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教故事
慧律法師
大安法師
淨界法師
印光大師
夢參法師
佛經咒語
阿彌陀佛
觀音菩薩
地藏菩薩
佛法入門
佛學問答
念佛
智慧
福報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懺悔
【佛光大辭典】(第84頁)
更多詞典列表
雉救林火
大智度論卷十六所載之佛教傳說。昔有野火燒林,林中有...
雷必喜饒
宋代西藏譯經師。生於瑪氏家族。受阿里小王之命與仁欽...
雷次宗
(386~448)南北朝劉宋豫章南昌人。字仲倫。少...
雷音寺
位於台灣宜蘭市北門。為佛光山之宜蘭分院。乃蘭陽地區...
雷峰塔
位於浙江杭縣西湖。乃西湖勝景之一。塔系五代吳越國王...
電光石火
又稱石火電光。喻事情之急速。碧岩錄第二十六則頌(大...
電光朝露
比喻人身無常之用語。心地觀經卷一(大三·二九六上)...
靖嵩
(537~614)隋代僧。涿郡固安(河北)人,俗姓...
靖邁
唐代僧。又作靜邁。梓潼(四川梓潼)人。志操高潔,深...
預言
本義指神借特定人之口宣說神意。與「巫」同義,相當於...
預流向
預流果為四沙門果中之初果,乃預入無漏聖道之果位,此...
預流果
梵語 srotāpanna。音譯須陀洹、窣路多阿半...
預修
又作逆修。欲於死後往生淨土,趣入菩提之道,故在生前...
預修十王生七經
全一卷。唐代藏川所述。全稱閻羅王授記四眾逆修生七往...
頑石點頭
東晉僧竺道生之故事。相傳道生嘗於虎丘山聚石為徒,講...
頓大
指華嚴經。頓,頓教;大,大乘教。以華嚴宗之觀點而言...
頓中頓
(一)謂頓教中之頓教。天台宗於所立化法四教中,嘆美...
頓成諸行
「遍成諸行」之對稱。華嚴家謂,依圓融門修行之菩薩,...
頓悟入道要門論
凡二卷。唐代大珠慧海撰。收於卍續藏第一一○冊。原為...
頓悟成佛說
主張「悟時即法性至理一體;一悟一切悟,而無階級次第...
頓悟漸悟
快速直入究極之覺悟,稱為頓悟;依順序漸進之覺悟,稱...
頓教
(一)以說法之內容而分,長時間修行而後到達悟境之教...
頓教一乘
指淨土法門。系唐代善導大師所判。以其速疾成佛,故稱...
頓漸二教
不依次第,快速到達覺悟之教法,稱為頓教;依順序漸進...
頓寫
迅速書寫經典之謂。法華傳記卷八記載唐代永徽(650...
頓機
指聞頓教而頓悟佛道之機類。圓覺經(大一七·九二一下...
頓斷
煩惱一時斷滅,稱為頓斷;若經長時間漸次破除煩惱,則...
頓證菩提
疾速獲得正果、證得菩提,稱為頓證菩提。此語大多用於...
頌古
禪宗將古人指導弟子所開示之公案(古則),以簡潔的偈...
馱
悉曇字 (dha)。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四十二字門之...
馱那羯磔迦國
馱那羯磔迦,梵名 Dhanakataka。又作大安...
馱都法
馱都為梵語 dhātu 之音譯,為界、體、分之義。...
髡人
即指僧人。髡,去發之意。佛教自教祖釋迦牟尼自身開始...
髡殘
(一)清代僧。武陵(湖南常德)人,俗姓劉。字白禿,...
鳩那羅
(一)梵語 kunāla 之音譯。又作駒那羅、拘那...
鳩槃荼
梵名 Kumbhānda,巴利名 Kumbhand...
鳩摩羅什
(344~413,一說 350~409)梵名 K...
鳩摩羅佛提
梵名 Kumāra-buddhi。意譯作童覺。前秦...
鳩摩羅炎
梵名 Kumārāyana。又作鳩摩羅琰。天竺人,...
鳩摩邏多
梵名 Kumāralabdha, Kumāralā...
鼎湖山誌
凡八卷。清朝成鷲撰。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鼎...
鼎徹
清代曹洞宗僧。號了堂。江南甘泉(位於江蘇)人,俗姓...
鼓
敲打樂器之一。由金、玉、木、石等所制,有各種形狀及...
鼓山
位於福建福州東郊、閩江北岸。山勢綿延十七公里,嶺上...
鼓山誌
凡十四卷。清代黃任撰。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
鼓山系
以明代永覺元賢(1578~1657)禪師為宗祖之禪...
鼓山神晏禪師語錄
全一卷。全稱鼓山先興聖國師和尚法堂玄要廣集。又作興...
鼓山聖箭
禪宗公案名。為唐代雪峰義存禪師對於弟子鼓山神晏之能...
鼓樓
懸掛鼓之建築物。其位置在大殿或講堂之右,而與鐘樓相...
鼠嘍栗二諦
真俗二諦之意義於大小乘諸經論所說不一,古來諸師亦每...
嗢怛羅
梵名 Uttara。又作嗢呾羅、郁多羅。意譯作上。...
聖語
梵語 āryabhāsa。又作聖言。(一)古印度之...
椽儀
日本佛教用語。即舉行大法會時,於本堂周圍之椽側行道...
溟波
清代臨濟宗僧。生卒年不詳。河北武清人,俗姓郭。年七...
滉漾浩汗
形容水勢壯大無有邊際之語。滉漾,水無際之貌;浩汗,...
犍陀利咒
為大法炬陀羅尼經卷十三所說三種惡咒之一。與「瞿梨咒...
犍陀國王經
全一卷。後漢安世高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本經敘述...
犍坻
梵名 Ghantin。佛世時,舍衛國波斯匿王兄之子...
犍度
梵語 skandha,巴利語 khandhaka ...
犍陟
梵名 Kanthaka, Kanthaka,巴利名...
犍馱羅國
犍馱羅,梵名 Gandhāra, Gāndhāra...
犍馱羅藝術
乃印度佛教藝術之一派。又稱犍陀羅藝術、希臘佛教藝術...
睒彌
梵語 ?amī。又作苫弭、貰彌。意譯作枸。陀羅尼...
稗沙門
謂僧之無行者。譬如麥田中生稗,其形似麥而非麥,田夫...
窣祿勤那國
窣祿勤那,梵名 ?rughna。中印度之古國名。位...
窣羅
梵語 surā,巴利語同。又作蘇羅、窣利。意譯為酒...
缽
梵語 pātra,巴利語 patta。系缽多羅、...
蜎飛蠕動
指形體細微渺小之生物。又作[豕*羽]飛蠕動、蜎[蟲...
觜宿
梵名 Mrga?irah。為二十八宿之一,亦為密教...
誄
敘述死者生前德行之文體。明代徐師曾之文體明辨卷六十...
缽伐多國
缽伐多,梵名 Parvata。七世紀西印度古國名。...
鄔波尼殺曇分
梵語 upanisadam-api。又作優波尼沙陀...
鄔波婆沙
梵語 upavāsa,巴利語同。又作優婆娑、鄔婆婆...
鄔波馱耶
梵語 upādhyāya,巴利語 upajjhāy...
鄔陀南
梵語 udāna,巴利語同。又作烏陀南、嗢托南、優...
鄔闍衍那國
鄔闍衍那,梵名 Ujayana,巴利名 Ujjen...
鉈雕
佛像雕刻之一種。盛行於日本藤原末期至鎌倉時代,地域...
鉦叩
念佛時,一面叩一平盆型之鉦,一面行於道途祈求佈施,...
鉦鼓
即金屬製成之鼓。又作鐘鼓、常古、鉦。又為鉦與鼓之並...
僧五淨德
據諸德福田經舉出,出家之人具有五種淨德,即:(一)...
僧尼軌範
為關於僧制、清規之典籍。現已不存。東晉僧道安頗重視...
僧尼管屬
為中國古代朝廷管理僧尼之制度。據大宋僧史略卷中載,...
僧正
又稱僧主。系統領教團,並匡正僧尼行為之僧官。為僧綱...
僧印
(434~499)南齊僧。安徽壽縣人,俗姓朱。少而...
僧次
僧侶戒臘之席次。即受具足戒後依年數而定席位。據梵網...
僧自恣日
即夏安居之終日(即圓滿日,七月十五日)。於佛制每年...
僧詮
南朝梁代三論宗僧。又稱止觀詮。籍貫不詳。梁武帝天監...
僧達
(一)南齊僧。生卒年不詳。年少而發白,人稱白頭達,...
僧粲
(一)(529~613)隋代僧。汴州陳留(河南開封...
僧實
(476~563)北周僧。六學僧傳卷二十九作僧成。...
僧徹
唐末僧。生卒年、籍貫均不詳。幼年聰穎,因仰慕悟達國...
僧綱
(一)指僧尼之綱維。又作僧官。為便於寺院管理,由政...
僧綱補任
凡六卷。記載日本佛教僧綱補任次第之書。載自推古天皇...
僧肇
(384~414)東晉僧。長安人,俗姓張。家貧,以...
僧范
(一)(476~555)北齊僧。河北平鄉人,俗姓李...
僧遷
(一)後秦時代僧。生卒年不詳。與道祖、道流等從廬山...
僧導
(362~457)東晉南北朝間之學僧。鳩摩羅什門下...
僧錄
掌理登錄僧尼名籍與僧官補任等事宜之僧職。推行此類職...
僧睿
(一)東晉僧。魏郡長樂(河南安陽)人。生卒年不詳。...
僧謚
謚,謂人死後,以其生時行跡而為之立號,以勸善表彰有...
僧璩
南朝劉宋僧。生卒年不詳。吳郡人,俗姓來(或謂姓朱)...
僧職
僧侶之職稱。即從事有關寺院、法會以及僧侶之管理等事...
僧嚫
嚫,為達嚫(梵 daksinā)之略稱,佈施之意。...
僧寶正續傳
凡七卷。宋代僧石室祖琇著。收於卍續藏第一三七冊。系...
僧寶果
即漏盡阿羅漢。指斷盡一切煩惱而住於阿羅漢之果位者。...
僧籍
又稱僧帳、供帳。即記僧尼名稱及出家得度等事之簿冊。...
僧護
(一)梵名 Savgharaksita,巴利名 S...
僧辯
(一)(?~493)南齊僧。建康(江蘇)人,俗姓吳...
塵
(一)梵語 rajas,巴利語 raja。為顯色之...
僕拏
梵語 pūna。十二合掌之第四。意譯為初割蓮合掌。...
像化
(一)指像法時代之教化。佛教於佛陀入滅五百年後傳來...
像始
指像法時代之始。讚阿彌陀偈(大四七·四二四上):「...
像季
指像法時代之末期。像法系為正、像、末三時之第二時,...
像法
梵語 saddharma-pratirūpaka。...
像法決疑經
全一卷。譯者不詳。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其內容敘述...
像法轉時
像,似之義;轉,活動之義。此謂佛陀入滅後像法起行之...
像教
(一)與「像化」同義。即指像法之教化。據賢劫經卷三...
像想觀
即觀想佛像之觀法。為十六觀之第八。又稱佛菩薩像觀。...
厭
梵語 nirvid。心所之名。為「欣」之對稱。即嫌...
厭世
謂厭惡世上之一切。又遁世一語乃形容中世紀隱遁者之生...
厭世觀
為一種認為人生並無真正幸福可言之思想。又作厭世主義...
厭求
即厭苦求樂。大乘起信論(大三二·五八○中):「厭生...
厭欣
厭離穢土欣求淨土之意。詳稱厭離穢土欣求淨土。又作欣...
對治
梵語 pratipaksa。原意為否定、遮遣。於佛...
對治助開
天台宗十乘觀法之第七。即以助道對治障礙而開闢三解脫...
對治悉檀
四悉檀之一。又作斷惡悉檀。指佛隨應眾生之心病,而以...
對治離
為「究竟離」之對稱。以能治之淨法與所治之妄執相對,...
對首
三種羯磨法之一。又作對手、對首懺、對首懺悔。首,即...
對根起行法
全一卷。隋代信行(541~594)撰。為三階教重要...
對偏正
三論宗所立三正之一。指針對斷見、常見等偏頗之見解,...
對揚
(一)指在佛說法之會座上,對佛發起問答,以顯揚佛意...
對機
有二義:(一)對,對答之意;機,機根之意。指禪宗師...
對機說法
指相應受教者(機)之能力、根機,而施以各種說教。又...
對礙
為色法之特性。指二種物質互相障礙,無法同時佔有同一...
對觸禮
即面面相對而行觸禮。觸禮,即展坐具,折四折,置於下...
幕
又稱幔幕、帳帷。即縫合長布,作為裝飾或區劃空間之用...
廓然無聖
禪宗公案名。為菩提達磨與梁武帝所作之問答。或稱此一...
廖帝聘
(1827~1893)清代民間宗教真空教之祖師。江...
彰所知論
凡二卷。元代發合思巴(藏 Hphags-pa, 1...
睡眠
梵語 middha。略稱眠。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睡眠欲
五欲之一,又為欲界三欲之一。謂凡夫不圖精進,怠惰放...
睡眠蓋
梵語 styāna-middha-āvarana。...
裸形外道
裸形,梵語 acelaka。又作露形外道、無衣外道...
裸形像
裸形之佛像。又稱裸佛。即不披袈裟之裸體像。佛誕生像...
隙游塵
梵語 vātāyanacchidra-rajas。...
缽吒
梵語 patta 之音譯。絹之大幅無條相者,稱為缽...
缽位
指行缽之位。又作行缽位。即僧堂之中,粥、齋二時行缽...
缽刷
食後用以刷洗缽盂粘粒之薄板。寬約二公分,長約二十公...
塵網
謂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繫縛人,猶如羅網縛人...
塵說
謂即使小如草木國土之一微塵,亦恆說無上妙法。據華嚴...
塵緣
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因六塵乃心之所緣,能...
塵點劫
塵,指微塵;劫,為極大之時限。塵點劫,為譬喻時間甚...
塵藥
律宗所立四依之一。指人所舍棄,而為比丘所用之各類藥...
境
梵語 visaya,意為感覺作用之區域;或 art...
境本定身
為天台宗所立之詞,指釋迦丈六之劣應身。境,所觀之境...
境行果
即境、行、果三者之併稱。境,指觀照、信或理解之對像...
境界住依止住
又作境界處依止處。(一)佛陀游化之處稱為境界住,例...
境界相
為大乘起信論所說三細之一。又作現相、境相、現識。依...
境界般若
般若,梵語 praja,慧之義。五種般若之一。五種...
境界極成
因明用語。因明四種極成之一。極成,至極成就之意,亦...
境界逼迫障
乃修定三障之一。修定之障礙有三種,境界逼迫障,謂行...
境唯識
五種唯識之一。法相宗將散見於諸經論中之唯識文義,總...
境教理行果
指境唯識、教唯識、理唯識、行唯識、果唯識。此係於四...
境智
境與智之併稱。境即所觀之境界,智即能觀之智慧。境智...
境智俱融
謂能觀之智慧(智)與所觀之對像(境),完全泯除主觀...
境觀不二
謂所觀之境與能觀之心相融不二。天台宗認為圓教行者所...
境觀相資
天台宗用語。謂能觀之一心三觀,與所觀之三諦圓融實相...
墓
埋葬死者遺骸或火葬後放置遺骨之處所。亦有安置石塔及...
墓誌
又作墓誌。將死者生前事蹟,刻於墓石上之文,稱為墓誌...
壽
梵語 āyus。與命(梵 jīvita)、命根同義...
壽山寺
位於高雄市壽山公園內。為佛光山高雄分院。星雲大師創...
壽冶
(1907~)江蘇無錫人,俗姓袁。民國十七年(19...
壽命無量願
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十三願。阿彌陀佛於因位為法...
壽者外道
為三十種外道之一。凡主張一切法,乃至四大、草木等皆...
壽者相
梵語 jīvasajjā。亦即抱存「具有生命的個體...
壽尊
(1647~1729)清代廣東潮州人。越南臨濟宗開...
壽量
即壽命之長短。關於三界六道眾生之壽量,據俱舍論卷十...
壽量四土偈
法華經壽量品(大九·四三下):「常在靈鷲山,及餘諸...
壽塔
為祝禱長壽之塔,即生前為自己所預設之塔碑。又稱壽藏...
壽暖識
又作壽暖識。壽為壽命,指生命;暖為溫暖,指肉體;識...
壽樂
即長壽與安樂。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中):「...
夢
梵語 svapna,巴利語 supina。於睡眠中...
夢中問答集
凡三卷。日僧夢窗疏石撰。略稱夢中問答、夢中集。光明...
夢中說夢
夢中再作夢。譬喻虛無而不實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
夢幻
夢,為睡眠中之妄想;幻,為幻術師之化作。二者皆為虛...
夢幻泡影
幻,指幻術家之變幻;泡,指水泡。「夢幻泡影」與「露...
夢相
即夢中所現善惡之相。此處指大方等陀羅尼經(北涼法眾...
夢虛
以夢中出現狼、虎、獅等各種幻像比喻虛妄不實之事。善...
夢感好相
據法華經安樂行品載,成就四安樂行之人,能於夢中感見...
夢經
指佛典中有關夢之經文。小乘佛典與大乘佛典對夢之看法...
夢岩祖應
(?~1314)日本臨濟宗僧。出雲島根縣人。早年師...
夢疊
指佛世時,印度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夢見一[疊*毛]裂...
夢窗疏石
(1275~1351)日本臨濟宗僧。伊勢人,俗姓源...
奪衣婆
為傳說中在葬頭河邊奪取死者衣服之鬼婆。又作脫衣婆、...
奪精鬼
十王經所說三鬼之一。即人將死時,奪其精氣之惡鬼。 ...
奪魂鬼
十王經所說三鬼之一。即人將死時,奪其魂之鬼。據地藏...
寧巴爾迦
(1062~1162)梵名 Nimbārka。印度...
寧巴爾迦派
印度教毗濕奴派(梵 Visnu)之支派。十二世紀時...
寧瑪派
西藏名 Rin-ma-pa。西藏佛教派別之一。十一...
實
真實不滅之義。含有永久、究極之意味。為「權」之對稱...
上一頁
下一頁
楞嚴經
靜波法師
善導大師
佛經咒語
戒邪淫
出家
懺悔法門
本性法師
普門品
星雲大師
蓮池大師
唯識學
其他法師
消除業障
供佛
轉變念頭
佛弟子文庫 fodizi.tw
隨機推薦
文庫首頁
回頂部
全部欄目
網站郵箱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