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阿含正行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阿含正行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諸比丘言:「我為汝說經,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語深說度世之道,正心為本。聽我言,使後世傳行之。」諸比丘叉手受教。

佛言:「人身中有五賊,牽人入惡道。何等五賊?一者色,二者痛癢,三者思想,四者生死,五者識,是五者人所常念。」

佛言:「人常為目所欺,為耳所欺,為鼻所欺,為口所欺,為身所欺。目但能見不能聞;耳但能聞不能見;鼻但能知香,不能聞;口但能知味,不能知香;身體但能知寒溫,不能知味。是五者,皆屬心,心為本。」

佛言:「諸比丘!欲求道者,當端汝心,從癡但墮十二因緣,便有生死。何等十二?一者本為癡,二者行,三者識,四者字,五者六入,六者栽,七者痛,八者愛,九者受,十者有,十一者生,十二者死。施行善者,復得為人,施行惡者,死入地獄、餓鬼、畜生中。佛坐思念:『人癡故有生死,何等為癡?』本從癡中來,今生為人,復癡心不解目不開,不知死當所趣向?見佛不問,見經不讀,見沙門不承事,不信道德,見父母不敬,不念世間苦,不知泥犁中考治劇,是名為癡故有生死。不止生死,如呼吸間,脆不過於人命。人身中有三事,身死識去心去意去,是三者,常相追逐。施行惡者,死入泥犁、餓鬼、畜生、鬼神中;施行善者,亦有三相追逐,或生天上,或生人中,墮是五道中者,皆坐心不端故。」

佛告諸比丘:「皆端汝心,端汝目,端汝耳,端汝鼻,端汝口,端汝身,端汝意,身體當斷於土,魂神當不復入泥犁、餓鬼、畜生、鬼神中。視人家有惡子,為吏所取,皆坐心不端故。人身有百字,如車有百字,人多貪好怒,不思惟身中事,死入泥犁中,悔無所復及。」

佛言:「我身棄國捐,遮迦越王憂斷生死,欲度世間人使得泥洹道。第一精進者,即得阿羅漢道。第二精進者,自致阿那含道。第三精進者,得斯陀含道。第四精進者,得須陀洹道。雖不能大精進者,當持五戒:一不殺,二不盜,三不兩舌,四不淫妷,五不飲酒。」

佛言:「人坐起常當思念是四事,何等四?一者自觀身,觀他人身。二者自觀痛癢,觀他人痛癢。三者自觀意,觀他人意。四者自觀法,觀他人法。內復欲亂者,心小自端視身體,飽亦極,飢亦極,住亦極,坐亦極,行亦極,寒亦極,熱亦極,臥亦極。臥欲來時,當自驚起坐,坐不端者,當起立,立不端者,當經行,心儻不端者,當自正。譬如國王將兵出鬪,健者在前,既在前鄙復卻適欲卻著後人;沙門既棄家,去妻子,除鬚髮,作沙門,雖一世苦,後長得解脫。已得道者,內獨歡喜,視妻如視姊弟,視子如知識,無貪愛之心,常慈哀十方諸天人民,泥犁、餓鬼、畜生,蜎飛蠕動之類,皆使富貴安隱度脫得泥洹之道,見地蟲當以慈心傷哀之。知生不復癡,能有是意,常念師事佛,如人念父母,如獄中有死罪囚,有賢者往請囚,囚黠慧常念賢者恩。比丘以得道,常念佛如是,念經如人念飯食。」

佛言:「諸比丘!轉相承事,如弟事兄,中有癡者,當問慧者,展轉相教。問慧者,如冥中有燈火,無得陰搆作惡,無得諍訟。見金銀當如視土,無得妄證人入罪法,無得傳人惡言,轉相鬪語言,無得中傷人意。不聞莫言聞,不見莫言見,行道常當低頭視地,蟲無得蹈殺。無得自貪人婦女,無得形相人婦女。坐自思惟,去貪愛之心,乃得為道耳。」

佛言:「欲求道者,當於空閑處坐,自呼吸其喘息,知息短長,息不報形體皆極,閉氣不息,形體亦極。分別自思惟:『形體誰作者?』心當觀外,亦當觀內。自思惟歡然,與人有異心,當是時不用天下珍寶,心稍欲隨正道,意復欲小動者,當攝止即還守,意即為還。譬如人有鏡,不明不見形,磨去其垢,即自見形。人已去貪淫瞋恚愚癡,譬如磨鏡。諦思惟天下,皆無有堅固,亦無有常。」

佛告諸比丘:「持心當如四方石,石在中庭,雨墮亦不能壞,日炙亦不能消,風吹亦不能起,持心當如石。」

佛告諸比丘:「天下人心如流水,中有草木,各自流去,不相顧望,前者亦不顧後,後者亦不顧前,草木流行,各自如故。人心亦如是,一念來一念去,如草木前後不相顧望,於天上天下無所復樂,寄居天地間,棄身不復生。道成乃知師恩,見師者即承事,不見師即思念其教誡,如人念父母,意定乃能有一心,便有哀天下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坐自笑我已脫身於天下及五道,一者天道,二者人道,三者餓鬼道,四者畜生道,五者泥犁道。得阿羅漢者,欲飛行變化即能,身中出水火即能,出無間入無孔亦能,離世間苦取泥洹道亦能。」

佛告諸比丘:「道不可不作,經不可不讀。」

佛說經已,五百沙門皆得阿羅漢。諸沙門皆起前,以頭面著地為佛作禮。

佛說阿含正行經


上篇:佛說九橫經

下篇:六度集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阿含部目錄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中阿含經

中阿含經卷第一 東晉孝武及安帝世隆安元年十一月至二...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註音版】中阿含大品八難經

中阿含大品八難經...

別譯雜阿含經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一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初誦第一 (一...

佛說力士移山經

佛說力士移山經 西晉天竺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梵摩渝經

梵摩渝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隨...

佛說七知經

佛說七知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佛游於舍衛...

佛說人本欲生經

佛說人本欲生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達磨笈多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舊雜譬喻經

舊雜譬喻經卷上 吳天竺三藏康僧會譯 (一) 昔無數世...

大乘四法經

大乘四法經 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奉 制譯  歸命大...

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

曹山大師語錄序 本寂禪師之於洞山。蓋瀉瓶而已。自一...

佛說人本欲生經

佛說人本欲生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黑氏梵志經

佛說黑氏梵志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教詞典】觸支

【觸支】 p1449 俱舍論九卷十一頁云:已至三和,未了三...

【佛教詞典】總苞眾義支

【總苞眾義支】 唯識宗所依經論的『十支論』之一,即《...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南無阿彌陀佛,各位大覺世間的有緣,大家吉祥。今天我...

正如法師《念佛以求生西方為究竟》

(第一日)念佛的利益 念佛,乃種植善根福德因緣,其...

現在打普佛,有點像買保險一樣

下午很多人來打往生普佛,這也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也是...

要有出離牢獄的心

修道,那就是像一個人披上盔甲,上戰場,一人和萬人去...

為祭祀父母而殺生,等於替父母增加罪業

【原文】 錢塘金某者,齋戒虔篤。以疾卒,附一童云:善...

得到臨終正念的三個重點

大乘佛教,有很多很多的法門可以來修學,古德把整個大...

清楚的覺知每一個起心動念

我們在打禪七的時候,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保持自我的...

聖嚴法師《用平常心應試》

每年到了夏天,就是陞學考試、求職考試等最熱門的季節...

一切又回到起點

有兩個男人,一個富可敵國,但身體羸弱,另一個身強力...

大安法師:如何放下多年來的怨恨和悔恨心

問: 如何放下多年來的怨恨心和悔恨心? 大安法師答:...

業障深重要念什麼佛

問: 業障深的人應該念什麼佛? 寬見法師答: 不管念...

一切諸法皆如幻夢境界

禪人真遇,生長盧陵,棄妻子出家,樂遠離行,志向名山...

【視頻】八十八佛大禮懺版(佛像釋義及功德利益)

八十八佛大禮懺版(佛像釋義及功德利益)

【視頻】海明寺大悲懺法會

海明寺大悲懺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