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雜寶藏經》白話

2017/12/0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雜寶藏經 卷第八

難陀王與那伽斯那共論緣 第百十一

從前(有一位)難陀王,他聰明多學、通曉各種知識,世事練達(,做事經驗非常豐富)。他覺得憑自己(淵博的)知識,(天下)沒有誰能和自己匹敵,於是他問大臣們:「可有聰慧明辯的人,(向他們)諮詢疑難的事情,能回答我嗎?」

那時有一位大臣,家中先供養著一位老比丘。(這位比丘)德行清淨,但是不曾廣學,就與國王相談。難陀王問他:「那些得道的人,是在家人得道,還是出家人得道呢?」老比丘回答:「兩種人都能得道。」難陀王又問:「如果是兩種人都能得道,那為什麼出家呢?」那位老比丘(聽了)當下沉默不語,不知如何應對。這位難陀王(見了)變得更加傲慢。

這時大臣們報告國王說:「(有一位叫)那伽斯那(的人),聰明絕頂,現住在山裡。」難陀王那時(聽了)想試試他,於是派使者送去一瓶酥油,這瓶酥油(裝得非常)滿!難陀王心中認為:我的智慧已滿、已足夠,誰又能讓我進一步受益?那伽斯那得到這瓶酥油後,立即明白難陀王的心意,他從弟子中間收集了五百根針,插在這酥油上,酥油也沒溢出來。(那伽斯那)隨即(讓人把這酥油)送還難陀王。難陀王一得到酥油,就明白了那伽斯那的意思。

(難陀王)隨即派出使者去請,那伽斯那不久也趕赴王命。那伽斯那身材(十分)高大,領著徒眾,在他們中(顯得)特別突出。難陀王心裡驕傲強橫,裝做外出打獵,在路上碰見那伽斯那;(難陀王)看見他相貌端正,身材(非常)高大,就向遠處指了指,(之後就)從另一條路走了,也不跟他說話,心裡暗暗想著要譏笑他一下。(國王這意思,)所有長者都沒明白。當時那伽斯那(看見這種情況),也立即用手指著自己的胸口說:「(你的用意)只有我明白!」

難陀王,將要請(那伽斯那)入宮,立即派人開鑿了一扇小門戶,那門十分矮小,(國王)想讓那伽斯那彎腰伏身(向國王低頭進入宮內)。然而那伽斯那已知(這是國王)想要陷自己(於不利),馬上倒退著身子進入,不受這種屈辱。

這時,難陀王馬上擺設飲食,給了幾種粗劣的食物。(那伽斯那)吃了三五匙,就說已經夠了;後來擺上精細的食物,(那伽斯那)才又重新吃了起來。難陀王問:「你剛才還說已經夠了,為什麼現在像前面一樣又吃起來了?」那伽斯那回答道:「我剛才只是粗食夠了,精食沒夠。」(那伽斯那)隨即對難陀王說:「請陛下多召集些人來,(盡管)把這殿站滿。」(難陀王)不一會就召集來許多人,把大殿站得沒一處空隙。然後難陀王過來了,將要上殿,眾人因為畏懼(國王)的緣故,全都收腹,人群中間,變得寬敞,又可容納多人。那伽斯那這時就對難陀王說:「粗食就好比老百姓,精食就好比國王。百姓見了國王,誰敢不避退讓道?」

難陀王又問道:「出家人和在家人,哪一種可以得道?」那伽斯那回答說:「兩者都可得道。」難陀王又問:「既然兩者都可得道,那為什麼出家呢?」

那伽斯那答道:「比如(某地)距離這兒三千多里地,如果是派一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騎上馬,帶上乾糧,拿著武器(防身),他能不能快速到達呢?」 難陀王答說:「能!」那伽斯那又問:「要是派一位(垂暮)老人,騎一匹老弱的馬,又不帶糧食,他能不能到達呢?」難陀王說:「即使帶上乾糧,還恐怕不能到達,何況不帶糧食呢?」那伽斯那說:「出家得道的,就好比那個年輕人;在家得道的,就像那個垂暮的老人。」

難陀王接著又問那伽斯那:「現在我要問一個關於自身的問題。我是常還是無常?請你照我問的意思回答。」那伽斯那反問道:「像國王宮中,有庵婆羅樹上結的果子,它是甜的還是酸的?」難陀王說:「像我宮中都沒有長這種樹,你怎麼問我(它結的)果是甜還是酸?」那伽斯那說:「‘我’也是這樣,一切五蘊,既然自性無我,你為什麼還要問‘我’是常還是無常?」

難陀王此時又問:「一切地獄,刀劍切開有情的身體,分散在許多處,但他的性命還活著而沒斷,確實有這樣的事嗎?」那伽斯那回答說:「這就好比女人,吃下餅肉瓜菜,吃的喝的到肚子裡就被消化了。(可)懷孩子時,初受胎(只)像一顆微塵,為什麼(後來)變得越來越大,卻沒有被消化掉呢?」難陀王說:「這是業力。」那伽斯那回答說:「在地獄中,也是(因為)業力,性命得以存在。」

難陀王又問:「天空的太陽,都是同一個,為什麼夏天時天氣特別熱,冬天時天氣特別冷?夏天則白天長,冬天則白天短?」那伽斯那回答道:「須彌山有上下兩條路,夏天太陽走的是上面的路,路程遠,走得慢,照著金山,所以白天長而且天氣炎熱。冬天太陽走的是下面的路,路近走得快,照著海水,所以白天短且天氣十分寒冷。」

不孝婦欲害其姑 反殺其夫緣 第百十二

從前有一個婦人, 稟性凶狠暴戾, (言行)不按禮儀法度,每次說話做事,常常與婆婆唱反調,使得婆婆不滿而生氣責備。

(這位婦人對婆婆更是)常懷不滿,嗔恨的心越來越強烈,(於是)打算要殺死婆婆。後來她使用了計策,讓她的丈夫親自殺害他的母親。她丈夫(非常)愚癡, 當即聽從了婦人的話, 就把他母親帶到曠野中, 捆綁了手腳,要將她殺害。

(這樣殺母的)罪惡極其違背天理,感通上天,(這時天空)雲霧四下攏聚,降下雷電,劈死了這個(不孝之)子,他的母親當即返回家中。婦人開門,(還)以為是丈夫(回來了),(便)問道:「殺了沒有?」婆婆答:「已經殺了。」到了第二天,(婦人)才知道是丈夫死了。

不孝的罪過,現世的報應(已是)這樣(的快和重),死後(還要)下入地獄, (更是)受無量的苦。

波羅柰王聞塚間喚緣 第百十三

但凡一切事物,在可以謀求的方面,而用方法,就可以獲得;如果是不可求取的(方面,那麼)即使想硬來,(最終也)都不可能得到。比如壓沙找油,鑽水求酥,既不可能獲取,又自己白白地勤勞辛苦(,浪費氣力)。

譬如往昔波羅柰國,有個國王的名叫梵譽,他經常在半夜裡聽見墓地裡呼喚的聲音,喊他:「餵,大王!餵,大王!」就這樣一晚上,三次聽到這種聲音。梵譽王聽到(這樣)怪異的聲音,感到非常驚怕,這聲音一直也沒有停止,持續多天。

梵譽王召集了婆羅門、太史及相師等人,與他們商議道:「我常在夜裡,耳朵聽到墓地裡呼喚我的聲音,我常常恐懼、害怕(而)不敢應聲。」這些人(聽了)說:「那墳墓間,一定有妖怪,發出這樣的聲音,現在(您)應該派一個膽子大有勇氣的人去墳墓那裡察看一下。」梵譽王(聽了)馬上招募人員:「如果有誰敢晚上去(那片)墓地(察看)的,我會賞賜給他五百個金幣!」

這時有一個人,孤身一人,沒有父母,家境非常貧寒,(但)膽子特別大,(知道國王招募後就)立即響應。他穿上鎧甲戴好頭盔,手拿刀仗,晚上來到墓地,(當)聽見呼喚國王的聲音時,立即大聲呵斥道:「叱!你是誰!?」(這聲音)答道:「我叫貝耳,是埋藏的寶藏。」(繼而又)對募人說:「你真是個勇敢的大丈夫!我在夜裡常呼喚那位(梵譽)國王,他如果(能)答應我一聲,我就去到他的錢庫中。可惜他膽小害怕,不曾應我(一聲)。而我現在,跟隨的(還)有七個,明天清晨我們都會到你家去。」

募人(聽了)問道:「明天(你們)來的時候,我應該做些什麼(準備)來一起迎接你們呢?」 貝耳說:「你只要灑水(地上,而後)打掃房間,除去髒物,用香花裝飾莊嚴,讓(家中)極其潔淨。(把)葡萄汁、乳製品做的粥用器皿各盛八份,有八個道人,會(來到你家)吃你供養的物品,吃喝完畢後,你(就)用棍子敲上座的頭,嘴裡喊‘到屋角!’就這樣把他們一個挨一個的,全都趕到牆角(就行了)。」募人知道(記住)後,立刻便回家了。他去梵譽王那裡領取五百塊金錢,用來準備供品的安排。梵譽王問他:「那發出聲音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募人騙(國王)說:「是鬼魅。」

募人自聽了貝耳的話心裡十分高興,他請了理髮師(為自己理髮,)打扮打扮自己。到了第二天,所有的供品都準備好了,(果真)有八位修道人前來食用。吃喝完畢,(募人用棍子)敲打坐在上座道人的頭,驅趕讓他到牆角,(修道人)馬上變作了一盆金幣。(募人把他們)依次趕入(牆角),分別變作了八盆金幣。

這時理髮師從門上的小洞中(偷看),見到募人得到財寶(的全部過程),心裡暗自想到:「(現在)我知道了這個方法,可以模仿著試一試!」稍後(他就)準備了和前面一樣的器物(供品),請來了八個修道人。(等他們)吃過(供養的食物),(理髮師)關上門、掩上窗,(拿起棍子)對著坐在上首的道人就是一棒,他希望像前面(募人)那樣獲得寶藏。然而這個道人(被他打的)頭破血流,血跡斑斑弄髒了座位,(理髮師)驅趕讓(他)到牆角,(他更是)嚇得拉了一褲子屎。接下來的七個人都被他棒打得個個倒在地上連滾帶爬,其中有個人氣力強壯,立刻拉著(理髮師)的手,衝出屋外,高聲喊叫:「某某主人要殺害我們呀!」

這時梵譽王(聽說了這件事),派人前去查看,當下捉住主人,詳細審問他事實情況。這時理髮師把上述事情,全部告訴了梵譽王。梵譽王立即派人來到募人的房舍,察看他的黃金財寶,(看完了)正要徵稅強奪時,盆裡的金子化成了毒蛇(或)變成了火堆,梵譽王於是說道:「這是你的福報。」

世間凡夫愚癡的人,也是這樣,(看到別人)具備精進修學,受持八戒,得到善的果報;(進爾)漸漸趨入八正道,得到無漏果——涅槃,就想模仿他, (雖然表面上)受持了八戒,並沒有至誠之信心,(卻只)希望(立即)獲得(世間的)利益與安樂,(這樣)不僅得不到善果,反而會遭到災禍,和那個愚蠢的(理髮師)一樣,沒有什麼分別。

老比丘得四果緣 第百十四

佛法寬廣,救渡(範圍)無邊,(若以)至誠心求道,沒有一個不獲得道果的,甚至開玩笑,也會得到福報,不會落空。

比如從前有位老比丘,已年老衰邁,神志昏亂。他見眾年輕的比丘,說種種法,聽到說(聲聞乘聖者的)四種果位,心裡生起羨慕景仰,對(這群)年輕的比丘說道:「你們(這麼)聰慧,希望把四果,施授給我?」這些年輕的比丘(見他這個樣子),譏笑他說:「我有四果,必須先得到好吃的,然後才給你。」

當時老比丘,聽到這句話後,發自內心地歡喜,馬上脫下身上的衣服,去換了所需(的食物),馬上設置各種飯菜,請來這些年輕比丘,向他們乞求四果。

這些年少的比丘各自用完了(老比丘給他們準備的)食物後,一個跟著一個指揮、戲弄老比丘:「告訴大德,你在這屋子一個角落坐下,(我們)會給你果的。」這時老比丘聽了(心生)歡喜,按照吩咐坐下。年輕的比丘們就用皮球打在老比丘的頭上,對他說:「這是須陀洹果!」老比丘聽後,係心一處不散亂,當下證得了初果。

這些年輕的比丘,再次戲弄他說: 「剛才雖然給了你須陀洹果,然而還是有七生七死,你再挪個角落(坐下),接下來(我們)要給你斯陀含果。」這時老比丘因為獲得了初果的緣故,信心加深,當即移(到另一個角落)坐下。(這些年輕的比丘,)又用皮球打在(老比丘的)頭上,對他說: 「給你二果!」這時老比丘更加專注心念,當下證得了二果。

這些年輕比丘接著戲耍道:「現在你已證得斯陀含果,(盡管如此也)還有一番往來生死之難,你再移坐(一個角落),我們要給你阿那含果!」這時老比丘按他們的話移換(角落)坐下。這些年輕比丘仍是用球打(在老比丘的頭上),對他說: 「我們現在給你第三果 !」這時老比丘聽後(心中)歡喜,心倍加至誠,當即又證得了阿那含果。

這些年輕比丘接著戲弄他: 「你現在已證得不還果,因此(不再生在欲界,只)在色界、無色界中受生,(還是)有漏之身,(仍會遭到)無常遷流和(剎那)生滅,念念是苦。你再移個座,接下來(我們)給你阿羅漢果!」這時老比丘按他們的話移換(角落)坐下。這些年少比丘,再次用球丟過去打老比丘的頭,對他說:「我們現在給你第四果!」這時老比丘一心思維,當下證得了阿羅漢果!

老比丘證得四果後,歡喜無比,擺上了許多飯菜和種種香花,請這些年輕比丘,以報答他們的恩德,(席間)同這些年少比丘共同談論道法的品類(以及)無漏的功德。那些年輕比丘,話語不暢,乃至完全答不出來。這時老比丘,才對他們說道:「我已證得了羅漢果。」這些年輕比丘聽他這麼一說,對先前戲弄之舉一個個都認錯懺悔。

因此修行人啊,當然應該(多)憶念善法,甚至(像這樣)戲弄之舉,還能獲得真實的果報,何況誠心(修行)呢?

女人至誠得道果緣 第百十五

至於(說)人求道啊,關鍵在於至誠,真心誠意去感通,(就)能獲得聖者的果位。

比如過去時,有個女人,(十分)聰明智慧,深信三寶。她常常(不加選擇,只依)僧中的位次而請一位比丘到家中供養。

那時一位年老的比丘,輪到她家,(這位比丘)年老而且根性笨拙,向來也不知道什麼。當時那個女人在齋飯用畢後,請求老比丘,為她說法,(自己)單獨鋪了一個座位,閉上眼睛靜靜(地等待著)。

那時老比丘知道自己愚鈍昏癡,(根本)不懂怎麼說法,(於是)趁這個女人閉著眼睛,丟下她,自己跑了,返回寺中。然而這個女人一心思維:(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苦、空,不能自在,(反覆)深心觀察,當下獲得了初果。得到了(初)果後,(女人)尋找老比丘,要報答他的恩德。

這個老比丘,(前面)知道自己無知,丟下這個女人躲跑了。(現在)他愈發覺得慚愧羞恥,又避開(她)躲藏起來。而這個女人苦苦尋找不已,(老比丘)方才現身。

女人這時,詳細陳述道:「以上蒙(您)才獲得道果,因此送來供養,用來報答(您的)大恩(大德)!」這時老比丘,因為慚愧的緣故而深深責備自己,當下也獲得了道果。

所以,修行人應當至誠,如果(有)至誠心的話,所求的必定會得到啊!

優陀羨王夫人一日夜持戒得生天緣 第百十六

過去優陀羨王,住在盧留城裡,聰慧過人,通曉(事理),有大智慧。他的一位夫人,名叫有相,姿色容貌奇特,再加上有德行,大王對她非常喜愛敬重,最寵愛她。當時那裡的國法(規定),(凡是)做國王的,不能自己彈琴。那時(有一次,)夫人倚仗著自己被寵愛,就對國王說:「願大王為我彈琴,我為大王跳舞。」國王無法推卻她的心意,就取琴(為她)彈奏起來,夫人隨即舉起手臂舞蹈。國王向來擅長看相,見到夫人跳舞,看到了她(將要)死亡的跡象,不一會兒就放下琴,悲傷地長嘆。夫人就對國王說:「像我現在這樣,受到大王的恩寵,(才)冒昧地在樂室裡,請求大王彈琴,我自己跳舞,為的是(一起)歡樂,有什麼不愉快的,(讓大王)放下琴嘆氣?希望大王不要隱瞞,請告訴我。」

這時大王答道:「我長聲嘆氣的原因,不是你女人(家)可以知道的。」夫人說道:「我現在侍奉大王,十分真誠,沒有二心,如果有(什麼)不利的事情,應該要告訴我(,願為王分憂)。」(這樣)反覆不斷地(問國王)。國王以實情回答:「我與你(之間),怎麼會有別的事情!你剛才起身跳舞的時候,顯現出了將死的徵兆,計算你剩下的生命,僅僅七天,因為這個緣故,(我才)放下琴而嘆氣啊!」夫人聽後,心裡非常憂慮和害怕,就對大王說:「按照大王說的,我的生命已經不久,我(曾經)聽(居住在)石室的比丘尼說:如果能(懷著)信心,出家一日,(此期生命)結束後(就能)得生天界。因為這樣的緣故,我想出家,希望大王允許,讓我能夠進入修道的行列。」

當時國王(對夫人的)感情深厚,恩愛之心無法停止,對夫人說:「到第六天早上,才答應你出家修行(吧),不會相互(感覺)勉強。」終於到了第六天,國王對夫人說:「你有善心,請求出家,如果能夠生到天上,一定要來見我,我才允許你,讓你出家。」(國王)作了這樣的誓約,夫人答應了,於是出家,受持了八戒齋。就在這一天,(夫人)喝多了冰糖水,腹中(腸子)互相纏在一起,到第七日早晨,就命終了。(夫人)依靠著(一日出家)這個善緣,得以轉生到天上。(生到天界後)就生起了三個心念:一個心念回憶起原本是什麼身;第二個心念是原來的因緣,修了什麼功德;第三個心念(意識到)現在一定是天人身。這樣思想過後,全部了解了本來的因緣以及與國王的誓約,因為先前(立下)誓約的緣故,來到了國王的住所。

這時光明遍照王宮,大王問道:「現在這光明瑞相,是誰(所顯現)呢?希望能指示告知。」這時天人回答道:「我是大王的妻子——有相夫人。」國王聽到了這話,(說:)「請夫人來就坐。」天人回答:「像我現在,看到大王臭氣污穢,無法親近。我因為先前的誓約,所以來見大王。」國王聽到這些話以後,心裡立即明白道理,這樣說道:「現在的那位天人,原來是我的夫人,因為有善心,請求(出家)修道。(她)出家了一天,就立即命終,(但)因為這個功德,而生到了天上,精神志向高尚遠大,而鄙視(我)。我現在為什麼不出家呢?我曾聽說天人的一個指甲,價值等於閻浮提洲,何況我一個(小)國,又有什麼值得貪戀的呢?」說完這話,立了太子軍王來繼承王位,(自己)出家學道,得到了阿羅漢的果位。

那時的國王「軍王」,統領了國家之後,信任和委用讒邪奸佞的小人,不顧念國事。優陀羨王,憐憫他的兒子和全國人民,想要來教導勸化兒子,讓他行善。那時國王「軍王」,聽到父親將要到來,無比的踴躍快樂,想命令所有的人在路上前往迎接。當時眾多奸邪諂媚的大臣,害怕被流放邊遠地區,就對國王說:「像大王現在這樣,頭戴天子之冠,坐在師子座上,師子座沒有兩個人坐的道理,如果迎接父王,復歸王位,他一定會殺了大王。如果大王想保住王位,必須殺害父王。」這時國王「軍王」,心裡懷著憂慮和驚訝,不斷生起疑惑。(奸臣)不停地勸諫,於是(國王)終於起了惡意,招募旃陀羅前去殺害他的父親。

那時旃陀羅接受招募後,來到父王所在的地方,以頭面頂禮(父王的腳),對父王說:「我在以前也受到過您優惠的待遇,對於父王,實際上沒有叛逆的心,如今被派來殺害父王,如果不害您,我必定會受到懲罰。」父王回答說:「我今天來,是為了要教化你的大王,怎麼會愛惜自己的身體而讓你被殺呢?」於是伸長脖子有十餘丈長,對旃陀羅說:「隨便你砍截。」這時旃陀羅手急速砍下,刀(卻)不能傷害(父王)。父王憐憫他的緣故,就借神力(給他),(又)對旃陀羅說:「你現在為我去告訴你的大王:你今天殺父,又殺害羅漢,犯了兩項違悖天理的大罪,(要)好好加以懺悔,才可以改變罪業。」這時旃陀羅接受了旨意後,舉刀再砍,砍下了父王的頭,帶著它回到他的國都。

這時國王軍王,看見了父親的頭,面容顏色沒有變化,知道父親已經得道,(父親)並不貪戀王位。(他)就生起後悔的心情,心裡充滿懊惱,放聲痛哭得暈過去,很長時間才甦醒。問旃陀羅父王說了些什麼話。這時旃陀羅把父王的旨意告訴給國王:「你既殺了父親,又殺了羅漢,犯下這兩項違悖天理的逆罪,必須好好懺悔。」聽到這話後,國王悲傷到極點,這樣說道:「現在我的父王證得阿羅漢果,有什麼貪戀國家(王位)的,而(卻)讓我殺了父親!」

這時那些奸邪諂媚的大臣,害怕大王殺害(自己),而對大王說:「這世界上哪裡有羅漢?大王(竟然)相信(這些)空話,因而自添煩惱。」國王回答說:「(現在)我父親死去了多日,但頭容顏沒有變化,如果不是得道,怎麼會這樣?另外我父親(在位做國王)時,大臣咥師、優婆咥師,一起出家修行,得到了羅漢道,有很多神通變化,我們(都親眼)見過。在這裡涅槃後,收取他們的遺骨造塔,(這塔)今天還在,為何說沒有?」佞臣回答:「世間的幻術和咒術,以及藥物的作用,也能產生神奇的變化。那兩位大臣,不是羅漢。等再過幾天,證明給大王看。」

說完這話,便在(二位羅漢的)塔上,做了兩個洞,各放(進去)一隻貓。在塔裡餵養,一喊「咥師出來!」貓就出來吃肉,命令(貓):「回去!」貓就鑽回到洞中。按照這樣來訓練貓,貓就(漸漸)馴服聽話了,於是對大王說:「現在大王想見咥師他們嗎?希望一起去看看。」國王隨即命令駕車,來到塔前。這時那些奸邪諂媚的人,就喚:「咥師出來!」貓就從洞裡出來,命令它:「回去!」貓就回到洞中。大王看到這(情景)後,心裡更加執迷不悟,肆意妄為,不相信有罪業福德等(因果報應)。

這時國王帶兵出(城),遊樂回來,在回來的路上,見到尊者迦旃延,端坐在清淨的地方坐禪入定。當時大王見到了,便生起了壞心,自己用手抓了一把土灑向尊者,(並)對左右的人說:「你們每個人都給我用土灑迦旃延!」於是土(慢慢)集成堆,最後埋沒了尊者。

有一位大臣,對於三寶(向來)懷有信心,隨後到來,聽說並(親眼)見到這件事後非常煩惱,立即為尊者除去身上的土,又對眾人說:「有憐念我的,(一起)來除去這些土。」這時尊者,坐在琉璃寶窟裡,神態儀貌光潔鮮明,沒有一點沾染泥土。大臣(很)歡喜,用自己的頭面向尊者行接足禮,對尊者說:「現在國王沒有道義,作這樣大逆的惡行。善惡是一定會有報應的,(我們)如何才能免於禍患?」尊者回答說:「過七天之後,天上會降下土,將這座城填滿,堆積成土山,國王和民眾全都會被覆蓋消滅。」

大臣聽後,心裡懷著憂愁煩惱,立即告訴了國王,又自己想法,挖了(一條)地道,通向城外。七天已滿,天上降下了香、花、珍寶和衣服,在這坐城裡沒人不歡喜的。奸邪諂媚的大臣對國王說:「今天這樣的祥瑞,都是因為大王的德行,沒有智慧的人反而生出誹謗,說要從天上降下塵土,(我們卻是)獲得珍寶,(他們)這樣地欺騙迷惑(大王),(結果)前後不相符。」有惡緣的人,聽說有吉祥的瑞應,都像雲一樣聚集到(城裡)。這時城的四門由於冥冥之中宿世的業力,都落下了鐵門閂,無處逃避隱藏。天空中便降下了土,滿城堆積如山。而那位大臣和有(善)心的人們一起從地道裡出(城),來到尊者的處所,對尊者說:「感傷這座城,一天之間就覆沒了,土從天而降堆積成山,國王和民眾一起喪命。(他們)先前有什麼因緣,(導致)一同遭受這樣的災害?」

這時尊者對大臣說:「(請)注意聽、專心細聽,我現在為你解說。在過去若干劫以前的時候,在這個國都裡,有一位長者的女兒,住在樓上,清晨灑水掃地時,將垃圾和糞便掃到比丘的頭上,(還)不知道懺悔。(後來)碰巧嫁了一個好丈夫,那時眾女子就問她:‘你是因為什麼因緣(而能)得到這樣的一位好伴侶?’這時女子回答說:‘沒有什麼特別的事,因為我掃樓,塵土飛揚著落在比丘的頭上,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遇到了好丈夫。’眾女子聽後,以為(真的)像她說的那樣,就爭著一起去積聚塵土,用來灑向比丘。

(他們)因為這樣的(前世的惡)業因緣,全部受到了這樣的果報。」說完這話,同功德天一起去往華氏城。

從往昔以來,盧留城和華氏城,盛衰相互更替,這個城覆滅,則另一個城興盛。由於這樣的原因,所以尊者等人去往華氏城。有一位長者名叫好音聲,在交界的地方,供養尊者。那時長者家裡一直都很富有,尊者來到了(他的)家中,(他的)財寶豐足滿溢,更加勝於從前。來到了城裡之後,尊者迦旃延對佛說:「音聲長者,因為什麼因緣,有美好的音聲,非常富有難以計量,財寶充滿?」

佛說:「在過去的時候,有一位長者,每天派人請五百位辟支佛來家裡,擺設飲食(供養他們)。那位佣人常帶著狗(一起)去。有一次(佣人)遇到有事不能去請,狗卻按照時侯獨自來到僧人住的地方,向著僧人們吠叫。那時辟支佛們就說:‘俗世人事務繁多,或許會無意間忘了,剛才狗來這裡吠叫,好像是來召喚我們。’於是一起相伴來到長者家。當時長者見了非常歡喜,如法供養(眾辟支佛)。

「當時的長者,就是我的前身,當時僕人是阿那律,當時的狗,就是好音長者。因為這個緣故,生生世世有美好的聲音,而且富有財寶。所以有智慧的人,應該對(三寶)福田,勤心(地多做)供養。」

羅睺羅因緣 第百十七

我過去曾經聽說過,佛當初出家的(那個)夜晚,佛子羅睺羅剛剛進入胎中。悉達多菩薩(經過)六年的苦行,在菩提樹下,降伏了四魔[煩惱魔、蘊魔、死魔、天魔],除去了五蘊對真性的蓋覆,一下子就(大徹)大悟,成就了無上的正覺,具足了十力、四無所畏,成就了十八種不共法,具有了(義辯、法辯、辭辯、應辯)四種辯才,在六度方面都得以圓滿[到彼岸],領悟了一切諸佛之法,遠超聲聞、緣覺之上。

在(佛陀)最初成道的夜裡,(耶輸陀羅)生下了羅睺羅。宮裡所有的宮女,(都為這事)感到羞愧恥辱,心裡生起極大的憂愁煩惱,這樣說道:「奇怪啊!大罪過啊!耶輸陀羅不考慮是非,做事太輕率,不知自愛謹慎,讓我們整個皇宮都蒙受壞名聲。悉達多菩薩早就出家,(卻)在今天突然生了這麼一個兒子,(真是)非常恥辱!」

那時有一位釋迦族的女子,名叫電光,是耶輸陀羅的姨母的女兒,捶胸拍腿,憤怒地責罵耶輸陀羅:「你對尊長親人,為什麼卻自己去損害他們呢?悉達多太子,出家學道已經六年了,你生這個兒子,時間上非常不適當,是跟誰而有的(孩子)?你不知慚愧,羞辱我們的種族。不說種族,(你還)不防護丑惡的名聲。悉達多菩薩有大功德,他的名聲遠播,你現在為什麼不愛護珍惜他,反而正在羞辱他?」

在這個時候,淨飯王在樓閣上看見大地顯現出六種震動的奇異景象。白淨王[即淨飯王]看到這樣的景象,以為(悉達多)菩薩死了,心裡被憂傷的箭射入,生起了極大的苦惱,說了這樣的話:「我的兒子持戒的(功德之)香充滿四方,(他的)相貌美好莊嚴,如同蓮花串成的花環,現在卻被死亡的毒日(曝曬)乾枯;我的兒子像大樹,持戒是深而堅固的樹根,慚愧(是大樹的)枝葉,名譽(是大樹的)香氣,大悲心是(大樹)濃厚的樹蔭,(現在)卻被死亡之象踐踏(倒下);像金山那麼高大,是有眾多寶物莊嚴而成,我的兒子是金山之王,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身體,卻被無常的金剛杵打碎破壞;猶如大海,其中充滿了眾多珍寶,海水卻被鯨魚擾亂,我的兒子像大海,也是這樣,被死亡之鯨魚擾亂苦惱;好像月亮(由)眾星圍繞(裝點),我的兒子相貌(由)這樣的無量功德(集聚而成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今天卻被這無常的羅睺羅所吞噬了。我們家族從偉大的盧越真淨等王一直持續到現今,難道今天要斷絕我們的種族嗎?今天寧可我死去,只希望我的兒子成為轉輪聖王,或者成就佛道。如果失去了我的兒子,我會憂愁憔悴,性命一定不能保全。(本來)希望他出家(後),身披袈裟,手托缽盂,開示演說甘露(法語),像這樣的種種事情,(我)必定看不到了。」因為憶念兒子,(心中都是)種種的愁思。

(正在)思維這些的時候,聽到宮中(眾人)放聲大哭,淨飯王更加驚慌害怕,(更加)認為太子死了,問從面前跑過的侍女:「是什麼哭聲,難道是我的兒子死了?」侍女對大王說:「太子沒有死。耶輸陀羅現在生了一個兒子,全宮裡(的人)都羞愧,因此而哭呢。」大王聽到這話,越發增添了憂愁煩惱,放聲痛哭,揚聲大叫,高呼道:「怪事啊!真是極大恥辱!我的兒子出家已經六年了,(她)為什麼今天才生孩子?」

(按照)當時那裡的國法,擊鼓一下,集結所有軍隊,九萬九千名釋迦族的人都來集合,立即召喚耶輸陀羅。當時耶輸陀羅,穿著潔白乾淨的衣服,毫無驚慌害怕,臉上略帶塵污,懷裡抱著兒子站在親屬朋友中。這時釋氏中(負責)執杖(行罰)的人,滿臉惱怒氣憤,罵耶輸陀羅說:「叱!你這平庸淺薄的(女人),太讓人羞愧了!(你)羞辱了我們的種族,還有什麼臉面站在我們面前?!」

有一名釋氏族人叫毗細天,是耶輸陀羅的舅舅,對耶輸陀羅說:「小孩子和愚蠢的人也沒有比你再粗俗淺薄的了。舅舅也是釋迦種族的人,你應該好好地老實說,究竟是從哪裡有了這個孩子?」耶輸陀羅絲毫沒有感到慚愧羞恥,正直(坦率)地說:「(就是)跟那位出家的釋迦族種、名叫悉達多的人,我是從他那裡得了這個孩子!」

悅頭檀王[淨飯王的別名]聽到這話以後,氣惱地說:「不要(為了)袒護生身父親,就胡說八道,是真是假我們各位釋迦族的人都知道。我的兒子悉達多,原來在家裡的時候(有人談論)五欲之事,他尚且不往耳朵裡聽,怎麼會有(男女)之欲而生了這個孩子?你說這樣的話,真是粗俗輕慢!你跟誰有的這個孩子,(竟然)來譭謗羞辱我們(家族)?(這)實在是誣陷歪曲,不是正直坦率的行為。我兒子悉達多過去在家時,連各種珍寶、美味佳餚都不沾染,何況現在他修行苦行,每天只吃(一顆)麻籽或米粒,(你竟)用這樣的話來譭謗他!」

淨飯王非常瞋恨惱怒,問眾位釋迦族人:「今天應該用什麼痛苦的方法殺了他們?」又有一個釋迦族人說:「依我的想法,應該挖一個火坑,(把他們)扔到火中去,讓他們母子倆都(燒得)一點不剩。」所有人都說這樣最好。(於是,讓人)立即挖了一個火坑,把佉陀羅木柴堆積在坑裡,用火點燃後就把耶輸陀羅帶到火坑邊上。這時耶輸陀羅,看見了火坑,才感覺到非常驚慌害怕,就像野鹿獨自被圍在打獵的圍場中間,四處觀看卻沒有誰可以依靠。

耶輸陀羅便自己大聲斥責道:「既然我自己沒有罪過,(為什麼卻)遭受這樣的災禍?!」遍觀所有的釋迦族人,沒有一個救自己的。(耶輸陀羅)抱著兒子長嘆,憶念(悉達多)菩薩說:「您有(大)慈悲,憐愍一切(眾生),天龍鬼神都尊敬您。現在我們母子倆,缺乏護佑,沒有過錯卻要遭受苦難,為什麼不見菩薩關心(我們)?為什麼不拯救我們母子?現在(很)危急,各天的善神們,(也)沒有憶念我們的。菩薩以前身在眾多的釋迦族人中,像滿月在群星中一樣(顯眼),如今卻再也不曾見一下!」(耶輸陀羅)立即向佛所在的方向,一心恭敬地頂禮,又拜了眾位釋迦族人,(然後)合掌對著火坑,說真實不虛之語:「我這個兒子,實在不是跟別人而有,(這孩子)曾六年在我胎中,如果(我此話)真實不虛,大火會消失,終究不會燒灼傷害到我們母子倆。」說完這話就立即跳入了火中。

這個火坑(當下)變成了水池,(耶輸陀羅)看到自己身處蓮花之上,恐懼全無,面容祥和喜悅,合掌對各位釋迦族人說:「如果我說的是假話,應該立即被火燒死。因為現在這個孩子真的是菩薩的兒子,憑著我說的是真實語,得以免去被火燒的災禍。」又有釋迦族人說:「看她的神態表情,沒有驚恐和畏懼,由此推理,知道(她的話)一定是真實的。」又有釋迦族人說:「這個火坑(竟)變成了清水池,以此驗證,(可以)知道她沒有過錯。」

這時眾位釋迦族人帶耶輸陀羅回到宮中,(對她)更加恭敬和讚歎。為她找來乳母,供養侍奉她的兒子,(待遇)就像平常一樣,沒有差別。祖父白淨王(對孩子的)疼愛非常深重,見不到羅睺羅就吃不下飯。如果想念悉達多菩薩時,就把羅睺羅抱在懷裡,以解除(自己的)憂愁思念。簡短捷說,已過了六年。白淨王渴望見到佛陀,(就)派人去請佛。佛(由於)憐愍(父親)的緣故,(就)回到自己的本國。來到釋迦王宮,佛把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變得都像佛身一樣,光明相好沒有差別。耶輸陀羅對羅睺羅說:「誰是你的父親,去他身邊吧!」這時羅睺羅,向佛頂禮完畢,(向佛走來,)正好站在如來的右足邊。如來就以無量劫中所修功德成就的(千輻)輪相的手,摩羅睺羅的頭頂。這時眾位釋迦族的人,都這樣想:「佛現在還有偏愛(自己子女)的心。」

佛知道各位釋氏族人的心念,就說偈語道:

「我對於國王眷屬,以及自己所生的孩子,

沒有偏愛之心,只是用手為他摩頂。

我所有的煩惱都已消除,徹底除滅了貪愛與憎恨,

你們不要(心存)懷疑,(認為我)對於這個孩子心生猶豫。

這孩子也會出家,重新成為我的法子,

大略說一下他的功德:(他)出家以後學習真正的佛道,

會成就阿羅漢的道果。」

老婆羅門諂偽緣 第百十八

所有狡猾、諂媚、詐偽、迷惑、欺騙他人者,外表看似正直,內心(卻)懷著奸詐,所以有智慧者應該細察真假。

比如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婆羅門,已經老了,(卻)娶了一位年輕的婦人。婦人嫌丈夫太老,常與別人發生不正當關係。欲心貪著,(她就)勸丈夫擺設宴會,宴請眾多年輕力壯的婆羅門。丈夫懷疑(婦人會)有姦情,不肯招來。這時那年輕的婦人,就設下了種種計謀,以迷惑她的丈夫。老婆羅門前妻所生的兒子,掉到火裡,當時年輕的婦人眼看著讓他掉到火中而不去拉他。老婆羅門問:「兒子今天掉在火中的時候,你為什麼不拉他?」(年輕的)婦人就回答說:「我從小以來,只接觸過自己的丈夫,沒有碰過其他的男子,為什麼你忽然間想讓我拉這個小男孩呢?」老婆羅門聽到這些話後,(還)以為就像她說的那樣。(由於)相信(自己)了解婦人的緣故,便在家裡擺設盛大的宴會,請眾婆羅門聚到一起。這時年輕的婦人便與別人私通。老婆羅門聽到這事後,心裡滿懷憤恨,立即取出(家中)寶物,裝進袋子,帶在身上,捨棄婦人而去。

(老婆羅門)離家已經(很)遠了,在路上遇見一位婆羅門,就一起結伴(而行)。在當天天黑的時候一起住宿,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又一起結伴前行。離開(住宿的)主人家漸漸越來越遠,那位婆羅門對老婆羅門說:「在昨天住宿的地方,有一個草葉粘到了我的衣服上,我從小就沒有侵佔過別人的東西,這個葉子粘在我身上被帶來,我感到很羞愧,想把草葉還給那位主人,(請)你一起停住等我去還(後回來)。」老婆羅門聽到(對方)這樣說,非常相信他的話,更加喜愛敬重他,承諾停在這裡等待。那位婆羅門假裝拿著草葉要去還給主人,(走到)不遠的地方,就進入一條溝壑裡,仰著肚子躺下,過了很長時間才回去,說已經把草葉還給主人了。老婆羅門信以為真,更加愛惜尊重他。

一時老婆羅門因為去方便,(還要)清洗大小便處,就將寶物寄託在婆羅門那裡。這個人不久後(便)帶著老婆羅門的寶物,丟下他就跑了。老婆羅門看見(他)偷去了自己的寶物,為那個人嘆惜,又為自己感傷,(十分)憂愁煩惱。

他心情惆悵地上路前進,又往前走了一會兒,在一棵樹下面休息。(這時,)看見一個鸛雀,口裡銜著草,對眾鳥說:「我們應該相互體恤,聚集在一個地方,共同居住(休息)。」這時眾鳥都相信它的話,(於是飛)來聚集在一起。此時,這個顴雀選擇等所有的鳥都走了以後,(就)進入它們的巢裡,啄取鳥蛋飲取裡面的蛋汁,殺其它鳥兒的幼子吃。當鳥兒們快回來時,又重新銜著草。鳥兒們回來以後,看見發生了這樣的事,都憤怒責問,而這顴雀(卻)抵賴不承認是自己幹的。這時所有的鳥兒們都知道它諂媚欺詐,(於是)都棄它而去。

在這樹下,又過了一會兒,(老婆羅門又)看見一個外道的出家人,身上穿著用撿來的破布縫製的法衣,緩步行走,(嘴裡一邊說著):「蟲兒們,去,去!」老婆羅門問他說:「為什麼一邊走路,一邊口裡喊著:‘去,去’?」外道回答說:「我是出家人,憐愍一切眾生,害怕傷害了蟲蟻,所以這樣。」這時婆羅門見到他是出家人(並且)說出這樣的話,(對他)深信不疑,立即跟隨來到了他的家中。在晚上睡覺時(外道出家人)對(老)婆羅門說:「我需要清閑寂靜,修行自己的心性,請你住到另外的房間,在那兒休息。」這個婆羅門,(平時)喜歡聽聞(有人)修行道法,此時心懷歡慶和喜悅。到午夜後,(卻)只聽到奏起音樂、唱歌跳舞的聲音,於是出來看。他看見那位出家的外道,通往外道住的房間有一個地洞,從裡面出來一個婦女,與他一起歡聚:如果女人跳舞,外道就彈琴;如果外道跳舞,女人就彈琴。

見到了這樣的事情,(老婆羅門)自己想:天下萬物,不論是人還是動物,沒有一個可以相信啊!說偈語道:

「(說什麼)不碰別的男人,(說什麼)將草葉還給主人,

顴雀啣草欺詐(眾鳥),外道(假說)害怕傷蟲。

這樣種種諂媚詐偽,沒有一個可以相信!」

這時國內有一位長者,家裡非常富有,有很多珍寶,在某天的夜裡,丟失了很多財物。當時國王聽說後,問長者說:「有誰來過,使財物丟失?」長者對國王說:「完全沒有與奸人和閑雜人來往,只有一位婆羅門,常與我一起進出。他自身清淨品德高尚,不侵佔世間的財物,草葉粘在衣服上都還會還給它的主人,除了他以外,再沒有別人了。」國王聽到後,捉拿婆羅門而審問他。這時長者前來對國王說:「那人行為清淨,世間人無法跟他相比,為什麼一轉眼就被抓起來了呢?我寧可丟失我的財物,希望大王放了(他)。」這時國王說道:「我以前曾聽說過有這樣的例子:外表假裝清淨,內心卻懷著奸詐邪惡。你不要憂愁煩惱,讓我來核實。」說完這話,立即去檢查追究。婆羅門(最終)理屈詞窮,依照事實低頭認罪。

所以有智慧的人,處世時心如明鏡,善於分辨真假,是世間的導師。

婆羅門婦欲害姑緣 第百十九

過去有一個婆羅門,妻子年輕,姿色容貌美麗妖艷,情慾深重,心中嚮往縱欲淫亂。因為有婆婆在,不能隨(自己的)意,心裡就偷偷的想奸計,要傷害她的婆婆。她裝成很孝順,來迷惑她的丈夫,早晚恭敬勤快,(侍候婆婆)衣食無缺。她的丈夫很高興,對妻子說:「你現在贍養婆婆可稱得上是孝婦,我母親臨老(的時候),(多虧)得到你的侍奉。」

妻子回答丈夫說:「現在我這世間的供養,對婆婆沒有太大的利益,如果能得到天上的供養,才是真的心願滿足,可有好辦法生天嗎?」丈夫回答妻子說:「婆羅門的辦法是跳下深淵、投進火中,(或者在烈日下曝曬同時在身體四方燃火,用)五熱①炙烤身體,這樣做就能夠生到天上。」妻子回答丈夫說:「如果有這樣的辦法,可以(讓)婆婆生天,受到自然的天供,何必不停地受這塵世間的供養呢?」

說完這話,丈夫相信了她,就在田野裡,做了一個大火坑,裡面堆積了很多柴草,(點燃柴草,)讓火燒得很旺,就在坑邊舉行聚會。(他)扶著老母親,招集親朋好友以及眾婆羅門,都到聚會的地方,奏起音樂,彈琴唱歌,盡情歡樂了一整天。賓客散去之後,他們單獨與母親一起留下,夫婦倆把母親帶到火坑邊上,推進坑裡,頭也不回就跑了。

當時火坑中有一小塊(突出的)邊緣,母親(恰好)落在上面,竟然沒有掉到火中。母親不久(爬)出坑,(此時)天已經快黑了,她按著來時留下的足跡,想走回家去。路上經過一片叢林,那裡(被樹木)遮蔽得十分黑暗,她害怕有虎狼、羅剎鬼等,就爬上一棵矮樹,躲避所害怕的東西。碰巧遇到盜賊偷了很多財寶,眾同夥跟隨一起,停留在樹下面休息。老母親很害怕,嚇得不敢動彈,但咳嗽時控制不住,在樹上咳出聲來。盜賊聽到咳嗽聲,以為是惡鬼,(嚇得)丟棄財物,各自分散逃跑了。等到天亮之後,老母親安然,不再害怕,就立即爬下了樹,選取(賊人扔下的)財寶,(拿了)瓔珞、珠玉、金鐲、耳環等各種很珍奇的東西,滿載回家。

夫妻倆看見母親,又驚又怕,以為是起尸鬼,不敢接近。母親就說:「我死後生天了,得到了很多財寶。」又對媳婦說,「這些瓔珞、珠玉、金鐲、耳環等,是你的父母、姨母、姑姑和姊妹拿來給你的。因為我老了沒力氣,不能多帶,告訴讓你去,想要多少給多少。」

媳婦聽了婆婆的話,非常高興,要求像婆婆那樣投身火坑,於是對丈夫說:「婆婆今天是因為投到火坑中,才得到這些財寶,因為她沒有力氣,不能多帶,如果我去,肯定能帶很多(奇珍異寶回來)。」丈夫就依她的話,挖了一個火坑。她投身跳進去,立即被燒焦,(跳進)去就永遠消失了。

這時眾天神說偈語道:

「人們對於(自己的)尊長,不應作出惡逆大罪,

比如這婦人想害婆婆,反而自焚燬滅了自身。」

烏梟報怨緣 第百二十

以前有(一群)烏鴉和(一群)貓頭鷹,相互怨恨。烏鴉等到白天,知道貓頭鷹看不見,踩殺貓頭鷹群,吃它們的肉。貓頭鷹就在夜裡,知道烏鴉晚上眼睛看不清,同樣來啄烏鴉群,啄開它們肚子,也吞吃它們。(一類)害怕白天,(一類)害怕黑夜,沒有終結的時候。

當時烏鴉群中,有一隻聰明的烏鴉,對所有的烏鴉說:「(我們同貓頭鷹)已經結成了怨家,沒有辦法可以化解,終究會相互殺害對方,雙方不可能同時存在,應該想辦法消滅所有的貓頭鷹,然後我們就可以得到歡樂,如果不這樣,最終會被它們打敗。」所有的烏鴉都回答說:「依你所說的,應該想什麼辦法,能夠消滅仇敵?」

聰明的烏鴉回答說:「你們眾烏鴉,只管刺啄我,拔掉我的羽毛,啄破我的頭。我會用計謀,讓它們覆滅。」於是(眾烏鴉)依它所說的辦法(而行)。(受傷的烏鴉)外貌憔悴,來到貓頭鷹的洞穴外,自己悲號起來。貓頭鷹聽到了這聲音後便(都)出來問:「你今天為什麼頭破血流,羽毛全被毀壞掉落了?來到我們這裡,哀叫聲如此悲苦,想要說什麼?」烏鴉對貓頭鷹說:「所有的烏鴉都仇恨我,不能活命,所以我來投靠(你們),躲避仇人。」這隻貓頭鷹憐愍它,想收留它,其它的貓頭鷹都說:「它是仇家,不能夠親近。怎麼能收留它,撫養我們的仇敵?」

這隻貓頭鷹回答說:「今天它因為困難來投靠我們,隻身一個,能做出什麼來?」於是便收養了它,常給它吃剩下的肉。時間久了,它的羽毛也漸漸長出來了,烏鴉表面裝作很歡喜,暗中打起主意來,銜來幹樹枝和各種草木,放在貓頭鷹的洞穴中,好似報恩的樣子。貓頭鷹對烏鴉說:「這有什麼用呢?」烏鴉就回答說:「洞穴裡,都是冰冷的石頭,用這草木來抵禦寒風。」貓頭鷹信以為真,就沒有做聲了。

而烏鴉就這樣要求守護洞穴,裝作供貓頭鷹使喚,以報答收養的恩情。那時遇到了暴雪,非常寒冷,所有的貓頭鷹急忙聚集到了洞穴中。烏鴉一看機會來了,十分高興,銜來牧牛人的火,來燒貓頭鷹的洞穴,所有的貓頭鷹一時間都在洞穴中被燒死了。

這時眾天人說偈語道:

「(對於)過去產生過隔閡、仇怨的對像,都不應該親近信賴,

就像烏鴉假託好心,放火燒死了所有貓頭鷹。」

婢共羊斗緣第百二十一

從前,有一個女僕,性情廉潔謹慎,經常負責替主人炒麥豆。當時主人家裡有一頭公羊,瞅空(就來偷)吃麥豆。(麥豆的)數量有(較大)損耗,主人很生氣。(女僕)相信(既然)自己沒拿,(那一定)都是被羊吃掉了。因為這個原因,女僕常常(很)討厭(公羊),經常用棍棒來打公羊;羊也十分生氣,(就用角)來頂女僕。這樣相互攻擊,前後不止一次。

有一天女僕因為空手取火,羊看見她沒有拿棍子,就直接來頂女僕。女僕因為緊急,就把取來的火放到羊背上。羊被火燙,到處亂衝亂撞,(點著了村子,)燒了村里人,(且)蔓延到山野裡。當時山中有五百隻獼猴,火勢來得兇猛,沒有來得及逃走,(於是)就都一同被火燒死了。

眾天人看到後,說偈語道:

「瞋怒爭鬥的地方,不應在其中停留,

(就如)公羊與女僕相鬥,(造成)村人和獼猴的死亡。」

附 錄

佛教詞彙相關註解

如是我聞

1.如是者,指經中所說之佛語,我聞者阿難自言也,佛經為佛入滅後多聞第一之阿難所編集,故諸經之開卷,皆置此四字。

佛地論一曰:‘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探玄記三曰:‘如是總舉一部文義,謂指己所聞之法故云如是。’理趣釋曰:‘如是者所謂結集之時所指是經也,我聞者蓋表親從佛聞也。’

2.如是者,信順之辭也。以信則言如是,不信則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為第一,故諸經之首舉阿難之能信而雲如是。

法華義疏一曰:‘立此六事為簡外道,外道經初皆標阿傴二字,如來教首六事貫。’

3.又外道之經典,開卷有阿(無之義)、傴(有之義)二字為吉祥之表,是諍論之本也,故佛教為避諍論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為信成就,我聞二字為聞成就。

如是法,我從佛聞

總結:「如是經法,我從佛親聞」

一時

1.天台觀經疏一,謂‘今不論長短假實,說此經竟,總謂為一時。’

2.指佛說法之時,亦即師資道合,機教相叩之時。

天台觀經疏一,謂‘今不論長短假實,說此經竟,總謂為一時。’

3.一時者,佛與弟子說聽和合之時也。

迦葉佛:於此世界人壽二萬歲時出世而成正覺。為釋迦佛以前之佛,即過去七佛中之第六佛。

佛的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出《佛說十號經》﹞

此十號義,若總略釋之,則:無虛妄名如來,良福田名應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也]名明行足,不還來名善逝,知眾生國土名世間解,無與等名無上士,調他心名調御丈夫,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知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名佛。具茲十德,名世間尊。祖師所述經教,皆依此義而釋。今此經中,合世間解、無上士以為一號,雖開合不同,其義則一,故兩存之。

1.如來,如來之義有三。謂法身、報身、應身也。金剛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也。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也。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應身如來也。

2.應供,謂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故號應供。

3.正遍知,(亦名正等覺),謂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故號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成無上覺,故號正等覺。

4.明行足,明即三明也。行足者,謂身口意業正真清淨,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

5.善逝,善逝者,即妙往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號善逝。

6.世間解無上士,世間解者,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也。無上士者,謂業惑淨盡,更無所斷。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世間解無上士。

7.調御丈夫,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槃,故號調御丈夫。(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8.天人師,謂非獨與四眾為師,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四眾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

9.佛,梵語具雲佛陀,華言覺。謂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故號為佛。(三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

10.世尊,謂以智慧等法,破彼貪瞋癡等不善之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人凡聖,世間、出世間,咸皆尊重,故號世尊。

(術語)劫初諸說上,皆有萬名,眾生漸鈍,則減為千名(如帝釋之千名),眾生彌昧,則減為百名,眾生更愚,則減為今之而十名。天竺俗法有十名,天上利根,尚有百名,大日如來天上成道,故應之而立百八號,釋尊於人界成道,故亦應之而立十號。

三十二妙相:

系轉輪聖王及佛之應化身所具之三十二種殊勝容貌與微妙形象。依《大智度論》卷四所載即:

1.足下安平立相;2.足下二輪相;3.長指相;4.足跟廣平相;5.手足指縵網相;6.手足柔軟相;7.足趺高滿相;8.踹如鹿王相;9.正立手摩膝相;10.馬陰藏相;11.身廣長等相;12.毛上向相;13.一孔一毛生相;14.金色相;15.大光相;16.細薄皮相;17.七處隆滿相;18.兩腋下隆滿相;19.上身如獅子相;20.身廣洪直相;21.肩圓好相;22.四十齒相;23.齒齊相;24.牙白相;25.獅子頰相;26.味中得上味相;27.大舌相;28.梵音相;29.目紺青相;30.牛眼睫相;31.頂髻相;32.白毫相

四無畏/四無所畏:

1.一切智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也。

2.漏盡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也。

3.說障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也。

4.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也。

十力:指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

1.知覺處非處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知三世業報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

3.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種禪定及解脫三昧等的智力;

4.知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眾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

5.知種種解智力,即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

6.知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

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8.知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

9.知宿命無漏智力,即知眾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

10.知永斷習氣智力,即於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的智力。

十八不共法:

﹝出法界次第﹞

不共法者,謂諸佛之智內充,無畏之德外顯,一切功德智慧,超過物表,不與凡夫、二乘[聲聞乘、緣覺乘]及諸菩薩共有也。

1.身無失,謂佛從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諸功德滿足,故一切煩惱俱盡,是名身無失。(劫,梵語具雲劫波,華言分別時節。)

2.口無失,謂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

3.念無失,謂佛修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於諸法中,心無所著,得第一安隱處,故名念無失。

4.無異想,謂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揀擇,是名無異想。

5.無不定心,謂佛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勝定,是名無不定心。

6.無不知已捨,謂佛於一切法,悉皆照知方捨,無有一法不了知而捨之者,是名無不知已捨。

7.欲無減,謂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減。

8.精進無減,謂佛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減。

9.念無減,謂佛於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是名念無減。(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

10.慧無減,謂佛具一切智慧,無邊無際不可盡;故隨慧而說,亦無有盡,是名慧無減。

11.解脫無減,謂佛遠離一切執著,具二種解脫:一者,有為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解脫;二者,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淨盡無餘,是名解脫無減。(無漏者,謂不漏落生死也。無為者,謂稱性而修,無所作為也。)

12.解脫知見無減,謂佛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瞭,分別無礙,是名解脫知見無減。

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謂佛現諸勝相,調伏眾生,稱智演說一切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業隨智慧行。

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謂佛以微妙清淨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是名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謂佛以清淨意業,隨智而轉,入眾生心而為說法,除滅無明癡暗之膜,是名意業隨智慧行。

16.智慧知過去世無礙,謂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17.智慧知未來世無礙,謂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18.智慧知現在世無礙,謂佛以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地理

北俱盧洲:意譯勝處、勝生、高上,以其地勝於其他三洲而得名。地形方正。

閻浮提:即南贍部洲,位於須彌山南方,此洲盛產閻浮樹,又出產閻浮檀金。其地形如車箱,人面亦然。此洲人民,勇猛強記而能造業行、能修梵行、有佛出世其土地中,因此三事勝於其他三洲及諸天。

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又作忉利天。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須彌山頂上,四面各八萬由旬。

五道六道:開合不同,五道加阿修羅道,則為六道。攝阿修羅道於五道內有二義:一唯攝於天趣,一攝於天趣鬼趣之二者。見唯識樞要下本。新譯家多用五趣。

六道:與六趣同。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是也。此六者,乃眾生輪迴之道途,故曰六道。眾生各乘因業而趣之,故謂之六趣。

三塗:火途、刀途、血途。即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欲界:具有淫慾、情慾、色慾、食慾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二十處,因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

人物

長者:一稱長者,體具十德:一姓貴;二高位;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備禮;九上嘆;十下歸。

居士:注維摩經一:‘什曰:外國白衣多財富樂者,名為居士。肇曰:積財一億,入居士裡。寶貨彌殖故,貪著彌深。’天台觀音義疏曰:‘居士者,多積賄貨,居業丰盈,以此為名也。’慧遠維摩經疏一曰:‘居士有二:一廣積資財,居財之士,名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嘉祥法華義疏十二曰:‘居士有二種:一居捨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財一億,故名居士。’

優婆塞:梵語優婆塞,華言清淨士。謂雖在家,能持五戒,清淨自守;又云近事男,謂能持戒,可親近承事諸佛法,故名優婆塞。

頭陀:譯曰抖擻,謂抖擻衣服飲食住處三種貪著之行法也。南山律鈔:位分為四。衣二:一納衣,二但三衣。食四:一乞食,二不作餘食法,三一坐,四一揣(徒端切。揣者,雜也。一和雜者,不以種種盛貯,名一揣食)。處五:一蘭若,二塚間,三樹下,四露坐,五隨坐。威儀一,常坐。

轉輪王:於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出世,統治四洲。《輪王七寶經》:「其王出時有七寶現。何等為七?所謂輪寶、象寶、馬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摩尼寶、女寶。

婆羅門:梵語婆羅門,華言淨行。義雲承習梵天法者。其人種類,自云從梵天口生,四姓中勝,獨取梵名,唯五天竺有,餘國即無。

其種別有經書,世世相承,以道學為業。或在家,或出家,多恃己道術,我慢人也。

「婆羅門法。七歲以上在家學問,十五已去,學婆羅門法,遊方學問。至年四十、恐家嗣斷絕,歸家娶妻,生子繼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

梵志:

1、志求生於梵天的人。

2、在家的婆羅門。

3、指一切外道之出家人。

四天王/四大天王:

1.東方持國天王:此天王護持國土,安撫眾生,故稱持國天王,又稱東方天王。

2.南方增長天王:能令眾生善根增長。

3.西方廣目天王:能以淨天眼常觀閻浮提。

4.北方多聞天王:乃閻浮提北方之守護神,住於須彌山第四層之北面。率領夜叉、羅剎等二神眾,兼守其餘二洲。由於時常守護道場,聽聞佛法,故稱多聞。

帝釋:帝釋天又稱釋提桓因,為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為佛教之護法神。

梵天:色界之初禪天名。因此天無慾界的淫慾,寂靜清淨,故名梵天。

辟支佛/緣覺/獨覺

「辟支佛」漢譯為「緣覺」或「獨覺」。按《法華經》辟支佛乘的說法,求自然慧樂獨善寂者,示獨覺之義;深知諸法因緣者,示緣覺之義;辟支佛具此二義

羅漢:小乘極悟之位名。一譯為殺賊,殺煩惱賊之意;二譯為應供,即當受人天供養之意;三譯為不生,即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報之意。

佛法

五戒/居士五戒:

指五種佛制戒,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制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八關齋戒:

關者,禁也。謂禁閉殺盜淫等八罪,使之不犯故也。

齋者,過中不食也。以八戒助成齋法,共相支持,故又名八支齋法。

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非梵行;4.不妄語;5.不飲酒;6.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7.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8.不坐高廣大床;9.不非時食。

前八條為戒,後一條為齋。

十善: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止,則止息己惡,不惱於他;即止息十惡;(「十惡」見下一條。)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也。即當行「放生、佈施、清淨梵行、實語、和合利益、柔和軟語、質直正言、慈忍、正信正見」之善

十惡:惡即乖理之行。謂眾生觸境顛倒,縱此惑情,於身口意,動與理乖,成此十惡也: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邪見。

四諦法:指苦、集、滅、道四種正確無誤之真理。此四者真實不虛,故稱四聖諦。又此四者為聖者所知見,故稱四聖諦。

1.苦諦:指逼迫身心苦惱之狀態。苦諦即關於生死實是苦之真諦。

2.集諦:招集之意。審實一切煩惱惑業,實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諦即關於世間人生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諦。

3.滅諦:寂滅。審實斷除苦之根本——欲愛,則得苦滅,可入於涅槃之境界。滅諦即善於滅盡苦、集之真諦。

4.道諦:能通之義。審實滅苦之道,乃正見、正思維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則可超脫苦、集二諦,達到寂靜涅槃之境。道諦即善於八正道之真諦。

慈心:

1.慈心的所緣,是缺乏安樂的有情。

2.慈心的行相,即慈心心理活動的相狀,有三個方面,即思惟:怎麼能讓他得到安樂?多麼希望他獲得安樂;應當由我來為他成辦安樂。《瑜伽師地論》說:「以慈心者,為欲令得樂義故。」

悲心:

1.悲心的所緣,即具有苦苦、壞苦、行苦的苦惱有情,包括下至地獄、上達有頂的有情。

此處,須明確悲心的所緣境,未精通苦諦的人一般只有「緣苦苦悲」,連「緣壞苦悲」都很鮮少或很微弱,更不必說「緣行苦悲」,如此,悲心的所緣就很狹小。

所以,此處,緣有情悲是遍緣三界輪迴的一切有情的悲心。這是經由學習苦諦教法發展而來的。因此,修學苦諦成為引發大悲心的重要基礎。

2.悲心的行相有三方面,即想:怎麼能讓有情脫離這種痛苦(為有情著想的心);但願有情脫離痛苦(善願心);我應當讓他脫離痛苦(責任心)。

六度: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佈施能度慳貪,持戒能度毀犯,忍辱能度瞋恚,精進能度懈怠,禪定能度散亂,般若能度愚癡。

涅槃:簡單地說,「涅槃」就是經過修道,能夠徹底地斷除煩惱,具備一切功德,超脫生死輪迴,入於「不生不滅」。如《涅槃經》卷四所說:「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離諸有(指生死)者,乃為涅槃。

果位

須陀洹果:又稱初果,指斷盡三界之見惑,預入聖道法流,以第十六至八無漏聖道(或聖者)之階位。

斯陀含果:即四聖果中之第二果。指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而證得聖者果位並以來返人天一次而得名。

阿那含果:阿那含意譯不還、不來,乃聲聞四果中第三果之聖者。彼等已斷盡欲界九品之惑,不再來欲界受生。未來當生於色界無色界,不再來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還。

羅漢果:即第四果又作極果、無學果。指已斷盡色界無色界之一切見惑、修惑而永入涅槃之聖者。

其它詞彙

五蘊:色、受、想、行、識。

五通:指修四根本靜慮所得之五種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及宿命通、神足通。

六通:五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及宿命通、神足通)再加上漏盡通。

結夏安居:印度每年夏季長達三月之久,此三個月間出家比丘禁止外出遊方而聚居一處修行。此為避免雨季期間外出踏殺地面之蟲類及草木之新芽而引世譏。這樣形成了僧眾夏天安居三個月用功辦道的規制。

善來比丘:佛陀對比丘稱「善來比丘」時,該比丘即得具足戒,此謂「善來得」,係限世尊一人特授之作法。即由彼人之願力與佛陀之威神力,佛向欲出家之人稱「善來比丘」,彼人即為沙門,具備剃髮與著袈裟之相,得具足戒。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佛教故事系列

王子公主的故事 躲在暗室裡的公主 波斯匿王的王后茉莉...

【佛學漫畫】釋迦牟尼佛傳

星雲大師著,林鉅晴繪。...

《竭誠方獲實益論》白話譯

(印光大師著 圓濤法師白話譯) 諺語說:對人低下謙恭的...

歷代名人與佛教的故事

我國著論弘化第一人牟融 西漢末年,佛教從印度經西域傳...

《三寶歌》淺釋

大家都很熟悉《三寶歌》,佛教界重大法事活動都是在《...

《臨終三大要》白話譯

人生最悲慘的事情就是死亡,可是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避...

蒙山施食儀白話解釋

蒙山,在四川省雅州府名山縣。這座山的前面,有一個最...

律航法師《念佛入門白話解》

第一講 三皈五戒 念佛常識 我常想假定全世界人人能受...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註音版】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

【大藏經】【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大藏經】【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王祜植槐

宋朝有一人,姓王名祜,官做到兵部侍郎,為人十分厚道...

國王殺生為佛所阻

佛陀時代,有位國王名叫和默處,由於他的國家地處偏僻...

佛陀僧團論苦的根源

人生什麼是苦?什麼是樂?根本沒有一個標準可以衡量,...

負債為牛之宿緣

昔時,佛與千二百五十位常隨大比丘弟子及眾多菩薩,來...

將惡習變成自己的助力

又是一年春好處,待到回望弱冠時。轉眼間,我離畢業又...

有求皆是苦

有求皆苦,在這個充滿競爭與追求的社會裡,人們總是認...

在淨土中還有身體的顯示嗎

問: 在淨土中還有身體的顯示嗎? 宏海法師答: 這是個...

學佛的好處與利益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徒多達十餘億,而其教義...

聖嚴法師:別人不做的工作都由我來做吧

如果你對工作有非你不可的責任和使命感,做起事來一定...

珍惜每一秒,精進學佛法

生命活著是以付出生命為代價。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或...

正念不足,內心就會生起邪念

世間上有邪與正兩種力量,若邪不勝正,為什麼我們內心...

善人為何得惡報?因為你只認識了一半

我們看見的世間相好像不平等,有很多的年齡很大的都活...

人生起起落落,佛法讓我重生

10年前,我曾信仰過其他宗教,同時也接觸了傳統文化,...

不要用修行來傷你的心

第一點,修行不應該有時間性。 不要把它當工作,有上...

見壞法者能呵責,當知是人真佛子

在現實生活當中,有很多信仰者陷入了一個誤區,什麼樣...

斷除業力的相續,尤其淨土宗更重要

外道,我們看經典上,尤其是《阿含經》,其實它這個外...

【佛教詞典】理具

天台宗有理具和事造的名稱,法性的理體,本來具足三千...

【佛教詞典】破僧就時分別

子題:破羯磨僧通二世、破法輪僧唯局佛世、破羯磨僧通...

【視頻】果良法師《至誠供養三寶,福報自得,誰也無法奪取》

果良法師《至誠供養三寶,福報自得,誰也無法奪取》

【視頻】居士佛門儀軌

居士佛門儀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