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應如何擴大自己的心量

大安法師  2014/05/07  大字體  護眼色

問:如果覺得自己心量狹小,沒辦法生起大悲心,應該如何擴大心量?在幫助人的過程中,有時因為工作壓力而感覺疲厭,有不想幫助人的心態,這算不算退失菩提心,怎麼對治?

大安法師答:自己心量狹小也是正常的,凡夫眾生有俱生我執,他一定是狹小的。你想要同體大慈悲心,說實在話,這是我們修行的目標,但不是我們現在的事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唯佛所證。但我們首先在信解上要了解我們狹小的心是不行的,你不能佈施又妒嫉別人,不能隨喜功德,不能廣修供養,這是不行的,是讓我們永遠在輪迴裡面。

所以怎麼擴大心量,你就一定要首先換位思考,以眾生心為心,眾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眾生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把一切眾生作父母想,作如來想。你先把這些觀想先觀得比較嫻熟,對一切冤親債主也不要有仇恨心,怨親平等,慢慢地把心量打開。我們說你供養、佈施、禮敬、讚歎,每一願都是在打開我們的心量的,隨喜,這些都是。

所以我們的悲心越具足,動力越大,幫助他人的力量才大。我們為什麼會感到疲厭,就是還是有我是我,你是你,你的困難跟我有什麼關係呀,我還要花很多時間精力去幫助你。如果順手幫一幫還可以,如果要我耽誤很多的時間精力我可沒有時間來對付這個了,我還有很多錢要賺,很多事業要幹。這是有點凡夫的心態,但我們盡量去克服,還是隨分隨力地去做。說實在話,我們想顯發大菩提心大慈悲心都很困難。所以我們知道自己俱生我執打不開,他一定是這個樣子。所以怎麼辦,還是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為好。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生活安逸發不起厭離心,念佛不懇切,該怎麼辦

問: 弟子按照印光大師說的耳聽心念的方法來念佛,但是...

心靈蒙塵了該如何清掃

我們知道,衣物髒了,可以用水清洗。心靈蒙塵了該如何...

師父您為什麼要出家

問: 師父您為什麼要出家? 慧律法師答: 因為要解脫...

把佛號跟四十八願做連結

問: 憶佛念佛和心想佛號相不相同? 淨界法師答: 佛號...

如何控制自己的傲慢

問: 我慢高山,不留法水。面對傲慢我總是無法控制,傲...

靜心的修習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靜心地面對世界,面對自己,心就...

如何引導家人學佛

問: 對於不肯學佛,而且我執又很重的家眷,如何引導...

怎樣面對「無常」所帶來的種種痛苦

問: 法師,我們怎麼去理解無常呢?怎麼去面對無常所帶...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破舟救溺理無由,抵死須撐到岸頭

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省庵大師,對於淨土的情懷他是這麼...

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

淨土法門要常作得生想

作得生想是很好的念想,我一定能往生,我決定能往生。...

五濁惡世,非念佛法門不能得度

我們要深信在這個五濁惡世,舍去念佛法門,絕對不可能...

觀音菩薩的三十二應身功德妙用是怎麼來的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

聖嚴法師《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我說我回到美國,回到台灣,卻不知道向何處是回?又向...

范仲淹的另類救災方式

宋神宗時期,江浙一帶髮生大饑荒,很多普通百姓流離失...

慧律法師:學佛要發三種心

第一要有長遠心: 以前,師父在念逢甲大學的時候,有...

「五福臨門」的因是什麼

有一句話這樣說:各有因緣莫羨人。一個人得到福報,都...

人生的願望和最快樂的事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五位國王,雖國界相近,但不相互...

這些病都來自於身見

[壞諸欲塹],這也是一個比喻。塹就是護城河啊,它很...

果報有四種,有的是定,有的是不定

《優婆塞戒經》這部持五戒的經說報有四種報: 第一種是...

蓮池大師和蜈蚣

大約400年前,有一位叫蓮池的高僧。有一回,他看見有個...

愛上自己的影子

【迦葉正觀法塵。而言觀六塵者,以法塵是前五塵落卸影...

不殺生,不教他殺,不見殺隨喜

五戒的第一條不殺生,對我們今天這個世界太有意義了。...

將惡習變成自己的助力

又是一年春好處,待到回望弱冠時。轉眼間,我離畢業又...

【佛教詞典】十二天供

(修法)此於修大法時多加修之者。見密門雜鈔。...

【佛教詞典】水老鶴

(動物)又作水白鷺,水白鶴,難見之貴重鳥也。毗奈耶...

【視頻】聖嚴法師《洞見慾望的智慧》

聖嚴法師《洞見慾望的智慧》

【視頻】慧律法師《圓覺經》

慧律法師《圓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