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大乘起信論

淨界法師  2023/04/2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三講)

《大乘起信論》,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六頁,丑三、總辨同異。

本論總共是分成五科,所謂的因緣分、立義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跟最後的勸修利益分。這五分當中,第一分的因緣分等於是一個總說,把本論造作的因緣跟本論的修學宗旨作一個總說;其他的四科主要是成就大乘的信、解、行、證四種功德。我們這一科是講到解釋分,主要就是解釋生命的真實相。

我們修學佛法的目的,主要的就是要離苦得樂,我們不是把佛法當做是一種學術的研究,更重要的我們希望透過佛法的實踐,能夠改造我們的生命,使令我們離開痛苦而趨向安樂。

在產生真實的行動之前,我們一定要先了解:痛苦是怎麼樣產生的?安樂又是怎麼產生的?所以我們在實際的行動之前,培養自已對生命的觀照,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關鍵,你才能知道在你的生命當中,哪些是必須要消滅,哪些是必須要增加的,你才能夠有所取捨。

對於生命的真相,本論主要是根據一心具足二門來加以觀察。從大乘佛法的角度,認為生命的現像是我們一念的心性所變現,離開了現前一念心性就沒有少法可得。所以大乘因緣觀的宗旨,是安立在萬法唯是一心的基礎。既然一切法是心所變現,所以了解我們這一念心就變得非常重要。在觀照我們心性的時候,本論是從兩個角度來觀照:

第一個是真如門,首先我們觀察我們這一念心內在的體性,它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就是從無始劫到現在,我們的內在體性是不增不減,沒有增減相、沒有垢淨相、沒有生滅相,所謂清淨平等的法界。這樣的一個法界,天台宗安立它叫做理具法界,就是在理體上法爾具足的,它不隨順因緣而變化,叫理具法界。

第二個,我們觀察生命是觀察我們這一念心的作用,所謂的生滅門。前面的真如門是一個平等法界,沒有所謂個體生命的差別;這個生滅門,天台宗講是一種事造法界,它是隨順因緣而產生很多很多個體生命的差別相。在這麼多因緣當中,本論會歸成兩種因緣:第一個是覺悟,第二個是不覺。就是說在生滅的作用當中,假設我們所隨順的是一種覺悟的功能,由覺悟來帶動我們的造作,我們的生命會趨向於法身、般若、解脫的安樂果報;假設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隨順我們的感情、隨順我們的慾望(所謂的不覺)來帶動的話,我們的生命會趨向於惑、業、苦這種痛苦的果報。所以在本論當中,它是以覺跟不覺來統攝整個十法界的因緣果報,這個叫做事造法界。這個法界當中有很多很多的對立,有染淨的對立、有各式各樣增減的對立、有生滅的對立。

當我們能夠很平等的觀察到我們生命當中的相貌:有所謂的真如門的平等法界,所謂的差即無差這種的平等法界;也能夠同時看到生命的這種差別法界,所謂的無差成差。這樣子我們就能夠觀察到我們這一念心,當下即空、即假、即中,而悟入所謂的大乘不二法門──真如跟生滅是平等不二,這樣子的話你就能夠正確的生起大乘的正見。

前面講到覺跟不覺兩種的相貌:覺有所謂的本覺、始覺,不覺有根本不覺跟枝末不覺。這一段等於作一個總結,把覺跟不覺的同異點作一個總辨,作一個籠總的說明。

丑三、總辨同異

寅一、標

這一科分成兩科,寅一先作一個標示:

復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云何為二:一者同相,二者異相。

前面講到生滅門,就講到對立的生命、個體的生命,在整個個體生命當中,基本上分成兩類:第一個是依止覺悟所啟動的清淨果報,第二個是依止不覺所啟動的雜染果報。這兩種果報,基本上有兩種的相互關係:一者同相,二者異相。覺跟不覺有共同相,也有差別相。這一段先作一個總標,把覺跟不覺的相互關係先標出來;以下把這個同相、異相的道理再詳細的說明。

寅二、釋

卯一、釋同相

解釋當中分兩科,先解釋同相的道理,這當中有兩段,先看第一段正釋,正式的解釋:

言同相者,譬如種種瓦器,皆同微塵性相。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羅中,依於此義,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

在覺跟不覺的生滅對待當中,我們先講它們之間同相關係。第一段先講一個譬喻:譬如種種瓦器,皆同微塵性相。這樣的一個道理,我們用日常生活的因緣來作一個譬喻。譬如這個瓦器,當然瓦器不是一種,有很多種,比如說缽、湯匙、花瓶。從它的作用來說,缽有缽的作用,花瓶有花瓶的作用;從體性上說,它們都是微塵性相,都是一個泥土,以泥土為本質所成就的一個作用。

這個譬喻我們看合法: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

我們在觀察生滅門的時候,我們觀察到這個眾生的心,十法界的眾生有兩種的心態:一個是無漏的心,一個是無明的心。這個無漏的心就是一種覺悟的心,覺悟的心(覺悟的心在大乘上說主要就是菩提心)它所帶動的種種業幻:我們依止內在的願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力,我們造了很多很多六波羅蜜的善業,成就未來依正莊嚴的果報,這是以無漏的心識所起動的一個業幻;假設我們今天是隨順我們的感覺,這種不覺的心態,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就招感三界的苦果,這也是種種的業幻。

但是不管是無漏所起動的業幻,或者無明的業幻,從本質上來說,皆同真如性相,都是依止一心真如所顯現的作用,就是把它會歸到我們理具法界的時候,這兩個心態的本性是平等不二的。這是合法,以下把這個觀念引用經文來證明,引證:

是故修多羅中,依於此義,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

這以下馬鳴菩薩根據大乘的修多羅,這個地方主要是根據《圓覺經》《大品般若經》這兩部經,這兩部經都講到這種共相的道理。怎麼知道呢?

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槃。凡夫眾生的感情世界,那是一種非常錯綜複雜的,凡夫的內心當中,每一個人的煩惱是各式各樣,有些人貪慾重、有些人瞋心重,各式各樣的慾望;依止個人的慾望去追求,造作種種的業力,招感各式各樣的果報;但是他的本性卻是常住不動,而安住在不生不滅的涅槃。

我們讀這一段經文可以知道,這句話是根據共相的道理來解釋的,依止眾生的理具法界來解釋眾生的本性是常住,是安住在涅槃。這個是講到凡夫的共相,其次講到聖人的共相。

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我們看諸佛菩薩,他的功德莊嚴也各式各樣,阿彌陀佛有阿彌陀佛的功德,藥師佛有藥師佛的功德,每一尊佛所成就的這種功德、三昧、神通是各式各樣;但是從本性上來說,它是非可修相,非可作相,從本性上來說這也不是修行所成就的,從本性上是畢竟無得。這個地方,當我們把這些萬德莊嚴攝用歸體的時候,我們知道這些法是無有少法可得,這樣子講也是依止共相來說明。

這一段是把凡夫的惑業苦,跟諸佛菩薩的法身般若解脫,這種差別相與共相來加以融通。這一段論文是一個正式的說明;以下第二段除疑,破除我們的疑惑。我們看論文:

亦無色相可見。而有見色相者,唯是隨染業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無可見故。

亦無色相可見這句話,等於是提出一個問。從共相的角度來說,諸佛菩薩的菩提之法,是沒有色相可見。這個地方有人就提出疑問說:我們從經典上的記載,明顯的知道:比如說釋迦牟尼佛他有八相成道,我們的確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出生,乃至於他的出家,成佛道以後他顯出種種光明的色身,去托缽度化眾生,他有很多很多的色相可見的;那為什麼說是無可作相,畢竟無得呢?有些人就提出了這個疑惑,這以回答。

而有見色相者,我們能夠親自看到佛陀的色相,當然這個色相是個略說,廣泛的說是色聲香味觸法都見到了,看到佛陀有美好的色身、有這個美好的音聲,各式各樣六塵的莊嚴。我們看到諸佛菩薩這種六塵的莊嚴唯是隨染業幻所作,這種諸佛菩薩六塵的莊嚴是隨順凡夫的染,染就是染心,就是煩惱;這個業,就是各式各樣造作的業力;幻就是果報。也就是說,諸佛菩薩之所以現出六塵的莊嚴,是依止眾生惑業苦的因緣而變現的。

比如說釋迦牟尼佛,他今天想度化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他必須要從他自受用的涅槃寂靜當中,現起一個他受用,說是如來現起他受用,既然這個果報不是佛要受用,是眾生要受用,這個果報是要給眾生來看、來聽聞的,所以佛陀在顯現這個色身的時候,他必須要隨順眾生的因緣。比如說他的身高,是丈六高的身高,就要跟我們娑婆世界的身高差不多;他也要隨順我們的因緣,去托缽吃飯、晚上睡覺,乃至示現佛陀的衰老、病痛、死亡。就是說我們今天以凡夫的六根所見到的諸佛六塵,是佛陀隨順眾生的因緣所變現的,他不是一個智色不空之性。我們講到這種不空的體性所具足的智色,因為這個智相是無可見的。

換句話說,我們看到佛陀的身相,不是佛陀他自己所受用的,佛陀的心是安住在這種理具法界的,他不動念頭的。不動念頭,那怎麼會有這些色相呢?這個是隨順眾生的因緣而生起一種感應的作用。

這個他受用的功德,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說這個月亮,月亮當然它有它的色相、有它的光明,但是我們不能直接得到月亮。那怎麼辦呢?在晚上的時候,每一個人拿一個臉盆,你有你的臉盆,我有我的臉盆,我們每一個人臉盆得到的月亮各各不同,有的月亮的影像比較大,有的比較小。但是你用這個月亮的影像去找月亮的本質,是找不到的,那是一種他受用。

所以我們生長在佛世的時候,每一個人見到佛的色身是各式各樣。你是凡夫,看到的是丈六比丘相;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看到的是無量功德莊嚴的這種報身,這些都是隨染業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這一段是解釋共相的道理,把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的道理開展出來。

卯二、釋異相

言異相者,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如是無漏無明,隨染幻差別;性染幻差別故。

前面的生滅門是講覺跟不覺的共相,這以下的生滅門是講這個差別相。先講出一個譬喻: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這是講到差別相。每一個瓦器,缽有缽的作用,湯匙有湯匙的作用,花瓶有花瓶的作用。

以下合法:如是無漏無明,隨染幻差別;性染幻差別故。這個地方講生滅門,諸位要知道:生滅門它是一個對立性的,有覺、有不覺,有清淨、有雜染。我們先從覺悟的因緣來說,無漏它的因緣是隨染幻差別。一個覺悟的心在創造生滅門,它的因緣是隨染幻差別。這個染幻差別,法藏大師的解釋是一種諸佛菩薩的大悲願力。

這個地方是說,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奇怪,諸佛菩薩他們清淨的本性是一樣的;但是每一個菩薩在示現度化眾生的時候,他扮演的角色不同。你看地藏王菩薩他的心情,他整個角色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我們會知道地藏王菩薩在因地所發的願,他的悲心特別重。就是說他特別關心這些弱勢團體,這種造惡的苦惱眾生,他特別歡喜救拔。有的諸佛菩薩度化眾生的因緣也不同,你看阿彌陀佛國土,阿彌陀佛國土說是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極樂世界不攝受二乘人,他完全只攝受大乘菩薩。這個地方我們應該說:諸佛菩薩的大悲心是平等不二的,但是他因地所發的願有所不同。

不要說是大乘的菩薩,像小乘的學者,你看須菩提尊者,他身為一個阿羅漢,他的心情特別歡喜去度化那些大福報的眾生,他覺得這個人有福報,是因為過去的善業,從善業而來,也應該從善業而去,所以他希望讓這些有福報的眾生,積極的栽培善根。這個迦葉尊者,他特別喜歡度化苦惱的眾生,他覺得他之所以今生苦惱,是因為不造善業,所以應該趁這個機會趕快救拔他們。

所以我們在因地的時候,你對於眾生的願力不同,對你未來成佛以後,你生起他受用功德的時候,你所攝受的眷屬就有所不同。當我們把這些諸佛菩薩的心情都攝用歸體的時候,那是一切法如的境界,那是平等不二的;但是當你依體起用的時候,只要是依體起用那就是一個事造法界,就要考慮我們的成長過程。你的成長過程有各式各樣的希望想法,到了你成佛以後,你度化眾生的方便就有所不同,那這個叫做隨染幻差別。

前面是講到清淨功德的差別;這以下是講到無明煩惱所引生的差別,這個無明煩惱叫做性染幻差別。諸佛菩薩的果報,他是依止願力,一種自在力;凡夫在生起這個果報,他依止的是煩惱,那是煩惱推動的,不是願力。

各式各樣的煩惱,創造各式各樣的業力,招感各式各樣的果報。這個性染幻差別的煩惱相,《瑜伽師地論》講到眾生的煩惱,講得非常的複雜。我們根據《瑜伽師地論》,把凡夫煩惱的差異相,簡單的分成兩類:

第一個是講到性質的差別。在《瑜伽師地論》,以殺生來說,我們今天是殺一隻雞,有三種差別:第一個是依止貪慾的煩惱,說我實在是不想殺它,但是我實在是想吃它的肉,沒辦法!我控制不了我的貪慾,所以只好把它殺了,依止貪慾來造殺生。第二個是依止瞋心,說我對它的肉沒什麼興趣,但是我看這隻雞非常不順眼,起瞋心就把這隻雞給殺死了。第三個是依止愚癡,我對它也沒有貪、也沒有瞋,但是這隻雞它一出生,雞鴨魚肉本來是天地一道菜,我應該殺它來祭祀,這是沒有過失的,依止這個邪見愚癡而造殺生。這樣所謂性染幻差別,雖然同樣是造一個殺生的業,但未來的果報有很多的差別。說愚癡所造的業最重,因為他無慚無愧,無慚無愧就會使令這個業、這個果報變得很堅固、很難懺悔了;其次是依止瞋心;再其次是依止貪慾。所以同樣的業,因為性染幻的差別(就是你的煩惱不同),你的果報就不同。

其次,有強弱的不同。煩惱有強弱不同。

一、約心:第一個就是依止這個心的意樂。你造一個業的時候,你是三時有心──在造作之前充滿了期待,在造作的時候充滿了歡喜,造作以後又念念的隨喜,對你這件事情非常滿意。這個業不管是善業、惡業都非常的強大,就是你這件事情不是臨時起意的,是經過你的期待、計劃,最後去造作的時候產生強大的意樂,造完以後又念念的隨喜,這個業就是一個強大的業力了。

二、約境:前面是約心,第二個約境。你所造作的業是一個上品境,是父母、師長、三寶的境界,在這個所緣境上所造的業,都是強大的業,這個田特別殊勝。

三、約相續:第三個是約相續。就是你這個業本來是一個很薄弱的業,但是你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每天每天的造作,這個業也會變得強大。說你每天拜〈八十八佛〉,雖然拜〈八十八佛〉也打妄想,打妄想也拜〈八十八佛〉,你的心力不是很強大。但是你每天拜〈八十八佛〉,拜了三年、拜了十年就不可思議了。為什麼呢?數數現行。就是你每天都造作這個業,這個業對你會產生一個非常大的力量,你每天都會造作的(就是這個次數),這個次數也會使令這個業變得強大。所以說從一個有漏位來說,也是各式各樣,我們凡夫的心發動的這種性染幻也是各式各樣的差別,這是講到我們凡夫的差異相。

這個差異相我們作一個總結:

從論文上來看,我們講到這個差異相有隨染幻差別跟性染幻差別。從生滅門來說,我們身為一個有情眾生,一定會造作很多事情,我們不像阿羅漢安住在不生不滅涅槃,我們是在有為法當中活動。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只有兩種可能:第一個是依止願力,第二個是依止煩惱。比如說:你有因緣做個方丈,做方丈和尚的因緣也只有兩個,你不是依止願力,就是依止你的慾望,沒有第三種情況。就是說這個方丈和尚這一期做下來,你是成就功德,還是成就過失呢?跟你因地的動機有非常絕對的關係。

說我做方丈,我依止的是我的誓願力,我要安僧辦道。你的動機是以覺悟發動的,雖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很多不圓滿的過失,但是你的本質是覺悟,這個功德大方向來說本質就是清淨的,就是個安樂的果報。說你做方丈的目的是增長自己的名聞利養,不管你這個過程當中做什麼事,這一期的方丈對你的生命來說,是一個負面的力量,因為你的本質是依止不覺發動的。本質是染污,那所有的果報、所有的業力都是染污。做方丈是這樣的,做法師、做什麼事都是這樣子的。這所謂的差別相就是依止願力、依止慾望這兩種差別。這個地方是把生滅門的同相、異相作一個總結。

這個地方,我們把同相的道理再解釋一下。這個同相在大乘佛法來說,是滿重要的一個觀念,這個同相的道理在修行上的應用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是講到這個成佛的可能性。就是說我們現在是一個惑業苦的凡夫,你怎麼知道你可以成佛呢?就是依止這個同相的道理,就是把這些生滅的作用會歸到所謂的一心真如,看到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在大乘菩薩戒裡面,很強調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所以你的菩薩種性的成立,剛開始就是依止這樣的信心,信根本。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跟諸佛的心,本質是沒有差別的,因為本質沒有差別,你才有可能成佛。說我的本質是染污的,我用沙去煮飯,煮半天還是個沙。所以這個地方同相的道理,讓我們知道成佛的可能性。

第二個是我們在修行淨土當中的感應道交,就是解釋凡夫跟諸佛為什麼能夠感應道交,這個觀念也是建立在同相的道理。因為我們這一念心跟諸佛的本性是沒有差別的,所以我們在憶念佛陀的時候,能夠得到佛陀的加持。所以同相的道理,在修行上的應用也是很重要。

子二、明生滅因緣

丑一、明迷染因緣

寅一、總明依心故轉

我們把這一科的科判作一個解釋:

我們看第十九頁,講到心生滅門,心生滅門當中講到生滅因緣相,因緣相當中講到染淨生滅,染淨生滅當中有三科,子一是正釋心生滅。在心生滅當中,這個生滅講到阿賴耶識,從阿賴耶識當中具足了覺跟不覺,覺有覺的功能,不覺有不覺的功能,最後再以同相、異相來作一個會歸。所以這個地方是把生滅的相貌講出來,這是講到染淨生滅的第一科,講到心生滅的差別相。

我們回到第二十七頁,這一科子二是講到生滅因緣。前面的一科是各別的說明覺跟不覺的相貌,完全從理論上說明;這個生滅因緣(當然講到因緣,就是一個實際的造作)就講到覺跟不覺在我們的心中,它們不是單獨存在的,它是有一種相互的作用。就是我們在起動覺的時候會帶動不覺,不覺也會帶動覺。在整個覺跟不覺之間,有一些相互的作用關係,這叫做生滅因緣。

好,我們看第二十八頁。生滅因緣當中有兩科:丑一講到明迷染因緣,第三十頁的丑二是講到悟淨因緣。我們先講迷惑的因緣,依止這個迷惑所帶動的這些雜染因果,講到我們凡夫過去還沒有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們的生命是怎樣生起的?講到這個雜染生起的因緣,這當中有兩科,先看寅一、總明依心故轉,說明凡夫的果報,是依止這個雜染心而轉生的。

復次,生滅因緣者,所謂眾生依心、意、意識轉故。

這是講到凡夫的果報,這種生滅因緣,所謂的眾生相,主要是依止心、意跟意識這三個法而轉生。這個地方的心是第八識阿賴耶識,這個意跟意識都是在講前六識,是比較粗的,前面那個心是比較細的。這個地方沒有談到第七識,法藏大師解釋說:第七意識在本論當中是普遍的分散到第八跟前六。所以講到阿賴耶識的時候,它有我執、法執,那一種俱生的我執、法執;講到第六意識的時候,它也有我執、法執,是粗的分別我執、法執。所以這個地方的第七意識,是已經分散到第八跟前六,所以它就不特別安立第七。這個地方是先作一個總標,眾生的果報是依止心跟意、意識而轉生。

寅二、別釋意及意識

卯一、釋意

首先先解釋這個意,再解釋這個意識。

此義云何?以依阿黎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為意。

我們有情眾生的果報是依止這個心意識而轉。什麼叫做心意識呢?先解釋心,這個地方的心是阿賴耶識,以依阿黎耶識,說有無明。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我們前面講到無明,說是以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生滅與不生滅和合名為阿賴耶。我們剛開始是在清淨的真如(所謂如來藏)而生起妄動,而變成阿賴耶,這個時候真如起動的那個無明就是根本不覺,根本不覺是從真如而轉成阿賴耶。

這個地方是說,從阿賴耶當中又分成覺跟不覺,假設我們隨順著不覺而起動的,這個時候的無明就是枝末無明瞭,依止阿賴耶的不覺所起動。這個地方是說明意是怎麼生起的,就是在阿賴耶的生滅門當中有所謂的不覺,那這個不覺一起動以後,就產生了五種的相貌:第一個不覺而起,第二個能見,第三個能現,第四個能取境界,第五個起念相續,故說為意。所以這一段是說明這個意的引生,是從阿賴耶識的不覺所起動的。

此意復有五種名,云何為五?

阿賴耶識所啟動的意有五種相:一者業識,二者轉識,三者現識,四者智識,五者相續識。看第一個:

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這個業識的業,當然是一個業力,可能是一個善業、或者是罪業。那這個業識它是怎麼生起的呢?是以無明的力量而生起的,就是依止我執、法執而生起的。那麼不覺心動產生一個動,當然動就是造作。

所以這個地方是說明整個生命的一個因相,就是整個生命的果報,都是阿賴識裡面這個業識所變現的。就是我們每一個有情眾生的這個阿賴耶識,它含藏了無量無邊的業力,那這個業力都是我們在過去的生命當中,每一次無明的造作所累積起來的。可能累積了很多的善業,當然也可能累積很多的罪業,這些業力都保存在業識當中。這是說明整個阿賴耶識的因相,第二、第三是說明果相。等到這個業力成熟以後,就變現了我們有情眾生一期的個體生命,這個體生命當中有能、所的差別。從能方面來說:

二者名為轉識。依於動心,能見相故。

在每一期的果報當中,都有一種能受用的心識,這是能見相,包括我們整個一期生命的見、聞、覺、知,人有人的見聞覺知、螞蟻有螞蟻的見聞覺知,這種見聞覺知能夠受用種種的果報。這個是講到我們每一期生命裡面的一個我相,能受用的我相。

三者名為現識。所謂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於色像,現識亦爾。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

前面的果報是約著能受用的我相,以下是約著所用的法相。這個法相他先講出一個譬喻:

猶如明鏡,現於色像。就像鏡子能夠顯出種種的色像,這個現識亦爾,面對五塵的境界,它能夠顯現各式各樣的五塵相貌。當然這個五塵的果報體每一個人不同:福報大的人,他顯出的五塵特別的莊嚴;有罪業的人,他所顯現的五塵就比較丑陋。

到這個地方都是一個阿賴耶識,有阿賴耶識就是有個體生命,但這個時候在整個能受用的我相跟所受用的法相接觸,都還是不帶名言的,還沒有名言分別,只是顯現一個因相跟果相的相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推薦】稱名供養禮拜地藏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

地藏菩薩常以不可思議禪定之力度化無量世界眾生,滿願...

《地藏經》是什麼樣的境界

《地藏經》的當機眾全是大菩薩示現 如果你念地藏王菩薩...

【佛學漫畫】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陀羅尼的故事...

菩提心的發起需要因緣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省庵大師《...

大乘佛法「大」在哪兒

智悲光尊者說過:一個凡夫眾生,如果施主、吃穿等樣樣...

大乘小乘之區別

問: 大乘小乘之區別如何? 太虛大師答: 大乘小乘之...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佛教傳到中國以後,總共經歷了兩千年的時間,我們回顧...

淨界法師:攝大乘論

本論在唯識學的一個特色就是:它同時在知見的建立方面...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念佛的修法

念佛修法出自印光大師《復高邵麟書四》,是指至於念佛...

【推薦】具足清淨律儀,有十種功德利益

戒為無上菩提本,世人應當持淨戒,若人堅持以淨戒,是...

這個咒能夠拔除一切業障的根本

我們能聽到得生到淨土的咒也是不容易的,這個咒大家都...

人生,請適當低配一點

最近流傳著一個段子:一部高檔手機,70%的功能都是沒用...

小主人尋寶記

天地萬物無常,人也是一樣。在平靜的時候就是平安、美...

《金剛經》的宗旨

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我們了生死的要道。那麼《金剛經》...

念佛時如何同時操作理觀跟事修

問: 請問師父,當我們念佛的時候,要如何同時操作理...

大地萬物皆有用

很久以前,在日本有一間寺院住了一位明理聰慧的小沙彌...

臨產念聖號,能讓產婦免除痛苦

怕痛,是准媽媽們臨產前,必然要面對的一個心理糾結。...

一位瘋婆婆念佛痊癒的故事

佛號光明不可思議,功德亦不可思議。通過念佛真的能治...

淨土教起之十因

別則專就此經,復有十義:一、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

慧遠大師三十年跡不入俗

淨土宗祖師在信願行方面的理論積累和實踐上,給我們提...

浪子回頭並不難

一位年輕的寡婦發心供養一位住在深山的修行人,使他日...

子真牧牛

石鞏慧藏禪師隨馬祖道一禪師出家修行,一日在廚房工作...

【推薦】皆是識心分別計度,心態決定你的狀態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

消除人生不幸福的因素

幸福美好的人生,是眾人夢寐以求的願望。古往今來,我...

【佛教詞典】金剛軍

印度人。事蹟不詳。據華嚴經傳記卷一載,此人嘗註釋世...

【佛教詞典】崑崙子

(一)又作崑崙奴。即崑崙國(南海諸國)之黑人。或對來...

【視頻】崇慈法師《何謂三世因果》

崇慈法師《何謂三世因果》

【視頻】慧律法師-2000佛七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2000佛七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