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經律異相卷第二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經律異相卷第二十二(聲聞無學沙彌僧部第十一)

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雙德雙福二沙彌遇佛成道一
    須陀耶在塚生長遇佛得道二
    均提沙彌出家並前身因緣三
    沙彌救蟻延壽精進得道四
    沙彌推師倒地而亡以無恶心精進得道五
    沙彌早夭生天失善師友憤念詣佛得分別聖諦六
    純頭沙彌為鬼所敬用須跋外道自然降伏七
    沙彌隨聖師入山得四通知為五母所痛念八
    沙彌護戒捨所愛身九
    沙彌於龍女生愛遂生龍中十
    沙彌愛酪即受蟲身十一

雙德雙福二沙彌遇佛成道一

舍衛國。有山民村。五六十家。去國五百里。村中有一貧家。婦懷妊十月雙生二男。大端正無比。父母愛之。為子作字。一名雙德。二名雙福。生五六十日。其父牧牛息臥床上。其母拾薪未反。此二兒共相責詰。一言前時垂當得道。正坐愚意謂命可常。退墮生死不可計劫。今生此貧家。蓑草之物以為氈褐。食飲麁惡裁自支命。如此至久云何可活。皆坐前世戀慕富貴。放身散意快樂須臾。從爾以來長塗受苦。如今憂惱當奈何恃怙。一人答言。時有小難一時之勤不竟精進。而今數世遭諸惡患。此是自為非父母作也。但共當之復何所言。父聞怪之謂呼是鬼。曼小未大宜當殺之。父驚到田中。收取樵薪欲燒殺之。母還問夫。用此薪何為。夫說如是。母聞惘然。明日夫婦俱出潛聽。二子相責如故。便共集薪密欲燒之。佛天眼見。往到村中普放光明。天地大動。山川樹木皆作金色。到雙生小兒家。二兒見佛光明。喜踴難量。父母又驚各抱一子。將至佛所問佛世尊。此兒生來四五十日。所說如是甚共怪之。恐作禍害慾火燒之。不知為是何等鬼魅也。唯願解說。小兒見佛踴躍歡喜。佛見小兒大笑。口出五色光。普照天地。佛告。此二小兒非是鬼魅。福德之子。前迦葉佛時作沙門。少小共為朋友。同志出家各自精進。臨當得道欻起邪想。共相沮敗樂世榮華。恃福生天。下為侯王國主長者。欻起是想便自退轉。不得泥洹更此生死。彌連歲數常相鉤牽。輒共雙生遭我世時。今始乃生。已曾供養佛故餘福應度。生識宿命今來度之。我不度者橫為火所燒。即說偈言。

 大人體無慾  在所照然明
 雖或遭苦樂  不高現其智
 大賢無世事  不願子財國
 當守戒慧道  不貪邪富貴
 智人智動搖  譬如沙中樹
 朋友志不強  隨色染其素

佛說。是小兒見佛。身踴如八歲兒大。即作沙彌得羅漢道。村人大小見佛光相。又見小兒形變踴大。皆大歡喜得須陀洹道。父母疑解亦得法眼(出法句經第一卷)。

須陀耶在塚生長遇佛得道二

有國王。名曰旃陀越。奉事婆羅門道。領治國正亦任用之。王重小夫人。諸夫人憎嫉。以金賜婆羅門譖之於王。言其生子必為國患。王聞不樂。問婆羅門言。當如之何。答曰。唯併殺之耳。王言。人命之重云何可殺。報言。若不殺者必亡國喪身。王便枉殺兒。後於塚中生。其母半身不朽。兒飲其湩。湩即乳也。乃至三年。其塚崩陷。其兒得出。與鳥狩共戲。暮即還塚中。及年六歲。佛念其勤苦與鳥狩同群。即化為沙門。往呼問之。言汝是誰家子。居在何處。兒歡喜報言。我無家居。但棲宿此塚中耳。乞隨道人去。佛言。欲何為乎。兒報言。我今善惡終當隨道人。佛便將其到祇洹中。見諸比丘威儀法則。意甚樂之。便白佛言。我欲乞作比丘。佛即聽之。以手摩其頭。發自墮袈裟著身。名為須陀。守戒精進心不懈怠。經涉七日得羅漢道。佛語須陀。宜度栴陀越王。須陀往到。其國王曰。我心大憂當如之何。道人言。何所憂也。王言。我年已長。過時無嗣為之愁憂。道人聞王語。初不應之獨笑而已。王便恚言。我與道人語。初不答我。而反獨笑。即欲殺之。須陀知其意。便輕舉飛翔上住空中。分身散體出入無間。王見神化即悔過言。我實愚癡不別真偽。唯願大神一還。令我得自歸命。須陀即從空中下住王前。謂王言。若能自歸甚善。當自歸於佛。佛是我師。三界之尊度脫眾生。須陀便如申臂頃。將王及人民。俱到佛所。歸命三尊乞受五戒為優婆塞。佛具說。須陀是王子。王聞佛言。更恐怖不能自勝。佛言。昔拘先尼佛世。有國王號名弗捨達。國中人民皆供養三尊。時有凡人居貧無業。常為國中富貴。賃牧養數百頭牛。見王及人民供養比丘僧。便即問言。卿等何所為乎。人民答言。吾等供養三尊。後常在處安樂尊貴無有勤苦。即自念言。我貧唯當煎牛湩為酪酥。淨心上比丘耳。比丘僧咒願言。令汝世世得福。自後展轉更歷生死。輒受其福。或上為諸天。或下為王侯。王侯時出遊獵。見好牸牛懷犢殺之。夫人語王。莫殺其子。時牛主破取子養。其主恚言。當令王如此牛也。自後魂神為王作子。時未出生。母為王所殺須陀是也。須陀母者是時王夫人也。婆羅門者牛主是也。須陀塚中生。其母半身不朽。得飲其湩。以自長大者。由其宿命以酪酥上比丘僧故。王聞意解。得須陀洹(出旃陀越國王經)。

均提沙彌出家並前身因緣三

佛在舍衛國。爾時尊者舍利弗。晝夜三時天眼觀視。誰應度者輒往度之。時有估客欲詣他國(報恩經云摩提二國中間有五百賈客)其諸商人共將一狗(報恩經云白狗)至於中路。眾賈頓息狗便盜肉。於時眾人便共打狗。而折其腳棄置空野捨之而去。時舍利弗天眼見狗。攣癖在地饑困垂死。飛至狗所以食施與。狗濟餘命心甚歡喜。時舍利弗。即為此狗說微妙法。狗便命終。生舍衛國婆羅門家。時舍利弗。獨行乞食。婆羅門見而問之言。尊者獨行無沙彌耶。舍利弗言。我無沙彌。聞卿有子。當用見與。婆羅門曰。我有一子。字曰均提。年既孩幼。不任使令。比前長大當用相與。時舍利弗。即戢在心。至年七歲復來求之。時婆羅門令兒出家。舍利弗將至祇洹。漸為說法。心意開解得阿羅漢(報恩經云佛言善來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均提沙彌既始得道。自以智力觀過去世。見前身作一餓狗。蒙和上恩今得人身。並獲道果。欣心內發。而自念言。我蒙師恩得脫諸苦。今當盡身供給所須永作沙彌。乃往過去迦葉佛時。有諸比丘集在一處。時年少比丘音聲清雅。善巧讚唄。有一比丘。年高耆老音聲濁鈍。不能經唄。每自出聲而自娛樂。老比丘者已得羅漢。於時年少比丘而呵之言。今汝長老聲如狗吠。時老比丘。便呼年少。汝識我不。年少答曰。我大識汝。汝是迦葉佛時比丘上座。答言。我今已得阿羅漢。年少惶怖自責懺悔。猶五百世中常受狗身。由其出家持淨戒故。今得見我蒙得解脫(出賢愚經第十二卷)。

沙彌救蟻延壽精進得道四

昔有小國。去城不遠有好林藪。有五道士於中學道。有一比丘得六神通。有一沙彌年始八歲。共在山中。各一面坐思惟經道。師知沙彌命餘七日。在此亡者父母謂吾。看視不快使其命終。心懷怨恨。即語沙彌。汝父母思汝。汝可歸家八日早來。沙彌歡喜稽首而去。道逢大雨流潦滂沛。地有蟻孔流水欲入。沙彌念曰。我佛弟子。一者慈心。二者活生。即便土壅決水令去。沙彌歸家無有他變。八日晨還。師遙見之。怪其所以。七日應亡。今何因緣。將無鬼神化現來乎。即入三昧。見其救蟻現世延壽。沙彌至。稽首作禮於一面坐。師謂言。汝作大功德。為自知不。沙彌言。七日在家無他功德。師言。汝命應盡。昨日以救蟻故。現世增壽八十餘年。沙彌歡喜信善有報。即更勤修精進不懈。得阿羅漢(出福報經又出十卷譬喻經第七卷)。

沙彌推師倒地而亡以無恶心精進得道五

舍衛國有一老公。早失其婦。獨與兒居。困無財寶。覺世非常。從佛出家。兒年尚小。亦為沙彌。共父乞食。逼暮當還。父行遲。兒畏毒狩。急扶其父排之進路。執之不固。推父墮地應手而死。獨至佛所。時諸比丘訶責沙彌。即以白佛。佛告之曰。此師雖死不以惡意。即問沙彌。汝殺師不。答言。我實排之。不以惡意。佛言。我知汝心無有惡意。過去世時亦復如是。無有惡意而相殺害。昔父子二人共住一處。時父病極。於時睡臥。多有絲蠅數來惱觸。父令兒遮蠅。望得安眠。時兒急遮蠅來不止。兒便瞋恚。即持大杖伺蠅當殺(十誦律雲持大石婢蚊子)時諸絲蠅競集父額。以杖打之其父即死。父者此沙彌是。時兒者死比丘是。由無恶心不以惡意。亦非故殺。沙彌勤修不懈。遂得羅漢道(出賢愚經第十卷)。

沙彌早夭生天失善師友憤念詣佛得分別聖諦六

佛游舍衛祇樹給孤獨園。時異比丘。有弟子志性溫雅意行仁賢。常侍和上誠謹精進。敬從法教不違師命。壽命短促幼小而亡。生忉利宮觀於天上。但覩大火。本所志願不得如意。與善友不能相守。今捨善師隨逐惡友。於是違遠至尊和上。及阿夷梨眾。諸等類修梵行者。四輩弟子。有一切智。號曰如來。今悉違遠。無央數劫難值難見。興於世間講說經典微妙深奧未曾發言。而安隱開化說諸緣起。各各解了所從有因。無央數劫所未見聞。悉為解決。值此經律。棄家為道。所當興立不得究竟。今反放逸。先詣世尊稽首足下。佛見其心。真正樂道純督在法。說苦集滅道。即便見諦。和上愁念泣涕如雨。佛呼問之。何為憂惱。答曰。弟子終沒。佛言。何故愁憂。答曰。我沙彌弟子甚大賢良。未有究竟而中夭沒。是故憂悒不能自寬。佛言。勿愁已至究竟。得生天上。今日夜半分別聖諦。比丘不復涕泣(出弟子過命經)。

純頭沙彌為鬼所敬用須跋外道自然降伏七

舍利弗有一沙彌。名曰純頭。年八歲得六神通。飛騰虛空至阿耨泉。有五通梵志。名曰須拔。亦至彼泉。時彼泉上。有守泉青衣鬼。驅逐五通梵志。瓦石打擲不使逼近神泉。純頭沙彌乘虛空至。彼青衣鬼數百之眾皆前迎逆。或前收攝衣者。或持淨水洗手足者。或以淨巾拂拭首面者。或以香湯沐浴身體者。須拔梵志放聲說曰。我今已得五通神德無量。力能移山住流。迴轉天地猶掌迴珠。自學道以來百二十餘年。勞形苦體形神疲極。或事五明。四處然火。日光上照。或臥灰糞。或臥荊棘嶮難之中。無道不學。然更驅逐不得至泉。然此黑衣小兒。年在七八。未離乳哺。身體穢臭待敬過重。用何等故。時青衣鬼語梵志曰。今此學士。形年雖小行過三界。得賢聖八品道。汝今無是故不興敬。有一婆羅門。名曰閱叉。興立一寺。亦名閱叉。恆供給酥油供寺然燈。時有遠方婆羅門。來至彼寺中。又聞閱叉梵志高才明德。偏信佛法建立神廟與共相見。時有一沙彌。來迎取油酥。供寺然燈。眾多梵志。語閱叉婆羅門曰。汝審向色衣人禮耶。言語未訖沙彌已至。即復禮之。眾多梵志。語此梵志曰。汝出四姓才藝過人。天文地理無不觀練。神咒感靈無事不剋。今此色衣之人。出眾多姓。種非真正。何為違本法而向恭禮。又卿梵志執行清淨。自修內藏圖讖秘記。行道成福何願不剋。文字章印無不周悉。佛行寡鮮有何可貴。捨本取末是我所疾。蓋聞沙門寒賤。巧詐繁滋幻惑世人。所行短促齊榮一身。不能延致梵福。正使相見正可擎卷而已。何為五體投地恭敬作禮耶。我等親見甚怪所以。況先學大人。豈能恕卿此罪耶。閱叉報眾多婆羅門曰。諸人靜默聽我所說。

 賢聖德難量  八直無上道
 是為梵沙門  如來口所宣
 覩此形雖小  以果賢聖道
 是故今自歸  梵志何為嗤

向得能究竟。須陀洹斯陀含。能斷欲界縛諸纏陰入。是故說曰向得能盡魔原者。入定坐禪之人。樂處閑靜志崇一意。計出入息執意牢固。能斷魔縛。及縛於魔。入定之人。能役鬼神如意即至。當求方便斷魔牢縛(出出耀經第五卷)。

沙彌隨聖師入山得四通知為五母所痛念八

昔有一小兒。年始七歲。大好佛道作於沙彌。隨羅漢師在山中學。精進不懈。及年八歲。便得四通。一者眼徹視。二者耳徹聽。三者飛行變化。四者自知宿命所從來。坐自思念。即見先世宿命所更。五母作子。即還自笑。師問何笑。沙彌言。何敢笑師。自視一身而有五母。晝夜啼哭感傷愁毒。常言。念子未曾忽忘。我自念。一身愁毒五家用。是故笑耳。我為第一母作子時。比隣有與我同時生者。我死後同日生者出入行步。我母見之便言。我子在者亦當出入行步如是。即愁憂感痛念我。復為第二母作子。生不久復死。我母見人有乳養子者。便感痛念我。愁憂啼哭。我復為第三母作子。不久復死。我母臨飯淚出念我言。若子在者與我共飯。棄我死去。我復為第四母作子。不久復死。我時等輩娉娶者。母復念我言。若子不死今亦當娶婦。我為第五母作子今故現存。我捨家學道。母日蹄哭言。亡我子。不知所在。飢寒生死不復相見。並忼愾悲痛。今五母共會。各言亡子相對。啼哭念我一人。是故笑耳。世間人不知有後世生。但言死耳。人作善得福作惡得殃。人在世間善惡自恐。無所畏惡後受苦痛。入惡道中悔無所及。我厭世間故辭親求道。我視地獄畜生餓鬼貧窮。代其恐怖。我得師恩受佛經戒。今以度脫。我念五母。不能得脫。反覆憂我(出五母子人經)。

沙彌護戒捨所愛身九

有一比丘。少欲知足。時安陀國有優婆塞。敬信三寶終身供養。日日遣送。其國有一長者。生一男兒。欲令出家當求善師。即往白比丘言。我此一子令使出家。唯願大德哀納濟度。爾時比丘以道眼觀。此人出家能持淨戒。度為沙彌時優婆塞有一親善居士。明日客會。朝念言。今當就會誰後守舍。女即白父。唯願父母從諸僮使。但行應請我堪後守。父曰甚善。閤家悉往。女便閉門獨住家內。時優婆塞是日怱怱忘不送食。爾時尊者心自念言。日時向晚。俗人多事。即遣沙彌往取。善攝威儀如佛所說。沙彌打門。女問是誰。答言。沙彌為師迎食。即與開門。是女端正容貌姝妙。年始十六淫慾火燒。於沙彌前。作諸妖媚深現欲相。沙彌見已念言。此女為有風癎病耶。將無慾結所使欲毀我淨行耶。堅攝威儀顏色不變。女便五體投地白沙彌言。我常願者欲有所陳。我此捨中珍寶倉庫。如毘沙門天宮寶藏。而無有主。汝可屈意為此捨主。我為汝婢供給使令滿我所願。沙彌念。我寧捨命不毀禁戒。昔日比丘至淫女家。寧投火坑不犯於欲。又諸比丘賊所劫奪以草繫縛。風吹日曝諸蟲唼食。以護戒故不絕草而去。如鳥吞珠。比丘雖見。以持戒故極苦不說。如海船壞。下坐比丘。以守戒故授板上坐沒海而死。如是諸人獨佛弟子能持禁戒。我非弟子不能持也。如來世尊獨為彼師非我師也。方便語言。牢閉門戶我入一房作所應作。爾乃一相就。女即閉門。沙彌入房關撢門戶。得一剃刀。脫身衣服置於架上。合掌跪向拘尸那城佛涅槃處。自立誓願。我今不捨佛法眾僧。亦不捨戒正為持戒。捨此身命願所往生。出家淨行盡漏成道。即刎頸死。時女怪遲趣戶看視。見其已死失於本容。欲心尋息慚結懊惱悲呼悶絕。其父會還見女如是問何以故。具答以實。父即入房見沙彌。身血污赤如栴檀。作禮讚言。護持佛戒能捨身命。時彼國法。若有沙門白衣捨死。當罰金錢。時優婆塞以一千金錢置銅桉上載至王宮。白言。大王。我有罰讁。應入於王。願當受之。王言。汝於我國敬信三寶言行無違。唯汝一人當有何過。而輸罰耶。時優婆塞具陳上緣。自毀其女讚歎沙彌。王聞悚然而告之言。沙彌護戒自捨身命。汝無辜咎。但持還捨。吾今躬欲自至汝家供養沙彌。王往見之。前為作禮。以種種寶莊嚴高車載死沙彌至平坦地。積眾香木闍毘供養。嚴飾是女極世之殊。置高顯處普使時會一切皆見。語眾人言。是女殊妙容暉乃爾。未離欲者誰無染心。而此沙彌既未得道。以生死身奉戒捨命甚奇希有。王即遣人令請其師。廣為大眾說微妙法。時會一切見聞此事。有求出家。有發無上菩提心者(出賢愚經第七卷)。

沙彌於龍女生愛遂生龍中十

昔有羅漢。與沙彌於山中行道。沙彌日日至人家所乞飲食。經歷堤基上行。岐嶇危險腳跌躄地。飯洿泥土沙彌取不洿飯。著師缽中。洿飯洗自食之。如是非一日。師曰。何因洗棄飯味。答曰。行乞去晴。乞還時雨。於堤基躄地覆飯。師默然思之。知是龍嬈沙彌便起到堤基上。持杖叩藪之。龍化作老公來。出頭面著地。沙門言。汝何嬈我沙彌乎。答曰。實愛其容貌耳。從今日始日日於我室食。沙門受請日日往食。沙彌後時見師缽中。有兩三粒飯非世間飯。問和上。師默不應。沙彌便入床下手捉床足。和上禪定竟相隨。俱飛到龍宮殿上。龍及婦女俱禮沙門復禮沙彌。師乃覺之。呼出語言。此非婇女。是畜生耳。汝為沙彌。雖未得道。必生忉利天上。勝彼百倍。勿以洿意。沙彌言。此龍居處世間少有。師曰。彼有三苦。一者雖百味飯入口即化成蝦蟇。二者婇女端正無比。欲為夫婦兩蛇相交。三者龍背有逆鱗。沙石生其中。痛乃達心胸。此為大苦。汝何因從之。汝未得道。不可令見鬼道及國王內事也。沙彌不應。晝夜思想。憶彼不食病而死。魂神生為龍作子(大智論雲佈施持戒願早作龍要期心重足下水出後至師本所入處大池之邊以袈裟覆頭而入死即變為大龍神殺舊龍舉池盡赤出迦葉詰難陀經又出大智論第十七卷)。

沙彌愛酪即受蟲身十一

如一沙彌。心常愛酪諸檀越餉僧酪。時沙彌每得殘分。心中著樂喜不離。命終之後生殘酪瓶中。沙彌師得阿羅漢。僧分酪。語言徐徐。莫傷此愛酪沙彌。諸人言。何以言愛酪沙彌。答言。此本是我沙彌。但坐貪愛殘酪故。生此瓶中。師得酪分。蟲在中來。師言。愛酪人汝何以來。即以酪與之(出大智論第十七卷)。

經律異相卷第二十二

 

上篇:經律異相

下篇:法苑珠林(100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事匯部目錄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南海寄歸內法傳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第一(並序) 翻經三藏沙門義淨撰 原夫...

諸經要集

諸經要集序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原夫法身一相。瞻仰異...

大宋僧史略

僧史略序 讚寧姓高氏。其先渤海人。出家杭之祥符。習...

經律異相

經律異相卷第一 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序 如來應跡投緣...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

漸備一切智德經

漸備一切智德經卷第一(一名十住,又名大慧光三昧) 西...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永樂北藏版)

梵網經菩薩戒本(永樂北藏版)...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添品妙法蓮華經

添品妙法蓮華經序 隋仁壽元年崛多笈多二法師添品 《妙...

【註音版】大乘造像功德經

大乘造像功德經...

十不二門指要鈔

指要鈔序 宋東山沙門遵式述 大教隆夷存乎其人,諸祖既...

持人菩薩經

持人菩薩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持人菩薩經四...

【佛教詞典】醫方明論四種相轉

【醫方明論四種相轉】 p1421 瑜伽三十八卷八頁云:醫方...

【佛教詞典】出三藏記集

《出三藏記集》,十五卷,梁代釋僧祐(445~518)撰,是...

是不是有些時間段不可以點香呢

問: 原早晚課已定好,但特殊情況過了時間,晚上幾點...

為什麼要我面對這宿命

問: 請問法師,從我出生,爸爸就不要我,不養我,那...

清明節佛弟子怎樣做才對已故親人最有利

清明,是我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

遇到冤家對頭千萬不要生氣

我們每個人都有冤家對頭,但碰到冤家對頭我們千萬不要...

宗舜法師:正信佛教應具備的三個條件

宗舜法師答: 我覺得這個它應該是從兩面去理解,首先...

轉彎的人生

夜晚,列車奔馳,兩節車廂的交接處,轉彎時出現了一個...

高僧與觀世音菩薩的感應事蹟

觀音菩薩的名字,在許多的大乘經中,都有說到。例如《...

五位高僧慈憫眾生的行為

日常生活中如何修習慈愛眾生呢?以下這些高僧大德慈憫...

念佛法門的宗旨是信願行

念佛法門的宗旨是信願行三法。信是什麼呢?信,從事相...

生活中的因果:刻薄成家,敗如山倒

我婆舅是徐州人,今年64歲了,有一子兩女。他曾經是我...

六道的每一道中又各含有六道

【原文】 六道之中,復有六道。 且以人言之:有人而天...

什麼叫大乘和小乘

本來,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別什麼大乘和小乘,佛法是...

【視頻】《安士全書》悟勝法師讀誦

《安士全書》悟勝法師讀誦

【視頻】《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