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九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例品第四(有十一經)(第五後誦)

 一切智、法嚴  鞞訶、第一得
 愛生、及八城  阿那律陀二
 諸見、箭與喻  比例最在後

(二一二)中阿含例品一切智經第一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欝頭隨若,在普棘刺林。

爾時,拘薩羅王波斯匿,聞沙門瞿曇游欝頭隨若,在普棘刺林,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告一人曰:「汝往詣沙門瞿曇所,為我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作如是語:『拘薩羅王波斯匿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又復語曰:『拘薩羅王波斯匿欲來相見。』」

彼人受教,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白曰:「瞿曇!拘薩羅王波斯匿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拘薩羅王波斯匿欲來相見。」

世尊答曰:「今拘薩羅王波斯匿安隱快樂,今天及人、阿修羅、揵塔和、羅剎及餘若干身安隱快樂。拘薩羅王波斯匿若欲來者,自可隨意。」彼時,使人聞佛所說,善受持誦,即從坐起,繞三匝而去。

爾時,尊者阿難住世尊後,執拂侍佛。使人去後,於是世尊迴顧告曰:「阿難!汝來共詣東向大屋,開窓閉戶,住彼密處。今日拘薩羅王波斯匿一心無亂,欲聽受法。」

尊者阿難白曰:「唯然。」

於是,世尊將尊者阿難至彼東向大屋,開窓閉戶,密處布座,敷尼師檀,結跏趺坐。

彼時,使人還詣拘薩羅王波斯匿所,白曰:「天王!我已通沙門瞿曇!沙門瞿曇今待天王,唯願天王自當知時。」

拘薩羅王波斯匿告御者曰:「汝可嚴駕,我今欲往見沙門瞿曇。」御者受教,即便嚴駕。

爾時,賢及月姉妹與拘薩羅王波斯匿共坐食時,聞今日拘薩羅王波斯匿當往見佛,白曰:「大王!若今往見世尊者,願為我等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作如是語:『賢及月姉妹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拘薩羅王波斯匿為賢及月姉妹默然而受。

彼時,御者嚴駕已訖,白曰:「天王!嚴駕已辦,隨天王意。」

時,王聞已,即便乘車,從欝頭隨若出,往至普棘刺林。

爾時,普棘刺林門外眾多比丘露地經行,拘薩羅王波斯匿往詣諸比丘所,問曰:「諸賢!沙門瞿曇今在何處?我欲往見。」

諸比丘答曰:「大王!彼東向大屋開窓閉戶,世尊在中,大王欲見者,可詣彼屋,在外住已,謦欬敲戶,世尊聞者,必為開戶。」

拘薩羅王波斯匿即便下車,眷屬圍繞,步往至彼東向大屋,到已住外,謦欬敲戶,世尊聞已,即為開戶,拘薩羅王波斯匿便入彼屋,前詣佛所,白曰:「瞿曇!賢及月姉妹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

世尊問王:「賢及月姉妹更無人使耶?」

拘薩羅王波斯匿白曰:「瞿曇!當知今日賢及月姉妹我共坐食,聞我今當欲往見佛,便白曰:『大王!若往見佛者,當為我等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故如是白世尊:『賢及月姉妹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瞿曇!彼賢及月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

世尊答曰:「大王!今賢及月姉妹安隱快樂,今天及人、阿修羅、揵塔和、羅剎及餘若干身安隱快樂。」

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與佛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白曰:「瞿曇!我欲有所問,聽乃敢陳?」

世尊告曰:「大王!欲問者,恣意所問。」

拘薩羅王波斯匿便問曰:「瞿曇!我聞沙門瞿曇作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瞿曇!憶如是說耶?」

世尊答曰:「大王!我不憶作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

爾時,鞞留羅大將住在拘薩羅王波斯匿後,執拂拂王,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迴顧告鞞留羅大將曰:「前日王共大眾坐,誰最前說沙門瞿曇作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

鞞留羅大將答曰:「天王!有想年少吉祥子前作是說。」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告一人曰:「汝往至想年少吉祥子所,作如是語:『拘薩羅王波斯匿呼汝!』」

彼人受教,即往想年少吉祥子所,作如是語:「年少!拘薩羅王波斯匿呼汝。」

彼人去後。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白世尊曰:「沙門瞿曇!頗有異說異受?沙門瞿曇憶所說耶?」

世尊答曰:「大王!我憶曾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時知一切,一時見一切。』大王!我憶如是說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沙門瞿曇所說如師,沙門瞿曇所說如善師。欲更有所問,聽我問耶?」

世尊告曰:「大王!欲問,恣意所問。」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為有勝如、有差別耶?」

世尊答曰:「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有差別也。剎利、梵志種,此於人間為最上德,居士、工師種,此於人間為下德也。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是謂勝如、是謂差別。」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沙門瞿曇所說如師,沙門瞿曇所說如善師。」

拘薩羅王波斯匿白曰:「瞿曇!我不但問於現世義,亦復欲問於後世義,聽我問耶?」

世尊告曰:「大王!欲問,恣意所問。」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有差別於後世耶?」

世尊答曰:「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有差別謂後世也。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若成就此五斷支,必得善師如來、無所著、正盡覺,必得可意,無不可意,亦於長夜得義饒益,安隱快樂。云何為五?多聞聖弟子信著如來,根生定立,無能奪者,謂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是謂第一斷支。復次,大王!多聞聖弟子少病無病,成就等食道,不熱不冷,正樂不諍,謂食飲消、正安隱消,是謂第二斷支。復次,大王!多聞聖弟子無諂無誑、質直,現如真世尊及諸梵行,是謂第三斷支。復次,大王!多聞聖弟子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恆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是謂第四斷支。復次,大王!多聞聖弟子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是謂第五斷支。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彼若成就此五斷支,必得善師如來、無所著、正盡覺,必得可意,無不可意,亦於長夜得義饒益,安隱快樂,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是謂勝如、是謂差別於後世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沙門瞿曇所說如師,沙門瞿曇所說如善師。欲更有所問,聽我問耶?」

世尊告曰:「大王!欲問,恣意所問。」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此有差別於斷行耶?」

世尊答曰:「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此有差別於斷行也。大王!於意云何?若信者所斷,是不信斷者,終無是處。若少病者所斷,是多病斷者,終無是處。若不諂不誑者所斷,是諂誑斷者,終無是處。若精勤者所斷,是懈怠斷者,終無是處。若智慧者所斷,是惡慧斷者,終無是處。

「猶如四御,象御、馬御、牛御、人御,彼中二御不可調、不可御,二御可調、可御。大王!於意云何?若此二御不可調、不可御,彼來調地、御地,受御事者,終無是處。若彼二御可調、可御,來至調地、御地,受御事者,必有是處。如是,大王!於意云何?若信者所斷,是不信斷耶?終無是處。若少病者所斷,是多病斷耶?終無是處。若不諂不誑者所斷,是諂誑斷耶?終無是處。若精勤者所斷,是懈怠斷耶?終無是處。若智慧者所斷,是惡慧斷耶?終無是處。如是此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是謂勝如、是謂差別於斷行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沙門瞿曇所說如師,沙門瞿曇所說如善師。欲更有所問,聽我問耶?」

世尊答曰:「大王!欲問,恣意所問。」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此有差別,謂斷耶?」

世尊答曰:「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彼等等斷,無有勝如、無有差別於斷也。大王!猶如東方剎利童子來,彼取乾娑羅木作火母,攢攢生火;南方梵志童子來,彼取乾娑羅木作火母,鑽攢生火;西方居士童子來,彼取乾栴檀木作火母,鑽攢生火;北方工師童子來,彼取乾鉢投摩木作火母,鑽攢生火。大王!於意云何?謂彼若干種人持若干種木作火母,鑽攢生火,彼中或有人著燥草木,生煙、生焰、生色。大王!於煙煙、焰焰、色色,說何等差別耶?」

拘薩羅王波斯匿答曰:「瞿曇!謂彼若干種人取若干種木作火母,攢攢生火,彼中或有人著燥草木,生煙、生焰、生色。瞿曇!我不說煙煙、焰焰、色色有差別也。」

「如是。大王!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彼一切等等斷,無有勝如、無有差別於斷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沙門瞿曇所說如師,沙門瞿曇所說如善師。欲更有所問,聽我問耶?」

世尊告曰:「大王!欲問,恣意所問。」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有天耶?」

世尊問曰:「大王!何意問有天耶?」

拘薩羅王波斯匿答曰:「瞿曇!若有天有諍、樂諍者,彼應來此間。若有天無諍、不樂諍者,不應來此間。」

爾時,鞞留羅大將住在拘薩羅王波斯匿後,執拂拂王,鞞留羅大將白曰:「瞿曇!若有天無諍、不樂諍者不來此間,且置彼天。若有天諍、樂諍來此間者,沙門瞿曇必說彼天福勝、梵行勝,此天得自在退彼天、遣彼天也。」

是時,尊者阿難在世尊後,執拂侍佛。於是,尊者阿難作是念:「此鞞留羅大將是拘薩羅王波斯匿子,我是世尊子,今正是時,子子共論。」

於是,尊者阿難語鞞留羅大將曰:「我欲問汝,隨所解答。大將!於意云何?拘薩羅王波斯匿所有境界,教令所及,拘薩羅王波斯匿福勝、梵行勝故,寧得自在退去、遣去耶?」

鞞留羅大將答曰:「沙門!若拘薩羅王波斯匿所有境界,教令所及,拘薩羅王波斯匿福勝、梵行勝故,得自在退去、遣去也。」

「大將!於意云何?若非拘薩羅王波斯匿境界,教令所不及。拘薩羅王波斯匿福勝、梵行勝故,意得自在退彼、遣彼耶?」

鞞留羅大將答曰:「沙門!若非拘薩羅王波斯匿境界,教令所不及,拘薩羅王波斯匿福勝、梵行勝故,不得自在退彼、遣彼也。」

尊者阿難復問曰:「大將!頗聞有三十三天耶?」

鞞留羅大將答曰:「我拘薩羅王波斯匿遊戲時,聞有三十三天。」

「大將!於意云何?拘薩羅王波斯匿福勝、梵行勝故,寧得自在退彼三十三天,遣彼三十三天耶?」

鞞留羅大將答曰:「沙門!拘薩羅王波斯匿尚不能得見三十三天,況復退遣耶?退遣彼三十三天者,終無是處。」

「如是,大將!若有天無諍、不樂諍不來此間者,此天福勝、梵行勝。若有此天諍、樂諍來此間者,此天於彼天尚不能得見,況復天天遣退耶?若退遣彼者,終無是處。」

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此沙門名何等耶?」

世尊答曰:「大王!此比丘名阿難,是我侍者。」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阿難所說如師,阿難所說如善師。欲更有所問,聽我問耶?」

世尊告曰:「大王!欲問,恣意所問。」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頗有梵耶?」

世尊問曰:「大王!何意問有梵耶?大王!若我施設有梵,彼梵清淨。」

世尊與拘薩羅王波斯匿於其中間論此事時,彼使人將想年少吉祥子來還,詣拘薩羅王波斯匿所,白曰:「天王!想年少吉祥子已來在此。」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問想年少吉祥子曰:「前日王共大眾會坐,誰最前說沙門瞿曇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耶?」

想年少吉祥子答曰:「天王!鞞留羅大將前說也。」

鞞留羅大將聞已,白曰:「天王!此想年少吉祥子前說也。」

如是彼二人更互共諍此論,於其中間彼御者即便嚴駕,至拘薩羅王波斯匿所,白曰:「天王!嚴駕已至,天王當知時。」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白世尊曰:「我問瞿曇一切知事,沙門瞿曇答我一切知事。我問沙門瞿曇四種清淨,沙門瞿曇答我四種清淨。我問沙門瞿曇所得,沙門瞿曇答我所得。我問沙門瞿曇有梵,沙門瞿曇答我有梵。若我更問餘事者,沙門瞿曇必答我餘事。瞿曇!我今多事,欲還請辭。」

世尊答曰:「大王!自當知時。」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世尊所說,善受持誦,即從座起,繞世尊三匝而去。

佛說如是。拘薩羅王波斯匿、尊者阿難及一切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切智經第一竟(三千七百七十三字)

(二一三)中阿含例品法莊嚴經第二(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釋中,在釋家都邑,名彌婁離。

爾時,拘薩羅王波斯匿與長作共俱有所為故,出詣邑名城。拘薩羅王波斯匿至彼園觀,見諸樹下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燕坐,見已,憶念世尊。拘薩羅王波斯匿告曰:「長作!今此樹下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燕坐,此處我數往見佛。長作!世尊今在何處?我欲往見。」

長作答曰:「天王!我聞世尊游釋中,在釋家都邑,名彌婁離。」

拘薩羅王波斯匿復問曰:「長作!釋家都邑名彌婁離,去此幾許?」

長作答曰:「天王!去此三拘婁捨。」

拘薩羅王波斯匿告曰:「長作!可勅嚴駕,我欲詣佛。」

長作受教,即勅嚴駕,白曰:「天王!嚴駕已訖,隨天王意。」拘薩羅王波斯匿即昇乘出城外,往至釋家都邑,名彌婁離。

爾時,彌婁離門外眾多比丘露地經行,拘薩羅王波斯匿往詣諸比丘所,問曰:「諸尊!世尊今在何處晝行?」

眾多比丘答曰:「大王!彼東向大屋,開窓閉戶,世尊今在彼中晝行。大王!欲見便往詣彼,到已住外,謦欬敲戶,世尊聞者,必為開戶。」

拘薩羅王波斯匿即便下車。若有王剎利頂來而得人處,教令大地,有五儀飾,劍、葢、華鬘及珠柄拂、嚴飾之屣,彼盡脫已,授與長作,長作念曰:「天王今者必當獨入,我等應共住此待耳。」

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眷屬圍遶,步往至彼東向大屋,到已住外,謦欬敲戶,世尊聞已,即為開戶,拘薩羅王波斯匿便入彼屋,前至佛所,稽首禮足,再三自稱姓名:「我是拘薩羅王波斯匿。我是拘薩羅王波斯匿。」

世尊答曰:「如是。大王!汝是拘薩羅王波斯匿。汝是拘薩羅王波斯匿。」拘薩羅王波斯匿再三自稱姓名已,稽首佛足,卻坐一面。

世尊問曰:「大王!見我有何等義,而自下意稽首禮足,供養承事耶?」

拘薩羅王波斯匿答曰:「世尊!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世尊!我坐都坐時,見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子、兄弟、姉妹、親屬展轉共諍,彼鬪諍時,母說子惡,子說母惡,父子、兄弟、姉妹、親屬相更說惡,況復他人?我見世尊弟子諸比丘眾從世尊行梵行,或有比丘少多起諍,捨戒罷道,不說佛惡,不說諸法惡,不說眾惡,但自責數:『我為惡,我為無德。所以者何?以我不能從世尊自盡形壽修行梵行。』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復次,世尊!我見一沙門梵志,或九月或十月,少多學行梵行,捨隨本服,復為欲所染,染欲著欲,為欲所縛,憍慠受入,不見災患,不見出要而樂行欲。世尊!我見世尊弟子諸比丘眾,自盡形壽修行梵行,乃至億數。我於此外,不見如是清淨梵行,如世尊家,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復次,世尊!我見一沙門梵志羸瘦憔悴,形色極惡,身生白疱,人不憙見,我作是念:『此諸尊何以羸瘦憔悴,形色極惡,身生白疱,人不憙見?此諸尊必不樂行梵行,或身有患,或屏處作惡,以是故諸尊羸瘦憔悴,形色極惡,身生白疱,人不憙見。』我往問彼:『諸尊何故羸瘦憔悴,形色極惡,身生白疱,人不憙見?諸尊不樂行梵行耶?為身有患耶?為屏處作惡耶?是故諸尊羸瘦憔悴,形色極惡,身生白疱,人不憙見。』彼答我曰:『大王!是白病。大王!是白病。』

「世尊!我見世尊弟子諸比丘眾,樂行端正,面色悅澤,形體淨潔,無為無求,護他妻食如鹿,自盡形壽修行梵行,我見已,作是念:『此諸尊何故樂行端正,面色悅澤,形體淨潔,無為無求,護他妻食如鹿,自盡形壽修行梵行?此諸尊或得離欲,或得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是故此諸尊樂行端正,面目悅澤,形體淨潔,無為無求,護他妻食如鹿,自盡形壽修行梵行。若行欲樂行端正者,我應樂行端正。何以故?我得五欲功德,易不難得。若此諸尊得離欲,得增上心,於現法樂居,易不難得,是故此諸尊樂行端正,面色悅澤,形體淨潔,無為無求,護他妻食如鹿,自盡形壽修行梵行,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復次,世尊!我見一沙門梵志聰明智慧,自稱聰明智慧,博聞決定,諳識諸經,制伏強敵,談論覺了,名德流布,一切世間無不聞知,所游至處壞諸見宗,輙自立論,而作是說:『我等往至沙門瞿曇所,問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當難詰彼;若不能答,亦難詰已,捨之而去。』彼聞世尊游某村邑,往至佛所,尚不敢問於世尊事,況復欲難詰耶?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復次,世尊!我見一沙門梵志聰明智慧,自稱聰明智慧,博聞決定,諳識諸經,制伏強敵,談論覺了,名德流布,一切世間無不聞知,所游至處壞諸見宗,輙自立論,而作是說:『我等往至沙門瞿曇所,問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當難詰彼;若不能答,亦難詰已,捨之而去。』彼聞世尊游某村邑,往至佛所,問世尊事,世尊為答,彼聞答已,便得歡喜,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復次,世尊!我見一沙門梵志聰明智慧,自稱聰明智慧,博聞決定,諳識諸經,制伏強敵,談論覺了,名德流布,一切世間無不聞知,所游至處壞諸見宗,輙自立論,而作是說:『我等往至沙門瞿曇所,問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當難詰彼;若不能答,亦難詰已,捨之而去。』彼聞世尊游某村邑,往至佛所,問世尊事,世尊為答,彼聞答已,便得歡喜,即自歸佛、法及比丘眾,世尊受彼為優婆塞,終身自歸,乃至命盡,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復次,世尊!我見一沙門梵志聰明智慧,自稱聰明智慧,博聞決定,諳識諸經,制伏強敵,談論覺了,名德流布,一切世間無不聞知,所游至處壞諸見宗,輙自立論,而作是說:『我等往至沙門瞿曇所,問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當難詰彼;若不能答,亦難詰已,捨之而去。』彼聞世尊游某村邑,往至佛所,問世尊事,世尊為答。彼聞答已,便得歡喜,即從世尊求出家學,而受具足,得比丘法,佛便度彼而授具足,得比丘法。

「若彼諸尊出家學道而受具足,得比丘法已,獨住遠離,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彼獨住遠離,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已,若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游,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若彼諸尊知法已,乃至得阿羅訶,得阿羅訶已,便作是念:『諸賢!我本幾了幾失?所以者何?我本非沙門稱沙門,非梵行稱梵行,非阿羅訶稱阿羅訶,我等今是沙門,是梵行,是阿羅訶。』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復次,世尊!我自若居國,無過者令殺,有過者令殺,然在都坐,我故不得作如是說:『卿等並住,無人問卿事,人問我事,卿等不能斷此事,我能斷此事。』於其中間競論餘事,不待前論訖,我數見世尊大眾圍繞說法,彼中一人鼾眠作聲,有人語彼:『君莫鼾眠作聲,君不用聞世尊說法如甘露耶?』彼人聞已,即便默然。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眾調御士,甚奇!甚特!所以者何?以無刀杖,皆自如法,安隱快樂。』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復次,世尊!我於仙餘及宿舊二臣出錢財賜,亦常稱譽,彼命由我,然不能令彼仙餘及宿舊二臣下意恭敬、尊重、供養、奉事於我,如為世尊下意恭敬、尊重、供養、奉事也,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復次,世尊!我昔出仙,宿一小屋中,欲試仙餘、宿舊二臣,知彼頭向何處眠耶?為向我,為向世尊?於是,仙餘、宿舊二臣則於初夜結跏趺坐,默然燕坐,至中夜聞世尊在某方處,便以頭向彼,以足向我。我見已,作是念:『此仙餘及宿舊二臣不在現勝事,是故彼不下意恭敬、尊重、供養、奉事於我,如為世尊下意恭敬、尊重、供養、奉事也。』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復次,世尊!我亦國王,世尊亦法王,我亦剎利,世尊亦剎利,我亦拘薩羅,世尊亦拘薩羅,我年八十,世尊亦八十。世尊以此事故,我堪耐為世尊盡形壽,下意恭敬、尊重、供養、奉事。世尊!我今多事,欲還請辭。」

世尊告曰:「大王!自知時。」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聞佛所說,善受持誦,即從坐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

爾時,尊者阿難住世尊後,執拂侍佛。於是,世尊迴顧告曰:「阿難!若有比丘依彌婁離林住者,令彼一切集在講堂。」

於是,尊者阿難受佛教已,若諸比丘依彌婁離林住者,令彼一切集在講堂,還詣佛所,白曰:「世尊!若有比丘依彌婁離林住者,彼一切已集講堂,唯願世尊自當知時。」

於是,世尊將尊者阿難往至講堂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告曰:「比丘!今拘薩羅王波斯匿在我前說此法莊嚴經已,即從座起,稽首我足,繞三匝而去。比丘!汝等當受持此法莊嚴經,善誦善習。所以者何?比丘!此法莊嚴經,如義如法,為梵行本,趣智趣覺,趣至涅槃。若族姓子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亦當受持,當誦當習此法莊嚴經。」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法莊嚴經第二竟(三千三十七字)

(二一四)中阿含例品鞞訶提經第三(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捨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住捨衛國,於東園鹿子母堂為小事故。彼時尊者阿難將一比丘從捨衛出,往至東園鹿子母堂,所為事訖,將彼比丘還,往至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拘薩羅王波斯匿乘一奔陀利象,與尸利阿荼大臣俱出捨衛國。尊者阿難遙見拘薩羅王波斯匿來已,問伴比丘:「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耶?」

答曰:「是也。」

尊者阿難便下道避至一樹下。

拘薩羅王波斯匿遙見尊者阿難在於樹間,問曰:「尸利阿荼!彼是沙門阿難耶?」

尸利阿荼答曰:「是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告尸利阿荼大臣曰:「汝御此象,令至沙門阿難所。」尸利阿荼受王教已即御此象,令至尊者阿難所。

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從何處來,欲至何處?」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我從東園鹿子母堂來,欲至勝林給孤獨園。」

拘薩羅王波斯匿語曰:「阿難!若於勝林無急事者,可共往至阿夷羅婆提河,為慈愍故。」尊者阿難為拘薩羅王波斯匿默然而受。

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令尊者阿難在前,共至阿夷羅婆提河。到已下乘,取彼象薦,四疊敷地,請尊者阿難:「阿難!可坐此座。」

尊者阿難答曰:「止!止!大王!但心靖足。」

拘薩羅王波斯匿再三請尊者阿難:「阿難!可坐此座。」

尊者阿難亦再三語:「止!止!大王!但心靖足,我自有尼師檀,我今當坐。」於是,尊者阿難敷尼師檀,結跏趺坐。

拘薩羅王波斯匿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卻坐一面,語曰:「阿難!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欲問便問,我問已當思。」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如來頗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為沙門、梵志所憎惡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如來不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餘世間所憎惡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善哉!善哉!阿難!我所不及,若聰明智慧及餘世間者,而阿難及之。阿難!若有不善相悉而毀呰稱譽者,我等不見彼真實也。阿難!若有善相悉而毀呰稱譽者,我見彼真實也。阿難!如來頗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餘世間所憎惡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如來終不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餘世間所憎惡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云何為身行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不善身行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云何不善身行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謂身行有罪。」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云何身行有罪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謂行身行,智者所憎惡。」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云何智者所憎惡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謂行身行,自害、害彼、俱害,滅智慧、惡相助,不得涅槃,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彼可行法不知如真,不可行法亦不知如真。可行法不知如真,不可行法亦不知如真已,可受法不知如真,不可受法亦不知如真。可受法不知如真,不可受法亦不知如真已,可斷法不知如真,不可斷法亦不知如真。可斷法不知如真,不可斷法亦不知如真已,可成就法不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不知如真。可成就法不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不知如真已,可行法便不行,不可行法而行。可行法便不行,不可行法而行已,可受法便不受,不可受法而受。可受法便不受,不可受法而受已,可斷法便不斷,不可斷法而斷。可斷法便不斷,不可斷法而斷已,可成就法便不成就,不可成就法而成就。可成就法便不成就,不可成就法而成就已,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是故如來終不行此法。」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如來何故終不行此法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離欲、欲已盡,離恚、恚已盡,離癡、癡已盡,如來斷一切不善之法,成就一切善法,教師、妙師、善順師,將御、順御,善語、妙語、善順語。是故如來終不行此法。」

拘薩羅王波斯匿歎曰:「善哉!善哉!阿難!如來不可行法終不行。所以者何?以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故。阿難!汝彼師弟子,學道欲得無上安隱涅槃,汝尚不行此法,況復如來行此法耶?」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如來頗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不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餘世間所憎惡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如來必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不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餘世間所憎惡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云何為身行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謂善身行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云何善身行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謂身行無罪。」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云何身行無罪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謂行身行,智者所不憎惡。」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云何智者所不憎惡。」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謂行身行,不自害、不害彼、不俱害,覺慧、不惡相助,得涅槃,趣智趣覺,趣至涅槃。彼可行法知如真,不可行法亦知如真。可行法知如真,不可行法亦知如真已,可受法知如真,不可受法亦知如真。可受法知如真,不可受法亦知如真已,可斷法知如真,不可斷法亦知如真。可斷法知如真,不可斷法亦知如真已,可成就法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知如真。可成就法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知如真已,可行法而行,不可行法便不行。可行法而行,不可行法便不行已,可受法而受,不可受法便不受。可受法而受,不可受法便不受已,可斷法而斷,不可斷法便不斷。可斷法而斷,不可斷法便不斷已,可成就法而成就,不可成就法便不成就。可成就法而成就,不可成就法便不成就已,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是故如來必行此法。」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如來何故必行此法耶?」

尊者阿難答曰:「大王!離欲、欲已盡,離恚、恚已盡,離癡、癡已盡,如來成就一切善法,斷一切不善之法,教師、妙師、善順師,將御、順御,善語、妙語、善順語。是故如來必行此法。」

拘薩羅王波斯匿歎曰:「善哉!善哉!阿難!如來可行法必行。所以者何?以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故。阿難!汝彼師弟子,學道欲得無上安隱涅槃,汝尚行此法,況復如來不行此法耶?阿難善說,我今歡喜,阿難快說,我極歡喜。若村輸租阿難法應受者,我村輸租為法布施。阿難!若象、馬、牛、羊阿難法應受者,我像、馬、牛、羊為法布施。阿難!若婦女及童女阿難法應受者,我婦女及童女為法布施。阿難!若生色寶阿難法應受者,我生色寶為法布施。阿難!如此之事阿難皆不應受,我拘薩羅家有一衣,名鞞訶提,彼第一,王以繖枓孔中盛送來為信。阿難!若拘薩羅家劫貝諸衣者,此鞞訶提於諸衣中最為第一。所以者何?此鞞訶提衣長十六肘,廣八肘,我此鞞訶提衣,今為法故布施阿難!阿難!當作三衣,持令彼拘薩羅家長夜增益福。」

尊者阿難答曰:「止!止!大王!但心靖足,自有三衣,謂我所受。」

拘薩羅王波斯匿白曰:「阿難!聽我說喻,慧者聞喻則解其義。猶如大雨時,此阿夷羅婆提河水滿,兩岸溢則流出。阿難見耶?」

尊者阿難答曰:「見也。」

拘薩羅王波斯匿白曰:「如是,阿難!若有三衣,當與比丘、比丘尼,漸學捨羅、捨羅磨尼離。阿難!以此鞞訶提作三衣受持,令彼拘薩羅家長夜增益福。」尊者阿難為拘薩羅王波斯匿默然而受。

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知尊者阿難默然受已,鞞訶提衣為法布施尊者阿難,即從座起,繞三匝而去。

去後不久,尊者阿難持鞞訶提衣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此鞞訶提衣,今日拘薩羅王波斯匿為法布施我,願世尊以兩足著鞞訶提衣上,令拘薩羅家長夜得增益福。」

於是,世尊以兩足著鞞訶提衣上,告曰:「阿難!若汝與拘薩羅王波斯匿所共論者,今悉向我而廣說之。」

於是,尊者阿難與拘薩羅王波斯匿所共論者,盡向佛說,叉手白曰:「我如是說,不誣謗世尊耶?真說如法,說法次法,不於如法有過失耶?」

世尊答曰:「汝如是說,不誣謗我,真說如法,說法次法,亦不於如法有過失也。阿難!若拘薩羅王波斯匿以此義、以此句、以此文來問我者,我亦為拘薩羅王波斯匿以此義、以此句、以此文答彼也。阿難!此義如汝所說,汝當如是受持。所以者何?此說即是其義。」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鞞訶提經第三竟(二千五百九十一字)

(二一五)中阿含例品第一得經第四(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捨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拘薩羅王波斯匿所有境界,教令所及,彼中拘薩羅王波斯匿最為第一。拘薩羅王波斯匿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所謂日月境界,光明所照,所照諸方,謂千世界。此千世界,有千日、千月、千弗於逮、千閻浮洲、千拘陀尼洲、千欝單越洲、千須彌山、千四大王天、千四天王子、千三十三天、千釋天因陀羅、千焰摩天、千須焰摩天子,千兜率哆天、千兜率哆天子,千化樂天、千善化樂天子、千他化樂天、千自在天子,千梵世界及千別梵。彼中有一梵大梵,富祐作化尊,造眾生父,已有當有。彼大梵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後時此世敗壞,此世敗壞時,眾生生晃昱天中。彼中有色乘意生,具足一切,支節不減,諸根不壞,以喜為食,形色清淨,自身光照,飛乘虛空,住彼久遠。晃昱天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

「復次,有四想,有比丘想小、想大、想無量、想無所有,眾生如是樂想意解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復次有八除處。云何為八?比丘,內有色想,外觀色,少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一除處。』復次,比丘!內有色想,外觀色,無量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二除處。』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少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三除處。』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無量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四除處。』

「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青青色,青見青光。猶如青水華,青青色,青見青光。猶如成就波羅[木*奈]衣,熟擣磨碾,光色悅澤,青青色,青見青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青青色,青見青光,無量無量,淨意潤意,樂不憎惡。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五除處。』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黃黃色,黃見黃光。猶如頻頭歌羅華,黃黃色,黃見黃光。猶如成就波羅[木*奈]衣,熟擣磨碾,光色悅澤,黃黃色,黃見黃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黃黃色,黃見黃光,無量無量,淨意潤意,樂不憎惡。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六除處。』

「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赤赤色,赤見赤光。猶如加尼歌羅華,赤赤色,赤見赤光。猶如成就波羅[木*奈]衣,熟擣磨碾,光色悅澤,赤赤色,赤見赤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赤赤色,赤見赤光,無量無量,淨意潤意,樂不憎惡。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七除處。』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白,白色、白見、白光;猶如大白,白色、白見、白光;猶如成就波羅[木*奈]衣熟擣磨碾、光色悅澤白,白色、白見、白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白,白色、白見、白光,無量無量淨意、潤意,樂不憎惡。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八除處。』眾生如是樂除處意解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

「復次,有十一切處。云何為十?有比丘無量地處修一,思惟上下諸方不二,無量水處,無量火處,無量風處,無量青處,無量黃處,無量赤處,無量白處,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第十修一,思惟上下諸方不二。眾生如是樂一切處意解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是謂第一清淨說,施設最第一,謂我無、我不有,及為彼證故,施設於道,是謂第一外依見處、最依見處,謂度一切色想,乃至得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游。是謂於現法中第一,求趣至涅槃,於現法中最施設涅槃,謂六更樂處生、滅、味、離、慧見如真,及為彼證故,施設於道。

「復次,有四斷。云何為四?有斷樂遲,有斷樂速,有斷苦遲,有斷苦速,於中若有斷樂遲者,是樂遲故,說下賤。於中若有斷樂欲,若有人習此法初無厭足,若復有人習飲酒者初無厭足,若復有人修習睡眠初無厭足,是謂比丘若人有習此三法者初無厭足,亦復不能至滅盡處。是故諸比丘常當捨離此三法不親近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供養、三善根  三痛、三覆露
 相法、三不覺  愛敬、無厭足

第一得經第四竟(一千三百七十一字)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九(一萬七百七十二字)(第五後誦)

「若有斷樂速者,此斷樂速故,此斷亦說下賤。於中若有斷苦遲者,此斷苦遲故,此斷亦說下賤。於中若有斷苦速者,此斷苦速故,此斷非廣布、不流布,乃至天人亦不稱廣布,我斷廣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稱廣布。云何我斷廣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稱廣布?謂八支正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我斷廣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稱廣布。我如是,諸沙門、梵志虛偽妄言,不善不真,實誣謗於我,彼實有眾生施設斷壞,沙門瞿曇無所施設,彼實有眾生施設斷壞。若此無我不如是說,彼如來於現法中斷知一切,得息、止、滅、涅槃。」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上篇:中阿含經

下篇:佛說七知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阿含部目錄

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捨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 附吳魏二錄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薩國...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 如是...

中阿含經

中阿含經卷第一 東晉孝武及安帝世隆安元年十一月至二...

佛說阿含正行經

佛說阿含正行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

佛說文陀竭王經

佛說文陀竭王經 北涼三藏曇無讖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五蘊皆空經

佛說五蘊皆空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佛說大集法門經

佛說大集法門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

佛說苦陰因事經

佛說苦陰因事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迦婆...

玉耶經

玉耶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

佛說諸法勇王經

佛說諸法勇王經 宋罽賓三藏曇摩密多譯 如是我聞: 一...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法觀經

法觀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佛言:「第一、何以故...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說隨願陀羅尼咒(白衣大士咒)

觀世音菩薩說隨願陀羅尼咒...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菩薩本生鬘論

菩薩本生鬘論卷第一 聖勇菩薩等造 宋朝散大夫試鴻臚少...

【註音版】入法界體性經

入法界體性經...

【註音版】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

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

【佛教詞典】蘊得

【蘊得】 p1452 如生支差別中說。 二解 瑜伽八十四卷十...

【佛教詞典】惠山寺

位於江蘇無錫西郊惠山第一峰之白石塢。原為南朝宋代司...

極樂世界的阿羅漢

我們學習淨土教法,你必須要了解佛為娑婆世界眾生所設...

社交場合所忌諱的27個習慣

每個人都出生在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生活環境成長,有...

一函遍復講記

這篇普遍答覆信眾的信函,語言雖然拙樸,意義都是依據...

佛學常見辭彙(十三畫)

【亂心】 散亂的心。 【亂善】 亂心所做的善事。 【...

已當濁世,正入斗諍,後之又後

已當濁世者,人壽二萬歲時,即入劫濁。釋迦出時,人壽...

修行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我們的業力

在祖師大德的判教當中,把我們整個大乘的成佛之道分成...

大安法師:八萬四千法門只須淨土一法就可以嗎

問: 藏傳淨土法門,特別強調往生事因,明觀福田 積資...

念佛攝心的方法

原文: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

佛陀照顧老病比丘

佛陀在世時,他慈悲愛護一切眾生,貧困的、病苦的,他...

念佛必須要明理,千萬不可忽視

教理不明,修行就不得力,說個不好聽的話,就是盲修瞎...

淨土法門是最殊勝超絕的法門

我們所修持的這個淨土法門,是最殊勝超絕的,大家不要...

梁桂英老居士往生記

一、母親的苦難人生 我的母親梁桂英居士,1936年7月出...

【視頻】《佛說法滅盡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法滅盡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晚課(文殊講堂法觀法師領眾)

晚課(文殊講堂法觀法師領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