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印光大師:對治色慾的方法

印光大師  2011/07/25  大字體  護眼色

【原文】色慾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戰兢自持,乾惕在念,則亦難免不被所迷。試觀古今來多少出格豪傑,固足為聖為賢。只由打不破此關,反為下愚不肖,兼復永墮惡道者,蓋難勝數。《楞嚴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斷難出離。即念佛法門,雖則帶業往生。然若淫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於感應道交矣。

【白話】對美色的慾望是全世界人的通病。不僅中等和下等根器的人,被美色所迷惑,就是上等根器的人,如果不努力約束自己,警惕觀照念頭,也難免被美色所迷惑。觀察從古到今有許許多多出類拔萃的英雄豪傑,本來足以成為聖人和賢人,只是由於打不破美色這一關,反而成為下愚和不肖的人,並且死後由於邪淫的罪業而永遠墮落到地獄、餓鬼和畜生三惡道中去,這樣的人可以說數不勝數。《大佛頂首楞嚴經》中說:「如果世界上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的眾生,他們的心不產生淫慾,那麼他們的生死輪迴就不會持續。你們修證三昧,本來是為了脫離六道輪迴。如果不消除淫慾心,那麼目標就無法實現。」學佛的人本來是為了解脫生死輪迴,如果不徹底除掉色慾,那麼絕對難以解脫生死。雖然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但是如果淫慾的習氣太重,堅固地纏在心中,那就是自己與阿彌陀佛不相應,難以感應道交併往生西方淨土。

【原文】欲絕此禍,莫如見一切女人,皆作親想、怨想、不淨想。親想者,見老者作母想,長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縱盛,斷不敢於母姊妹女邊起不正念。視一切女人,總是吾之母姊妹女。則理制於欲,欲無由發矣。怨想者,凡見美女,便起愛心。由此愛心,便墮惡道。長劫受苦,不能出離。如是則所謂美麗嬌媚者,比劫賊虎狼、毒蛇惡蠍、砒霜鴆毒,烈百千倍。於此極大怨家,尚猶戀戀著念,豈非迷中倍人。不淨者,美貌動人,只外面一層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則不忍見矣。骨肉膿血,屎尿毛髮,淋漓狼藉。了無一物可令人愛。但以薄皮所蒙,則妄生愛戀。花瓶盛糞,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異花瓶。皮內所容,比糞更穢。何得愛其外皮,而忘其皮裡之種種穢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戰兢乾惕,痛除此習。則唯見其姿質美麗,致愛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沒後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猶可。入畜女腹,則將奈何?試一思及,心神驚怖。然欲於見境不起染心,須於未見境時,常作上三種想,則見境自可不隨境轉。否則縱不見境,意地仍復纏綿,終被淫慾習氣所縛。固宜認真滌除惡業習氣,方可有自由分。

【白話】要想消除色慾的禍害,不如在見到一切女人的時候,都對她們作親人想、怨家想和不淨想。親人想就是看到年老的女人,就把她當作自己的親生母親想;年長的女人當作自己的親生姐姐想;比自己年少的女人當作自己的親生妹妹想;年幼的女孩當作自己的親生女兒想。縱然淫慾心強烈,也斷然不敢對母親、姐妹和女兒產生邪淫的念頭。看一切女人,總是作為自己的母親、姐妹和女兒,這樣理智戰勝情慾,情慾就無法產生了。怨想是這樣:如果見到美女,就產生了愛心,由於愛心,後來就墮入惡道,長劫受苦,不能解脫出來。這樣一來,所謂的美麗和嬌媚,就比劫匪、小偷、虎狼、毒蛇、蠍子、砒霜、鴆毒的禍害大百千倍。對於這樣極大的怨家,還戀戀不捨,那豈不是迷上加迷的人嗎!不淨觀是這樣的:動人的美貌,只是外面的一層薄皮罷了。如果把這層薄皮揭開,那你就不想看了。裡面骨肉膿血,屎尿毛髮,亂七八糟地聚在一起,沒有一樣東西是討人喜愛的。但就因為薄皮蓋著,人們就對它產生了愛戀。花瓶裝上臭大糞,人們就不玩賞它。美人的薄皮就跟花瓶一樣,皮裡面所裝的東西,比大糞更髒。怎麼能愛戀她的外皮,而忘了她皮膚裡頭的各種髒東西,產生各種各樣的妄想呢?如果不戰戰兢兢,痛切地改掉愛戀美色的習氣毛病,那就會只看見她美麗的姿色,致使愛慾的箭深入骨髓,自己不能把它拔出來。平時這樣,要想死後不進入女人的子宮投胎,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進入女人的子宮,那還可以將就。要是投進母畜生的子宮,那將怎麼辦呢?你試想一想這樣的結果,就會心驚肉跳、恐懼不安。然而,要想在見到女色的情況下不產生愛慾心,就必須在沒有見到女色的情況下,常作上面講的三種觀想。這樣等見到女色的境界時,就可以不被女色所誘惑。否則,縱然沒有見到女色,心裡面老想著女色,最終會被淫慾習氣所束縛。因此只有認真清洗心中愛美色的壞習氣,才有獲得解脫自由的可能。

【原文】每日除了己職分外,專心念佛名號。朝暮佛前,竭誠盡敬,懇到懺悔無始宿業,如是久之,當有不思議利益,得於不知不覺中。《法華經》云:「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瞋恚、愚癡,亦然。是知能至誠念彌陀、觀音聖號者,貪瞋癡三惑,自可消除也。又現今乃患難世道,須於念佛外,加念觀音聖號,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議之轉回。庶不至宿業現前,無法躲脫耳。更宜常閱戒淫因果報應之書,遠離狂蕩匪鄙之友,則內志正而外誘絕,淨業自可成就矣。勉之勉之。

【白話】每天除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和分內要做的事情外,專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早晨和晚上在佛前,竭誠盡敬,真心懺悔無始以來的宿業,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如果有眾生,淫慾很強烈,只要經常恭敬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就能夠解脫淫慾。」 瞋恚、愚癡多的眾生,只要經常恭敬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就同樣能夠解脫。可見,只要能至誠念南無阿彌陀佛和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的人,貪瞋癡三種煩惱,自然而然可以消除。另外,現在是充滿災難的世道,必須在念南無阿彌陀佛以外,加念觀音聖號,冥冥之中自會不可思議地轉禍為福。只有這樣才不至於宿業成熟時無法躲避報應。還應該經常閱讀講戒淫因果報應的書,遠離吃喝嫖賭下流的朋友,那麼內心樹立正志,外面斷絕誘惑,信願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淨業自然可以成就。希望你多多自勵。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印光大師文章列表

日常生活中迴向的方法

回,就是把我們所有的功德,收回來;向,就是向外放。...

8妙招化解怒火

解決心情,才能解決事情。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心理學博...

【推薦】因地時有菩提心的攝持,所以每個法都堅固

我們以前沒有發菩提心,是活在個人的慾望中。我們為什...

迷戀五欲失福報

有一青年叫林鐵雙,仗著叔父為官之勢,掙了不少錢。一...

將慾望轉化為修行的助緣

慾望,是世界上所有動物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種本能。人...

少欲無為,身心就會自在

我們常常說四大不調即是病,「四大」是地、水、火、風...

佛教中的美容和去體味的方法

美貌也是一種福報。任何福報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像財...

聖嚴法師:懺悔的方法

打坐時,方法用不上,心頭妄想多,身體情況多,這些都...

印光大師《淨土問題84個開示》

1.佛為什麼要說淨土法門 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

印光大師:八字、命運不好的人如何求得好因緣

人生世間,父母,壽命,相貌,學問,夫妻,兒女,皆是...

子女夭折該如何對待

少子夭折,人情於此種境界,每起怨尤,生懈怠。須知人...

不廢居家業,而兼修出世法

原文: 不廢居家業,而兼修出世法。雖似平常無奇,而其...

聖嚴法師《生與死的尊嚴》

如果知道生與死是必然的過程,那麼,生命的本身就是尊...

心肝在樹上

有一隻雄鱉和一隻獼猴,兩個感情非常的深厚。獼猴常常...

心態好,運氣就好

心態表示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只要有良好的心態,你才能...

省庵大師論發願的重要性

淨土宗九祖蕅益大師有言: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成功的兩步

有一位禪師欲到普陀寺去朝拜,以酬宿願。 寺廟,距離...

說話前先用三個篩子

有一次,蘇格拉底的一位門生匆匆忙忙地跑來找蘇格拉底...

隋代高僧道綽大師

今天我們講的這位祖師叫道綽大師。道綽大師呢,跟曇鸞...

打坐念佛氣一直在頭上鼓,應該如何解決

問: 我打坐念佛好幾年了,近三年打坐氣一直在頭上鼓,...

幼虎與羊

在日常生活中,環境是培養心性的重要條件,所以,每個...

聖凱法師:佛法談做人

現代的心理學研究指出,當一個人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遇...

【佛教詞典】風三昧

(術語)具雲風奮迅三昧。起大風之禪定也。止觀一曰:...

【佛教詞典】三惡行與三不善根相攝四句分別

【三惡行與三不善根相攝四句分別】 p0226 發智論十一卷...

【視頻】佛門教學的表法藝術

佛門教學的表法藝術

【視頻】宗性法師《生生世世的心願-怡山禪師發願文》

宗性法師《生生世世的心願-怡山禪師發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