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義疏註經卷第四(之一)
長水沙門子璿集
二破滿慈執相難性顯如來藏四。一致請三。一總述未了三。一展敬伸嘆。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 如來說法。大眾咸坐。欲有所問先起展敬。展敬之儀不離三業。胡跪合掌身也。恭敬意也。白言下口也。如來藏心不空不有即性即相。名第一義。是佛所證決定無妄審實名諦 二引喻述迷。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滿慈子善說法要。眾推無上。今聞佛說。未盡領解。猶壞耳者對微細聲遠逾百步。詎能明辯。第一義諦微妙寂滅。微細聲也。聞而不解與不聞等。猶聾人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逾百步也。說斯等法令我除惑。猶拘疑網未盡悔結。故引比也 二比論得失。
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 開悟者。如前獲妙本心常住不滅也。小乘有學方斷分別俱生全在。名習漏未除。滿慈無學斷盡俱生。此約小乘煩惱障說。問何故無學尚紆疑悔。初果之輩解悟不疑耶。答煩惱所知二障差別。人執法執輕重不同。故正理論雲。或有於境智不及愚。所謂凡夫善通三藏。羅漢不識赤鹽。以所知障障法界理。羅漢雖得無漏煩惱輕故。尚紆疑悔所知重故。阿難雖得開悟所知輕也。習漏未除煩惱重也 二別敘所疑二。一藏性生相疑。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前五句引所聞。即同圓覺剛藏雲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也。云何下五句敘疑難。即同彼云何故復有一切無明。彼反難雲。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今經無此難者。意已含故。復有牒而縱之責無窮過。即同下文別答違妨也。然剛藏所問。反覆成難。文聚一處。鉤鎖相連。如來答釋亦總示雲。世界始終念念相續一切對待。皆由分別生死垢心輪迴妄見。未離妄見而辨覺性。遂令覺性成諸輪轉。乃至結雲。如是分別非為正問。今經問既前後。答亦隨問。二經答意。廣略雖別大旨攸同。如彼經云。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等。此即責剛藏。不了圓覺自性絕諸對待生死涅槃猶如昨夢。遂引無明生死有為。反覆成疑。以難眾生本來成佛。故佛斥。此正是生死垢心分別妄見。遂令圓覺成輪轉也。由是舉喻。雲駛月運舟行岸移等。今經即以常說本性覺體妙明明妙。反而責之。以辨滿慈解惑之心。解則已知覺體本妙無明本空山河大地如空華相。夫何致疑。惑則能所妄分強覺俄起。三細為本四輪成界。遂有世界眾生業果相續。斯皆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故二經之意。問答竝同也。然此是法空門下疑難大節。最障修證。滿慈跡雖小聖。今經圓通述悟無非大途。故所陳難剛藏無異。學者至此請細觀之 二大性俱遍疑。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週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週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週遍法界 此約世諦水火性異。難第一義性相俱融。下文答雲。觀相元妄。無可指陳。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問相陵滅義 三雙結求誨。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攸所也。據說則本然清淨互遍互融。據今則宛爾山河。碩乖水火。莫知所往。孰是孰非。願垂慈誨。冀無所惑 二許宣三。一敘詮。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如來常依二諦說法。謂世俗諦勝義諦。今所說者異乎常說。謂勝義勝義諦也。一真法界中道實相。無法不收。無法不遍。上聖下凡情與非情皆成佛道。斯為極唱最後垂范也 二顯益。
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 方便教說。定性二乘無性闡提不得成佛如焦芽敗種等。今此會通。咸歸一乘究竟涅槃。涅槃經云。我於餘經說有聲聞不得作佛。非於此經作如是說。涅槃佛性即如來藏。亦名一乘。亦名首楞嚴。二經同味不亦宜乎。斯則會五性融三乘。了義極談莫斯為最。阿練若云無諠雜。首楞嚴王即諸佛之大寂定。名真無喧雜正修行處也 三勅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三佇聞。
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四答釋二。一答藏性生相疑二。一正答所疑三。一牒疑。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二正答二。一唯一真心。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一真如心。是佛常說。或名法界。或名實相。或如來藏性。或妙淨明心。一經之內尚有多名。況諸經耶。名雖有異一體無別。皆顯法界一相本來平等。三科七大。虛妄有生。虛妄名滅。生滅去來本如來藏。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死生。了無所得。若了斯旨。何山河之忽起有為之遷流耶。何致問於如來耶。故茲責問。已釋疑盡。此就真如門約體絕相以答也。性覺本覺指體也。妙明明妙顯用也。顯不由他故云性覺。性自覺故。性自明故。豈由於他。顯非有始故名本覺。本來覺故。本來明故。豈因始有。又體無改易故名性覺。相非生起故名本覺。體相寂滅心言不能及。故稱妙。靈鑒不昧昏惑不能暗。故名明。妙明明妙左右言耳。或可寂而常照故稱妙明。照而常寂故曰明妙。此顯法界一相真覺無二。圓覺亦云。一切覺故圓覺普照寂滅無二。古人所解各隨其意。云云在彼。不能具敘 二起諸妄法。即約生滅門隨緣成事以釋。文三。一總問覺明。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此之一問定其解惑也 解則不合致疑。惑則此非正問。問意雲。汝聞我說性覺妙明。為作何解。為此覺體本性自明名為覺明。為復覺自不明由覺他明明與覺異名為明覺。覺明之號由誰而立。故云汝稱等。此之二意。一正一邪。定滿慈答為得何意。得此則無疑。認邪則生妄。故此一問定其解惑也 二答由所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據斯答意。覺體自不能明。必須別假他明為其所覺。若無所覺之明。但可獨名為覺。不得兼稱覺明。若欲兼稱覺明。必有明為所覺。斯則但認於邪。以為妄法生起之本。佛之本意。覺性元明。必不因他而稱明覺。覺妙明妙覺圓明圓。明覺一相無二無別。此唯真覺更無別法。除一寶相餘皆魔事。滿慈起教。示自不知。妄認所明。遂成迷倒 三約計敘妄二。初且破滿慈能所執見三。一破真覺墮能所。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 初二句總牒所計。若汝執言。必有所明方稱明覺。若無所明無明覺者。佛即破雲。有所非覺也。意雲若有能所焉稱真覺。夫真覺者離能所相。見道偈云。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經云。不了心及緣。則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則不生。上文雲。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故知有所非真覺也 二破妙性非湛明。
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初一句別牒所明。若如汝言。必有所明方稱覺明。若無所明但可名覺者。次二句破雲。如來常說覺湛明性。豈得無明。若實無明。不合名為覺湛明性 三結示真妄二覺。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上句結真。下句結妄。性覺必有真明。故云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妄謂明異於覺。是故汝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以有所明方稱覺明。故解惑之見於焉可辨 二正顯迷真起妄之由二。一通明妄覺托真之相。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 真覺之體。本有妙明。不逐緣生。非由境起。本來寂照法界一相。故云覺非所明。因此真明。無明不了妄執為所。由是一念才起四惑俱生。本識初相莫不是此。起信雲。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於念。又云。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是此真明為執所認而立所明也。此即真如不守自性。為妄所見便為所相。如前燈光為眚所見便為圓影。此名無始住地無明。纓絡經云。四住地前使無法起。故寂極微細。即此所相也 二廣辨三相展轉生由二。一立因相二。一別示三相三。一異相。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起信名為業相。故論雲。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即有苦。果不雜因故。此經名為異相者。異有二義。一相望論異。謂不覺則動。覺則不動。動異不動故。二當體論異。謂此業相具能所故。有生滅故。今此文雲。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者。即當體論異也。真覺妙明本非能所相。無明不覺妄認為所。妄所成故妄能隨生。能所二心不相離也。無同異中熾然成異者。即相望論異也。一真之體。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故無同異。能所妄分。二相俄起。顯然成立相異無相也。亦名動相。異靜心故 二同相。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 起信名為轉相。故論雲。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轉者起也。轉前動心起成能見故。今言異彼所異者。能異即同相。所異即異相。欲異異相須立同名。前異於真。今異於異。待異立同。又麁顯故。亦名靜相。靜異動故。此靜待動。非絕待靜。故云因異立同 三無同異相。
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起信名為現相。故論雲。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此則梨耶三境現也。今雲同異發明者。由前同異二相相形顯發故。遂令心相轉麁能成外境。形對前二而立此名。非前靜相故名無同。非前動相名為無異。此則待同異之無同異。非絕待之無同異也。故云同異發明也。此之三相本識分齊。流注生滅念念不息。非凡夫二乘之所能覺。由彼一念無明所起。起信名為不相應染。唯佛究盡。故文雲。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覺。謂依菩薩從初正信發心觀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盡知。唯佛窮了 二總指釋成。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 如是三相。互相擾惱。互相雜亂。形待不息遂成勞倦。如勞目睛則有狂華。三相虛妄染污真性。故名為塵。汩清淨體令失明潔。故名為濁。濁之麁細名相五重。如下廣辨。皆由此三而為根本也 二辨果相二。一由因引果二。一由細引麁。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由前三細。引起四麁。謂智相相續執取計名也。此四正是二障之體。以妄想內熏境界外熏。因緣具足。由是方生。故云引起。染污勞累造業受報。輪轉無窮皆由於此。即煩惱道也。下業果眾生即後二麁。起信雲。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此即六麁也 二由內感外。
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起即是動。動即異相。異名差別為世界體。世為遷流。界為方位。前後改轉隔別不同。故名世界。皆由內有異相為本。故云起為世界。靜即同相同名不異。形前差別動亂。故名為靜即虛空之體也。虛空無差別動轉。由內有同相。對動之靜為此因故。故云靜成虛空。虛空下二句結由二相也。彼無下指現相。亦名現識。此就梨耶三相具足成就位。說名真有為法。以能成就八識六塵及根身種子等。前之二相雖亦有為。三相未具。能事未辦。故成就位方說有為。又此一相名無同異。濫前所說真如覺體亦無同異。故此特指是有為法。即知非是真無同異。無同異言真妄俱有。由此揀故無相濫失。然此三相。說雖次第起即同時。所感外器虛空及有情根。一念頓現。亦非前後。不可以說之次第而責現之後先耳 二正明果相三。一世界相續二。一辨其相二。一明四輪所起四。一風輪。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由前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即影明。能即妄覺。此之覺明全是無明。無明昏鈍遍述法界。即成空昧。故下文雲。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等。見即妄覺也。一明一昧。一動一靜。剎那生滅相待不息。於內生滅即名為搖。於外即成風輪初起。是故世界之初風輪為始。虛空即為世界所依。故下文雲。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也 二金輪。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無明生滅形待不息。故云因空生搖。執認所明堅持不捨。故云堅明立礙。於內即是覺明堅執。於外即成金輪次起。故云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知寶性因覺明有。是故眾寶皆體堅而用明也 三火輪。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前二句指前二性。為生火之由。於內則生滅不停。堅執不捨。於外則動搖不息。堅剛難壞。互相摩觸而有火生。如取火法鑽燧與木一堅一動。火能鎔散成熟萬物。故云為變化性 四水輪。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於內則愛明堅執燥心熾盛。於外則寶潤火蒸遂成流水也。如世蒸物必有污流。故一切業種非愛不生。一切草木非水不長。由是四性互相假藉體不相離。同一妄心所變起故。如虛空華不離翳故。愚人不了。心外執境。顛倒見故。然小乘宗。水輪在前。金輪在後。與此不同者。而不知風輪持水即是堅礙。約相在後。舉性在初。故風輪後即說金輪。又彼但知增上業感。而不知是何因種。以教非了義麁相說也 二明諸相發生。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火炎上而就燥。水降注而流濕。交互擊發。立成堅礙。火雖炎上而相擊發。終為水克。故大海廣而洲潬狹也。皆由妄性不常。前後變異。愛心多故成巨海。執心盛故成洲潬。嗔性生慢。執性生嗔。於色起愛潬中流水。違愛生嗔海中火起。水中可居曰洲。水中沙聚曰潬。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 外則水勢劣火。內則嗔增愛微。嗔復加慢。結為高山。
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外則土勢劣水。內則愛增慢輕。愛能生水。水能長養。技抽草木。嗔愛慢三互相滋蔓。異類成形。草木山川千差萬品 二結相續。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先從明昧搖動有風輪。風搖明立有金寶。金風相摩生火性。火蒸金潤有水生。水火相交。勢有勝劣。水勝火劣為海洲。火勝水劣。為山石。土劣水勝為草木等。外相雖爾。皆由內心。內心無變外豈差別。經且約外。故云遞相為種 二眾生相續二。一辨其相二。一明根塵創結二。一指前因相。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 明謂顯發。妄之顯發別非他緣。但由自己一念不了。能所妄分。以為過咎。覺明即能所也。所明既已成立。引生能覺之心。念念相續莫能離念。故真明妙理為念所礙。隱而旦廢。不能踰越而顯現也 二結成根塵。
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無明為因。所明為緣。展轉相形至無同異。於此一相分出根塵。根塵既偶。識生其中。根境識三為業之性。各自取吸不行他緣。故云不超等。即於前所明分出六塵。於前妄覺開成聞見等。由是前雲覺明為咎也 二辨生類初因二。一舉類總標。
同業相纏。合離成化 胎卵有情。要因父母同業相感。故云同業相纏。濕化有情。但因自己情想合離。合處濕生。離處化生。不由父母同業相感。故云合離成化。化即生之總名也。皆名變化故 二就因別辨二。一攬塵成種二。一情想所因。
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 見謂妄見。明即所明。因見有明。明能髮色。因明起見。見能生想。境與想異。異即違也。乃成於憎。色同於心。同則順也。遂生於愛。異則但想無愛。同則想愛俱行。由是受胎須資想愛 二結成種類。
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 種謂已受愛取所潤。即異本之種也。故云流愛為種。胎即正約現行一念識心生起之時。然種即想愛俱為種。胎即想愛俱為胎。經文存略。故各舉一也。父母與子三處情想。互相交合。互相遘遇。引發吸取界趣同業。令歸一處結成胎藏。故云交遘發生吸引同業。自業為因。三處情想為緣。羯羅藍雲凝滑。遏蒲曇雲疱。胎中前二七也。若至三七。胎卵即分。故約前二未分位說 二分為四生。
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 略即四生。廣即十二。如下廣辨。四生起時。業與情想相應之處。即便受生。故云隨其所應。情想合離四生皆具。今各舉一。據多分說。下經自有情想多少等。又卵殼中生。多分是想。如飛鳥魚龍皆迅疾故。故云想生。胎藏中生。情多想少。以情多重墜不能輕舉也。故云情有。濕氣中生。不由父母。但自情想與濕氣合。即便受生。故云合感。化亦自想懸想勝處。情愛彼境。即便化生。故云離應 二結相續。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沉。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情想不常。剎那變易。或先胎而後卵。先濕而後化。所有受報隨業善惡。故云逐其飛沉。捨身受身無能斷絕。故云眾生相續 三業果相續二。一辨其相二。一正辨三。一欲本。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愛慾情深互相纏縛。結滯難捨。故云不離。父母生子。子復生孫。子子孫孫續生不斷。皆欲為本也 二殺本。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彊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為貪故殺。用滋我命。以強制弱。殺害不止。故為殺本 三盜本。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不與而取。故名為盜。今非理食他。即奪其命也。以惡業故。同處一世。令怨對相值更互詶償盡未來際相奪不止。皆盜為本 二釋成。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釋殺盜也。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釋欲貪也 三結相續。
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殺盜淫三正是業道。皆由貪愛以之為緣。故此三種皆云貪也。業因苦果相生不斷。故云相續 二結答。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瞭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覺明妙體本有明瞭知性。即性覺妙明也。因本明瞭迷成所相。即因明立所也。故云因了發相。此之所相由妄分別。故云從妄見生。此即總結前來三種相續。皆由迷本真明妄成所相。所必生能。展轉麁著。遂成世界眾生業果次第遷流。皆不離一念無明妄覺也 二別答違妨二。一滿慈伸難。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妙覺明心與佛同體本來無妄。由乎強覺忽認所相便有妄生。佛今已得妙空明心。何時忽然復起諸妄。此即牒而縱之。責無窮過也。即同剛藏雲。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 二如來喻釋二。一約真如門釋。二約生滅門釋。初門泯相顯實。故約迷方空華。以喻無明及山河等元來不起體不可得。迷心翳眼雖有起滅。正方虛空了不移動。妄心妄境似有生滅。真妙覺明何曾變改。次門即攬理成事。故約金鑛灰木可鍊可燒。以喻果成惑滅。二門四喻。雖各不同。皆顯悟後更不再迷也。初文二。一迷除方正喻無明本空二。一正喻二。一問答迷本無因。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人聚可居。故云聚落。迷人眾生也。聚落如來藏也南性明也。北所明也。惑無明也。南相不動。惑故見北。性明無變。迷故立所。此迷妄出。故今徵之令知無生即見無明本空也 二問答悟後不妄。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悟人善友也。指示教行也。令悟十方如來也。滿慈於法有疑。於喻明解。故佛舉喻以問。令解法如喻 二合顯。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迷即無明。亦名為癡。亦名不覺。不覺即覺。故云性畢竟空。約真如門昔本無迷。約生滅門似有迷覺。覺即所迷本覺。亦即始覺也。覺迷迷滅者。始覺智起。覺盡無始妄念。合本覺時更無始本之異。唯一妙覺。豈更生妄。故云覺不生迷 二翳差華亡喻山河不實二。一約喻問答二。一待華愚慧問。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花所滅空地。待花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翳喻妄見。華喻山河。妄見若亡山河自滅。故下文雲。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消覺圓淨。空無華處故云空地 二顛倒狂癡答。
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勅令更出斯實狂癡。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真元無相。妄見起滅。見山河滅已是倒見。若待更起。斯同狂人 二反質結詶。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據汝於喻所解。不合更疑如來空覺生山河也。維摩雲。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若無增上慢。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是知。如夢勤加。空名惑絕。幻因既滿。鏡像果圓。凡是斷證當體斯旨 二約生滅門釋二。一喻二。一喻果成。
又如金鑛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 眾生覺隱如金雜鑛。諸佛覺顯如金一純。已入果海不重為因。故云更不成雜。然因果雖殊。覺性平等 二喻惑滅。
如木成灰不重為木 覺性如地。惑障如木。加行如燧。智照如火。涅槃如灰。燧動火起。木盡灰成。灰歸於地不重為木。修行智起。惑滅覺顯。顯處唯真。不重起妄 二合。
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菩提智果。涅槃斷果。雙合二喻也。然上四喻。二二同意。前就圓悟之理。生佛俱是本真。以成前文清淨本然皆如來藏與如來心不增不減。故舉迷方空華元來不起非後始滅。故法合雲。此迷無本性畢竟空。又云。空元無華妄見生滅。斯則以責滿慈見妄有滅尚是顛倒豈況復待習漏再生也。後約不壞修證因果之相。故說消鑛出金燒木成灰也。迷方空華。則始終元無。金之與灰。燒鍊方現。意雲圓頓之理雖齊。迷悟不妨成異。既有多生習障。還須背習顯真。真顯則究竟清淨。更無再迷也。若但用前二喻。則撥迷悟因果之相。便成邪見。若但用後二喻。即成眾生覺性本來不淨。失真常理亦成邪見。道理微妙。一喻難齊。故說四事各喻一法以盡其理也 二答大性俱遍疑二。一釋二本疑二。一牒疑。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週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徵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前既伸疑。今將答釋。故此牒舉 二正釋二。一寄喻略釋三。一舉喻二。一總舉喻本二。一標。
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虛空藏性也。群相七大也。真元無相。不守自性隨緣現相。故云不拒。發顯揮揚也 二釋。
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 此舉七事。可喻七大。隨義對法可知。霾風而雨土也。霽雨初止也。屯聚也 二略難喻相三。一徵。
於意云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 方法也。即明等諸法。彼即日等也。舉此諸相。以明七大相空都無實法。虛空無相。不礙諸相顯發 二難。
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云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是空明空應自照。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 如文 三結。
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此結即離俱無生也。又非日非空顯無生處。不異空日隨緣似有 二指法二。一相無所指。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花結為空菓。云何詰其相陵滅義 七相無生本自寂滅。既稱為妄。將何可指。指尚不得。仍使相陵。何異空華待令結菓 二性元不容。
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 七大性真元如來藏。如來藏中無水火異。於一妙覺。約何等義說不相容。猶如虛空體非群相。說何陵滅 三合顯二。一正合前文。
真妙覺明亦復如是。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 真妙覺明。合虛空無相也。汝以下合諸相發揮。汝心分別有空發明。妙覺明心隨現空相。地水火風。於汝心中。各各互發隨心各現。心中俱發七大俱現。又隨人各發人各見別。多人俱發俱現一相。此即真如不守自性。隨緣所現有種種相。上文雲。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起信論中。因熏習鏡現諸境界。亦此意也 二重喻俱現二。一正喻。
云何俱現。富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準的 七大體虛。如日之影。東西隨去。如分七別。隨方雖異不離一影。七大雖分不離一妄。東可為準。西復是何。如的是一。不合各去。若知是影。一多自亡 二正難。
不應難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雙云何現一。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一已是影。復現隨去。影復現影。何實可據而欲致難。唯一所明復現七大。大與所妄唯一影像。無實可得。故云宛轉虛妄 二約義廣釋二。一約體用正釋二。一約迷悟顯用二。一迷成世間相。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週遍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汝以分別色空之心。於真覺中而現傾奪。彼真覺性。隨成色空。互相陵滅。色空即地空二大也。二大既爾。餘皆例然。故云是故於中等。上文雲。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故於是中觀大觀小。圓覺亦云。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斯則眾生起無明風。鼓真如海。成八識波浪。變起世間種種諸相。為相所礙失於本心。故云背覺合塵有世間相 二悟成出世用。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悟藏體也。不滅不生無生智也。如來藏無相理也。理智冥契。故名為合。當爾之時。唯一妙心。無理智別。即始覺合本。無本始異。唯一覺故。故云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起妙用也。前五句標二種自在。不動下二句釋一多自在也。身含下六句釋大小自在。前二句正中現依。於一下二句正中現依正。亦是依中現依正。坐微下二句依中現正。餘句含在其中。可以意得。華嚴十種自在亦不離此。
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結所以也。下文雲。聞復翳根除。塵消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斯則無大小之可拘。非一多之可限。塵毛剎海。俱遍俱納。以性本然。至果斯顯耳 二約三諦示體三。一約非相以明真諦。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 非七大也心即識大亦即五陰。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非十八界也。攝十二處。
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非十二因緣流轉還滅也。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 非四諦及能證所證。
非檀那。非尸羅。非毘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波羅蜜多 非六波羅蜜也。
如是乃至 即超過因中三十七品一切因行果上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其等一切果德。
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 非如來等三號也。
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非涅槃四德也。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諦緣觀智及道滅六度已下。皆出世法。苦集十二緣三科七大。皆世間也。此上總非諸相者。即約真如門。顯真諦義。一切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以相待故但有名字。名字即空。今次第非者。初由無明故有妄識。妄識所變即有空界。空界現故結成四大。四大起故即有根塵。根塵合故遂有諸識。根境識三為業性故。乃成十二因緣流轉生死。為對治故即有出世觀智諸法。出世利鈍不同。遂分三乘次第。會三歸一即有佛果。果有能證所證。即分菩提涅槃。涅槃具德即有常樂我淨。是故展轉相由以立名字。各無自性。一切皆空 二約即相以明俗諦。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羅。即毘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缽剌若。即波羅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以是即俱世出世故 前約真如不變絕相。此約隨緣成生滅門。顯俗諦也。此即不離一真。隨染幻差別成種種相。非相現相。非名現名。隨世建立。不壞假名。故名為即 三約遮照以明中道。
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此約二門不二唯是一心。雙遮真俗。故曰離即離非。雙照真俗。故云是即非即。三諦一體。是故皆云即如來藏。且法界一如。本無名相。因迷有妄。對妄說真。真妄相形名言不息。隨名執相顛倒何窮。是故因言遣言以至無遣。初且以非遣相。次乃以即遣非。終帶名言。未極一真之旨。離即非即。無非不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顯一真法界如來藏心。故維摩經。三十二菩薩。說不二法門。皆以言遣相。文殊師利以言遣言。維摩大士無言遣言。方為究竟。此之三義亦復如是。又如天台釋法華十如是義。以一心三觀釋之。初言是相如乃至本末如。如名不異。即空義也。次言如是。相等點空性相即假義也。若言相如是等。即如於中道實相之是。即中義也。舉一即三。言三即一。諸法性相微妙如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二舉法喻結責四。一總責。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境界微妙。心言叵測。凡夫著事。偏小滯空。俱所知心。莫及斯境。故圓覺經云。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二舉喻。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琴等眾生也。妙音藏性也。妙指實智也。發起用也 三合顯。
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汝與眾生合前琴等。寶覺真心合前妙音。按指約喻指法。即無生智。合無相理。大用現前。即前雲。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乃至於中一為無量等。汝暫舉心等合前無妙指也。即前雲。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等。言海印者。大集經云。閻浮所有色像。大海皆有印文。喻佛如來法身性海普現一切妙用之光也 四結斥。
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無上覺道如寶所。小乘涅槃如化城。但戀權乘。不求究竟。得少為足。故發塵勞 二釋別疑二。一釋滿慈疑妄因二。一伸疑。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 顯體不二也。
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 指己猶迷。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 明佛障盡。
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障盡者必知妄始。故此問也。由滿慈最初致疑。既是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如來遂舉性覺妙明驗其迷解。滿慈既迷性明為所明。佛遂斥雲。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等。由是展轉相續流浪。皆由虛妄之所生起。雖知能所妄立。又疑妄從何生。故此伸問妄所因也 二答釋二。一總告。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 雖知諸法皆妄。猶惑妄有所因。故云餘惑未盡。現前諸事現見之事也 二別釋二。一明妄本無因三。一舉事問答二。一舉事。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 演若達多此雲祠授。本頭與鏡俱喻性覺。照面喻強覺忽生所相妄立。愛喻堅執不捨認相為真。既喜有相。反惡無相。故嗔己頭不見面目。真無形相。不順妄情。便生驚怖。執相迷性輪迴不息。故云狂走。魑魅山澤之怪也 二問答。
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心狂而走。無別所以。故無他故。強生分別。故稱為妄。豈別有因 二約法正明三。一就名責因。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 唯一真心本無妄法。
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 直明妄無因也。妄必無因。有因不妄。妄之一字甚好思量。若了此名。自無法起。復疑有因。豈非迷倒。如初一人忽然妄說。遞遞相承從妄說妄。及推其本。遞遞皆虛。乃至初人及與後人。二俱是妄。何者為因。故歷塵劫遞相誑妄莫之能悟 二引悟釋相。
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此文釋有二重。初約佛自悟釋。發明猶開悟也。佛雖開悟諸妄圓滅。尚不能返覺至妄本。以妄無因而可覺故。故云猶不能返如是迷因也。復將如是迷因一句連下句牒。應雲如是迷因因迷自有。意雲。若約妄法展轉生起而說因者。此即因妄說因。非謂妄有初因。故云因迷自有。既識迷之無因。則知妄無依處。說何為生而復有滅。此釋約佛自悟。無妄因之可返也。次約佛為他說不能返迷成悟也。發明猶宣辨也。雖佛廣為滿慈宣辨。尚自不能返迷令悟。故云猶不能返。如是下釋意如前。良由此理難明。人多惑甚。如為病眼說無空華。孰能領悟。為妄執者說無諸妄。誰肯信從。忽若了悟自知無因。將何為妄而有生滅耶 三貼喻況顯。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夢寤之人記夢中事。說雖可爾。取必不可。以所夢境畢竟無故。得菩提者。返觀因時滅諸妄惑。說雖可爾。畢竟無體可斷滅故。將何為妄而推其因。起信雲。覺心初起心無初相。又云。以四相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三提喻合顯。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狂故怖頭。因緣何有。頭無得失。狂自復行。惑性妄有滅生。真性何曾出沒。汝觀如狂之妄。今指何處為因 二顯真元無得二。一正明二。一勸息妄緣。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 煩惱為緣。能潤業故。殺等為因。正是業故。分別是識。能生煩惱。三種相續是所分別。分別此三故云三緣。三即緣也。或殺盜淫三之助緣。故三之緣也。分別既亡。業因不作。於三界中狂心自歇。故起信雲。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又云。以遠離微細念故。名究竟覺。念即分別也。由是一念不生即名為佛。即斯義也 二顯自真體。
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分別不生前後際斷。故名為歇。菩提雲覺。起信雲。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故云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既云不從人得。即顯不由他緣本自覺耳。劬勞修證本息分別只為顯覺。今分別既亡覺性自顯。故云何藉。然非謂全不修行兀然空坐。苟妄想宛然自謂即是者。誤之甚矣。言肯綮者。骨邊細肉也。莊子云經肯綮之未甞。而況大觚乎。若執惑有實體。不能達妄即空四相平等一切唯覺。便謂從麁至細斷盡無明方至妙覺者。何異解牛不能游刃於大窾。不能亡見於全牛。但解皮肉以至著骨。豈曰妙得牛理哉 二喻顯。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 五陰蓋覆也。
系如意珠 圓明覺性也。
不自覺知 無明不了也。
窮露他方。乞食馳走 五道流浪輪迴不息。
雖實貧窮。珠不曾失 雖流生死覺性常然。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 佛為開示。
所願從心致大饒富 大用現前。
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始覺合時。本不曾動。今無始靜也。法華中亦有此喻。彼約結緣。此約本有。意不同耳。
首楞嚴義疏註經卷第四(之一)
首楞嚴義疏註經卷第四(之二)
長水沙門子璿集
二釋慶喜難緣起二。一伸疑四。一敘所聞。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 如文 二正生難。
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 由無三緣方盡三因。因緣俱滅。菩提始顯。故云皎然明白。小乘開悟皆由因緣。故引昔悟以竝今說成此難也 三引他例。
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揵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 老梵志者。竝是年長。從外道來。聞佛因緣。翻邪入正。得成無學也 四結同邪。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捨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唯垂大悲。開發迷悶 因緣自然依假建立。菩提真性眾相都亡。恐相濫失。故此再疑。以洗物情 二答釋二。一正破疑情二。一推破三。一標質所疑。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若狂性因緣得除。不狂自然而出。所計不出斯意。故云理窮於是 二就疑互五破二。一雙破因緣自然二。一以因緣破自然。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 初二句牒。本自下二句定。自本也。然是也。頭本如是。無有如是之頭不是於本。故云無然非自。何因下破。可知 二以自然破因緣。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初二句牒。次二句破。若自然頭由因緣故得成狂走。亦應自然不失由因緣故而失其頭。本頭下四句結也。今既本頭無失。狂自妄出。狂之與頭了不相觸。何曾變改。而假因緣 二單破轉計自然。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 若汝執言。既非因緣即屬自然狂亦自然不狂亦自然者。初破狂自然。初一句牒。次一句定。未狂下二句破。如文。不狂下破不狂自然。初句牒。頭本下破。此顯一真之體尚無真妄之異豈立因緣自然。斯則亦顯妄無因也 三結歸悟旨。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無戲論。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 本真不動。妄自強生。說誰因緣及自然性。若知因緣自然俱是戲論。分別自亡真覺自顯。斯則正是我說三緣斷故即菩提也 二結示三。一俱盡滅生顯無功用。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 若有執言真心可得分別可亡。斯則菩提心生生滅心滅。但是生滅。無菩提生無生滅滅。方無功用。如圓覺雲。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此顯地上證無生理得無功用也 二縱立自然寄顯生滅二。一縱立正顯。
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設若我教。有自然者。豈存生滅名為自然。今汝所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何名自然。夫自然者必無生滅。故云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二舉況重明。
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舉淺況深也。世間人說生滅和合名和合性。非和合者則無生滅方名自然。豈況我教。有生滅者卻名自然。古人於此不言縱立。認真自然。斯則不唯增戲論心。反令圓文成外道教。焉敢聞命 三雙非二離正示忘情。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本然自然也。和合因緣也。二皆不立。故云俱離。此離亦離。故云俱非。此文語略。具足應雲離合離然之離亦復俱非也。藥病齊遣。空病亦空。圓覺亦云。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斯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無戲論耳 二廣斥執見五。一斥成戲論。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秖益戲論 若執因緣自然取佛果者。雖經劫數勤苦修習。終莫能及。故云尚在遙遠。憶持妙理。分別不亡繫念相續。但滋生死。不能無心忘照反聞聞性。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故圓覺雲。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故云秖益戲論 二引事驗知。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瞭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佛果菩提。若以因緣自然而可取者。汝於此義甚得明瞭。何不免難而速證耶。何假我咒方解脫耶。應知理觀兼修定慧雙運。豈但辨義說文而已哉。問阿難尚在初果。登伽何以卻證第三。答一約權實。阿難示跡。現多聞無功。故在初果。登伽實人。顯咒力功大。速證第三。二約根行。阿難圓頓根發。前文悟解。或入信住。登伽小機。雖得第三。望圓信住霄壤有異 三結勸真修。
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多聞無功。豈如定力。首楞嚴王名無漏業。得此定者。一切諸法皆如幻事。豈復能生憎愛二苦 四舉他為證。
如摩登伽。宿為淫女。由神咒力消其愛慾。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睺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 過去為婆羅門女。名為本性。今從昔號名性比丘尼。耶輸陀羅雲華色。出纏登伽也。授記耶輸也 五責隨塵境。
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彼尚女人。一修無漏便獲聖果。如何汝今厭離小乘志求大道。而以世間因緣自然戲論名相而自纏繞。隨逐根塵為境所礙不能超越。故云尚留觀聽上來破執破疑顯如來藏。約信解真正為真修之本。答最初方便竟。次下約依解修行成就止觀。為入理之方便。既能信解如來藏體週遍十方本性清淨絕名離相。我等云何修諸方便與此相應。故此第二明修行方便。文二。一阿難領悟祈修四。一嘆佛悲深二。一經家總敘。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消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重複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 因緣自然前已廣破。今復重釋纖疑不罣。故云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者。實相無相遠離戲論。今離戲論即悟實相。重複悲淚者。喜悟藏心故。恨無行法故 二阿難別嘆。
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出於苦海 超過一切世出世間。故云無上。佛諸功德大悲為首。故獨稱也。離垢末尼隨意出生賑給無盡。佛亦如是。故云寶王。譬喻言辭約事約理。故云種種方便。沉謂久淪生死。冥謂永覆無明。方便能開提獎能出。俱稱引導 二敘已得失二。一正敘。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 如來藏心。量遍十方。德含一切。雖信而解。非行莫臻。故此敘之。以彰得失 二喻顯。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 天王佛也。賜與開示也。華屋藏體也。雖獲信解也。門入修行也。行能通理故云門也 三正請修路。
唯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 捐棄畢盡也。疇昔往日也。無餘者。無明永盡二死已亡究竟之無餘也。願示我等如來本昔因地發心入涅槃道。即真三昧也。故云本發心路。攀緣妄想無始本有。故云疇昔。如何攝歛折而伏之令得佛慧。故云入佛知見 四佇聽慈旨。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如文 二如來廣陳修證二。一總告許宣二。一經家敘意。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髮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菩提之心。具悲智願智求佛道。務在修證。苟或不明。於菩提心名未自在 二舉義許宣。
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妙三摩提首楞嚴定。即真如觀。欲修此觀先須方便。方便若成真修可冀。故以止觀二門。名為發覺初心。即最初方便也。然此二門。三世諸佛修行證道同途之法。故華嚴雲。譬如有力王率土咸戴仰。止觀亦如是。一切所依賴。故此二法名為初心決定義也。一者審觀因地及與果心。起隨順行。即依真如門修止也。真如無相。向即心絕。故起信雲。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二者審觀煩惱結解根元。起對治行。即依生滅門修觀也。生滅法相染淨不同。起智揀擇。對治令斷。故起信雲。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毘缽舍那觀義故。修前方便未能相即。故名隨順。修之成就。即觀明止。即止明觀。止觀不二名為正修。即成三昧也。今是初修故名發覺 二別明二義三。一正明二義二。一因果同異門三。初標義總勸。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既能信解果海無念絕名離相本非生滅。將契此心。須亡生滅與之相應。故上文雲。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若異此者。即暫舉心塵勞先起。合塵背覺。豈曰正修 二約義顯非。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維摩雲。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尚不可以生滅說。況以生滅為因而求證耶。普賢觀雲。大乘因者諸法實相。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若不以止門相應。此生滅心終無暫息。若便以此心為修行者。因果相違終無獲證。如上廣破 三正辨行相二。一料揀因門二。一舉喻總彰生滅。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妄心如器界。所作性故。真心如虛空。理無為故。常無常性於焉可知 二就身廣辨虛妄二。一總明二。一示其濁因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湛覺無生。妄成所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於所明分為四大。於能覺派成六根。六根四大互相雜亂。於湛圓明汩成濁相。即同起信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名為阿梨耶識。從此識心變起世間。即是濁義也 二喻其濁相。
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 覺湛明性。
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 地水火風。
二體法爾。性不相循 循順也。法爾猶自然也。真妄染淨。性相違背。非使之然。法爾如是也。
有世間人 無明不了非出世智。
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也。
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容貌色心相也。汩亂也 二別明五。一劫濁。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梵雲劫波。此雲時分。法華論說。日月歲年總名為劫。乃至成住壞空不離時分。今此經中說劫濁義。謂迷真起妄。世界未形。但有虛空及與妄見。空見一體遍法界迷。未成二別。故云不分。又空未派為四大。見未開為六根。亦名不分。故次釋雲。有空無體。有見無覺。體即四大成質。覺即六根取。境既無此異。都成昏鈍。故名為濁。一念初起無明之始。時之初分。故名為劫。非劫末時之劫濁也。二見濁。
汝身現搏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身之質礙。由見聞知織水火風。執取滯著壅翳不通。遂現四微形相體質。身之覺知。由水火性織彼妄見。旋轉移易還復交替。分成六根覺聞知見。如緯織經。互相參雜。故名為濁。前則業轉。今現相也 三煩惱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六識分別三世遍緣。憶過去境。識現在塵。誦習未來諸有境界。能分別體。從前見濁覺知所起。所分別相即是六塵所現影像。故云性發容現。容即相也。離塵離覺。無相無性。互相交織擾亂相熏。名煩惱濁。即六麁前四也 四眾生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生滅是行。行即是業。眾生執愛但欲留住。業性遷流每常運動。一去一住一動一留。互相交織眾法生滅。名眾生濁。即造業相也 五命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命是報法。依業所引。第八識種連持色心不斷功能。名之曰命。前六見聞。元一本識。由六根異。遂成分離。識用雖分。體唯一種。斯則同中立異。異處見同。同異失准互相交織。於總報體便立命根。名為命濁。即業系苦相也。上之五重。皆由能所妄覺影明展轉相習。從細至麁。互為形待。次第轉生。溷真成濁。有此五義耳 二修因契果二。一勸揀妄依真。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生死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迷真起妄見聞覺知。返妄歸真常樂我淨。不循生滅妙證可臻。苟順塵勞真常益背。故勸擇妄依不生滅 二示修定旋覺二。一正示用心。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初習名止。成就曰定。初習後成。俱名為湛。起信雲。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境界不生見聞不起。漸澄漸伏麁垢自遣。圓覺雲。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淨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若能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得無生性為因地心。由是漸修入證登極。成圓妙果。修之次第。如天台圓頓止觀廣明 二舉喻貼釋。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真覺如水。見聞如濁。定身如靜器。定法如澄靜。砂如煩惱。泥如無明。地前名伏。地上名斷。究竟名精純。變現即起用。此即同前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乃至背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也 二根塵結解門三。一標義總勸。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勐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前第一義。令止妄心伏還元覺。即是修止。此第二義。令審詳煩惱觀察對治。即是修觀。先止後觀。法應如是。無明發業。愛取潤生。六識能作。第八能受。此唯觀門分別能知。故起信雲。所言觀義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故。圓覺雲。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同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等 二約義顯非二。一正顯。
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 根塵虛妄為煩惱宅。顛倒淪替莫不由斯。苟能識其根元知其結處。則可希冀乎解棼庶幾乎降伏耳 二喻釋。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墮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文顯可知 二正辨行相三。一總標六根過患。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六根為賊媒者。一引外賊。即六塵也。二起內賊。即煩惱也。內外惡賊能劫真性。若知根本。賊無能為。故涅槃雲。六入空聚當有六大惡賊必斷汝命。當即遠離。以根塵相熏。納識成種。無始相續莫不由此。不知調伏必為所害 二別示根用優劣二。一約世界流變總明功德三。一釋名辨相。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三。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 世界有三。謂眾生五陰器界也。揀非餘二。故標眾生。此一若超。餘皆解脫。前四句釋名。汝今下辨相。一切下結示。身中界也。貿遷世也。世界交織故云相涉。餘如文 二揀定方位。
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只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 界之體性依假施設。雖云十方。若以位次。決定明顯。東西南北。可為準的。餘皆不定 三流變成功。
四數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三變之義古今多解。各見其文不能具敘。今所解者。不加別法以變其數。只將今文過現未來。進動算位。便成一千二百功德。如第一位。三世四方宛轉十二。便成一疊。算位即是一橫二竪。已成過去。第二即變過去一世以為現在。進動算位。一竪二橫。成百二十。為第二疊。第三又即變現在世以為未來。進動算位。一橫二竪。成一千二百。為第三疊。能變之法既唯三世。所變之數亦止千二。故無增減。問經文既雲。世界相涉三世四方宛轉十二。何故變數。唯約世論。不以方說耶。答方體常定。世義流動。定故不改。動故更移。今既改十為千。變多從少。約世是順。方義不符。匪唯義不相符。抑亦疊數難合。經文明言流變三疊。豈非唯就三世說耶。問夫三世遷變。合從未來遷為現在。從現在世改為過去。何故此文返而說耶。答今約從微至著變少為多。已是十二。當為百千。故不可先約未來以對初疊。以未來未見數故。故須返對也。以變者是逆義故。下文雲。生從順習。死從變流。經文既言流變。故須逆增其數。此約眾生身中六根取境本分功能作用名為功德。非同法華持經所熏令成淨用。然染淨雖別。皆從本有熏力而成。故彼此文數量無異 二約根用優劣別示功德六。一眼根。
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前二句總告。如眼下正示。左右旁觀三分之二者。舉一方三百方中二百全近維二五十。一方既爾餘皆例然。今左右觀。各得二百全分近維二五十。共成五百。及全明三百。都成八百。三分言功者見三方也。餘皆可知 二耳根。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動有分限故說邇遙。靜非涯量故無邊際。俱耳家境。故此雙顯 三鼻根。
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出入中交共成三分。一分四百。闕於中交。故得八百 四舌根。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世出世智所知之境。唯舌詮顯。能詮言句猶可分限。所詮理趣莫能盡極。故千二百 五身根。
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合具違順。離但捨受。故云不知。今就知處。違順各四。故得八百。闕於離知。故少四百 六意根。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意能遍緣三世三性世出世法無不具足。文顯易知 三令揀圓根修證二。一正勸令揀四。一總勸詳擇。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 返妄歸真。真為流根。故云至不生滅。此則以覺心源名究竟覺也。欲得此覺。應選圓根為趣入之要。若圓聽十方。耳根最勝。意令選擇以入圓通。如下文雲。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 二別示功能。
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此是如來知時知機。令自選擇樂欲相應起隨順行。如下文雲。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故云日劫相倍也 三許為發明。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 具彰六根功德淺深。隨汝自意。審詳選擇。欲於一根得入三昧。我當為汝開發顯明令得增進無上聖道 四須揀所以。
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若約佛根無礙。六根總得圓通。即同殃掘經云。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了了分明見。乃至六根。皆作是說。故云亦無優劣。但汝下約劣根鬚揀。根非徑要。劫修無益。若得圓門日功倍勝。故一根返源六根清淨 二詶請廣說二。一伸請。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前佛所勸。意明。如來藏體清淨本然。由乎強覺分成六妄。若能返照。從一根門入一性海。法界一相。更無六一之異。故云深入一門六根清淨。今阿難將謂。六根有實元是一體。若是一體又何分六。故今請示一六之由耳 二廣釋四。一且破一六之見三。一況顯未亡法執。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一六之情正是法執。執根是實有一六故。阿難初果。雖破我執。尚有所餘煩惱俱生猶未斷故。況此法執是所知障無明住地。此障最細。名為根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二推破一六疑情三。一徵。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 如文 二破二。一破一。
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 若言一者。六用應同。眼合能聞。足應解說。今汝不然 二破六。
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 若言六異。應不相干。一處聞經二何欽問 三結。
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初三句結前互破。後二句顯無一六。根體元無。何一六之有乎 三釋成一六俱妄二。一釋成。
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消猶末亡一 圓明藏體非一六之異。無始顛倒六根強生。聞說解六又執是一。一六形待虛妄相生。沒於四流遷改不息。知見移易變一為六。故云淪替。雖得六銷猶未亡一者。據汝所解。雖欲除六而不除一。以執六根是一體故。又初果人。不取六塵名為六銷。執根有體。名朱亡一。般若云。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涅槃亦云。須陀洹人。雖生惡國。以道力故不作諸惡。不因六塵所惑。不造新業。或認六塵銷處見惑不生。執一無為果體。故云猶未亡一 二喻顯。
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彼太虛空。云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 太虛如來藏也。群器六塵也。異空六根也。法界藏體非一非六。由塵發知成六根異。塵若不緣根無所偶。六既不立。一亦不成。尚非同異之名。豈安一六之相 二廣明根結之由二。一別明六。一眼根。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粘湛發見 本一圓常妙湛明性。所相妄現分明暗殊。明暗相形動覺湛性。性相和合執成妄覺。故云粘湛發見。斯則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也。
見精映色。結色成根 見精即妄覺也。能所相熏互相交織。根結便成。故云結色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既覺明相雜。粘湛合成。由是名為清淨四大。即勝義根也。
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勝義根色。屬不可見。而有對礙。故寄世俗根所依處蒲萄之相。表顯勝義奔取本境明暗之相。故云流逸奔色。下之五根大意皆然。故不細釋。例如此知 二耳根。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粘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聽精即妄覺也。既動靜互相擊發。鼓真成妄。失真湛性遂發聽精。卷彼聲影結影成根。聲性虛散。故須卷攝以成聽義。既卷成根。還如卷葉 三鼻根。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粘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通塞相發。覺明映香。於妙圓湛結成鼻處。香氣上騰。根垂下取。如雙垂爪 四舌根。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粘湛發甞。甞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恬變交。參妄真粘。合心境相。結攬以成。根約所依。相如初偃月 五身根。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粘湛發覺。覺精映觸。摶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離合觸摩。湛圓隨妄。覺觸相待摶取成根。能造所造二具八法。是不可見。寄所依處如腰鼓顙 六意根。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粘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妙圓無動。生滅妄陳。和湛成知。知還攬法。根境既結奔趣無休。以六根中隨一攝故。如前五根亦名四大。居在身中不彰外相。如幽室見。然此意根。本由生滅妄塵所結。妄塵不離妄覺影明。若以有色無色為諍論者。猶邀空華結為空果。故此所明六皆四大。無相違也 二總結二。一結由迷發現。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粘妄發光 性覺之體本有真明。由彼妄覺影明忽起。遂令真覺隱於精了失真照性。妄覺影明自相粘執。熏變擊發。結成六種知見之光。故此六根由迷發現。發現之相廣見上文 二結離塵無體。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甞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由境有根。如風起浪。境風不息識浪奚窮。故離塵境無根識耳 三正示入一之門。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 不隨六境也。
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粘應拔圓脫 圓脫圓銷也。執境成根。因根有礙。執心不起諸境自亡。既不相纏自然圓脫。下文雲。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故云伏歸元真發本明耀。楞伽雲。不了心及緣。則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則不生。妄既不生即發明耀。皆斯義也 四結顯真覺之理二。略標示。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見聞覺知由塵所發。畢竟無體。今非此等。斯揀妄也。明不下顯真。謂真妙覺明不循根境。即不逐緣生。不因境起。瞭然自覺。即是性明。圓覺亦云。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此亦揀非知覺顯是真明。豈依根塵而始顯發。故云寄也。由是寄故互相為用 二廣釋成四。一約人辨用。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 阿那律陀雲無滅。白飯王子。以多睡故如來呵之。從此精進七日不眠。則失雙目。佛令修天眼。繫念在緣。四大淨色半頭而發。見障內外明暗皆矚。照三千界如觀掌果。故云無目而見。
跋難陀龍無耳而聽 跋難陀雲賢喜。與難陀龍常護摩伽陀國。雨澤以時。國無饑年。瓶沙王年設大會報龍之恩。人皆歡喜。從此得名。難陀雲歡喜。為目連所降。無耳而聽未詳緣起。
殑伽神女非鼻聞香 殑伽亦恆伽。此雲天堂來。此河從無熱惱池南面銀象口出。流入東印度。主河之神。是女。故云神女。非鼻聞香未見其緣。
驕梵缽提異舌知味 正雲笈房缽底。此雲牛相。今經云。我有口業。於過去世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呞者。牛凡食後常事虛哨。時人稱為牛呞也。異舌者未見別緣。或可既雲牛相。即其牛舌也。而能辨了人所食味。故云異舌知味。
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 舜若多雲空。即主空神也。無色界天亦是此類。隨其所主亦無色質。既為風質者。此約體不可見。故云元無。以佛力故故能暫現。亦顯有定自在色無業色。也無色界天淚下如雨。正是此事。
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瞭知不因心念 得滅盡定大小俱有。然修意不同。謂滅六全盡七染分。摩訶迦葉入雞足山待彌勒佛。俱舍即雲已入涅槃。餘說入定。聖說雖爾。若例今經付囑阿難。故知入定涅槃俱不可測。既知身在已滅意根。圓明瞭知不妨作用。故維摩雲。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即斯義也。然上所說。欲顯真覺不假根塵。且引六人略以為比。於中有業報者。有修得者。有發真者。修得發真全是真用。業報所感以淺況深。俱是不由於根而覺知無失耳 二就法融體。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消氷。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三界萬法。皆由無明妄念而得分別。今六根既拔。塵無所粘。妄念不生性明內瑩。故得浮塵幻相器界虛空一體圓成歸無上覺。故下文雲。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又云。汝等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銷殞。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斯則萬法融真。一切常住。無情成佛復何怪耶。若謂無情不能起行無成佛義。斯則何異猶邀空華結為空果。法空智塞。我相見深。無情若使不成。心外有法宛爾。空談圓實。心語相違。豈不謬哉 三舉事例顯。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 此則近以世人六根隔越不相通用。尚有知覺同者。豈況真覺須假根塵耶。六根無辨故云黯然。頭足不分故云相類。若以手摸。頭足明辨與見無異。故云知覺是同 四指妄結真。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消。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初二句指妄。謂從根境緣所生見故云緣見。不明下結真。謂不逐緣生。不由境起。湛然常照。明不能發。暗不能昏。純一真覺內瑩清淨。此體發現。根塵識心一時圓妙。故前文雲。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二別破疑情三。一真識斷滅疑二。一阿難伸疑二。一牒所聞。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 如文 二敘疑難四。一舉果常住。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菩提雲知覺。即智果。涅槃雲寂滅。即斷果。離偽妄無遷改。故曰真如。照察不變。名為佛性。菴摩羅雲無垢。離障所顯。即白淨無垢識也。不與妄染相應。含藏無量功德。名空如來藏。能現身土。離倒圓成。鑒周萬有。名大圓鏡智。七名雖別一體無殊。堅固凝然常住不動。如金剛也 二顯因無常。
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 離塵無體。六根皆然。故前舉見聽。後指意根。猶如者指辭也 三進退成疑。
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 因緣所起自體本無。故云畢竟斷滅。進退推求無我心者。以分別不亡真覺難顯但有斷滅不覺妙常。故云將誰立因求無上覺 四結難求示。
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唯垂大慈。開我蒙悋 如來說有湛精圓常。洎今所推唯是斷滅。明言雖有。考實元無。若此相違。真實何在。豈不同於兒戲之論耶 二如來為斷二。一斥迷許說。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分別見妄能所強生。為顛倒因。迷常執斷。名為真倒。今以現事。驗令知悉無執斷滅。故云當除汝疑 二約事廣明二。一約聲塵顯其倒情二。一問答二。一約根問答二。一問答有無。
即時如來勅羅睺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鐘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 二問答所以。
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消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擊鐘三問。審定稱聞。欲轉問宗。又令重釋。一則斥成嬌亂。一則顯其性常。令知生滅之中有不生滅。不因聲滅。不因聲生。生滅圓離即常真實。斯則瞭然常住何斷滅之有乎 二約塵問答二。一問答有無。
如來。又勅羅睺擊鐘。問阿難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少選聲消。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有頃羅睺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少選猶少頃也。有頃猶頃剋也。皆時之少分也。三問三答。只是定其言聲 二問答所以。
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消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問聲有無。令釋所以。前答聞之有無。亦以鐘聲起歇為釋。今答聲之有無。亦以鐘聲起歇為釋。將驗其情隨言印順耳 二斥破。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 斥破意者。此聞若因聲有。則不離聲。若離聲有。此是真聞。汝今但執隨聲之聞。此聞既不離聲。只合是聲。不合名聞。又言是聲。又言是聞既隨言印順。故成矯亂 二就聞性破其斷見三。一正破三。一破其執斷。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云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 初二句牒其所計。若實下五句破其斷無。若實此聞隨聲而滅。則汝一身應如木石。再擊鐘時如何聞響。知有下五句對釋無生。有無之知。自屬聲境且不關聞。故云自是聲塵或有或無。聞性常然未曾起滅。故云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下二句反結有性。聞若實無證無者誰。既若知此是無聞者。驗知不滅。豈隨聲無 二顯其本常。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聞性不動其猶鏡明。聲之生滅正如影像。豈由影像有去有來令其鏡明為生為滅。故下文雲。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三結斥垂勸。
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鏡明不動。影像隨形。苟見像之去來而曰鏡之起滅者。倒之甚矣。聲聞無辨。斷常遂迷故此結勸不可更言離聲無性 二釋成三。一引睡人釋成不斷。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擣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擣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閑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 睡人。六識歸種。思覺不行。但任運聞。即真聞性。若唯約喻。睡人應無聞性。但約不隨根起非由作意。故是真聞。如下文雲。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故知即顯真聞。不須約喻 二例死者釋成不斷。
縱汝形消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形命雖遷。真常不動。妄識尚在。況乎聞性隨汝消謝 三結斥迷倒不循妙常。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隨塵生滅。逐念流動。無始至今未甞停息。不能於妙常寂絕念而游於真覺明亡緣而照。雜染流轉。生之又生。區區若。是何由取證 三結勸。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若能亡緣內照。不逐前塵。塵既不緣。根無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淨覺現前寂照明露。斯則守於真常根塵銷落也。想相即境。情即是根。根境識三俱能染污。障翳般若。於無生法不能明瞭。故名塵垢。今既遠離於法明見。即是證無生忍。故云法眼應時清明。於大菩提斯可希冀耳。
首楞嚴義疏註經卷第四(之二)
上篇:首楞嚴義疏註經
下篇:請觀音經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