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林品第五(有十經)(第二小土城誦)

 二林、觀心二  達、奴波、法本
 優陀羅、蜜丸  瞿曇彌在後

(一〇七)中阿含林品林經第一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捨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無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脫便得解脫,諸漏不盡而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涅槃則得涅槃;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難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若無正念不得正念,其心不定不得定心,若不解脫不得解脫,諸漏不盡不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涅槃,然不得涅槃;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難得。彼比丘應作是觀:『我出家學道,不為衣被故,不為飲食、床榻、湯藥故,亦不為諸生活具故。然我依此林住,或無正念不得正念,其心不定不得定心,若不解脫不得解脫,諸漏不盡不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涅槃,然不得涅槃;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難得。』彼比丘如是觀已,可捨此林去。

「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無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脫便得解脫,諸漏不盡而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涅槃則得涅槃;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難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或無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得解脫便得解脫,諸漏不盡而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涅槃則得涅槃;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難可得。彼比丘應作是觀:『我出家學道,不為衣被故,不為飲食、床榻、湯藥故,亦不為諸生活具故。然依此林住,或無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脫便得解脫,諸漏不盡而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涅槃則得涅槃;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難可得。』彼比丘如是觀已,可住此林。

「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無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脫便得解脫,諸漏不盡而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涅槃則得涅槃;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難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或無正念不得正念,其心不定不得定心,若不解脫不得解脫,諸漏不盡不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涅槃。然不得涅槃;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難可得。彼比丘應作是觀:『我依此林住,或無正念不得正念,其心不定不得定心,若不解脫不得解脫,諸漏不盡不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涅槃;然不得涅槃,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難可得。』彼比丘如是觀已,即捨此林,夜半而去,莫與彼別。

「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無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脫便得解脫,諸漏不盡而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涅槃則得涅槃;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難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或無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脫便得解脫,諸漏不盡而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涅槃則得涅槃;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難得。彼比丘應作是觀:『我依此林住,或無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脫便得解脫,諸漏不盡而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涅槃則得涅槃;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難得。』彼比丘如是觀已,依此林住,乃可終身至其命盡,如依林住,塜間、村邑、依於人住亦復如是。」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林經第一竟(千一百六十五字)

(一〇八)中阿含林品林經第二(第二小土城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捨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義,此義於我得,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難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義,此義於我不得,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難得。彼比丘應作是觀:『我出家學道,不為衣被故,不為飲食、床榻、湯藥故,亦不為諸生活具故。然我依此林住,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義,此義於我不得,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難得。』彼比丘如是觀已,可捨此林去。

「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義,此義於我得,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難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義,此義於我得,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難可得。彼比丘應作是觀:『我出家學道,不為衣被故,不為飲食、床榻、湯藥故,亦不為諸生活具故。然我依此林住,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義,此義於我得,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難可得。』彼比丘如是觀已,可住此林。

「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義,此義於我得,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難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義,此義於我不得,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難可得。彼比丘應作是觀:『我依此林住,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義,此義於我不得,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難可得。』彼比丘如是觀已,即捨此林,夜半而去,莫與彼別。

「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義,此義於我得,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難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義,此義於我得,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難得。彼比丘應作是觀:『我依此林住,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義,此義於我得,學道者所須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難得。』彼比丘作是觀已,依此林住,乃可終身至其命盡,如依林住,塚間、村邑、依於人住亦復如是。」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林經第二竟(八百三十一字)

(一〇九)中阿含林品自觀心經第三(第二小土城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捨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不能善觀於他心者,當自善觀察於己心,應學如是。云何比丘善自觀心?比丘者,若有此觀,必多所饒益:我為得內止,不得最上慧觀法耶?我為得最上慧觀法,不得內止耶?我為不得內止,亦不得最上慧觀法耶?我為得內止,亦得最上慧觀法耶?

「若比丘觀已,則知我得內止,不得最上慧觀法者,彼比丘得內止已,當求最上慧觀法,彼於後時得內止,亦得最上慧觀法。若比丘觀已,則知我得最上慧觀法,不得內止者,彼比丘住最上慧觀法已,當求內止,彼於後時得最上慧觀法,亦得內止。若比丘觀已,則知我不得內止,亦不得最上慧觀法者,如是比丘不得此善法,為欲得故,便以速求方便,學極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猶人為火燒頭、燒衣,急求方便救頭、救衣。如是,比丘不得此善法,為欲得故,便以速求方便,學極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彼於後時即得內止,亦得最上慧觀法。若比丘觀已,則知我得內止,亦得最上慧觀法。彼比丘住此善法已,當求漏盡智通作證。所以者何?我說不得畜一切衣,亦說得畜一切衣。云何衣我說不得畜?若畜衣便增長惡不善法、衰退善法者,如是衣我說不得畜。云何衣我說得畜?若畜衣便增長善法、衰退惡不善法者,如是衣我說得畜。如衣、飲食、床榻村邑亦復如是,我說不得狎習一切人,亦說得狎習一切人。云何人我說不得狎習?若狎習人便增長惡不善法、衰退善法者,如是人我說不得狎習。云何人我說得與狎習?若狎習人便增長善法、衰退惡不善法者,如是人我說得與狎習。

「彼可習法知如真、不可習法亦知如真。彼可習法、不可習法知如真已,不可習法便不習,可習法便習,彼不可習不習,可習法習已,便增長善法,衰退惡不善法。是謂比丘善自觀心,善自知心,善取善捨。」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自觀心經第三竟(六百三十五字)

(一一〇)中阿含林品自觀心經第四(第二小土城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捨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不能善觀於他心者,當自善觀察於己心,應學如是。云何比丘善自觀心?比丘者,若有此觀,必多所饒益:我為多行增伺,為多行無增伺?我為多行瞋恚心,為多行無瞋恚心?我為多行睡眠纏,為多行無睡眠纏?我為多行調貢高,為多行無調貢高?我為多行疑惑,為多行無疑惑?我為多行身諍,為多行無身諍?我為多行穢污心,為多行無穢污心?我為多行信,為多行不信?我為多行精進,為多行懈怠?我為多行念,為多行無念?我為多行定,為多行無定?我為多行惡慧,為多行無惡慧?

「若比丘觀時,則知我多行增伺、瞋恚心、睡眠纏、調貢高、疑惑、身諍、穢污心、不信、懈怠、無念、無定、多行惡慧者,彼比丘欲滅此惡不善法故,便以速求方便,學極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猶人為火燒頭、燒衣、急求方便救頭、救衣。如是,比丘欲滅此惡不善法故,便以速求方便,學極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若比丘觀時,則知我多行無增伺、無瞋恚心、無睡眠纏、無調貢高、無疑惑、無身諍、無穢污心、有信、有進、有念、有定、多行無惡慧者。彼比丘住此善法已,當求漏盡智通作證。所以者何?我說不得畜一切衣,亦說得畜一切衣。云何衣我說不得畜?若畜衣便增長惡不善法、衰退善法者,如是衣我說不得畜。云何衣我說得畜?若畜衣便增長善法、衰退惡不善法者,如是衣我說得畜。如衣,飲食、床榻村邑亦復如是,我說不得狎習一切人,亦說得狎習一切人。云何人我說不得狎習?若狎習人便增長惡不善法、衰退善法者,如是人我說不得狎習。云何人我說得與狎習?若狎習人便增長善法、衰退惡不善法者,如是人我說得與狎習。

「彼可習法知如真,不可習法亦知如真。彼可習法、不可習法知如真已,不可習法便不習,可習法便習,彼不可習法不習,可習法習已,便增長善法,衰退惡不善法。是謂比丘善自觀心,善自知心,善取善捨。」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自觀心經第四竟(六百六十字)

(一一一)中阿含林品達梵行經第五(第二小土城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拘樓瘦,在劍磨瑟曇拘樓都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為汝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文有義,具足清淨,顯現梵行,謂名達梵行,能盡諸漏。汝等諦聽,善思念之。」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世尊告曰:「汝等當知漏,知漏所因生,知漏有報,知漏勝如,知漏滅盡,知漏滅道。汝等當知覺,知覺所因生,知覺有報,知覺勝如,知覺滅盡,知覺滅道。汝等當知想,知想所因生,知想有報,知想勝如,知想滅盡,知想滅道。汝等當知欲,知欲所因生,知欲有報,知欲勝如,知欲滅盡,知欲滅道。汝等當知業,知業所因生,知業有報,知業勝如,知業滅盡,知業滅道。汝等當知苦,知苦所因生,知苦有報,知苦勝如,知苦滅盡,知苦滅道。

「云何知漏?謂有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是謂知漏。云何知漏所因生?謂無明也。因無明則便有漏,是謂知漏所因生。云何知漏有報?謂無明纏者,為諸漏所漬,彼因此受報,或得善處,或得惡處,是謂知漏有報。云何知漏勝如?謂或有漏生地獄中,或有漏生畜生中,或有漏生餓鬼中,或有漏生天上,或有漏生人間,是謂知漏勝如。云何知漏滅盡?謂無明滅,漏便滅,是謂知漏滅盡。云何知漏滅道?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漏滅道。若比丘如是知漏,知漏所因生,知漏受報,知漏勝如,知漏滅盡,知漏滅道者,是謂達梵行,能盡一切漏。

「云何知覺?謂有三覺: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是謂知覺。云何知覺所因生?謂更樂也。因更樂則便有覺,是謂知覺所因生。云何知覺有報?謂愛也。愛為覺報,是謂知覺有報。云何知覺勝如?謂比丘者,覺樂覺時便知覺樂覺,覺苦覺時便知覺苦覺,覺不苦不樂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慾、苦無慾覺、不苦不樂無慾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無慾覺,是謂知覺勝如。云何知覺滅盡?謂更樂滅,覺便滅,是謂知覺滅盡。云何知覺滅道?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覺滅道。若比丘如是知覺,知覺所因生,知覺有報,知覺勝如,知覺滅盡,知覺滅道者,是謂達梵行,能盡一切覺。

「云何知想?謂有四想。比丘者,小想亦知,大想亦知,無量想亦知,無所有處想亦知,是謂知想。云何知想所因生?謂更樂也。因更樂則便有想,是謂知想所因生。云何知想有報?謂說也。隨其想便說,是謂知想有報。云何知想勝如?謂或有想想色,或有想想聲,或有想想香,或有想想味,或有想想觸,是謂知想勝如。云何知想滅盡?謂更樂滅想便滅,是謂知想滅盡。云何知想滅道?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想滅道。若比丘如是知想,知想所因生,知想有報,知想勝如,知想滅盡,知想滅道者,是謂達梵行,能盡一切想。

「云何知欲?謂有五欲功德,可愛、可喜、美色、欲想應、甚可樂。云何為五?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是謂知欲。云何知欲所因生?謂更樂也。因更樂則便有欲,是謂知欲所因生。云何知欲有報?謂隨欲種愛樂著而住彼,因此受報有福處、無福處、不動處,是謂知欲有報。云何知欲勝如?謂或有欲欲色,或有欲欲聲,或有欲欲香,或有欲欲味,或有欲欲觸,是謂知欲勝如。云何知欲滅盡?謂更樂滅欲便滅,是謂知欲滅盡。云何知欲滅道?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欲滅道。若比丘如是知欲,知欲所因生,知欲受報,知欲勝如,知欲滅盡,知欲滅道者,是謂達梵行,能盡一切欲。

「云何知業?謂有二業:思、已思業,是謂知業。云何知業所因生?謂更樂也。因更樂則便有業,是謂知業所因生。云何知業有報?謂或有業黑、有黑報,或有業白、有白報,或有業黑白、黑白報,或有業不黑不白、無報,業業盡,是謂知業有報。云何知業勝如?謂或有業生地獄中,或有業生畜生中,或有業生餓鬼中,或有業生天上,或有業生人間,是謂知業勝如。云何知業滅盡?謂更樂滅業便滅,是謂知業滅盡。云何知業滅道?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業滅道。若比丘如是知業,知業所因生,知業有報,知業勝如,知業滅盡,知業滅道者,是謂達梵行,能盡一切業。

「云何知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是謂知苦。云何知苦所因生?謂愛也。因愛生苦,是謂知苦所因生。云何知苦有報?謂或有苦微遲滅,或有苦微疾滅,或有苦盛遲滅,或有苦盛疾滅,苦苦盡,是謂知苦有報。云何知苦勝如?謂不多聞愚癡凡夫,不遇善知識,不御聖法法,身生覺極苦甚重苦,命將欲絕,出此從外,更求於彼。或有沙門、梵志,持一句呪,或二、三、四、多句呪,或持百句呪,彼治我苦,如是因求生苦,因習生苦,苦滅,是謂知苦勝如。云何知苦滅盡?謂愛滅苦便滅,是謂知苦滅盡。云何知苦滅道?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苦滅道。若比丘如是知苦,知苦所因生,知苦有報,知苦勝如,知苦滅盡。知苦滅道者,是謂達梵行,能盡一切苦。」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達梵行經第五竟(一千六百四十二字)

(一一二)中阿含林品阿奴波經第六(第二小土城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跋耆瘦,在阿奴波跋耆都邑。

爾時,世尊則於晡時從宴坐起,堂上來下,告曰:「阿難!共汝往至阿夷羅惒帝河浴。」

尊者阿難白曰:「唯然。」

於是,世尊將尊者阿難往至阿夷羅惒帝河,脫衣岸上,便入水浴,浴已還出,拭體著衣。爾時,尊者阿難執扇扇佛。於是,世尊迴顧告曰:「阿難!提惒達哆以放逸故,墮極苦難,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濟。阿難!汝不曾從諸比丘聞,謂我一向記提惒達哆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濟耶?」

尊者阿難白曰:「唯然。」

爾時,有一比丘語尊者阿難:「世尊以他心智知提惒達哆心故,一向記提惒達哆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濟耶?」

世尊告曰:「阿難!彼比丘或有小,或有中,或有大,或年少不自知。所以者何?如來已一向記彼故有疑惑。阿難!我不見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謂我一向記如提惒達哆。所以者何?阿難!我一向記提惒達哆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濟。阿難!若我見提惒達哆有白淨法如一毛許,我便不一向記提惒達哆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濟。阿難!我以不見提惒達哆有白淨法如一毛許,是故我一向記提惒達哆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濟。

「阿難!猶去村不遠有大深廁,或人墮中,沒在其底。若人來,為起大慈哀,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彼人來已,旋轉視之而作是說:『此人可得一處如毛髮許,糞所不污,令我得捉挽出之耶?』彼遍觀視,不見此人有一淨處如毛髮許,糞所不污,可得手捉挽出之也。如是,阿難!若我見提惒達哆有白淨法如一毛者,我不一向記提惒達哆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濟。阿難!以我不見提惒達哆有白淨法如一毛許,是故我一向記提惒達哆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濟。」

於是,尊者阿難啼泣,以手抆淚,白曰:「世尊!甚奇!甚特!謂世尊一向記提惒達哆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濟。」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我一向記提惒達哆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濟。阿難!若汝從如來聞大人根智分別者,必得上信如來而懷歡喜。」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若世尊為諸比丘說大人根智分別者,諸比丘從世尊聞,當善受持。」

世尊告曰:「阿難!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為汝說大人根智分別。」尊者阿難受教而聽。

世尊告曰:「阿難!如來以他心智觀他人心,知此人成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法。如來後時以他心智復觀此人心,知此人滅善法,生不善法。此人善法已滅,不善法已生,餘有善根而不斷絕,從此善根當復更生善,如是此人得清淨法。阿難!猶如平旦日初出時,闇滅明生。阿難!於意云何?日轉昇上,至於食時,闇已滅,明已生耶?」

尊者阿難白曰:「爾也。世尊!」

「如是。阿難!如來以他心智觀他人心,知此人成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法。如來後時以他心智復觀此人心,知此人滅善法,生不善法。此人善法已滅,不善法已生,餘有善根而不斷絕,從是善根當復更生善,如是此人得清淨法。阿難!猶如穀種,不壞不破,不腐不剖,不為風熱所傷,秋時密藏,若彼居士善治良田,以種灑中,隨時雨溉。阿難!於意云何?此種寧得轉增長不?」

尊者阿難白曰:「爾也。世尊!」

「如是。阿難!如來以他心智觀他人心,知此人成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法。如來後時以他心智復觀此人心,知此人滅善法,生不善法。此人善法已滅,不善法已生,餘有善根而不斷絕,從是善根當復更生善,如是此人得清淨法。阿難!是謂如來大人根智,如是如來正知諸法本。

「復次,阿難!如來以他心智觀他人心,知此人成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法。如來後時以他心智復觀此人心,知此人滅善法,生不善法。此人善法已滅,不善法已生,餘有善根而未斷絕,必當斷絕,如是此人得衰退法。阿難!猶如下晡日垂沒時,明滅闇生。阿難!於意云何?彼日已沒,明已滅,闇已生耶?」

尊者阿難白曰:「爾也。世尊!」

「如是。阿難!如來以他心智觀他人心,知此人成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法。如來後時以他心智復觀此人心,知此人滅善法,生不善法。此人善法已滅,不善法已生,餘有善根而未斷絕,必當斷絕,如是此人得衰退法。阿難!猶如穀種,不壞不破,不腐不剖,不為風熱所傷,秋時密藏。若彼居士善治良田,以種灑中,雨不隨時。阿難!於意云何?此種寧得轉增長耶?」

尊者阿難白曰:「不也。世尊!」

「如是。阿難!如來以他心智觀他人心,知此人成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法。如來後時以他心智復觀此人心,知此人滅善法,生不善法。此人善法已滅,不善法已生,餘有善根而未斷絕,必當斷絕,如是此人得衰退法。阿難!是謂如來大人根智,如是如來正知諸法本。

「復次,阿難!如來以他心智觀他人心,我不見此人有白淨法如一毛許,此人惡不善法一向充滿穢污,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如是此人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阿難!猶如種子,腐壞破剖,為風熱所傷,秋時不密藏,若彼居士,非是良田,又不善治,便下種子,雨不隨時。阿難!於意云何?此種寧得轉增長耶?」

尊者阿難白曰:「不也。世尊!」

「如是。阿難!如來以他心智觀他人心,我不見此人有白淨法如一毛許,此人惡不善法一向充滿穢污,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如是此人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阿難!是謂如來大人根智,如是如來正知諸法本。」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已說如此三種之人,寧可更說異三種人耶?」

世尊告曰:「可說也。阿難!如來以他心智觀他人心,知此人成就不善法,亦成就善法。如來後時以他心智復觀此人心,知此人滅不善法而生善法。此人不善法已滅,善法已生,餘有不善根而不斷絕,從是不善根當復更生不善,如是此人得衰退法。阿難!猶如燃火,始然之時,盡然一[火*僉],彼或有人益以燥草,足以藁木。阿難!於意云何?彼火寧轉增熾盛耶?」

尊者阿難白曰:「爾也。世尊!」

「如是。阿難!如來以他心智觀他人心,知此人成就不善法,亦成就善法。如來後時以他心智復觀此人心,知此人滅不善法而生善法,此人不善法已滅,善法已生,餘有不善根而不斷絕,從是不善根當復更生不善,如是此人得衰退法。阿難!是謂如來大人根智,如是如來正知諸法本。

「復次,阿難!如來以他心智觀他人心,成就不善法,亦成就善法。如來後時以他心智復觀此人心,知此人滅不善法而生善法,此人不善法已滅,善法已生,餘有不善根而未斷絕,必當斷絕,如是此人得清淨法。阿難!猶如然火熾然之時,盡然一[火*僉],彼或有人從此盛火,置平淨地,或著石上。阿難!於意云何?彼火寧轉增熾盛耶?」

尊者阿難白曰:「不也。世尊!」

「如是。阿難!如來以他心智觀他人心,知此人成就不善法,亦成就善法。如來後時以他心智復觀此人心,知此人滅不善法而生善法,此人不善法已滅,善法已生,餘有不善根而未斷絕,必當斷絕,如是此人得清淨法。阿難!是謂如來大人根智,如是如來正知諸法本。

「復次,阿難!如來以他心智觀他人心,我不見此人有黑業如一毛許,此人善法一向充滿與樂樂報,必生樂處而得長壽,如是此人即於現世必得般涅槃。阿難!猶如火炭,久滅已冷,彼或有人雖益以燥草,足以藁木。阿難!於意云何?彼死火炭寧可復得熾然之耶?」

尊者阿難白曰:「不也。世尊!」

「如是。阿難!如來以他心智觀他人心,我不見此人有黑業如一毛許,此人善法一向充滿與樂樂報,必生樂處而得長壽,如是此人即於現世必得般涅槃。阿難!是謂如來大人根智,如是如來正知諸法本。

「阿難!前說三人者,第一人得清淨法,第二人得衰退法,第三人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後說三人者,第一人得衰退法,第二人得清淨法,第三人即於現世得般涅槃。阿難!我已為汝說大人根智,如尊師所為弟子起大慈哀,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我今已作。汝等當復自作,至無事處、山林樹下、空安靜處,宴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進,莫令後悔。此是我之教勅,是我訓誨。」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阿奴波經第六竟(二千六百四十六字)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千五百八十二字)

 

上篇:中阿含經

下篇:佛說七知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阿含部目錄

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咒...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長阿含十報法經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上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註音版】中阿含大品八難經

中阿含大品八難經...

別譯雜阿含經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一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初誦第一 (一...

佛說鞞摩肅經

佛說鞞摩肅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頻婆娑羅王經

佛說頻婆娑羅王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

佛說聖法印經

佛說聖法印經(天竺名阿遮曇摩文圖)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

長阿含十報法經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上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佛說諸法本無經

佛說諸法本無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復次婆伽婆...

【註音版】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

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隋大業年中三藏笈多譯 歸命一切...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東晉西域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大乘密嚴經

大乘密嚴經卷上 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奉 制譯 密嚴會品...

【註音版】聖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

聖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

菩薩戒本持犯要記

菩薩戒本持犯要記 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菩薩戒者。返流歸...

拔陂菩薩經

拔陂菩薩經 僧祐錄雲安公古典是般舟三昧經初異譯 聞如...

【佛教詞典】大師攝受諸聲聞眾

【大師攝受諸聲聞眾】 p0245 瑜伽八十六卷二十一頁云:...

【佛教詞典】掉舉

掉舉者,謂貪慾分,隨念淨相心不寂靜為體,障奢摩他為...

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

原文: 凡公臨私養,歷涉緣務,雖造次而常內心不忘於佛...

淨界法師:聞法儀軌

(第一講) 監院法師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

何故阿彌陀佛來了,為何不把此人接走

問: 有位信士,一次她病重,可能是她過去世種過善根...

淨土宗善知識的標準

淨業善知識首先要知見正確,具足信、願、行三資糧。對...

《蓮池大師七筆勾》註釋

蓮池大師(15351615)明代高僧。名袾宏,浙江杭州人。俗...

修行要抓住這三個要點

第一點,修行一定要依照佛祖的言教。 以佛祖的言教作為...

別讓生活的壓力擠走快樂

當過運動員或看過運動員訓練的人都知道,為了增強腰部...

四法供養為最上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曾經駐錫於過去四佛弘法之處拘深瞿...

只要有心就能渡

一直以來,敏敏都有一個理想,要寫一本書。敏敏的文筆...

僧人受具足戒前所問遮難的內容及其意義

僧團為簡別出家者是否有資格求受具足戒,事先提出一系...

用什麼心態來面對所緣境,這才是重點

我剛出家的時候,經常聽老和尚開示說:佛法的修學是心...

你有多大的福報?竟奢望此一高位

【原文】 寧國府涇縣水東鄉民,忘其姓名。居常修善,齋...

【視頻】晚課(圓光女眾佛學院)

晚課(圓光女眾佛學院)

【視頻】早課(文殊講堂法觀法師領眾)

早課(文殊講堂法觀法師領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