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二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穢品第三(有十經)(第二小土城誦)

 穢、求、比丘請  智、周那問見
 華喻、水淨梵  黑、住、無在後

(八七)中阿含穢品經第一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婆奇瘦,在鼉山怖林鹿野園中。

爾時,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諸賢!世有四種人。云何為四?或有一人內實有穢不自知,內有穢不知如真;或有一人內實有穢自知,內有穢知如真;或有一人內實無穢不自知,內無穢不知如真;或有一人內實無穢自知,內無穢知如真。

「諸賢!若有一人內實有穢不自知,內有穢不知如真者,此人於諸人中為最下賤。若有一人內實有穢自知,內有穢知如真者,此人於諸人中為最勝也。若有一人內實無穢不自知,內無穢不知如真者,此人於諸人中為最下賤。若有一人內實無穢自知,內無穢知如真者,此人於諸人中為最勝也。」

於是,有一比丘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尊者舍梨子,白曰:「尊者舍梨子!何因、何緣說前二人俱有穢,穢污心,一者下賤,一者最勝?復何因緣說後二人俱無穢,不穢污心,一者下賤,一者最勝?」

於是,尊者舍梨子答彼比丘曰:「賢者!若有一人內實有穢不自知,內有穢不知如真者,當知彼人不欲斷穢,不求方便,不精勤學,彼便有穢,穢污心命終;彼因有穢,穢污心命終故,便不賢死,生不善處。所以者何?彼因有穢,穢污心命終故。賢者!猶如有人或從市肆,或從銅作家,買銅槃來,塵垢所污,彼持來已,不數洗塵,不數揩拭,亦不日炙,又著饒塵處,如是銅槃增受塵垢。賢者!如是若有一人內實有穢不自知,內有穢不知如真者,當知彼人不欲斷穢,不求方便,不精勤學,彼便有穢,穢污心命終;彼因有穢,穢污心命終故,便不賢死,生不善處。所以者何?彼因有穢,穢污心命終故。

「賢者!若有一人我內有穢,我內實有此穢知如真者,當知彼人欲斷此穢,求方便,精勤學,彼便無穢,不穢污心命終;彼因無穢,不穢污心命終故,便賢死,生善處。所以者何?彼因無穢,不穢污心命終故。賢者!猶如有人或從市肆,或從銅作家,買銅槃來,塵垢所污,彼持來已,數數洗塵,數數揩拭,數數日炙,不著饒塵處,如是銅槃便極淨潔。賢者!如是若有一人我內有穢,我內實有此穢知如真者,當知彼人欲斷此穢,求方便,精勤學,彼便無穢,不穢污心命終;彼因無穢,不穢污心命終故,便賢死,生善處。所以者何?彼因無穢,不穢污心命終故。

「賢者!若有一人我內無穢,我內實無此穢不知如真者,當知彼人不護由眼耳所知法,彼因不護由眼耳所知法故,則為欲心纏,彼便有欲有穢,穢污心命終;彼因有欲有穢,穢污心命終故,便不賢死,生不善處。所以者何?彼因有欲有穢,穢污心命終故。賢者!猶如有人或從市肆,或從銅作家,買銅槃來,無垢淨潔,彼持來已,不數洗塵,不數揩拭,不數日炙,著饒塵處,如是銅槃必受塵垢。賢者!如是若有一人我內無穢,我內實無此穢不知如真者,當知彼人不護由眼耳所知法,彼因不護由眼耳所知法故,則為欲心纏,彼便有欲有穢,穢污心命終;彼因有欲有穢,穢污心命終故,便不賢死,生不善處。所以者何?彼因有欲有穢,穢污心命終故。

「賢者!若有一人我內無穢,我內實無此穢知如真者,當知彼人護由眼耳所知法,彼因護由眼耳所知法故,則不為欲心纏,彼便無慾無穢,不穢污心命終;彼因無慾無穢,不穢污心命終故,便賢死,生善處。所以者何?彼因無慾無穢,不穢污心命終故。賢者!猶如有人或從市肆,或從銅作家,買銅槃來,無垢淨潔,彼持來已,數數洗磨,數數揩拭,數數日炙,不著饒塵處,如是銅槃便極淨潔。賢者!如是若有一人我內無穢,我內實無此穢知如真者,當知彼人護由眼耳所知法,彼因護由眼耳所知法故,則不為欲心纏,彼便無慾無穢,不穢污心命終;彼因無慾無穢,不穢污心命終故,便賢死,生善處。所以者何?彼因無慾無穢,不穢污心命終故。

「賢者!因是緣是,說前二人俱有穢,穢污心,一者下賤,一者最勝。因是緣是,說後二人俱無穢穢污心,一者下賤,一者最勝。」

於是,復有比丘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尊者舍梨子,白曰:「尊者舍梨子!所說穢者,何等為穢?」

尊者舍梨子答比丘曰:「賢者!無量惡不善法從欲生,謂之穢。所以者何?或有一人心生如是欲:『我所犯戒,莫令他人知我犯戒。』賢者!或有他人知彼犯戒,彼因他人知犯戒故,心便生惡,若彼心生惡及心生欲者,俱是不善。賢者!或有一人心生如是欲:『我所犯戒,當令他人於屏處訶,莫令在眾訶我犯戒。』賢者!或有他人於眾中訶,不在屏處,彼因他人在眾中訶,不在屏處故,心便生惡,若彼心生惡及心生欲者,俱是不善。賢者!或有一人心生如是欲:『我所犯戒,令勝人訶,莫令不如人訶我犯戒。』賢者!或有不如人訶彼犯戒,非是勝人,彼因不如人訶,非勝人故,心便生惡,若彼心生惡及心生欲者,俱是不善。

「賢者!或有一人心生如是欲:『令我在佛前坐,問世尊法,為諸比丘說,莫令餘比丘在佛前坐,問世尊法,為諸比丘說。』賢者!或有餘比丘在佛前坐,問世尊法,為諸比丘說,彼因餘比丘在佛前坐,問世尊法,為諸比丘說故,心便生惡,若彼心生惡及心生欲者,俱是不善。賢者!或有一人心生如是欲:『諸比丘入內時,令我最在其前,諸比丘侍從我將入內,莫令餘比丘諸比丘入內時,最在其前,諸比丘侍從彼將入內。』賢者!或有餘比丘諸比丘入內時,最在其前,諸比丘侍從彼將入內,彼因餘比丘諸比丘入內時,最在其前,諸比丘侍從彼將入內故,心便生惡,若彼心生惡及心生欲者,俱是不善。

「賢者!或有一人心生如是欲:『諸比丘已入內時,令我最在上坐,得第一座,第一澡水,得第一食,莫令餘比丘諸比丘已入內時,最在上坐,得第一座,第一澡水,得第一食。』賢者!或有餘比丘諸比丘已入內時,最在上坐,得第一座,第一澡水,得第一食;彼因餘比丘諸比丘已入內時,最在上坐,得第一座,第一澡水,得第一食故,心便生惡,若彼心生惡及心生欲者,俱是不善。

「賢者!或有一人心生如是欲:『諸比丘食竟,收攝食器,行澡水已,令我為諸居士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莫令餘比丘諸比丘食竟,收攝食器,行澡水已,為諸居士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賢者!或有餘比丘諸比丘食竟,收攝食器,行澡水已,為諸居士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彼因餘比丘諸比丘食竟,收攝食器,行澡水已,為諸居士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故,心便生惡,若彼心生惡及心生欲者,俱是不善。

「賢者!或有一人心生如是欲:『諸居士往詣眾園時,令我與共會共集,共坐共論,莫令餘比丘諸居士往詣眾園時,與共會共集,共坐共論。』賢者!或有餘比丘諸居士往詣眾園時,與共會共集,共坐共論,彼因餘比丘諸居士往詣眾園時,與共會共集,共坐共論故,心便生惡,若彼心生惡及心生欲者,俱是不善。

「賢者!或有一人心生如是欲:『令我為王者所識,及王大臣、梵志、居士、國中人民所知重,莫令餘比丘為王者所識,及王大臣、梵志、居士、國中人民所知重。』賢者!或有餘比丘為王者所識,及王大臣、梵志、居士、國中人民所知重,彼因餘比丘為王者所識,及王大臣、梵志、居士、國中人民所知重故,心便生惡,若彼心生惡及心生欲者,俱是不善。

「賢者!或有一人心生如是欲:『令我為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所敬重,莫令餘比丘為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所敬重。』賢者!或有餘比丘為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所敬重,彼因餘比丘為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所敬重故,心便生惡,若彼心生惡及心生欲者,俱是不善。

「賢者!或有一人心生如是欲:『令我得衣被、飲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莫令餘比丘得衣被、飲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賢者!或有餘比丘得衣被、飲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彼因餘比丘得衣被、飲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故,心便生惡,若彼心生惡及心生欲者,俱是不善。

「賢者!如是彼人若有諸智梵行者,不知彼生如是無量惡不善心欲者,如是彼非沙門沙門想,非智沙門智沙門想,非正智正智想,非正念正念想,非清淨清淨想。賢者!如是彼人若有諸智梵行者,知彼生如是無量惡不善心欲者,如是彼非沙門非沙門想,非智沙門非智沙門想,非正智非正智想,非正念非正念想,非清淨非清淨想。

「賢者!猶如有人或從市肆,或從銅作家,買銅合槃來,盛滿中糞,蓋覆其上便持而去,經過店肆,近眾人行,彼眾見已,皆欲得食,意甚愛樂,而不憎惡,則生淨想;彼持去已,住在一處便開示之,眾人見已,皆不欲食,無愛樂意,甚憎惡之,生不淨想。若欲食者則不複用,況其本自不欲食耶?

「賢者!如是彼人若有諸智梵行者,不知彼生如是無量惡不善心欲者,如是彼非沙門沙門想,非智沙門智沙門想,非正智正智想,非正念正念想,非清淨清淨想。賢者!如是彼人若有諸智梵行者,知彼生如是無量惡不善心欲者,如是彼非沙門非沙門想,非智沙門非智沙門想,非正智非正智想,非正念非正念想,非清淨非清淨想。賢者!當知如是人莫得親近,莫恭敬禮事。若比丘不應親近便親近,不應恭敬禮事便恭敬禮事者,如是彼便長夜得無利無義,則不饒益,不安隱快樂,生苦憂慼。

「賢者!或有一人心不生如是欲:『我所犯戒,莫令他人知我犯戒。』賢者!或有他人知彼犯戒,彼因他人知犯戒故,心不生惡;若彼心無惡,心不生欲者,是二俱善。賢者!或有一人心不生如是欲:『我所犯戒,當令他人於屏處訶,莫令在眾訶我犯戒。』賢者!或有他人於眾中訶,不在屏處,彼因在眾中訶,不在屏處故,心不生惡;若彼心無惡,心不生欲者,是二俱善。賢者!或有一人心不生如是欲:『我所犯戒,令勝人訶,莫令不如人訶我犯戒。』賢者!或有不如人訶彼犯戒,非是勝人,彼因不如人訶,非勝人故,心不生惡;若彼心無惡,心不生欲者,是二俱善。

「賢者!或有一人心不生如是欲:『令我在佛前坐,問世尊法,為諸比丘說,莫令餘比丘在佛前坐,問世尊法,為諸比丘說。』賢者!或有餘比丘在佛前坐,問世尊法,為諸比丘說,彼因餘比丘在佛前坐,問世尊法,為諸比丘說故,心不生惡;若彼心無惡,心不生欲者,是二俱善。

「賢者!或有一人心不生如是欲:『諸比丘入內時,令我最在其前,諸比丘侍從我將入內,莫令餘比丘諸比丘入內時,最在其前,諸比丘侍從彼將入內。』賢者!或有餘比丘諸比丘入內時,最在其前,諸比丘侍從彼將入內,彼因餘比丘諸比丘入內時,最在其前,諸比丘侍從彼將入內故,心不生惡;若彼心無惡,心不生欲者,是二俱善。

「賢者!或有一人心不生如是欲:『諸比丘已入內時,令我最在上坐,得第一座,第一澡水,得第一食,莫令餘比丘諸比丘已入內時,最在上坐,得第一座,第一澡水,得第一食。』賢者!或有餘比丘諸比丘已入內時,最在上坐,得第一座,第一澡水,得第一食,彼因餘比丘諸比丘已入內時,最在上坐,得第一座,第一澡水,得第一食故,心不生惡;若彼心無惡,心不生欲者,是二俱善。

「賢者!或有一人心不生如是欲:『諸比丘食竟,收攝食器,行澡水已,我為諸居士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莫令餘比丘諸比丘食竟,收攝食器,行澡水已,為諸居士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賢者!或有餘比丘諸比丘食竟,收攝食器,行澡水已,為諸居士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彼因餘比丘諸比丘食竟,收攝食器,行澡水已,為諸居士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故,心不生惡;若彼心無惡,心不生欲者,是二俱善。

「賢者!或有一人心不生如是欲:『諸居士往詣眾園時,令我與共會共集,共坐共論,莫令餘比丘諸居士往詣眾園時,與共會共集,共坐共論。』賢者!或有餘比丘諸居士往詣眾園時,與共會共集,共坐共論,彼因餘比丘諸居士往詣眾園時,與共會共集,共坐共論故,心不生惡;若彼心無惡,心不生欲者,是二俱善。

「賢者!或有一人心不生如是欲:『令我為王者所識,及王大臣、梵志、居士、國中人民所知重,莫令餘比丘為王者所識,及王大臣、梵志、居士、國中人民所知重。』賢者!或有餘比丘為王者所識,及王大臣、梵志、居士、國中人民所知重,彼因餘比丘為王者所識,及王大臣、梵志、居士、國中人民所知重故,心不生惡;若彼心無惡,心不生欲者,是二俱善。

「賢者!或有一人心不生如是欲:『令我為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所敬重,莫令餘比丘為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所敬重。』賢者!或有餘比丘為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所敬重,彼因餘比丘為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所敬重故,心不生惡;若彼心無惡,心不生欲者,是二俱善。

「賢者!或有一人心不生如是欲:『令我得衣被、飲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莫令餘比丘得衣被、飲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賢者!或餘比丘得衣被、飲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彼因餘比丘得衣被、飲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故,心不生惡;若彼心無惡,心不生欲者,是二俱善。

「賢者!如是彼人若有諸智梵行者,不知彼生如是無量善心欲者,如是彼沙門非沙門想,智沙門非智沙門想,正智非正智想,正念非正念想,清淨非清淨想。賢者!如是彼人若有諸智梵行者,知彼生如是無量善心欲者,如是彼沙門沙門想,智沙門智沙門想,正智正智想,正念正念想,清淨清淨想。

「賢者!猶如有人或從市肆,或從銅作家,買銅合槃來,盛滿種種淨美飲食,蓋覆其上便持而去,經過店肆,近眾人行,彼眾見已,皆不欲食,無愛樂意,甚憎惡之,生不淨想,便作是說:『即彼糞去,即彼糞去。』彼持去已,住在一處便開示之,眾人見已,則皆欲食,意甚愛樂而不憎惡,則生淨想。彼若本不用食者,見已欲食,況復其本欲得食耶?

「賢者!如是彼人若有諸智梵行者,不知彼生如是無量善心欲者,如是彼沙門非沙門想,智沙門非智沙門想,正智非正智想,正念非正念想,清淨非清淨想。賢者!如是彼人若有諸智梵行者,知彼生如是無量善心欲者,如是彼沙門沙門想,智沙門智沙門想,正智正智想,正念正念想,清淨清淨想。賢者!當知如是人應親近之,恭敬禮事;若比丘應親近者便親近,應恭敬禮事者便恭敬禮事。如是彼便長夜得利得義,則得饒益安隱快樂,亦得無苦,無憂愁慼。」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在彼眾中。於是,尊者大目揵連白曰:「尊者舍梨子!我今欲為此事說喻,聽我說耶?」

尊者舍梨子告曰:「賢者大目揵連!欲說喻者便可說之。」

尊者大目揵連則便白曰:「尊者舍梨子!我憶一時游王舍城,在岩山中,我於爾時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王舍城而行乞食,詣舊車師無衣滿子家。時,彼比捨更有車師斫治車軸,是時,舊車師無衣滿子往至彼家。於是,舊車師無衣滿子見彼治軸,心生是念:『若彼車師執斧治軸,斫彼彼惡處者,如是彼軸便當極好。』時,彼車師即如舊車師無衣滿子心中所念,便持斧斫彼彼惡處。於是,舊車師無衣滿子極大歡喜,而作是說:『車師子!汝心如是,則知我心。所以者何?以汝持斧斫治車軸彼彼惡處,如我意故。』如是,尊者舍梨子!若有諛諂、欺誑、嫉妬、無信、懈怠,無正念正智,無定無慧,其心狂惑,不護諸根,不修沙門,無所分別。尊者舍梨子!心為知彼心故,而說此法。尊者舍梨子!若有人不諛諂,不欺誑,無嫉妬,有信,精進而無懈怠,有正念正智,修定修慧,心不狂惑,守護諸根,廣修沙門而善分別。彼聞尊者舍梨子所說法者,猶飢欲得食,渴欲得飲,口及意也。

「尊者舍梨子!猶剎利女,梵志、居士、工師女,端正姝好,極淨沐浴,以香塗身,著明淨衣,種種瓔珞嚴飾其容;或復有人為念彼女,求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以青蓮華鬘,或薝卜華鬘;或修摩那華鬘,或婆師華鬘;或阿提牟哆華鬘,持與彼女。彼女歡喜,兩手受之,以嚴其頭。尊者舍梨子!如是,若有人不諛諂,不欺誑,無嫉妬,有信,精進而無懈怠,有正念正智,修定修慧,心不狂惑,守護諸根,廣修沙門而善分別,彼聞尊者舍梨子所說法者,猶飢欲食,渴欲得飲,口及意也。尊者舍梨子甚奇!甚特!尊者舍梨子常拔濟諸梵行者,令離不善,安立善處。」

如是二尊更相稱說,從座起去。

尊者舍梨子所說如是。尊者大目揵連及諸比丘,聞尊者舍梨子所說,歡喜奉行。

穢經第一竟(五千一百九十六字)

(八八)中阿含穢品求法經第二(第二小土城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拘娑羅國,與大比丘眾俱,往詣五娑羅村北尸攝惒林中,及諸名德、上尊長老、大弟子等,謂尊者舍梨子、尊者大目揵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麗越、尊者阿難,如是比餘名德、上尊長老、大弟子等,亦在五娑羅村並皆近佛葉屋邊住。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行求法,莫行求飲食。所以者何?我慈愍弟子故,欲令行求法,不行求飲食。若汝等行求飲食,不行求法者,汝等既自惡,我亦無名稱。若汝等行求法,不行求飲食者,汝等既自好,我亦有名稱。

「云何諸弟子為求飲食故而依佛行,非為求法?我飽食訖,食事已辦,猶有殘食,於後有二比丘來,飢渴力羸,我語彼曰:『我飽食訖,食事已辦,猶有殘食,汝等欲食者便取食之。若汝不取者,我便取以瀉著淨地,或復瀉著無蟲水中。』彼二比丘,第一比丘便作是念:『世尊食訖,食事已辦,猶有殘食,若我不取者,世尊必取瀉著淨地,或復瀉著無蟲水中,我今寧可取而食之。』即便取食。

「彼比丘取此食已,雖一日一夜樂而得安隱,但彼比丘因取此食故,不可佛意。所以者何?彼比丘因取此食故,不得少欲,不知厭足,不得易養,不得易滿,不得知時,不知節限,不得精進,不得宴坐,不得淨行,不得遠離,不得一心,不得精勤,亦不得涅槃。是以彼比丘因取此食故,不可佛意。是謂諸弟子為行求飲食故而依佛行,非為求法。

「云何諸弟子行求法,不行求飲食?彼二比丘,第二比丘便作是念:『世尊食訖,食事已辦,猶有殘食,若我不取者,世尊必取瀉著淨地,或復瀉著無蟲水中;又世尊說食中之下極者,謂殘餘食也,我今寧可不取此食。』作是念已,即便不取。

「彼比丘不取此食已,雖一日一夜苦而不安隱,但彼比丘因不取此食故,得可佛意。所以者何?彼比丘因不取此食故,得少欲,得知足,得易養,得易滿,得知時,得節限,得精進,得宴坐,得淨行,得遠離,得一心,得精勤,亦得涅槃。是以彼比丘因不取此食故,得可佛意。是謂諸弟子為行求法故而依佛行,非為求飲食。」

於是,世尊告諸弟子:「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不樂住遠離者,彼法、律不饒益多人,多人不得樂,非為愍傷世間,亦非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不樂住遠離者,彼法、律不饒益多人,多人不得樂,非為愍傷世間,亦非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亦樂住遠離者,彼法、律饒益多人,多人得樂,為愍傷世間,亦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亦樂住遠離者,彼法、律饒益多人,多人得樂,為愍傷世間,亦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

是時,尊者舍梨子亦在眾中。彼時,世尊告曰:「舍梨子!汝為諸比丘說法如法,我患背痛,今欲小息。」

尊者舍梨子即受佛教:「唯然。世尊!」於是,世尊四疊優多羅僧以敷床上,卷僧伽梨作枕,右脇而臥,足足相累,作光明想,正念正智,常念欲起。

是時,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諸賢!當知世尊向略說法。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不樂住遠離者,彼法、律不饒益多人,多人不得樂,不為愍傷世間,亦非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不樂住遠離者,彼法、律不饒益多人,多人不得樂,不為愍傷世間,亦非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亦樂住遠離者,彼法、律饒益多人,多人得樂,為愍傷世間,亦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亦樂住遠離者,彼法、律饒益多人,多人得樂,為愍傷世間,亦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然世尊說此法極略,汝等云何解義?云何廣分別?」

彼時,眾中或有比丘作如是說:「尊者舍梨子!若諸長老上尊自說:『我得究竟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諸梵行者聞彼比丘自說我得究竟智,便得歡喜。」

復有比丘作如是說:「尊者舍梨子!若中、下弟子求願無上涅槃,諸梵行者見彼行已,便得歡喜。如是彼比丘而說此義,不可尊者舍梨子意。」

尊者舍梨子告彼比丘:「諸賢等!聽我為汝說。諸賢!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不樂住遠離者,上弟子有三事可毀。云何為三?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不學捨離,上弟子以此可毀。尊師若說可斷法,上弟子不斷彼法,上弟子以此可毀。所可受證,上弟子而捨方便,上弟子以此可毀。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不樂住遠離者,上弟子有此三事可毀。諸賢!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不樂住遠離者,中、下弟子有三事可毀。云何為三?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不學捨離,中、下弟子以此可毀。尊師若說可斷法,中、下弟子不斷彼法,中、下弟子以此可毀。所可受證,中、下弟子而捨方便,中、下弟子以此可毀。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不樂住遠離者,中、下弟子有此三事可毀。

「諸賢!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亦樂住遠離者,上弟子有三事可稱。云何為三?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亦學捨離,上弟子以此可稱。尊師若說可斷法,上弟子便斷彼法,上弟子以此可稱。所可受證,上弟子精進勤學,不捨方便,上弟子以此可稱。諸賢!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亦樂住遠離者,上弟子有此三事可稱。諸賢!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亦樂住遠離者,中、下弟子有三事可稱。云何為三?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亦學捨離,中、下弟子以此可稱。尊師若說可斷法,中、下弟子便斷彼法,中、下弟子以此可稱。所可受證,中、下弟子精進勤學,不捨方便,中、下弟子以此可稱。諸賢!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亦樂住遠離者,中、下弟子有此三事可稱。」

尊者舍梨子復告諸比丘:「諸賢!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諸賢!云何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諸賢!念欲惡,惡念欲亦惡,彼斷念欲,亦斷惡念欲;如是恚、怨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慙、無愧、慢、最上慢、貢高、放逸、豪貴、憎諍。諸賢!貪亦惡,著亦惡,彼斷貪,亦斷著。諸賢!是謂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

「諸賢!復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諸賢!云何復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為八。諸賢!是謂復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

於是,世尊所患即除而得安隱,從臥寤起,結跏趺坐,嘆尊者舍梨子:「善哉!善哉!舍梨子為諸比丘說法如法。舍梨子!汝當復為諸比丘說法如法。舍梨子!汝當數數為諸比丘說法如法。」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共受法如法,誦習執持。所以者何?此法如法,有法有義,為梵行本,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諸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此法如法,當善受持。」

佛說如是。尊者舍梨子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求法經第二竟(二千二百八十六字)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二(七千四百八十二字)(第二小土城誦)

 

上篇:中阿含經

下篇:佛說七知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阿含部目錄

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中阿含經

中阿含經卷第一 東晉孝武及安帝世隆安元年十一月至二...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註音版】中阿含大品八難經

中阿含大品八難經...

別譯雜阿含經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一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初誦第一 (一...

佛說五蘊皆空經

佛說五蘊皆空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

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

佛說數經

佛說數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

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

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

西齋淨土詩

西齋淨土詩 懷淨土詩七十七首(並自序) 明四明梵琦楚...

【註音版】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

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

天台傳佛心印記

天台傳佛心印記 元傳天台宗教興教大師虎谿沙門 懷則...

佛說初分說經

佛說初分說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註音版】釋迦牟尼佛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上 開府儀同三司特...

佛說群牛譬經

佛說群牛譬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

佛說出生菩提心經

佛說出生菩提心經一卷 大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

佛說阿闍世王經

佛說阿闍世王經卷上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聞如是:...

【佛教詞典】常作

【常作】 p1011 瑜伽八十二卷十四頁云:云何常作?謂於...

【佛教詞典】道澄

(1616~?)明末清初臨濟宗僧。忠南(四川)人,俗姓...

沒皈依但精通佛法,算是佛弟子嗎

問: 有一位居士,還未到佛堂皈依,但精通佛法、研究...

一心不亂和念佛三昧的區別是什麼

問: 念佛到一心不亂和念佛三昧的區別是什麼? 大安法...

生命入胎疑

男女未會以前,從無產乳之事。一經配合,便有子女。試...

愛佔小便宜,就會沒有人緣

阿美很喜歡佔小便宜,上學的時候,她經常借錢不還,拿...

60歲法師17年獻血累計8200毫升

8月8日上午,身著僧服的光孝寺首座釋戒成法師神清氣爽...

念佛法門的重點在於感應道交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

菩薩戒從天竺傳入中土的故事

梵網菩薩戒號稱千佛大戒,我們再珍視都不為過。而如果...

李恆鉞《向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介紹佛教》

前言 今天來講此題的目的,是以學科學的頭腦來觀察分...

發菩提心的十種因緣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今言因緣,...

如何成長自我的智慧與慈悲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長自我的智慧與慈悲?當從慚愧、懺...

西方蓮台的「三輩九品」

觀無量壽佛經說。西方蓮台有九品。今略說之。 上品上生...

你有重罪,靠佛力都能往生

這個淨土法門:你有重罪,靠佛力都能往生。這一點一定...

【視頻】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聆志居士)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聆志居士)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三重淨宗學會

《佛說阿彌陀經》三重淨宗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