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首楞嚴義疏註經卷第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首楞嚴義疏註經卷第六(之一)

長水沙門子璿集

第五返聞真實證。此門次第合次那律。以是六根之耳根故。今以圓通義廣慶說相繼勅簡連環。故最後說。以表臻極真實故爾。若前便說。諸佛放光慶讚此門。即餘聖無功。若不慶讚。不表此門。是真圓通。故今科為返聞真實也 文二。一正陳修證三。一正敘因修二。一遇佛稟教。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梵音阿那婆婁吉底輸。此雲觀世音。從能所境智以立名也。值佛觀法。皆其所師。師資相承無相違耳。聞思修慧諸行通途。無有一佛不以音聲而化群品。無有一機不從耳根聞教解悟。由是彼佛教從此入 二如教修觀。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入流猶返流也。初觀聞性。返照離緣。不隨前塵流轉起滅。故云入流亡所。所緣聲相由不隨故。寂然不起。起即是動。既亡動相靜亦不生。以動靜境是耳家所取。今觀無性本無所有畢竟叵得。故云瞭然不生。即所取無相也。圓覺雲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復增觀行。所緣既亡。聞相不起。此能聞相即是聞慧。能所俱寂。故云聞所聞盡。此遣聞慧也。一根既爾。餘根亦然。亦是前文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圓覺雲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盡聞之處即思慧為體。名之為覺。此之覺慧屬第六識。是則舍聞而觀於義。今亦不住此盡聞處。更進觀行。觀破此覺及所覺聞。二俱不立。故名為空。此遣思慧。即前文雲。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圓覺雲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覺空之處思慧既盡。唯與修慧相應。觀行增微修慧圓極。故云空覺極圓。此能空修慧與所空覺亦俱不存。故云空所空滅。此遣修慧。即是前文解脫法已俱空不生也。圓覺經云。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生滅既滅。即結前三慧三空盡也。既展轉空。俱屬生滅。至此已極。故云既滅。無生真理寂常妙性瞭然明現。故云寂滅現前。故上文雲。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入無生忍。此乃圓觀聞性。無前境界。漸澄麁念。稍除細想。以至無念。如上文雲。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此即始從觀行至相似覺。名生滅位。入隨分覺證無生忍。名無生位。然此初證境界不可思議。與佛無殊。故經云。初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入此位後。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此之觀門。即是圓修一心三觀。今為從聞思修返照離緣顯自聞性麁念不起細念不生以至寂滅。挾空義說。是則一空一切空也。聞性顯處中道理現。名寂滅現前耳 二具彰果德二。一獲果德。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前寂滅現前是斷德。本覺妙心是智德。慈悲二力是恩德。既是圓修。三德圓證。故超世間凡夫出世三乘。此最上乘。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也。十方圓明者。證此境界。見十法界三種世間。無不是如。無不成佛。圓故無德不備。明故無障不盡。無緣慈悲是佛心相。具足眾德是德之首。勝中勝法故云殊勝。本妙覺心即是己心。與諸如來無二圓滿。今日親證。故名為合。合故得樂。故同慈力。一切眾生亦是此心無二無別。故亦彼合。合故見其本成佛道抂自流浪。故可悲仰。自下見應拔苦。皆由此二而流演耳 二明妙用三。一三十二應三。一標舉。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以如幻力。熏修聞思修慧。成金剛三昧。能破無始微細無明。圓證如來藏體。依體起用。隨緣能應入國土身。華嚴雲。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今言三十二者。以能感之類不出斯數。非所現應有限量耳 二列釋四。聖身四。一佛身。

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第十地菩薩。坐華王座垂成正覺。亦須別佛說教聞熏令斷最後微細無明。故觀世音。現第十重他受用身而為說法。言勝解者。於決定境。忍可印持。不為異緣之所引轉。此指最極根本無分別智將圓滿時。故名勝解。然此菩薩。登住已去雖為因位。便能現上位身為彼說法。以此圓證一位即諸位更無淺深。故能現耳 二獨覺。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麟覺獨悟。出無佛世。厭喧樂靜。獨處山林。資加二位名為有學。此後斷惑便證無學。約自乘理智將證未證。名寂靜妙明。菩薩現同類身。先稱本習。後令近佛 三緣覺。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辟支迦羅雲獨覺。亦云緣覺。前但自悟。今依教悟。觀十二緣。作流轉還滅二種觀法。以集諦為初門。未發真前名為有學。理智將圓。菩薩身同必誘令進也 四聲聞。

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因聞四諦聲教悟。故名聲聞也。發真之後三果三向。俱名有學。未發真前。在忍位中。用有漏智。縮觀觀四諦。作三十二行相。見道一十六心無漏道發。斷四諦下八十八使分別煩惱。證生空理。名四諦空。從初果後。進斷俱生。證滅諦理。名修道入滅。將登無學。名勝性現圓。現身說法令其速證。然後誘之。不滯化城令進大果 二天質二。一釋梵自在對。

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若有希欲心明開悟身光清淨生於四禪。不為欲界煩惱塵染。為現梵王。說四禪法出入禪支修證次第。令其離欲生於梵世。

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眾生愛統諸天。菩薩現為帝釋。說上品十善。令戒根清淨。生地居頂。住善見宮。為忉利王也。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欲身自在遊行十方。現二天身說法教化。即夜摩覩史天也。名自在者。慈恩雲。得異熟果。隨意所念勝下二天。下二天果依樹而得。今隨欲得。名為自在。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名大自在。不樂異熟果。樂自樂他。變為樂具而受用之。名大自在。然若止以化樂他化二天所配。即攝義不盡。故從慈恩攝四天也 二統攝鬼神對。

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天大將軍即天帝所管將也。分住三十二天。各領鬼神鎮護四方。

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四天王者。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於須彌山各居一埵。所領鬼神每王二部。共八部眾救護國界。

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天王太子即那吒之類。輔政統攝。跨握鬼物護世益人。菩薩身同。先令成就。後使厭離 三人位三。一帝王臣佐對。

若諸眾生。樂為人主。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王往也。人皆歸往也。四輪粟散皆人之王。以上化下。物無不從。

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長者具有十德。謂姓貴。位高。大富。威勐。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嘆。下歸。十德具焉名大長者。

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博聞強識。不求仕宦。居財大富秉志廉貞。故名居士。

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國域也。大曰邦。邦封也。有功者封於是也。邑即是縣。五官六官各有所典。皆為宰官。斯則葺治邦家。移訓風俗。剖判決斷。民無抂撓也。

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於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婆羅門雲淨行。咒禁算藝調養方法皆為數術。菩薩乘機現相。獎而成之。亦何物而不化 二出家在家對。

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尸羅雲戒。毘尼雲律。由依律法防非止惡。故名為戒。即二百五十戒也。

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尼女聲。即女比丘。持五百戒也。既戒德自嚴。軌物成化。進行彌速。遠出三界。

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五戒謂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為提謂長者等在家眾。受三歸已即授五戒。為優婆塞。經說。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此五。在天違五星。在地違五嶽。在方違五帝。在身違五藏。如是等世間違犯無量。若約出世。則壞五分法身一切佛法。以五戒是大小尸羅根本故。好學此者。現清淨男與說此法。優婆夷雲清淨女。亦近事女 三女主童身對。

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於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掌理王之內政。謂之內宰。政者所以政不正也。卿大夫曰家。天子諸侯曰國。天子后妃曰女主。諸侯曰國夫人。命者。夫尊於朝。妻榮於室。受命於后妃。故云命婦。大家者。后妃所師之女也。如曹惠姬。宮禁國圍。聲色增逸。不資聖化。曷慕清貞。

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於彼前現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童男童女。貞節越俗。標格於人。菩薩處之。勸勵彌篤 四鬼神三。一天龍藥叉樂神類。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天能厭樂。龍能怖苦。樂神蕩逸。藥叉勇健。各慕出倫。非聖不拔 二無酒疑神蟒形類。

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脩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修羅丑狀而多慢。疑神似人而戴角。蟒形田[蟲*殳]腹行之類。因多毀戒。微行惠施。墮此道中。各願出類。皆從其欲 三人非人等雜趣類。

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人身難得。見佛受化。非天之著樂餘之多苦。故樂修也。有形有色蘊。如下休咎精明等。無形無色蘊。如下空散消沉等。有想有四蘊。如下鬼神精靈等。無想無四蘊。即下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等。此上皆非人也。斯則形想雜類蠢物皆沾。必一其身。乘機即化 三結成。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以如幻力。熏聞思修成金剛三昧。證真起用自在如是。

二十四無畏。有難必濟。有危必救。恐怖獲安總號無畏。大悲為體 文三。一標舉。

世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由前觀行。證真具德。從體起用。令眾生得一十四種無畏功德 二列釋四。一聞聲離苦。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由我不觀所聽音聲但觀聞性。音聲自寂。聞相無生。塵境不拘。自然解脫。自既如是。故令十方一切眾生聞我音聲即得度苦 二遭難消厄三。一三災惡國難。

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本由四大分湛。旋令覺知。今複本聞知見歸湛。湛性圓遍無塵可得。塵火既歇何物能燒。故令眾生大火不壞。

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聲能漂蕩。如水騰波。觀聽旋真塵相不起。虛明寂湛何物能漂。故令念者大水不溺。

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妄想生滅。能殺法身。能害慧命。苟惑斷絕。真性無傷。故入鬼國鬼不能害。

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 熏修妄聞。成真聞性。一根亡對諸根亦融。心水虛明智光無動。誰為自他而當被害。故能觸物無滯游刃有餘 二鬼獄惡賊難。

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眾生藥叉羅剎鳩槃茶鬼及毘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 聞熏觀門成就精明。智照既融。法界圓遍。而無明邪暗永不能生。藥叉等類咸受幽氣。明能破暗。故令惡鬼目不能視。

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系枷鎖所不能著 塵累相縈如禁系。六根質礙如枷鎖。既而入流亡所繫礙不成。是故念者枷鎖解脫。

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聲能劫心。害善為賊。聲銷意淨慈力遍熏。平等在懷。善惡同貫。故令涉險賊不能劫 三三毒噁心難。

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眾生遠離貪慾 聲塵既亡色境銷歇。貪慾念慮擬從何生。故令眾生遠離貪慾。

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 音聲差別。三昧能純。塵既不生。根無所偶。順違之境不得。瞋恚之心自亡。故令念者離諸瞋恚。

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疑暗 消除塵暗。旋復真明。世界身心洞然無礙。一切唯覺。誰為癡暗。故令闡提咸生實信 三隨欲應求。

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遍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融通形礙。旋復真聞。所以不動道場涉入世界。身無限量遍至十方。紹繼法王種姓不斷。由三昧力福慧具故。應求男者皆無虛願。

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敵有相之女 六根圓遍。融通照明。含現十方無二無別唯一寶覺。名大圓鏡。復能承順微塵諸佛。受領含容無量法門不失不壞。名為空藏。以女德坤儀。資生承順。柔明貞正。相好圓備。由此念求故能生也 四稱名獲福。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現住世間諸法王子。有六十二恆河沙數。修法垂范教化眾生。隨順眾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所比多眾。方便權也。智慧實也。下能比一名。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週遍法界 先出所以。觀音所修從三慧入。是眾行之根本也。佛佛演教皆以音聲。機機領悟盡由聞慧。誰人出不由尸。何莫由斯道也。況能於聲塵而亡所得。複根結而歸真際。元明心妙。一多之境融通。本湛覺圓。彼此之名平等。以一切身即一身故。雲微妙。含容一身即一切身。故云週遍法界。此即福等之所以也。

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恆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世尊。我一名號與彼眾多名號無異。由我修習得真圓通 正比福等。謂由自證平等理故。遂令他得平等福也。由我下結所以也 三結成。

是名十四施無畏力福備眾生 如文 三四不思議。德用殊絕。非言智之所能及也。即顯大圓鏡體功德之相。然功德力用其體一也。以內蘊曰德。外施曰用。前雖隨機現應適時御物拔苦與樂。數仍有限。而未備陳自在現化無方之德妙妙無比難可思議。故今述也。文二。一標舉。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內德不充外用不起。以金剛三昧熏本四無量心。由斯果證。實德現前。故成四事俱不思議無作而現 二列釋四。一現形說法。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 此敘德本也。聞性本真非麁非妙。由絕待故。故云妙妙。非麁曰精離相曰遺。一根既返六根咸脫。故不分隔成一寶覺。下列所現雲。

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 標也。妙容多現。不可以形量拘。秘咒無邊。不可以言說取。此則由三昧力熏本慈無量心。現種種形。說種種咒。令諸見聞獲其妙樂。

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囉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 首出眾聖。法身也。臂能提接。化身也。目以導明。智身也。物無虛見。見必利益。故能救護 二無畏眾生。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由如幻力熏本等悲。故能一身現無量身。無量身現一身。十方微塵無剎不現。說一一咒。拔眾苦惱。無畏眾生得大自在 三舍寶求哀。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游世界。皆令眾生舍身珍寶求我哀愍 由三昧力熏本喜心。故能所游世界眾生見者咸生歡喜。不惜身財以求哀愍 四所求隨欲。

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由圓照力熏本舍心。既而果證。得以珍寶上施諸佛下及眾生。亦令所求世出世法無不隨願。此上喜舍二段。互言皆得。復次總上諸文對三觀者。由泯相澄神觀故寂滅現前。由起幻消塵觀故獲二殊勝。由絕待靈心觀故四不思議。亦是即空即假即中觀也。詳文可見 三總結釋成二。一結答所問。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圓照三昧者即一行三昧也。謂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系緣法界。一念法界。故云緣心自在。此即一經所宗首楞嚴定。文殊所讚。得真圓通。諸佛交光。同慶此說。後學至此幸冀留心。無謂聊爾也 二敘嘆得名。

世尊。彼佛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眼觀耳聽略舉六根之二也。或觀此聽聞。一根旋復。六用不成。故十方圓明唯一寶覺。由此得名亦遍一切 一慶說難思。正在觀音。旁兼餘聖。文四。一諸佛交光。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 耳根圓通五根總攝。稱可諸佛。說證皆同。及大菩薩阿羅漢者。即前二十五聖說圓通人。印說皆是無非圓通。故放寶光流灌其頂。林木池沼演法音者。既號圓通。彼我同暢。智周萬物。何法不宣。交光如網圓張大教也 二大眾蒙益。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 耳聞圓觀。頂觸智光。觀音三昧一時同獲。此則二十四聖同會觀音一門。皆得名為金剛三昧也 三雨華飾界。

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 法身體素。天龍之所忽劣。今將顯現。如空寶嚴。萬行集成。故華間錯 四合國宣音。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梵唄詠歌自然敷奏 根塵銷復法界圓成。故山河不現合成一界也。梵摩雲淨。具雲唄匿。正雲婆師。此翻讚歎 四佛勅文殊料揀三。一佛勅文殊二。一指說顯同。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 修行之要入實為期。今皆獲證。故無優劣。然有日劫相倍。故成前後差別。或可就彼各各得所。亦無前後之差別耳 二應根令揀。

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若以三科七大專門獨善隨根各入。此皆方便。若於此界。現在未來。設教通方。上中下機咸得悟入。永為眾生成道方便者。於二十五何門為勝。由先所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三摩提最初方便。故今令選通途法門。使其成就 一說偈料揀二。一奉旨伸敬。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文殊智德之主。言用莫測。斷割無疑。與奪眾心誰不緘默。故承佛旨敬而說偈 二正說偈辭三。一頌真妄雙源二。一略明真妄。將揀行門。先明真妄者。若無迷悟。豈有修行。蓋迷一真遂成諸妄。物不終否。故有悟期。悟逐根門遂分遲速。悟所極處名大涅槃。故下文雲。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由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菩提涅槃二轉依號。故先明也。文三。一唯一真元。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此顯一真性海。離名絕相。非真非妄。不悟不迷。唯一圓常餘無所得。即下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也。覺性週遍。甚深湛然。故如海也。下句重嘆。不可思議絕諸對待。故曰妙也 二因迷起妄二。一正明起妄。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圓澄覺體本來明照。妄覺不了認為所相。所既妄立而生妄能。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故名生所。非謂從真而生也。暗相既現。明性即隱。隱故曰亡。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世界初起。頑空先現。從妄想生。故云迷妄有也。如下文雲。乃至虛空皆是妄想之所生起。依空立世界者。世界之體即是四輪。皆依空有。如前文雲。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等。妄想凝結成外國土。妄心知覺成內眾生。依正既彰。總名世界 二貼喻釋成。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虛空暗鈍。體是不覺。不覺生覺如海一漚。起信雲。即依覺故而有不覺。下文雲。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法喻可見 二反妄歸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下文雲。汝等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震裂。良以妄元無本畢竟不生。故虛空如漚不滅而滅。三有如幻不無而無 二修證異同二。一理同行異。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同歸一理。理則無殊。行有偏圓。遲速不等。圓覺雲。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 二聖同凡異。

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若聖人根性。或是已證聖性。若順若逆。俱得入覺。更無淺深。初心入道。故須揀選取令速進。如上文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

首楞嚴義疏註經卷第六(之一)

首楞嚴義疏註經卷第六(之二)

長水沙門子璿集

二料揀諸聖四。一依塵顯悟門六。一色境。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 優波尼沙陀。因觀不淨白骨微塵。析色明空。塵色既盡妙色密圓。今此揀雲。色由妄想所結。染污真性。其體本麁。性是質礙。不能明徹。如何以此不明徹法而取圓通 二聲境。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 陳如。悟四諦聲妙音密圓。於是得道。今此揀雲。音聲不離諸雜語言。語言即是名句文耳。名句詮顯各有分限。以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即是字。為二所依。故非一能含一切也。伊猶是也 三香境。

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恆其所覺。云何獲圓通 香嚴童子。宴晦清齋。聞香入鼻。觀此無生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塵氣既滅。妙香密圓。今此揀雲。香之一法合有離無。既非其常。未為圓觀 四味境。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恆一。云何獲圓通 藥王藥上。因嘗眾味。了味無生。非即身心。非離身心。由味覺明。位登菩薩。今雲。味性本無。待根方覺。無根無味。故非圓通。味時者嘗時也 五觸境。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跋陀婆羅。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妙觸宣明。由是證果。今明。此觸因所觸身而得顯發。無所不顯。性非常定。故不圓通 六法境。

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 摩訶迦葉。因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於滅盡。妙法宣明。銷滅諸漏。今揀。雖稱妙法乃是內塵。憑仗此修。豈越能所。覺非能所。故非圓通。遍圓涉通也 二依根證入門五。一眼根。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 阿那律陀。因修樂見照明三昧。旋見循元。由斯得證。今雲見性雖有洞然照了之義。而又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傍觀三分之二。故云四維虧一半也 二鼻根。

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周利槃特。因作數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返息循空。因是得道。今雲。鼻息雖通出入。出入各據而不相交。支分既離。豈成圓觀 三舌根。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憍梵缽提。觀味之知非體非物。還味旋知。成無學果。今雲。舌入非是無端自有。由味境合方有覺知。境滅知亡。未為通貫 四身根。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畢陵伽婆蹉。因觀痛覺。覺清淨心無覺無痛。遺身純覺。獲無學果。今雲。能覺身根與所覺觸。互相假有。各無自性。義例相類。俱非圓觀。知無知異各有涯量。互不相冥。故為所揀 五意根。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須菩提。曠劫已來心得無礙。由是觀察。十方成空。空性圓明。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今謂。意根雜亂思念。若以寂定湛旋。畢竟無有知見。依此修行。想念何逃。亦可若望湛覺真明。必無知見。即無知覺明也。應知有知見者未脫妄想 三依識修斷門六。一眼識。

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舍利弗。曠劫已來心見清淨。由遇佛故。見覺明圓。光極知見。今揀。眼識雜在三和之內。窮其本性無相可得。自體不常。如何圓遍 二耳識。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普賢菩薩。本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得大自在。今揀。太高收機不盡。既法界為體。心聞為用。故洞十方。此由普賢因修大行之所感。故中下之機於斯絕分。故云不能入。以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方現其身。非同觀音觸物隨現 三鼻識。

鼻想本權機。秖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孫陀罹難陀。觀鼻端白。見出入息化為光明。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空淨。今揀觀鼻非為究竟。故云權機。若令攝心必成所住。真元無住。所住便非。經云。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四舌識。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 富樓那。辯才無礙。秘密法門。微妙開示。得無所畏。今揀。說法不離聲名句文。所開悟人須先成熟。不由無種便能入道。若散心說。但成有漏。非曰圓通 五身識。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 優波離。因持清禁。由是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無礙。今揀。持犯細行唯檢於身。身若不生。將何檢束。故於法法不能圓遍 六意識。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 大目犍連。因於修定。旋湛意識。心光發宣。得大神用。今揀。神通乃是宿因本有。由加行力之所顯發。何關修定軌則意識然後得生。法者軌則義。分別者意識也。意識念緣。分別一切。不離塵境。故非圓通 四依大歸性門七。一地大。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為非聖性。云何獲圓通 持地菩薩。因平心地。見內外塵。本無自性。不相觸摩。皆如來藏。今揀。地性堅礙有為。體非通達。不成聖性。故非圓通 二水大。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 月光童子。因作水觀。見身中水與外香水性合真空一味流通。得無生忍。今謂。此觀不離尋伺想念。豈是真實如如之性。覺觀即尋伺也 三火大。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 火頭金剛。觀多淫心成智慧火。身心煖觸無礙流通。生大寶焰。今謂。此由多淫生厭離故。觀成性火。此即厭求之心。豈稱圓照。非是真實離念之門。初機不合。故須揀也 四風大。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 琉璃光菩薩。因觀身心世界皆是妄緣風力所。動。風力無依本無所有。於動見不動。即證實相。今謂。風性是動。由動有寂。動寂相對。對即非真。豈同圓觀入流亡所 五空大。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 虛空藏菩薩。由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得無生忍。今謂。虛空昏暗無明所生。非是覺明。異於本覺。故須揀也 六識大。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 彌勒菩薩。修唯識觀。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今謂。識性念念生滅。攀緣不息。體非常住。若但亡境不亡其心。還成虛妄。豈是圓通 七根大。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大勢至菩薩。由念佛三昧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無生忍。今謂。凡是有為皆屬行陰遷變。念性生滅。正是無常。如何以無常因獲常住果。故非圓通。然念佛法門此方最要。雖云生滅。要因念想專注在懷。兼佛願力旦生淨土。生彼國已。進行彌速。即證有期。今顯圓根。觀音為上。抑揚之道。故須揀也 三頌觀音圓通三。一廣顯圓門四。一標嘆所入法。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 娑婆世界耳根最利。故用音聲以為佛事。由從耳根發識聞聲。引生第六識中聞慧。緣名句文。熏成解心種子。納為教體。故云教體在音聞也。教體既成。然後思惟修習。入三摩提。成大解脫 二略嘆能入人。

良哉觀世音。於恆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初一句總標嘆。次二句嘆三十二應。次二句嘆十四無畏兼四不思議。次二句嘆德號。妙音是體。觀世音是用。亦是真俗二諦。亦是自利利他。梵是淨義。釋成體也。海潮要不失時。釋成用也。救世下二句結嘆利益。初得世間安樂。終獲究竟涅槃 三廣辨圓通根二。一顯聞性二。一對辨真實三。一圓真實。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解脫德也。如前觀音所陳三昧所得殊勝。赴感不差。週遍皆應。十方者十界也。擊鼓者機動也。一時聞者應不失也。此則應身無量無感不應。故云圓真實 二通真實。

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 般若德也。前四句揀不通。口鼻下二句經文語倒。故先舉所例口鼻。後舉能例身根。蓋翻譯者略順根次也。隔垣下四句。正顯耳根不同前五。由是得名通真實耳 三常真實二。一正顯。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法身德也。聲於聞中自有動靜。說為有無。非謂聞性是有無也。世人若以不聞聲時號無聞者。聞性已滅。聲塵更起。遣誰更聞。是知聲有聞性不生。聲無聞性不滅。生滅既而遍離。由是得名常真實也 二釋成。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如前重睡心想不行。聞舂擣聲別作他物。此時豈憶靜搖。應知聞性不斷。故云不為不思無也。覺觀出思惟者。此既不與念想相應。即出覺觀思惟之表。譯人迴文不盡。故令語倒。覺觀即尋伺也。思惟即是遍。行思也。俱是心所皆不相應。故名為出。又覺是本覺。即聞性也。觀即是照。此即文順 二揀非顯是。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前二句。通明此方由聲教入。聲名句文能詮法義。眾生由此聞而解了。故云宣明。次四句正揀過非。苟隨聲教。不能亡緣入流返照。即迷本聞性循聲轉也。故舉阿難雖得多聞不能亡相。為聲所轉。生滅妄想無由得免。後二句結非顯是。旋流者返流也。斯則入流亡所。唯照聞性。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故云無妄 二明觀行四。一告語。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 金剛如幻已見上文。三世如來一門超出。故云佛母。又金剛空也。如幻假也。佛母中也二斥失。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雖持法藏。不能舍聞而觀自性。故成過矣。若將世間隨聲聞相持他佛法。不如返照自己聞性成真三昧故。雲聞聞 三正示二。一正明觀行三。一法三。一脫塵旋根。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見聞覺知之聞。隨聲而有。非本然性。如上文雲。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即因聲而有分別等。若能離緣觀性。聞相不起。動靜境亡。能所不拘。故名解脫。縛既無得。脫亦不名。一根既然。六根皆爾 二塵銷覺顯。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花。聞復翳根除。塵消覺圓淨 見聞覺知迷成翳眼。三界有法悉是空華。見聞體虛本不可得。復加幻喻。故起信雲。三界虛偽。唯心所作。上文雲。見聞覺知虛妄病緣。故有十方諸有漏國。翳除華滅。聞復塵消。妙覺明心顯然圓淨。此分證也 三覺極無礙。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淨極謂滿淨解脫圓也。光通達謂滿覺般若備也。寂照謂真理法身極也。三德既圓。三障永盡。如大夢寤。如蓮華開。返觀世間欲誰留礙。此極證也 二喻。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 幻師真性也。有隨緣義。故名為巧。幻法無明也。男女六根也。一機即幻法。機息幻無。妄滅根復。或幻師無明也。幻法心識也。餘同前配。所幻男女必有所依。喻真性也 三合。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 初句總標。次句合幻師。次句合男女。後二句合息機等。耳根無明若破。餘根亦破。故皆不成 二觀成利益。

塵垢應念消。成圓明淨妙。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一根若復塵垢自消。上文雲。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故云成圓明淨妙。此則三德圓顯。不縱橫竝別。故名為妙。後二句結成位。前句斷德未圓。後句智德備滿。互現可知 四勸修。

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勸復顛倒聞根返觀聞性。聞性圓成。菩提可冀。後一句結指印成 四結顯同此證。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前二句總指一切諸佛皆從此門得涅槃也。過去下別列三世。並引文殊皆同此證也 二重明差當。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自餘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塵勞。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 前四句頌佛令揀。成就下二句正指圓門。顯是雅當。自餘下五句。明二十四聖各隨所因事相而成觀行。皆是佛之威神。方便令其得道。非是久長修學淺深二機同入之法門也反顯觀音即是淺深二機同說同入久長修學之法門耳 三結願勸學。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但以此根修。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 如來藏即一體三寶。是所入之理。具足無漏性功德故。願加下五句正結願。但以下二句勸學。最後一句文殊指己選圓通心。真實無妄非挾情故 三時眾獲益。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身心瞭然。得大開示。觀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明瞭其家所歸道路。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恆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無量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一會之眾。根器各異。大小不同。前文。觀音說竟。諸佛放光互來灌頂。兼灌大菩薩及阿羅漢。受彼光者。一時俱獲金剛三昧。此即顯會二十四聖諸別觀門。一時圓入觀音修證。今此阿難及諸初心。聞說偈已。隨其位次悟入有異。阿難等方悟圓通。從耳根入猶未有證。故云明瞭其家所歸道路。其天龍眾及小有學大乘地前十恆河沙獲法眼淨。即入初地見道位也。性比丘尼是三果人。今成無學。未發心者其數無量。皆發道意即悟解大乘也 三辦離魔業行。前雖廣說圓通修證。凡夫始學障難尤深。況末代邪宗紛然競起。邪言惑正。魔辨逼真。濫述既多。朋流者眾。若不甄辨。妨正修行。故以戒定慧驗之。邪元自露。故九十六種外道。皆能修禪。而無戒德涅槃經云。魔尚能變身為佛。豈不能為四依菩薩惑亂世間。故佛廣說。若言聽畜八不淨物者。是魔所說。身外之物尚不許畜。何況淫盜殺妄根本貪嗔。世有愚人。為魔所惑。誹謗戒律言是小乘。自稱大乘無礙自在。下經廣破。此等竝是魔業。故佛深誡。是稱決定大乘明瞭之教。阿難大權。愍我將來必陷魔難。故慇勤致請。永為真誡耳 文二。一阿難觀時請問三。一敘所悟。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 圓通即是心所行路。故云心跡。領悟既深得無疑惑。未來多難。更欲伸陳。悲欣者欣今所悟悲後行人 二陳所願。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菩薩有二類。一智增。先取佛果後度眾生。二悲增。度生心切。故意留惑潤生三界。今願未度而度眾生。即悲增也 三述所請。

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此諸眾生根劣也。去佛漸遠時劣也。邪師說法難多也。此則時澆解昧。惑障尤多。修定攝心難為進趣。況遭魔惑。邪見彌增。加行修證如何無退 二如來廣為宣說二。一讚請許宣。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眾生末劫沉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 道場加行事理兩修。內秉戒根。外假心咒。內外相濟道力易成。為汝宣揚。當善思念 二正為廣說二。一自行離魔二。一總明三學。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毘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諸行或對機不同。此三決定須說。又是決定成佛之因。佛佛皆爾。故云三決定義 二別示戒學。以定慧二門前已說故。符律談常同涅槃矣。文四。一離欲因二。一正辨是非三。一標示。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淫為生死根本。反之則不續矣。圓覺雲。一切眾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二正辯二。一舉過顯非二。一欲為魔因。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魔不斷淫而修禪定。魔定順惑易得成就。功深者為上品功淺者為中下。雖不斷欲。而修定修福。隨福優劣。故成三品。以邪定力報得五通。以有漏福生天魔界。隨得少定。不辨邪正。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二未來多惑。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末世眾生。無正法眼。多被魔惑。廣行貪淫。假稱善友。誘化無識。失正遭苦。宜深察之不令得便 二結成明誡。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此戒雖與小乘名同。而持隨有異。此則一一內防心念。輕重等持。彼則事遂緣成。輕重隨戒。故云先斷心淫。故論雲。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與小乘持戒全別 三誡勸二。一重彰過患二一喻顯。

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秖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 戒定慧法能生法身戒根不完。徒修禪慧。豈有清淨妙體從淫欲生。沙飯異因。孰論劫數 二結失。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 非戒不禪。非禪不慧。戒根不淨。所習禪慧那得淨乎。以不淨故。雖有如無。戒定慧亡。自成輪轉。終非聖果 二勸令除斷。

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真持戒人尚無持相。豈令身心犯乎重禁。如下文雲。殺盜淫等。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二無。無二亦滅。是名妙發三摩提者 二結歸邪正。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正雲波卑夜。此雲惡者。波旬訛也 二離殺因二。一正辨是非三。一標示。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相殺相償。結詶連禍。苟或止之。故不相續。餘如文 二正辯二。一舉過顯非二。一殺為鬼因。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方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帶殺修禪。報為神道。功深福厚。為大力鬼。即五嶽四瀆係祠祀者。功淺福劣。列在中下。八部所管。及大海邊羅剎國類。因修定故。皆有業通迅疾無礙。不斷殺故。受此惡趣為天驅役。若不修禪及不修福但行殺害。直入地獄。無此差降 二未來多惑三。一正明。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殺生食肉。是眾生冤。如何不斷得菩提路 二辨異。

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 涅槃第四迦葉問雲。云何如來先許比丘食三淨肉。佛言。隨事漸制故耳。復有七種九種。今言五者。隨經增減。以意配數。佛以方便權許令食。非究竟說 三示過。

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似三摩地者鬼神定也。亦能令人知過去未來事。與善定相似。如起信說 二結成明誡。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 三誡勸二。一重彰過患二。一順明口過二。一喻顯。

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 塞耳修禪。高聲行殺。求不聞之道。彰彌露之苦。豈不悲夫 二況顯。

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岐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 生草不踐。非獨護譏。亦深慈念。草尚不踏。況損命也 二反顯身過二。一正明所離。

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游三界 絲綿裘毳眾生身份。身既不服。真解脫者。以不游三界詶宿債故。經語甚倒知之 二反喻所以。

何以故。服其身份。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穀足不離地 服眾生分。為眾生緣。辟穀求昇。尚有不至。況食況服能出離乎 二勸令除斷。

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份身心二塗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 心無貪慮。身不服行。斷性苟亡。自然真脫 二結歸邪正。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三離盜因二。一正辨是非三。一標示。

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不與而取。起心即犯。故云其心不偷 二正辯三。一辨其邪行二。一盜為邪因。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禪智雖現。貪盜不除。縱亡淫殺。亦落邪道。精靈妖魅及諸邪人。皆能惑亂令眾歸附。不惜衣食。盡命供給。若不修禪。直入地獄 二未來多惑。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姦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己得上人法。詃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姦欺盈抱。潛護如淳。詐偽充懷。隱藏若拙。苟求不與之利。詃誘無識之人。勐熾其貪。顯異其語。令彼愚者頓棄家財。仍遭王難。故云耗散 二示其正修二。一正示行緣二。一明正行。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 比丘依法循乞不自熟食。為舍貪過。深厭自生不戀三界。如旅泊人一往而已 二斥邪行。

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身雖出家。心不入道。假衣服以作相。販如來以造業。反毀具戒為權小。高現異儀為至極。誑妄愚者。入惡無窮。涅槃邪正品雲。我滅度後。是魔波旬。漸當壞亂我之正法。乃至作比丘比丘尼及阿羅漢等形。以有漏身稱是無漏。壞我正法。乃至說言。無四重僧殘不定舍墮懺悔眾學滅諍等法。亦無偷闌五逆一闡提罪。乃至若犯如是等罪亦無有報。如是說者竝是魔說。我佛法中。有犯如上等罪。應當苦治。若不持戒。云何當得見佛性耶 二別示轉業二。一正示方法。

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 殺生偷盜執對不亡。為三界緣。障菩提路。然身苦體能報此因。宿債苟除。世間永脫。故云長揖 二反結酬償。

若不為此舍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 前雲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今雲縱成無為必酬宿債者。此示業報不亡成無為後現有為身尚還宿債。況全未離有為。而欲妄逃業果。其可得乎。引證酬業如別處說 三結成明誡。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三誡勸二。一喻顯不斷。

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 灌禪定水於破戒巵。欲求滿果。塵劫不平。誰之過矣。豈不慎乎。斯則內德無實。外相惑人。戒器已穿。善法多漏耳 二勸令除斷。

若諸比丘。衣缽之餘分寸不畜。乞食餘分施餓眾生。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讚。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與眾生共。不將如來不了義說迴為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此文勸離四過。謂貪慢瞋癡。配文可見。心不起嗔。身不加報。故云二俱捐舍。以觀眾生及與我身平等無二。由是身心不加報耳。故云與眾生共。不了義說為己解者。不將佛方便說迴作自己心中獨悟之法以此詃惑無識初學。此文亦證不了教中得食淨肉。必至了教一切皆斷。不執不了教將為究竟說也。執權謗實亦此類也。楞伽雲。愚癡凡夫惡見所噬。邪曲迷醉。妄稱一切智說。暉解雲。無智之人。不了如來方便說法。而乃妄稱一切智人作究竟說 二結歸邪正。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四離妄因二。一正辨是非三。一標示。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提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 妄語之因起貪癡慢。如不斷此。故成愛見 二正辨二。一妄為苦因二。一對辨二。一顯偽作二。一標列設誑。

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 以愚癡心。起大我慢。因求尊勝。貪彼供養。此即愛見之惑強而且盛。因起妄語。稱得三乘賢聖果證。實得道果尚不許說。豈況未得而妄說耶 二結成招苦。

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一顛迦即是斷善根者。其大妄語與此罪同。涅槃邪正品雲。若有說言。我已得成阿耨菩提。何以故。以有佛性故。有佛性者必定得成阿耨菩提。當知是人犯波羅夷罪。何以故。雖有佛性。以未修習諸善方便。是故未見。以不見故。不得成就阿耨菩提。故知略不修斷白稱即是佛者。皆大妄語。犯波羅夷非佛弟子 二明真化二。一列化事。

我滅度後。勅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姦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四攝利人。作種種化。初同其道。後勸佛乘。盡為益他。非貪利己 二誡明言。

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末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 真聖利物終不可測。以承佛制不妄漏泄。此聖真因。唯聖自證故云密因。未學之前不可輕說。陰有遺付者不顯稱也。此開臨終密有表示遣囑弟子。如求那屈指事 二結責。

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 二結成明誡。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三誡勸四。一喻其不斷。

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修禪定之檀形。刻妄語之人糞。遙觀可意。近逼穢聞。欲求道香。終無得理 二舉其防微。

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 三乘所證為上人法。此文舉淺況深。餘小妄語尚不可為。況大妄耶 三重喻大過。

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直。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 初喻大妄止成苦本。後喻求道終無得理。如人噬臍了不相及。春秋傳曰。若不早圖。後君噬臍 四斷成叵益。

若諸比丘心如直絃。一切真實。入三摩提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一切時中。悉無虛偽。若斯人也真求道歟。豈不速至乎。若示相標形詐稱得道。內懷諂曲。外規名聞。豈曰修行。故法華雲。濁世惡比丘。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乃至衲衣在空閑。假名阿練若。當知是等盡行魔業 二結歸邪正。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首楞嚴義疏註經卷第六(之二)

 

上篇:首楞嚴義疏註經

下篇:請觀音經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勝鬘寶窟

凋勝鬘寶窟敘 原夫。所謂一乘之大車者。則是法王之寶...

佛說阿彌陀經疏

佛說阿彌陀經疏 唐海東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將釋此經,三...

觀音義疏

觀音義疏卷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此文既別...

彌勒上生經宗要

彌勒上生經宗要 釋元曉撰 將說此經。十門分別。初述大...

四明尊者教行錄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一(並序)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陳隋...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失譯附後漢錄 師子戲菩薩、師子奮迅...

【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佛說五母子經

五母子經 吳月氏國居士支謙譯 昔者有阿羅漢在山中奉行...

【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再譯...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卷上 元魏天竺三藏曇...

【佛教詞典】疑蓋之食及非食

【疑蓋之食及非食】 p1288 瑜伽十一卷七頁云:問:疑蓋...

【佛教詞典】三業清淨

三業清淨者:   一、身行清淨 謂身之所行,能防塞一...

不要把事物看成你可以永遠擁有的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

居士信佛不能破壞了家庭的和樂

居士,雖然皈依了三寶,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

戒殺為救災之本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今天是本寺地藏法會的第三天,我...

要對病人隱瞞病情嗎

問: 弟子正在學醫,在醫院裡難免會說謊,對病人及家屬...

記人之長,忘人之短

寧戚是春秋初期的衛國人,因無處施展才華而決定去投奔...

人生相報十大恩

1、父母養育之恩。十月懷胎,冒險分娩,精心餵養,嘔心...

歷代宗門大德開示觀心法要

五祖弘忍大師開示觀心 五祖弘忍大師開示觀心,曰:會是...

聖嚴法師:智慧與福報

有福報卻不一定有智慧;若無智慧,福報本身也可能會帶...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天下事沒有一個必然的,所謂我希望要做到怎樣怎樣,而...

率真俠腸的紫柏尊者

紫柏尊者(1543-160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諱真可,字...

孝子除障,助母往生

高朱氏,法名妙音,一九二九年出生,安徽省臨泉縣黃嶺...

佛經與道教的經典可以同時誦嗎

問: 道教與佛教我都很歡喜,知道其中的大智慧,但我一...

【視頻】《菩薩行五十緣身經》風柯月渚讀誦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不空罥索神咒心經》聆志居士念誦

《不空罥索神咒心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