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裡無嗔吐妙香

2018/05/1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無著文喜禪師是唐代著名禪師,他七歲出家,參訪善知識,在朝拜五台山時得到文殊菩薩示現,為其指點迷津。文喜禪師前往五台山華嚴寺,在參禮至金剛窟時,遇到一個老翁牽牛而行,邀請他入寺。老翁在門口呼喚均提,有一個童子聞聲出來迎接他們。

入寺後,老翁問文喜禪師: 「近自何方來?」文喜說: 「南方。」老翁問: 「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文喜說: 「末法比丘,少奉戒律。」老翁問: 「住有多少人?」文喜說: 「或三百或五百。」文喜問老翁: 「此間佛法如何住持?」老翁說:「龍蛇混雜,凡聖同居。」文喜問: 「多少眾?」老翁說: 「前三三,後三三。」

老翁與文喜禪師經過一番問對之後,便讓童子送文喜禪師出寺,文喜問童子: 「前三二,後三三,是多少,」童子大叫一聲: 「大德!」文喜隨機應答,童子說: 「是多少?」文喜問: 「此是何處?」童子說: 「金剛窟般若寺。」文喜恍然大悟,方知剛才的老翁即為文殊菩薩,現在想見也無法再見。文喜禪師即向童子頂禮,希望臨別時送他一言。童子即說偈云: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裡無嗔吐妙香。心裡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

童子說完此偈語,童子與寺院都不見了。只見到五色雲中,文殊菩薩乘金毛獅子往來,忽然有白雲從東方來,遮住了文殊菩薩。文喜禪師便再也看不見文殊菩薩了。

在文喜禪師與老翁、童子的對答中,童子的偈語給文喜禪師很大的啟示。這首偈頌也成為後來禪門中流行的警句。偈語告誠人們要從內心與外在都祛除嗔恨之心,才能對任何人都保持平等之心。均提童子認為,當一個人在面容上沒有嗔意,就會得到別人的親近供養;當他口中沒有嗔意時,說出的話語就像無上妙香,受到別人的歡迎;當人心中沒有嗔恨之心就像珍寶一樣可貴,當人心無垢染之時才是真常。

這首偈頌最重要的一句是 「口中無嗔吐妙香」一句。這句話說出了一個人待人處世應當具備的基本態度。俗話說: 「良語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個人只有當他說出沒有嗔心之意的話語,才能溫和柔順,別人愛聽。如果滿口是傷人或不利於團結的話,他的話就會傷及他人,令人避而遠之。均提童子在偈頌中勸與人說話時一定要說和善、溫暖人心的話語。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歡迎,與人結下善緣。特別是對那些悲觀厭世的人,說不定你的一句妙香之語會使他們燃起生活的信心,他們的人生道路也會隨之發生改變。

嘴巴可以是吐放劇毒的蠍子,令人生畏遠避,也可以像柔軟香潔的花園,散發清香和喜悅,為人間邀來翩翩的彩蝶。留一張口,說讚美的言辭讚美天地,讚美所有的人。

《法句經·言語品》說: 「譽惡惡所譽,是二具為惡。好以口快鬥,是後皆無安。」《吉祥經》也說:「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這都如均提童子所說—樣,勸人多說喜悅人心的話語,與人結下善緣。

「口中無嗔吐妙香」與佛教的口業息息相關。佛教「身口意」三業中,口業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佛教戒律常把口所造作的惡業分為惡口、兩舌、妄語、綺語。所謂惡口就是對人說粗話、髒話傷害別人;兩舌是指調撥是非,對張說李的不好,對李說張的不是;妄語是指對人說假話;綺語是指對人說華而不實的話語。說綺語的人常常是華而不實的人。

孔子曾說「巧言令色,鮮矣仁」,那些喜歡花言巧語討人歡心的人,常是那些沒有仁愛之心的人。佛教認為,人世間的諸多悲劇都是由於人們造作過多的口業所致,比如家庭之間關係不和,鄰里關係緊張,夫妻反目成仇,同事之間不團結等等是由於惡的口業導致人們互相猜疑,互相誹謗,惡語相向,結果結怨結仇,搞得關係緊張,甚至引發出一幕幕殺人害命的悲劇。

由於口造作惡業對人帶來的巨大傷害,佛教戒律才特別重視人們守護自己的口業,主張讓人多做口中善業——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就是不以粗話髒話傷害別人,相反的,還盡可能以和善溫馨的話語來對待別人。就像四攝法中所講的以愛語來對待別人。若想以愛語的方式來對待你周圍的人,首先應當有一顆沒有嗔恨的心,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對一般的人應當懷有慈悲之心,即使是與我們有仇怨的人,也能夠寬容他們,不計較以前的恩恩怨怨,把這些與我們有怨的人也當成自己的親人來加以感化。只有我們對人心中無嗔了,我們才能在口中對他們說出妙香之語。我們常說「言為心聲」,就是口中所說出的話都是自己心之所想的外在表現。

對一般人來說,要想去除嗔心就應當像彌勒菩薩詩偈所言: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涕在面上,隨他白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沒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如果我們都能以彌勒菩薩的忍辱精神來對待外來的傷害,寬容那些傷害我們的人,那麼你對待他們就不會有嗔恨之心了。與人說話就不會帶有火藥味,而能以溫和慈愛的話語讓人感受到你的關心。所以,在四種口善業中,唯有不惡口最為重要,如果你在生活中能夠做到不惡口,能夠以真誠的關愛之語來對待別人,你就不會去做兩舌、妄語、綺語之類的事情了。

如果你能夠以不懷私怨的妙香之語言來對待別人,一直寬容他們的過錯,日久天長,會使他們的良心發現,從而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追悔莫及。在良知的驅使下,他們會主動向你懺悔道歉,請求你的寬容。因為受到你的感化,他們也會成為你的好友,也會成為對人口說妙香之語的人。因此,只要口中無嗔,他們的話浯就會被別人接受與尊重,人與人之間就會少很多紛爭和悲劇,人們之間的相處也會因此變得和睦幸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佛遺教經》中講: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關於...

欣求極樂勤念佛 厭離娑婆修忍辱

有時候,我可能只是比別人多忍了十分鐘,結果就不一樣...

別人錯了,我為什麼要生氣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氣憤、會瞋恨、會討厭、會嫉妒等...

冷灰灰不冷

自古以來道家修煉人都把發火,氣恨視為修煉者之大忌。...

祗樹給孤獨園

祇樹給孤獨園是佛陀行腳弘化當中的一個重要的道場,它...

以忍來圓滿人生

忍辱,是良藥,但是苦口。能忍的人,走到哪,都是海闊...

不做別人嘴巴的奴隸

有一天,佛陀行經一個村莊,一些前去找他的人對他說話...

口說愛語可助我們攝化眾生

善護口業,不出惡言,可令我們內心保持清淨無染。口說...

【大藏經】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

【大藏經】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大藏經】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大藏經】【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金鵝的啟示

我們要守住一念心,這念心最麻煩的莫過於貪慾。做人本...

癌症父親得觀音菩薩加持的故事

關於佛力加持的神奇感應,我說一個真實的故事,是發生...

佛源老和尚的故事:祈晴法會與遣蟻法會

當時,寺裡放生池因年久滲漏嚴重,佛源老和尚決定修理...

言行舉止就是我們的介紹信

一位知名企業的總經理登了一則廣告,他想要僱一名助理...

一日吃三棗,一輩子不顯老

俗話說,一日吃三棗,一輩子不顯老。紅棗最突出的特點...

我執和法執帶來的障礙

【法界中有十,不染污無明,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

福報是從眾生身上得來的

有的人會說。我很窮,根本沒東西佈施,你就佈施微笑吧...

個子矮小的男子女人應改掉輕慢人的毛病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云:為人因何短小?以鳳生...

佛陀為何主動宣說淨土法門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

修習禪定的一些方法

禪宗分五家:臨濟、曹洞、雲門、法眼、溈仰。臨濟宗是...

坐禪的三個階段

第一步:姿勢的放鬆 首先,放鬆是第一步功夫。如果連放...

學會轉變心態,幸福其實很簡單

在人生的旅途中,沒有哪個人能夠做到一帆風順。人生的...

淨土法門的修持方法

(一)實相、觀相與持名 實相念: 念佛並不是專指口念...

至心到這種程度,就能獲得善相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所說至...

姨父與鴿子的故事

姨父性格內向,沉默寡言,不喜歡跟人打交道,幾乎沒有...

報恩的多少預知命運

一棵樹的花果再好都離不開根的成就,所謂根深葉茂。根...

【佛教詞典】所引支

【所引支】 在十二有支中,無明與行二支是能引支,由之...

【佛教詞典】三時學會

研究佛教唯識法相的學術團體。1927年成立於北京。1921...

【視頻】齊豫《六字大明咒》

齊豫《六字大明咒》

【視頻】《晚課》大華嚴寺

《晚課》大華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