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中阿含經卷第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中阿含經卷第十二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六三)中阿含王相應品鞞婆陵耆經第六(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拘薩羅國。

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俱行道,中路欣然而笑。尊者阿難見世尊笑,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何因緣笑?諸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若無因緣,終不妄笑。願聞其意。」

彼時,世尊告曰:「阿難!此處所中,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在此處坐,為弟子說法。」

於是,尊者阿難即在彼處速疾敷座,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唯願世尊亦坐此處,為弟子說法,如是此處為二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所行。」

爾時,世尊便於彼處坐尊者阿難所敷之座,坐已,告曰:「阿難!此處所中,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有講堂,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於中坐已,為弟子說法。阿難!此處所中昔有村邑,名鞞婆陵耆,極大豐樂,多有人民。阿難!鞞婆陵耆村邑之中有梵志大長者,名曰無恚,極大富樂,資財無量,畜牧產業不可稱計,封戶食邑種種具足。阿難!梵志大長者無恚有子,名優多羅摩納,為父母所舉,受生清淨,乃至七世父母不絕種族,生生無惡,博聞總持,誦過四典經,深達因、緣、正、文、戲五句說。阿難!優多羅童子有善朋友,名難提波羅陶師,常為優多羅童子之所愛念,喜見無厭。

「阿難!難提波羅陶師歸佛、歸法、歸比丘眾,不疑三尊,不惑苦、習、滅、道,得信、持戒、博聞、惠施、成就智慧,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彼於殺生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不與取,斷不與取,與之乃取,樂於與取,常好佈施,歡喜無悋,不望其報,彼於不與取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非梵行,斷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淨無穢,離欲斷淫,彼於非梵行淨除其心。

「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妄言,斷妄言,真諦言,樂真諦,住真諦不移動,一切可信,不欺世間,彼於妄言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兩舌,斷兩舌,行不兩舌,不破壞他,不聞此語彼,欲破壞此,不聞彼語此,欲破壞彼,離者欲合,合者歡喜,不作群黨,不樂群黨,不稱群黨,彼於兩舌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麤言,斷麤言。若有所言辭氣麤獷,惡聲逆耳,眾所不喜,眾所不愛,使他苦惱,令不得定,斷如是言。若有所說清和柔潤,順耳入心,可喜可愛,使他安樂,言聲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說如是言,彼於麤言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綺語,斷綺語。時說、真說、法說、義說、止息說、樂止息說,事順時得宜,善教善訶,彼於綺語淨除其心。

「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治生,斷治生,棄捨稱量及斗斛,棄捨受貨,不縛束人,不望折斗量,不以小利侵欺於人,彼於治生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受寡婦、童女,斷受寡婦、童女,彼於受寡婦、童女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受奴婢,斷受奴婢,彼於受奴婢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受象、馬、牛、羊,斷受象、馬、牛、羊,彼於受象、馬、牛、羊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受雞、豬,斷受雞、豬,彼於受雞、豬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受田業、店肆,斷受田業、店肆,彼於受田業、店肆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受生稻、麥、豆,斷受生稻、麥、豆,彼於受生稻、麥、豆淨除其心。

「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酒、斷酒,彼於飲酒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高廣大床,斷高廣大床,彼於高廣大床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斷華鬘、瓔珞、塗香、脂粉,彼於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歌舞倡妓及往觀聽,斷歌舞倡妓及往觀聽,彼於歌舞倡妓及往觀聽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受生色像寶,斷受生色像寶,彼於生色像寶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離過中食,斷過中食,常一食,不夜食,學時食,彼於過中食淨除其心。

「阿難!難提波羅陶師盡形壽手離鏵鍬,不自掘地,亦不教他,若水岸崩土及鼠傷土,取用作器,舉著一面,語買者曰:『汝等若有豌豆、稻、麥、大小麻豆、豍豆、芥子,瀉已持器去,隨意所欲。』阿難!難提波羅陶師盡形壽供侍父母,父母無目,唯仰於人,是故供侍。

「阿難!難提波羅陶師過夜平旦,往詣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所,到已作禮,卻坐一面。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默然而住。阿難!於是,難提波羅陶師,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其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坐起,禮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足已,繞三匝而去。

「爾時,優多羅童子乘白馬車,與五百童子俱,過夜平旦,從鞞婆陵耆村邑出,往至一無事處,欲教若干國來諸弟子等,令讀梵志書。於是,優多羅童子遙見難提波羅陶師來,見已便問:『難提波羅!汝從何來?』難提波羅答曰:『我今從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所供養禮事來。優多羅!汝可共我往詣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所供養禮事。』於是,優多羅童子答曰:『難提波羅!我不欲見禿頭沙門,禿沙門不應得道,道難得故。』於是,難提波羅陶師捉優多羅童子頭髻,牽令下車。於是,優多羅童子便作是念:『此難提波羅陶師常不調戲,不狂不癡,今捉我頭髻,必當有以。』念已,語曰:『難提波羅!我隨汝去,我隨汝去。』難提波羅喜,復語曰:『去者甚善。』

「於是,難提波羅陶師與優多羅童子共往詣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所,到已作禮,卻坐一面。難提波羅陶師白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曰:『世尊!此優多羅童子是我朋友,彼常見愛,常喜見我,無有厭足。彼於世尊無信敬心,唯願世尊善為說法,令彼歡喜得信敬心。』於是,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難提波羅陶師及優多羅童子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默然而住。於是,難提波羅陶師及優多羅童子,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其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坐起,禮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足,繞三匝而去。

「於是,優多羅童子還去不遠,問曰:『難提波羅!汝從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得聞如是微妙之法,何意住家?不能捨離學聖道耶?』於是,難提波羅陶師答曰:『優多羅!汝自知我盡形壽供養父母,父母無目,唯仰於人,我以供養侍父母故。』於是,優多羅童子問難提波羅:『我可得從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出家學道,受於具足,得作比丘,行梵行耶?』於是,難提波羅陶師及優多羅童子即從彼處復往詣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所,到已作禮,卻坐一面。

「難提波羅陶師白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曰:『世尊!此優多羅童子還去不遠,而問我言:「難提波羅!汝從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得聞如是微妙之法,何意住家?不能捨離學聖道耶?」世尊!我答彼曰:「優多羅!汝自知我盡形壽供養父母,父母無目,唯仰於人,我以供養侍父母故。」優多羅復問我曰:「難提波羅!我可得從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出家學道,受於具足,得作比丘,行梵行耶?」願世尊度彼出家學道,授與具足,得作比丘。』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難提波羅默然而受。於是,難提波羅陶師知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默然受已,即從坐起,稽首作禮,繞三匝而去。

「於是,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難提波羅去後不久,度優多羅童子出家學道,授與具足,出家學道。授與具足已,於鞞婆陵耆村邑隨住數日,攝持衣鉢,與大比丘眾俱共遊行,欲至波羅[木*奈]迦私國邑,展轉遊行,便到波羅[木*奈]迦私國邑,游波羅[木*奈]住仙人處鹿野園中。

「於是,頰鞞王聞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遊行迦私國,與大比丘眾俱,到此波羅[木*奈]住仙人處鹿野園中。頰鞞王聞已,告御者曰:『汝可嚴駕,我今欲往詣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所。』時,彼御者受王教已,即便嚴駕。嚴駕已訖,還白王曰:『已嚴好車,隨天王意。』

「於是,頰鞞王乘好車已,從波羅[木*奈]出,往詣仙人住處鹿野園中。時,頰鞞王遙見樹間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端正姝好,猶星中月,光耀煒曄,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諸根寂定,無有蔽礙,成就調御,息心靜默。見已下車,步詣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所,到已作禮,卻坐一面。頰鞞王坐一面已,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默然而住。

「於是,頰鞞王,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其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而向,白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曰:『唯願世尊明受我請,及比丘眾。』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頰鞞王默然受請。於是,頰鞞王知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默然受已,稽首作禮,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於夜施設極美淨妙種種豐饒食噉含消,即於其夜供辦已訖,平旦敷床唱曰:『世尊!今時已到,食具已辦,唯願世尊以時臨顧。』

「於是,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過夜平旦,著衣持鉢,諸比丘眾侍從世尊,往詣頰鞞王家,在比丘眾上敷座而坐。於是,頰鞞王見佛及比丘眾坐已,自行澡水,以極美淨妙種種豐饒食噉含消,手自斟酌,令得飽滿,食訖收器,行澡水竟,敷一小床,別坐聽法。頰鞞王坐已,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默然而住。

「於是,頰鞞王,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其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而向,白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曰:『唯願世尊於此波羅[木*奈]受我夏坐,及比丘眾,我為世尊作五百房、五百床褥,及施拘執如此白粳米。王之所食種種諸味,飯飼世尊及比丘眾。』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告頰鞞王曰:『止!止!大王!但心喜足。』頰鞞王如是至再三,叉手而向,白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曰:『唯願世尊於此波羅[木*奈]受我夏坐,及比丘眾,我為世尊作五百房、五百床褥,及施拘執如此白粳米。王之所食種種諸味,飯飼世尊及比丘眾。』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亦再三告頰鞞王曰:『止!止!大王!但心喜足。』

「於是,頰鞞王不忍不欲,心大憂慼:『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不能為我於此波羅[木*奈]而受夏坐,及比丘眾。』作是念已,頰鞞王白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曰:『世尊!頗更有在家白衣,奉事世尊如我者耶?』

「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告頰鞞王曰:『有,在王境界鞞婆陵耆村極大豐樂,多有人民。大王!彼鞞婆陵耆村中有難提波羅陶師。大王!難提波羅陶師歸佛、歸法、歸比丘眾,不疑三尊,不惑苦、習、滅、道,得信、持戒、博聞、惠施、成就智慧,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慙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彼於殺生淨除其心。大王!難提波羅陶師離不與取,斷不與取,與之乃取,樂於與取,常好佈施,歡喜無悋,不望其報,彼於不與取淨除其心。大王!難提波羅陶師離非梵行,斷非梵行,勤修梵行,精懃妙行,清淨無穢,離欲斷淫,彼於非梵行淨除其心。

「『大王!難提波羅陶師離妄言,斷妄言,真諦言,樂真諦,住真諦不移動,一切可信,不欺世間,彼於妄言淨除其心。大王!難提波羅陶師離兩舌,斷兩舌,行不兩舌,不破壞他,不聞此語彼,欲破壞此,不聞彼語此,欲破壞彼,離者欲合,合者歡喜,不作群黨,不樂群黨,不稱群黨,彼於兩舌淨除其心。大王!難提波羅陶師離麤言,斷麤言。若有所言辭氣麤獷,惡聲逆耳,眾所不喜,眾所不愛,使他苦惱,令不得定,斷如是言。若有所說清和柔潤,順耳入心,可喜可愛,使他安樂,言聲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說如是言,彼於麤言淨除其心。大王!難提波羅陶師離綺語,斷綺語,時說、真說、法說、義說、止息說、樂止息說,事順時得宜,善教善訶,彼於綺語淨除其心。

「『大王!難提波羅陶師離治生,斷治生,棄捨稱量及斗斛,亦不受貨,不縛束人,不望折斗量,不以小利侵欺於人,彼於治生淨除其心。大王!難提波羅陶師離受寡婦、童女,斷受寡婦、童女,彼於受寡婦、童女淨除其心。大王!難提波羅陶師離受奴婢,斷受奴婢,彼於受奴婢淨除其心。大王!難提波羅陶師離受象、馬、牛、羊,斷受象、馬、牛、羊,彼於受象、馬、牛、羊淨除其心。大王!難提波羅陶師離受雞、豬,斷受雞、豬,彼於受雞、豬淨除其心。大王!難提波羅陶師離受田業、店肆,斷受田業、店肆,彼於受田業、店肆淨除其心。大王!難提波羅陶師離受生稻、麥、豆,斷受生稻、麥、豆,彼於受生稻、麥、豆淨除其心。

「『大王!難提波羅陶師離酒、斷酒,彼於飲酒淨除其心。大王!難提波羅陶師離高廣大床,斷高廣大床,彼於高廣大床淨除其心。大王!難提波羅陶師離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斷華鬘、瓔珞、塗香、脂粉,彼於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淨除其心。大王!難提波羅陶師離歌舞倡妓及往觀聽,斷歌舞倡妓及往觀聽,彼於歌舞倡妓及往觀聽淨除其心。大王!難提波羅陶師離受生色像寶,斷受生色像寶,彼於受生色像寶淨除其心。大王!難提波羅陶師離過中食,斷過中食,常一食,不夜食,學時食,彼於過中食淨除其心。

「『大王!難提波羅陶師盡形壽手離鏵鍬,不自掘地,亦不教他,若水岸崩土及鼠傷土,取用作器,舉著一面,語買者言:「汝等若有豌豆、稻、麥、大小麻豆、豍豆、芥子,瀉已持器去,隨意所欲。」大王!難提波羅陶師盡形壽供侍父母,父母無目,唯仰於人,是故供侍。』

「『大王!我憶昔時依鞞婆陵耆村邑遊行。大王!我爾時平旦著衣持鉢,入鞞婆陵耆村邑乞食,次第乞食,往到難提波羅陶師家。爾時,難提波羅為小事故,出行不在。大王!我問難提波羅陶師父母曰:「長老!陶師今在何處?」彼答我曰:「世尊!侍者為小事故,暫出不在。善逝!侍者為小事故,暫出不在。世尊!籮中有麥飯,釜中有豆羹,唯願世尊為慈愍故隨意自取。」大王!我便受鬱單曰法,即於籮釜中取羹飯而去。

「『難提波羅陶師於後還家,見籮中飯少,釜中羹減,白父母曰:「誰取羹飯?」父母答曰:「賢子!今日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至此乞食,彼於籮釜中取羹飯去。」難提波羅陶師聞已,便作是念:「我有善利,有大功德,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於我家中隨意自在。」彼以此歡喜結跏趺坐,息心靜默,至於七日,於十五日中而得歡樂,其家父母於七日中亦得歡樂。

「『復次,大王!我憶昔時依鞞婆陵耆村邑遊行。大王!我爾時平旦著衣持鉢,入鞞婆陵耆村邑乞食,次第乞食,往到難提波羅陶師家。爾時,難提波羅為小事故,出行不在。大王!我問難提波羅陶師父母曰:「長老!陶師今在何處?」彼答我曰:「世尊!侍者為小事故,暫出不在。善逝!侍者為小事故,暫出不在。世尊!大釜中有粳米飯,小釜中有羹,唯願世尊為慈愍故隨意自取。」大王!我便受欝單曰法,即於大小釜中取羹飯去。

「『難提波羅陶師於後還家,見大釜中飯少,小釜中羹減,白父母曰:「誰大釜中取飯,小釜中取羹?」父母答曰:「賢子!今日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至此乞食,彼於大小釜中取羹飯去。」難提波羅陶師聞已,便作是念:「我有善利,有大功德,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於我家中隨意自在。」彼以此歡喜結跏趺坐,息心靜默,至於七日,於十五日中而得歡樂,其家父母於七日中亦得歡樂。

「『復次,大王!我憶昔時依鞞婆陵耆村邑而受夏坐。大王!我爾時新作屋未覆,難提波羅陶師故陶屋新覆。大王!我告瞻侍比丘曰:「汝等可去壞難提波羅陶師故陶屋,持來覆我屋。」瞻侍比丘即受我教,便去往至難提波羅陶師家,挽壞故陶屋,作束持來用覆我屋。難提波羅陶師父母聞壞故陶屋,聞已,問曰:「誰壞難提波羅故陶屋耶?」比丘答曰:「長老!我等是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瞻侍比丘,挽壞難提波羅陶師故陶屋,作束用覆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屋。」難提波羅父母語曰:「諸賢!隨意持去,無有制者。」

「『難提波羅陶師於後還家,見挽壞故陶屋,白父母曰:「誰挽壞我故陶屋耶?」父母答曰:「賢子!今日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瞻侍比丘挽壞故陶屋,作束持去,用覆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屋。」難提波羅陶師聞已,便作是念:「我有善利,有大功德,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於我家中隨意自在。」彼以此歡喜結加趺坐,息心靜默,至於七日,於十五日中而得歡樂,其家父母於七日中亦得歡樂。

「『大王!難提波羅陶師故陶屋,竟夏四月都不患漏。所以者何?蒙佛威神故。大王!難提波羅陶師無有不忍,無有不欲,心無憂慼:「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於我家中隨意自在。」大王!汝有不忍,汝有不欲,心大憂慼:「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不受我請,於此波羅[木*奈]而受夏坐,及比丘眾。」於是,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頰鞞王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從坐起去。

「『時,頰鞞王於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去後不久,便勅侍者:「汝等可以五百乘車載滿白粳米,王之所食種種諸味,載至難提波羅陶師家,而語之曰:『難提波羅!此五百乘車載滿白粳米,王之所食種種諸味,頰鞞王送來餉汝,為慈愍故,汝今當受。』」時,彼侍者受王教已,以五百乘車載滿白粳米,王之所食種種諸味,送詣難提波羅陶師家。到已,語曰:「難提波羅陶師!此五百乘車載滿白粳米,王之所食種種諸味,頰鞞王送來餉汝,為慈愍故,汝今當受。」於是,難提波羅陶師辭讓不受,語侍者曰:「諸賢!頰鞞王家國大事多,費用處廣,我知如此,以故不受。」』」

佛告阿難:「於意云何?爾時童子優多羅者,汝謂異人耶?莫作斯念,當知即是我也。阿難!我於爾時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爾時說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爾時不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亦未能得脫一切苦。阿難!我今出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我今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我今說法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我今已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我今已得脫一切苦。」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鞞婆陵耆經第六竟(五千七百三十四字)

(六四)中阿含王相應品天使經第七(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以淨天眼出過於人,見此眾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或妙、不妙,往來善處及不善處,隨此眾生之所作業,見其如真。若此眾生成就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聖人,邪見成就邪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若此眾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誹謗聖人,正見成就正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昇善處,乃生天上。

「猶大雨時,水上之泡,或生或滅,若有目人住一處,觀生時、滅時;我亦如是,以淨天眼出過於人,見此眾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或妙、不妙,往來善處及不善處,隨此眾生之所作業,見其如真。若此眾生成就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聖人,邪見成就邪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若此眾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誹謗聖人,正見成就正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昇善處,乃生天上。

「猶大雨時,雨墮之渧或上或下,若有目人住一處,觀上時、下時;我亦如是,以淨天眼出過於人,見此眾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或妙、不妙,往來善處及不善處,隨此眾生之所作業,見其如真。若此眾生成就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聖人,邪見成就邪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若此眾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誹謗聖人,正見成就正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昇善處,乃生天上。

「猶琉璃珠,清淨自然,生無瑕穢,八愣善治,貫以妙繩,或青或黃,或赤、黑、白。若有目人住一處,觀此琉璃珠,清淨自然,生無瑕穢,八愣善治,貫以妙繩,或青或黃,或赤、黑、白;我亦如是,以淨天眼出過於人,見此眾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或妙、不妙,往來善處及不善處,隨此眾生之所作業,見其如真。若此眾生成就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聖人,邪見成就邪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若此眾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誹謗聖人,正見成就正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昇善處,乃生天上。

「猶如兩屋共一門,多人出入。若有目人住一處,觀出時入時;我亦如是,以淨天眼出過於人,見此眾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或妙、不妙,往來善處及不善處,隨此眾生之所作業,見其如真。若此眾生成就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聖人,邪見成就邪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若此眾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誹謗聖人,正見成就正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昇善處,乃生天上。

「若有目人住高樓上,觀於下人往來周旋、坐臥走踴;我亦如是,以淨天眼出過於人,見此眾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或妙、不妙,往來善處及不善處,隨此眾生之所作業,見其如真。若此眾生成就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聖人,邪見成就邪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若此眾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誹謗聖人,正見成就正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昇善處,乃生天上。

「若有眾生生於人間,不孝父母,不知尊敬沙門、梵志,不行如實,不作福業,不畏後世罪,彼因緣此,身壞命終,生閻王境界。閻王人收送詣王所,白曰:『天王!此眾生本為人時,不孝父母,不知尊敬沙門、梵志,不行如實,不作福業,不畏後世罪,唯願天王處當其罪。』

「於是,閻王以初天使善問、善撿、善教、善訶:『汝頗曾見初天使來耶?』彼人答曰:『不見也。天王!』閻王復問:『汝本不見一村邑中,或男或女,幼小嬰孩,身弱柔軟,仰向自臥大小便中,不能語父母,父母抱移離不淨處,澡浴其身,令得淨潔。』彼人答曰:『見也。天王!』閻王復問:『汝於其後有識知時,何不作是念:「我自有生法,不離於生,我應行妙身、口、意業。」』彼人白曰:『天王!我了敗壞,長衰永失耶?』閻王告曰:『汝了敗壞,長衰永失,今當考汝,如治放逸行、放逸人,汝此惡業非父母為,非王非天,亦非沙門、梵志所為,汝本自作惡不善業。是故汝今必當受報。』

「閻王以此初天使善問、善撿、善教、善訶已,復以第二天使善問、善撿、善教、善訶:『汝頗曾見第二天使來耶?』彼人答曰:『不見也。天王!』閻王復問:『汝本不見一村邑中,或男或女,年耆極老,壽過苦極,命埀欲訖,齒落頭白,身曲軁步,拄杖而行,身體戰動耶?』彼人答曰:『見也。天王!』閻王復問:『汝於其後有識知時,何不作是念:「我自有老法,不離於老,我應行妙身、口、意業。」』彼人白曰:『天王!我了敗壞,長衰永失耶?』閻王告曰:『汝了敗壞,長衰永失,今當考汝,如治放逸行、放逸人,汝此惡業非父母為,非王非天,亦非沙門、梵志所為,汝本自作惡不善業。是故汝今必當受報。』

「閻王以此第二天使善問、善撿、善教、善訶已,復以第三天使善問、善撿、善教、善訶:『汝頗曾見第三天使來耶?』彼人答曰:『不見也。天王!』閻王復問:『汝本不見一村邑中,或男或女,疾病困篤,或坐臥床,或坐臥榻,或坐臥地,身生極苦甚重苦,不可愛念,令促命耶?』彼人答曰:『見也。天王!』閻王復問:『汝於其後有識知時,何不作是念:「我自有病法,不離於病,我應行妙身、口、意業。」』彼人白曰:『天王!我了敗壞,長衰永失耶?』閻王告曰:『汝了敗壞,長衰永失,今當考汝,如治放逸行、放逸人,汝此惡業非父母為,非王非天,亦非沙門、梵志所為,汝本自作惡不善業,是故汝今必當受報。』

「閻王以此第三天使善問、善撿、善教、善訶已,復以第四天使善問、善撿、善教、善訶:『汝頗曾見第四天使來耶?』彼人答曰:『不見也。天王!』閻王復問:『汝本不見一村邑中,或男或女,若死亡時,或一、二日,至六、七日,烏鵄所啄,犲狼所食,或以火燒,或埋地中,或爛腐壞耶?』彼人答曰:『見也。天王!』閻王復問:『汝於其後有識知時,何不作是念:「我自有死法,不離於死,我應行妙身、口、意業。」』彼人白曰:『天王!我了敗壞,長衰永失耶?』閻王告曰:『汝了敗壞,長衰永失,今當考汝,如治放逸行、放逸人,汝此惡業非父母為,非王非天,亦非沙門、梵志所為,汝本自作惡不善業,是故汝今必當受報。』

「閻王以此第四天使善問、善撿、善教、善訶已,復以第五天使善問、善撿、善教、善訶:『汝頗曾見第五天使來耶?』彼人答曰:『不見也。天王!』閻王復問:『汝本不見王人捉犯罪人,種種考治,截手、截足、或截手足,截耳、截鼻、或截耳鼻,或臠臠割,拔鬚、拔髮、或拔鬚髮,或著檻中衣裹火燒,或以沙壅草纏火燒,或內鐵驢腹中,或著鐵豬口中,或置鐵虎口中燒,或安銅釜中,或著鐵釜中煑,或段段截,或利叉刺,或以鈎鈎,或臥鐵床以沸油澆,或坐鐵臼以鐵杵擣,或以龍蛇[蟲*哲],或以鞭鞭,或以杖撾,或以棒打,或生貫高標上,或梟其首耶?』彼人答曰:『見也。天王!』閻王復問:『汝於其後有識知時,何不作是念:「我今現見惡不善法。」』彼人白曰:『天王!我了敗壞,長衰永失耶?』閻王告曰:『汝了敗壞,長衰永失。今當考汝,如治放逸行、放逸人,汝此惡業非父母為,非王非天,亦非沙門、梵志所為,汝本自作惡不善業,是故汝今必當受報。』

「閻王以此第五天使善問、善撿、善教、善訶已,即付獄卒。獄卒便捉持,著四門大地獄中,於是頌曰:

「『四柱有四門,  壁方十二愣,
  以鐵為垣牆,  其上鐵覆蓋。
  地獄內鐵地,  熾燃鐵火布,
  深無量由延,  乃至地底住。
  極惡不可受,  火色難可視,
  見已身毛竪,  恐懼怖甚苦。
  彼墮生地獄,  腳上頭在下,
  誹謗諸聖人,  調御善清善。』

「有時於後極大久遠,為彼眾生故,四門大地獄東門便開。東門開已,彼眾生等走來趣向,欲求安處,求所歸依,彼若集聚無量百千已,地獄東門便還自閉,彼於其中受極重苦,啼哭喚呼,心悶臥地,終不得死,要令彼惡不善業盡。極大久遠,南門、西門、北門復開。北門開已,彼眾生等走來趣向,欲求安處,求所歸依,彼若集聚無量百千已,地獄北門復還自閉,彼於其中受極重苦,啼哭喚呼,心悶臥地,終不得死,要令彼惡不善業盡。

「復於後時極大久遠,彼眾生等從四門大地獄出,四門大地獄次生峰岩地獄,火滿其中,無煙無焰,令行其上,往來周旋。彼之兩足皮肉及血,下足則盡,舉足則生,還復如故。治彼如是無量百千歲,受極重苦,終不得死,要令彼惡不善業盡。

「復於後時極大久遠,彼眾生等從峰岩大地獄出,峰岩大地獄次生糞屎大地獄,滿中糞屎,深無量百丈。彼眾生等盡墮其中,彼糞屎大地獄中生眾多蟲,蟲名凌瞿來,身白頭黑,其觜如針,此蟲鑽破彼眾生足,破彼足已,復破膞膓骨,破膞膓骨已,復破髀骨,破髀骨已,復破臗骨,破臗骨已,復破嵴骨,破嵴骨已,復破肩骨、頸骨、頭骨,破頭骨已,食頭腦盡。彼眾生等如是逼迫無量百千歲,受極重苦,終不得死,要令彼惡不善業盡。

「復於後時極大久遠,彼眾生等從糞屎大地獄出,糞屎大地獄次生鐵鍱林大地獄,彼眾生見已,起清涼想,便作是念:『我等往彼,快得清涼。』彼眾生等走往趣向,欲求安處,求所歸依,彼若集聚無量百千已,便入鐵鍱林大地獄中。彼鐵鍱林大地獄中,四方則有大熱風來,熱風來已,鐵鍱便落,鐵鍱落時,截手、截足、或截手足,截耳、截鼻、或截耳鼻及餘支節,截身血塗無量百千歲,受極重苦,終不得死,要令彼惡不善業盡。復次,彼鐵鍱林大地獄中生極大狗,牙齒極長,擥彼眾生,從足剝皮,至頭便食,從頭剝皮,至足便食。彼眾生等如是逼迫無量百千歲,受極重苦,終不得死,要令彼惡不善業盡。復次,彼鐵鍱林大地獄中生大烏鳥,兩頭鐵喙,住眾生額,生挑眼吞,啄破頭骨,取腦而食。彼眾生等如是逼迫無量百千歲,受極重苦,終不得死,要令彼惡不善業盡。

「復於後時極大久遠,彼眾生等從鐵鍱林大地獄出,鐵鍱林大地獄次生鐵劍樹林大地獄,彼大劍樹高一由延,刺長尺六,令彼眾生使緣上下,彼上樹時,刺便下向,若下樹時,刺便上向。彼劍樹刺貫刺眾生,刺手、刺足、或刺手足,刺耳、刺鼻、或刺耳鼻及餘支節,刺身血塗無量百千歲,受極重苦,終不得死,要令彼惡不善業盡。

「復於後時極大久遠,彼眾生等從鐵劍樹林大地獄出,鐵劍樹林大地獄次生灰河,兩岸極高,週遍生刺,沸灰湯滿,其中極闇,彼眾生見已,起冷水想,當有冷水。彼起想已,便作是念:『我等往彼,於中洗浴,恣意飽飲,快得涼樂。』彼眾生等競走趣向,入於其中,欲求樂處,求所歸依,彼若集聚無量百千已,便墮灰河。墮灰河已,順流、逆流、或順逆流,彼眾生等順流、逆流、順逆流時,皮熟墮落,肉熟墮落,或皮肉熟俱時墮落,唯骨鎖在。灰河兩岸有地獄卒,手捉刀劍、大棒、鐵叉,彼眾生等欲度上岸,彼時獄卒還推著中。

「復次,灰河兩岸有地獄卒,手捉鈎羂,鈎挽眾生從灰河出,著熱鐵地,洞燃俱熾,舉彼眾生極撲著地,在地旋轉,而問之曰:『汝從何來?』彼眾生等僉共答曰:『我等不知所從來處,但我等今唯患大飢。』彼地獄卒便捉眾生著熱鐵床,洞然俱熾,強令坐上,以熱鐵鉗鉗開其口,以熱鐵丸洞然俱熾,著其口中。彼熱鐵丸燒脣,燒脣已燒舌,燒舌已燒齗,燒齗已燒咽,燒咽已燒心,燒心已燒大腸,燒大腸已燒小腸,燒小腸已燒胃,燒胃已從身下過。彼如是逼迫無量百千歲,受極重苦,終不得死,要令彼惡不善業盡。

「復次,彼地獄卒問眾生曰:『汝欲何去?』眾生答曰:『我等不知欲何所去?但患大渴。』彼地獄卒便捉眾生著熱鐵床,洞然俱熾,強令坐上,以熱鐵鉗鉗開其口,以沸洋銅灌其口中,彼沸洋銅燒脣,燒脣已燒舌,燒舌已燒齗,燒齗已燒咽,燒咽已燒心,燒心已燒大腸,燒大腸已燒小腸,燒小腸已燒胃,燒胃已從身下過。彼如是逼迫無量百千歲,受極重苦,終不得死,要令彼惡不善業盡。

「若彼眾生地獄惡不善業不悉盡、不一切盡、盡無餘者,彼眾生等復墮灰河中,復上下鐵劍樹林大地獄,復入鐵鍱林大地獄,復墮糞屎大地獄,復往來峰岩大地獄,復入四門大地獄中。若彼眾生地獄惡不善業悉盡、一切盡、盡無餘者,彼於其後或入畜生,或墮餓鬼,或生天中。若彼眾生本為人時,不孝父母,不知尊敬沙門、梵志,不行如實,不作福業,不畏後世罪,彼受如是不愛、不念、不喜苦報,譬猶若彼地獄之中。若彼眾生本為人時,孝順父母,知尊敬沙門、梵志,行如實事,作福德業,畏後世罪,彼受如是可愛、可念、可喜樂報,猶虛空神宮殿之中。

「昔者閻王在園觀中而作是願:『我此命終,生於人中。若有族姓極大富樂,資財無量,畜牧產業不可稱計,封戶食邑種種具足。彼為云何?謂剎利大長者族、梵志大長者族、居士大長者族。若更有如是族極大富樂,資財無量,畜牧產業不可稱計,封戶食邑種種具足,生如是家。生已覺根成就,如來所說正法之律,願得淨信,得淨信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游,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昔者閻王在園觀中而作是願,於是頌曰:

「『為天使所訶,  人故放逸者,
  長夜則憂慼,  謂弊欲所覆。
  為天使所訶,  真實有上人,
  終不復放逸,  善說妙聖法。
  見受使恐怖,  求願生老盡,
  無受滅無餘,  便為生老訖。
  彼到安隱樂,  現法得滅度,
  度一切恐怖,  亦度世間灑。』」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天使經第七竟(四千二百五字)

中阿含經卷第十二(九千九百三十九字)

中阿含王應品第六竟(一萬七千九百三十五字)(初一日誦訖)

 

上篇:中阿含經

下篇:佛說七知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阿含部目錄

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註音版】中阿含大品八難經

中阿含大品八難經...

別譯雜阿含經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一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初誦第一 (一...

增壹阿含經

增壹阿含經序 晉沙門釋道安撰 《四阿含》義同。《中阿...

佛說普法義經

佛說普法義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般泥洹經

般泥洹經卷上 不載譯人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游...

佛說求欲經

佛說求欲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

佛說相應相可經

佛說相應相可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佛在舍衛國請諸比丘,...

【註音版】佛說老母女六英經

佛說老母女六英經...

佛說大迦葉本經

佛說大迦葉本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受八戒法

受八戒法...

佛說胞胎經

佛說胞胎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奉 制譯 聞如是:...

法集要頌經

法集要頌經卷第一 有為品第一 尊者法救集 西天中印度...

如來師子吼經

如來師子吼經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如是我聞: 一...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上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

【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大方等無想經

大方等無想經卷第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大雲初分大...

【佛教詞典】一味蘊

【一味蘊】 指無始以來,有一味延續的細微意識,乃形成...

【佛教詞典】月愛三昧

(術語)如月光可愛,以除人之熱惱,佛入此三昧,則放...

四十八大願——(第4願)形色無有好丑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覺。...

孝亦有道,方為孝道

曾參是孔子的學生,經常聽孔子講孝,就暗暗下定決心,...

只要往生極樂,所有的願都能實現

天親菩薩在作《往生論》的時候,談到一切十方的眾生,...

念佛如何做到一心不亂

問: 念佛不能專心,不能夠做到一心不亂,怎麼辦? 大...

舍利弗的堅心

一日,佛陀打坐後起而經行,羅睺羅即跟隨在佛陀身旁。...

為耳聾昏迷癡呆者助念,有功效嗎

問: 若有耳聾或重聽之人,或昏迷,或患老年癡呆症者,...

如何對待仇恨

小沙彌去擔水,回來的路上被蛇咬傷。 回寺院處理好傷...

念佛之前的心態準備

在《印光大師文鈔》講到一個事,他說有一個年輕人,這...

不要忽略了自己的優點

一個窮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親的朋友能幫...

一聲佛號,止觀雙運

今天和大家講,念佛是圓頓止觀。 止觀,佛法在各種修行...

不要倒霉了才來學佛修道

像你們又修道又念佛又學密宗,其實我當年也一樣,反正...

素食打造不長癌的鹼性體質

善養生者和,無寢食,後醫藥。清黃凱鈞《友漁齋醫話一...

【視頻】《心經》念誦儀軌

《心經》念誦儀軌

【視頻】《佛說鹿母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鹿母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