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光大辭典】(第85頁)   更多詞典列表

實叉難陀

(652~710)梵名 ?iksānanda。又作...

實大乘

指彰顯真實教義而不帶權假方便之大乘教。為「權大乘」...

實用佛學辭典

民國二十三年(1934),上海佛學書局編印之佛學辭...

實在論

(realism)為一種本體論之哲學見解。認為抽像...

實有

指具有恆常不變之實體。即自體為實際存在者,稱為實有...

實利論

梵名 Artha?āstra。通常 Artha?ā...

實我實法

實我、實法之併稱。有常、一、主、宰等義之實在我體,...

實法宗

為制教三宗之一。南山律宗之判教,將一代佛教分判為制...

實相

梵語 dharmatā、bhūta-tathatā...

實相三昧

指空、無相、無作之三三昧。空三昧,即與苦諦之空、無...

實相印

又作一法印。實相,指諸法實相之義理。此種實相為佛佛...

實相寺

(一)韓國佛教禪門九山之一。位於韓國慶尚南道和全羅...

實相身為物身

指佛之實相身與為物身。曇鸞往生論註卷下(大四○·八...

實相花

實相之妙理,乃學佛修行者所欲證悟而企望者,故以實相...

實相風

實相之妙理,能吹拂凡夫迷妄之塵垢,一如世間風之吹拂...

實相涅槃

即以諸法實相為涅槃。特別為中觀學派所提倡。中論卷四...

實相無相

指宇宙萬象之真實相,乃離於相對的差別之相,而為真實...

實相無漏大海

真如實相離於一切妄染,故稱無漏,是即空真如;又真如...

實相論

即以實相為主,闡明一切諸法本體之思考方法。此乃針對...

實相觀

又作理觀。即觀察實相之行法。反之,觀察因緣所生之差...

實教

為「權教」之對稱。指如來隨自意真實之教法。反之,隨...

實勝寺

位於遼寧瀋陽市。又稱皇寺或黃寺。為清入關前盛京最大...

實報無障礙土

天台宗所立四土之一。略稱實報土。指初地以上之法身菩...

實語

梵語 satya-vāda,巴利語 sacca-v...

實際

(一)梵語 bhūta-koti。真實際極之意。即...

實際寺

位於陝西西安。系隋代太保上柱國薛國公長孫覽所造。據...

實范

(?~1144)日本真言宗僧,亦為東密中川流始祖。...

實賢

(1686~1734)清代淨土宗僧。蓮宗第九祖。江...

實諦

指真如一實之諦理。又作一實諦、一實、一諦。與「真諦...

實證主義

(Positivism)又作實證哲學、實證論。即主...

寢堂

禪林中,住持之寢室。為住持在公事方面接待賓客、僧眾...

對告眾

又作對告人、對告者。指佛說法之際,從聽眾中特選為對...

對法藏

(一)三藏之一。即指論藏。對法,即論典。彙集一切論...

福分

為「道分」之對稱。系「二分」之一。福者,功德之義;...

福生天

梵名 Punya-prasava。為色界十八天之一...

福田

梵語 punya-ksetra,巴利語 pua-k...

福田衣

為袈裟之異名。以供養僧眾能獲大功德,而稱僧眾為福田...

福田院

即救濟院,專門收容老幼殘疾而無依靠之人。北宋嘉祐(...

福田淨德

謂出家之人須清淨己德,以作為世間之福田。蓋世人若供...

福田無上心

為六種淨心之一。即於敬田、悲田、恩田等諸福田中,虔...

福因

指招感福德果報之業因,即佈施等善根功德之總稱。據福...

福地

(一)寺院之美稱,意即能生福德之處,亦有稱之為福庭...

福足

二足之一。為「智足」之對稱。足,為進修之義。謂六波...

福舍

梵語 punya-?ālā。音譯奔攘舍羅。為供應旅...

福亮

日本三論宗大和元興寺之學僧。又作福領。本系我國隋唐...

福城

指善財童子參詣文殊菩薩之處所。依八十華嚴經卷六十二...

福度

(1637~?)明末清初臨濟宗僧。西蜀(四川)永川...

福建子

指宋代臨濟宗智朋禪師。閩(福建)人。號介石。生卒年...

福相法身

二種法身之一。為「智相法身」之對稱。即受持教法而為...

福國寺

位於台灣台南。為高雄縣佛光山寺之台南分院。本寺原為...

福清玄訥

唐末五代高麗僧。法號玄訥。通解語文,嗣法於青原系統...

福斯保爾

(Fausbll, Michael Viggo; ...

福智

福德與智慧之併稱。據成唯識論卷九記載,菩薩所修諸勝...

福智二業

體達智慧之業,稱為智業;其他一切功德業稱為福業。於...

福等三業

福業、非福業與不動業之併稱。系就界之上下與感果之可...

福業

梵語 punya-karma。指能招感人、天福利果...

福裕

(1203~1275)元代曹洞宗僧。太原文水(山西...

福遇

(1245~1313)宋末曹洞宗僧。又作弗遇。字還...

福聚

(1686~1765)清初律僧。義烏(浙江)人,俗...

福聚海無量

謂福德之積聚廣如大海,無量無限,乃讚歎觀世音菩薩福...

福蓋

謂福德覆身,即由修行諸善業而得種種福利加被其身。福...

福蓋正行所集經

凡十二卷。龍樹集,宋代日稱等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

福增

(一)梵名 ?ī-vaddhi,巴利名 Sirī-...

度轢鑽

為一需藉車拉轉,以使之鑽物之大錐。秦始皇建阿房宮(...

福德門

二門之一。為「智慧門」之對稱。指六度中之佈施、持戒...

福德資糧

二種資糧之一。為福德莊嚴之異名。謂修持六度中之前五...

福德藏

指觀無量壽經所說之定善、散善諸行。以此類善行能得種...

福慧

(一)又稱福觀。即福德與智慧二種莊嚴。福者修六度中...

福嚴寺

(一)位於湖南衡山擲缽峰下,距磨鏡台約半公里。創建...

種三尊觀

密教觀法之一。即依序觀本尊之種子、三昧耶形及尊形。...

種子

梵語 bīja,巴利語同。(一)如同穀類等之由其種...

種子六義

唯識宗謂諸法之種子各有本有、始起二類,而種子須具備...

種子生現行

略稱種生現。指由吾人心識內之「種子」而形成諸法之現...

種子袈裟

又作咒字袈裟、種子衣。為輪袈裟之一。即摺疊長一公尺...

種子惑

為「現行惑」之對稱。乃生起一切煩惱之種子,亦即根本...

種姓制度

種姓,英語、法語 caste,德語 kaste。系...

種性

梵語 gotra。又作種姓。即佛及聲聞、緣覺、菩薩...

種草

比喻佛性,謂佛性之於人,猶如草木之含藏種芽,係人人...

種智

為一切種智之略稱。即佛了知一切種種法之智慧。據大智...

種智院大學

位於日本京都。系真言宗京都各派所立之新制大學。種智...

種智還年

系天台宗九祖湛然為喻顯「本跡二門」之理,於解釋法華...

種種色世界

謂種種色相之世界。據八十華嚴經卷十三光明覺品載,世...

種種事功德

於極樂淨土二十九種莊嚴中,屬國土莊嚴之十七種功德之...

種種界智力

梵語 nānā-dhātu-jāna-bala。又...

種種勝解智力

梵語 nānādhimukti-jāna-bala...

種熟脫

系下種、調熟、解脫之略稱。為佛化益眾生之三階段。下...

稱名

又作稱佛、唱名、念佛。即稱念諸佛、菩薩之名號,目的...

稱名雜行

為唐代淨土宗善導大師所立五種雜行之一。除稱念阿彌陀...

稱念

口中稱誦佛之名號,心中亦同時念佛,即稱名念佛之意。...

稱法本教

又作稱性本教。為「逐機末教」之對稱。謂契合法性之根...

稱法界

又作稱性、稱法。謂契合於法界之真性。華嚴宗以華嚴經...

稱揚諸佛功德經

凡三卷。北魏吉迦夜譯。又稱現在佛名經、諸佛華經、稱...

稱號

又作名稱。於諸佛之稱號中,自古即以如來(梵 tat...

稱讚

謂稱揚讚歎其功德。據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下載,受持諷誦...

稱讚七佛名號功德經

全一卷。又稱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受持七佛名號經...

稱讚淨土七經

即淨土教所依據之七部經典;此七經皆讚歎淨土之殊勝,...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全一卷。唐代玄奘譯。略稱稱讚淨土經。收於大正藏第十...

竭叉國

系帕米爾高原中之古國。據高僧法顯傳所載,此國每五年...

竭伽仙

竭伽,梵語 garga,巴利語 gagga。又作揭...

端心正意

謂端正嚴肅己心與意念,即制止貪瞋癡三毒而不作眾惡。...

端坐

坐禪之相狀,即正威儀而坐。系坐禪之正確坐相,不得前...

端的

禪林用語。謂事理之本末始終,確切分明而顯然可見。義...

端美三菩提

西藏名 Thon-mi-sambhota。又譯作吞...

端美文法

即文法論根本三十頌(藏 Luv-du ston-p...

端嚴

謂端正莊嚴。如勝鬘經所說(大一二·二一九上):「又...

管主八

元代僧。生卒年、籍貫俱不詳。曾任松江府(江蘇松江)...

管法成

西藏之宗教學者、譯經家。世代為後藏達那(日喀則地區...

管毒木

乃常瞿梨童女所持物之一。或謂系四角形之木;或謂以毒...

管弦講

謂於佛前吹奏管弦以營供養。古代印度即有此風俗,據長...

管屬僧尼

指我國古代朝廷管理僧尼之制度。據大宋僧史略卷中管屬...

箕坐

為坐法之一。橫左足,斜立右膝,右足跟壓覆於左足底之...

算沙法門

系善財童子(梵 Sudhana-?resthi-d...

算題

又稱短冊。略稱算。系天台宗論場中之條目。算,即細長...

絃樂器之一。又稱秦箏,或唐琴。為自古流行於東方諸國...

此、這之意。如「個里」、「個人」等。系流行於唐代以...

個個圓常道

為華嚴宗、天台宗所說幽遠玄妙之教。圓者,完全圓滿之...

精明

精,精妙;明,明白。精明,指自性清淨心中本具之絕妙...

精舍

又做精廬。意為智德精練者之舍宅。即寺院之別稱。經典...

精室

為密教修法之道場。意即精妙之壇場,或精修練行者之室...

精真

指精明真如之本性。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

精進

梵語 vīrya,巴利語 viriya。音譯作毗梨...

精進十種利益

據月燈三昧經卷六載,修菩薩行者,於諸梵行念念進修而...

精進弓

弓有強勁捷疾之推進力量,故經典中常以之比喻精進。同...

精進佛七

專以稱念阿彌陀佛之名號為主,為期七天之修持法會。修...

精進波羅蜜菩薩

精進波羅蜜,梵名 āryavīrya-pāram...

精藍

即僧徒所居之伽藍。藍,伽藍之略。伽藍為精進修行者所...

精靈

指人之神識或物之精。又作精神、精魂、魂神精識。或單...

精靈棚

日本佛教用語。指於盂蘭盆會期間所設之壇,其上放置飲...

精靈會

日本佛教用語。精靈,死者之靈魂。於日本,盂蘭盆會亦...

綜理眾經目錄

全一卷。東晉道安(314~385)撰。又稱苻秦沙門...

綜藝種智院

位於日本京都市南區九條。為日僧空海所創設之私立學校...

綠度母

度母,梵名 Tārā,全稱聖救度佛母,我國古代稱多...

緊那羅

梵名 Kijnara,巴利名 Kinnara。又作...

緊波迦果

緊波迦,梵語 kimpaka。屬胡蘆科之一種毒草。...

網明菩薩

網明,梵名 Jālinīprabha,又譯作明網、...

綱目

綱,與網通。天台以頓、漸、秘密、不定之化儀四教為此...

綱格

指佛門規章。摩訶止觀卷七下(大四六·九七下):「教...

綱維

負責領導、維持寺院諸事之職僧。據義楚六帖卷六師徒教...

綺語

梵語 sajbhinna-pralāpa。又作雜穢...

維口食

為四種邪命之一。又作維邪食。維,指四維,乃堪輿家所...

維那

維那二字,係梵漢兼舉之詞;維,綱維,統理之義;那,...

維威卡難達

(1862~1902)梵名 Svāmī Vivek...

維祇難

梵名 Vighna。三國吳僧。天竺人。生卒年不詳。...

維摩

梵名 Vimalakīrti。音譯毗摩羅詰利帝。又...

維摩經

梵名 Vimalakīrti-nirde?a。凡三...

維摩經玄疏

凡六卷。隋代智顗撰。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八冊。又稱維摩...

維摩經略疏

(一)凡五卷。隋代吉藏(549~623)撰。又稱維...

維摩經疏

凡二十八卷。隋代天台大師智顗撰。又稱淨名廣疏、維摩...

維摩經義記

凡四卷或八卷。隋代慧遠(523~592)撰。又稱維...

維摩經義疏

(一)凡六卷。隋代吉藏(549~623)撰。又稱維...

緇衣

又作黑衣、墨衣、墨染衣。即黑色法衣。僧侶著用之。緇...

緇門

緇,黑。僧衣色黑,故稱僧侶為緇流或緇徒。緇門者,緇...

緇門世譜

全一卷。詳稱終南山天龍會集緇門世譜。又稱釋氏源流五...

緇門崇行錄

全一卷。明代袾宏輯。收於卍續藏第一四八冊。本書作者...

緇門警訓

凡十卷。元代臨濟宗僧永中補,明代臨濟宗僧如巹續補,...

緇素

緇與素之併稱。又稱緇白。緇,黑;素,白。出家眾通常...

緇黃

為僧侶與道士之併稱。因僧侶著緇服,道士戴黃冠,故二...

指對於違犯戒律者,依其罪之輕重而施予種種處罰。有大...

翠微寺

(一)位於陝西西安南方約二十九公里處之終南山。又稱...

翠岩

五代僧。又作翠岩。法號令參。湖州(浙江吳興)人。雪...

翠岩夏末示眾

禪宗公案名。又作翠岩眉毛。五代之翠岩(岩)禪師於夏...

耳聽。與思、修合稱三慧。對於根據經典而來之教說,聽...

聞光力

聞,聽聞而信解之;光,光明;力,威力。聞光力,謂聞...

聞名

謂聞佛之名號,特指聞阿彌陀佛名號而言。阿彌陀佛四十...

聞成就

為六成就之一。每一經典首端均有「如是我聞:一時,佛...

聞法

又作聽法、聞經。謂聽聞佛之教法。凡從佛直接聞法、從...

聞陀羅尼

又作聞持陀羅尼、法陀羅尼。為四陀羅尼之一。瑜伽師地...

聞信

謂聞阿彌陀佛之名號而生信。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

聞思修

聞,指聽聞教法;思,指思惟義理;修,指修行。而聞慧...

聞香教

為明代民間宗教之一。又稱東大乘教。萬曆(1573~...

聚沫

沫,水泡。聚沫,指聚集之水泡。經典中用以譬喻有為法...

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聚落

梵語 grāma,音譯枷喇摩;巴利語 gāma。又...

聚墨

用以譬喻物之黑。無量壽經卷上頌曰(大一二·二六七上...

肇論

全一卷。後秦僧肇(384~414)撰。收於大正藏第...

肇論疏

(一)凡三卷(下卷缺)。南朝陳代慧達撰。又稱肇論吳...

膏明

為形容行、解二者相輔相成之譬喻。膏,指膏油,比喻正...

台座

本指規定佛像之位置。其後,依照儀軌,用以襯托佛像者...

與力不障

增上緣之一。為「無力不障」之對稱。謂付予助力,使之...

與欲

當僧團行布薩、自恣及其他行事作法(即羯磨)之際,遇...

與奪

為禪家用以指導學人之方法。與,給予修行者自然發揮,...

與麼

禪林用語。原為宋代之俗語。又作恁麼、異沒、伊麼、漝...

與願手

即結「與願印」之手相。與願印,印相為右手仰掌,舒五...

蒙古佛典

即蒙譯佛教聖典之總稱。蒙古民族自十三世紀歸依佛教以...

蒙古佛教

佛教傳入蒙古最遲在元憲宗蒙哥之世(1251~125...

蒙古佛教史

西藏名 Hor chos-byuv。Hjigs-m...

蒙古源流

(Erdeni yin Tobci)凡八卷。撒岡賽...

蒙骨王

(Mongkut, 1804~1868)為泰國佛教...

蒙堂

禪林都寺以下之知事職者,於退職後所安養之寮舍;或用...

蒙潤

(1275~1342)元代僧。嘉禾(浙江嘉興)人,...

蒲甘

(Pagan)上緬甸之古都,為緬族文化與信仰之中心...

蒲室集

凡十五卷。元代僧笑隱大欣撰,延俊等編。元代刊行。輯...

蒲美蓬

(1928~)泰國第九世國王。父宋卡,母雙汪。十九...

蒲團

以蒲草編織而成之圓形扁平坐具。又稱圓座。乃僧人坐禪...

蒲闍尼

為梵語 bhojanīya 之音譯。又作蒲膳尼。意...

(一)梵語 āvarana,覆障之義。指煩惱,因煩...

蓋天蓋地

禪林用語。又作普天普地、盡十方世界。(一)謂佛法之...

蓋格爾

(Geiger, Wilhelm; 1856~19...

梵語 satya,巴利語 sacca。審實不虛之義...

蓋纏

蓋與纏皆為煩惱之異名。蓋,覆障之義;因煩惱可覆障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