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我們如何消滅心中的顛倒

淨界法師  2015/12/2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我們如何消滅心中的顛倒

前文我們講到智慧的觀照。生命本身並沒有什麼錯誤,生命的本質就是把我們過去的業力,將它如實地表現出來。你過去是一種善業的力量,它顯現一種安樂的果報;如果你過去是罪業的力量,它就顯現痛苦的果報,所以因緣果報本身並沒有什麼對錯。問題是我們對它堅固地執取,而產生了顛倒,問題出在這個地方。所以,要反省的不是生命的本身,而是我們內在的智慧不足。因為生命沒有錯,身為一個生命,它就是如實地把你的善業、惡業轉成一個五陰身心。大海就是不斷地創造水泡,水泡本身沒有錯,問題是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產生了執取,這種顛倒是很可怕的。

我們怎麼去消滅我們心中的顛倒呢?

我們應該把人生分成兩部份來觀察:首先它是變化的,我們現前的「五陰身心」,這個相狀是變化的。但是在變化當中,它是不會斷滅的,你死了以後,它又會創造另外一個新的生命。因為在我們內心的深處,有一個能夠明瞭分別的覺性,這一部分是不會斷的、不會變化的,這就是我們整個人生的依止處,也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依止處;那個清淨本然、週遍法界,一念靈靈覺覺的覺性,是不會變化的。

佛陀把我們的五陰身心比喻作客人,是暫時來寄居的,我們的清淨本性是主人。所以我們看人生,你要把自己當成一個過客,這才是正確的態度,客人是不可能久住的!

過去有一個國王,他在享受五欲快樂的時候,他內心還是覺得很空虛、很痛苦。他希望追求一個真理,後來他到深山找到一個修行人,問他:「可不可以告訴我一句話,能使我正確地觀察人生的真理,來解脫我的痛苦?」那位修行人講一句話說:「一切,都會過去的!」國王聽了之後,他真實地了解:如果我們對眼前的因緣太過執取,對於得失太過執取,我們的心將不斷地妄動,經常處於妄動中。所以你應該知道:不要隨著相狀而轉,要安住在你一念不生不滅的本性。我們一定要做到所謂的「空假中」三觀。

一、以「空觀」來照了我們心性的本體。

二、以「假觀」務實地去面對人生,在因緣當中找到你定位──你該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借假修真。你要告訴你自己,人生只是一個客人。你平常就養成這種心態,你臨命終的時候才能很灑脫地放下。

講實在話,你平常對五陰身心執取得緊緊的,你臨命終肯定是放不下,因為這是一種習慣。所以,放下身心世界,你平常就要注意了,不是等到臨命終的時候才放下。

我們如何消滅心中的顛倒

(看圖) 中間空白的地方,是我們眾生的心性,是我們整個修學的依止處,以不生滅心而住,你決定不能住在五陰身心。但是在整個心性當中,我們過去的業力,它會創造外環五層的色受想行識,這是我們暫時的「五陰身心」,這個是變化的,這一部分你就不能太執著,因為它總有一天會消失,它只是一個水泡。

我們不是把功德創造出來而已,你的功德是不是堅固,那跟你的智慧有關係。我們舉孔夫子一個例子說明:

孔夫子有一天帶著他的弟子,遊行在陳、蔡之間有一個叫匡地的地方。結果被一個軍隊圍住了,因為孔夫子跟陽貨長得很像,所以大家把他當作陽貨。軍隊已經把孔夫子跟他的弟子團團圍住,非常危險。但是孔夫子就坐在地上絃歌不斷,他照樣彈他的琴,他心不隨境轉。子路就很緊張跑去跟他的老師說:「夫子!這是什麼時候,您老人家還在彈琴啊!」孔夫子說:「來來來,你坐下,吾語汝道。」我跟你講個道理,孔夫子說:「我一生‘諱窮久矣。’」我一直在躲避貧窮,但是我還是躲不了貧窮,我一生不得志;「我一生求通久矣」,我追求通達也很久了,也一樣沒辦法成就做官的機會。

孔夫子他一生的官運不是很好,反而他的弟子們表現得比較好,但是孔夫子能夠真實地看破。他說:「我自知天命如此,上天要毀滅我的話,我緊張也沒用,上天要把我保存下來,我也不需要緊張。」所以說:「五十而知天命」,也就是他把人生真正地參透。

參透的意思不是要你否定一切,你該做什麼,還做什麼,但是心態不同。我們常說:「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夕陽不是昨天的夕陽。所以我們應該要用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工作。而這種出世的精神,正是一種智慧的觀照,一種「空假中」三觀的智慧。

我們不能夠站在生命的角度來看生命,這是很危險的,你要跳脫到佛性的角度來看生命,你要站在比較高的點。你一天到晚活在你的身心世界,你會搞得很痛苦,因為它變化得很厲害,而它也沒有錯!因為你過去造善業也變化得很厲害,它就是如實地把你的業力顯現出來,它有什麼錯呢?人生沒有錯,而是我們對它過分地執取產生我執、法執,所以心跟著它動,這是不對的。它總有一天會消失,你要有這種心理準備,所以我們要無住。站在無住的角度來生心,你必須要先脫離你五陰身心,站在一個「無眼、耳、鼻、舌、身、意」,站在一個「無色、聲、香、味、觸、法」的角度來念佛,你這句佛號才決定成功。

《楞嚴經》上有講到虛妄的相狀,也講到真實的心性,但是它告訴我們一個結論:真實的心性它在哪裡?就在你虛妄的心之中!我們的內心同時有二個地方,一個是充滿了風雨、充滿波浪的地方;一個是風平浪靜,沒有風雨的地方;看你要站在什麼地方,二個是同時存在的。你一念的妄動,當下就是風雨交加;你一念的迴光返照,當下就是風和日麗。真妄是不二的,就在你一念之間。一個是生起智慧的觀照;一個是心隨境轉、顛顛倒倒。所以我們必須要站在一個「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色受想行識」的角度來念佛。這個地方是可以找到的,你必須跟你的身心世界保持距離,你不能說它干擾你,它只是一個生滅相,因為它是業力所顯現的有為法。我們從「空假中」三種角度去觀察,我們就知道如何跟身心世界保持一種不即不離,你必須不執著它,但也不否定它,是這個態度。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歷境驗心,二六時中都要檢驗

要把功夫用熟啊!歷境驗心,二六時中檢驗檢驗,用功有...

《金剛經》的心靈世界

(一)淨化人心 心靈環保便是人心的淨化,由人心的淨...

迴光返照,不隨妄轉

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

七佛傳法偈

毗婆尸佛偈 身從無相中受生 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

終極的敵人是人心中的惡

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所有人。我們看不慣的人和事,...

人生的七味心藥

人生在世,既短暫又坎坷、既榮幸又無奈、既富裕又貧窮...

身心一如相互連結

在佛陀的教導中,我們了解身心是無法分割的。身即是心...

六即佛之理即佛

六顯因果之事相 即顯佛性之理體 佛性的理體是平等的,...

【大藏經】【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

楞嚴經卷第一 楞嚴經卷第二 楞嚴經卷第三 楞嚴經卷第...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大藏經】淨土五經日誦集要(淨宗早晚課)

序 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淨...

【大藏經】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

宏海法師2018天津行開示

好,各位,那我們先,既然是今天大家來行這個佛事,特...

張澄基教授《什麼是佛法》

什麼是佛法 各位大善知識! 世界上任何一個政治朝代,...

人心不正,太聰明反而害了自己

清朝的紀曉嵐是大學士,他一輩子都在編四庫全書,所以...

金剛經的功德利益作用與十大威力

一、金剛經中佛於其城中,次第乞已,佛教導我們對一切...

放生的動物被抓就不需放了嗎

邵慧圓居士對於放生一事,苦於沒有萬全之策,寫信給大...

禮佛三拜之含義

禮佛三拜之含義: (1)折伏憍慢心(2)見賢思齊(3)...

臨欲終時,阿彌陀佛往此人所令其得見

【原文】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為汝演說西方安樂世界...

開智慧的妙法--夢參長老的親身經歷

你要是能夠天天誦持〈普賢行願品〉,能開智慧!能消業...

如果人人出家人類會滅絕嗎

如果人人都無慾無求,依佛教去修行,人類豈不要滅絕了...

去去莫愁途路遠,不勞彈指見空王

省庵大師悲心切切,勸勉我們去去莫愁途路遠。去去,就...

人之所以煩惱,只因常好為人師

大慧,已得自覺聖趣之菩薩,由於已了達於一切法性本無...

缺少的不是知識能力,而是胸襟和境界

雨果曾說過:世界上最寬廣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寬廣的是...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聖嚴法師:不貪著禪定之樂

修習禪定的人,他們的眼睛、耳朵、鼻子等五官,甚至於...

把工作當成磨練

青年朋友乍入職場,年紀輕沒有經過磨煉,比較缺乏耐心...

口業清淨得大智慧

密跡金剛力士告訴寂意菩薩:過去久遠世時,有位神仙名...

【佛教詞典】知識

(名數)起信論所說五識之一。與六粗相中之智相同。就...

【佛教詞典】言具圓滿

【言具圓滿】 p0699   瑜伽十五卷十五頁云:言具圓滿...

【視頻】界詮法師《燒頭香撞頭鐘有用嗎》

界詮法師《燒頭香撞頭鐘有用嗎》

【視頻】歇即菩提,把妄想心歇下來(德林老和尚)

歇即菩提,把妄想心歇下來(德林老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