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第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慧普覺禪師法語卷第十九

徑山能仁禪院住持嗣法慧日禪師臣蘊聞 上進

示清淨居士(李堤舉獻臣)

佛言。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佛境界非是外境界有相。佛乃自覺聖智之境界也。決欲知此境界。不假莊嚴修證而得。當淨意根下無始時來客塵煩惱之染。如虛空之寬曠。遠離意識中諸取。虛偽不實妄想亦如虛空。則此無功用妙心。所向自然無滯礙矣。

佛又言。不應於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眾生道於如來。應遍於一切處見於如來。佛者覺義。謂於一切處。常遍覺故。所謂遍見者。見自己本源自性天真佛。無一時一處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眾生界中而不遍故也。眾生迷此。而輪轉三界。受種種苦。諸佛悟此。而超諸有海。受殊勝妙樂。然苦樂皆無實體。但迷悟差別。而苦樂異途耳。故枉順雲。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眾生現時法身不現是也。擔荷此段大事因緣。須是有決定志。若半信半疑。則沒交涉矣。古德雲。學道如鑽火。逢煙且莫休。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欲知。到頭處。自境界他境界一如是也。

既學此道。十二時中遇物應緣處。不得令惡念相續。或照顧不著起一惡念。當急著精彩。拽轉頭來。若一向隨他去。相續不斷。非獨障道。亦謂之無智慧人。昔溈山問嬾安。汝十二時中。當何所務。安雲牧牛。山雲。汝作麽生牧。安雲。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回。山雲。子真牧牛也。學道人制惡念。當如嬾安之牧牛。則久久自純熟矣。

他弓莫把。他馬莫騎。他人之事莫知。此雖常言。亦可為入道之資糧。但常自檢察。從旦至暮。有甚利人自利之事。稍覺偏枯。當須自警。不可忽也。

昔道林禪師。居秦望山長松之上。時人謂之鳥窠和尚。白居易侍郎鎮錢塘。特入山謁之。乃問。禪師坐處甚危險。師曰。老僧有甚危險。侍郎險尤甚。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麽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禮而去。今欲省心力。莫管他三歲孩兒道得道不得。八十老人行得行不得。但諸惡莫作。便了此語。信也著。不信也著。請思之。

世人現行無明。矯而為善。善雖未至。豈不勝寡廉鮮恥託善而為惡者。教中謂之因地不真果招紆曲。苟能直心直行直取無上菩提。可謂真大丈夫之所為矣。塵劫來事。只在如今。如今會得。塵劫來事即時瓦解氷銷。如今不會。更經塵劫。亦只如是。如是之法。亙古恆然。未嘗移易一絲毫許。

此事許聰明靈利漢擔荷。若使聰明靈利則無擔荷分。聰明靈利者雖易入。而難保任。蓋入處不甚深。而力弱故也。聰明靈利者。才聞善知識說著箇中事。便眼目定動。早將心意識領解了也。似此者自作障礙。永劫無有悟時。外鬼作殃猶可治。此乃家親作祟。不可禳禱也。永嘉雲。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此之謂也。

士人博覽群書。本以資益性識。而返以記持古人言語。蘊在胸中。作事業資談柄。殊不知。聖人設教之意。所謂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看讀佛教亦然。當須見月亡指。不可依語生解。古德雲。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有志之士。讀書看教能如是。方體聖人之意少分也。

昔李文和都尉。參石門慈照聰禪師。悟臨濟宗旨有一偈曰。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取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妙哉斯言。可以為光明種子發機之助也。

世間塵勞之事。如鉤鎖連環相續不斷。得省處便省。為無始時來習得熟。若不力與之爭。日久月深。不知不覺入得頭深。臘月三十日。卒著手腳不辦。要得臨命終時不顛錯。便從如今作事處。莫教顛錯。如今作事處顛錯。欲臨命終時不顛錯。無有是處。

古德有言。尋牛須訪跡。學道訪無心。跡在牛還在。無心道易尋。所謂無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頑然無知。謂觸境遇緣。心定不動。不取著諸法。一切處蕩然無障無礙。無所染污。亦不住在無染污處。觀身觀心如夢如幻。亦不住在夢幻虛無之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謂之真無心。且非口頭說底無心。若未得真無心。只據說底。與默照邪禪。何以異哉。

佛是眾生藥。眾生病除藥亦無用。或病去藥存。入佛境界。而不能入魔境界。其病與眾生未除之病等。病瘥藥除。佛魔俱掃。始於此段大事因緣。有少分相應耳。

歸宗斬蛇。南泉斬貓兒。學語之流。多謂之當機妙用。亦謂之大用現前不存軌則。殊不知。總不是這般道理。具超方眼。舉起便知落處。若大法不明。打瓦鑽龜何時是了。

欲空萬法。先淨自心。自心清淨。諸緣息矣。諸緣既息。體用皆如。體即自心。清淨之本源。用即自心。變化之妙用。入淨入穢。無所染著。若大海之無風。如太虛之雲散。得到如是田地。方可謂之學佛人。未得如是。請快著精彩。

近日叢林。以古人奇言妙語問答。為差別因緣狐媚學者。殊不本其實。諸佛說法。唯恐人不會。縱有隱覆之說。則旁引譬喻。令眾生悟入而已。如僧問馬祖。如何是佛。祖雲。即心是佛。於此悟入。又有何差別。於此不悟。即此即心是佛。便是差別因緣。

凡看經教及古德入道因緣。心未明瞭。覺得迷悶沒滋昧。如咬鐵橛相似。時正好著力。第一不得放捨。乃是意識不行。思想不到。絕分別滅理路處。尋常可以說得道理。分別得行處。盡是情識邊事。往往多認賊為子。不可不知也。

有一種人。早晨看經念佛懺悔。晚間縱口業罵詈人。次日依前禮佛懺悔。卒歲窮年。以為日課。此乃愚之甚也。殊不知。梵語懺摩。此雲悔過。謂之斷相續心。一斷永不復續。一懺永不復造。此吾佛懺悔之意。學道之士。不可不知也。

學道人。十二時中心意識常要寂靜。無事亦須靜坐。令心不放逸。身不動搖。久久習熟。自然身心寧怗。於道有趣向分。寂靜波羅蜜。定眾生散亂妄覺耳。若執寂靜處便為究竟。則被默照邪禪之所攝持矣。

趙州和尚雲。老僧十二時中。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餘無雜用心處。此是這老和尚真實行履處。不用作佛法禪道會。

善惡皆從自心起。且道。離卻舉足動步思量分別外。喚甚麽作自心。自心卻從甚麽處起。若識得自心起處。無邊業障一時清淨。種種殊勝不求而自至矣。

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知得來去處。方名學佛人。知生死底是阿誰。受生死底復是阿誰。不知來去處底又是阿誰。忽然知得來去處底。又是阿誰。看此話眼眨眨地理會不得。肚裡七上八下。方寸中如頓卻一團火相似底。又是阿誰。若要識。但向理會不得處識取。若便識得。方知生死決定不相干涉。

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底工夫。常自檢點。道業無有不辦。或喜或怒。或靜或鬧。皆是檢點時節。

趙州狗子無佛性話。喜怒靜鬧處。亦須提撕。第一不得用意等悟。若用意等悟。則自謂我即今迷。執迷待悟。縱經塵劫。亦不能得悟。但舉話頭時。略抖擻精神看。是箇甚麽道理。

趙州雲。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佛字尚不喜聞。想無閑工夫管閑事。逐日波波地。檢點他人也。

古人提持此事。或就理或就事。或據時節。或向上提持。俱無定准。教中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是也。

獻臣道友。在富貴中。不為富貴所迷。知有此一段大事因緣。決定透脫生死。予得譴來衡陽。與之相聚。首尾四年。只同一日。守官政事不苟簡。凡百從寬。廉謹重厚。未嘗談人過惡。此真佛菩薩所行之行也。因以此軸求指示。故書此二十六段似之。亦以其純誠向道甚力故。欲讚成之。庶幾依此做工夫。將來發明大事。如楊大年張無盡諸大老。作吾家內外護菩薩。則予之言不虛發耳。

示東峯居士(陳通判次仲)

欲學此道。當於自己腳跟下理會。才涉秋毫知見。即蹉過腳跟下消息。腳跟下消息通了。種種知見無非盡是腳跟下事。故祖師云。正說知見時。知見即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如今。若如今不越一念。向腳跟下。頓亡知見。便與祖師把手共行。未能如是。切忌向知見上著到。士大夫學道。利根者蹉過。鈍根者難入。難入則自生退屈。蹉過則起謗無疑。若要著中。但將蹉過底。移在難入處。卻將難入底。移在蹉過處。自然怗怗地。不作難入蹉過之解矣。得如此了。卻好向遮裡全身放下。放下時亦不得作放下道理。古德所謂放蕩長如癡兀人。他家自有通人愛。又清涼雲。放曠任其去住。靜鑒覺其源流。語證則不可示人。說理則非證不了。而今人才聞恁麽說話。將為實有恁麽事。便道我證我悟。將出呈似人不得。一向說高禪。七縱八橫。胡說亂道。謾神諕鬼。將謂祖師門下事只如此。殊不知。親證親悟底。唯親證親悟底人。不假言詞。自然與之默默相契矣。相契處亦不著作意和會。如水入水。似金博金。舉一明三。目機銖兩。到這箇田地。方可說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不是彊為。法如是故。近世叢林。邪法橫生。瞎眾生眼者。不可勝數。若不以古人公桉舉覺提撕。便如盲人放卻手中杖子。一步也行不得。將古德入道因緣。各分門類雲。這幾則是道眼因緣。這幾則是透聲色因緣。這幾則是亡情因緣。從頭依次第逐。則摶量卜度。下語商量。縱有識得此病者。將謂佛法禪道。不在文字語言上。即一切撥置噇卻現成。粥飯了堆堆地。坐在黑山下鬼窟裡。喚作默而常照。又喚作如大死底人。又喚作父母未生時事。又喚作空劫已前事。又喚作威音那畔消息。坐來坐去。坐得骨臀生胝。都不敢轉動。喚作工夫相次純熟。卻將許多閑言長語。從頭作道理商量。傳授一遍。謂之宗旨。方寸中依舊黑漫漫地。本要除人我。人我愈高。本要滅無明。無明愈大。殊不知。此事唯親證親悟。始是究竟。才有一言半句作奇特解玄妙解秘密解可傳可授。便不是正法。正法無傳無授。唯我證爾證。眼眼相對。以心傳心。令佛祖慧命相續不斷。然後推己之餘。為物作則。故達磨雲。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是也。所謂傳法者。乃心法也。心法無形段。所傳者前所云我證爾證底是也。若彼此不證。向心外取證則有宗旨玄妙奇特可傳可授。便有我會爾不會。生輕薄想。增長我見。如來說為可憐愍者。妙喜禪無難參易參之異。只要參禪人向未痾已前坐斷生死路頭。直下不疑佛不疑祖不疑生不疑死。難參易參。差別在人。不幹禪事。往往聰明靈利漢。多是求速效要。口裡有可得說。面前有可得憑仗。殊不知。此事得者。如生師子返擲。在當人日用二六時中。如水銀落地。大底大圓。小底小圓。不用安排。不假造作。自然活鱍鱍地。常露現前。正當恁麽時。方始契得一宿覺所謂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苟未能如是。且暫將這作聰明說道理底。置在一邊。卻向沒撈摸處。沒滋味處。試撈摸咬嚼看。撈摸來撈摸去。咬嚼來咬嚼去。忽然向沒滋味處咬著舌頭。沒撈摸處打失鼻孔。方知趙州老人道。未出家時被菩提使。出家後使得菩提。有時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有時將丈六金身卻作一莖草。用建立亦在我。掃蕩亦在我。說道理亦在我。不說道理亦在我。我為法王。於法自在。說即有若干。不說即無若干。得如是自在了。何適而不自得。梵語般若。此雲智慧。未有明般若。而有貪慾瞋恚癡者。未有明般若。而毒害眾生者。作如此等事底。與般若背馳。焉得謂之有智慧。妙喜尋常為箇中人說。才覺日用應緣處。省力時便是當人得力處。得力處省無限力。省力處得無限力。往往見說得多了。卻似泗州人見大聖。殊不知。妙喜恁麽說。正是平昔行履處。恐有信不及者。不免再四提撕舉覺拕泥帶水。蓋曾為浪子偏憐客爾。

示智通居士(黃提宮伯成)

從上諸聖。無言語傳授。只說以心傳心而已。今時多是師承學解。背卻此心。以語言傳授。謂之宗旨。為人師者。眼既不正。而學者又無決定志。急欲會禪。圖口不空。有可說耳。欲得心地開通。到究竟安樂之處。不亦難乎。

古德雲。句能剗意。意能剗句。意句交馳。是為可畏。又云。意中不停句。句中不停意。如招慶問羅山雲。岩頭和尚道。恁麽恁麽。不恁麽不恁麽。意旨如何。羅山遂喚大師。招慶應諾。山雲。雙明亦雙暗。慶便作禮而去。三日後復來問。前日和尚意旨如何。山雲。我盡情向汝道了也。慶雲。大師是把火行。山雲。若如是。據爾疑處問將來。慶雲。如何是雙明亦雙暗。山雲。同生亦同死。慶又禮謝而去。後又僧問羅山。同生不同死時如何。山雲。如牛無角。又問。同生亦同死時如何。山雲。如虎戴角。欲了從上來事。當以此段因緣時時在念。然不得著意穿鑿。穿鑿即錯。

莫愛諸方奇言妙句。宗師各自主張。密室傳授底。古人公桉之類。此等雜毒。收拾在藏識中。劫劫生生取不出生死岸頭。非獨不得力。日用亦被此障礙。道眼不得明徹。古人不得已。見汝學者差別知解多而背道泥語言。故以差別之藥。治汝差別之病。令汝心地安樂到無差別境界。今返以差別語言為奇特。執藥為病。可不悲夫。

古德雲。佛是眾生藥。有眾生病。即用無眾生病用藥。即藥返為病。甚於有病者。前所云。雜毒不可收拾在藏識中。亦此之謂也。

日用塵勞中。種種不如意事。是眾生病。一念迴光返照。是佛藥。苟能於佛於眾生。直下不生分別。則病瘥藥除。始契得。龐公所謂。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勿張乖之語矣。

學此道。未得箇入頭處時。覺得千難萬難。聞宗師舉覺愈覺難會。蓋以取證求歇底心不除。返被此作障礙。此心才歇。方知非難非易。亦非師家可以傳授。

知迷不悟。是大錯。執迷待悟。其錯益大。何以故。為不覺故迷。執迷待悟。乃不覺中又不覺。迷中又迷。決欲破此兩重關。請一時放下著。若放不下。迷迷悟悟。盡未來際何時休歇。

學道人。日用空境易而空心難。境空而心不空。心為境所勝。但空心而境自空矣。若心已空。而更起第二念。欲空其境。則是此心未得空。復為境所奪。此病不除。生死無由出離。不見龐公呈馬祖偈云。十方同聚會。箇箇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此心既空矣。心外復有何物而可空耶。思之。

但得本莫愁末。空卻此心是本。既得本則種種語言種種智慧。日用應物隨緣。七顛八倒。或喜或怒。或好或惡。或順或逆。皆末也。於隨緣處能自覺知。則無少無剩。

古人入門便棒便喝。唯恐學者承當不性燥。況忉忉怛怛。說事說理。說玄說妙。草裡輥耶。近年已來。此道衰微。據高座為人師者。只以古人公桉。或褒或貶。或密室傳授。為禪道者。或以默然無言。為威音那畔空劫已前事。為禪道者。或以眼見耳聞舉覺提撕。為禪道者。或以猖狂妄行擊石火閃電光。舉了便會了。一切撥無。為禪道者。如此等既非。卻那箇是著實處。若有著實處。則與此等何異。具眼者舉起便知。

此道無限劑。世間塵勞亦無限劑。但看當人日用所向如何爾。故華嚴經云於諸世間。心如虛空無所染著。普觀諸法真實之相。發大誓願滅眾生苦。永不厭捨大乘志願。滅一切見。修諸菩薩平等行願。所謂平等行願。乃亦無限劑心。所向處無障無礙是也。

學世間事。用心不到。則學不成。學出世間法。無爾用心處。才擬用心推求。則千里萬里沒交涉矣。雖然如是。無用心處。無摸[打-丁+索]處。無著力處。正好著力。莫見恁麽道。又節外生枝。雲既無用心無摸[打-丁+索]無著力。卻如何趣向。若作此見。轉沒交涉矣。

示妙證居士(聶寺丞)

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眾生界中順生死底事。如麻似粟。撥整了一番。又一番到來。若不把生死兩字貼在鼻尖兒上作對治。則直待臘月三十日。手忙腳亂。如落湯螃蟹時。方始知悔則遲也。若要直截。請從而今便截斷。

學世間法。須要理會得分曉。學出世間法。卻全要理會不得。方有趣向分。既理會不得。卻如何趣向。但恁麽究取。

佛是眾生界中了事漢。眾生是佛界中不了事漢。欲得一如。但佛與眾生。一時放下。則無了無不了。故古德雲。但於事上通無事。見色聞聲不用聾。

僧問趙州。柏樹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有。僧雲。幾時成佛。州雲。待虛空落地。僧雲。虛空幾時落地。州雲。待柏樹子成佛。看此話。不得作柏樹子不成佛想。虛空不落地想。畢竟如何。虛空落地時。柏樹子成佛。柏樹子成佛時。虛空落地。定也思之。

佛是無事底人。住世四十九年。隨眾生根性。應病與藥。權實頓漸。半滿偏圓。說一大藏教。皆無事法也。眾生無始時來。為心意識之所流轉。流轉時渾不覺知。故佛在般若會上。說諸法空相。謂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皆空徒有名字而已。到究竟處。名字亦空。空亦不可得。若人夙有善根種性。只向不可得處。死卻心意識。方知釋迦老子道。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於是二中間。未甞說一字。是真實語。

禪不在靜處。不在鬧處。不在思量分別處。不在日用應緣處。然雖如是。第一不得捨卻靜處鬧處日用應緣處思量分別處參忽然眼開。都是自家屋裡事。

今時士大夫學道。多是半進半退。於世事上不如意。則火急要參禪。忽然世事遂意。則便罷參。為無決定信故也。禪乃般若之異名。梵語般若。此雲智慧。當人若無決定信。又無智慧。欲出生死。無有是處。

大慧普覺禪師法語卷第十九

 

上篇: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下篇: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讚阿彌陀佛偈

讚阿彌陀佛偈 曇鸞法師作 南無阿彌陀佛(釋名無量壽傍...

華嚴經義海百門

華嚴經義海百門(並序) 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夫緣起難...

東海若解

東海若解 唐 柳 子厚 著 清 釋 實賢 解 東海若...

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

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

佛說雜藏經

佛說雜藏經 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 佛弟子諸阿羅漢,諸行...

佛說奈女耆婆經

佛說奈女耆婆經 後漢安世高譯 佛在世時,維耶離國王苑...

【註音版】文殊師利發願經

文殊師利發願經...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

楞嚴經卷第一 楞嚴經卷第二 楞嚴經卷第三 楞嚴經卷第...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從容錄重刻四家語錄序 自佛祖拈花。迦葉微咲。雖云默...

佛說園生樹經

佛說園生樹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

佛說華手經

佛說華手經卷第一(亦名攝諸善根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

【註音版】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佛教詞典】法藏比丘

(菩薩)阿彌陀佛因位在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時之名也...

【佛教詞典】五性

法相宗將一切眾生的根機,分為五類,叫做五性。   一...

勤能補拙,天道酬勤

眾所周知的傷仲永,通過講述一個五歲便可指物作詩,天...

淨界法師:同一句佛號,心態不同功德便不同

淨土宗是一種佛力加被的法門,如果按照密宗的說法,它...

怎樣才能算真誠呢

問: 學佛和做人貴在真誠二字,可是怎樣才能算真誠呢...

學佛得遇善知識是最大的福報

過去有個人,患了下腹的疾病,求醫治療。醫生告訴他:...

印光大師法語三則

第一則 世人食肉,已成習慣,但須知無論何肉均有毒,是...

六道之中,情難長久

娑婆世界的我們,幾乎每一個人都沉淪在是世情的羅網中...

日落西山憶故鄉,急需檢點辦資糧

佛法教導我們:人要自己掌握命運、掌握生死,就是避免...

迦旃延尊者為婆羅門除瞋

昔日,摩訶迦旃延尊者住在古印度阿磐提國的濕摩陀江邊...

肉食並非增強身體耐力所必需

許多朋友其實很想吃素,但是往往擔心健康的問題而不敢...

修悟的六原則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

十念往生者,都是宿世善業強

一切法都是從心想生,臨終能夠遇善知識,十聲往生,這...

三世因果錯綜複雜 唯佛與佛方能究竟

請試論之:夫善惡之興,由其有漸。漸以之極,則有九品...

【視頻】《佛說舍利弗悔過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大乘造像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

《大乘造像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