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前面的忍辱偏重在個人的自修,這個地方的忍辱偏重在對外的弘化,所以就比較複雜了。菩薩從一種自利的調伏轉成利他的善巧的時候,他的所緣境不一樣。
「又見佛子,住忍辱力」,他有一種忍辱的功德。他是怎麼回事呢?「增上慢人,惡罵捶打」。其實,會對菩薩產生障礙的一般還不是惡人,是「增上慢人」,就是說他本身也是修行人,但是因為對教法不清楚而「未得謂得」,或者少得謂多得。這種人,他本身沒有真實功德,但是他自認為有真實功德,就是特別我慢、自以為是的這些修行人。他本身沒有什麼真實實力,但是他自己認為自己了不起。
這種人在菩薩的弘化過程中就很容易說三道四,乃至「惡罵捶打」,以種種粗惡的言辭來謾罵菩薩,或者以種種的手段來捶打菩薩。那麼菩薩應該怎麼樣?「安忍不動」,以這種安忍的功德來追求佛道。所以古德說,前面的忍辱偏重在自修的過程,在調伏內起,也就是調伏內在的妄想。這個地方的忍辱是對外弘化,逆緣不動。這個忍辱會更難,因為它來自外在的刺激。當然,這個很重要。
這個對外的弘化,我覺得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包容」。我們一個菩薩要忍辱,你要把自他的標準定出來。我們對自己的標準叫做高標準,對待他人的標準要寬鬆,就是「律己宜帶秋氣,處世宜帶春風」。我們要用的高標準來要求自己;但是你對別人,千萬不要期待別人讓你滿意。世界上沒有那麼多人讓你滿意,你只要可以接受就好了。所以我們對別人是畫底線,就是你不要踩到我底線就可以了。因為沒有包容就談不上忍辱。
就是說,你如果把標準定得很高,你很難忍辱。很多弘化事業是要很多人合作的,你把標準定這麼高,你什麼事也辦不成了。所以,這個忍辱的前提就是,你要學習包容。面對自己,定一個高標準;面對別人,你只要把底線畫出來就可以!我們做人處事有一定底線,你只要不踩我底線,我就可以接受了。這第一個,「包容」。
第二個,就是懺公師父說的,「學吃虧」。我們當然喜歡佔便宜,我們希望付出少而收穫多,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其實,這對自己是一個不利的思想。我們要讓自己覺得說,我付出的多,但是我受益少。你知道為什麼嗎?你不學吃虧,你只是得到福報的受用;當你學吃虧以後,你知道有一個人會回報你。那個人是誰,你知道嗎?「真如本性」會回報你。就是古德說的,「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後面那句話太重要了,你一個人知道退後!你看插秧,插秧是怎麼插,你知道嗎?是往後插的,是退後。其實菩薩道就是在不斷的讓步當中增加你的功德力。
其實我講實在話,你什麼都講道理,你就別行菩薩道了。什麼都講道理,其實人世間有很多不合理的。當然,你可以用很多佛法來安住,比如說當作消業障,或者說是增長我的忍辱波羅蜜。總之,整個忍辱波羅蜜,跟你的包容心、跟你願不願意學吃虧的心態有關係。你能夠有包容、學吃虧,其實忍辱就不難了;再加上一點智慧觀照,就是,反正這個就是我一個難得的歷練的對像。
《妙法蓮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