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宗教不宜混濫論

宏海法師  2019/03/28  大字體  護眼色

(第十講)

好,各位,阿彌陀佛,請大家合掌,我們依然如故,祈請三稱本師加持護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請大家放掌。阿彌陀佛,各位聞思講堂我們蓮池海會的諸位蓮友們,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是我們講《宗教不宜混濫論》的第十講。那麼跟大家講一下,因為長期來講我們叫聞思講堂。一直在講淨土,以淨土為主,我的這個群。法聽得多了的話,久而久之會落入到一個麻痹狀態,有則禁之,無則加勉。就是希望大家不管在聞思和修法上,可以說應該深入地多看祖師言教,乃至一些祖師的傳記,像印光法師的年譜,虛雲老和尚的傳記,來果老和尚的傳記,乃至倓虛法師的《影塵回憶錄》等等這些。

為什麼這麼說,就是以防萬一,因為一個事物的相續,剛開始的時候會有很大激情和濃濃的氣息,久而久之容易落入平淡。其實平淡對於一個修法的人、求道的人來講,是最佳真實狀態。但是這種平淡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平淡是說心的如如不動,這樣能夠堅守對於法義上的相應。那麼還有一種等於就是說,其實心落到一個無記裡邊了,就是反正也照著這麼聽的,也就這樣,完了可能也在完成功課,甚至還不少。但是好像這個出離心的狀態也好像不是隨時而有。功課雖然多,可是好像沒什麼增進。這個時候我們確實需要調養,很多時候,生不起隨喜心,生不起法喜心,等等這些都會陷入到一個窠臼裡面。

所以這個時候就希望大家,如果有自己所相應的書、經典去讀一讀,或者這些祖師們的傳記去看一看。特別是近代的我們能夠比較相應的這些一線祖師們,他們這種透徹的開示,多去相應相應,那麼會有幾分提攜的。這是我們進入到第十講了,今天開始,跟大家插這麼一個小曲,因為都會有這樣的情況。

特別是今天我們還是講《宗教不宜混濫論》呀,一開始大家還要記得我們的發心,讓我們在教法和宗法上面建立一個正確清晰的見解以後,才能夠順理成章的導歸淨土。為什麼這麼說,就是導歸淨土我們第一個要意識到當今修其他法跟修淨土法,哪個最容易上道,最容易成就。其次以後我們還要知道說淨土既然有別於,雖然它也是教的部分,但是它行法上來講,有別於宗有別於教來講,它的殊勝之處,好處在哪裡,它省力氣省在哪。說俗氣的話,它討便宜討在哪兒。這個如果我們知道它的話,噢,叫做第一方便。所以請大家千萬初衷不改,我們講這個《宗教不宜混濫論》,其實為了什麼,提攜淨土,提攜我們對於淨土的皈依心的。

好,在上一講的時候,大概把宗和教的教學,怎麼個教學方法,最後說宗是怎樣的,教是怎樣的,都給大家做了一個交代。最後落了一小段,因為時間關係,我們今天補一下。就是講到說「的實商量」。因為上一講的時候,最後說教下的話,它是就事論事,雖然如此,還不出唯心。那麼宗家也是如此,但是宗家的教學就跟教下的教學方法不一樣,法法頭頭都不去就事論事。所以這個時候就不能夠以事,宗家的方法是,不是以事來論的,講到這裡了。那麼最後他補足了說,論「的實商量」的話,是怎麼個來說。我們先把這段話給大家先貼出來。

大家來看這一段,這是我們上一講的時候落的一個小尾巴。但是為什麼隔開今天從開頭來講,就是為了好連接。你看,「的實商量者,禪書不錄」。

我們一定首先聽這個的法要聽懂什麼叫「的實商量」?就是禪宗的教學方法,法法頭頭都是指歸向上的。禪書裡面,它大多都是說的一些公案,問答呀,從正面的篇幅來說這個「的實商量」,就是萬法唯心,明心見性,圍繞著這個高度來講的最透徹的,最為濃的乾貨這一類的言教呢,在禪典裡面基本是看不到的,有也是有,但是很少。

所以這裡印祖特別的說出來,說「禪書不錄」。你就是說想以教的態度去濃縮地去學習禪法的話,在禪宗的典錄裡邊是沒有這樣一個,平台比較小,至少說是小,不是沒有,也不是完全沒有,但是很少,都是向上指歸的話。

所以說,如果說從「的實商量者」,通徹的來講禪法這個角度,要多看一些另外的書。這些書在哪裡,首先第一個,禪書裡面也有,很少,所以你就要大量地去看,才能從裡面點點滴滴地進行積累和領悟。否則,印祖提的這個特別重要。

大家看,「看萬善同歸集,及淨土十要中禪匠著述,亦可見其梗概矣」。

那我們就循著印祖的這個,來大家了解一下。這個萬善同歸集,可以說是淨土宗的祖師裡面有一位叫永明延壽禪師。他是宋朝人,他所著的最著名的,有一句話最著名就是「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就是那位祖師。他的見解,他的註釋一直到了清朝,雍正皇帝還特別推崇,非常的尊敬他,甚至當時把他推崇為千古以來的首席禪師,那我們都知道雍正皇帝是集法王和人王於一身的人,所以他能夠敬重永明延壽禪師,可見對他的影響有多大。

永明延壽禪師除了有一部大的巨著寶典叫《宗鏡錄》之外,還有一部就叫《萬善同歸集》,也就是所有這些修的善法最後同導歸淨土。在這個著述裡面,他老人家對這個「的實商量」對禪宗心性的正面講說,闡述的是非常到位。

這裡在傳老的著述中也引了幾大段,大篇幅他的著述裡的話來進行說明,我們這裡雖然不能夠大段地給大家讀了,你看讀兩段,大家知道他對這個真俗不二、空有圓融的闡述非常到位。他講到《萬善同歸集》裡面說,「然不動真際,萬行常興」,就是從本性上來講,如如不動,但是從事相上行的話,什麼法都得去修。「不壞因緣,法界恆現」,你看不必要去抹殺現象上這些,但是,如如不動這個一真法界,遍法界心常在打開著的。

「寂不礙用」,寂滅的「寂」,妨礙的「礙」,妙用的「用」,這個「寂不礙用,俗不違真。有無齊觀。一際平等」。這就是他對大徹大悟了以後,明心見性的人他現前所見的境界,就是用這個「的實商量」的文字給非常濃縮和正面的表達出來。

所以你看印祖讓我們看,而且他還在講到,不可以走這個執理廢事,或者執事廢理的這個狀態,所以他還為了講中道圓融的這個道理的時候,也說「若離事而推理,墮聲聞之愚;」就是離開我們事相上的具體行為上的修行,光說高推妙理的話,就跟聲聞一樣,有可能墮在空性裡面出不來了。「若離理而行事,同凡夫之執。」就是我們做事情沒有當下心性跟進上的觀照的時候,那麼你修行都是在事相中修,都是以有求心修,以分別心修,那還是凡夫的執著。

所以他就講到 「全水是波」,就跟水跟波的關係一樣,「離事無理,全波是水。」就這麼讀一遍,大家細細地去領悟。這些法語教言,它對於提升我們的見地和打開我們的心性,極其有推動力的。但凡如果你真正是心在道上的話,都會有這樣的感應,希望大家隨類得解。

下面再推薦一部書,就是印祖說的《淨土十要》中禪匠著述,為什麼首先他這裡講到是禪匠著述,就是禪宗裡面的巨匠轉過頭來弘揚淨土而所作的註釋、論典。所以特別是我們修淨土的人,大家一定要去熟讀,翻來覆去的看《淨土十要》這部寶典。這是我們,也是第九代蕅益大師所編輯的,最重要的一部闡述淨土教理的,它裡邊把「的實商量」已經發揮到極致了,這些祖師們的見解可以上天下海,進退自如。

之所以能夠這樣,就是因為他們大多都是禪門下大徹大悟了以後,而開始又轉回頭廣弘淨土的。所以他們的法語,全部是從證量中流露出來的厚德智慧,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高超見解。所以真得是懇請大家去熟讀《淨土十要》。不要說讀不懂,那是讀的少。也不要說看不明白,因為你心不那兒,這個是人都能看明白。

那麼眾所周知,裡面的第一要,就是十種要,主要的著述。第一要就是《彌陀要解》,這是對《彌陀經》最出色的一個註釋了。還有裡面的《淨土十疑論》,《淨土或問》,把我們修行淨土,百般千般,好像無病呻吟想點問題出來的這些問題,總歸是一巴掌就擺平了。所以大家去看看《淨土十疑論》,那裡邊序文裡面講到 「疑此則遍疑」,就是這十條疑問你解答不了,對於淨土的疑心就去不掉。「信此則遍信」,這十條問題通過了,其他的都不在話下。

還有天如惟則禪師的《淨土或問》,《淨土或問》裡邊就是設一個問題,然後進行解答,圓滿極了。人家祖師們的這種從事從理、面面俱到、契合時弊的解答,真得我們只有學習的份,只有領悟的本領,沒有任何再進行商榷的資格了。你就信就行了,聽話就對了。

那裡邊還有《西方合論》,是袁宏道一個居士寫的。《西方合論》這部論典,如果大家能夠通過一遍,再然後把它一段一段分門別類的這樣解開了,看明白以後,那我可以說,你去講淨土在任何角度任何問題上面,你都有自己正確的見解,還可以給別人去匡正,就是救別人的錯誤認知。《西方合論》可以說是把所有的宗派都揉在一塊,看了以後我們就能夠飽嘗教理。

當然最最重要的,最痛快的就是《徹悟禪師語錄》,這本祖師的語錄本來並沒有在《淨土十要》中,那是後來印光法師在整理的時候又給加進去的。這裡邊《徹悟禪師語錄》,可以說每一句都是教海的彙集,宗門的痛快,淨土的總持妙義。說一句形容的話,就是把不容商量的法,商量得已經再不能再商量了,就這樣的可以說是千古最精彩的語言了。

你信就信,再多說少說都不能說了,人家就把教言,對淨土和禪宗的融會貫通,對教下的完美整合,就是別人你再插不進去話了。所以大家才能明白說什麼叫做「的實商量」。印祖特別在此推薦了這兩部著述,那我們要當然引起足夠的重視,希望大家去讀一讀。這是上一次我們講到的結尾了。

那麼今天我們要開始講到克論佛法的大體了,也就是說要開始講到宗和教之間的關係,它是既不一又不二的。好,下面我們再把這段話貼出來,大家認真跟著聽。大家看「克論佛法大體」也就是總概一下佛法的根本的總綱,那麼「不出真俗二諦」。就是在中論裡邊有一句話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就是任何佛出來,在世間裡面弘法,到娑婆世界來,都是要依著真俗二諦來講的。那麼真俗二諦是怎麼一個各自的風貌,之間又有何等的關係。

大家來看,「真諦則一法不立,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也。俗諦則無法不備,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也。」。

這個話聽起來了都是可能比較濃縮了,我給大家用白話稍微講一下。就是從整體的來看佛法的大體不出兩個內容。就是說教學方法也罷,闡述角度也罷,分門別類也罷,就是這兩個板塊。一個是從真諦,一個是從俗諦。

那麼就真諦的角度側重來講的話,一法不立,就是講到萬法皆是虛幻的,所以說所謂的實際理地,就是真如實際的狀態,宇宙萬法的真相中,就是任何一個分別,哪怕連一塵的相也不能立,一切相都是假的。那麼這是從真諦,也是從本質上而言。

「俗諦則無法不備」,從俗諦上講的話,任何一個現象都是這宇宙萬法中的一法。那麼可以說當下就是宇宙萬法的現象。所以他說「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也」,任何境界,任何六根門頭,任何你來我往、開言吐語、舉手投足都屬於宇宙萬法中的一法,都可以讓我們參究,都可以提供給我們悟道。這就是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就是從俗諦的角度,「無法不備」就是一切法都包括進來了。

那麼放眼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再來看。首先我們繞開一下「二諦」。先給大家說一個佛法的總原理,也就是唯一的原理叫什麼,就是我們常說的「緣起性空」,再提一下這個詞。時時刻刻不能忘記佛法緣起性空的大背景,否則我們越學越聽都會亂掉的,沒有總綱了。一切的宇宙萬法,大家知道一切的宇宙萬法,它都是緣起的。既然是緣起,就是因緣匯聚臨時組合的。既然是緣起的那麼它就一定是無自性的,無自性就是性空。

所以常說: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那麼雖然它是一會說緣起,一會是性空,可是緣起性空它是一體的。就是緣起的法而體現性空,由性空而發揮緣起,這是一體的兩面。就一體的時候,我們就說它是佛法的總原理。但是就兩面而言,我們就會把它作為佛法的綱要叫做真俗二諦。回來了,就是叫真俗二諦。

諦是什麼意思,就是真理,真實的道理的意思。俗諦於世間來講叫真實的,真諦於出世間來講是真實的。俗諦是相對的真理,真諦是絕對的真理。我們有時候又把真諦叫做聖義諦或者叫做第一義諦。前面講到宗門的向上一著,就是這個意思。俗諦又稱世諦或者叫做世俗諦。真諦是講空,說理。俗諦是講有,表事。一個是本質,一個是現象。佛講法任何狀態下,要麼依著本質講,要麼依著現象講。要麼依著真諦講,要麼依著俗諦講。講的時候表達上,一定是依著這兩重。但是我們在理解上也依著兩重理解,領悟上就不能夠把它們截然分開了。

所以先要把這個底給大家打好。我們再來看,這裡講到的真諦理體,它所謂的 「不受一塵」可以就是說一法都不立,它是注重空的一面,就是性空。俗諦是講的現象,就是無法不備,所有的法都包括,就是注重它有的一面,其實就是講緣起。

所以你看,印祖在這裡他說的是非常分明的,他說真諦一法不立,俗諦無法不備來講的話,也就是說我們前面講到實相,一個是無相,一個是無不相的真實狀態。為什麼給大家這樣交代,所以我們聽到二諦的教法以後,我們正好也可以套用在宗教的框架下,來套用著學習一下。了解什麼叫宗和教,依二諦來講。大家還記得我們前面所說的何為宗?何為教?說「演說之,宗教皆教。契悟之,宗教皆宗」。那麼在這裡我們也可以講到說,二諦不管它是真諦還是俗諦,從理解角度來講,二諦都是俗諦。因為它要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我們要通過思維來理解二諦的教法,表達的狀態,所以它是俗諦的層面。

但是如果從領悟來講二諦皆是真諦,為什麼,依二諦的教法。你看今天我給大家講佛說了,就是依著二諦。佛法的大體不出真俗二諦,有時候是真諦,有時候是俗諦,可是真諦俗諦都得依附在俗諦層面來講,因為真諦是不能講的,它是境界,不是教法。但是我們依著二諦之教,悟入這個二諦真理,那就是一樣的道理了,不管俗諦真諦,它都是諦。就和說宗與教和俗諦真諦併駕一樣,它是同一套詮釋佛法的方法,也就是總綱。無非就是說擬一個緣起性空,統一的原理,說一個真俗二諦佛法的大綱。

首先我們要把這個,因為今天又引入一個新的概念真俗二諦,這些話我們可能常見,但理解上並不能夠接地氣。所以我們這樣講一講,然後再回到我們對宗和教的討論上來。放眼看一下說,就著二諦的視野來看看宗和教的分別側重。

你看,我們再向下讀,「教則真俗並闡,而多就俗說。宗則即俗說真,而掃除俗相。須知真俗同體,並非二物」。

這是第二段話,這一大段裡面的。就是說宗和教的各家手法,如果說從教的手法來講,教學方法來講,它是真和俗都講的,我們叫教二諦。那麼宗的教學側重角度來講,它是叫做即俗說真。大家看到印祖的用詞多麼得精準,多麼得鮮明,他沒有說宗就只是講宗,而是說即俗說真。並非說離開俗而有一個真,而是就著俗諦的當下,直指真諦,用真諦來掃除俗諦之相。

所以他就是說宗門來講就已經不在這個俗諦的現象上分別而論了,只是像前面講到的「法法頭頭皆歸向上」。這是他先這麼闡述一下,但是最後他總結的非常到位,「須知真俗同體,並非二物」,也就是說現象和本質它是一個圓球的兩半,是手的背和手的心,是一隻手,是一個球。

所以你看傳老解釋的時候,他老人家非常有智慧,他用一個水和波的說明,來說明俗諦和真諦。他說「離波無水,群水成波」,就好比說水和波浪的關係一樣。那麼真諦就是講的理體本質,就像波裡面的水,說的是水。俗諦就是說的這個現象事相,那麼就如同水上的波,那麼波、水它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但是我們學習二諦就以為俗是俗真是真,我一定要從俗入真,一定要在真就不俗了,這就叫二諦不圓融。

當然我們為什麼不能圓融,因為我們現在在起波,波濤洶湧。所以大家要知道一切的佛法就是讓我們全部地意識到,在波的狀態下,突然意識到水的感覺。現在我們雖然就著水在起波,但是我們全情地投入到波,意識不到水的本質。可以說如果什麼時候,我們突然意識到水的感覺了,就是明心見性了。悟到水的感覺你並不是離開波了,你還是隨緣起波,但是這個時候你已經得了大自在了,為什麼,因為我們雖然是隨波,可是重心已經全在水上了,現在我們雖然是以水起波,我們的重心全在波上。

所以你看這裡印祖也說了,教家,它是真和俗同時闡述的,同時既談緣起也講性空,既說真空也講妙有。那就可以比喻為,如水和波無二,心唯萬法。但是宗門來講的話它就只說真,雖然它即俗談真,但是它只說真,直指禪旨然心。所以大家仔細地悟這些,心唯萬法,萬法唯心,波和水,水和波。從波入水,指波是水,就如同真俗並不是兩個物一樣,是一體的。

好了那我們講到這裡,因為太澀了,我們還是停頓一下。大家知道我們在講什麼呢,我們現在在為了講明白教法和禪宗的核心差別。它們的一體之處是沒有本質上的差別的,都是為了從理解上來梳理學習的疑惑。可以說我們聽這個法,就是為了去除在修法上,有時候我們會生起不知何去何從的障礙,或者見解上不至於混亂不清,而導致我們行門無從下手。

所以說從這一點來講的話,你看,大家想想,比如說我們常講到說淨土,因為我們在以淨土為根本法門。那麼我們常說最後是導歸淨土,以淨土為歸。我們常說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指的就是水。往生西方、入西方三聖清淨海眾的法會就是指的波。生則決定生就是指的波而言的。為什麼,因為在娑婆的波滅了,極樂世界的波就生起來了。去則實不去,就是說雖然生則生,去則去,可是來去之間此波彼波都在同一個水裡邊。大家好好悟一下。

但是不同處就是說,依著西方的話,一切波,馬上我們就能見到水,而且波越來越小。但是你在娑婆裡邊,我們不但說不能從波見到水,很難。而且會波越來越大,最後波到地獄、餓鬼、畜生裡,也可憐了。

這是我們在這裡停頓,為什麼要講禪呀教呀,講了半天,就是為了我們在教法上梳理一下,什麼叫宗教,怎麼向淨土上導歸,依著淨土會也是水和波的關係,往生極樂還是離不開水和波的教法,所以這樣通了以後,我們的信心就任著別人再怎麼八風吹,從理從事上信心都到位了,就可以沒人管你,可以不會退了,至少在見解上不會退。

好,我們再往下看,這裡印祖做了一個非常圓滿的比喻,「譬如大圓寶鏡,虛明洞徹,了無一物。然雖了無一物,又復胡來則胡現,漢來則漢現,森羅萬象俱來則俱現。雖復群相俱現,仍然了無一物。雖復了無一物,不妨群相俱現」。

大家認真體會,因為有時候其實像這樣精闢的語言,說實在的,我講的時候也有顧慮,因為他已經說的很到位了,很可能一講越講越亂了。所以我們盡量講的時候,雖然把文字語言把它稀釋張開,可是大家的心要往上會的時候,盡量去濃縮地去會了。

大圓鏡這裡是一個比喻,說明什麼,說明我們從本具的妙明真性,朗照的這個智,分明的這個慧,它是清清白白、本來無一物的,可是雖然它清清白白,不是說它孤零零的永遠清白的狀態,它是可以做任何的影相發揮,什麼樣的形相都能夠影現出來。

你看這裡講到了說「胡來則胡現,漢來漢現」,就是指的外國人來了就映現外國人的樣子,中國人來了就映現成中國人的樣子,反正你來什麼樣我映現什麼樣。但是雖然這樣,可是森羅萬象,你來了什麼我都能顯現出來什麼,可是本質上雖然有影相,來了什麼映現什麼,鏡子上面還是清清白白的。雖然鏡子清清白白,但是我不妨礙你來什麼我就映現什麼,也就是說映現,正當映現的時候,不妨礙鏡子是清白的,那麼鏡子永遠是清白的,它可以永遠的在映現,就是這麼個道理。

通過這個道理大家回味一下,聽過六祖那會兒見五祖時候的場景。六祖見五祖是從蠻夷之地,從南邊來的,結果五祖就說你這個南方來的猲獠,你猲獠怎麼能成佛呢?六祖就說雖然我是個南方人,可是人雖然有南北,佛性怎麼會有南北?誒喲,一下就把五祖給動心了。這是個法器到跟前來了。我們套用一下,其實人有南北,就說這裡講到的森羅萬象俱來俱現,可是佛性沒有南北,就是這個了無一物的清白大圓鏡,就這麼個道理很簡單。

那我們這裡最後要套著前面的法來比喻什麼呢,你看就是要說明一切的萬相都隱在鏡子中,鏡子跟萬相雖然是外現內隱,但是這個時候它是不二的,真俗是圓融的。鏡子就好比真諦,群相就好比俗諦。當然再作一個停頓,我們現在就是在映像上計較,不去向鏡子清白的這個當下去明瞭。只要我們只管去把鏡子明瞭了,就不要害怕群相不在了。

所以你看這裡說宗家和教家,他們有一個特點就出來了。什麼特點,下面一句再給大家貼出來,「宗則就彼群相俱現處,專說了無一物。教則就彼了無一物處,詳談群相俱現」。

大家要聽明白,這個差別統一,統一差別,能夠把它講到如此的辯證完美。如果能真的把一會兒說空,一會兒說有,怎麼講理怎麼說事,我們再能夠了別清楚的話,以後再聽佛法你就不會心生矛盾了。說佛怎麼一會兒說講《地藏經》有這麼樣多的情節,一會兒又講《金剛經》,一會兒又講《彌陀經》說要往生極樂世界,多麼的美好,那樣的殊勝。

可是又說一切唯心所現,到底該信唯心所現,還是信西方極樂,到底是該相信因果不爽,誹謗三寶,殺害父母,伽藍內恣行淫慾,嫉賢謗善就墮無間地獄,因果絲毫不爽呢?還是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呢?信「照見五蘊皆空」呢?到底哪個對呀。這個時候你就發現,原來都對。但是你執著了一面,另一面不跟著,就都不對了。你看這就是佛法的見解啊。

我還記得這段時間也在講《地藏經》,如果在座的同修讀過《地藏經》,都知道裡面有一個情節,就是說地藏菩薩是百千萬億身度百千萬億人,每一世界都化百千萬億身,這個其實就在表什麼法呢,表「群相俱現」。鏡子裡面的任何影相都不妨礙,來了什麼影什麼。最後結果這麼多的百千萬億地藏菩薩共復一形,就恢復成一個身體了。這其實表什麼法呢,就表的性空,就表的大圓鏡,了無一物,這就是真俗並禪啊。

從教法上來就是真俗,它永遠都講的,但是就著俗講的多。那麼宗門就不弄這些了,所有的宗門來講的話,你想想,所有的這一切,它緣起是什麼緣起啊,它不按著教法的這些什麼真空妙有的,都不管它,它的緣起就是,大家還記得嗎,只有世尊拿著一朵花,還迦葉需要一個微笑,這樣的緣起。到了咱們東土來,也是達摩祖師和二祖慧可說,你把心拿來,就這麼一句話。包括這一朵花,這一個笑容和這一句話,我們都不能把它當真,這才能夠叫了無一物。所以說個教的話,就是都講 「群相俱現」,認真地說,層次分明,步驟有序,三藏十二部都在講。宗就不那麼說了,任何都不說,就是教外別傳,頂多一朵花一個微笑,是這樣來的。

好,我們再看,但是下面雖然以鏡子比喻完了以後,那我們還要解釋一下,最後為什麼說它是不二的,你看「是宗則於事修而明理性,不棄事修。教則於理性而論事修,還歸理性」。

這個話就關係到我們平常的解門和行門統一了,要關係到這個。大家看真的是,越看多麼完美的辯證的教言,這樣圓融的真如狀態。不論是理論背景,或者操作手段,都能夠進得去出得來,提得高度放得徹底。你想想還有哪一種思想理論,能夠這樣宗教歸途,能夠講到這樣的簡單而透徹。

你看如果就是宗門來講的話,它就是在事修,就是說一切的修行過程,可以說生活過程,來悟明理性,就在這個生活狀態下,都往道上匯,往理上匯,所以你看我常講到說,道在哪裡,道就在平常日用中,該吃吃該喝喝。但是它並不廢其事修,不是說你光說宗就不活了,馬上就斷氣了才叫開悟嗎。你照樣吃喝拉撒,所以又說「不棄事修」,就是不廢棄事相上的,該禮拜就禮拜,該讀誦就讀誦,該聽法就聽法,該功課就功課,所以我們說悟後的修行還同悟前一模一樣,沒有改變,這就叫不能夠舍棄事相上的修。

但是從教來講,他是於理性的背景下專門說事修,這個時候就跟我們說,你要信解行證,你要信願行,你要無悔法門,該隨喜隨喜,該讚歎讚歎,該禮拜禮拜,該迴向迴向等等這些,這都是叫作事相上的修法。因為從現象上來有板有眼地修嘛,但是大家知道這個雖然是依著理論而論事修,但是還歸於理論的。還歸於理論就是說,依著本覺而開始覺,最後合二為一,稱之為究竟覺。從本覺開始修,有次第,依著本覺,從始覺開始有次第的修,最後一直修修修,成功了,還歸到理性了就成了究竟覺。

那麼把這兩個完美的合一了,你看後面的印祖才講到說,「正所謂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事理兩得,宗教不二矣」。

大家在這個方面就要看,有一個失,則另一個也失掉了,有一個混濫則兩相混濫了,宗教不二,歸元無二路,可是不能夠把它徹底攪在一處了。所以你看這就是佛法的二諦圓融。今天這個內容非常重要,如果我們能夠聽完了以後,確實把二諦圓融這個道理,那你以後不管你從聞法上,或者說事修上,又不昧理又不昧事,都是可以匡正我們的解和行的。

前些天有一個佛學愛好者,他就在微博上問我,因為他是學中醫的,他說中醫由於印刷,抄寫等等這些,在流通的過程中,有些字就寫錯了,他說會不會有誤。他就懷疑說佛經上面會不會千百年來,用阿難讀誦出來才形成文字,會不會有誤。他說這個也許也有錯誤,你們都能肯定是對的?當時我就回答了,我說「依之而行,方知真實不虛」。當然停留在語言的時候,我們只能領略他思辨邏輯的完美,但是倘若我們用心跟進,有宗教體驗的時候發現,確實如此。

你比如說這個「全修在性,稱性起修」,稱性起修就是我們什麼都不知道,什麼也不明瞭的情況下,我們只管聽著佛說的去修,修著修著修能夠見性,見了性以後發現,從始至終就沒離開這個性,都在性上面,所以這就叫歸元無二了。

所以你看印祖這裡講到了,說「事理兩得,宗教不二矣」,請大家體悟。好,這是又一段,開始要講到宗和教,從根機上來比較了。

大家來看,「教雖中下猶能得益,非上上利根不能大通,以涉博故。宗雖中下難以措心,而上根便能大徹,以守約故」。

這是一個什麼呢,大家首先我們要知道,不管說宗說教也罷,乃至佛陀的教法,如此多的經部,法門。他真的不是說佛非要弄的這樣多姿多彩,他本質上他就一個真如之理,就一個涅槃寂靜。你弄這麼多花樣幹什麼,我們說世間本無彼此,緣於眾生執著。完全就是為了迎順眾生的根器。包括你看我們學習這部《宗教不宜混濫論》也是為了明白,讓大家明白說什麼根機修什麼法。

所以從教而言,根據每個人的根性而論,可以說很少確實能夠完全通達三藏,融會貫通,因為根機,那自己的緣分呀,福德呀,深淺隨分隨力的,但是不同程度的去學一些還是可以的。就是說從上根,中根,下根,這三種根性來講,那麼中根和下根的人也能夠受益的。你比如說我們現實中通達一個宗派,乃至一部教典,一個專修法門,甚至哪怕說裡邊記得一句半句能夠受用了,可以跟別人分享一下,都可以能夠邊邊角角的去自利利他。

但是能夠總持的,徹底瞭然於心的,還是要上上根器的人才做得到。因為什麼,教下也就是經、律、論太廣大淵博了。那麼對於宗而言,則只能夠相對上上根的人,才見效。為什麼呢,因為就一門深入,他就是這一個高超的手段,就是這個必殺技,那會的,他一招就見性了,但是一般的都不會,你是塊料的馬上就成器,但是很多不是這塊料。

不是這塊料那就摸不到這個眼兒,就跟牆上釘釘子一樣,那他找不著這個縫,所以他就釘不進去,只有找到這個縫,一錘子就釘徹底了。所以這裡才說,上根器的人才能夠大徹大悟,一步到家。為什麼,因為守約,就是它是至簡至頓之法,它是簡法。所以大家想想從這也可以看到,我們常說的廣學多聞和一門深入。這是印祖在這裡說,對於說上、中、下根來看,有這麼一個差別。

那麼再往下看,我們來看「教則世法佛法,事理性相,悉皆通達,又須大開圓解,即宗門大徹大悟也,方可作人天導師。宗則參破一個話頭,親見本來,便能闡直指宗風」,

這段話,就開始從具體的實用上來講了。怎麼實用,你看從教風來弘揚佛法,從教的風範、氣質上來弘揚佛法的話,那麼一個善知識,他作為人天眼目,世間的導師,他必須要世間學問和出世間學問都得通達。

你看「則世法佛法,事理性相,悉皆通達」,但是大家不要搞錯了,這裡的世間不是人情世故練達,縱然顯得有本事,那也必須是他從佛法的方便智慧流露出來的,絕不是世俗的這種關係網中好像如魚得水一樣,而沒有半點出世的德行。

比如說像印祖他對儒家的書,他就非常通達,文筆也好,書法也好,大家看到印祖的有一些代表的書法,都是老了以後,用這個大巧若拙的表達出來的一個境界,實際上有機會我們去靈岩山看一下,刻的他那個《印祖文鈔》裡面的那些回信就看到,年輕的時候是剛勁有力,可以說非常的瀟灑。那麼這裡就是說世間的學問過關以後,已經廣開了佛經、律典、論典的通眼了,還能夠有教有觀,既通教理還能夠同步實踐這個意思。那麼這樣的人才能夠稱之為人天導師,領眾大德,已經大開圓解了。這是從教法上來講,以這樣的狀態去弘揚。

那麼從宗風上來講怎麼弘揚佛法呢,首先得把自己搞定,你就是不抱著一個話頭,不參破絕不回頭,大家看,真正的古來禪和子呀,真的是,自從爹媽不要了,一出家開始就痛念生死,不見心性絕不罷休,完全把生死給置之度外。因為確實參破一個話頭不容易,古來的這些大丈夫,從出世間家,到出生死家,到出三界家。

他們都是要屏蔽萬緣,拚命用功的,不知道有人情百態,甚至不知道有春夏秋冬,一切擺平,身心忘卻。只有隨這個疑情話頭的方便引發,而相續參的功夫,一旦熟透了,就瓜熟蒂落。那麼這個時候,你像祖師叫桶底脫落,慶快平生,就徹底圓滿了,見解上圓滿了。見解上圓滿了以後,然後長養聖胎,因緣成熟了,才能夠出世方為大丈夫,到時候信手拈來,隨緣運用,度眾生是實度無量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度者,到了這個水平,這才叫祖師,才可以稱之為住持,才可以稱之為和尚。

所以大家來看,不論教下宗門,他都有先天的條件,就必須要開圓解、大徹悟、明心見性,都是發明心地的人。那說實在的就是講到這裡了,我們就你看,人家親見本來變門禪,直指宗風了。那就真的,哎,講著講著都讓人慚愧,覺得我們時轉至今,哪能見到這番情形,哪能領略這番風貌。 我們現階段只有生慚愧心,盡量往道業生死上會,拚命的全力的能夠,不要說全力了吧,能夠發心,惦記著點,能降伏煩惱,能夠差不多點的隨緣能夠隱忍業障,能夠想了生死,害怕地獄,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而且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能夠這樣的活著,也就只有此路一條了。

大家要知道印祖的言外之意,也是說讓我們修淨土的,為什麼說淨土就具足呢,淨土從信願來講就具足了這個廣博。這個廣博可謂是什麼,就是開了正眼可以說了,開了正見解了,以生來攝這個博,產生了真信切願,就等於說深入經藏,學習教法,不就是為了產生這個嘛,所以說以生攝博。一句念南無阿彌陀佛,生一個佛土,念念相應便是無上深妙禪,這不是簡約的功德嗎,所以希望大家能夠思之思之。

這就是我們今天又一個週三,跟大家分享《宗教不宜混濫論》的第十講。我想每一講都是可以說是起伏跌宕,曲折迂迴的。因為印祖確確實實是在三藏十二部,如同家裡話可以進出自如地端出來給我們吃,但願我們都能吃的受得了這個營養,不是過來人說不了這樣的話,希望我們能夠對祖師生起認真決定的信心。

好,今天我們就到這裡,隨喜大家的聞法功德。下面請大家一起來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隨喜大家,下次再見,南無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印光大師的十念計數法

印光大師的十念計數法是把慈雲尊者的十聲念佛,就是呼...

念佛的修法

念佛修法出自印光大師《復高邵麟書四》,是指至於念佛...

【推薦】兒女教育得好,功德比請書送人大得多

印祖一生非常強調家庭教育。有一次也就是1932年,他在...

宏海法師:印祖文鈔——一函遍復

(第一講) 我們尊敬的化通長老慈悲,真常法師慈悲,各...

淨土經論擷要

彌陀因地 《無量壽經》云:過去久遠劫前,有佛出世,名...

【推薦】《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文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 [封一題詞] 宣講因...

印光法師法語一百零八則

本篇從《印光法師文鈔》中,精選了大師的法語共一百零...

印祖念佛經驗之談

印祖在《一函遍復》中提出了念佛的一個總的原則:不管...

【大藏經】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大藏經】【註音版】往生論

往生論...

【大藏經】最上乘論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若其不護淨者。一切行無由...

【大藏經】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富貴人生的八個特徵

人人皆求富貴,什麼才是真正的富貴?網絡上有句流傳甚...

珍珠母貝的無言血淚

編者按:晶瑩溢彩的珍珠得到愛美人士的追逐,可是,人...

今欲脫離苦果,惟有一心念佛

佛說三界唯心,一切唯識。 以真心隨緣,而成妄識,妄識...

幸福家庭必備的五個基本要素

一、溝通 獅子和老虎之間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爭,到了...

佛為比丘破前世情愛

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園精舍時,一位比丘出外托缽乞食,...

向鬼神祈禱就是邪見

世間人生病或者有危險災難等等不幸,不知道念佛修積善...

因《楞嚴經》開悟的六位大禪師

1、唐玄沙師備禪師 《景德傳燈錄》卷十八記載,玄沙備...

化干戈為玉帛

當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還是一位上校的時候,他率領著...

如果有功夫的話,哪還有個情色動

這用功,昏沉大的人,話頭不得力,是沒有用力參,沒有...

佛法真利益多被極庸愚人得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於在家人,更為要緊。以在家人,...

如何才算初具信願

問: 我是初學者,與淨土有緣,聽了您的開示後知道了如...

普賢菩薩名字的由來

普賢菩薩,梵音名號Samantabhadra或Vishvabhadra。音...

你為什麼不快樂

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說過,幸福不...

阿彌陀佛是在自心之內,還是在自心之外

問: 《阿彌陀經》有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

五濁惡世的煎熬

首先看劫濁。劫濁是一個時間的概念,就是所有的濁法都...

助念最好是在斷氣前還是斷氣後

問: 臨終助念是斷氣前進行邊護理、邊助念,並加以佛...

【佛教詞典】修諸念住各有三種

【修諸念住各有三種】 p0906   顯揚十九卷十九頁云:...

【佛教詞典】境界依處

【境界依處】 p1289 成唯識論八卷一頁云:境界依處,謂...

【視頻】妙境法師《阿育王與小沙彌》

妙境法師《阿育王與小沙彌》

【視頻】竹禪畫觀音

竹禪畫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