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一七六)心品行禪經第五(第四分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真實有四種行禪者。云何為四?或有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或有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或有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或有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云何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彼行禪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游。彼心修習正思,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初禪,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復次,行禪者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游。彼心修習正思,從第二禪趣第三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二禪,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二禪趣第三禪,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復次,行禪者離於喜欲,捨無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空,得第三禪成就游。彼心修習正思,從第三禪趣第四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三禪,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三禪趣第四禪,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復次,行禪者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游,彼心修習正思,從第四禪趣無量空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四禪,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四禪趣無量空處,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游,彼心修習正思,從無量空處趣無量識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量空處,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趣無量識處,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游,彼心修習正思,從無量識處趣無所有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量識處,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趣無所有處,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游,彼心修習正思,從無所有處趣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所有處,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云何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彼行禪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游。彼思餘小想,修習第二禪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初禪,不應思餘小想入第二禪。』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復次,行禪者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游。彼思餘小想,修習第三禪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二禪趣第三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第二禪,不應思餘小想入第三禪。』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復次,行禪者離於喜欲,捨無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空,得第三禪成就游。彼思餘小想,修習第四禪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三禪趣第四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第三禪,不應思餘小想入第四禪。』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復次,行禪者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游。彼思餘小想,修習無量空處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四禪趣無量空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第四禪,不應思餘小想入無量空處。』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游。彼思餘小想,修習無量識處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趣無量識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無量空處,不應思餘小想入無量識處。』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處,是無量識處成就游。彼思餘小想,修習無所有處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趣至無所有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無量識處,不應思餘小想入無所有處。』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游。彼思餘小想,修習非有想非無想處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無所有處,不應思餘小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云何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彼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所有處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非有想非無想處,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識處相應念想本所行。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所有處,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空處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量識處,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色樂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量空處,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三禪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四禪,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離於喜欲,捨無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空,得第三禪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二禪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三禪,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初禪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二禪,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欲樂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初禪,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云何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彼行禪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游。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復次,行禪者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游,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二禪趣第三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二禪趣第三禪,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復次,行禪者離於喜欲,捨無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空,得第三禪成就游。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三禪趣第四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三禪趣第四禪,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復次,行禪者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游。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四禪趣無量空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四禪趣無量空處,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游。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趣無量識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趣無量識處,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游。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趣無所有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趣無所有處,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游。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世間實有是四種行禪者,因此故說。」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禪經第五竟(二千五百七十七字)

(一七七)中阿含心品說經第六(第四分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拘樓瘦劒摩瑟曇拘樓都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名四種說經。如四種說經分別其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當說。」

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佛言:「云何四種說經分別其義?若有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欲樂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二禪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第二禪。』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離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慾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初禪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三禪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第三禪。』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慾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於喜欲,捨無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空,得第三禪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二禪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於喜欲,捨無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空,得第三禪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於喜欲,捨無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空,得第三禪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四禪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第四禪。』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於喜欲,捨無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空,得第三禪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慾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三禪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空處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無量空處。』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慾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色樂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識處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無量識處。』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慾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空處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所有處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無所有處。』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慾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識處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非有想非無想處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非有想非無想處。』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厭相應念想無慾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有想有知,齊是得知,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行餘第一有,行禪比丘者,從是起當為彼說。」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經第六竟(二千八百二十字)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六(六千三百九十七字)

 

上篇:中阿含經

下篇:佛說七知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阿含部目錄

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註音版】中阿含大品八難經

中阿含大品八難經...

別譯雜阿含經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一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初誦第一 (一...

增壹阿含經

增壹阿含經序 晉沙門釋道安撰 《四阿含》義同。《中阿...

佛說鸚鵡經

佛說鸚鵡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薩鉢多酥哩踰捺野經

佛說薩鉢多酥哩踰捺野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

佛說善生子經

佛說善生子經 西晉沙門支法度譯 聞如是: 一時,眾祐...

佛說瞿曇彌記果經

佛說瞿曇彌記果經 宋三藏法師慧簡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咒...

佛說鹿母經

佛說鹿母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佛言:「昔者,有...

佛說瞿曇彌記果經

佛說瞿曇彌記果經 宋三藏法師慧簡譯 聞如是: 一時,...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註音版】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淨土全書

淨土全書序 蓋聞願生淨土者。必先淨其心。其心淨則其...

受菩薩戒儀

受菩薩戒儀 南嶽沙門釋 惠思 撰 夫受大乘戒法。先教...

佛說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

佛說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諸法集要經

諸法集要經卷第一 觀無畏尊者集(總二千六百八十四頌)...

【佛教詞典】彌陀三尊

為淨土宗所祟奉之三聖。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

【佛教詞典】治惑所緣

【治惑所緣】 p0831   一作淨惑所緣。雜集論十一卷八...

觀心無常,調伏我見的顛倒

以下的觀心無常跟觀法無我,偏重在調伏我見的顛倒。就...

划水作記

世間有許多事情人們認為確確實實,實際上是一種的錯覺...

昌臻法師《淨土法門是末法眾生的對症良藥》

佛所說的一切法門,都能了生死,證菩提,法法平等,無...

六念法

【記】 六念,且制清晨,實通朝夕。利根之人,口口著著...

佛歡喜日的由來

農曆七月十五,俗稱鬼節,是民間祭祀祖先的日子。而這...

隨喜是修福德資糧

這隨喜是很重要。菩薩為什麼要有隨喜的心呢?因為我們...

一門出了七院士的錢氏家族

一門出了七院士,這在中國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八懈怠與八精進法

在《長阿含經》卷九中,佛陀遊歷鴦伽國,與千二百五十...

「十方佛」是哪十尊佛

十方,梵語 dasa disah,巴利語 dasa disā。為四方、...

一心三觀和淨土宗的臨終正念有何關聯

淨土宗是比較特別的法門。我們一般人的修行是要靠自己...

這把泥土,甩在心中的煩惱上

我們一念心性循業發現。清淨本然,但是受業力的熏習啊...

聖嚴法師:消融自我

自我的消融,是要從自我肯定及自我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完...

【視頻】佛說末羅王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末羅王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善音居士讀誦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善音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