵語佛陀,此雲覺者,覺了人生宇宙萬有諸法的實事(相...

51條做人之道

1、人有三知就可以立世,你可知否? 人這一輩子需要知...

隨手環保100事

使用布袋 盡量乘坐公共汽車 不要過分追求穿著的時尚...

真正有實力的人何須炫耀

一壯小夥牽了一價值百萬的純種藏獒出來遛彎。逢人便炫...

利益一方而損害另一方

利他利己叫作二利,二利也是一種心態,二利的心態能夠...

弘一大師《切莫誤解佛教》

切莫誤解佛教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

假借生滅的因緣,成就不生滅的清淨功德

我們更進一步了解,其實真妄是不二的。 佛陀剛開始是把...

【視頻】釋迦牟尼佛出家紀念日(佛光山唱誦)

釋迦牟尼佛出家紀念日(佛光山唱誦)

【視頻】《普賢行願品》女聲讀誦

《普賢行願品》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