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經律異相卷第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經律異相卷第十六(聲聞無學第四僧部第五)

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末田地龍興勐風不動衣角變火山為天花一
    舍那婆私變雷電器仗為優缽羅花二
    優波笈多出家降魔三
    優波笈多不化犯重人令眷屬滅憍慢四
    優波笈多付囑法藏入於涅槃五
    優波笈多化諸虎子捨身得度六
    羅旬踰乞食不得思惟結解食土入泥洹七
    羅旬踰乞食不得佛許開律以為五部八
    童子迦葉從尼所產八歲成道九
    末闡提降伏惡龍十
    摩哂陀化天愛帝須王十一
    分那先為下賤善知方宜遇佛得道十二
    摩訶迦天時熱現涼風細雨十三
    願足羅漢化一餓鬼說其往昔惡口十四
    沙曷降惡龍十五

末田地龍興勐風不動衣角變火山為天花一

末田地羅漢。受阿難付囑法藏。令往罽賓國。先伏彼龍。即入三昧。令其國土六種震動。龍不自安。至末田地所。末田地入慈三昧。龍王興風吹之。袈裟角不動。復起雷電器仗。並捧火山欲相覆壓。即以神力變成天花。便聞空中偈言。

 雪山見厲日  鎔銷無有餘
 如入慈三昧  峯火成天花(出阿育王經第七卷)

舍那婆私變雷電器仗為優缽羅花二

舍那婆私受阿難付囑已。往摩偷羅國。於其中路有寺。名貧陀婆那(翻叢林)。

舍那婆私住寺一宿。寺有二老比丘。論議說偈。

 無犯第一戒  擇法第一聞

是比丘謂是舍那婆私言。舍那婆私語言。汝所說義非我所說。長老。過去世波羅奈有一商主。與五百估客欲入大海。見一辟支佛病。商主親自醫療。病稍得差。商主取舍那衣浣治令軟施辟支佛。辟支受衣作十八變即入涅槃。時商主者我身是也。是故我今值最勝師。令我得道。舍那婆私漸行至摩偷羅國優流漫陀山。有二龍王兄弟與五百小龍。舍那婆私思惟。我不伏之不得教化。即以神力動山。二龍王瞋。起疾風雨。及以出火。舍那婆私入慈三昧。風雨及火不能近身。悉變為花。所謂優缽羅花等。悉皆墮地。復起雷電及諸器仗。亦以神力變為天花。即時空中而說偈曰。

 暴風疾雨  不能為害  雷電器仗
 變為天花  譬如雪山  日光所照
 悉皆鎔銷  無有遺餘  入慈三昧
 火不能燒  器仗毒害  不近其身

於是二龍王。往舍那婆私處白言。聖人欲何所作。答言。我欲於此起寺。汝當聽我。龍答言。不可得也。長老言。世尊已說。我涅槃後於百年中。於大醍醐山最勝處當起寺。名那哆婆哆。龍王復言。世尊已說耶。長老答言。如是。龍王言。若世尊說者我當隨意(出育王經第七卷)。

優波笈多出家降魔三

舍那婆私。於大醍醐山起寺。賣香商主。名曰笈多。舍那婆私以方便力。教化賣香商主。令其精進。時舍那婆私獨入其家。笈多問言。聖人何故獨無弟子。我樂在家受五欲樂。不能出家。若我生兒當隨長老。乃至笈多生兒。名阿波笈多(梁言不正護。)至其長大。舍那婆私往至笈多所。語言。汝先有願。若我生兒當與長老。今已生兒汝當聽其隨我出家。笈多言。我今唯有一兒。若第二兒生。當與長老。乃至第二生。名陀那笈多(翻寶護)復從其求如是不與。第三優波笈多亦從其求。答言。我當作誓令優波笈多治生。若長若退不得出家。不長不退乃聽出家。是時魔王。令摩偷羅國一切人眾。悉買其物令其得利。時優波笈多正自賣香。時舍那婆私長老語言。汝心心法。云何為善云何為惡。答言不知。長老又言。若心心法。與貪瞋癡相應。是名為惡。與不貪不瞋不癡相應。是名為善。是時長老以黑土白土各各為丸。而語之言。若汝黑心起取黑丸。若白心起取白丸。時優波笈多。即依其言。心不生善。乃至此只得一枚白丸。如是漸進。取二分黑丸一分白丸。復更思惟。半黑丸半白丸。次第念善遂不起惡取白丸。時摩偷羅國。有淫女婆娑達(梁言天主與)其有一婢。往優波笈多處買香多得。其主問言。汝於何處得此多香。將不偷耶。婢言。有估客名優波笈多。形色具足言語微妙。以法賣物。其主聞已起淫欲心。復令其婢至優波笈多處。汝當語彼雲。我欲與汝共相娛樂。優波笈多答言。相見未是。其時如是不已。猶故不聽。時又召長者子往至其所。商主從北天竺來。將五百匹馬及種種物。至摩偷羅國。至已問摩偷羅國人。此國何處有第一端正女人。國人答言。有一女人。第一端正。名婆娑婆達多。商主言。我今欲以五百銀錢及種種物行至其處。是時淫女。貪其物故殺長者子。取其身骸置不淨處。與子共相娛樂。是長者子親善知識。於不淨處覓得身骸。往白國王。國王語言。汝可取彼婆娑婆達多。截其手腳及以耳鼻散置野外。即如王教。是時優波笈多即便思惟。我於本時不樂見之共受五欲。今者欲見觀其手腳及以耳鼻。便往觀之。為說偈頌。婆娑婆達多。既聞其言深畏生死。聞佛功德乃變其意樂於涅槃。即便說偈答優波笈多。優波笈為說四諦。更觀其身得厭欲界。得阿那含果。婆娑婆達多得須陀洹果。優波笈多去已未久。婆娑婆達多即便命終生於天上。時長老舍那婆私。往笈多所語言。汝當聽優波笈多隨我出家。笈多答言。我先有誓令其治生。不利不鈍乃聽出家。舍那婆私乃以神力。令其治生不利不鈍。是時優波笈多即自思惟。稱量算計不利不鈍。舍那婆私。更至笈多所。而語之言。今汝此兒是佛所記。我入涅槃百年後當作佛事。汝當聽其隨我出家。笈多即聽。舍那婆私將優波笈多往那及寺與其出家。受具足戒至第四羯磨。除一切結得阿羅漢果。是時舍那婆私語優波笈多言。善男子。如佛所記。我入涅槃百年後。有比丘名優波笈多。當作佛事。後當作佛。名曰無相。如是說法。是時魔王。於大眾中雨於真珠。以亂人心。眾人亂故無有一人能見諦者。即自思念知是魔王。至第二日倍多人來。魔王雨金又亂眾心。第三日中倍多人來。魔雨珠金及作天樂。是時眾人未得離欲。見色聞聲其心變動不復聽法。是時魔王。即以華鬘系優波笈多頂。及至優波笈多思惟。誰作此事。即知是魔。優波笈多即生此意。世尊何故不教化之。即自思惟是我應化。佛記於我。為無相佛。教化人民。令優波笈多取三死尸。一者死蛇。二者死狗。三者死人。以神通力變三死尸。以作華鬘。往魔王處而系其頸。爾時魔王往摩醯首羅。及帝釋等三十三天四天王。為脫死尸。而不得脫。復往大梵天處。大梵語言。善男子。十力弟子神力所作。無能脫之。如大海圻水不能破。魔王語言。云何教我。我於今者。當歸依誰。大梵說言。汝今速往歸依優波笈多。如人於此地墮。即於是起。是時魔王方知佛子神力為大。即便說偈讚佛自責。欲界魔王即捨慢心。自說往罪(出阿育王經第八卷)。

優波笈多不化犯重人令眷屬滅憍慢四

南天竺國有一人。淫他婦恆往他家。其母不聽。即害其母。往至他國不能辦五欲。深生憂惱。即於佛法出家。通達三藏成就多聞。與諸弟子圍遶共至摩偷羅國那哆婆哆寺優波笈多所。優波笈多見其害母。不得道果不相慰問。時彼比丘心懷羞愧。更復遠去。笈多弟子未得道者。作是思惟。和上少智。見老比丘其心闇鈍而為說法。今此比丘聰明智慧。善通三藏眷屬隨從。不為說法。時優波笈多見弟子意於其起瞋。又見其機應。為我和上舍那婆私教化降伏。時舍那婆私住罽賓國。復觀優波笈多作何佛事。其弟子心生瞋怪。又觀此等應受我化。即以神力來入是寺。鬚髮皆長衣又麁弊。五百弟子咸作是言。無知老人從何所來。於優波笈多眠處而坐。弟子手曳出之。而不能動猶如須彌。即欲罵之而聲不出。乃至白優波笈多言。答曰。除我和上無有能坐我床者也。優波笈多還寺。以最勝恭敬供養和上。自取小床於師邊坐。弟子思惟。若此比丘。是和上師者。然其智慧猶不及我和上。時舍那婆私見其意。舉右臂手出牛乳。告優波笈多雲。此三昧云何。答曰未識。願聞其名。和上曰。名龍頻呻三昧。次第復入種種三昧。笈多皆云。不識。又言。我涅槃時此三昧法一切皆失。優波笈多諸弟子聞此言。即便思惟。此比丘智慧勝我和上。即滅憍慢。舍那婆私教化說法。彼諸弟子悉得阿羅漢果(出阿育王經第九卷)。

優波笈多付囑法藏入於涅槃五

優波笈多臨入涅槃。以法藏付囑最後所度弟子郗微柯。說言。善男子。世尊法藏付摩訶迦葉。迦葉付阿難。阿難付末田地。末田地付和上舍那婆私。舍那婆私付我。我今涅槃付汝。遍告閻浮提。十萬羅漢一時聚集。凡夫比丘無數。即現神通備十八變。事已即入涅槃。所化弟子得四道果者。皆取籌置石室中。即以籌闍維其身。乃至起塔。時復有一千羅漢。同入涅槃。郗微柯守護法藏。從優波笈備得四果者二十八人(出阿育王經第十卷)。

優波笈多化諸虎子捨身得道六

時有羅漢。名優波笈多。住摩偷羅國大醍醐山那哆婆哆寺。去寺不遠。有一虎生子。未能覓食飢餓命終。優波笈多。以慈悲力與虎子食。有五百弟子。並未得道曰。何故乃與難眾生食。答曰。為解脫因故。時諸虎子壽命短促。將欲近死。笈多語虎子言。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汝於我所當生信心。於畜生道應生厭離。時諸虎子於笈多所。心生信敬。即便命終。生於摩偷羅國人中。及至七歲。笈多教化令其出家。於七年中得羅漢果。以神通力採種種華。供養笈多圍繞其側。諸未得道五百弟子白言。此諸同學年並尚少。云何已得神通功德。笈多答曰。皆是先虎子。笈多說法。五百弟子深生慚愧。斷除煩惱得阿羅漢果(出阿育王經第九卷)。

羅旬踰乞食不得思惟結解食土入泥洹七

佛在雞足山。時有婆羅門生子。令相師視之。師言。是子無相當名阿保。其父母聞之。無相雖長養之初不憐矜。到年十二足自生活。父母遂逐令去勿復來還。子不敢留遂行乞食。乃到祇洹。佛以大慈念其勤苦。即使阿難呼問之。能出家不。兒即歡喜願為沙門。佛即以手而摩其頭。頭髮即墮袈裟著身。佛為立名名羅旬踰。時五部僧每出分衛。而羅旬踰所在之部以空缽還。佛勅比丘分以施之。如是非一。目連念言。是比丘僧自不得食。餘人何故悉復空還。我若共行猶有所得。佛知其意便與舍利弗俱。使目連與羅旬踰俱。各分為一部。佛告目連。我所在處汝不得往。目連即與羅旬踰俱行。適欲所至即便見佛。及與舍利弗而在其門。如是經歷過百億國。遂不得食。目連念言。我於今日定不得食。羅旬踰。時甚大饑極止恆水邊。目揵連。即還到於佛所。佛時缽中尚有餘食。即與目連。念言。我今饑甚。欲吞須彌尚謂不飽。但此少飯何足可食。佛告目連。且食此飯勿憂不足。目連即飯。飯既已飽缽中不空。唯舍利弗即念。羅旬踰。今未得食。當大饑苦。便白佛言。願乞餘飯與羅旬踰。佛即告言。我不惜飯。但羅旬踰宿行果報不應得之。若謂不然。汝便可與。舍利弗便以飯與之。羅旬踰得即欲受飯。缽便下入地百丈。舍利弗以道力。手尋缽即得以還羅旬踰。適欲食之。便誤覆缽倒去。飯食皆散水中。羅旬踰還坐定意。自思念言。我每與諸比丘俱行。輒無所得空缽而還。舍利弗今以佛餘飯與我。輒復覆去。皆我罪報應當所受。便自思惟。結解垢除得羅漢道。即便食土而般泥洹。欲知羅旬踰者。惟衛佛時。身為凡人。常懷慳貪不肯佈施。時當欲飯脫衣布地恐飯粒落。有沙門過從其分衛。羅旬踰見謂之言。當何以相與。便以手捧土與沙門。沙門即咒願言。是汝愚癡故耳。當使汝早得度脫。由來久遠展轉生死。乃至於今所在之處輒不得食。於今得道食土泥洹。時羅旬踰與土沙門舍利弗是。罪福報應今雖得道故受宿殃。世人愚癡。謂行惡無罪。羅旬踰是其證也(出羅旬踰經)。

羅旬踰為乞食難得佛為分律以為五部八

佛在時眾僧被服。唯著純真死人雜衣弊帛。自後起比丘羅旬踰。每行分衛輒饑空還。佛知其宿行。使眾僧分律為五部。服色亦五種。令其日隨一部中行。遂制儀則。各舉所長名其服色。薩和多部。博通敏達導以法化。應著皂袈裟。迦葉維部。精勤勇快攝護眾生。應著木蘭袈裟。彌沙塞部。禪思入微究暢玄幽。應著青袈裟。摩訶僧耆部。勤學眾經敷說義理。應著黃袈裟。自爾已後便大得食。何以故。是羅旬踰。前世無德之所致也。阿難問佛言。羅旬踰前世無德。云何得作沙門。佛言。此羅旬踰宿世為賢者子。作人嫉妬。見沙門來分衛。輒逆閉門戶言。大人不在。沙門復至餘家。復牽餘家門戶閉之。亦言。大人不在。故今分衛不能得。適見他人佈施飲食歡喜行會。便復念言我亦欲作沙門。故今窮困如是(出遺教三昧經下卷)。

童子迦葉從尼所產八歲成道九

佛住舍衛城。時此城中有二姊妹。妊身未產出家為道。諸比丘尼見其腹相。即便驅出。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世尊報言。在家妊身可得無罪。此比丘尼後生男兒。字童子迦葉。至年八歲。出家為道成阿羅漢。共十六群比丘。各持澡罐到阿耆羅河邊。澡洗入水仰覆浮戲。度河拍水沐浴。爾時波斯匿王。在重樓上四望觀看。王未信佛法。見是事已倍生不信。即語末利夫人言汝家所事福田大士。深信無疑何不顧看。即答王言。或是年少出家。始受具足未知戒律。或世尊未制此戒是故爾耳。童子迦葉。以其天耳聞王語聲。即語諸伴。王倍不信末利夫人心生不悅。今當令彼發歡喜心。皆言善哉。各捉澡罐盛中水以著於前。結加趺坐次第行列。凌虛而游於王殿上空中而過。末利夫人在露處坐。見坐影已即便仰觀。見次第行列結加趺坐前有澡罐乘虛而去似如雁王。見是事已心大歡喜。即白王言。看我家福田神德如是。王見是已心大歡喜。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我得善利。願佛世尊及比丘僧。盡壽在國為良福田。佛聞是事。即便制戒令不復爾(出僧祇律第十九卷十誦亦同)。

末闡提降伏惡龍十

罽賓國稻始結秀。龍王阿羅婆樓。注大洪雨禾稻沒死。時大德末闡提比丘等五人。從波吒利弗國。飛騰虛空至雪山邊。阿羅婆樓池中。即於水上行住坐臥。龍王眷屬入白龍王。龍王嗔忿作諸神力。暴風疾雨雷電霹靂。山岩崩倒樹木摧折。身出煙火雨大礫石。欲令大德末闡提怖。復喚兵眾猶不能伏。末闡提言。汝令諸天一切世人悉來怖我一毛不動。汝若取須彌及諸小山。躑置我上我亦不動。乃至漸以法味教化示之令其喜伏。龍王聞法即受歸戒。與其眷屬俱為弟子。雪山鬼夜叉犍撻婆鳩槃茶鬼聞皆信伏亦為弟子。咸見道跡。末闡提語諸龍鬼。從今以後莫生瞋恚殘害人民損敗禾稻。當生慈心令得安樂。即皆稽首稟受教戒。以寶床與末闡提坐。龍王立侍以扇扇之。罽賓揵陀勒叉國民。見是事已大生恭敬。悉來聽法多得道果(出善見律毘婆沙第二卷)。

摩哂陀化天愛帝須王十一

阿育王時。佛已泥洹。二百餘年。時摩哂陀比丘。到師子洲中。時王欲行獵。有一樹神。欲令王得見摩哂陀。樹神化作一鹿。去王不遠示現噉草而便徐行。王見化鹿即張弓攝箭引弓欲射。王復念言。我當諦射此鹿。鹿仍迴向闍婆陀羅路而走。王即逐後。到闍婆陀羅。去摩哂陀不遠而滅。時摩哂陀見王已近。而作是念。今以神力令王正見我一人不見餘人。大德摩哂陀即喚王名。帝須汝來。王聞喚已。而便念言。今此國中誰敢喚我名者。此何等人。著赤衣服割截而成。喚我名字。生狐疑心。此是何等。為是人乎。為是鬼神耶。摩哂陀答言。沙門釋種法子。為哀愍王。從閻浮利地。故來到此耳。爾時天愛帝須王。與阿育王以有書信。遙作知識貢致珍寶。更相報答。法師乃曰。我有三寶以獻於王。非彼天愛世間匹也。即為王說三歸依法。王受三歸為優婆塞。復以釋法報。示天愛帝須王。於獵場中。即復思憶。阿育王書有釋種子。即投弓箭熟相問訊。法師為說經並受三歸。即便遣摩哂陀。喚沙彌修摩那。今應說法。汝可唱轉法輪。修摩那言。我今當唱令聲何至。答言。使聲滿師子國。時修摩那即入第四禪。從禪定起唱轉法輪。師子國民俱聞之。虛空諸神天悉會。三唱已竟。摩哂陀便為說法。天人無數皆得道跡(出善見律毘婆沙第二卷)。

分那先為下賤善知方宜遇佛得道十二

有那利國近南海邊。其中人民採真珠栴檀。以為常業。國有一家兄弟二人。父母終亡欲求分異。家有一奴名分那。年少聰了善能賈販。入海治生無事不知。居家財物分為一分。以奴分那持作一分。兄弟擲籌弟得分那。將妻子空手出捨。時世饑儉雖得分那恐不相活以為愁憂。奴分那白大家言。願莫愁憂分那作計。月日之中當令勝大家。郎言。若審能爾放汝為良人。大家夫人有私珠物。與分那作本。時海潮來。城內人民至水邊取薪。分那持珠物至城外。見一乞兒負薪。薪中有牛頭栴檀香。可治重病。一兩直千兩金。時世有一不可常得。分那識之。以金錢二枚買得持歸。破作數十段。時有長者得重病。當得此牛頭栴檀二兩合藥。求不能得。分那持往即得二千兩金。如是賣盡所得不貲富兄十倍大家感念。分那不違言誓。放為良人隨意所樂。分那辭行學道。到舍衛國為佛作禮。長跪白佛。所出微賤心樂道德。唯願世尊垂慈濟度。佛言善來。分那頭髮即墮法衣著身。即成沙門。佛為說法尋得羅漢道。坐自思惟。今得六通存亡自由。皆主人之恩。今當往度並化國人。於時尊者分那往到本國至主人家。主人歡喜請坐設食。食訖澡手。飛昇虛空。分身散體。體出水火。光明洞照從上來下。告主人曰。此之神德皆是主人放捨之福。往到佛所所學如此。主人答言。神化微妙。願見世尊受其教訓。分那答言。但當至心供設饌具。佛三達智必自來矣。即便設供宿昔已辦。向舍衛國稽首長跪燒香請佛。唯願屈尊廣度一切。佛知其意。即與五百羅漢。各以神足往到其舍。國王人民莫不驚肅。來至佛所五體投地。卻坐王位。食畢澡訖。佛為主人及王官屬。廣陳明法。皆受五戒為佛弟子。起住佛前。嘆分那曰。在家精勤出家得道。神德高遠家國蒙度。我當云何以報其恩。於是世尊嘆分那。而說偈言。

 心已休息  言行亦止  從止解脫
 寂然歸滅  棄欲無著  缺三界障
 望意已絕  是謂上人  在[泳-永+聚]若野
 平地高岸  應真所過  莫不蒙祐
 彼樂空閑  眾人不能  快哉無淫
 無所欲求

主人及王益加歡喜。供養七日。得須陀洹道(出法句經第一卷)。

摩訶迦天時熱現涼風細雨十三

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眾比丘俱。時有質多羅長者。白上座言。唯願諸尊。於此林中受我請食。時諸上座默然。諸上座著衣持缽。至長者捨就座而坐。長者自手供養種種飲食。澡嗽畢聽說法。諸上座為長者說法。示教利喜。諸上座食蘇酪蜜飽。於春後日時熱行極。有一下座。名摩訶迦。白諸上座。今日大熱我欲起雲雨扇微風。上座答言。能爾者佳。時摩訶迦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應時雲起細雨微下。涼風亹亹從四方來至精舍門。即止神通還於自房。時長者作是念。最下座比丘而能有此大神通力。況復中上。禮諸比丘。隨摩訶迦至此住房。禮足白言。尊者我欲得見神足現化。摩訶迦言。長者勿用見是。三請不許。長者猶復重請。摩訶迦語長者言。汝且出外聚集乾草。以[疊*毛]覆上。長者如教聚薪成積。來白尊者。摩訶迦即入火光三昧。於戶鉤孔中出火炎。光燒其積薪都盡。唯白[疊*毛]不然。語長者言。汝今見不。答言。已見。實為奇特。摩訶迦語長者言。當知此者皆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餘道品法。長者白。尊者。摩訶迦。願常住此林中。我當盡壽四事供養。摩訶迦有行因緣不受其請。長者聞說法已作禮而去(出質多羅長者比丘經)。

願足化一餓鬼說其往昔惡口十四

願足阿羅漢。恆訓化餓鬼。見一餓鬼形狀丑陋。見者毛竪莫不畏懼。身出熾炎如大火聚。口出蛆蟲膿血流溢。臭氣遠徹不可親近。或口吐炎火長數十丈。或耳鼻眼身體支節。放諸火炎長數十丈。脣口垂倒像如野豬。身體縱廣一由旬。手自抓摑舉聲[口*睾]哭馳走東西。是時願足問餓鬼曰。汝宿何罪今受此苦。餓鬼報曰。吾曩昔時行作沙門。戀著房舍慳貪不捨。身持威儀出言臭惡。若見持戒精進比丘。輒復罵辱偏眼惡視。自賴豪族謂為不死。造諸無量不善之本。寧以利刀自截其舌。如是從劫離劫甘心受苦。不以一日之中誹謗精進比丘。若還閻浮利地者。以我形狀可戒勅諸比丘。善護口過勿妄出言。設見梵行持戒比丘者。念宣其德。自受餓鬼形已來。經數千百萬歲。受此苦惱。我後命終當入地獄。是時餓鬼說此語已。舉聲[口*睾]哭自投於地。如泰山崩天翻地覆。斯由口過故使然矣。能守護口過者受福無窮。又迦葉如來出現於世。敷說法教教化已周。於無餘泥洹界而般泥洹。泥洹後時有三藏比丘。名曰黃顏。眾僧告勅。一切雜使不令卿涉。但與諸後學者說諸妙法。時三藏比丘內心輕蔑不免僧命。便與後學敷顯經義。喚受義曰。速前象頭。次喚第二者。復曰馬頭。復次駱駝頭。次驢頭。復次豬頭。次喚羊頭。羯羝頭。次喚師子頭。次喚虎頭。次喚禽頭。次喚羆頭。如是喚眾獸眾獸之類。不可稱數。三藏黃顏。口出如此無量惡言。雖授經義不免其罪。身壞命終入地獄中。經歷數千萬劫受苦無量。餘罪未畢從地獄出。生大海中受水性形。一身百頭形體極大。異類見之皆悉馳走(出護口經)。

沙曷降惡龍十五

佛在舍衛國。時須耶國有一貧人。賃剃兒頭須至麥熟輒顧一斛。道逢故人欲共飲酒。還求麥直遍求不得。便起毒意。願我壽終作大神龍。當陷此國。及其壽終遂作大龍。其國曆年風雨不時。佛念饑饉遣沙曷比丘往化彼龍。龍見比丘即興惡意。欲殺國人及沙曷身。沙曷化缽覆蓋一國。龍便降雨謂國已沒。比丘以佛威神令龍見民安隱如故。龍復興恚。更下大雪。比丘缽受以手掃之著於一處。乃入龍室。龍即便出。比丘復出。龍入比丘復入。如是不已龍極乃止。長跪問言。卿何等神。惱我如此。比丘言。吾是佛弟子。龍言。我欲自歸。便隨之去。沙曷比丘。便內此龍著於笥中。人乃見比丘取龍如是皆大歡喜。問言。道人是何等神降伏國患。告言。吾是佛弟子。人民問言。佛可見不。答言可見。須吾還時日向中。道過分衛。人或有與飯或與酒者。比丘受之樹下。醉臥。龍缽袈裟各在一處。佛時微笑五色光出。阿難請問。佛以來答。復說四事。一者阿羅漢不入三昧不得知。二者不得便見神足。三者強勸人分衛。四者身中尚有蟲。阿羅漢以是四事不及佛。時有一菩薩欲向聲聞。見此事已心即堅固。佛遣目揵連往沙曷比丘所。勅攝龍來。為說宿命。龍心即解。便受五戒。奉行十善。得須陀洹。阿難問佛此事因緣。佛告阿難。阿羅漢者不復飢渴。因三事故見醉臥耳。一者佛欲開化菩薩意。二者不欲違佈施家意。三者恐諸弟子未得道者飲酒多失。故現此事撿戒之耳。沙曷比丘雖復飲酒。不以為醉(出沙曷比丘功德經)。

經律異相卷第十六

阿羅漢行至摩偷羅國往優婁曼陀山。坐於繩床。有兄弟二龍王。隨從五百眷屬。舍那婆私思惟。欲降伏之。即以神力。震動山谷。二龍王瞋。往婆私處起疾風雨雷電器仗勐火等。時婆私入慈三昧。能令風雨火等不近其身。變戒優缽羅拘牟頭分陀利。

 

上篇:經律異相

下篇:法苑珠林(100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事匯部目錄

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法苑珠林(100卷)

法苑珠林卷第一 法苑珠林卷第二 法苑珠林卷第三 法苑...

南海寄歸內法傳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第一(並序) 翻經三藏沙門義淨撰 原夫...

諸經要集

諸經要集序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原夫法身一相。瞻仰異...

大宋僧史略

僧史略序 讚寧姓高氏。其先渤海人。出家杭之祥符。習...

順權方便經

順權方便經卷上(一名轉女菩薩)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註音版】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

金色王經

金色王經 東魏天竺優婆塞瞿曇般若流支譯 如是我聞:...

永嘉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

佛說頂生王故事經

佛說頂生王故事經 西晉三藏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

大乘寶雲經

大乘寶雲經卷第一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序...

【註音版】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

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

華嚴五教止觀

五教止觀一乘十玄門合行敘 夫五教止觀也者。華嚴初祖...

【佛教詞典】陵懱尋

【陵懱尋】 p1036 法蘊足論八卷十七頁云:云何陵懱尋?...

【佛教詞典】恩愛河

(喻)恩愛得像河一樣深。...

九大素食功效超乎你想像

不論東西方都有藥補不如食補的觀念,飲食能影響健康,...

印光大師在報國寺閉關的故事

面對佛教衰微、人倫敗壞,天災人禍頻繁,人民水深火熱...

習氣少一分,即工夫進一分

原文: 修行之要,在於對治煩惱習氣。習氣少一分,即工...

常拳公主

某日,佛陀帶領阿難尊者及眾比丘入王舍城托缽乞食,在...

對現在的三寶很失望,保證你來生會更失望

我們現在的時代是什麼?叫減劫,諸位知道嗎?我們的劫...

冤冤相報何時了

過去有個男子娶了兩位太太:大太太膝下無子,小太太則...

黃豆的8種保健養生功效

黃豆享有豆中之王植物肉的美稱,每天吃點黃豆、豆製品...

學佛從皈依三寶開始

我們學佛要從皈依佛法僧三寶開始。 皈依是什麼意思呢?...

良言一句三冬暖

春回大地,百花競秀,萬物復甦,欣欣向榮;喜逢新春佳...

順境要用行力,逆境要用忍力

印光大師說:我們菩薩六波羅蜜,其實只有四個法門,就...

十二因緣--輪迴中的連環鉤鎖

什麼叫做十二因緣呢?一、無明,二、行,三、識,四、...

處處想到眾生,結果自己最受用

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 我們現在修習一個善...

【視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善音居士讀誦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善音居士讀誦

【視頻】《佛說無量壽經》道證法師念誦

《佛說無量壽經》道證法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