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宗教不宜混濫論

宏海法師  2019/03/2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二講)

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吉祥,請大家恭敬合掌,一起來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南無阿彌陀佛。請大家放掌。

各位蓮友們,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在講《宗教不宜混濫論》,是我們慈悲偉大的第十三代祖師、淨土宗的印光法師的經典之作。上一講我們講到了題目的大概意思,然後還講了一些宗和教混濫的這個層面是怎樣一個狀態,乃至把序分的從宗和教的關係,為什麼有宗和教的名相,我們怎麼區分宗和教的狀態,都有一個交代。

今天我們就開始進入下一段論文的學習,還是要說一句,本篇論文結構非常嚴謹,信息量都很大,所以大家要認真的聽,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下面自己去讀一下或者預習一下。

那麼這是我們今天講的大致內容,這一段論文。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前兩句,「及至像季,法流此土,人根聰利,多得聞持。率以記誦講說為事。衲僧本分,向上一著,實悟親證者少,說食數寶者多。」

我們首先來領悟一下這一段說的是什麼意思?「及至像季,法流此土」。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一生成佛的因緣,是在二千多年前,不是在我們中國,是在印度成熟,所以在這個世界,當時印度的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成佛,開始他講法的生涯。那麼我們要知道,主要講的內容不外乎就是成佛的方法,稱之為佛法。成佛的流程,成佛的保障,那麼我們就可以把成佛的流程稱之為「經」,把成佛的保障稱之為「戒」。當然,還有佛滅度以後,一些大祖師們、大菩薩論師們對於佛經的講解和闡述,這就是「論」。也就是經、律、論,律就是戒,通常說的三藏教法,這就是一代佛法。

那麼我們往前看一下的話,這三藏教法的保存流傳是一個充滿艱辛的歷程。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是因為佛法雖然是圓滿的,佛證的境界是無漏的,但是學佛的人,在沒有成佛之前都還不是圓滿的,所以我們所見的世界一定是有漏的。那麼,我們現在能看到的佛法全憑一次又一次的整合、組織,才有我們現在能夠聽聞的機會。

比如說,當時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三藏經教有過四次的整合和結集,就是四次對於當時有一些流弊或者爭議,乃至進行一個統一,收集所有的經典,為了更有利於流傳。

我們看一下第一次是怎麼回事,第一次是佛圓寂涅槃以後。有一個平常性子比較惡劣的難調的比丘,他在佛滅度以後他就很歡喜,就說那個老頭子終於不在了,我以後所有的過失再不會有人來呵斥我了。再有一個,當時的經典沒有文字的記錄,僅僅就是靠口頭傳授的,你看我們現在讀經,有大量的長行,除了散文句子以外,還有一些有規則的四個字、五個字乃至七個字的偈頌,其實就是對前面長行內容的一些重複。為什麼要跟在後面,就是為了好記誦,有利於能夠把它背下來。那麼當時有這兩個原因,就是當時的大弟子迦葉尊者,他聽了這個惡性比丘的話很難受,然後又害怕僅靠著口頭傳授,如果年代久了會失傳,還有怕一些外道思想滲透進來,佛法不純粹了,這樣的情況下就發動了第一次經典的結集。

這次結集的時候,當之無愧是迦葉尊者資格最老,可以說是總指揮,還有五百羅漢,都是證了阿羅漢果的大聖者,就在印度的王舍城外。現在去過印度的人都知道,七葉窟內。當時由阿難誦出來經,而且有意思的是當時阿難雖然多聞第一,但是他證的果還沒有到阿羅漢,所以本來就把他排在外邊,不要他參加來的,雖然他記得多,但是後來畢竟他是多聞第一,再說可以他進來,邀請他進來參與結集經典。但是必須讓他證阿羅漢,好像阿難是用了七天的時間證到阿羅漢果。進到七葉窟時候,還是其他羅漢都不給他開門,說你用神通進來就可以了,就看他有沒有證道。這是阿難誦的經典。那麼富樓那誦的論典,還有優婆離誦的律典,如果受戒的同修們,如果去受戒法會上,在懺悔的時候都要頂禮律藏會上優婆離尊者,因為現在我們學習戒律是由他老人家當時誦的,流傳下來的,這是頭一次。咱們現在往回看這個佛法的傳承。

第二次已經到了佛滅度後一百年的時間,這個時間又出現了一次分裂,什麼分裂。原因是當時佛陀的徒眾分兩個地方住,東邊西邊。那麼有一次,一個地方住的比丘看到另外一個地方住的比丘向白衣,就是施主,去乞錢,那麼在戒律上的認識上就產生分歧異議了,一個認為可以,一個認為不行。在這樣一種大的因緣出現的時候,又一次大結集。公開分為兩部,就是我們常說的上座部,人少的那一部,認為不能乞錢。大眾部人比較多,有上萬人聚集在一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上座部和大眾部,這是第二次。

到第三次的時候,相對時間就推了一點,到了公元三世紀的時候,是當時的阿育王。印度最有名的信奉佛教的阿育王在位的時候,當時佛教徒和當地最盛的婆羅門教徒有了爭議,有爭議後為了再挽救弊端,所以再次結集經典,就召集當時有名的這些大德,差不多有上千人,在華氏城結集的三藏,這是第三次。大家要了解一下。為什麼要這麼說,等一下我們要往下講。

第四次結集就是最後一次了,就是佛滅度大概四百年的時候。當時有一個迦膩色迦王,非常的尊重佛教,當時部派佛教,就是各個宗派的小乘佛教,我們常說的各地都在崛起,而且各執己見,就是不知道聽誰的對,各自都有各自的說法。在這種情況下,才召集了五百羅漢五百菩薩。大家要記住,第四次就有了五百在家學者也參與了,當時是在迦濕彌羅城結集了三藏,這是一個最大的工作,為什麼,就是從第四次開始以後有了文字的記載。

大家知道佛滅度以後,第四次才有了文字的記載。那麼具體記載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況,你看我們現在學習,也知道有大正藏或者說龍藏。那麼為什麼還有南傳佛法裡面還有巴利語藏,大家如果了解的話都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就是當時結集所用的語言分了兩種語言,一個巴利語和一個梵語。這兩種有什麼區別?巴利語是指普通的一般印度的方言,當時用貝多羅樹的葉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貝葉經,兩邊都可以刺字,然後用墨染黑,年久也不會脫落,這是當時結集的巴利語教典,後來流行於南方,走斯里蘭卡,一直流傳到現在的東南亞這些地方,就稱之為南傳佛教,也稱之為上座部。他們信奉的是小乘教義,也就是說他們所遵從是當時巴利語的教典。

那麼梵語呢,什麼是梵語,當時是中印度語言,是印度貴族中流傳的一種很雅的語言,還有韻律。所以在當時結集佛典的時候,同樣也用梵語結集了一套,它是流行於北方。後來我們所說的大乘佛法,就是我們現在中國包括朝鮮半島,還有日本這裡等等的這裡佛法教義都是梵語作為原點,通過梵到漢的轉化,到現在我們中國沿著絲綢之路一直傳到咱們這裡,裡面基本上都傳承的大乘教義,其中也包含小乘教法。但是在南傳裡面基本都是小乘教,這就是一個流傳的過程。

大家看到了,就是說在流傳的過程中是不斷的出現分歧和衝擊,從內部的到外部的就是不斷地起端倪。在這種情況下,確實是不斷的為了挽救流弊,重新還原。大家要知道,這都是人的紛爭而導致的這種弊端。所以大家想想,法傳的過程中,不是說法會有問題,而是人的問題,人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到法的純粹。這個問題在佛的時代,佛陀在世的時候早就有預言了,他就曾講過,他的佛法,由於人的差別,到時侯會劃分為三個時代,眾所周知就是我們常說到正法時期,像法時期和末法時期。

就像傳印長老這裡講到的,正法,像法和末法是用什麼來區別的。就是用這個教,有沒有教。行,有沒有行,修行。證,有沒有證量。從這幾個方面來鑒別的。那麼正法時期是既有教法,又有修行,還有證聖果的這些聖人們,這麼一個時代,濃縮的時代。另一種說法,在時間上的說法有五百年。像法時期是一個有教法有修行,但是證果的人就比較少了,差不多這是一千年的時間跨越。末法時期就是我們現在了,教法還有,但是沒有修行的人了,沒有證果的人,就是很少很少了。當然這是一個整體的呈現狀態。並非就是……比如說,不是說正法中的人都聽佛就一定都能即刻證果,這也不一定。同時也不一定就是末法中就沒有一個人修行,這也不一定。所以我們要正確理解正法,像法,末法是什麼意思。就是在整個佛的四眾弟子佔這種比額中,呈現出來的這麼一個節節敗退的樣子。所以才有後來的大德也給講過,說正法時期是持戒堅固,像法時期是禪定堅固,末法時期是念佛堅固。末法時期多以念佛來得道。

所以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到這一句說「及至象季,法流此土」,就是到了像法時期這個時候,到了這個時期了,佛法流傳到東土來了。那麼法流此土就是說到了咱們中國的時候,佛法已經到了像法時期,算起來佛法已經五百年過去了。

為什麼,大家算一算,我給大家說一說,就是說佛的出生到涅槃,公元前565年,一直到公元前486年入滅。他一共是八十歲的示現。那麼從他涅槃入滅的時間算起到公元14年,就是公元後,正法時期就可以說圓滿了,五百年過去了。那麼那個時候相對於咱們中國來講正是西漢時期結束,就是王莽篡位的那個亂的時代。再進入像法時期,再過五十年,即公元64年,也就是東漢時候,東漢漢明帝終於把一代聖教請到震旦國來流通了。

這是怎樣的一個緣起,就是在當時漢明帝永平七年的時候,他做了一個夢,夢見當時看見殿堂裡有一個金色的人,金色的人脖子後面還有日月光,在那上面飛來飛去,他醒來以後就問這些臣子是怎麼回事?結果這些臣子就說,聽說西方有神,中國人稱之為神,其名曰佛。所以由這個因緣,漢明帝就派人去西天問道,看看佛到底長什麼模樣。當時派了使臣,當時派了差不多有十八個人出使西域。到了西域以後,途中遇到了迦葉摩騰和竺法蘭這兩個人。這是印度兩個梵僧,從他那裡請到了佛像和經卷。後來就是以白馬馱著佛像和經卷,於永平十年的時候回到漢朝的首都,當時的首都就是我們現在的河南洛陽。到了洛陽以後,住在什麼地方,就住在寺裡。大家知道在那個年代說是寺的地方,就是接待外國使臣或者外賓的,由於這樣一樁子千年殊勝之事,後來把這個寺改成叫白馬寺,翻譯的第一部經典就叫做《四十二章經》。

這就是我們佛法東來,功德極其大的,乃至法界的一樁極大的因緣,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成、住、壞、空,眾生的流轉中,這一方國土、這批眾生與佛法有緣,召感了這麼一匹馬馱著佛陀的聖教,在東土開始一發不可收拾的廣開法道。

所以,後人有讚歎這件事情的講到,說玄奘法師不是曾經還把中國的《道德經》翻譯到印度去,那會兒道家不是講到青牛,老子。所以那會兒有一個說法就是說「青牛西去,白馬東來」,這是一段佳話。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教法開始,由於有東土的眾生共業福德召感,在這個法界這個世界中顯現,朝我們這兒流通了。這就叫做「及至像季,法流此土」。就是這句話所涵蓋的內容。

那麼從漢朝開始至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的時期,正好就是佛教經教大量的翻譯到東土的時期。從漢朝開始,它還是屬於一個從萌芽慢慢漸增的這麼一個過程,就是大家開始有了翻譯佛典的覺悟了,開始林林總總的,一部一部的……那麼到了後來的隋唐時期,可以說教法已經極其圓滿成熟的時期,八個宗派都是在那時候才開始形成屬於自己修行特色,闡述演繹教法的成熟氣候。在中間魏晉時期,前面是漢,後面是隋唐,中間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這個時期正是有一些佛教裡面的代表性的經論,是一個頻頻譯來的一個狀態。所以在這段時間大家又新奇又興奮,而且那個時代好學。魏晉南北朝時期學風非常濃,所以就是機緣成熟了,就在這個時代,每一部經典翻譯過來,就會馬上有好多好學者群起追隨、研習,群起而研習這個經論,那麼當然就會引發一些新的思潮。

為什麼說當時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時代,一個是從世間法來講,儒家的學問占主導地位。所以當時大家做學問儒家思想,這已經是一個主流的現象。那麼當時魏晉南北朝更盛的一個現象就是出世的老莊思想特別時髦,你看我們現在說竹林七賢,這些玄談之風呀,出世情懷,在那個時候,魏晉玄學,都是名仕。後來到了《紅樓夢》裡探春還說「是真名仕自風流」,就是說真正看破世間,有這種出世情懷的人,不在乎仕途或者世間這種俗情俗物的這種追求,只是一個出世的這種玄談,清談的思想非常濃。所以在這樣一種土壤下,對外來的一個新的說法,一個宗教的教義,他馬上會引起高度的注意和探討。

所以大家來看下一句「人根聰利,多得聞持,率以記誦講說為事」。

為什麼這麼講,就是那個時候,講經研教非常專業,可以說是專攻的這種態度了。後來形成了翻譯了《成實論》,形成了成實師學派,還有翻譯了《俱舍論》,有俱舍學師的學派,還有《涅槃經》、《地論》,乃至《攝大乘論》。只要翻譯一部代表性的經論,馬上就會圍繞掀起一個風潮,形成一個學派。這些學派其實就是當時宗派的雛形,後來有一些比如說《成實論》、《俱舍論》因為是小乘教法,後來涅槃攝論地論都被八大宗派吸收了,總體這些現象體現了當時人根聰利,就是一方面這個聰利,也不能理解成世智辯聰的聰,也不能完全理解為上根利根的利,總歸說在佛的正法、像法、末法,像法中的人屬於中檔。

他的特點是怎樣的?一方面咱們東土人善于思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反觀,為什麼在像法法時期,這個佛陀的法才傳到我們這裡來,這就說明我們當時所能接觸到的佛法的這些研習修學者都是像法的根機。那就說明與有修有證的正法時期還是差了一步。差了一步他呈現出來的特色是怎樣的,就是以記誦、講說、聽聞、受持。而且當時出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狀況是什麼呢。就是為了通俗易懂,把老莊的這個玄學來解釋佛法的般若,當時還走入一個誤區,後來歷史上稱之為「格義佛教」。就是對於正在清談名言獨盛的時候,大家不是老莊玄學嘛,說無,說自然嘛等等這些,空無這一系列名詞非常多。這是東土人習慣的術語。那麼佛法這個般若空性思想傳來的時候,我們原來的語感形容不出的那個語境。所以他又不會創造新的形容詞,還沒有形成新的形容詞,在這種情況下只好就地取材,就用我們習慣語感來形容這個般若的空性境界。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難免就不到位,不到位的原因就是沒有形成共同的一個認知,般若的這個空、這個無為,到底是老家的境界還是佛教的境界,搞錯了,甚至混淆了,乃至有的已經很接近了,但還不夠究竟圓滿,這個當時就形成了叫「格義佛教」。光格義佛教的誤區就有六家七宗之多,大家想想,那時的佛法引起了空前的興趣,這就是因為「人根聰利,多得聞持」。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會導致「率以記誦講說為事」。大家都去學習,看看這部經典講的是什麼,那部論典闡述的是什麼思想,不斷的進行總結,形成了一個脈絡,天天就以此為事了。那麼在這樣的一種風氣中,他就會有一種弊病了,什麼弊病?

我們再來看下一句論文,「衲僧本分,向上一著,實悟親證者少,說食數寶者多」。

這裡邊專業名詞非常多了,什麼叫衲僧本分?大家要知道衲子,是出家人對自己的、對於三寶裡的僧寶,有時我們自稱衲僧、老衲,這是一個稱謂。這個稱謂主要是從我們常穿的這個衣服來講的。因為佛制的時候,當時一直隨著佛法東傳都是披著袈裟,以壞色,就是不艷麗,不奪目的這種壞色,朴素的顏色為主。那麼破了以後可以縫縫補補,特別是當時這個大衣就是做法會,咱們這個大黃祖衣在那個時候破了是可以補的,可以不斷的補。百衲衣就是這麼來的,縫縫補補,各式各樣各種顏色一塊又一塊。好像現在的百衲衣很貴,因為這個手工費太貴了,所以買這麼一件比一般的僧衣還貴。那會兒確確實實是補的,縫縫補補就稱之為「衲衣」。穿著衲衣的人就稱之為「衲子」,因為我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嘛。就是這個意思,這樣一個統稱。

我記得我有一次在五台山,在南山寺的門口,碰到一個老和尚在那當香燈,守著殿堂,那麼他就說起那會兒確確實實土改,他出家很早,文革之前就出了。他說土改的時候確實沒有衣服穿,真的沒有,太窮了,所以就得真的出家的老和尚們就得去撿,撿來人家破了又破的不穿的衣服,洗的乾乾淨淨的,洗完了以後再把它縫縫補補的,把它拼湊起來,那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百衲衣。因為確實沒有,才那麼穿的。現在這個百衲衣也是「立一法生百弊」,百衲衣是修行的象徵,把新的布子給你剪了,一條一橫一塊的縫起來,還嶄新的穿在身上,穿這麼一件破衣服,有時候還博眼球,會化緣比較容易一些,有時候我們還會遇到這樣的人,這個其實可能就變味了。

那麼穿了這件衣服不是讓去惑眾,也不是為了追求這個回頭率,也不是說瀟灑的跟濟公似的。他是幹什麼呢,就是要明白什麼叫「向上一著」,這個比較難理解,什麼叫「向上一著」。如果專業點講就是離開我們的心意識,而契悟於這種無言絕待之境,也就是言語道斷,心思路絕,真如實相之境,這是一個出家人的專業事。道人,道人,就是要入這個道。修行,修行,就是修著要往此處行,叫做「向上一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本來面目。開悟了。這是衲僧的本分事,你就是幹這個的。如果你幹著什麼都會往這兒走,你就是屬於說本分還在。如果你一幹什麼就不管這個了,那就說明你忘了本分了。所以說「衲僧本分,向上一著」的事體現出來不容樂觀的一種狀況,為什麼?因為實際情況「實悟親證者少,說食數寶者多」。

大家要知道,親悟實證就是剛才說的衲子本分,就是要解無為法,名為沙門。要解這個無為,要親證實悟這個無為之法,真正嘗到這個法味,住在這個悟境界中,證到這個真如法性,在這個世間很少,稀有難遇了,絕大部分是「說食數寶者多」。

大家要關注到這是說什麼時候,是在像法時期。那麼由於體現出這種無奈,大家主流部隊裡面都在「說食數寶」這樣一個狀態中,不上進了。可能我們就是覺得,「說食數寶」這句話聽得多,意思就是說,比如咱們買東西,所有時間精力都花在討論這件東西的品牌呀,樣式呀,質量呀,做工呀,討價還價呀,如果最後還是沒有買,那你就穿不到自己身上,那麼大家想想,討論樣式有什麼意義呢。我們的目的為了穿上衣服,那麼「說食數寶」就是說,你說這個好吃,那個可口,但你總是不買不吃,這就是說食。不買不吃你是永遠飽不了的,肚子永遠飽不了。那麼如果你進了寶山,看了這麼多寶貝,你點來點去,不斷的形容讚美,但是你拿不起帶不走,就永遠不屬於自己,你不拿起帶走它就不屬於自己。

什麼意思呢,就是學習經教,要借著教法來悟到心法。但是有些人能夠悟到,有些人悟不到,而且悟到的是佔少數,絕對少數,悟不到的是佔絕大多數,這樣的話就只在教法上大做文章,說食數寶呀。

所以傳老解釋的話,永嘉禪師在《證道歌》裡講到他的過往,也就是「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就是也在佛法的知識、教理上去編排學習,怎樣看看註疏呀,經論裡邊「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就是到海里數沙子去。可是離語言文字,心性上的這個功夫很少能夠著力去參悟。這就是那個時代,所以弊病就出來了,都在那說而不真正真參實悟,這就是那個時代呈現出來的一種不容樂觀的狀況。

當然就著這一點,我還要跟大家說一說,因為我們現在到了又一個年代了,到了末法年代,大家在理解祖師言教的時候,上一次講到也要聽到圓滿教法,不是說那就好像所有的說,一切的講,都是說食數寶了,就反對講,大家都不要講了,那樣的話佛法就滅了。不要以為就這樣的話,講經說法都是說食數寶,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說食數寶都不趕趟了,都快沒了。所以往往我們有時候就是覺得,聽一面不對了,另一面才對。另一面對了,這一面就不對。一切言教,大家要知道都是破我們的執著的。不是讓我們捨棄一切正在發生的現象,就是在這個現象中如果我們走樣了,那我們就在這個現象中再恢復原狀,不是要抹殺這個現象。

所以這裡講到的,有時候我們也有這種說辭,那就天天這樣說。當然我也不是為自己辯護,我就是個天天講經說法的。可是確實,來果禪師開示過,當時我們上一個世紀高旻寺,就是剛圓寂的德林老和尚的師父,來果禪師,他老人家當時就是有人對這個講經說法,說都是沒用的。因為禪和子們,他見不得講經說法。那麼他就說,這跟背藥方一樣,把佛的藥方背了有什麼用,跟自己的身心習氣一點都動不著,還不是名聞利養,終身不卸,而且還說這是屬於紙上談兵,就有這樣說出來對於講法人的不屑。後來,來果禪師就回了,他就說盡一生苦學勤講者,盡是顯德其人,到了我們這個年代這樣的人都少了,你不要說悟了,不要說證了,連能夠講的都少了。所以他說只要能夠把佛所說的治眾生生死病的藥方能夠記得熟,能夠把佛治生死病的藥方能夠讀熟,記會了。然後觀著來了的有緣人,盡此一生,你就投身教海,就是在教法裡去遨遊,別無他事。說真正能做到這樣的人,這是法門龍象,這是最上的人了。他說縱然不能學個一年半載,乃至一日半日,學會一句半句,能夠利益自己,告訴別人也是現生為學地,佛法之良才。學地就是還在學習的因地。還在學習的因地,但是已經是釋迦牟尼佛的將才了。轉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將來轉生當彌勒,成佛之愛子。為什麼,就是這樣的人在龍華三會的時候,首會得度證果。

這就是來果禪師,當時在我們這個年代時候他也這麼說,而且他說紙上談兵,紙上學道的也算是個道人。到現在,世諦流佈的庸人多得是,世諦流佈是什麼?就是很可能出家了,不務正業,不為法道,天天世間法裡邊,不是度大家往出世間走,而是以出世間的身份入到世裡邊,美滋滋的不行,這就是世諦流佈的庸人,這樣的人逼他入海尚難,算沙其可得乎?就是讓他認真學習經教,逼著他講經說道都難得他達不到,何況讓他入海算沙,天天就是讓他學都不想學,何況去講。所以他說,說食不飽的人,不求飽,只求說,這就是我們將來佛之大法,一切眾生就是靠這些人。

所以我們也要反觀,不要在這上面理解偏頗了。我們應該要學教,講法,往心性上悟,往極樂世界上求,發真實的出離心。那麼也不要聽這麼一說就開始反對了,我身為講法者就在這兒多說這麼一段,因為不願意入海者,不肯說食者,現在大有人在了,這是來果禪師說的。所以大家在這個上面就知道,語言文字不是目標,但是我們也不可以廢棄語言文字,這是一個中道的理解。

所以這裡講到「衲僧本分,向上一著」,真正悟證者太少了,而僅僅說食數寶的多了,那是人家那個年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那個時候說食數寶已經到頂了,已經飽和了。飽和了以後教法都明白了,大家對教理次第都清清楚楚了,就剩下心性上要開悟了。就是這個果子該讓它熟了,就是花要落了,要把這個葉子嘩的扒拉開,果子馬上就要掉了,這個時候就不需要花,葉子也不太重要了,就是看這個果了。那我們現在花還沒有開,你上哪找果去。所以這就是時代,這就是像法和末法的又一個次第差別。

所以說,現在我們學習古人的經教,還要對照今人的時弊,不要亂說亂道。因為來果老和尚講的呀,這是治眾生生死大病的藥方,那佛教就是了生死的。那天我還看到咱們群裡哪個居士發了一個什麼,說什麼佛法不是了生死的,難道佛法就是光了生死的嗎?那佛法不是了生死的是幹什麼的呢?一信口什麼都能說,也不管眾生的法身慧命,總想獨闢蹊徑,振臂一揮。問題是說的有理沒理,到底是會度人還是害人呀,所以大家聽法也要善於取捨抉擇。

比如這個末法時期來講,就不承認有末法時期,認為這都是末法論調。這個末法的人沒骨氣什麼,那確實我們現在人就是到了末法時期了,連佛帶祖師就是這麼說的嘛。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現在到了末法時期該怎麼辦,不是說還非得扯著脖子在那硬撐著說,我們就是正法的根器。這不是自欺欺人嘛,所以大家一定要正確的來聽教,正確的來對境,正確的來理解,正確的來選修。

那麼我們剛才講到說食數寶者多,在這種情況下才導致什麼呢,「以故達磨大師特地而來,闡明直指人心之法,令人親見本來面目」。

大家要記住幾個關鍵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特地而來」,達摩祖師來,就是說我們東土眾生的又一個因緣召感來的。也就是召感教法的時候,是漢明帝那樣一個因緣,那麼召感宗門的時候就是由達摩祖師來領眾了。

為什麼這麼講,就剛才講到的魏晉佛法已經極其興盛,對佛法的研習,教理已經明白。明白了以後這個情形就好比說叶公好龍吧,叶公好龍,就先把龍的身子,龍的頭,龍的角都活靈活現的畫就了,都具足了,就等這個點睛之筆一點,沖天而越,這龍就成型了,會飛了,活了。果不其然,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就等於說龍的身子已經畫就了,達摩祖師來起的就是畫龍點睛的神采一筆。果不其然,後來隋唐的時候八宗並起,特別是禪宗千古獨盛,這都是達摩祖師來成就的,開悟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圓滿者,祖師,成佛。那麼我們想想,現在我們的龍在哪裡,現在也有人喜歡點睛,龍都沒有,你沖不起來呀。

所以說達摩祖師來確確實實真的是大事因緣,不亞於釋迦牟尼佛出世。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從世尊的教法來講,當時承接他的直指人心不設言教的別傳之法,是迦葉尊者承載下來的,迦葉尊者稱之為西天第一祖。我們現在講到的頂禮西天東土歷代祖師,所謂祖師的話,其實嚴格講,只說是禪宗的祖師。從迦葉尊者到達摩祖師,在印度一共有二十八代,西天二十八祖,到了咱們中國以後,一直到六祖慧能大師為止。這就是說從西到東,公認的祖師,不帶一點疑惑的。

那麼達摩祖師,他的影響力,他的公案是眾所周知的,當時因為以婆羅門教為尊,所以他在南印度的一個香至國,他是國王種姓,也就是剎帝利,他是第三太子,這些大人們出世的時候都是以太子來示現。那麼他前面的二十七祖叫般若多羅,一路行化在他們國家的時候,因為達摩祖師當時沒出家,他的爸爸特別篤信佛教,所以大興供養,獻給多羅祖師一顆寶珠。當時祖師就看到三個王子都在,來度化時候就問道,還有比這顆寶珠值錢和有價值的東西麼。結果達摩祖師的兩個哥哥都說,這是最好的,沒有能超過這個的。只有達摩祖師一個人頓顯風采,說這個寶珠充其量是世間的寶貝而已,怎麼能是為最上。還問那什麼是最上呢。就答到法寶為上。

這樣的情況下,二十七祖就知道達摩祖師是個法器了,後來就等到國王逝世以後,把他度出家了,稱之為菩提達摩,受了戒,接了法,悟到心法,二十八祖,就開始弘法。那麼最後圓寂的時候給他講到說,我圓寂後六七十年,你當到震旦,也就是咱們中國漢地,「攝大法要,直接上根」。就是你去了那,攝大法要,就是禪宗的心法,直接上上根器的人悟入真如心法。

所以說達摩祖師降生在印度,但是他的一生,確實可以說這一輩子任務就是來承載東土的這些宗門教法的。果不其然他離開了以後,後來對他的徒弟說,看到神州境內,就是東土境內有大乘氣象。所以當時在南北朝的時候,公元530多年時候,從海上,一直路上走了三年多,在中國南海邊登陸,一直到廣州這個地方,北上到南京,跟梁武帝有過一次著名的會面。這個會面也就是說演繹了一場「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的故事。因為梁武帝號稱菩薩皇帝,篤信佛法,他見到達摩祖師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功德很大,造寺院,寫經書,度僧出家,不知道做了多少功德,然後就問達摩祖師,他的功德大不大。結果達摩祖師一開始就顯現禪和子的這種風格,鐵面無私就跟他說,一點功德都沒有。結果梁武帝就意料說,這個和尚怎麼不買他的帳,就問你為什麼這麼說。結果這個達摩祖師越上臉了,說你所做的這些功德,只不過是「只獲人天果報,不生如來之家」。是有漏之因,世間果報,如影隨行的不是真正的不生不滅的無為之法。所以他就說,等你福報享盡了,還歸於無。

大家想,我們現在確確實實是有很多時候做功德,免不了有回報心,三輪體空那是夢都夢不見的。連佈施的時候,起一念觀照說,這是三輪體空,沒有一個能施者、受者和施物。這就不要說了,這都是大修行人了,哪怕佈施完了,迴向一下我不要世間福報,全部迴向般若或者往生。甚至都捨不得這麼迴向,真害怕這個福報沒了,這就是根性問題。

等到達摩祖師此言一出的時候,由於跟梁武帝不契機,所以就此一別,各修各的,他就渡江北上了。那麼我想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其實這就是這兩位佛教中人,可以說是佛教史上的代表人物,他們相互一碰面,都是有各自的任務,這麼一演繹,就給後人留下這麼一樁故事。那麼並不是不讓我們做福德,而是做福德也不要執著。那麼不執著做福德,還要認認真真地去做福德,這才是梁武帝和達摩祖師共同講的圓融無礙的二諦法。大家也不要搞錯,給大家講法的時候,隨時講隨時破。

那麼達摩祖師當時,我們現在到了廟裡課堂上到處都是達摩祖師的一葦渡江,就是踏著蘆葦沿著長江北上,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有些現代人特別無聊,我曾見過有人為了證明達摩祖師是不是一葦渡的長江,對這個事情考證來研究去,還寫了好多學術論文,我說真是飯吃的太多了。這個神跡,這些再來菩薩們,你說他一葦渡個江,他一念就可以渡江,一葦渡江有什麼大不了的。只不過是我們現在沒福報想,不要說沒福報看,沒福報信了,想像都想像不來,所以就想到底有沒有可能?達摩祖師怎麼北上的?甚至有些佛教中人士也跟著應和說,怎麼可能一葦渡江呢?我們現在到四大名山去朝個山,都出現瑞相多得是呀,其它的不說了,祥瑞的雲彩,五彩的佛光,見的多得是。那你怎麼說它呢,那有些人又無聊的說了,這要考慮到底是太陽光照的,還是雲層折射的,怎麼出現的這種現象,那就完了。

所以大家都知道,達摩祖師一葦渡江北上的,我們就信他一葦渡江北上的。到了少林寺就天天面壁,等他這個親傳弟子因緣,因為他到東土來,醉翁之意不在梁武帝,而在我們東土的禪宗第一人,就是砍了胳膊來求法的慧可大師。

這個慧可大師,先前的名字叫神光尊者,他一直在洛陽生活,也是對世間的群書,孔孟學老子莊子等等這些通達了,都通達了以後越發覺得它不通達,這就是為什麼說佛法才有圓滿究竟。一個了生死就能道盡佛法,一個了生死就能讓人好好修。為什麼,就因為一切法,我們所在乎的一切法都是生死之法,都是世間之法。

所以他一旦到了這個因緣點上就往那開始噴發了,聽到達摩祖師就趕緊,到現在少林寺還有個達摩洞,在這種情況下就天天來問候,天天來叩拜,幾個月如一日,結果達摩祖師見到真正的法器來了,那更加不客氣,梁武帝來了還跟他說幾句話,這個神光和尚他連理都不理,跟沒看見這個人一樣,一直到臘月年底雪都下的沒了膝蓋,他還在旁邊等著,要求法,沒有動。這個時候也就是福報夠了,因緣夠了,達摩祖師就問,你站在這裡幹什麼。結果神光馬上悲涕淚雨,終於說,和尚開口了呀,說唯願大德慈悲給我講甘露法語。結果達摩祖師還不成,還說他心力沒到,怕接不住這個法,所以就讓他再破一層執著。說佛的無上妙道,釋迦牟尼佛三大阿僧祇劫才修行來的,做了那麼多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事,你想有這麼一點點恆心站在雪裡邊,這種小智慧、小道德,帶著這個輕心、慢心你就想來求?他說恐怕不行。這個時候慧可祖師,就是神光,馬上取出刀子把自己左胳膊給砍了,放在師父前面,以表自己的赤誠之心。

講到這裡我都覺得慚愧,我這學法講法還覺得累,諸位聽法來不來的,有時候還得哄著,現在徹底都顛倒了,這就是末法。所以也別再吹牛了,就以末法之行吧,能哄著大家來聽一點是一點,能修一點是一點,能信一步是一步。

那麼達摩祖師看到這個神光和尚這樣,才認可了。才給他說,釋迦牟尼佛求道的時候也是為法忘軀,重法輕生的,你現在斷胳膊也可以在,就給他改名字叫慧可。就是說到這個地步才可以收你為徒了,但是還沒有對他有什麼開示。後來一直到了中國佛門第一公案,就是慧可向他的師父說,我的心不安,希望師父給我安心。達摩祖師說,你把心拿來我給你安,慧可祖師說,覓心了不可得。這齣戲演完了,從此以後達摩祖師說,我給你的心已經安好了。這一段問答就可以在這裡邊表達了「故達摩大師特地而來」。大家要聽明白,是特地而來,闡明直指人心之法,令人親見本來面目。

最後一句「後世名之為宗」。也就是說這個方式方法出現以後,慢慢人開始適應了,適應了以後也找著感覺了,可以依樣畫葫蘆,有人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悟了。那麼可是問題是,悟這種境界是離文字、離思想的。那麼還要依著文字思想讓它流傳,總得有個傳載理論的概念,所以後人慢慢的有感覺了,找到竅門了,也要傳下去,就立了一個法叫宗門,頓悟法就叫宗。讓你悟的就是宗,心宗,這麼一場因緣。

後來達摩祖師在東土任務完了的時候,其實又回到印度去了。為什麼,也是史實上有記載的,就是當他回去的時候,因為他圓寂是圓寂在東土,當時起立這個塔,就把他給葬了,建了這個塔來供奉。後來供奉的時候,因為那個年代,這種行者基本都是穿著草鞋,供奉完了以後,從印度回來的求法人,就是又有從印度回來的和尚,他回來以後在教內傳,說他看見達摩祖師提著一隻鞋,回印度去了。

又在蔥嶺那一帶,就是現在的新疆再往西走,那麼在蔥嶺一帶又看見達摩祖師提著一隻草鞋往回走,還有過對答。回來以後把這事一說,達摩祖師已經圓寂了,最後把他的塔再起開以後裡面剩一隻草鞋了。這又是一樁神跡應化和宣說佛法。但是不管怎樣,達摩祖師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他的任務就是讓人親見本來面目。

大家在此地就參一參,什麼叫做本來面目。現在禪門的都會說,父母未見之前本來面目是什麼?念佛的是誰?等等這些。什麼叫本來的面目?我們也可以嘗試著理解一下,今天既然講到這裡,我用一點點《楞嚴經》裡的教理,就是我們常會說我們的煩惱人的妄想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哪裡生起的?在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說一念無明。那有人又會問說,那麼一念無明到底是哪來的呢?那這個到底就跟蛋有雞,雞有蛋沒完沒了的,所以最後佛就不回答這些事。

為什麼不回答,就是在無明中回答不了無明外的事。就跟做夢一樣,常有個比喻嘛,進夢裡說不清夢外的事。你從什麼時候開始做夢的?這個也說不準,為什麼,就跟咱們睡覺一樣,我們知道我睡著了,這是可以確定的,那麼咱們要醒,這是要我們的本事的。問題是咱們什麼時候睡著的,就跟我們無盡的輪迴中一念無明輪迴成凡夫,就是在夢裡邊。那麼我們是怎麼入到夢境的?就是我們昨晚睡著怎麼滑入,什麼時候滑入夢境誰也不曉得。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親見本來面目,唯一的就是要人醒,要醒來,醒來就是本來面目,睡著了就是在做夢。

那麼具體從道理上我們分析一下,有助於我們還原,我們怎麼到了這個地步,我們的本來面目始終都在,從來沒有動過,永遠都呈現在隨時隨地隨處,任何一個點。不管是精神的物質的,它都在那個地方,在那上面顯現,在那上面明朗著,就是本來面目。為什麼就是我們見不到,見不到不是真的見不到,既然在那上面明朗著,我們當然可以見到,見是可以見到,見了認不出來。沒認出來的時候,所以這裡不能稱之為親見。都是聽佛說的,無處不在,真如法性,遍一切處,自己沒有親見。我們現在見的都是錯見、歪見、顛倒見。什麼叫做親見,一個是你自己到了境界,另一個就是你親眼見了,也就是說跟它之間親了嘛,沒有距離了,完全融為一體,這就叫本來面目。

妄想是怎麼來的?《楞嚴經》裡是這樣講的,我們的無明未現之前,我們如如不動的佛性,如來藏心的本來面目,它就是這樣,本來就是這樣。大家想想什麼時候進入無明的,就是我們妄動的那一念。你看現在我們的分別,我們的執著,我們的要探個究竟,說個明白,理解的透徹,哪一個層面能離開我們這一念心要掀起來的那個狀態。就是一念心掀起來,一定要好像把某件事某個東西弄個究竟,這就叫一念無明。

等你要一念把它弄究竟的時候,就是你已經把原來如如不動的那個給動起來了,由於我們的本來面目,就叫本明。本來是明的,現在我們起了無明,想明白這個本明是怎麼回事,明白這個本明是怎麼回事就像反觀掀起來一個狀態,看一下本來的這個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有無明想明白本明的時候,就開始進入到妄明,就是無明狀態。本來就是一切都是想成的,一切都是明白的,你現在非得要了解怎麼樣。這就是我們的分別、差別、起心動念就在那一剎那,出現的時候就進入了不是本來面目,只要把這些所有的收縮了,放下了,擺平了就是本來面目。一切的佛法宗門也罷,教下也罷,就是為了要達到這個沉默的頂點。所以說大家要知道達摩祖師來為什麼事,就為這麼個事,就為了我們的本來面目見不著。

我不知道大家聽明白沒有,我以前講《楞嚴經》做過這麼一個比喻非常妙,我給大家說一說,什麼叫無明淹沒了本明,本明就是本來面目。就等於說本來是一個摩尼寶珠,非常照天照地,徹照無邊。結果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你非得說這個寶珠是怎麼回事。就跟說這個寶珠是明的,會不會暗掉,就跟寶珠上面按了個開關一樣。想自己掌控這個寶珠是怎麼回事,是讓它明呢還是讓它亮,是形容它光明徹照,還是說這會沒光了。這個時候就等於給安了個開關一樣,結果把這寶珠弄成了電燈泡了。這就叫本明在那,我們要起「無明」去明白「本明」,結果就成了妄明瞭。我們現在宗門的手法就是直指人心,讓你見到本來就是這樣的,在這上面一點都不要再摻雜,一點兒都不要再刻意,一點也不要再包裹,全把它掀開放下,徹底掀翻,然後如如不動的就讓它這樣,這就是本來面目。

當然這只是依著我的言語來說,大家千萬不要真的以為如此理解。那你就還是在無明中,永遠到不了本明。所以這樣,我們的祖師才讓我們讀經的時候,只管去讀,不要分別。所以這樣,我們祖師才讓我們持咒的時候要身口意相應,不要起一念妄想。所以這樣,我們祖師讓念佛的時候一念相應,念念相應,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切都是方法,就為了這樣的究竟。

那麼由於這樣的究竟很難很難,到了末法時期幾乎不可能了,肯定不可能了。在這種情況下,就依著這個,再讓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以信、願、行來代替這個宗門,掀開我們的本明,信願行安定了,確定我能往生了,一切都不計較了,就等著往生的時候還是身處在本來面目。可以這麼理解吧,我個人理解的淨土。這是從宗門解釋一下淨土,不是不求極樂世界了,不求又從本明進入妄明瞭,因為你刻意了。

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就是我們太虛大師形容道「中國的特色在於禪」。宗門一法,我們中國人的東土大乘氣象,就是因為特別善於入到幽微難至的離言絕待境界,所以達摩祖師就是為這個來的。因為東土人特別擅長,所以他才說這裡有大乘氣象,因為東土人特別擅長,所以才有後來的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因為東土人特別擅長,所以到現在天下還到處都有某某禪寺,某某禪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宗。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因為給大家說了一段論文,給大家貼出來,但是沒有講完。因為後面的一段因為比較快,所以下次我們講到時候,我們再把它補足就可以了。這篇論文確實比較難,生澀,一定要複習,要預習,要溫習。複習就是讓你在講下一次的時候前一天再溫習一下,或者當天。預習的時候要多讀誦論文,溫習的時候要常琢磨,好好悟一悟什麼是宗,什麼是教。在這個開篇一定要把這個弄懂。否則你就不知道宗教的利害在哪裡,哪裡出了問題了,才逼得印祖寫這麼一篇長篇大論。

所以今天的法就到這裡,以此功德迴向所有聞思講堂的聽眾們能夠精進行持,信心不退,一切吉祥,世出世間法同步圓滿,不相違背。好,下面請大家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願以此功德同生極樂國,請大家多多念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念佛的修法

念佛修法出自印光大師《復高邵麟書四》,是指至於念佛...

【推薦】兒女教育得好,功德比請書送人大得多

印祖一生非常強調家庭教育。有一次也就是1932年,他在...

錯失西方的「高僧」

悟開法師宿世善根深厚,然而好勝心切,志在參禪,藐視...

不能往生西方,則所作有益之事,完全成了世間福報

既不能生西方,則汝一生守節念佛,及所作種種有益之事...

凡諸經籍,應如法供養

凡諸經籍,應如法供養 這個經書或這個論藏啊等等,都是...

民國四大高僧之印光大師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我們如果上點歲數,在農村生活過...

斷疑生信—印祖講故事

( 第一講) 好,各位有緣,南無阿彌陀佛。 斷疑生信,...

淨土經論擷要

彌陀因地 《無量壽經》云:過去久遠劫前,有佛出世,名...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大藏經】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大藏經】【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應病與藥

人之病,有肉體之病,亦有心靈之病; 治病之藥,有物...

如何克服瞌睡的習氣

問: 我整天瞌睡多,上早課都起不來,一天到晚看到床...

請理解出家人的不易

古德說:出家是大丈夫的事,不是將軍宰相所能做得到的...

如何當好一個佛教徒醫生

近年來我與中醫師頗有緣分,先後認識十幾位中醫師,大...

殺食巨蟒靈龜引發怪事連連

本文是我同事親口所講,全是他當年在安哥拉時的真實經...

報父母養育恩德,是一切眾生本有的天性

孝道在我們中國固有文化中,是極為重視的一種德行,所...

修行的功德來自於「我願意」,自然而然引發歡喜踴躍心

我們在長時間地修,無量劫來累劫地修,最容易的就是生...

名字會對人有很大影響嗎

名字,是陪伴人一生的稱號。作為一個人的標誌,每個人...

不拔眼中釘

我們在生活中如果碰了釘子,所謂「眼中釘」,要不要恨...

不要用情緒來解決事情

不能控制自己情緒,便會被情緒控制自己。情商不高的人...

煩惱與道用,全在一念之間

《淨土》2019年第1期 文/明光 人到中年,身體上的各種...

如何面對中年失業

最近幾年來,失業率逐年上升,很多人都說與經濟不景氣...

眾生的罪業會跑到我們心中嗎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考考你們的因緣觀,你認為眾生的罪...

我們如何消滅心中的顛倒

前文我們講到智慧的觀照。生命本身並沒有什麼錯誤,生...

修淨土的人如何靜坐

問: 專修淨土的人靜坐時,吸阿彌,呼陀佛,還是不管...

讚美是暗室中的一隻蠟燭

一、無聲的教育:老禪師的育人技巧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

【佛教詞典】初禪天

(界名)四禪天之第一。...

【佛教詞典】金剛針論

梵名 Vajrasūcī。法稱(梵 Dharmakīrti)造,宋代法...

【視頻】宏海法師《永明延壽大師》

宏海法師《永明延壽大師》

【視頻】淨慧法師《一生之計在於勤》

淨慧法師《一生之計在於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