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經律異相卷第二十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經律異相卷第二十八(行聲聞道中諸國王部第五)

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橫興費調為姦臣所害鬼復為王一
    感佛聞法得須陀洹道二
    波斯匿王后園生自然甘蔗粳米三
    波斯匿王請佛解夢四
    波斯匿王求贖女命五
    波斯匿王遊獵得末利夫人六
    好信王發願灌佛七
    耆域藥王請佛僧八
    瓶沙王有四種畏九
    瓶沙王樂食而死生四天王天十
    瓶沙王與弗迦沙王親厚更獻珍異十一
    赤馬天子問佛無生死處十二
    多智王佯狂免禍十三

橫興費調為姦臣所殺鬼復為王一

昔瓶沙王。有一大臣。犯事徙南山中去國千里。由來無人不熟五穀。大臣到中。泉水通流五穀大熟。四方諸國有飢寒者來至此中。數年之中便有三四千家。來者給與田地令得生活。其中三老諸長者宿年。共議國之無君。由身之無首相將至大臣所。舉大臣為王。大臣答長老曰。若以我為王者。當如諸國王之法。左右大臣文武將士。上下朝貢發女開宮租稅穀帛當如民法。諸國老曰。唯然奉命。一隨王法。即立為王。處置群臣。文武上下發調人民。築城作捨宮殿樓觀。民被苦毒不復能堪。皆發想念欲謀圖於王。諸姦臣輩將王出獵。去城三四十里。於曠野澤中索王欲殺。王問左右。何緣殺我。並曰。民慕豐樂奉王以禮。民困思亂破家圖國。王告之言。卿等自為非我本造。抂殺我者神祇知之。聽我發一願死不有恨。即時願曰。我本開荒出土養民。來者皆活富樂無極。自舉我為王。依桉諸國自共作此今反殺我。我實無惡於此人民。若我死者願作羅剎。還入故身中當報此怨。於是絞殺棄尸而去。三日之後王神還身中。自名阿羅波。即起入宮。殺新王並後宮婇女左右姦臣。欲盡殺人。國中三老草索自縛來。向羅剎自首。此是姦臣所為。非是細民所可能知。乞匃原恕願還治國。曰我是羅剎。與人從事食飲當得人肉。羅剎急性忿不思難。三老曰。國是王許故當如前。食飲所須當相差次。國老共出宣令人民。從此為次。家出一小兒。生用作食。食羅剎王三四千家。正有一戶為佛弟子。居門精進持佛五戒。賢者大小懊惱啼哭。遙向崛山為佛作禮。悔過自責。佛以道眼見其辛苦。便自說言。因是小兒當度無數人。便獨飛往至羅剎門。現變光相照其宮內。羅剎見光疑是異人。即出見佛便起毒心。欲前唅佛光刺其目。擔山吐火皆化為塵。至久疲頓然後降化。請佛入坐頭面作禮。佛為說法一心聽法。即受五戒為優婆塞。裡吏催食奪兒將還。室家[口*睾]哭隨道而來。觀者無數為之悲哀。吏抱兒擎食著羅剎前。羅剎以手擎兒。長跪白佛。國人相次以兒食。我今受佛五戒不復得食人。請以小兒持佈施佛。為佛給使。佛為受之。說法咒願。羅剎歡喜得須陀洹道。佛以小兒著缽中。擎出宮門還其父母。而告之曰。快養小兒勿復愁憂。眾人見佛莫不驚怪。是何神此兒何福。而獨救之。羅剎所食奪還父母。佛即說偈言。

 戒德可恃怙  福報常隨己
 見法為人長  終遠三惡道
 戒慎除苦畏  福報三界尊
 鬼龍邪毒害  不犯有戒人

見佛光像皆為佛弟子。聞偈歡喜皆得道跡(出法句譬喻經第五卷)。

感佛聞法得須陀洹道二

舍衛國有二商人。一人念曰。佛身丈六華色紫金。頂有肉髻項背日光巍巍難言。佛猶帝王沙門猶忠臣。佛陳明法沙門誦宣斯王明矣。知佛可尊。佛知其意而熟視之。其人心意喜如獲寶。其一念曰。佛者如牛弟子猶車。彼牛索車東西南北。佛亦猶然。佛知其有惡念必獲其殃愴然愍之。其人心惡二人俱去。至三十里有亭住宿沽酒飲之。共平屬事訟之紛紜。其善念者。四天王遣善神護焉。其毒念者。太山鬼神令酒入腹。猶火燒身。出亭露臥宛轉落車轍中。晨有商人車五百乘經轢之焉。伴見之曰。吾今衰矣。還國見疑取物而去名為不義。遂輕身委財而逝。展轉遠邁去舍衛數萬里。有一國。國王崩無太子。讖書雲。中國有微人當王斯土。群僚議曰。國之無君猶體之無首。難以久立。故王有馬常為王作禮。若任王者馬必屈膝。僉曰大善。即具嚴駕以王印綬著車上。人馬填路觀者莫不揮涕。時彼商人亦出觀看。國太史曰。彼有黃雲之蓋斯王者之氣也。神馬直進屈膝舐足。群臣欣豫香湯澡浴。拜為國主。僉然稱臣。王曰。餘本商人。無德於民不任天位。群僚曰。天授有德神馬屈膝。於是遂處王宮。聽省國政。深自惟曰。我無微善何緣獲此。必是佛恩使之然也。晨在御座嘆佛無上之聖。率土群僚向舍衛國。稽首言曰。賤人蒙世尊潤獲為人君。斯土傳世不知有佛。流俗之書亦無記焉。願以大明開斯國人之聾盲也。明日願與應真聖眾。垂意顧斯一時三月。佛告阿難。勅諸比丘。明日彼王請。皆當隨變化現神尊德。令其國民咸共覩焉。諸天聞佛之彼教化。相率導從作樂歌德。寶帳幢幡華下紛紛光色燿目。佛及應真皆坐正殿。王自斟酌畢。以小床於佛前坐。佛廣說法。王曰。吾本微人。業無快德何緣獲斯。佛告王曰。昔彼國王飯佛。王心念言。佛心如國王。沙門如臣。王種斯栽今獲其果。彼人云。佛若牛弟子若車。彼人自種車轢之栽。今在太山為火車所轢。自獲其果也。非王勇勐所能致矣。為善福隨履惡禍追。響之應聲善惡如音。非天龍鬼神所授。非先禰所為也。造之者心。成者身口矣。佛頌偈曰。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惡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車轢於轍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樂自追  如影隨形

世尊又告王曰。眾惡之罪最重有五。不孝不忠殺親殺君家滅國亂。重罪一也。羅漢之行得空不願無想之定。與佛齊意拯濟眾生。而愚害之。重罪二也。佛者眾罪已畢景福會成。相好十力法導眾生。慈悲喜護心過慈母。而愚惡謗重罪三也。清潔沙門志靖行高。情抱經法助佛化愚。諸佛相紹眾生得度皆由眾僧。佞讒挍遘以致不調。以不調故正法毀。正法毀則民狂走。民狂走者三惡道興。惱比丘僧。重罪四也。佛尊廟寶物水土。眾生赤心以貢三尊。愚人或毀盜。重罪五也。犯斯五者罪無有請。謂之自殺身自滅族自投太山火矣。五罪之重重於須彌慎無犯焉。佛說經竟。王及群臣皆得須陀洹。受五戒為清信士。國民有作沙門者。守戒為清信士者。遂以五戒十善為國政。諸天祐護國遂興矣(出百愛經)。

波斯匿王后園生自然甘蔗粳米三

波斯匿王。宿殖德本福響自應。於後園中自然生甘蔗之樹。流出甘漿晝夜不絕。又生一株粳米。垂穗數百取之無盡。王受其福食之無厭。身體肥重喘息苦極不能轉側。往到佛所低身揖讓。在一面坐。佛便說偈。

 若人能專意  於食知止足
 趣欲支形命  養壽守道德

王歡喜踴躍。即從坐起辭佛還宮。勅擎食人在吾前者。先說斯偈以為常法。王轉減食。身減體輕。行來無患(出出曜經第十七卷)。

波斯匿王請佛解夢四

波斯匿王。夜臥有十種夢。一小樹生華。二見小樹生果。三見牸牛從犢求乳。四見人切索羊隨後食。五見十釜重上釜踴灌入最下釜。六見馬一身兩頭食麥。七見血流成渠。八見澄水四邊清中央濁。九見犬在金器中小便。十見四方有四牛來相抵突各散還去。王見恐怖衣毛皆竪。即從臥覺便作是念。我應命終失此王位耶。即往問佛。佛曰。大王勿懷恐怖。不由此夢乃失王位。夢小樹生華者。當來眾生非法欲行。常懷貪嫉與邪法相應。是時人民不孝父母。不承事沙門婆羅門。便得供養。猶如今孝從父母供養沙門者也。小樹生果者。當來眾生非法欲行。常懷貪嫉與邪法相應。是時人民嫁未久。而抱子歸不知慚愧也。牸牛隨犢求乳者。當來眾生非法欲行。常懷貪嫉與邪法相應。母守門女傍通以自存活也。人切索羊隨後食者。當來眾生非法欲行。常懷貪嫉與邪法相應。以己財寶與外人通也。夢十釜列上頭釜溢湧灌最下釜中者。當來眾生非法欲行。與邪法相應。兒語父母言。速出此家詣山野澤。我欲住此村落也。馬一身兩頭食麥者。當來眾生非法欲行。常懷貪嫉與邪法相應。彼依國王劫奪婆羅門長者。或依婆羅門長者劫奪王藏也。夢血流成渠者。當來有國王不樂己境界。便集四種兵侵奪他界。亦不可制不隨法教。是時人民死者眾多也。夢澄水四邊清中央濁者。當來眾生非法欲行。常懷貪嫉與邪法相應。中國眾生好喜鬪亂。邊國人民無有諍訟也。夢犬在金器中小便者。當來眾生非法欲行。常懷貪嫉與邪法相應。我三阿僧祇劫勤苦所集法寶者。皆當誹謗。刀杖瓦石打我聲聞。此沙門種所說非法。好造歌頌也。夢四面有四牛來共相抵突各散還去者。當來眾生非法欲行。常懷貪嫉與邪法相應。是時四面有大雲起。雷電霹靂不雨散去也。是謂十夢應如是。大王十夢者。有是十應。以是因緣王勿懷恐怖亦不命終不失王位。皆是當來末世法應如是。大王當作是學。王大歡喜(出增一阿含經第四十一卷)。

波斯匿王求贖女命五

波斯匿王。女婆陀命過。極愛念之。未曾離目。殯葬已畢。親覲如來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佛言。今王何故衣裳塵垢愁憂如是。王言。有一女適命終甚愛念。始殯葬竟欲以象贖女命。乃至車馬伏藏。愁憂苦惱皆由恩愛生。所以然者。古者大王。於此舍衛城。有人女命終。愛念女故未曾遠目。便自迷惑不有所識。處處遊行問人民言。誰見我女。大王當以此方便知。愁憂苦惱皆由恩愛生。大王勿懷愁憂。一切恩愛皆當分離。所生之物必當壞敗。如是廣為說法。王受教而去(出波斯匿王女命過請佛經)。

波斯匿王遊獵遇得末利夫人六

時舍衛城中。有一大姓婆羅門。名耶若達。多饒財寶。一婢名黃頭。常守末羅園。時彼婢常愁憂言。我何時當免出於婢。時彼婢晨朝已。食分乾飯持詣園中。爾時世尊入城乞食。時黃頭婢遙見如來。心自念言。我今寧可持此飯施彼沙門。或可脫此婢使。即授飯施佛。世尊慈愍受還精舍。時黃頭婢。即前進入末羅園中。波斯匿王。嚴四種兵出外遊獵。從人分張馳逐群鹿。天時大熱遙見末利園。即迴車往步入園中。黃頭遙見波斯匿來。行步舉動非是常人。即前奉迎言。善來大人可就此坐。即脫一衣敷令王坐。黃頭問言。不審須水洗腳不。王言可爾。即取水與王。為王揩腳。復問王言。欲洗面不。即更以水與王洗面。復問王言。欲飲不。即詣池更洗手。取好藕葉盛水與王。復問王言。不審欲臥息不。即復更脫一衣與王敷之。見王臥已在前長跪。按腳及餘支節。解王疲勞。黃頭身如天身細濡妙好。王著細滑。心念言。未曾有如此女聰明。我所不教而悉為之。王即問言。汝是誰家女。報言。我是耶若達家婢。使差我守此園。如是語頃。王諸大臣。尋王車跡來詣園中。跪拜王足在一面立。王勅一人。汝喚耶若達婆羅門來。婆羅門來詣王所。王問言。此女是汝婢耶。答曰是。王言。吾今欲取為婦。汝意云何。報言。此是婢使云何為婦。王言。無苦。但論價直。婆羅門言。欲論價直。百千兩金。我豈取王價。今持奉王。王言。不爾。我取為婦。云何不與價。即出百千兩金。與婆羅門。即迎載入宮。眾臣衛從。末利園中將來故即莂之末利夫人。王甚愛敬。復於異時。王於五百女人中。立為第一夫人。在高殿便自念言。我以何業報因緣得免於婢今受如是快樂。復作是念。將是我先以和蜜乾飯分施與沙門。以此因緣今得免婢。受如是快樂耳(出四分律初分第十三卷)。

好信王發願灌佛七

古昔有佛。號曰始無。時有國王。名曰好信。好樂佛法視佛無厭。種尼俱類樹。樹下為佛敷栴檀床座。佛坐其上。好信王聽經。佛泥洹後。王不見佛。便名尼俱類樹則為佛樹。見之如見佛。日日往樹下坐。常所坐處想聞教戒。王有青衣。名曰拘錄。常侍王邊。夫人嫉妬僱婆羅門令咒殺佛樹。於常婆羅門。四月七日夜取南山中大毒蛇腦塗樹。樹即枯死。王即便悲涕不能自勝。四月八日夜半明星出時取五色香水集華用灌此樹。即還更生。王便願言。當令十方諸佛生時用今日。得道時用今日。般泥洹亦用今日。從此以來諸佛興世。皆是此日。故用四月八日灌佛也(山宿願果報經)。

耆域藥王請僧佛八

耆域藥王。請佛及僧。唯除槃特。槃特四月誦帚篲名。終不能得。如來及僧往坐耆域捨。行清淨水如來不受。耆域白佛。不審如來以何因緣而不受水。佛告耆域。今此眾中無有槃特比丘。是故不受。耆域白佛。此槃特愚鈍。放牛羊人皆勝於此。佛告耆域。汝不請槃特者吾不受清淨水。時耆域承佛教戒即遣人往喚槃特。佛告阿難。汝授缽與槃特。令莫起於坐遙授與我。耆域見此神力便自悔責。咄哉大誤毀辱賢聖。今日乃知大犯口過。即生敬心向槃特比丘。逾於五百僧。世尊廣說。過去世時耆域為將販賣轉易。嘗驅千疋馬往詣他國。中路有一馬產駒。以駒乞人進至他國。與國主相見。王語馬將。君此千疋皆是凡馬。一馬悲鳴其聲有異必生[馬*父]駒。其駒長大者價當千馬。若得此駒諸馬盡買不爾不須。馬將追乞駒處。其駒未經旬日便作人語。語其主曰。若使馬將來求我者。得五百謂馬可與。馬將求以一疋始馬贖之。其人答曰。吾本不強從君索。勤苦養活。君今欲須。以五百疋馬贖當相還也。遂從之。先薄賤馬駒。今留槃特。後皆貴重。槃特因緣久矣。非適今日(出請磐特比丘經)。

瓶沙王有四種畏九

昔瓶沙王先祖。治罪人法。若作賊者以手拍頭。賊大慚愧與死無異。後更不作。至父王時治。若作賊者驅令出城以為嚴教。賊悉慚愧與死無殊。後更不作。洴沙嗣立。若作賊者驅令出國。時有一賊七反驅出。猶故復還劫殺村城。最後縛送。王言。將去截其小指。時有司急截恐王有悔。王自試嚙指痛殊難忍即追莫截。臣答王言。已截。王甚愁悔。即自念言。我為法王之末。而為非法之始。夫為王者憂念民下。而截人指。即自命駕。詣佛白言。我曾祖先王迄至父王。皆以法治民。及到我身。為惡日滋正化漸薄。謬得為王傷截人體。自惟無道愧懼實深。佛告大王。治國之法。盜至幾錢罪應至死至幾出國。齊幾用刑。王曰。世尊。以十九古錢為一罽利沙槃分。一罽利沙槃為四分。若盜一分罪應至死。佛為說法。王禮佛而退。時諸比丘言。云何瓶沙王畏罪乃爾。佛言。其不但今世畏罪。過去有國名曰迦尸。王號名稱。時國人民。工巧伎術無不悉備以自生活。若無工伎者謂之愚癡。若作賊者亦名愚癡。時有一人作賊縛送王所。王言。止止。彼人失財此人作賊。我復何用共作惡為。思惟。昔來始一癡人。是愚癡人不能滿千我應命終。即持愚人付於大臣雲。我須千愚癡人用作大會。收覓數滿白我令知。臣執持愚人繫在一處。王尋念言。是愚癡者將無自苦。便告大臣。好看此人莫令羸瘦。著我無憂園中。五欲娛樂伎樂供給。大臣奉教。欲取王意加情看視。如是不久其數滿千。臣啟滿千。更須何等當速辦之。王聞此言。甚大愁憂。昔來久遠始有其一人。如何今者倏已千數。將是末世惡法增長。王勅群臣。灑掃園內燒香懸繒。備辦種種餚饍飲食。王與群臣十八部眾詣無憂園。勅現愚人見其衣破垢膩爪長髮亂。即勅沐浴剪髮截甲。給以新衣。然後將來各與種種飲食財寶。恣其所須。語令還家供養父母。勤修產業莫復作賊。愚人聞勅歡喜奉行。時王以位授其太子。出家入山學仙人法。時國王者洴沙是也。常畏罪報。佛言。洴沙王。不但今世教令斬指追即還悔。過去世時有婆羅門。無有錢財以乞自活。是婆羅門妻不生兒子。家本有那俱羅蟲。便生一子。婆羅門念如兒想。那俱羅子於婆羅門亦如父想。少時婦生一子。行乞食時便勅婦言。汝若出行當將兒去。婦與兒食往比捨寄舂。兒有酥酪香氣。毒蛇張口吐毒欲殺小兒。那俱羅蟲便作是念。我父母不在。云何毒蛇欲殺我弟。即殺毒蛇斷為七分。以血塗口當門而立。欲令父母見之歡喜。時婆羅門。始從外來遙見其婦於捨外。便瞋恚言。我教行時當將兒去。何以獨行。父當入門見那俱羅口脣有血。即作是念。我夫婦不在。那俱羅於後將無殺噉我兒。以杖打殺那俱羅。入門見其兒。坐於庭中[口*數]指而戲。又見毒蛇七分甚大憂悔。是那俱羅救我子命。我不善觀卒便殺之可痛可憐。即便迷悶僻地。時空中有天。即說偈言。

 宜審諦觀察  勿行卒威怒
 善友恩愛離  抂害信傷苦

時婆羅門者。今洴沙王也(出僧祇律第二卷)。

瓶沙王樂食而死生四天王天十

瓶沙王問目連。何處天有好食。目連嘆曰。四天王天。瓶沙應生兜率。即念先生此天。後生兜率。命終為毘沙門王太子。名曰最勝子。如目連施設所說。始人者以胸臆行名為摩睺勒。生三手眾生名為象。問曰。何故說人。或是摩睺勒。或是象。答曰。證彼眾生從光音天終來生於此。當時生畜生中。但形如人。飲食惡意惡巧詐滋多。故人相轉滅遂成畜生。形如蝦蟇(出鞞婆沙第十四卷)。

瓶沙王與弗迦沙王親厚更獻珍異十一

時王捨國王。名曰洴沙。少作太子常求五願。一者曼我年少為王。二者令我國中有佛。三者使我常往來。四者常聽說經。五者聞疾開解得須陀洹。王皆得之。時王捨國北遊異國。國名德差伊羅。王名弗迦沙。甚自高絕。宿曾見佛受佛經道。學身中六分經。謂地水火風空心。而洴沙王。與弗沙王生未相見。遙相愛敬有如兄弟。常通書記更相問遺。弗迦沙王國中生一蓮華。而有千葉皆作金色。遣遺洴沙王。洴沙王。見華大歡喜言。弗迦沙王。遺我物甚奇有異。洴沙王。作書與弗迦沙王言。我國中有金銀珍寶甚多。我不用為寶。今我國中生一人華。字佛。紫磨金色身有三十二相。弗迦沙王。聞佛聲歡喜踴躍。作書與洴沙王。佛教戒所行願具告意。弗迦沙王。卻後數日自念言。人命不可知在呼吸間。我不能復待洴沙報書。勅諸小國王及群臣。嚴駕發行欲詣佛所。道逢洴沙王書。書上言。佛教人棄家捐妻子斷愛慾。當除鬚髮著法衣作沙門。又疏十二因緣。送與弗迦沙王。弗迦沙王。讀書竟自思念。夜人定後群臣百官眾皆臥出。寂然無聲竊起亡去。入丘墓間便自剃頭。被法衣作沙門。佛以天眼見弗迦沙。到王舍城止於窯家。佛念。弗迦沙王命盡明日。即飛到窯家願寄一宿。窯家報言。可得相容。佛於一處端坐。便自念言。是弗迦沙安諦寂寞。起到弗迦沙前。問言。卿師受誰道作沙門耶。報言。我聞有佛今師事之。佛念。是賢者為用我故作沙門。當為說宿命時所知經。爾乃解耳。佛言。我為卿說經事。善聽之。弗迦沙言善。佛為說法。得第三阿那含道。能知是佛耳。即起為佛作禮。明日入城未遠。有少齒牛觸抵弗迦沙。諸比丘白佛言。佛昨於窯家為說經。沙門為犇牛所抵殺。當趣何道。佛言。我為說經即得阿那含。生十六天上得阿羅漢。令諸比丘共取弗迦沙身。好收葬之。於其上起塔(出洴沙王五願經又出弗迦沙王因緣經)。

赤馬天子問佛無生死處十二

時有赤馬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白佛言。世尊。頗有能行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不。佛告赤馬。無有能至者。赤馬天子又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斯義。如世尊說。所以者何。自憶宿命。名曰赤馬。作外道仙人。得神通離諸愛慾。我時作念。我有如是捷疾神足。如健士夫以利箭橫射。過多羅樹影頃。能登須彌。至一須彌。足躡東海超至西海。我念神力捷疾今求世界邊。便發足去。唯除食息便利。減節睡眠常行百歲。於路命終竟不得至。即沒不現(出雜阿含第二十九卷)。

多智王佯狂免禍十三

外國有惡雨。若墮江湖河井陂池。人食之者狂醉七日。有國王。多智善知惡雨見雲以知。使蓋一井令雨不入。時百官群臣食惡雨水。舉朝皆狂。脫衣赤裸泥土塗頭坐王殿上。唯王一人獨不狂耳。一切群臣不自知狂。反謂王狂。何故著衣獨異眾人。皆相謂言。此非小事思共宜之。王恐諸臣欲反便自怖懅。語諸臣言。我有良藥能自愈病。諸人小停待我服藥。王便入內脫衣同其而出。一切群臣見皆大喜。七日之後群臣醒悟大自慚愧。各著衣冠而來朝會。王故如前赤裸而坐。諸臣皆驚怪而問言。王常多智。何故若是。王答臣言。我心常定無變易也。以汝狂故反謂我狂。非實心也(出雜譬喻經第四卷)。

經律異相卷第二十八

 

上篇:經律異相

下篇:法苑珠林(100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事匯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諸經要集

諸經要集序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原夫法身一相。瞻仰異...

大宋僧史略

僧史略序 讚寧姓高氏。其先渤海人。出家杭之祥符。習...

經律異相

經律異相卷第一 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序 如來應跡投緣...

法門名義集

法門名義集 東宮學士李師政奉陽城公教撰 若夫法體沖寂...

佛說分別緣生經

佛說分別緣生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

【註音版】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止觀大意

止觀大意 唐天台沙門釋湛然述   因員外李華欲知止觀...

佛說彌勒來時經

佛說彌勒來時經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舍利弗者,是佛第一...

眾經譔雜譬喻

眾經譔雜譬喻卷上 比丘道畧集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佛說四品法門經

佛說四品法門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上並序 祖燈相繼數百年間。出類邁...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王...

持心梵天經

持心梵天所問經卷第一(一名莊嚴佛法諸義,又名佛說等...

【佛教詞典】二始

指小乘與大乘之始,為天台宗之說法。(一)佛陀在鹿野苑...

【佛教詞典】伽梵達摩

梵名 Bhagavat-dharma。意譯尊法。唐代譯經僧。七世紀...

念佛生不起信心該怎麼辦

問: 以前也知道念佛,但卻不知道這句名號的來龍去脈...

往生到極樂世界為何就能得不退

為什麼往生到極樂世界馬上就得不退?這個不退的點在哪...

把修行融入到居家生活中

一、起床 作為佛教的居士,我們應該怎麼起床呢?起床的...

云何降伏其心

那麼當我們的心從一個攀緣的心,慢慢的回歸到不生不滅...

人生所有的相遇都不過是久別的重逢

人生本是一場旅行,當你被業力無情的拋到這個世界的那...

能忍之人有大力量大能力

人者,忍也 忍字從刀從心,心字上面一把刀啊!心是很敏...

弟子規

總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忍一時之憤,能免百日之災

你要想平安、想愉快,要先忍辱;一忍,百事都消失了。...

讓反思成為成功的加速器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缺點,但不是所...

疑根未拔,這是往生的障礙

有些人念佛的時候說,哎呀,我念佛的時候阿彌陀佛會不...

在娑婆打滾得越久,要出去就越困難

有了信心以後要發願,淨土的願是二個:第一個厭離娑婆...

五陰纏縛乃眾生

過去,佛陀住在王舍城附近的摩拘羅山時,有一日,佛的...

【視頻】佛說出家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出家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大般若經》妙印法師念誦 MP3

《大般若經》妙印法師念誦 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