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如何做到無慾無求

淨慧法師  2015/09/0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如何做到無慾無求

1、從世間法來說 要做到無慾

在世間法上,所謂的無慾,起碼要做到三點:第一點,對於名聞利養要看得破,放得下;第二點,在五欲的煩惱中,要把握得住,要站立得穩當;第三點,在眷屬上也要能擺得開。作為在家學佛的人,所說的無慾,就要慢慢地從這三個方面下手,從這三個方面看破、放下。

關於第一點,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名聞和利養擺在面前,怎麼去面對它,是斤斤計較,還是得失隨緣?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因為名聞利養和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有著實際的利害關係。怎麼去突破它?最主要的就是要安於本分,守本分,本分之外的不去鑽營強求。

能夠安於本分,內心的煩惱就會慢慢地淡化。一切的煩惱都是從不守本分的追求中產生。所以,如何對待名聞利養,就以「守本分」三個字來解決。關於財、色、名、食、睡的五欲,和名聞利養有聯繫,又有區別,是一件事,也是兩件事。所說的五欲完全是一種過度的,過量的追求,完全是一種不守本分,不安本分的要求。所以,就要有一種潔身自好的思想,就要以持戒的要求,道德的要求來突破,跳出對五欲的追求。

關於對家庭眷屬,這是作為在家人,甚至出家人也是難捨難割的大事情。有些出了家的人,對家庭的父母兄弟,有的中年出家的人家裡還有子女,雖然出了家,對這些眷屬還是割捨不掉。不但在思想上牽牽掛掛,就是在實際生活中,也有分心的地方。既然出了家,所謂:割愛辭親,走入空門,就要以另外一種方式來回報六親眷屬的恩德,以修出世法,以解脫生死來回報六親眷屬。

出了家的人,如果說還想用財力來回報六親眷屬,那種牽掛就太厲害了,那就跟不出家的人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出家人如何對待自己的六親眷屬,就要以求解脫,了生死,從根本上來回報。所謂:了生脫死,作人子弟的這一筆恩惠才能夠真正得到圓滿的回報。

作為在家居士來說,如何對待六親眷屬,這是做人的本分職責和義務所在。在盡到自己的職責和義務的前提下,從感情上要淡化一點。從責任上要強化,從感情要淡化,這才能夠提得起、放得下。如果在情感上過分的難分難捨,那本身就是修行的一種障礙。回過頭來說,在家居士對六親眷屬完全不能盡到責任和義務,那也是不對的。在盡職盡責中,又要淡化感情,這個不容易,要用智慧來處理這些問題。從無慾的方面來說,最起碼要處理好以上三個方面的問題,突破以上三個方面對修道的障礙,對自己成就道業的障礙。

我們在佛堂裡參加禪修的,老年人佔多數。對於老年人來說,來日不多,更應該在眷屬的觀念上逐步淡化,要看得破,要放得下。不要僅僅局限於這一生一世的眷屬關係,要回過頭來看過去無量劫,要放開眼光看未來,還有無盡的時空,還有無盡的善緣法緣。這樣就能突破眼前的障礙,共結未來的善緣、法緣和佛緣。

2、從出世間法來說 要做到無求

怎樣做到無求呢?在修行上,在世間法上,一切都是有求皆苦。世間法有求皆苦,修行上有求也是一種苦。因為有求就有期盼,有求就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一旦所求不能如願,就有失落感,甚至於會動搖信心,那就是一件很苦的事。因此,在修行上不要有所求。

第一,不要求神異,不要求看到菩薩,看到殊勝的境界。因為佛菩薩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舉心動念之間。不需要求,越求越遠,不求自得。有了靈異,有了靈感,不要欣喜;沒有靈異,沒有靈感,也不要失望。那就是一種無求的心態。有求就有分別,有分別就不是智慧,有分別就不平等,有分別就無法見到真理,見到真如,見到佛性。因為真理是無分別的,真如是無分別的,佛性也是無分別的。有分別就有缺陷,無分別就沒有缺陷,就是圓滿。

第二點,更不要求我要快點開悟,快點成就。成就得快慢,開悟得遲早,不能預約。會一個朋友,拜見一位老師,可以預約。哪一天開悟,哪一天成就,無法預約。因為那是一件善因善緣一切都成熟了,瞬息之間的機會。那是無法預約時間的。我們只要找到了正確的方法,成就、開悟就好比是我們的目的地,是我們的家鄉。只要找到了到達目的地,回到家鄉的正確的路,就一直走下去,不要左右顧盼,不要走一步退兩步,更不要起心動念:什麼時候才能回到家,什麼時候才能到達目的地。有一個廣告詞說:家就在身邊。家鄉離得我們很近,就在眼前。距離越近的東西,越是難以把握。

成功的經驗,歸家的路,開悟的機緣都在眼前,都在當下。就是我們要求速達,要求速成,分別、執著、妄想太多,太深厚,所以家就在眼前,煩惱是一個障眼法,咫尺萬裡,無法跨越這一步,無法突破這個障礙。在目前的家好像離我們千里萬裡,其實家就在身邊,就在眼前,但我們還漂泊在天涯海角,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我們的業障太重,煩惱太重,執著太深,眼前的這個障眼的障礙太厚,一下子突破不了。如果有那種力量,猛然回頭,當下即是。就在猛然回頭的一念上,我們沒有力量。所以,在修行的路上,只問耕耘,莫問收穫;在修行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一直修下去,一直在功夫上,在方法上用下去,家就在身邊,總有一天歸家穩坐。

第三點,幾乎所有講修行的書上都說:即心即佛,悟在當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就給一些急於求成的人,產生了一種急躁的情緒,不肯耕耘,而是等待收穫。這是將心待悟。越等待,距離開悟的時間越是遙遠。所以,不要將心待悟,要在功夫上努力。

修行的路上,做到無慾無求,我們就能夠減輕很多負擔,丟掉很多包袱,就能輕裝上陣,就能比較快的到達目的地,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到自己固有的寶所。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慧法師文章列表

回歸無為法,緣聚緣散

在小乘的《俱舍論》中,有三種無為法。大乘的《唯識論...

世俗的欲樂

佛陀的僧團中,有一群剛出家的年輕比丘,他們原本是僑...

握得越緊,傷害越大

有一個年輕人,事業和家庭都遇到了麻煩,嫉妒、浮躁、...

我們為什麼要買一個房子

從安樂道提升到解脫道,這個檻很多人邁不過去。這個檻...

越能放下自己,你就越快樂

想悅己,你得先弄清楚究竟誰是你自己 也許你和我一樣...

必須看破紅塵才能學佛嗎

必須看破紅塵才能學佛嗎?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紅...

大安法師:淨土同修如何面對五欲六塵的幹擾和誘惑

問: 面對五欲六塵的幹擾和誘惑,念佛同修應從哪些方...

慾望的越位導致了很多問題

過去有一句話叫: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句話是怎...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修行時要先「調五事」

修行既要有好的大環境作保證,如安定的社會和清淨的道...

怎樣使自己的氣息調柔

在禪修當中,每天要注意的一件事就是怎樣使自己的氣息...

學佛人要如何發起道心

每天講可能也有人不喜歡聽,從下個七開始就隔一天講一...

淨慧法師寄語2012

今天是2012年的第二天,新年伊始,萬象更新,祝與會的...

【推薦】不學佛的人對佛法存在怎樣的誤解呢

不學佛的人對佛法存在怎樣的誤解呢?有一次,一位不信...

念誦這部經所得的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的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

色受想行識裡面的「想」和「識」有什麼不同

問: 請問法師,色、受、想、行、識裡面的想和識有什麼...

想了生死必須掌握正確的軌則

初學者必須由文字來做引導的,這以下舉出一個實際的例...

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

原文: 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報滿,亦只...

印光大師法語三則

第一則 世人食肉,已成習慣,但須知無論何肉均有毒,是...

怎樣處理好學佛和學習生活的關係

問: 我有個同學,他是學生。在考試之前忽然生起了出家...

念佛要具足三種心

念佛首先要有信心、有願心、還要有三種心。這三種心就...

已伸不收

隱峰和尚是馬祖禪師的弟子。有一天,隱峰和尚推車從一...

天人瞋罵夜叉

一則佛典故事教導,瞋怒詈罵只會造成對立、衝突,應該...

只重衣衫不重人

唐代高僧三聖繼昌禪師是一位有修有證,品行正直的高僧...

淨宗八要--淨土之要關

同治癸酉春月。佛涅槃日。餘在虞東明因寺。捧讀曉柔法...

【佛教詞典】阿耨颰經

(經名)佛說阿耨颰經,一卷,東晉竺曇無蘭譯。與中阿...

【佛教詞典】四種地

大乘菩薩之修行,從初發菩提心至佛果之間,可分成各種...

【視頻】妙境法師《如智者見水中月》

妙境法師《如智者見水中月》

【視頻】淨界法師《以唯識學談吃肉的過失和危害》

淨界法師《以唯識學談吃肉的過失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