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第二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慧普覺禪師法語卷第二十三

宋徑山能仁禪院住持嗣法慧日禪師臣蘊聞 上進

示中證居士(郭知縣仲堪)

天台智者大師。悟法華三昧。以空假中三觀。該攝一大藏教。無少無剩。言空者無假為中無不空。言假者無空無中無不假。言中者無空無假無不中。得斯旨者。獲旋陀羅尼。是知從上諸佛諸祖。莫不皆從此門證入。故大師證入時。因讀法華經。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乃見釋迦老子在靈山說此經儼然未散。或者謂之表法。唯無盡居士張公。因閱首楞嚴經。至是人始獲金剛心中處。忽思智者當時所證。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非表法也。嘗謂餘曰。當真實證入時。全身住在金剛心中。李長者所謂。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智者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唯證是三昧者。不待引喻。而自默默點頭矣。眾生境界差別不等。所見不同。互有得失。除夙有靈骨。不被法縛不求法脫。於經教及古德入道因緣。捨方便而自證入則亦不待和會差排。自然見月亡指矣。昔藥山和尚初發心求善知識時。到南嶽石頭和尚處。遂問。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亦妍窮承聞。南方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實未明瞭。乞師指示。石頭雲。恁麽也不得。不恁麽也不得。恁麽不恁麽總不得。藥山聞而不領。良久無言。石頭雲會麽。藥山云不會。石頭雲。恐子緣不在此。往江西問取馬大師去。藥山依教直至江西見馬師。以問石頭話端。依前問之。馬師曰。我有時教伊揚眉瞬目。有時不教伊揚眉瞬目。有時教伊揚眉瞬目者是。有時教伊揚眉瞬目者不是。藥山聞馬師語。便獲金剛心中。更無奇特玄妙可通消息。但作禮而已。馬師知其已證入。亦無別道理傳授。只向他道。汝見箇甚麽便禮拜。藥山亦無道理可以呈似馬師。但云。某在石頭如蚊子上鐵牛相似。馬師亦無言語與之印可。一日忽見便問。子近日見處如何。山曰。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馬師曰。子之所得可謂協於心體布於四肢。既然如是。將三條篾。束取肚皮。隨處住山去。藥山雲。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馬師云。未有長行而不住。未有長住而不行。欲益無所益。欲為無所為。宜作舟航。無久住此。遂辭馬師去住山。此亦獲金剛心中之效驗者。仲堪道友妙喜與之素昧平昔。紹興丙子冬。邂逅宛陵。一見風采。未語而心已許之。嘗過其舍。遂蒙傾倒。因而詰之。自言於中字法門而有趣向。自爾每與對談。未嘗一語及世間事。古人隔江橫趨時節亦有之矣。為政不苛不察。而姦蠹為之膽落。此亦證中字法門效驗也。別來恰九箇月。忽專介以此軸來求道號。因思無盡張公之言。頗與仲堪所入門戶略相似。故不覺引前葛藤。仍為立道號。曰中證居士。中證之義在吾佛則曰金剛心。心至中曰忠中無定方見於行事。而利他自利。世出世間。了無遺恨矣。中證不偏。而上下相應。如析栴檀片片非別木。非如他人說得盛水不漏於行事時手足俱露。如此等輩。欲入中字法門。大似掉棒打月。不亦難乎。中證居士勉之。妙喜異日忽地撞到面前那時相見。更若守著這一字。則不中矣。

示徐提刑(敦立)

士大夫。多以有所得心。求無所得法。何謂有所得心。聰明靈利思量計較者是。何謂無所得法。思量不行計較不到。聰明靈利無處安著者是。不見釋迦老子在法華會上。舍利弗慇勤三請。直得無啟口處。然後盡力道得箇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此是釋迦老子初悟此事。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之椎輪也。昔雪峯真覺禪師。為此事之切。三度到投子。九度上洞山。因緣不相契。後聞德山周金剛王化。遂造其室。一日問德山。從上宗風以何法示人。德山雲。我宗無語句。亦無一法與人。後又問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分也無。德山拈拄杖便打雲。道甚麽。雪峯於棒下。方打破漆桶。以是觀之。思量計較聰明靈利。於此箇門中一點也用不著。古德有言。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則燎卻面門。擬議尋思便落意識。永嘉雲。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故知心意識非獨障道。亦使得人七顛八倒作諸不善。既有究竟此道之心。須有決定之志。不到大休大歇大解脫處。誓畢此生不退不墮。佛法無多子。久長難得。人世間塵勞中事無盡無窮。撥置了一重又一重來。如連環如鉤鎖相續不斷。志意下劣者。往往甘心與伊作侶伴。不覺不知被伊牽挽將去。除是當人夙有願力方肯退步思量。永嘉又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若如是思量。驀然向思量不及處見得。無一物底法身。即是當人出生死處。前所云無所得法。不可以有所得心求。便是這箇道理也。士大夫一生在思量計較中作活計。才聞善知識說無所得法。便心裡疑惑。怕落空去。妙喜每見如此說者。即問他。只這怕落空者。還空也無。十箇有五雙。分疎不下。蓋平時只以思量卜度為窟宅。乍聞說著不得思量底話。便茫然無討巴鼻處。殊不知。只這無討巴鼻處。便是自家放身命底時節也。敦立道友靖康中在夷門相會。是時春秋鼎盛。便知有此段大事因緣。可以脫離生死。與乃兄敦濟。時來扣問圜悟先師。但妙年身心未能純一專志理會箇事。別來忽地過了三十餘年。紹興己卯秋。予因到育王經由越上。時敦立提總憲綱始獲再會。握手劇談。坐間只以此一段因緣為未了。更不及世間塵勞之事。非百劫千生曾承事真善知識種得般若種子在藏識中。則不能如是把得定作得主宰信得諦當不退初心。真火中蓮華也。但以博極群書。於九經十七史內。入得太深。聰明太過。理路太多。定力太少。被日用應緣處牽挽將去。故於腳跟下不能得啐地折曝地斷耳。若時時正念現前。怕生死之心不變。則日月浸久。生處自熟。熟處自生矣。且那箇是熟處。聰明靈利思量計較底是。那箇是生處。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絕思惟分別。摶量卜度不到。無爾用心安排底是。驀然時節到來。或於古人入道因緣上。或因看經教時。或於日用應緣。若善若不善。若身心散亂。若逆順境界現前。若暫得心意識寧靜時。忽地蹋翻關棙子。不是差事。

示陳機宜(明仲)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法本無法。心亦無心。心法兩空。是真實相。而今學道之士。多怕落空。作如是解者。錯認方便。執病為藥。深可憐愍。故龐居士有言。汝勿嫌落空。落空亦不惡。又云。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若覷得這一句子。破無邊惡業無明當下瓦解氷銷。如來所說一大藏教。亦註解這一句子不出。當人若具決定信知。得有如是大解脫法。只在知得處。撥轉上頭關棙子。則龐公一句與佛說一大藏教。無異無別。無前無後。無古無今。無少師剩。亦不見有一切法。亦不見有一切心。十方世界空蕩蕩地。亦莫作空蕩蕩地見。若作是見。則便有說空者。便有聞說空者。便有一切法可聽。便有一切心可證。既可聽可證。則內有能證之心。外有所證之法。此病不除。教中謂之以我說法。亦謂之謗佛法僧。又教中雲。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前所云內有能證之心。外有所證之法。便是這箇道理也。佛弟子陳惇。知身是妄知法是幻。於幻妄中能看箇趙州狗子無佛性話。忽然洗面摸著鼻孔。有書來呈見解。試手說禪。如虎生三日氣已食牛。其間通消息處。雖似吉撩棒打地。有著處則入地數寸。不著處則全無巴鼻。然大體基本已正。而大法未明。亦初心入道之常病耳。苟能知是般事。撥向一邊。卻把諸佛諸祖要妙門。一時塞斷。向威音那畔。討箇生涯處。方於法得自在矣。釋迦老子云。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信知如是事。以我所證擴而充之。然後不被法縛。不求法脫。恁麽也得。不恁麽也得。恁麽不恁麽總得。凡有言句凡所受用。如壯士展臂不借他力。箭既離弦無返回勢。非是彊為。法如是故。得如此了。始可言無善無惡無佛無眾生等事。而今大法未明。若便說恁麽話。恐墮在永嘉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中。不可不知也。但得本莫愁末。久久淹浸得熟。不愁不成一片。勉之勉之。

示空相道人(黃通判宅)

佛是凡夫鏡子。凡夫卻是佛鏡子。凡夫迷時。生死垢染影像。全體現佛鏡子中。忽然悟時。真淨妙明不生不滅。佛影像卻現凡夫鏡子中。然佛本無生滅。亦無迷悟。亦無鏡子。亦無影像可現。由凡夫有若干。故隨凡夫發明耳。而今欲除凡夫病。與佛祖無異。請打破鏡來。為爾下箇註腳。

示方機宜(夷吾)

祖師云。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欲知此箇道理。但將平昔坐禪處得底。看經教處得底。語錄上記得底。宗師口頭言下領覽得底。一時掃向他方世界。卻緩緩地子細看他。德山何故見僧入門便棒。臨濟何故見僧入門便喝。若識二大老用處。則於日用觸境逢緣處。不作世諦流佈。亦不作佛法理論。既不著此二邊。須知自有一條活路。不見臨濟一日侍立德山。德山良久驀回顧雲。老漢今日困。臨濟雲。這老漢寐語作甚麽。德山擬拈拄杖要打。臨濟便掀倒禪床。爾看。他了事漢。等閑驀路相逢。自然各各有出身之路。後來雲峯悅禪師拈雲。此二員作家。一拶一捺。略露風規。大似把手上高山。雖然如是。未免旁觀者丑。且道。誰是旁觀者。良久喝一喝。據妙喜所見。雲峯亦未免和泥合水。好與這兩箇老漢。一狀領過。一坑埋卻。且道。過在甚麽處。夷吾居士夙植德本。信得此段大事因緣及。雖在塵勞中。能自省察。雖未得一刀兩段直下坐斷報化佛頭。然卻自有箇信入處。如虎生三日氣已食牛。欲行千里一步為初。最初一步已進得不錯。直須擴而充之。決定知得三世諸佛敗闕處。六代祖師敗闕處。妙喜敗闕處。然後打開自己庫藏。運出自己家財。拯濟一切。豈非在家菩薩之用心哉。勉之勉之。

示妙圓道人(李知省宅)

欲超生死越苦海。應當竪起精進幢。直下信得及。只這信得及處。便是超生死越苦海底消息。故釋迦老子曰。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又云。信能遠離生死苦。信能必到如來地。要識如來地麽。亦只是這信得及底。既信得及。不須起心動念求出生死。但十二時中念念不離。決定要得入手。方為勇勐之士。若半信半疑。則不相續矣。此事不論男之與女貴之與賤大之與小。平等一如。何以故。世尊在法華會上。只度得一箇女子成佛。涅槃會上亦只度得一箇廣額屠兒成佛。當知此二人成佛。亦別無功用。亦只是直下信得及。更無第二念。便坐斷報化佛頭。徑超生死。亦別無道理。妙圓道人雖是女流。立志不在成佛底女子下。又能知有此段奇特因緣。決定要出生死因。以此紙乞指示。掇筆揮汗。書此示之。仍令看箇話頭。僧問馬祖。如何是佛。祖雲。即心是佛。妙圓道人日用只如此看。祝祝。

示太虛居士(鄧直殿伯壽)

利根上智之士。身在富貴中。而不被富貴所折困。能於富貴中。作大饒益利樂有情。非夙願力。則不能如是信得及。既信得及。當於信得及處乘自願力隨緣應用。則自然頭頭上明物物上顯矣。昔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入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於法界示眾影像廣大無礙。同於虛空法界海旋。靡不隨入。出生一切諸三昧法。普能包納十方法界。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十方所有諸安立海。悉能示現。含藏一切佛力解脫諸菩薩智。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成就一切佛功德海。顯示如來諸大願海。一切諸佛所有法輪。流通護持使無斷絕。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於世尊前入此三昧。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微細無礙廣大光明。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及此國土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剎。一一剎中有世界海微塵數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塵數普賢菩薩。皆亦入此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從三昧起時。在會聽法之眾皆獲此三昧。皆得此三昧力。無不被其饒益者。太虛居士鄧伯壽。身處富貴。又與常人不同。日侍至尊。所聞所見。皆不可思議事。與普賢菩薩於如來前入毘盧遮那藏身三昧又何異哉。但恐中忘此意。十二時中不能照管微細流注。恃恩凌鑠於人。則不相當也。諸佛出世祖師西來。亦無一法可以傳授。何以故。有傳有授。是無明法。是有為法。非智慧法。非無為法。岩頭和尚有言。若以實法系綴人。土亦難消。昔南印土。彼國之人多信福業。十四祖龍勝。特往化之。彼曰。人有福業世間第一。徒言佛性誰能覩之。龍勝曰。汝欲見佛性。先須除我慢。彼曰。佛性大小。龍勝曰。非大非小。非廣非狹。無福無報。不死不生。此乃直示心要也。彼一眾聞之皆悟正理。然悟在當人不從他得。前所云諸佛出世祖師相傳皆無實法。便是這箇道理也。佛法無多子。久長難得人。伯壽正是春秋鼎盛之時。於日用應緣處。能自警覺。回世間惡業底心。要學無上佛果菩提。非百劫千生曾承事無邊諸佛諸善知識熏習般若種智。則不能如是精進如是清淨如是自在如是正直。孜孜矻矻以此段大事因緣在念。既有是心莫管得在何時。若卒討巴鼻不著。但只看箇古人入道底話頭。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雲。庭前柏樹子。僧雲。和尚莫將境示人。州雲。我不將境示人。僧雲。既不將境示人。卻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只雲。庭前柏樹子。其僧於言下忽然大悟。伯壽但日用行住坐臥處。奉侍至尊處。念念不間斷。時時提撕。時時舉覺。驀然向柏樹子上。心意識絕氣息。便是徹頭處也。前所云普賢菩薩於世尊前。入毘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從三昧起。在會諸菩薩皆獲是益。願伯壽於至尊前。亦時時入是三昧。忽然從三昧起。其益與普賢菩薩無二無別。勉之不可忽。

示妙明居士(李知省伯和)

道由心悟。不在言傳。近年以來學此道者。多棄本逐末。背正投邪。不肯向根腳下推窮。一味在宗師說處著到。縱說得盛水不漏。於本分事上了沒交涉。古人不得已。見學者迷頭認影。故設方便誘引之。令其自識本地風光明見本來面目而已。初無實法與人。如江西馬祖初好坐禪。後被南嶽讓和尚將甎於他坐禪處磨。馬祖從禪定起問。磨甎何為。讓曰。欲其成鏡耳。馬祖笑曰。磨甎豈得成鏡耶。讓曰。磨甎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蓋讓和尚嘗問馬祖。坐禪何圖。馬祖以求成佛答之。教中所謂先以定動後以智拔。馬祖聞坐禪豈得成佛之語。方始著忙。遂起作禮致敬曰。如何即是。讓知其時節因緣已到。始謂之曰。譬牛駕車。車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車即是。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馬祖於言下忽然領旨。遂問。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讓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又問。道非色相。云何能見。讓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曰有成壞否。讓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也。前所云方便誘引。此是從上宗乘中第一箇樣子。妙明居士請依此參。

昔大珠和尚初參馬祖。祖問。從何處來。曰越州大雲寺來。祖曰。來此擬須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甚麽。我這裡一物也無。求甚麽佛法。珠遂作禮問。那箇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珠於言下識自本心不由知覺。後住大珠。凡有扣問。隨問而答。打開自己寶藏。運出自己家財。如盤走珠。無障無礙。曾有僧問。般若大否。珠曰。般若大。曰幾許大。曰無邊際。曰般若小否。曰般若小。曰幾許小。曰看不見。曰何處是。何處不是。爾看。他悟得自家寶藏底。還有一星兒實法傳授與人否。妙喜常常說與學此道者。若是真實見道之士。如鐘在虛。如谷應響。大扣大鳴。小扣小應。近代佛法可傷。為人師者。先以奇特玄妙。蘊在胸襟遞相沿襲。口耳傳授以為宗旨。如此之流邪毒人心。不可治療。古德謂之謗般若人。千佛出世不通懺悔。此是宗門善巧方便誘引學者底。第二箇樣子。妙明居士決定究竟。當如此樣子參。

既辦此心。要理會這一著子。先須立決定志。觸境逢緣。或逆或順。要把得定作得主。不受種種邪說。日用應緣時。常以無常迅速生死二字。貼在鼻孔尖頭上。又如欠了人萬百貫債無錢還得。被債主守定門戶。憂愁怕怖千思萬量。求還不可得。若常存此心。則有趣向分。若半進半退。半信半不信。不如三家村裡無智愚夫。何以故。為渠百不知百不解。卻無許多惡知惡覺作障礙。一味守愚而已。古德有言。研窮至理以悟為則。近年以來多有不信悟底宗師。說悟為誑謼人。說悟為建立。說悟為把定。說悟為落在第二頭。披卻師子皮。作野干鳴者。不可勝數。不具擇法眼者。往往遭此輩幻惑。不可不審而思思而察也。此是宗師指接群迷。令見月亡指底。第三箇樣子。妙明居士欲跳出生死窟。作是說者名為正說。作他說者名為邪說。思之。

怕怖生死底。疑根拔不盡。百劫千生流浪隨業受報。頭出頭沒無休息時。苟能勐著精彩。一拔淨盡。便能不離眾生心。而見佛心。若夙有願力。遇真正善知識。善巧方便誘誨。則有甚難處。不見古德有言。江湖無礙人之心。佛祖無謾人之意。只為時人過不得。不得道江湖不礙人。佛祖言教雖不謾人。只為學此道者錯認方便。於一言一句中求玄求妙求得求失。因而透不得。不得道佛祖不謾人。如患盲之人。不見日月光。是盲者過。非日月咎。此是學此道離文字相離分別相離語言相底。第四箇樣子。妙明居士思之。

疑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底心未忘。則是生死交加。但向交加處。看箇話頭。僧問趙州和尚。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但將這疑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底心。移來無字上。則交加之心不行矣。交加之心既不行。則疑生死來去底心將絕矣。但向欲絕未絕處。與之廝崖。時節因緣到來。驀然噴地一下。便了教中所謂絕心生死止心不善伐心稠林浣心垢濁者也。然心何有垢。心何有濁。謂分別善惡雜毒所鐘。亦謂之不善。亦謂之垢濁。亦謂之稠林。若真實得噴地一下。只此稠林。即是栴檀香林。只此垢濁。即是清淨解脫無作妙體。此體本來無染非使然也。分別不生虛明自照。便是這些道理。此是宗師令學者捨邪歸正底。第五箇樣子。妙明居士但只依此參。久久自築著磕著也。

道無不在。觸處皆真。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教中所謂治生產業皆順正理。與實相不相違背。是故龐居士有言。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勿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然便恁麽認著。不求妙悟。又落在無事甲裡。不見魏府老華嚴有言。佛法在爾日用處。行住坐臥處。喫粥喫飯處。語言相問處。所作所為舉心動念。又卻不是也。又真淨和尚有言。不擬心一一明妙一一天真。一一如蓮華不著水。迷自心故作眾生。悟自心故成佛。然眾生本佛。佛本眾生。由迷悟故有彼此也。又釋迦老子有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又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此亦是不許擬心之異名耳。苟於應緣處。不安排不造作。不擬心思量分別計較。自然蕩蕩無慾無依。不住有為不墮無為。不作世間及出世間想。這箇是日用四威儀中。不昧本來面目底。第六箇樣子也。

本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己事未明故。參禮宗師求解生死之縛。卻被邪師輩添繩添索。舊縛未解而新縛又加。卻不理會生死之縛。只一味理會閑言長語。喚作宗旨。是甚熱大不緊。教中所謂邪師過謬。非眾生咎。要得不被生死縛。但常教方寸虛豁豁地。只以不知生來不知死去底心。時時向應緣處提撕。提撕得熟。久久自然蕩蕩地也。覺得日用處省力時。便是學此道得力處也。得力處省無限力。省力處卻得無限力。這些道理。說與人不得。呈似人不得。省力與得力處。如人飲水冷煖自知。妙喜一生只以省力處指示人。不教人做謎子摶量。亦只如此修行。此外別無造妖揑怪。我得力處他人不知。我省力處他人亦不知。生死心絕他人亦不知。生死心未忘他人亦不知。只將這箇法門。佈施一切人。別無玄妙奇特可以傳授。妙明居士決欲如妙喜修行。但依此說。亦不必向外別求道理。真龍行處雲自相隨。況神通光明本來自有。不見德山和尚有言。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為自欺。這箇是學此道要徑底。第七箇樣子也。

如上七箇樣子。佛病法病眾生病。一時說了。更有第八箇樣子。卻請問取妙圓道人。又代妙圓道人。下一轉語云。大事為爾不得小事。妙明居士自家擔當。

大慧普覺禪師法語卷第二十三

 

上篇: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下篇: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 陳南嶽思大禪師撰 如萬行中說。...

供五百羅漢儀軌

【施主至。客堂應酬。即報方丈。次令照客。捧香儀點明...

禪門鍛煉說

禪門鍛煉說 江西南康雲居山真如禪寺晦山戒顯著 堅誓忍...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觀心釋

已申如實不空義 如如演說不取著 攝彼名句及文身 融...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一卷(出烏波離所問經) 開府儀同...

佛說兜沙經

佛說兜沙經一卷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一切諸佛威神...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六...

【註音版】吉祥經

吉祥經...

【註音版】佛藏經

佛藏經...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 陳南嶽思大禪師撰 如萬行中說。...

說無垢稱經

說無垢稱經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序品第一...

供五百羅漢儀軌

【施主至。客堂應酬。即報方丈。次令照客。捧香儀點明...

禪門鍛煉說

禪門鍛煉說 江西南康雲居山真如禪寺晦山戒顯著 堅誓忍...

【佛教詞典】僧伽

(一)梵語 sajgha,巴利語同。略稱僧。意譯為和、眾。乃...

【佛教詞典】外外道

諸經論中,將各種外道大別為兩大類,一為外外道,一為...

小病從治,大病從死

生病能治治嘛小病從治,大病從死。原先我們醫療室有個...

念佛超度先亡,俱生西方

念佛法門,如如意寶珠,能隨人意,雨一切寶。但能懇切...

佛是大醫王,醫病亦能醫業

世間人之病,多多都是自己造者。即如令嚴之病,乃不知...

往生的人要先把生死業力沉澱下來

當我們面對過去的業力時,諸位!你就不能用業感緣起了...

慧律法師《讓你贏,我也沒有輸》

釋迦牟尼佛自認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沒有煩惱。...

悲智雙全的小猴子

在一座山林中,有只小猴子,非常天真、無邪、清淨,對...

念一佛就等於念十方佛

念一尊佛就等於念十方三世一切佛,何以故呢?一切諸佛...

窺基大師的故事

窺基的父親尉遲宗,是唐代左金吾將軍。母親裴氏夫人因...

人的生命動力是否都來自於慾望

昨天有位居士問我:人是不是活在慾望之中,靠著慾望來...

手上的戒指,未必能保證白頭偕老

張先生享齊人之福,娶了兩個老婆,大老婆年紀比較大,...

將心外求,捨父逃走

此句出自度門神秀禪師的示眾偈:一切佛法,自心本有;...

佔寺院或僧眾的便宜,這個千萬要不得

三寶物分佛物、法物和僧物。 佛物有供養物、受用物、獻...

【視頻】《佛說四十二章經》聆志居士

《佛說四十二章經》聆志居士

【視頻】《佛說四不可得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四不可得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