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宋僧史略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僧史略序

讚寧姓高氏。其先渤海人。出家杭之祥符。習南山律。著述毘尼。時謂律虎。賜號明義宗文。太平興國三年。太宗聞其名。召對滋福殿。延問彌日。更賜通慧。勅住右街天壽寺。命修僧史。又詔修大宋高傳三十卷。及三教聖賢事蹟一百卷。又著內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集四十九卷。內翰王禹儞作文集序極其讚美。至道中示寂。崇寧四年。加諡圓明。如僧傳排韻第二十四引釋聞正統第三佛祖通載第十八稽古略第三。惟夫作者以博達之資列事物興廢者凡五十九條。以示諸新學。可謂千載趙璧矣。從事佛乘者。誰得不仰餘光乎。然而本書但有慶長舊板一本而已。流行亦甚寡矣。頒典教社諸士竊慨嘆之。將改刻弘於世。囑予以校訂。予也拙陋豈能得盡之乎哉。苟有不可者則待後鑒。適為寒鄉乏書者。揭作者略傳。併為此之序。 時治治十六年四月佛生日沙門行誡識於三緣山山房

重開僧史略序

佛書所載。地獄鬼畜.北俱盧州.長壽天.佛前佛後生.便盲.聾.瘖.瘂.世智辯聰.不信譭謗佛法僧者。名八難處。又曰八無暇。蓋生其處者。障難深重無暇修心。不知正法。長劫驅驅輪迴不息故也。是知世聰俗慧不達佛書。則理昧正真事同盲聵。矜伐衒耀自為已能。沮善詆僧佛所不救。生遭貶謫死入阿鼻。違逆皇天招延世亂。皆此輩也。致亂皆因蠧善。具載佛書 本朝王內翰(禹儞)。生平著述排詆釋氏。雖唐韓退之吾宋歐永叔佛書所謂天魔波旬闡提外道。無以加也。間遇英傑之僧。亦心重之。餘嘗讀王公(偊儞)文集。有贈僧錄通慧學公詩曰。詔修僧史浙江濱。萬卷書中老一身。赴闕尚騎支遁馬。援毫應待仲尼麟。溟濛雪彩松窓曉。狼籍苔花竹院春。還許幽齋暫相訪。便令陶令滿衣塵。其意竊比陶彭澤謁遠法師故事。而自高之也。歐陽文忠公亦錄王內翰寧僧錄元夜觀燈嘲謔之言。有秦鄭不愛未坑之語。王又述寧之墓誌。則有心慕誠服之意。敘寧有文集一百七十卷。見行於世。王之毀僧破佛。蜂蠆梟獍吠堯彈鳳。天下皆知矣。獨於通慧友愛相師。賦詩述銘以褒美之何也。蓋通慧學行才識兼類。相求自相友愛耳。且世諦文章未知其高下。其於學佛明心博通大教。王必不及也。且夫釋氏橫闊勝大之言。包羅法界洞徹隣虛。斷惑出纏冥真會聖。永拋輪轉長挹愛河。出萬劫之迷津。脫四魔之見網。歷劫災而不壞。與虛空而並存。與夫世文寔霄壤矣。佛之利見也。應大機則重重華藏剎剎分形。接小凡則丈六化身三千界主。所以宣尼推為至聖。老氏尊之竺乾吾師號佛覺一切民也。溥天慈父覆育群倫。超出世間之大聖人也。孔老二聖豈妄推之。蓋見善不及守雌保弱。不敢為天下先之志也。本朝駙馬都尉李度題寺詠佛詩曰。仲尼推至聖。老氏稱古皇。天上及天下。應更無比量。勒碑於相國寺之東廡別院。蓋佛者流光於溷元之前。列影向太虛之始。慈雲法雨潤澤群生。千聖樂推萬靈欣奉。宜乎宣尼伯陽聞風而悅。慕德而歸命焉。唐李商隱讚曰。吾儒之師曰魯仲尼。仲尼師聃龍。吾不知聃師竺乾。善入無為。稽首正覺吾師師師懿哉儒言知佛者也。經不雲乎。除摩利支山。不產栴檀木。好語皆生佛法中。佛未出時。世諦幻法皆無名字。佛之設教。統應群機。撮要而言。不出乎真俗二諦。其真也。詮妙理之格言。究死生之出要。其濟俗也。獎善罰惡。罪福報應。至於治世之書。亦諸佛之遺化也。故經曰。一切世間安民濟物。皆是諸佛。法滅盡後。有婆羅門。採什佛書。安置己典。傳於後世。大千國土各有典彛。在天竺則四韋陀。此土則五經三史之書也。故曰。一切法者皆是佛法。豈徒言哉。如今黃冠剽竊佛經。撰成己教。外道經書半偷佛法。識者盡知矣。唯寧師內外博通真俗雙究。觀師所集。物類相感。志至於微術小伎。亦盡取之。蓋欲學佛遍知一切法也。崇寧四年。勅加命號。曰東京左街僧錄史舘編修圓明通慧大師。以旌其學行。師之所著。唯大宋高僧傳三十卷與僧史略三卷。奉勅入藏頒行。外餘多湮沒。兵火之中得斯藏本。佛法事理來歷紀綱。捨此書而弗知也。苟斯文之墜地。顧大法之將沉。由是敢率同袍。興心內護。爰有兩街僧錄鑒義臨安府前後政僧官禪講。同出長財。命工鏤板。附藏流通。因寫王詩歐公之錄。以示方來。使知世智辯聰之流有時而信焉。三教之賢聖。理歸一揆。則八無暇之沉淪尚可救也。故為序之。

紹興十四年甲子四月己巳。如來誕聖日。傳西天三藏法特賜寶覺圓通法濟大師法道 序。

大宋僧史略(並序)

右街僧錄通慧大師讚寧奉 勅撰

夫僧本無史。覺乎弘明二集。可非記言耶。高名僧傳。可非記事耶。言事既全。俱為載筆。原彼東漢。至於我朝。僅一千年。教法污隆。緇徒出沒。富哉事蹟。繁矣言詮。蘊結藏中。從何攸濟(讚寧)以太平興國初。疊奉詔旨。高僧傳外別修僧史。及進育王塔。乘馹到闕。勅居東寺。披覽多暇。遂樹立門題。搜求事類。始乎佛生教法流衍。至於三寶住持諸務事始。一皆隱括。約成三卷。號僧史略焉。蓋取裴子野宋略為目。所恨刪采不周。表明多昧。不可鴻碩寓目。預懼缺然者爾。

大宋僧史略卷上(咸平二年重更修洛)

    一佛降生年代
    二僧入震旦
    三經像東傳
    四創造伽藍(浴佛行像附)
    五譯經
    六譯律
    七譯論
    八東夏出家
    九服章法式
    十立壇得戒
    十一尼得戒由
    十二受齋懺法
    十三禮儀沿革
    十四注經
    十五僧講
    十六尼講
    十七造疏科經
    十八解律
    十九解論
    二十都講
    二十一傳禪觀法(別立禪居附)
    二十二此土僧游西域
    二十三傳密藏(外學附)

所立僅六十門。止刪取集傳。並錄所聞。以明佛法東傳以來百事之始也。

佛降生年代

按佛生日。多說不同。一則應現非常。遇緣即化。故有見聞不同也。一則西域來僧。生處有都城村落。傳事有部類宗計。故各說不同也。一則西域朴略。罕能紀錄庶事。寬慢不尚繁細。故流傳不同也。今且據東土傳記及經律所明。而有多說。

桉上統傳漢法本內傳。合阿含經中。皆曰周昭王二十三年七月十五日。現白象瑞。降摩耶夫人胎。明年四月八日。於嵐毘園波羅下。右脇而誕也。

周書異記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汎溢。井皆騰湧。宮殿震動。其夜五色光氣貫於太微。遍於西方。作青虹色。時王問太史蘇由。由對曰。有大聖出於西方。故現此瑞。王曰。於國無損乎。對曰。一千年後。聲教當被於此。

又桉五運圖雲。東周平王四十八年戊午歲佛生。此說則無憑也。又依道安羅什紀及石柱銘雲。周十八主桓王五年乙丑歲佛生。此亦非也。

又費長房開皇三寶錄中。定佛是周莊王他十年甲午四月八日生。以常星不見為徵也。又法顯曾游西域雲。佛是商王代中生。顯因見師子國三月出佛齒。供養王前。宣曰。佛滅已一千四百九十七載也。顯以晉義凞中逆推。知佛是商時生矣。又廬山度律師眾聖點記雲。周貞定王二年甲戌佛生。法寶大師全不取此 又感通傳中。是夏桀之時見佛垂跡也。

次上諸說帝代不同。一夏末。二商末。三週昭王時。四平王時。五桓王時。六莊王時。七貞定王時。皆據此方傳記所說。若桉經律者。浴佛經云。一切佛皆四月八日生也。瑞應經亦云四月八日生。而薩婆多論中即雲二月八日生。是則內教二說不同也。今謂佛若是夏時生。即今建巳四月八日也。若商時生。即今建辰月八日也。若周時生。即今建卯月八日也。又據南山宜律師問天人曰。此土傳佛生時。或云商代。或周昭王。魯莊公世。如何指的。答曰。皆有所以。弟子是夏桀時生。天具見佛之垂化。然佛有三身。法報二身非人天所見。唯化身佛普被三千故。有百億釋迦。隨機所感。前後不定。不足疑也。

今東京以臘月八日浴佛言佛生日者。桉祇洹圖經。寺中有坡黎師子。形如拳許大。口出妙音。菩薩聞之。皆超地位。每至臘月八日。舍衛城中士女競持香花。來聽法音。詳彼。不言佛生日。疑天竺以臘八為節日耳。又疑是用多論二月八日。臘月乃周之二月也。東西遼敻故。多差異焉。

又江表以今四月八日為佛生日者。依瑞應經也。如用周正。則合是今二月八日。今用建巳月。乃周之六月也。詳此。濫用建巳月者。有二意焉。一聞聲便用不摭實求時。一翻經者多用夏正。故斯謬耳。若如南山雲。並眾生見聞不同。故時節不等。不宜確執。然則兩方相接。三藏所傳。以周昭時生。理為長也。

重之曰。前言月八日者。為東夏耶。為西域耶。若尋條見本。從水求源。則事無不周。理有攸貫。且天竺歲首諸說不同。高僧傳中。慧嚴與何承天爭中邊言。西域以建辰為歲首。傳又云。十二月三十日號大神變月。即此土正月十五日。此指夏正也。而用十六日生魄。為月初一日焉。今未詳。建辰月為取今三月月生日為歲首。為是月半分之準。西土無正二三月名。但取星直月。為月名耳。如毘舍佉月迦提月是也。

又蔥嶺北諸國。或以建未月為正首。或春際為夏安居。是知隨方宗計各別。況佛在西域說經。羅漢居竺乾造論。必不指東震之月。所言四月八日者。西域四月八日也。以事符合周書異記昭王四月八日祥瑞。疑翻譯時隨聲筆受。妄認夏正也。唯為有七月十五日。臘法經是用此方為文。令人惑之。故兩存也。

僧入震旦

五運圖雲。周世聖教靈跡。及阿育王造塔置於此土。合有傳記。良以秦始皇焚書。此亦隨爇。故今無處追尋。桉始皇時。有沙門釋利房等十八賢者。齎經來化。始皇弗信。遂禁錮之。夜有神人。破獄出之。又漢成帝時。劉向挍書於天祿閣。往往見有佛經。及著列仙傳。得一百三十六人。七十四人已見佛經。以此詳究。知周秦之代已有佛教沙門。止未大興耳。至後漢第二主明帝永平七年。因夢金人。乃令秦景蔡愔王遵往天竺迎佛教。於月氏遇迦葉摩騰竺法蘭二沙門。入東夏。今以為始也。於時佛法雖到中原。未流江表。信受未廣。傳行未周。洎孫氏鼎分封疆阻隔。有康僧會者。本康居國人。赤鳥年中始化於南土也。

經像東傳

原其佛道難思。神蹤本異。不可以常情測。不可以眾例求。唯如東漢僧來劉向已逢於梵筴。育王塔現秦朝。早有於靈儀。桉釋老志曰。釋氏之學聞於前漢。武帝元狩年中。霍去病獲昆耶王金人。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燒香禮拜。此佛法流傳之始也。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雲。身毒有浮圖之教。哀帝元壽年中。景憲往月支。口授得浮圖經。然時未敦信。道未通行。猶大江之初潦。若巨木之毫末耳。今以漢明帝世。二沙門齎四十二章經。及白[疊*毛]畫像。為其始焉。又如感通傳中。周穆王造靈安寺。永州石花捧育王塔等。豈非東漢前耶。斯乃思慮不遑。語議弗及者。可置度外。今且據事蹟可思可議故。以永平為始也。

創造伽藍

經像來思僧徒戾止。次原爰處必宅淨方。是以法輪轉須依地也。故立寺宇焉。騰蘭二人角力既勝。明帝忻悅。初於鴻臚寺延禮之。鴻臚寺者。本禮四夷遠國之邸舍也。尋令別擇洛陽西雍門外蓋一精舍。以白馬馱經夾故。用白馬為題也。寺者釋名曰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本是司名。西僧乍來。權止公司。移入別居。不忘其本。還標寺號。僧寺之名始於此也。僧伽藍者。譯為眾園。謂眾人所居。在乎園圃。生殖之所。佛弟子則生殖道芽聖果也。故經中有迦蘭陀竹園。祇樹給孤獨園。皆是西域之寺舍也。若其不思議之跡。即周穆王造顯濟寺。此難憑準。命曰難思之事也。後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創立伽藍。為招提之號。隋煬帝大業中。改天下寺為道場。至唐復為寺也。

桉靈裕法師寺誥。凡有十名寺。一曰寺(義准釋名)。二曰淨住(穢濁不可同居)。三曰法同捨(法食二同界也)。四曰出世捨(修出離世俗之所也)。五曰精舍(非麤暴者所居)。六曰清淨園(三業無染處也)。七曰金剛剎(剎土堅固道人所居)。八曰寂滅道場(祇園有蓮華藏世界。以七寶莊嚴。謂之寂滅道場。盧舍那佛說華嚴於此)。九曰遠離處(入其中者。去煩惑遠。與寂滅樂近故)十曰親近處(如行安樂行。以此中近法故也)。此土十名依祇洹圖經。釋相各有意致。如彼寺誥也。今義如六種。一名窟。如後魏鑿山為窟。安置聖像及僧居。是也(今洛陽龍門天竺寺有石窟。有如那羅延金剛佛窟等。是)。二名院(今禪宗住持多用此名也)。三名林(律曰。住一林。經中有逝多林也)。四曰廟(如善見論中瞿曇廟)五蘭若(無院相者)。六普通(今五台山有多所也)。又桉漢明帝崩。起祇洹於陵上。自此百姓墳塚或作浮圖者焉(出楊衒之伽藍記中)。洛陽自漢永平至晉永嘉。止有四十二寺。及後魏都洛。盛信佛教。崇構相繼。臣下豪民競置寺宇。凡一千餘所。後趙都鄴。造寺八百餘區。今遺址或存焉。

浴佛者。唐義淨三藏躬游西域見印度。每日禺中維那鳴鐘。寺庭取銅石等像。於盤內作音樂。磨香或泥灌水。以[疊*毛]揩之。舉兩指瀝水於自頂上。謂之吉祥之水。冀求勝利焉。問。浴佛表何。通曰。像佛生時龍噴香雨浴佛身也。然彼日日灌洗。則非生日之意。疑五竺多熱。僧既頻浴。佛亦勤灌耳。東夏尚臘八。或二月四月八日。乃是為佛生日也。

行像者。自佛泥洹。王臣多恨不親覩佛。由是立佛降生相。或作太子巡城像。晉法顯到巴連弗城。見彼用建卯月八日行像。以車結縛五層。高二丈許。狀如塔。彩畫諸天形。眾寶作龕。佛坐菩薩立侍。可二十車。車各樣嚴飾。婆羅門子請佛。次第入城內宿。通夜供養。國國皆然。王及長者立福德醫藥捨。凡貧病者詣其中。醫師瞻候病差方去。又嶺北龜茲東荒城寺。每秋分後。十日間。一國僧徒皆赴五年大會(西域謂之般遮於瑟)國王庶民皆捐俗務。受經聽法。莊嚴佛像。戴以車輦。謂之行像。于闐則以四月一日行像。至十四日訖。王及夫人始還宮耳。今夏台靈武每年二月八日。僧戴夾苧佛像。侍從圍繞。幡蓋歌樂引導。謂之巡城。以城市行市為限。百姓賴其消災也。又此土夏安居畢。僧眾持花執扇。吹貝鳴鐃引而雙行。謂之出隊迦提也(取迦提月名也)釋老志曰。魏世祖於四月八日。輿諸寺像行於廣衢。帝御門樓臨觀。散花致禮焉。又景興尼寺金像出時。詔羽林一百人。舉輦伎樂。皆由內給。又安居畢。明日總集。旋繞村城。禮諸制底。棚車興像。幡花蔽日。名曰三摩近離(此曰和集)斯乃神州行城法也。

譯經

昔劉向校書天祿。見有佛經。知於時未事翻傳。必存梵夾。若然劉向安識梵字。而雲列仙有七十餘人已見佛經。又以文殊菩薩亦號列仙耶。蓋劉向博識全才。象胥之學自能之矣。覽其梵夾。迴作華言。尋認七十許人見佛經也。若論翻譯。則摩騰初出四十二章經。及法蘭同譯十地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等經。為其始也。次則安清支讖支謙等相繼翻述。漢末魏初。傳譯漸盛。或翻佛為眾祐。或翻辟支為古佛。支讖出首楞嚴經云。佛在王舍城靈鷲頂山中。存沒不同。用捨各異。斯乃譯經之推輪者焉。

譯律

佛制毘尼。紏繩內眾。如國刑法。畫一成規。未知誰將毘尼翻為律號。桉漢靈帝建寧三年庚戌歲。安世高首出義決律一卷。次有比丘諸禁律一卷。至曹魏世。天竺三藏曇摩迦羅(此曰法時)到許洛。慨魏境僧無律范。遂於嘉平年中。與曇諦譯四分羯磨及僧祇戒心圖記雲。此方戒律之始也。

譯論

晉孝武之世。有罽賓國沙門僧伽跋澄。譯雜毘曇婆沙十四卷。次則姚秦羅什譯大智度成實。此為譯論之始。道安錄及僧祐出三藏記同斯楷述也。又單名鞞婆沙。是者迦旃延子撮其要義引經訓釋。為毘曇四十四品。斯亦論也。

東夏出家

夫狂蒙寄於伽藍頓生善念。孟軻隣其學校尋染儒風。佛法既行。民人皆化。於時豈無抽簪解佩脫履投形者乎。乃漢明帝聽陽城候劉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洛陽婦女阿潘等出家。此尼之始也。

服章法式

桉漢魏之世。出家者多著赤布僧伽梨。蓋以西土無絲織物。又尚木蘭色並乾陀色故。服布而染赤然也。則西方服色亦隨部類不同。薩婆多部皂色衣也。曇無德部絳色衣也。彌沙塞部青色衣也。著赤布者乃曇無德僧。先到漢土耳後梁有慧朗法師。常服青納。志公預記雲。興皇寺當有青衣開士廣行大乘。至朗果符其言矣。廣明服色。如五部威儀所服經中。今江表多服黑色赤色衣。時有青黃間色。號為黃褐。石蓮褐也。東京關輔尚褐色衣。並部幽州則尚黑色。若服黑色。最為非法也。何耶。黑是上染大色五方正色也。問緇衣者色何狀貌。答紫而淺黑非正色也。考工記中。三入為纆。五入為緅。七入為緇。以再染黑為緅。緅是雀頭色。又再染乃成緇矣。知緇本出絳。雀頭紫赤色也。故淨秀尼見聖眾衣色。如桑熟椹。乃淺赤深黑也。今秣陵比丘衣色倣西竺緇衣也。又後周忌聞黑衣之讖。悉屏黑色。著黃色衣。起於周也。又三衣之外。有曳納播者。形如覆肩衣。出寄歸傳。講員自許即曳之。若講通一本則曳一支。講二三本又隨講數曳之。如納播是也。又後魏宮人見僧自恣。偏袒右肩乃一施肩衣。號曰偏衫。全其兩扇衿袖。失祇支之體。自魏始也。復次腳曳[革*索][革*睾]。或革屣[奄-大+與]遮短[革*雍]靴等。寄歸傳雲。西域有持竹蓋或持傘者。梁高僧慧韶遇有請。則自攜杖笠也。今僧盛戴竹笠。禪師則葼笠。及持澡罐漉囊錫杖戒刀斧子針筒。此皆為道具也。近有衣白色者。失之大甚。佛記袈裟變白不受染色。此得非是乎。或有識如法眾主奪之而壞其色。真為護法有力之勝士也。昔唐末豫章有觀音禪師。見南方禪客多搭白納。常以瓿器盛染色。勸令染之。今天下皆謂黃納為觀音納也。此師早曾聽學護法為情。於今稱之。

立壇得戒

原其漢魏之僧也。雖剃染成形。而戒法未備。於時二眾唯受三歸。後漢永平至魏黃初以來。大僧沙彌曾無區別。有曇摩迦羅三藏及竺律炎維祇難等。皆傳律義。迦羅以嘉平正元中。與曇帝於洛陽出僧祇戒心。立大僧羯磨法。東土立壇。此其始也。詳其曼荼羅大祇施設不同。或巨摩規地。或以木構層。築泥分級。俱名壇也。除土掃地。則名墠也。墠場壇不同。皆是西域曼荼羅也。若據律宗。則須結仄隅。分限從其自然。生於作法。緬想魏朝。固應漠落矣。若此方受戒。則朱士行為其首也。南朝永明中。三吳初造戒壇。此又吳中之始也。唐初靈感寺南山宣律師。按法立壇。感長眉僧(即賓頭盧身也)隨喜讚歎。立壇應法勿過此焉。宣撰戒壇經一卷。今行於世。餘嘗慨南山不明壇第四層覆釜形儀制。故著覆釜形儀。樂者尋之。以輔博知也。今右街副僧錄廣化大師真紹先募邑社。於東京大平興國寺。造石戒壇。一遵南山戒壇經。宏壯嚴麗。冠絕於天下也。

尼得戒由

愛道初緣豈為容易。阿潘出俗又實希奇。始徒受於三歸。且未全於二眾。按五運圖雲。自漢永平丁卯。洎宋元嘉甲戌中間。相去三百六十七年。尼方具戒。又薩婆多師資傳雲。宋元嘉十一年春。師子國尼鐵索羅等十人。於建康南林寺壇上。為景福寺尼慧果淨音等二眾中受戒法事。十二日度三百餘人。此方尼於二眾受戒。慧果為始也。知阿潘等但受三歸。又晉咸康中。尼淨撿於一眾邊得戒。此亦未全也。及建武中。江北諸尼乃往僧寺受戒。累朝不輟。近以太祖勅。不許尼往僧中受戒。自是尼還於一眾得本法。而已戒品終不圓也。今聖英達明斷。護法之士宜奏乞仍舊行之免法滅之遄速焉。

受齋懺法

自佛法東傳。事多草昧。故高僧傳曰。設復齋懺同於祠祀。魏晉之世。僧皆布草而食起坐威儀唱導開化略無規矩。至東晉有偽秦國道安法師。慧解生知。始尋究經律。作赴請僧跋讚禮念佛等儀式。凡有三例。一曰行香定座是也。宣律師赴請設則篇大明軏則。圓頂之徒苟不披覽破穀之誚。而乃自貽吁哉。近聞有西江商客。賽願營齋。先示文疏。數僧無能讀者。被商客驅之。一何可笑。後生聞此。當寅夜攻學。一則不虛受施。一則覆庇群僧。一則揚名於四方也。

禮儀沿革

西域之法禮有多種。如傳所明。禮拜者屈己也。旋遶者戀慕也。偏袒者亦肉袒也。脫革屣者不敢安也。和南者先意問訊也。避路者尚齒也。諸例常聞不煩多述。若尼禮於僧。自傳八法。比丘奉上接足至三莫不盡恭。如事令長也。近以開坐具。便為禮者。得以論之。昔梵僧到此。皆展舒尼師壇。就上作禮。後世避煩。尊者方見開尼師壇。即止之。便通敘暄涼。又展猶再拜也。尊者還止之。由此只將展尼師壇擬禮。為禮之數。所謂蓌拜也。如此設恭無乃大簡乎。然隨方為清淨者。不得不行也。又如比丘相見。曲躬合掌口云不審者何。此三業歸仰也(曲躬合掌身也。發言不審口也。心若不生崇重。豈能動身口乎)謂之問訊。其或卑問尊。則不審少病少惱。起居輕利不。上慰不。則不審無病惱。乞食易得。住處無惡伴。水陸無細蟲不。後人省其辭。止云不審也。大如歇後語乎。又臨去辭雲珍重者何。此則相見既畢。情意已通。囑雲珍重。猶言善加保重。請加自愛。好將息宜保惜同也。若西域相見則合掌雲和南。或云盤茶味。久不見乃設禮。若尊嚴師匠。則一見一禮。今出家者以華情學梵事耳。所謂半華半梵。亦是亦非。尋其所起。皆道安之遺法是。則住既與俗不同。律行條然自別也。或云。僧上表疏。宜去頓首。以其涉祝宗之九拜者。餘觀廬山遠公太山朗公答王臣之作。皆名下稱頓首。遠公講禮。講賢釆義。豈濫用哉。且頓首者。頭委頓而拜也。今文雲頓首。而身不躬折。何為拜乎。又道流相見。交手叩頭而雲稽首亦同也。然秉筆者避之為敏矣。

注經

乍翻法語未貫凡情。既重譯而乃通。更究文而暢理故箋法作焉。沉隱之義指掌可知矣。五運圖雲。康僧會吳赤鳥年中。注法鏡經。此注經之始也。又道安重注了本生死經云。魏初有河南支恭明。為作註解。若然者。南注則康僧會居初。北注則支恭明為先矣。

僧講

朱士行頴川人也。志業方正。少懷遠悟。脫落塵俗。出家之後。專務經典。常講道行般若。每嘆譯理未盡。乃於魏甘露五年。發跡長安。度流沙至于闐。得梵書正本九十章。彼國多小乘學者。譖於王曰。漢地沙門欲以婆羅門書惑亂正法。何不禁之。聾盲漢地。王之咎也。王乃不聽齎經東去。士行因請燒之為驗。於時積薪殿前。誓畢而焚。其經無損。王始歸信。士行寄經還國。竺叔蘭無羅叉譯為放光般若。睿法師云。士行於洛中講小品。往往不通。遠出流沙求大品。歸出為晉音是也。士行曹魏時。講道行經。即僧講之始也。

尼講

東晉廢帝大和三年戊辰歲。洛陽東寺尼道馨俗姓羊。為沙彌時。誦通法華維摩二部。受大戒後。研窮理味。一方道學所共師宗。尼之講說道馨為始也。

造疏科經

經教東流始則朱士行講說未形於文字。分科註解其道安法師歟。安師注經。常恐不合佛意。俄夢道人曰。合理即賓頭盧也。或曰。注經與造疏全別。何推安公為首耶。答注是解經。與別行疏義殊號而同實。矧分其科節不長途散釋。自安之意乎。次則僧睿造維摩疏。直生著維摩法華泥洹小品疏。世皆寶之。

解律

元魏世。法聰律師者原是曇無德羯磨得戒而常習僧祇。一日自悟乃嘆曰。體既四分而受。何得異部明隨。於是罷講祇律。手披目閱敷揚四分。有門人道覆。旋抄漸成義疏。覆公即解四分之始也。至宋元嘉中。慧詢善僧祇十誦。更製條章。即解二律之始也。今五台山北寺相傳。有聰師講律之遺跡焉。

解論

毘曇慧學對法命家。雖晚見於翻傳。而敏成於智母。疇初稽考越措疏文。唯成實一宗最多法相。北則羅什刪略付授嵩法師。故後魏主大和十年。幸徐州白塔寺。詔曰。此寺近有名僧嵩法師。受成實論於什公。後授淵法師。又授登紀二法師。朕每覽成實雲。道登甞傳論於禁中。此北朝之始也。又僧道禪經律論一皆精博。姚興同輦還宮。著成實三論義疏。此又在先矣。南則僧柔講宣。故出三藏記曰。齊永明七年十月。文宣王招集京師碩學名僧五百人。請定林寺僧柔講寺。慧欣於普弘寺講。此南朝之始也。又肇睿諸師講中百十二門等論。疏義迭生相繼無盡也。

都講

敷宣之士擊發之由。非旁人而啟端。難在座而孤起。故梁武講經。以枳園寺法彪為都講。彪公先一問。梁祖方鼓舌端。載索載徵隨問隨答。此都講之大體也。又支遁至會稽。王內史請講維摩。許詢為都講。許發一問。眾謂支無以答。支答一義。眾謂詢無以難如是問答連環不盡。是知都講實難其人。又僧伽跋陀羅就講。弟子法勇傳譯僧念為都講。又僧導者京兆人也。為沙彌時。僧睿見而異之曰。君於佛法且欲何為。曰願為法師作都講。睿曰。君當為萬人法主。豈對揚小師乎。此則姚秦之世已有都講也。今之都講不聞擊問。舉唱經文。蓋似像古之都講耳。

傳禪觀法

禪法濫觴自此秦世僧睿法師序關中出禪經。其文則明心達理之趣也。然譬若始有其方。未能修合。弗聞療疾。徒曰醫書。矧以大教既敷群英分講。注之者矜其詞義。科之者逞其區分。執塵搖指。但尚其乘機應變解紛挫銳。唯觀其智刃辭鋒。都忘所詮。不求出離。江表遠公慨禪法未敷。於是苦求而得也。菩提達磨祖師觀此土之根緣。對一期之繁紊。而宣言曰。不立文字遣其執文滯逐也(箋曰。不遵王化。名曰叛臣。不繼父蹤。呼為逆子。敢有不循佛說。是謂魔外之徒。所以三世諸佛法無異說。十方眾聖授學同文。夫釋迦之經本也。達磨之言末也。背本逐末。良可悲哉。愚素習象胥。力根貝葉。遍問西來三藏。仍閱古今求法記文。天竺禪定並稟教乘。所以入正位者繼踵。五天蓋依法務實而行。佛言聖法不誤後學也。敢諮同志。學佛修禪。庶幾畢離苦津。高登彼岸。無以利口欺人自瞞於靈府也。經曰。若欲得道。當依佛語。違而得者。無有是處。可誣也哉)。

別立禪居

達磨之道既行。機鋒相遘者唱和。然其所化之眾唯隨寺別院而居且無異制。道信禪師住東林寺。能禪師住廣果寺。談禪師住白馬寺。皆一例律儀。唯參學者或行杜多。糞掃五納衣為異耳。後有百丈山禪師懷海。創意經綸別立通堂。布長連床。勵其坐禪。坐歇則帶刀。斜臥高木。為椸架。凡百道具悉懸其上。所謂龍牙杙上也。有朝參暮請之禮。隨石磬木魚為節度。可宗者謂之長老。隨從者謂之侍者。主事者謂之寮司。共作者謂之普請。或有過者。主事示以柱杖。焚其衣缽。謂之誡罰。凡諸新例厥號叢林。與律不同。自百丈之始也(箋曰。禮樂花伐自天子出。則王道興。為佛寺僧規。稟如來制。則正法住矣)。

此土僧游西域

嗟乎騫憲雖征。只為開荒而奉命。騰蘭既至。未聞克志以求經。亦猶決一隄塘。內水既出。外水亦入。一出一入。然後知平矣。魏洛陽朱士行誓往西天。尋求般若。僧祐以為東僧西往之始焉。然只在蔥嶺之北於填而止。晉法顯募同志數十人。游於印度。登靈鷲山。此乃到中天之始也。厥後交肩接跡。至有漢寺別居東夏之僧。決隄之喻居可驗矣。若論傳譯之人。則多善一方。罕聞通解。唯弉三藏究兩土之音訓。瞻諸學之川源。如從佛聞。曲盡意。次則義淨躬游彼剎。妙達毘尼。改律范之妄迷。注密言之引合。遂得受持有驗流佈無疑矣。原其後漢以來。譯者相續。洎唐元和年中。翻本生心地觀經。之後百六十載寂爾無聞。宋太祖甞遣百餘僧。往西方求法。太宋太平興國七年。有詔立譯經院於東京太平興國寺之西偏。聚三藏天息災等梵僧數員。及選兩街明義學僧。同譯新經。譯經之務大宋中興也。

傳密藏

密藏者陀羅尼法也。是法秘密非二乘境界。諸佛菩薩所能游履也。舊譯雲持。新譯雲性。本其原則微妙法性也。形其言則陀羅尼母也。究其音則聲明也。窮其文則字界緣也。出三藏記雲。神咒者總持微密持也。高僧傳中。帛尸梨密多羅本西域人。東晉之初至於建業。王導周伯仁庾亮皆欽重之。善持咒術。所向多驗。時江東未有咒法。密出孔雀王咒。咒法之始也。北魏則嵩山菩提流支咒井樹等。頗有靈効。唐朝則智通法師甚精禁咒焉。次有不空三藏。於京大興善寺。廣譯總持教。多設曼荼羅。神術莫可知也。灌頂壇法始於不空。代宗永泰年中。勅灌頂道場處。選二七人。為國長誦佛頂咒。及免差科地稅雲。梁末後唐世。道賢闍梨者。一夕夢遊五天竺。見佛指示此某國聚落。洎旦頓解五印言音。毫釐不爽。今傳粉壇法。並宗此師。鳳翔阿闍梨是也。後唐清泰帝尤旌其道。後隨駕入洛而卒。今塔在龍門。近東京南。日本大師常為王公大人演密藏。至今弟子繁衍。傳其業者號曰三藏。或兼講經律論者。則稱傳顯密藏也。

外學

夫學不厭博。有所不知。蓋闕如也。吾宗致遠。以三乘法而運載焉。然或魔障相陵。必須禦侮。禦侮之術。莫若知彼敵情。敵情者。西竺則韋陀。東夏則經籍矣。故祇洹寺中有四韋陀院。外道以為宗極。又有書院。大千界內所有不同文書併集其中。佛俱許讀之。為伏外道。而不許依其見也。此土古德高僧能攝伏異宗者。率由博學之故。譬如夷狄之人。言語不通。飲食不同。孰能達其志通其欲。其或微解胡語。立便馴知矣。是以習鑿齒道安以詼諧而伏之。宗雷之輩慧遠以詩禮而誘之。權無二復禮以辨惑而柔之。陸鴻漸皎然以詩式而友之。此皆不施他術。唯通外學耳。況乎儒道二教義理玄邈。釋子既精本業。何好鑽極以廣見聞。勿滯於一方也。

大宋僧史略卷上


上篇:南海寄歸內法傳

下篇:釋氏要覽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事匯部目錄

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經律異相

經律異相卷第一 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序 如來應跡投緣...

南海寄歸內法傳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第一(並序) 翻經三藏沙門義淨撰 原夫...

法門名義集

法門名義集 東宮學士李師政奉陽城公教撰 若夫法體沖寂...

釋氏要覽

釋氏要覽序 功德主仙林住山壇主愚極宣德郎守尚書屯田...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一卷 比丘善導集記  依...

舊雜譬喻經

舊雜譬喻經卷上 吳天竺三藏康僧會譯 (一) 昔無數世...

佛說摩達國王經

佛說摩達國王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誦經結誦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大乘四法經

大乘四法經 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奉 制譯  歸命大...

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

曹山大師語錄序 本寂禪師之於洞山。蓋瀉瓶而已。自一...

佛說人本欲生經

佛說人本欲生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黑氏梵志經

佛說黑氏梵志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教詞典】老婆禪

(術語)親切叮嚀之禪也。臨濟錄曰:普化以手指曰:河...

【佛教詞典】三部

1、胎藏界的曼荼羅分佛部、蓮華部和金剛部等三部。  ...

何為有淨土,何為戲論

什麼叫淨土?這個話好說,但是淨土可不是簡單的。這是...

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印度的語言,中文的意義就是「我」的意...

多一份理解與寬容,少一份暴躁與氣惱

美國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項實驗:他們把生氣人的血液中...

修行的真諦

心猶如相續的河流,假如你無法運用你的修持來把握它的...

對我們功德最破壞的兩件事

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

何以念一聲佛號能滅多劫重罪

中國向有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之說,側面反映出中國...

難信之法

有一次,佛陀到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游化,住在城北的迦...

不貪的人才是寶

春秋時,宋國有一個人得到一塊美玉,獻給做官的子罕,...

在生活中修行,紅塵中歷練

人常問如何修行,要用哪個法門去修行,孰不知在生活中...

如何才能獲得好人緣

人緣,其實就是指著一個人的人際關係。一個人的人際關...

念佛人的氣質

念佛人從容、鎮靜、神定氣閑、隨緣度日,遠離顛倒夢想...

極樂世界要修到什麼果位,才需要回到娑婆

問: 請師父慈悲開示回入娑婆度有情是什麼相狀?我們那...

【視頻】《心經》、觀音聖號(法鼓山念誦)

《心經》、觀音聖號(法鼓山念誦)

【視頻】《普門品》女聲念誦

《普門品》女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