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經律異相卷第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經律異相卷第十五(聲聞無學第三僧部第四)

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優波離為佛剃髮得入第四禪一
    迦旃延教老母女賣貧遂得生天二
    難陀得柰女接足內愧閑居得道三
    難陀有三十相與佛相似四
    畢陵伽婆蹉以神足化放牧女人五
    跋難陀為二長老分物佛說其本緣六
    迦留陀夷非時教化致喪其命七
    阿難與佛先世為善友八
    阿難奉佛勅受持經典供給左右九
    阿難七夢佛為解說十
    阿難為旃陀羅母以咒力所攝十一
    阿難乞牛乳佛記其方來十二
    阿難化波斯匿王施十三
    阿難試山向比丘並問育王十四

優波離為佛剃髮得入第四禪一

佛在王舍城無敢為剃髮者。唯有一童子。名優波離。為佛剃髮。兒父母在佛前合掌白佛言。甚能剃髮但身太曲。父母教兒小直。又莫太直使出息不得麁大。又言。善能剃頭而身太直。父母語言。莫太直。佛言。善能剃髮。而入息太麁。父母語。莫麁入息令佛不安。又言。善能剃髮。而出息太麁。父母語。莫麁出息令佛不安。時優波離。入出息盡入第四禪。佛告阿難言。優波離已入第四禪。汝取其刀。阿難奉教。阿難持故盛發器收世尊發。佛言。不應以故器盛。時有瞿波離王子。將軍征討來索佛鬚髮。佛與。王得不知所安。佛言。安金塔銀塔寶塔雜寶塔中。繒綵缽肆酖嵐婆衣頭羅衣裹。又云。不知何持。佛言。象馬車乘若輦若輿。若頭肩上擔。時王子持世尊發去。所往征討得勝。時彼王子還國起佛發塔。此是世尊在世時塔。後諸比丘行亦用前物盛持。佛言。不應頭戴。亦不應持塔往大小便處。比丘為恭敬故不敢共塔宿。置於別房。佛言。安高杙上或置頭邊(出四分律第四分第三卷)。

迦旃延教老母賣貧遂得生天二

阿槃提國有一長者。多財饒富慳貪暴惡無慈心。時有一婢。晨夜走使不得寧處。小有違失便受鞭捶。衣不蔽形食不充軀年老困悴思死不得。時適持瓶詣河取水。思惟是苦舉聲大哭。時迦旃延來至其所。問言。老母何以。答言。尊者。我既年老恆執苦役。加復貧困衣食不充思死不得。迦旃延言。汝若貧者何不賣貧。女人言曰。貧那可賣誰當買貧。迦旃延言。貧實可賣如是至三。女言賣。迦旃延言。審欲賣者一隨我語。答言。唯諾。告言。汝先洗浴。洗浴已畢。告言。汝當佈施。白言。尊者。我極貧困如今我身無毛許完納。唯有此瓶是大家許當以何施。即授缽與。汝持此缽取少淨水。如教取來奉迦旃延。迦旃延受尋為咒願。次教受齋。後教念佛種種功德。即問。汝有住止處不。答言無也。若其磨時即臥磨下。舂炊作使便臥是中。或時無作止宿糞堆。迦旃延言。汝好持心恭謹走使。莫生嫌恨。因伺大家一切臥竟。密開其戶。於戶曲內敷淨草坐。思惟觀佛莫生惡念。爾時老母奉而歸依如勅施行。於後夜中即便命終生忉利天。大家使人草索繫腳拽置寒林。有一天子與五百天人以為眷屬。福盡命終。此老母人即代其處。生天之法。其利根者自知來緣。其鈍根生者但知受樂。爾時此女既生天中。與五百天女。娛樂受樂不知生緣。時舍利弗在忉利天。知此天子生天因緣。問言。天子。汝因何福生天中耶。答言不知。時舍利弗借其道眼觀見故身。由迦旃延得生天上。即將五百天子來至寒林。散華燒香供養死尸光明照曜。大家見之怪其所由。告令遠近詣林觀看。見諸天子供養此尸。即問天曰。此婢丑穢。生存之時人猶惡見。何故諸天而加供養。彼時天子具說本末(出賢愚經第七卷)。

難陀得柰女接足內愧閑居得道三

佛在鞞捨離。時柰女嚴駕羽寶車詣如來所。親覲問訊下車詣佛。時難陀去佛不遠經行。柰女便至難陀行。以手接難陀足。便作是語。難陀。我是柰女。是時難陀即失精精污其手。柰女即以頂戴。往世尊所白言。世尊如此之人聽在眾次。佛告柰女。如是之人應在眾次。所以然者。難陀不久當成就無漏。柰女默然不對而去。柰女不遠。佛告阿難。諸有比丘盡集講堂。既已會竟。佛告比丘。我於比丘中悉觀察。皆當具舍勒以覆內形。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佛告難陀。云何難陀。汝乃作如是形狀。難陀內愧。白言。善哉世尊。願速與我說法。使我聞法。在閑靜處如實觀察以自娛樂。佛告難陀。汝觀此身。隨其所行。從頭至足發毛爪齒。若干不淨盈滿身中。如實觀察。為是淨耶為不淨耶。當觀彼漏。為何處所為從何來。是時難陀從佛受教禮足去。觀此身中從頭至足若干不淨。諸所有處皆悉知彼由合會生。我今當離。則無慾意。便說偈言。

 淫我知汝本  欲從思想生
 不我思想汝  則汝而不有

是時難陀。在一靜處閑居。成阿羅漢(出增一阿含經第三十九卷)。

難陀有三十相與佛相似四

佛始得道。身色光明相照大千。人民天龍十方菩薩。皆聽說法咸大歡喜。隨其本行皆各得道。佛弟難陀獨不從受。反戾佛教而欲為道。有三十相。將數弟子。著缽真越衣顏似佛。有諸比丘未得道眼者。遙見難陀便為作禮。佛告難陀。自今以後不得復著真越衣著皂袈裟。所以者何。汝反我戒受比丘禮。當墮泥犁中(出十分譬喻經第四卷)。

畢陵伽婆蹉以神足化放牧女人五

畢陵伽婆蹉在王舍城。日時將至欲行乞食。至一放牧家食。其家女人啼。即問女言。何故啼耶。答言。闍梨。今節會日眾人集戲。我無衣裳獨不得去。時尊者即化作種種衣服珠寶瓔珞金銀校飾。與已便去。眾人見之問言那得。具說因緣。聞達國王。王即喚牛女及比丘來。問尊者。何處得此好金非世所有。比丘即捉杖打壁扣床一切化成黃金。作如是言。首陀羅何處得金此即是也。王言闍梨。有大神足宜各還去(出僧祇律第二十九卷)。

跋難陀為二長老分物佛說其本緣六

佛在憍薩羅國。與多比丘安居。諸白衣居士見多眾僧。為作房舍及衣。佛後歲還祇洹安居。是處故有二長老比丘。諸居士心念。我等今歲佈施使如去年。令諸比丘得衣我得福不斷。多持衣物施二長老。作是念。是衣物分多。我等若分知得何罪竟不敢分。跋難陀遊行諸處遍觀施物多少。二長老遙見。從坐起迎與坐問訊。跋難陀問。眾僧安居有施物不。答有。問言分未。答言未分。何故。長老答言。是衣物多我人少。若分不知得何罪。跋難陀言。汝未分者好。二長老語跋難陀。汝能分不。答能跋難陀言。此中應作羯磨不得直分。時二長老盡持衣出著跋難陀前。跋難陀分是衣作三分。語言。汝二人坐一聚邊。自坐二聚間。語言。汝長老一心聽羯磨言。汝等二人一聚衣名為三。我一人二聚衣名為三。是羯磨好不。答言好。持是衣裹縛欲擔去。二長老言。是聚衣我等未分。云何便去。跋難陀言。我若與汝分者。是中一好衣應與知法人。然後當分。答言與即持一上寶衣出著一邊。分餘衣作二分與二長老。跋難陀即裹縛多衣物。擔負到祇洹。諸比丘經行。遙見跋難陀來。自相謂言。此無慚無愧。有見聞疑罪。多欲無厭人來。漸漸近已。問言。跋難陀。汝從何處得是多衣物來。跋難陀廣說上事。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嫌恨種種訶責。云何名比丘。故奪二長老物。以事白佛。佛亦種種訶責。語諸比丘。是跋難陀。非但今世奪是二長老比丘物。過去世河曲中。有二獺在河中住。河邊得一鯉魚。無能分者二獺守住。有野干來飲水。見已問言。阿舅汝作何等。獺言。外甥。我等得此大魚不能分。汝能為我分不。答言能。此應經書語分不得直爾分。時野干即分魚作三分頭為一分尾為一分。中間肥者作一分。問言。誰喜近岸行。答言。此是。誰喜入深水行。答言。此是。時野干言。汝一心聽說。經書言。近岸行者與尾。入深水行者與頭。中間身份與知法者。爾時野干口銜是大魚身歸。婦見問曰。何處得。答言。有愚癡不知斷事間得。諸比丘。此二獺者。即今二長老比丘是。時野干者。今跋難陀是(出十誦律善誦卷第三僧祇律亦同)。

迦留陀夷非時教化致喪其命七

佛在舍衛國。時長老迦留陀夷得阿羅漢道。心念。先在六群比丘中。於舍衛國污辱諸家。我念當還令得清淨。即便入國度九百九十九家。若夫得道而婦不得。若婦得道而夫不得道。則不在數。時舍衛城有婆羅門家。應以聲聞得度。迦留陀夷念言。我復度此家者。於舍衛城足滿千室。晨朝持缽入城乞食。到婆羅門捨主人不在。其婦閉門煎餅。迦留陀夷即入禪定起乃彈指。婦即迴顧看門猶閉。作是念。此沙門從何處入。此必貪餅故來。我終不與。若使眼脫我亦不與。而以神力兩眼脫出。復念。出眼如椀我亦不與。即以神力變眼如椀。復念。若倒立我前我亦不與。即以神力於前倒立。復念。若死我亦不與。復以神力入滅受想定。心想皆滅無所覺知。時婆羅門婦牽挽不動。即大驚怖。念是沙門常游波斯匿王宮。末利夫人之師。若聞在我家死者。我等大衰。彼若活者我與一餅。迦留陀夷便出於定。婦即看餅。先煎者好意惜不與。更刮盆邊復作一小餅煎之轉勝。以先者與。適舉一餅餘皆相著。迦留陀夷言。姊隨心與我幾許。舉得四餅欲持與之。迦留陀夷不受言。我不須是餅若汝欲施者。可以與祇洹中僧。是婦先世已種善根。即自思惟。是比丘僧實不貪餅。但愍我故而來乞耳。即持餅筐詣祇洹中。施諸眾僧。與僧餅竟。在迦留陀夷前坐。時迦留陀夷。觀其因緣為說妙法即於坐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歸依三寶作優婆夷。爾乃反捨。時夫後還歸具以白。我今已得須陀洹道。君今可往。是婆羅門即便往詣。迦留陀夷為說妙法。得法眼淨為優婆塞。常盡財力供養闍梨。乃至身死猶命其子如在無異。其子奉命供養如法。子婦於後在機上織。遇見賊主年少端正。婦便喚之婦語之使來共相娛樂。時迦留陀夷往其舍食。為婆羅門婦說淫欲過訶破戒罪。婦即生疑恐知此事或向夫說。即作方便託疾請之。迦留陀夷住為說法。苦相留連乃至日沒。時迦留陀夷起到糞聚。賊主以利刀而斷其頭埋著糞中。至說戒日行籌長一。更相諮訪。佛言。迦留陀夷已入涅槃。夜過已晨。佛與眾僧入舍衛城到糞聚所。佛神力故死尸踴出在虛空中。諸比丘取著床上。持之出城以火燒身起塔供養。波斯匿王聞迦留陀夷某婆羅門家死。即滅七世左右十家皆奪財物。捕取五百賊。悉截手足著祇洹塹中。諸比丘乞食得聞是事。具已白佛。佛言。過罪皆由非時入於聚落(出十誦律三誦第四卷)。

阿難與佛先世為善友八

佛游波羅奈國。住樹下坐欣然而笑。五色光出。阿難跪問。佛言。昔迦葉佛時。此處有精舍。精舍中有二萬沙門。迦葉佛常說正法。阿難即施繩床跪勸曰。願就尊坐。斯地有福乃致兩佛。佛就坐畢。舉手指曰。彼有大縣其名維綾。時有陶家。名曰歡豫。為子慈愛數詣佛所稟佛清化。雖為陶家未嘗墾土。懼害蟲豸。唯取崩岸鼠壤之土。和之為器。以貿五穀。多少在彼未嘗諍價。以供養老親。親老羸乏已且失明。歡豫仁孝難齊。迦葉佛晨興攝衣持缽入城至歡豫家。問其親曰。孝子安在。對曰。佛弟子小出耳。家有好飯豆羹。佛以缽受卻坐飯畢即去。子歸覩羹飯有減。曰。誰取此飯者。親曰。天中天屬來顧爾。自取羹飯飯畢即去歡豫悵然悲喜交集。曰。佛為如來無所著至真等正覺道法御天人師。諸天帝王肅虔供饌常恐不致世尊。吾居斯賤食又不腆。但愍吾斯賤故自取耳。悲喜交集稽首於地。追惟佛恩弘普乃爾。喜以忘饑十有五日。親助之歡喜忘饑七日。卻後月餘佛復至其家。子又不在。佛復取羹飯飯畢即去。子尋還歸親又如事說之。歡豫並親。重喜忘饑日數如前。其時龍雨日夜不休精舍毀漏。佛告諸沙門。歡豫新為居室。汝等往撤其瓦來以護精舍。諸沙門往。子又不在。親曰。何人撤吾屋乎。沙門對曰。佛精舍漏。使吾等撤斯屋以補精舍。親曰。善哉。吾子德重乃致於茲乎。歡喜稽首曰。願益取之。吾福無量。沙門適去。子歸覩之曰。誰撤屋者乎。親曰。佛精舍漏遣沙門來取瓦補之。歡豫所在向佛稽首於地。尊慧無量。帝王諸侯興七寶殿貢獻相給。而佛不居。取此麁瓦惟欲福我。欣欣不食忘饑如前。佛將五百沙門前入王國。王名脂維。身自迎佛。王下車卸五威儀。作禮問訊就坐聽經畢曰。願天中天。與諸沙門下顧薄食。佛默可之。供饌皆備遣使奉迎。王自沃盥奉飯供養禮畢於佛前坐。

佛告王曰。王宿奉三尊今受宿福。得生人道去女為男獲世上位。夫王者之法當以聖人教令制御其心。恕己育民。妖言燒國之火也。王其慎之。王稽首受教王又留佛。時三月七寶床機帷帳茵褥病藥之供竭盡國珍。佛未之許。王心念曰。供養之上孰勝吾者。佛知王心有貢高意。即謂王曰。有勝王者其惠無量。王曰。願聞其名。佛曰。維綾縣有至孝之子。其名歡豫。奉佛三寶受吾明法。恕己視彼等育群生。清貞守真手不持寶。並諸利刃賣器養親。不諍其價忍辱慈惠。以正道為心。以聖典為樂。不敢娶妻。懼傲其親以為不孝。每之佛所側心聽法。為親陳喪明之苦不清覩佛。言之流涕。佛取其食撤其屋瓦舉門無怨。喜忘饑十有五日。其為至仁至孝德難具陳。吾當周行教化天下不得就王請。王有慍心與。佛曰。論功喻德。彼仁清貞信孝行難齊。興居周旋未甞不孝。仁德思親斯行難等。非所能逮矣。王曰善哉。歡豫至孝為佛所嘆。德稱之美乃至於茲。吾當貢之助其養也。迦葉佛說經竟。遊行教化。王遣使者。重載五百乘車。粳米麻油醍醐石蜜雜物珍寶。謙辭致敬。使者到曰。天中天。重嘆賢者至孝普慈。大王欣歡使吾致虔。願納此貢。以育於親並供養佛。歡豫對曰。大王慈惠助吾。還宮具宣此意。同縣梵志子名花結。與歡豫[髟/囪/心]角善友。累劫結親道化相成。久而益厚。共於深水浴。遙覩大樹。歡豫指曰。迦葉如來聖人在此。須先謁拜。佛道難忘吾敢冀矣。歡豫惻然曰。佛世難值猶優曇花。或復累劫乃一有耳。豈可失時。牽衣力挽共至佛所歡豫稽首華結不拜。揖讓而坐。歡豫白佛言。華結者與我[髟/囪/心]角善友。邪迷未寤。願滅其癡。迦葉如來應病說法。心即開解敬信三寶。二人歡喜稽首俱退。花結尋路曰。世幸有佛家為穢藪。汝不作沙門為乎。對曰。吾親年在西垂。又俱喪明恃吾為命故不去家耳。華結曰。吾當為沙門矣。歡豫即如事啟佛即授其戒。億歲以後。生第四兜率天上。從天一下自致成佛。佛告諸比丘。時花結者我身是也。歡豫者阿難是。阿難為吾良友。力牽吾至佛所聽經令吾得佛。夫賢友之喻乃萬福之基。現世免王之牢獄。死則杜塞三塗之門戶。昇天得道皆賢友之助矣(出歡豫經)。

阿難奉佛勅受持經典供給左右九

佛告文殊。我成佛來。過三十年。今此眾中。誰能為我受持十二部經。供給左右所須之事。使不傾失自身善利。五百羅漢皆云。我能。佛言不了。目連觀見如來。心在阿難。目連累勸阿難。阿難曰。穢弱不堪奉給。若佛與我三願者。當從僧命。一者如來設賜故衣。聽我不受。二者設受檀越別請。聽我不從。三者聽我出入無有時節。文殊言善哉。預見譏嫌。阿難事我。二十餘年。具八種不可思議。一者不受別請食。二者不受陳衣服。三者來不非時。四者始具煩惱。隨我出入諸王豪貴家。見諸女人不生欲心。五者說十二部經。一經於耳曾不再問。如瀉一瓶置於一瓶。六者知他心智如佛入定。七者未得願智而能了知。現得四果有後得者。八者秘密之言悉能了知。是故我常稱其多聞。阿難具足八法。堪能受持十二部經。一者信根堅固。二者其心勇進。三者身無病苦。四者常勤精進。五者具足念心。六者心無憍慢。七者成就定意。八者具從聞生智(出菩薩從兜率天下經。賢愚經云。阿難昔為長者。釋迦為沙彌師課誦經為乞食故功程不止長者愍之仍給衣食由是奉侍左右也)。

阿難七夢佛為解說十

佛在祇樹。阿難於異處夢見七事。尋驚毛竪。我昨夜夢凡見七事。一者川流河海悉皆火然。二者日將欲沒閻浮提冥。自見我身頂戴須彌。三者比丘宛轉在於溷中。又見一人登比丘頭度出淨地。四者見有比丘法衣不具但結袈裟。手捉炬火樂入邪徑。處荊棘中裂破衣裳。五者見栴檀樹甚大茂好。豬從穢出揩栴檀樹。六者見三品象子。[鼻*嵬]觸[狼/齒]齧搪突大象。踏踐好草攪濁清水。大象患之避逃而去。至大清水好草之中。象子遨戲都不覺知。故在本處水草乏絕。飢渴苦極咬齧樹木遂皆餓死。七者見死師子王。名曰企薩。頭生白毛如系傅飾。飛鳥百獸不敢摩近。師子內身自有蟲出還食其肉。用此夢緣故晨詣佛。佛言。夢水中火然者。當來比丘違犯佛教。是非違戒用得供養。復起諍鬪。夢日將欲冥頂戴須彌者。世尊卻至九十日。當般泥洹。後眾比丘諸天龍人民。當從阿難啟受經教。夢見比丘身著法衣不如常制。但結袈裟宛轉溷中。有人登頭出住淨地者。佛泥曰後法向欲盡。當有比丘大會說經。時佛深法而不奉行。結近白衣尋隨財色。居士諫呵而不信從。比丘受殃居士得福。夢見比丘結被袈裟。手持炬火樂入邪徑。處荊棘中破裂衣裳者。佛泥曰後當有比丘。無有法衣著俗人服。但一袈裟結以絡腋。棄戒樂俗育養妻子。分衛供給有則歡樂無則愁苦。夢栴檀樹甚大茂好。豬從穢中出揩突樹者。佛泥曰後當有比丘。不承用法飲酒迷亂食無期度。有明智士善意曉喻。更興誹謗並罵羅漢。夢三品象子[鼻*嵬]突大象。踏踐好草攪濁清水。大象患之避逃而去。往至清水美草之間。小象遨戲都不覺知。水草乏絕遂便饑死者。佛泥曰後當有長老明經比丘。教誡年少示其罪福。不肯從受死墮地獄。夢見死師子王名曰企薩。頭生白毛如系傅飾。蜚蟲鳥獸不敢侵食。身內蟲出還噉其肉者。佛在世間廣說經法。佛泥曰後無有外道能壞此法。但由弟子當自壞我法。汝之所夢但為將來現斯怪耳(出七夢十善經)。

阿難為旃陀羅母以咒力所攝十一

阿難行路中道焦渴。有旃陀羅女名缽吉蹄汲水。阿難詣從乞水。女報阿難。我是摩鄧伽種。阿難言。我不問是義但施我水。女曰。君母種成就。沙門瞿曇第一弟子。波斯匿王所敬。末利夫人阿闍梨。我是下賤。不敢持水相與。阿難又言。我不問是。但水見與。女許。時女先掬水澆阿難足。復掬水澆阿難手。便生淫意。阿難飲已便去。缽吉蹄還白父母言。阿母願以沙門阿難為婿。母言。其轉輪王子。剎利釋種聖師貴族主。天人宗奉。我小家種云何得為夫。女言。不得者會當飲毒以刀自刺。若自絞死。母曰。有摩鄧伽神語符咒。能移日月以墮著地。亦能咒因帝梵天使下。況不能得沙門。阿難使來若已死若生不能淫。若瞿曇所護者。我不能得。除此皆可得耳。女便起澡浴莊嚴身體。著白服飾敷諸臥具。遙相望。母以牛屎塗地。以五色綖結縷。盛滿四瓶水。盛滿四椀麨漿。以四口大刀竪牛屎。四角頭四箭。然八明燈。取四死人髑。髏種種香塗其上。以華布地。捉熨斗燒香。繞三匝向東方跪。而誦摩鄧伽咒術。時阿難在祇洹林。意便恍惚為咒所縛。如魚象被鉤。隨咒術至旃陀羅家。母便語女。阿難已至。時女前抱阿難。坐著床上。牽制衣掌。捻挃阿難。譬如力人手捉長毛。小羊從其人手。阿難見十方盡闍冥。譬如日月為羅柷所厭。阿難有大人力。當十大力士力。而不能得動。阿難以聖道諦力念還得寤。我今困厄世尊大慈寧不愍我。佛即知之。便誦佛語偈云。

 佛者最極尊於世間  諦無有能過佛之前
 佛者最極尊於人天  諦諸法之王無上田
 法者最極尊於世間  諦無有能過法之前
 法者最極尊於人天  諦斷諸縛結永息田
 僧者最極尊於世間  諦無能過有僧之前
 僧者最極尊於人天  諦美福第一無上田

阿難以此實義。於旃陀羅捨得解。誦偈適竟。旃陀羅家內。所設咒具刀箭破折。瓶甕破壞。燈滅髑髏迸碎。黑風起展轉不相見。旃陀羅咒術不行。母便告女。此必瞿曇沙門神力所為。眾物碎散咒術不行。阿難念言。世尊恩力也。阿難得解。如大象王盛年六十醉暴兇惡。身大牙長。從鐵靽得解。從城走向空閑處。阿難亦爾。世尊誦佛語。從旃陀羅捨得解。還向祇洹。時此女人。逐阿難至祇洹門。並作是語。阿難是我夫阿難是我夫。逐阿難後不離須臾。阿難具以白佛。佛曰。我於諸法中不見幻惑如此。女人以淫系意。阿難平旦著衣持缽。入舍衛城分衛。而此女人亦逐其後。語諸長者。阿難是我夫阿難是我夫。阿難還至佛所。又前白佛。佛曰。汝往共語。如姊妹相向。何以故。此女人應當作比丘尼。女白佛言。唯願世尊。還我夫婿。佛曰。若須阿難者。於我法中作比丘尼。當以相與。女人歡喜女還奉辭。父母歡喜本殖善根。各應得道。父母及女同往詣佛。世尊廣為說法。無數方便現諸法義。柔軟義檀義尸義。說淫不淨義。增長生諸結根義。出家義諸道品義。又說四聖諦。時此女人即在坐上解四聖諦。父母得阿那含道。女得須陀洹道。譬如純白[疊*毛]衣易為染色。時父母歸佛歸法歸僧。聽為優婆塞向佛。阿難悔其癡罪。乞為比丘尼。得依世尊修行梵行。佛告阿難。將二比丘尼及此女人。缽拓缽提瞿曇彌所。以此女為道授具足戒。大愛道問阿難。云何阿難。世尊。許旃陀羅女為道耶。阿難報瞿曇彌。然即與剃髮受戒。得阿羅漢(出戒因緣經第三卷又出摩鄧伽女經)。

阿難乞牛乳佛記其方來十二

佛在舍衛國。時患中風。呼阿難。往婆羅門家乞牛乳。阿難即如言求索。婆羅門言。牛在彼間自往搆取。阿難即往到牛所。牛常喜觝踏人不可得近。阿難自念。我所事師法。不得自搆取牛乳也。忉利天王釋即來下。化作婆羅門被服住牛傍。阿難請搆取牛乳。婆羅門言諾。即以右手捫摸牛乳言。佛小中風。汝與我乳。令佛飲之。佛差者汝得福不可稱量。牛言。此手捫摸我乳何益快乎。取我兩乳。去置兩乳。遺我子。我子朝來未飲食也。犢子在母傍。聞說佛聲即語言。持我分盡用與佛。佛者天上天下人之大師也。甚難得值。我自食草飲水。我作人時坐隨惡知識。不信佛經。使我作牛馬十六劫。到今乃得聞佛聲。持我所飲乳。盡用與佛。滿器而去。令我後世智慧得佛道。阿難持乳還。佛問之。牛母子何說。阿難依事而答。佛言。牛母后彌勒佛時。與作沙門得阿羅漢道。犢子死後作人。當為我懸繒散華燒香。持經戒二十劫已後。當作阿羅漢。佛度脫天下萬民(出犢子經)。

阿難化波斯匿王施十三

舍衛國歲饑。諸比丘各欲分散。以為歲節。阿難言。若諸比丘詣餘國而造歲節。此無數人失於德本。假使如來止此。舍衛多所安隱。波斯匿聞。請佛及僧三月供養。佛言。過去世時。波羅奈國王。名梵達有大威德。名稱遠聞。時國饑饉乞者眾多。王憙施與。四面雲集。天久不雨。穀米轉貴人民饑困。乞者日滋倉廩虛竭。大臣請息。王曰。若爾違我本心。何忍逆之。時諸明法吏宣告四遠。敢有乞者皆棄都市。乞者愁憂王問。大臣答曰。有此遠來得。梵志即入。王問。誰使汝來梵志答。腹使我來。時王愍以偈報曰。施赤犢牛千頭並諸犢子。梵志者阿難是(出生經第三卷腹使經大同小異)。

阿難試山向比丘並問阿育王十四

阿難與兩比丘。到阿育王國。在山向中。比丘之松上。香華自至。鈴鳴如語。山向比丘。不知何故。出四面作禮。還齋堂中誦經。阿難與兩比丘。化作乞兒。復將三百乞兒往乞食。山向比丘作食飯訖。索衣便假衣之。三百乞兒不肯復去。乃朝夕供養乞兒悉病。山向比丘便朝夕燒香請福合藥。三百乞兒悉死。山向比丘便行假匃沐浴棺斂。阿育國王令人葬之。後數日。阿難。又與兩比丘化作三書生。衣被潔淨。往到松中。山向比丘下講堂迎之。設座令坐。三書生謂山向比丘言。汝事佛欲以何求。山向比丘言。佛道者神道也。天地之間唯佛道神。我事佛者。欲願佛道度人非人。無他所求。三書生言。佛道不神也。但當空虛故也。人少有事者。汝何愚癡。追人事佛。山向比丘言。諸君所言非法也。佛道最神非人所見。變化無常非人所知。百姓愚癡自不知之。空作此語益諸君罪。三書生便怒。汝事佛不逆人意。汝工追我作奴不。山向比丘言。諾。三書生雲。汝不中善奴。當令汝擔屎。汝自當得百石糞。若不得百石糞者。當斬汝頭。山向比丘便行擔屎。不能得多還謝書生力極不能得多。乞原罪負。三書生大怒。便取縛之。痛鞭三百。忽然自去。阿難便化作優婆塞。往語山向比丘。三書生所為無道。不當語王令治之乎。山向比丘言。此自我過故致此耳。事佛者無所愛惜。求頭與頭求軀與軀。我但擔屎見鞭此有何苦。阿難與兩比丘。復作阿育王。往告山向比丘言。事佛定自無益也。空自勤苦。人生世間須臾當死。何獨勤苦奉是經乎。我今欲相與議事。從我者佳。不從我者。道人必死。山向比丘言。大王欲議何事耶。王言我有貴女。才操絕人。面目好美。手如蜂子。我貪道人為人溫良。欲以相與故來報意。道人必當相從。山向比丘言。知王厚意。我奉佛法已積年歲。功德未成反貪王女。恥辱佛道是罪不小。王若相殺自當受之。王便使人將山向比丘詣市斬之。山向比丘便禮佛而去。顧與王謝。乃是阿難。山向比丘便前作禮頭面著地。阿難起持之。使之還坐悉自相識。阿難謂山向比丘。汝功德已成。汝當得道。我故試汝。視汝志意耳。山向比丘下地言。我無知被受佛恩。得在法中不能作善。煩苦神人來相憂念。阿難以道授山向比丘。俱上樓上誦經說義。合樂歡喜。阿育王作禮長跪。阿難問王。佛經有幾卷。王答言。佛經甚多不可計數。今見在經有十二部。有八萬四千卷。阿難問王。王已持幾卷。王答言。我已誦三昧經萬二千卷。般若波羅蜜經萬二千卷。阿難問王。王見經已多。乃知天地相去幾里。王答言。大品三昧經言。天地相去八十一萬里。阿難問王。地有幾品。王答言。般若波羅蜜經言。地有八十一城。城自有人。北城中人長十丈。中城中人長八尺。南城中人長三尺。阿難問王。王自知本是何人。王答言。不知識遠但能知近。已甞入泥犁。已甞上天。已甞更勤苦。已甞作奴婢。已甞作六畜。已甞入火中。已甞作善人。從作善人。得為國王。已見勤苦之事。不敢復為惡也。阿難言。王本是提惒竭佛比丘。名提頭羅。山向比丘是釋迦文佛。比丘須拔者也。自從佛去後。我人孤窮持法不固。以致罪過。踰歷年數。不復相識。我昔與山向比丘。俱生小家我為兄山向比丘為弟。常自相憐出入相追。初不相識。我後當為國王。山向比丘來生我亦不識。天下反覆轉相寄生。不可稱數。今者自知得脫生死。便授阿育王羅漢之道(出阿難現變經)。

經律異相卷第十五

 

上篇:經律異相

下篇:法苑珠林(100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事匯部目錄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南海寄歸內法傳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第一(並序) 翻經三藏沙門義淨撰 原夫...

諸經要集

諸經要集序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原夫法身一相。瞻仰異...

大宋僧史略

僧史略序 讚寧姓高氏。其先渤海人。出家杭之祥符。習...

經律異相

經律異相卷第一 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序 如來應跡投緣...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蓋阿耨達龍王...

佛說馬有八態譬人經

佛說馬有八態譬人經(出雜阿含別譯) 後漢西域三藏支曜...

淨土論

淨土論序 帝京弘法寺釋迦才撰 夫淨土玄門。十方咸讚。...

佛說須摩提長者經

佛說須摩提長者經(一名會諸佛前亦名如來所說示現眾生...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

漸備一切智德經

漸備一切智德經卷第一(一名十住,又名大慧光三昧) 西...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永樂北藏版)

梵網經菩薩戒本(永樂北藏版)...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佛教詞典】八種謬

性謬、分別謬、聚謬、我謬、我我所謬、愛謬、不愛謬、...

【佛教詞典】焰口

焰口,係根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而舉行的一種佛...

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無情物能成佛嗎

為什麼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太多的人就說:無情物能...

貪執睡眠以待來日墮落

佛陀在舍衛國傳法的時候,有一個比丘心智昏鈍不明,完...

要以怎樣的心態來念佛

以怎樣的心態來念佛? 用欣求極樂,厭離娑婆的心念佛,...

不要對佛的迷信

1、生活中有一種迷信是對佛的迷信, 世人凡事都想圖個...

漢地寺院常見的佛事與疑問

供齋 第一個,供齋。所謂供齋,通俗地說就是你們拿錢請...

忘了這些,會使你年輕

一、忘掉年齡人的生理年齡是客觀的,但心理年齡則不同...

堵車時最不該做的事

堵車時最不該做的事 所謂放下執著,並非指不生活了,...

心無染著名為少欲

過去有一位受持五戒的優婆塞,他的親友很認同婆羅門的...

佛法宇宙觀之劫與世界

在此之前,我們講過了這麼多的國土呀,界呀,道呀,今...

目犍連-神通第一

佛陀最初的侍從 目前大部分寺院的大雄寶殿的中央,蓮...

人們為什麼會懼怕死亡

人都害怕生病,害怕死亡,因此長生不老是很多人的願望...

自己要建立一個正知正見的防禦機製

問: 弟子曾向你求教山西某法師歪講《法華經》並為弟子...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善音居士念誦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善音居士念誦

【視頻】《金光明經》靈鷲山僧眾唱誦

《金光明經》靈鷲山僧眾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