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九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漫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又如彼龍王  恭敬禮時慶
 河濱眾飛鳥  環遶而行列
 逮希有寂義  將摧諸有者
 汝今得同彼  作寂之嘉慶

此時菩薩。已到苦行源底知無義利。受牧牛女人乳糜已。於河中澡浴相好圓滿。爾時去佛道漸近。有無量青雀之瑞。如本行經中廣明。此鳥正名搡沙。形似青雀而小者。方俗間所謂仙人鳥也。菩薩澡浴已。思惟諸法本寂心。明見大菩提路生奇特心。自知必能以大勢力摧壞諸有。是時復有無量無邊吉慶之事興於世間。汝今亦於秘密藏中。棄捨九十五外道中。種種疲勞形神無有義利之苦行。噉阿字一味乳糜。增益常命色力。以淨法水灌浴其身。明識心王大道將詣毘盧遮那坐道場處。故云得同彼慶也。

 猶如婆伽婆  樹王下時慶
 以慈心力故  破無量魔軍
 種種隨類形  遍天人世間
 汝今得同彼  作寂之嘉慶

世尊坐道場樹下。降伏天魔成正覺時。一切世間出世間。有種種慶嘉之事。如天樹王上春之月具足開敷。本行菩薩道時所有希願已得如意。即便普現色身。遍於世界開化眾生。又此中言魔軍者。梵本正音博吃芻。是羽翼黨援之義。今依古譯會意言耳。汝今發菩提心。當知已得安坐佛覺沙囉樹王根本之下。以如來加持神力遍伏魔軍。若從此堅固不動。逮見心明道時。即是初發心中便成正覺。以除蓋障三昧普現漫荼羅身。故云得同彼慶也。

 如善逝導師  住於波羅奈
 初轉最無上  法輪嘉慶時
 奇特未曾有  世間時分盡
 汝今得同彼  作寂之嘉慶

世尊以十義故轉正法輪。如花嚴等廣說。梵雲缽囉嚩娜覩嚩囉。是上妙義殊勝義。即是世間第一更無過上。故云最無上。復次世尊諸有所說。皆為大事因緣。故云最無上。一切世間初來未曾聞。亦不能轉。故曰奇特未曾有。梵本正雲奇希。今會意言耳。自度諸有。亦令無量眾生住最後邊身。乃至意生麁重之有亦令永盡。汝今亦爾。若於此生逮得除蓋障三昧語言陀羅尼。起自在神通時。亦能如毘盧遮那而轉法輪。故云得同彼慶也。

 如彼為利益  第一吉義慶
 福利所饒益  稱讚諸聖眾
 遍說具德尊  牟尼釋師子
 汝今得同彼  作寂之嘉慶

梵本雲係多翻雲利益。次雲吃[口*履]耶。此翻為利。迦囉儜翻為饒益。本名各異。傳度者無以別之。譬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雖復同歸於始。然有小殊也。初句為利益。亦是令利益之義。結成嘆佛偈。次句雲第一吉義。結成嘆法偈。次二句明供養修行所成勝果。總結嘆僧偈。次二句結成總結釋迦牟尼本行中七偈。以要言之。如是等一切功德。汝今已具得之也。世尊般涅槃時與成正覺時。無二無別。若就世諦。則雲三界虛空眾生福盡。是故晦而不言。然此中結會三寶及如來本行。即是大涅槃義也。此十一偈中具無量義。當廣諸修多羅分別說之。恐妨說漫荼羅義故。今略明訓詁而已。

金籌偈(梵本)

阿壤(引)曩(無智也)缽吒[口*藍](膜也)嚩瑳(佛子也)阿跛儞嘽(都根反決除也)爾乃(平聲仁者也)薩哆(二合)嚩(為汝也)捨邏枳(去聲善用籌也)昧(無害反)儞也(二合)囉折窣都(醫王也)曳(入)他路羯寫(如世間也)昧(無害反)補囉(引聲猶如也)。

佛子。佛為汝決除無智膜。猶如世醫王善用於金籌。西方治眼法。以金為箸。兩頭圓滑中細。猶如杵形可長四五寸許。用時以兩頭塗藥。各用一頭內一眼中塗之。涅槃金箄亦此類也。一切眾生心目。本有佛知見性。但以無智膜翳故。諸法實相不得明瞭現前。若令拙醫救之。非徒無効而已。或更增其翳膜。或傷損目瞳。如來方便具足善用金籌者。則不如是。如郢匠運斧盡力除垢。然於不可傷處則不令傷。若豪發之間盈縮失度。則為斷空所翳。不成無礙知見也。又此病眼目中見色之性。世間若有醫王若無醫王。法爾成就。但遇可治際會。則便開明。非籌藥之功今始創造也。法蓮有盲人譬喻。此中當廣說之。一切諸佛種種異方便門。究其旨歸悉皆意在於此耳。

明鏡偈(梵本)

缽囉(二合)[口*底]嚩(微[摛-禸+兒]反像也)麽莾耶(形也)達摩(法也)阿車(引澄也)輸(上)馱(清淨也)阿囊尾羅(不濁也)阿蘖囉(二合)係耶(二合)曩(無執也)毘邏必夜(二合)室者(二合離言說也)係都(因也)羯麽(業也)三母嗢婆(二合)嚩(引發起也一偈)翳文(如是也)壤怛嚩(引二合知也)伊[目*尹]瞞(引此也)達麽(法也)[嗨-每+(臼/工)]娑嚩(二合)婆(去)嚩(引無自性也)曩囊微[口*藍](不濁也)矩嚕(為也)薩怛嚩(引有情也)喇他(利也)莽賭[口*藍](無比也)勃馱喃(諸佛也)若多(生也)悉怛嚩(三合汝也)冒囉娑(心也)

 諸法無形像  清澄無垢濁
 無執離言說  但從因業起
 如是知此法  自性無染污
 為世無比利  汝從佛心生

梵本初句但云形像。然與無相法文勢相連。意明法無形像也。性本淨。猶如明鏡澄然清淨。無有穢濁而能普現眾像。當知此像不從鏡中生。不從外質生。不共生。亦非無因緣有。種種戲論皆不相應。亦復不可執取。但屬眾因緣耳。緣合不生緣離不滅。即言無常無斷無去無來。當知即像是鏡即鏡是像。若能如是解時。即見諸法實相。知心自性本無染污也。以之如鏡之心鑒如心之鏡。故說心自見心心自知心。智之與鏡無二無別。所以決去眼膜。正為觀如此法界故自明之。若與此相應時。即於普門漫荼羅。得除蓋障三昧。能為一切眾生作無比利。或云無對或云無稱。謂不可稱量也。以能自生心佛家故。是名佛心之子。從心佛生故。曰汝從佛心生。

法輪法螺偈(梵本)

阿捺也(二合今日也)缽囉(二合)勃哩(二合)[口*底](已後也)路羯寫(世間也)斫羯蘭(二合輪反)沫(無割反)唎多(二合)也(輪轉也)哆(引)演難(引救世者也)阿(引)布[口*束*頁]延(吹也)三漫多訥嚩(無害反二合普遍也)達麽(法也)商佉(螺也)莾(無也)努哆[口*藍](上也一偈)曩(無也)諦怛囉(二合)建吃灑(二合彼慮也)尾末[口*底]喇嚩(二合異慧也)[嗨-每+(臼/工)]喇尾(二合)商計曩(無疑也)制哆娑(引心也)缽囉(二合)迦(引)奢也(開示也)娑嚩(二合)路計悉泯(二合世人也)瞞怛囉(二合真言也)遮唎邪(二合行也)曩演(道也)缽[口*藍](勝也二偈)醫梵(如是也)吃[口*栗](二合)哆茸(作願也)勃馱喃(諸佛也)鄔跛迦(引)[口*履](恩德也)[口*底]擬(疑異反)也細喝(唱也差說也)諦遮(彼也)嚩馹囉(二合)馱喇(執金剛也)薩喇鞞(二合一切也)[口*落]吃鏟(二合)[口*底](護也)怛嚩(汝也)薩婆奢(皆常當也三偈)

 汝自於今日  轉於救世輪
 其聲普週遍  吹無上法螺
 勿生於異慧  以無疑慮心
 開示於世間  勝道真言行
 常作如是願  宣唱佛恩德
 一切持金剛  皆當護念汝

猶如字輪旋轉相成共為一體。如字輪者印輪身亦然。是故解圓鏡漫荼羅義時。即解秘密藏中轉法輪義。轉此法輪時。以一音聲。普遍十方世界警悟眾生。故曰吹大法螺也。梵音於普遍字中。即有聲義有吹發義。又有令彼普遍聞義。異慧是分別妄想之慧。無疑心即是疑悔永盡住於實智。以住實智故。即能必定師子吼。開示人天無上真言行道法。汝若能發如是願。於一切處一切時。為報正法大恩。宣布佛之恩德。即是如來所使。行如來事。是故一切持金剛皆護念汝也。復次汝之心王。於初法明道中。成佛轉法輪時。已有無量無邊金剛智印。周旋翼補共護持之。何況毘盧遮那究竟心王成佛時所有威勢。故當為此法故發大精進也。

三昧耶偈(梵本)

阿儞也(二合)缽囉(二合)勃哩(二合)[口*底](從今以後)諦嚩瑳(作佛子也)阿粃貳尾哆(不惜命也)迦羅儜多(半聲故也)阿缽[口*履](不應也)[口*底]夜(二合)[歹*勇]係(捨也)薩達摸(正法也)菩提質哆(菩提心也)沫怛缽囉(捨離也一偈)莾(去)瑳(上)[口*履]延(慳也)薩婆達謎數(上聲於一切法也)薩怛嚩(二合諸眾生也)曩忙(勿也不也)係且者也多(半聲利益行也)醫帝(此也)三昧耶係(戒也)三勃台(佛也)囉(引)契也(二合引)哆(引說也)薩怛嚩(汝也)蘇沒囉(二合)哆(善住戒者二偈)曳他(猶如也)娑嚩(二合自身也)貳尾單(命也)落吃鏟(平二合護也)怛他蕗吃鏟(引二合亦護也)伊迷(如是也)怛嚩(二合)也缽囉(二合)抳缽儞(二合首稽於也)虞嚧(引尊也)始史(二合弟子也汝也)室者囉絮瑜薄吉[口*底](恭敬也)嚩瑳囉(虔誠也三偈)阿[口*驃](毘庾反)閉耶(依教奉行也)薩坦(二合)多(諸有也)薩喇瞞(二合所作也)[嗨-每+(臼/工)]室旨(二合)帝(無也)囊(也)坦囉(疑慮也)坦莾(二合)娜(引心也判偈)

 佛子汝從今  不惜身命故
 不應捨正法  捨離菩提心
 慳悋一切法  不利眾生行
 佛說三昧耶  汝善住戒者
 如護自身命  護戒亦如是
 應至誠恭敬  稽首聖尊足
 所作隨教行  勿生疑慮心

前雲耳語言告一偈者。猶如僧祇家授六念。薩婆多授五時法。以此驗知曾受具戒以不。今此四戒如受具竟已略示戒相。當知即是秘密藏中四波羅夷也。如人為他斷頭命根不續。則一切支分無所能為。不久皆當散壞。今此四夷戒是真言乘命根。亦是正法命根。若破壞者。於秘密藏中猶如死尸。雖具修種種功德行。不久敗壞也。第一戒不應捨正法者。為一切如來正教。皆當攝受修行受持讀誦。如大海吞納百川無厭足心。若於諸乘了不了義。隨一切法門生棄捨之心。如聲聞乘中。若對堪作法人。心生口言隨捨一法。亦成捨戒。雖於具足毘尼不墮眾數。然非犯戒之罪。今此秘密大乘。畢竟無有捨義故。則成重罪也。又此一切法門。皆是大悲世尊。於無量阿僧祇劫之所積集。為欲普門饒益一切眾生故。而演說之。猶如字輪不可棄一。如聲聞乘人隨捨一事。猶固和合義斷喪失律儀。何況摩訶衍耶第二戒不應捨離菩提心者。此菩提心。於菩薩萬行猶如大將幢旗。若大將喪失幢旗時。即是三軍敗績墮他勝處。故犯波羅夷也。有人雖愛重三乘法藏心不棄捨。然作是念。無上大乘種種難行苦行。非我所堪。且當於小乘中而取滅度。或云。我當廣植善根供養三寶。長受人天福報。無上菩提是普賢文殊諸大人等之所行處。今我何能得之。如是等種種因緣。退菩提願。即是自斷命根。犯波羅夷罪。又此菩提心。畢竟無有可退義。故不同聲聞法中。乃至放捨三歸退為白衣外道者。佛亦慈悲愛愍聽詐也。第三戒者於一切法不應慳悋者。有人雖不捨正法不離菩提心。然於正法慳悋。不肯觀機惠施。亦犯婆羅夷罪。所以然者。因如來出世然後有是正法。乃至一句一偈。無非世尊喪捨身命為其僮僕然後得之。是一切眾生父母遺財。非獨為一眾生故。而今竊為已有故。此秘密藏中。同於盜三寶物也。略說法有四種。謂三乘及秘密乘。雖不應悋惜。然應觀眾生量其根器而後與之。若輒爾說諸深秘之事。令生疑傍斷彼善根。則於第四戒中犯波羅夷罪。其直爾慳財不肯惠施者。於十種方便戒中結犯。下品說之。第四戒勿於一切眾生作不饒益行者。此是四攝相違法。四攝是菩薩具戒中四依。初受戒時。先當開示此遮難。若能奉行者方為受之。不能奉行。則非摩訶薩埵。不得為受。所以然者。菩薩發一切智心。本為普攝一切眾生。為作三乘入道因緣故。而今反作四攝相違法。起眾生障道因緣。一切眾生亦同字輪之體。不得相離故。隨損一一眾生善根。或於彼捨饒益行。皆犯波羅夷罪。例如聲聞法中。隨捨七眾一人。即是不和合義。斷失具足律儀也。但隨煩惱之心。造淫盜殺妄等。而未損彼三乘善緣。猶如聲聞法中偷蘭遮罪。是方便學處中攝也。次下是阿闍梨教戒之語。佛說三昧耶者。梵本兼有此字。言十方三世佛。共說此三昧耶。同行一如實道。更無異路。今漫荼羅中。一切集會現為證驗也。梵雲蘇沒囉多。翻為善住戒者。以其善住三昧耶故。亦名善住戒者。即是異門說佛子之名。如護汝父母生身所有軀命。今愛此法身慧命。亦當如是也。汝今以受具戒竟。當至誠於彼諸尊作禮而退。自今以後凡有所作。當具依真言法教如說行之。同彼新受戒者一切事業。先當問師。勿得卒心專檀令生惡邪疑悔也。復次阿闍梨說持明藏中二部戒本。一一皆是真言。可以成辦諸事。如來以此加持諸弟子故。今此中諸偈亦爾。作法時當誦梵本。兼以字門而廣釋之。爾時金剛手。白佛言乃至同見佛世尊故。是因受具已竟。明真言門中無作功德也。如聲聞法中若受具足戒竟。如淫盜殺妄等是一一學處。各於三千大千世界一一眾生處。皆得無作功德。福河流注迄至命終。乃至不飲酒戒。於一切眾生咽咽。皆生無作功德。壞生掘地戒。於一切草木自金剛際以來。一一微塵各生無作功德。以此因緣故。雖具諸結使凡夫。得與無學聖人。同在應供之數共秉聖事。今此秘密藏中。以初戒故。於十方三世一切正法藏中。皆生無作功德。由第二戒故。於十方三世一切菩薩行中。皆生無作功德法。由第三戒故。於十方三世一切度人門。皆生無作功德。由第四戒故。於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及四攝事中。皆生無作功德。非獨以一期為限量三千為境界也。又聲聞一切律儀。因緣造作終。至無餘涅槃歸於灰斷。今此菩薩律儀。本從一切智生。終趣薩婆若海。本末究竟等皆如金剛。又如聲聞法中。雖有具足煩惱學無學等階次不同。然所發無作律儀。則無優劣之異。今此菩薩律儀亦復如是。雖復最初發心乃至四十二地階次不同。然一時普遍法界。發起無作善根。則與如來更無增減之異。復次如初發心時一切功德。即與如來等。從此以後經無量阿僧祇劫。於一念中恆殊進。轉深轉廣不可思議。以此義故。名為秘密藏中無作功德也。以之經雲。金剛手問此善男子善女人。入此大悲藏漫荼羅。獲幾所福德聚。佛言。從初發心乃至成如來所有福德聚。是善男子善女人福德聚。與彼正等也。此福非一切眾生思量分別之所能及。唯有諸佛乃能知之。今但示其入處。欲令領會圓意故。雲以此法門當如是知也。譬如輪王太子適在胎藏之中。已能持四天下使福德無減。八部群神皆宗敬之。何況紹灌頂位時所為利益。故佛言。由彼所有福德聚與如來等故。當知即是從佛口生佛心之子。其所在方。即為有佛施作佛事。猶如聲聞經中佛說。隨舍利弗之所遊行。於彼方面我則無事也。一切眾生所以供養親近如來者。以能出生無盡福慧故。而今此善男子善女人所有福德聚。與如來正等。是故世尊以大悲故。囑累一切眾生。若樂於供養佛者。當供養此善男子善女人。若欲見佛者。即當觀彼也。初入世諦漫荼羅時所有福德聚。與如來等。初入瑜伽深秘密漫荼羅時所有福德聚。又復與如來等。乃至廣說。隨入一一地位漫荼羅時。所生福德聚。皆悉與如來等。是中亦有差別亦無差別。以見如是金剛界故。名為金剛手。以見如是法界故。名為普賢。故此上手聖尊。與一切金剛菩薩眾。皆共同聲說言。我等從今以後。應當恭敬供養是善男子善女人。何以故同見佛世尊故。猶如輪王輔佐。以明識輪王種性故。見出興世間多諸義利。欲令七寶常不隱沒故。皆以至誠。禮敬胎中太子而衛護之。非以矯飾之辭也。瞿醯雲。阿闍梨如上所說作護摩已。用淨水灑諸弟子頂上。廣示漫荼羅位。教彼大印及明王真言。令坐一處持誦之。次教以香花。供養本尊及餘諸尊竟。次第而坐。師自誦般若經令彼聽之。次為都說三昧耶戒。汝等從今日。常於三寶及諸菩薩諸真言尊。恭敬供養於摩訶衍經。恆生信解。凡見一切受三昧耶者。當生愛樂。於尊者所恆起恭敬。不應於諸尊所懷嫌恨心。及與信學外道經書。凡來求者隨力施與。於諸有情恆起慈悲。於諸功德勤心修習。常樂大乘。於真言行勿得懈廢。所有秘密之法無三昧耶者。不應為說。大略如此。餘如供養法初品中廣明。如是教授已。各各示彼本尊真言印所屬之部。並為解說本曼荼羅。然後作最後護摩。護摩竟。更如法護身施諸方食。施畢洗手灑淨。與諸弟子以香花等。次第供養一切諸尊。誠心頂禮並乞歡喜。復執閼伽。各各以本真言如法發遣。或依本教。或以漫荼羅主真言。一時發遣准同請法。諸供養食當施貧人。不應與狗烏等食噉。所有財物。阿闍梨應取隨意受用。若不能用當施三寶。傘拂等施佛。塗香燒香等施法。衣瓶器等施佛及四方僧。若無僧當與七眾。其弟子乃至少分不得用之。若用犯三昧耶。如彼廣說也。爾時毘盧遮那。復觀一切眾會。告執金剛秘密主等以下。明漫荼羅法事時所要真言支分。阿闍梨宜應解了故。次說之也。將顯示如來語密之藏故。復普觀大眾而加持之。如生身佛將發誠實言時。或示廣長舌相遍覆其面。而告應度者言。汝經書中。頗見有如是相人而出虛妄語不。若摩訶衍中。或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今者世尊將說如來平等語故。明此語輪橫竪皆遍一切法界。故曰廣長語輪相。此相字。梵本正雲漫荼羅。前已開示普門身漫荼羅。今復顯示普門語漫荼羅。如如意珠寂然無心亦無定相。而能普應一切皆令稱悅其心。故名巧色摩尼。復從巧色摩尼身。出巧色摩尼語。示巧色摩尼心。普雨法財。滿法界眾生種種希願。如是應物之跡。常遍十方三世。以無量門植眾德本。無窮已時。住不可害行。即是於一切事業中。皆悉不可留難不可破壞之義。故名三世無比力真言句。此是總說諸真言所出生處也。至下文所明大力大護等。即是從如意珠輪所生出稱機之用。爾時一切大眾。自知心器純淨。又蒙如來不思議加持故堪受大法。即時以無量門。各共同聲請佛言。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據梵本。前時名迦羅是長時之時。如一歲有三分等。後時名三摩耶是時中小時。如晝夜六時之中復更有小分等。如有人言。今正是東作之時遇獲膏雨。宜趣時下種勿使失其機會。故重言之也。爾時世尊既受請已。將說大力大護明妃。故住於滿一切願出廣長舌相。遍覆一切佛剎清淨法幢高峯觀三昧。此中言出者。梵本正翻當雲發生。舊譯或云奮迅。出此廣長舌相。即是如來奮迅示現大神通力故。會意言之也。此三昧。於如來廣長舌相遍滿一切佛剎巧色摩尼普門大用中。最為上首。猶如大將之幢。故云清淨法幢也。梵雲馱嚩(二合)若。此翻為幢。梵雲計都此翻為旗。其相稍異。幢但以種種雜綵摽幟莊嚴。計都相亦大同。而更加旗旗密號。如兵家畫作龜龍鳥獸等種種類形。以為三軍節度。有處亦翻為幢。故合言之。若具存梵本。當雲清淨法幢旗也。如大將於高峯之上建立幢旗。備見山川倚伏敵人情狀。指麾百萬之眾。動止言一離合從心。以戰必勝以攻必取。若拙將暗於事勢又失幢旗。則人各異心敗不[打-丁+(旋-方)]踵矣。如是淨菩提心。為萬行幢旗亦復如是。住中道第一義諦山上。安固不動。以健行三昧普觀十方。悉見無量度門材性優劣所應用處。及與諸地通塞正道因緣故。能得攝持無量功德普護一切眾生。凡有所為不可阻壞也。爾時世尊作如是念。我從初發意以來。常以此勇健菩提心。護持正法及與眾生。於種種難行苦行事中。猶如金剛無有退轉。正為成就如是三昧。普護十方諸佛剎故。今我所願皆已滿足。作所應作正是其時。即時發遍一切如來法界。哀愍無餘眾生界音聲。說此持明法句。若我所言誠實不虛者。其有誦持修習。令其勢力與我無異。故名大力大護也。阿闍梨言。明是大慧光明義。妃者梵雲囉逝。即是王字作女聲呼之。故傳度者義說為妃。妃是三昧義。所謂大悲胎藏三昧也。此三昧是一切佛子之母。此佛子者。即是清淨法幢菩提心。如彼胎藏始從歌羅羅時。含藏覆護。令不為眾緣所傷。漸次增長乃至誕育之。後猶固勤心守護而乳養之。是故說母恩最深難可報德也。從此三昧起者。入住出時皆是不思議法界。非如世間禪定。動寂相礙有退失間隙時也。

南麽薩婆坦他(引)蘖帝[口*弊](毘也反一)薩婆佩野微蘖帝[口*弊](二)微濕縛目契弊(三)薩婆他唅(四)欠囉吃沙摩訶沫麗(五)薩婆怛他蘖多(六)奔昵也儞(入)闍帝(七)[合*牛][合*牛] 怛囉磔怛囉磔 阿缽囉底訶帝 莎訶

初句歸命一切諸如來。次句能除一切諸障恐怖等。是嘆如來一切大力大護之德。又次句嘆無量法門。毘濕嚩亦是巧義。所謂無量巧度門。即是法幢高峯觀三昧普門業用。今欲說此明妃故。先歸敬一切如來如是功德也。次雲薩婆他。是總指諸佛如是功德。欲令同入一字門故。次有唅欠兩字。正是真言之體。亦名種子。以下諸句皆轉釋此二字門。訶字是因義。所謂大乘因者即是菩提心。以一切因本不生故。乃至離因緣故。名為淨菩提心。是成佛真因正法幢旗之種子。上加空點是入證義。所以轉聲雲唅也。佉是大空。上加點轉聲為欠。即是證此大空名為般若佛母。正是明妃之義。於此虛空藏中含養真因種子。即是大護義也。復次佉字門。猶如虛空畢竟清淨無所有。即是高峯觀所知境界。訶字是菩提幢亦是自在力。以此二字相應故。猶如大將能破怨敵。又訶字門是菩提心寶。與佉字門虛空藏和合故。得成巧色摩尼。能滿一切希願。今此真言中闕此欠字。下文具有也。次句雲囉乞叉即擁護義。如人恐怖厄難若恃怙有力大人。或得高城深池之固。則泰然無慮。彼諸怨敵雖以種種方便。無若之何。行人亦爾。依倚菩提心王。以般若胎藏為城郭。猶如虛空不可破壞。即是轉釋前義也。次句摩訶沫麗。翻雲大力。訶字菩提心中。具足一切如來力。今與佉字合故。離諸繫縛無復罣礙。如虛空中風自在旋轉。故名大力。又訶字自在力。與佉字無量巧度門合故。猶如力士具足千種伎能。是故眾人無能勝者。故名大力也。第七句釋此大力所由。故云從一切如來功德生。言此大堅固力。本猶諸佛金剛種性生。又於無量劫以來。常以此訶字真因。具修法字萬德。一一皆如金剛不可破壞。今眾德已滿諸力悉備。復當以此法幢高峯觀三昧。大摧法界怨敵普護眾生。次即發誠實語。所謂[合*牛][合*牛]字也。[合*牛]是恐怖彼聲。所以重言之者。一摧外障一摧內障。復次外是煩惱障內是智障。若釋字門。如來以何法恐怖諸障耶。謂即以此訶字門也。下三昧畫即是具修萬行。上有大空點即是已成萬德。訶字即是法幢旗三昧。空點合故即是高峯觀三昧。訶字是一切如來種子者。上點是明妃之母。下畫是胎分日增。如是義故。適發聲時魔軍散壞也。次雲坦囉吒。是叱呵懾伏之義。如師子奮怒大吼時眾獸無不懾伏。亦重言者。是對根本煩惱隨煩惱。乃至對治一切煩惱。界內煩惱界外煩惱也。末句雲阿缽囉[口*底]訶諦。是無對無比力義。結持上文。以此因緣故。名為大力大護明妃也。莎訶是警覺諸佛令作證明。亦是憶念持義。如前已釋。

經雲。時一切如來及佛子眾說此明已。即時普遍佛剎六種震動者。謂大日如來發此普遍法界聲時。一切諸佛菩薩。以無二境界故。皆悉同聲而共說之。今此所加持句威勢具足。又以如來誠諦言故。即時十方佛剎六種震動。以明佛之大誓真實不虛也。六種震動義。餘經具說其相。今依此宗秘密釋中。六種謂貪瞋癡見慢疑六根本煩惱。一切眾生心地。常為此重垢所持不能自起。今以世尊至誠之所感動。悉皆甲坼開散佛種萌生。故云六種震動也。爾時一切菩薩。見此淺略深秘二種地動因緣。無不心自開敷。得未曾有。以微妙偈稱嘆大日世尊。而經雲。於諸佛前者。謂佛說此明時。十方世界諸菩薩等。各見彼佛前亦皆說之。是故同一音聲俱時領解。即寄此文證成大護之威力也。領解偈中。諸佛甚奇特者。具存梵本。應言奇哉一切諸佛。說此大力護。即是一一世界諸菩薩。皆悉同時領解十方一切諸佛所說真言也。以十方諸佛共護持故。猶如金剛城重固高不可昇。又環以湯池深不可越。是故一切諸作障不能侵陵也。由彼護心住者。謂諸行人能以此真言密印。守護身心而住。是故所有為障者。諸毘那夜迦惡形羅剎等自然退散也。又此住字若依梵音。亦在名。為鎮在其心。若作深釋者。言此淨菩提心人。以此明妃實義護心而住。是故三種重障諸惡羅剎等皆悉馳散。不能傷彼善根。下至生心憶念時。亦有如是力勢故。末句更結成也。

經雲。薄伽梵廣大法界加持。即於是時住法界胎藏三昧。從此定起。說入佛三昧耶持明者。梵音毘富羅是廣大義。謂深廣無際不可測量。如是諸法自體。名為毘富羅法界。諸佛實相真言實相眾生實相。皆是毘富羅法界。以此更相加持故。名為法界加持。復次如男女交會因緣。種子託於胎藏而不失壞。即是相加持義。如是諸佛國王明妃和合。共生毘富羅種子。為大悲胎藏所持無有失壞。故名法界加持也。世尊普遍加持一切眾生。皆作平等種子竟。即時入於遍法界胎藏三昧。觀此一一種子。皆是蓮花台上毘盧遮那。普門眷屬無盡莊嚴。亦與大悲漫荼羅等無有異。而諸眾生未能自證知。故名在聖胎俱舍。若出藏時。即是如來解脫也。世尊如是現觀察已。即時從三昧起。說三昧耶持明。三昧耶是平等義是本誓義是除障義是驚覺義。言平等者。謂如來現證此三昧時。見一切眾生種種身語意。悉皆與如來等。禪定智慧與實相身亦畢竟等。是故出誠諦言以告眾生。若我所言必定不虛者。令一切眾生髮此誠諦言時。亦蒙三密加持。無盡莊嚴與如來等。以是因緣故。能作金剛事業。故名三昧耶也。言本誓者。如來見證此三昧時。見一切眾生悉有成佛義故。即時立大誓願。我今要從普門以無量方便。令一切眾生皆至無上菩提。劑眾生界未盡以來。我之事業終不休息。若有眾生。隨我本誓發此誠實言時。亦令彼所為事業。皆悉成金剛性。故名三昧耶也。言除障者。如來見一切眾生悉有如來法身。但由一念無明故。常在目前而不覺知。是故發誠實言。我今要當設種種方便。普為一切眾生決除眼瞙。若我誓願必當成就者。令諸眾生隨我方便。說此誠實言時。乃至於一生中。獲無垢眼蓋障都盡。故名三昧耶也。言警覺義者。如來以一切眾生皆在無明睡故。於如是功德不自覺知。故以誠言感動令得醒悟。亦以此警覺諸菩薩等。令起深禪定窟學師子頻申。若有真言行人說此三昧耶者。我等諸佛亦當憶持本誓不得違越。猶如國王自製法已還自敬順行之。故名三昧耶也。持明者梵雲陀羅尼。明謂總持一切明門明行。乃至盡此三昧耶誓願以來。終不漏失。故名入佛三昧耶持明也。

南麽三漫多勃陀南阿三迷呾[口*履]三迷三麽曳娑訶

初句自歸命一切諸佛。如上釋。次句雲無等次雲三等。連下句言之。即是無等三平等三昧耶也。復次阿是諸法本不生義。即是法界體性。娑是諦義。迷是三昧義。麽是自證大空亦是我義。世尊證此三昧時。諦觀一一眾生心力普門漫荼羅皆等於我。是故更無待對無可譬類。名為無等也。三等為三世等三因等三業道等三乘等。即是轉釋前句。所以無等之意。呾[口*履]謂心如實相。一切塵垢本來不生。三世如來種種方便。悉皆為此一大事因緣故。即是除障之義也。結雲三昧耶者。即是必定師子吼說諸法平等義故。立大誓願當令一切得如我故。欲普為眾生開淨知見故。以此警覺眾生及諸佛故。是故此三昧耶。名為一切如來金剛誓誠。若不先念持者。不得作一切真言法事也。世尊以遍滿一切佛剎身語心輪。說此三昧耶已。一切諸佛子眾無不聞之。既聞是已。於一切真言法中不敢違越。所以然者。若菩薩於眾生諸法中。作種種不平等見。則越三昧耶法。若於此平等誓中。作種種限量之心。亦越三昧耶法。諸有所作隨順世間名利。不為大事因緣。亦越三昧耶法。放逸懈怠不能警悟其心。亦越三昧耶法。以越三昧耶故。有種種障生。自損損他無有義利。是故諸菩薩等。奉持此三昧耶如護身命。不敢違越也。

經雲。時薄伽梵復說法界生真言者。世尊前入法界胎藏三昧時。見一切眾生悉有菩提種子等同諸佛。故說入佛三昧耶持明。以此持明得入佛平等戒。即是託聖胎義也。爾時世尊復以普眼。諦觀一切眾生皆悉聖胎具足生在佛家。爾時無盡莊嚴亦復與如來等。從此三昧起已。即說法界生真言。又以普眼諦觀見此一一眾生金剛事業具足成就。爾時無盡莊嚴亦復與如來等。從此三昧起已。即說金剛薩埵真言。故此三種皆名三昧耶也。復次由入佛三昧耶故。於胎藏中不令夭折由法界生故。初出胎時離諸障礙。由金剛薩埵故。能轉家業備諸伎藝。又以入佛三昧耶加持秘密中胎藏。以法界生加持金剛菩薩二重眷屬。以金剛薩埵加持種種隨類之形。入佛三昧耶如蓮花藏。法界生如蓮花敷。金剛薩埵如蓮花成就復還為種。故此三種皆名三昧耶也。

南麽三漫多勃陀喃達摩馱賭薩嚩婆嚩句痕

達摩馱覩是法界義。薩嚩婆嚩是自性。亦名本性。句痕是我義。其句義雲我即法界自性也。以必定師子吼。言我及一切眾生皆是法界自性。是平等義。我當設種種方便。令一切眾生皆悉證知。是本誓義。以知我即法界自性故。能除一切分別開淨知見。是除障義。諸佛唯願憶持本願故。令我此身即同毘盧遮那法界自性。是驚覺義。當以字門廣釋之。

南麽三漫多伐折囉赧伐折囉呾麽句痕

初句將說金剛薩埵真言。故歸命一切金剛。即是從無量門持如來金剛智者。皆令憶持護念也。次句雲伐折囉呾麽句痕。謂我身即同金剛也。金剛即是法界自性。以成就大堅固力不可沮壞故。異門說為金剛。如來以普眼觀一切眾生金剛智體與我無異。是平等義。以眾生不自覺知故。從無量金剛智門。作種種金剛事業。要摧如是大障令至實際。是本誓義。如是實際名為無垢眼金剛眼。即是除障義。以此師子吼聲震動十方佛剎。即是警覺義。故名三昧耶也。復次真言行者。以初三昧耶故。得同如來秘密身口意平等之身。以第二三昧耶故。得同如來加持法界宮尊特之身。以第三三昧耶故。令此身土皆如金剛。與無量持金剛眾而自圍繞。佛說初三昧耶。為自受用故。第二三昧耶為成就法性身諸菩薩故。第三三昧耶為折伏攝受隨類眾生故。佛說初三昧耶為建立大悲胎藏漫荼羅故。第二三昧耶為作毘盧遮那阿闍梨事業故。第三三昧耶為執金剛弟子事業故。初三昧耶為加持如來眷屬故。第二三昧耶為加持蓮花眷屬故。第三三昧耶為加持金剛眷屬故。是故佛說三三昧耶也。次說金剛鎧真言者。為莊嚴金剛薩埵身故。行人已發金剛誓願。欲為一切眾生摧滅諸障故。以牢強精進被服金剛甲冑。且如六波羅密一一如實相。皆如金剛不可破壞。又一一度中皆具五度。是故周體密緻無有間隙。如六度者。三十七品十八空百八三昧五百陀羅尼等。皆當廣說。以被如來金剛甲故。旋轉六道出生入死。一切煩惱業苦所不能傷。若就淺略釋者。由行人以此真言自加持故。一切諸天龍等。見皆同於金剛薩埵身。遍體皆被金剛甲冑。堅密無際光如勐焰。是故一切為障者。皆不能傷也。

南麽三漫多伐折囉赧伐折囉迦嚩遮[合*牛]

伐折囉是金剛。迦囉遮名甲。如來以金剛眼普觀眾生。無不被此金剛甲冑。是故以誠實言而演說之也。以最初嚩字為真言體。嚩是諸法離言說義。若是戲論言說所行處。悉皆可破可轉無有堅固。是故以嚩字為體。次字皆轉釋之。何故諸法離言說。以生不可得故。何故生不得。以自性清淨故。自性清淨即是金剛薩埵身也。次明甲義。若法是造作故所成。當知但有假名。從緣遷變尚不能自固其性。況能蔽捍六塵利箭耶。今觀金剛體無盡莊嚴。皆悉離諸造作。是故堅固不壞。百非所不能幹。是故名為金剛甲冑。末後[合*牛]字即是無所畏聲。亦是自在力義亦是歡喜義。以定慧具足證此訶字門時。自知必能摧壞諸障普護眾生。是故大歡喜也。次說如來眼真言者。如金翅鳥王威力具足羽翮完堅。又得極明利眼於虛空中。俯觀大海如視鏡像。則能隨意自在搏獲諸龍。當知真言行人亦復如是。以此如來淨眼自加持故。漫荼羅海會當現其前。備見一切根緣及遮道法。由此金剛事業隨意皆成。故次說之也。

南麽三漫多勃陀喃怛他揭多斫吃蒭尾也嚩路迦也莎訶

右句義中。怛他揭多斫吃蒭是如來眼。次雲尾也嚩路迦也是觀義。言以如來眼觀也。用最初多字為體。多是諸法如如義。以一切法本不生故。即此如如亦不可得。是故如來觀一切法畢竟非如非異。雖不可見而亦明見。如諸佛者諸眾生眼亦然。若行者說此真實語時。則蒙不思議佛眼加持。漸得眼清淨也。

次有塗香等六種真言。皆是入漫荼羅修供養時所要故。於此品中說。

南麽三漫多勃陀喃微輸馱健杜納婆嚩莎訶

右句義中。微輸(上)馱是淨義。健杜是香。納婆嚩是發生義。所謂淨香發生也。以句初微字為體。於嚩字上加伊字之畫。是故轉聲為微。嚩字是金剛義離言說義。三昧是住義。如是定慧均等。即是住無戲論執金剛三世無障礙智戒。如是戒香。其性本寂無去無來。而常遍滿法界。故名淨塗香也。一切眾生雖復等共有之。然以未發心故。此香未發。我今已用此戒香遍塗法身。故能淨香普熏一切也。

次華真言。

南麽三漫多勃陀喃摩訶妹呾[口*履]也毘庾蘖帝莎訶

右句義中。摩訶妹呾[口*履]也。是大慈義。毘庾蘖帝是生義。所謂大慈生義也。以昧字為真言體。即是莾字加三昧畫。是故轉聲呼之。莾是心義我義。亦名大空。言此心蓮花。為妄我所纏不得增長。今自證知心實相故。從慈悲藏中。八葉須蘂次第開敷。故曰從大慈生也。復次淨菩提心樹王種子。從慈悲地中。滋長茷盛開萬德花。以方便故成實。故曰從大慈生也。當以字門廣釋之。

次燒香真言。

南麽三漫多勃陀喃達摩馱賭弩蘖帝莎訶

右句義中。達摩馱都是法界義。弩蘖帝是隨至義。亦是遍至義亦是逝義進不住義。譯雲遍至法界也。以句初達字為體。以眾生界本不生故。乃至法界定相亦不可得。如是法界。深廣無際不可度量。而瑜伽行人。恆殊勝進不休息故。身語心業悉遍如是法界。下至一花供養佛時亦遍如是法界。即是燒香義也。

次飲食真言。

南麽三漫多勃陀喃阿囉羅迦罪罪沫隣捺娜弭沫隣捺泥摩訶沫履莎訶

右初雲阿囉囉。是不可樂聞聲不善聲義。如人高聲喧聒。令聽聞者心不寂靜。次雲迦囉囉。是止前不善高聲。是恬漠寂怕之義。此中正以法喜禪悅為食義。是故寄此言之也。若就字輪之相。阿是本初義。以有此本初則有二種塵垢。謂煩惱知障也。由此二種塵垢故。則有戲論喧聒之聲。今以諸法本不生故。二種塵垢亦本不生。即是開甘露門成涅槃飯。故名阿囉囉。復次若人勤修萬行。望得如是法味。以造作故二障還生。非是常命色力真甘露味。今以諸法無造作故。內證之味不從他得。如食乳糜更無所須。故云止前不善聲也。沫隣捺娜弭者。凡西方享祭之食。上獻諸佛下及神鬼通名沫[口*梨]。其句義雲。我已飲食奉獻也。次雲沫隣捺泥者。此意言。受我所獻食已。當還與我妙食。如世間人以餚饍奉施福田。為令今世後世飲食無乏。故今以無盡法食。加持世間之供養奉施諸尊。還當與我所願。令常充足不死不生之味也。次雲摩訶沫履者。即是於諸食中倍加廣大豐美。以此料簡上句。雲我今所獻及與所祈。皆在極無比味無過上味。不求有量之食也。

次燈明真言。

南麽三漫多勃陀喃怛他揭多唎旨薩叵囉儜阿嚩婆娑那伽伽猱陀哩耶莎訶

右句義中。怛他揭多是如來。喇旨是焰明。次雲薩叵囉儜是普遍。阿嚩婆娑娜是諸暗。伽伽猱陀哩耶是無限量等虛空。意言。如來焰光普遍諸暗。等同虛空無有限量也。此真言以句初多字為體。如於心之實相。即是毘盧遮那大智明。普照世間無所不遍。言諸暗者即是無明。以無明本不生故體即是明。是故如來光明普遍諸暗。言等虛空者。以無明等虛空無量故。如來智光亦等虛空無量。乃至老死如虛空無量故。如來智光亦如虛空無量。如十二因緣者。一切諸法亦如是說。如是決定義故。名為燈明真言。以此加持燈明而供養佛。即是諸供中最也。

次閼伽真言。

南麽三曼多勃陀喃伽伽那娑摩阿娑摩娑訶

右句義中。伽伽那是虛空義。娑摩是等義阿娑摩是無等義。所謂等虛空無等也。如來法身。本性淨故無分別故無邊際故。等同虛空。然復有無量無邊不思議功德。非彼虛空。所能譬喻。故云無等也。復次阿娑摩是不等義。不等者所謂二乘。今既等同虛空。又等此無等故云等虛空無等也。以最初伽子為真言體。眾生界中來去亦不可得。法界中來去相亦不可得。以如來如去不可得故名為大空。以此大空性淨之水。用浴無垢之身。是為閼伽真實之義也。

次下有四真言。亦是曼荼羅阿闍梨莊嚴之相。故於此品中說。

初如來頂相真言。

南麽三漫多勃陀喃伽伽那阿難多薩發囉儜毘輸馱達摩儞闍多娑訶

右句義中。伽伽那阿難多是虛空無量。薩發囉儜是普遍。毘輸馱是清淨。達摩儞闍多是法界生義。此言如來頂相。猶如虛空出過數量普遍清淨。當知如是頂相。從法界胎藏生。非從世間父母胎藏生也。此真言亦以伽字為體。言如來髻相。無去來相同於大空。而一切眾生以去來相觀之。是故周於十方不能見其邊際。若行者以必定心。自知我之頂相亦復如是。是名佛頂真言也。阿闍梨自作毘盧遮那時。解髻而更結之。若出家人應以右手為拳置於頂上。然後說此真言以加持之。則一切諸天神等。不能見其頂相也。

次如來甲真言。

南麽三曼多勃陀喃伐折囉入嚩羅微薩普囉吽

右句義中。伐折囉入嚩羅是金剛光。微薩普羅是普遍義。言此金剛智光普遍一切。能除生死暗障。亦能映奪之者。則是如來甲義也。此真言以最後[合*牛]字為體。具足三解脫門。謂上有曩字空點是大空義。即是空解脫門。本體是訶字離因緣故。即是無相解脫門。下有鄔字三昧畫。以本不生故即是無作解脫門。如是三門。一切諸障所不能入。以此慧光遍嚴身故。名為如來甲也。撿密印。其中梵本似有殘缺。疑此是金剛薩埵圓光真言。更當訪餘梵本。

次如來圓光真言。

南麽三曼多勃陀喃入嚩羅摩履儞怛他蘖多[口*栗]旨[卄/娑]訶

右句義中。入嚩羅是焰光義。摩履儞是鬘義。以焰為鬘輪環不絕。故名如來圓光也。次句雲怛他蘖多[口*栗]旨。是如來光明義。此是明白之光。梵音與焰鬘之光其名不同。正用此[口*栗]旨字為真言體也。上有囉聲是塵垢義。下體遮字是遷變義。以入阿字門故。即是本無塵垢亦不遷變。即是如來常寂之光。又帶伊字三昧聲。言此常寂之光定慧具足。是故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阿闍梨以此加持身故。一切諸天神等。如來焰鬘遍被其體。威勐難覩猶如日輪。是故諸為障者不得其便也。

如來舌相真言。

南麽三曼多勃陀喃摩訶阿摩訶(二)怛他蘖多爾訶嚩(二合)薩底也(二合)達摩缽囉底瑟恥(二合)多[卄/娑]訶

右句義中。摩訶阿摩訶是大無大。義怛他蘖多爾訶嚩是如來舌義此舌廣長之相遍覆一切佛剎。故名為大。此大更無過上故。無可待對故。大相亦不可得故。名為無大。次雲薩底也(二合)是諦。達摩是法。缽囉[口*底]瑟恥多是成就。譯雲成就實諦法也。如來無量劫來。常修真實諦語故。得此平等語輪。成就實諦之法。所發誠言必定無異。故以最後多字為真言體。明如來所有語言。常如實相無誑無異也。阿闍梨以此加持身故。轉說法教皆如金剛。乃至能以一音遍諸佛剎。凡此諸真言等。皆當以字門廣釋之。

息障品第三

爾時金剛手。又復白佛毘盧遮那問世尊。云何曼荼羅畫時。為障者得除息。真言等持誦者無惱害。云何持誦真言果彼云何。此毘盧遮那如來所加持故。金剛手承佛神力斷大眾疑。及為未來眾生復發此問也。大毘盧遮那世尊言。善哉善哉大眾生能發此說。為大利益諸眾生故。我今當為開示一切隨汝所問也。佛言障者自心生。由昔慳隨順。為彼因除故。菩提心此念。若分別除心思有。菩提心念憶。持誦者離諸過者。佛言。一切障法雖復無量。以要言之但從心生。又由行者過去世隨順慳法故。今世多有諸障。當知亦是從心因緣生也。當知彼慳貪等是諸障之因。若除彼因諸障自息。此中對治即是菩提心也。若念菩提心故。即是能除諸障之因也。又復一切諸障由分別生。此之分別由從妄心。思有者思即是障。謂心中煩惱隨煩惱等。此中有字。梵音亦云生義也。心思有若能離諸分別。即是淨菩提心。由行者憶念此心。即能離一切過也。意常思惟不動大有情。能除一切為障者。彼當結此密印者。此即是前所說不動明王。此是如來法身以大願故。於無相中而現是相。護一切真言行者。若行者常能憶念能離一切障也。所謂不動者。即是真淨菩提之心。為表是義故。因事立名也。此明王閉一目者。有深意也。以佛眼明鑒唯一而已。無二無三也。其印下當說之。秘密主風當誦阿字門。亦有意。正取阿字為身。以此本無之字門而作我身也。無我作訶字心誦。塗香點作地七點。此風先想訶字在中。加七點而後蓋之也。方依嚩庾。以瓦椀蓋合之。於此瓦器大眾生彌盧思念。時時彼上阿字並點作。是風大縛繼先佛所說。謂造立壇時。或有大風為障。以露地立法故。當須止之。當想此阿字遍於身份之內。此字作金剛不動色。謂真金色也。如是想已。又心誦訶字。於風方(西北也)用塗香於地。畫作七小圓點。各如彈丸許大。如是作是用瓦器蓋之。於瓦器心想。即是上想阿字。以此字為金剛山而押之也。三千大千諸須彌山。合為一體而蓋其上。又當時時器上作此字。此阿是金剛不動義。加一點是遍一切處。令此金剛不動遍一切處。即是增廣之義也。水障法當思惟囉字。遍於身內作赤色大力焰。即是火焰之鬘。從內身而出遍於身上如鬘也。作大力可畏惡形。手執大刀印。作瞋形已畫地作雲像。或作龍蛇之像。用刀印斬斷其形雲即散滅。以云是諸水之所因依故也。隨所起障之方而作之。如雨從東來即於東方作也。或作金剛橛用止此風雨。其橛用佉陀羅木作獨股金剛。以金剛真言加持之。想同一切金剛而以打之。亦隨所在方面也。此應自身同於一切金剛。然後作之。作此橛是一股金剛。三股除邊支股即是也。其小者名金剛針。或一切障息。復說念真言。大惡不動大力本漫荼羅中住。持誦者作漫荼羅。中作形像。於彼頂左腳蹋彼。當除息去死。無疑惑者。復更明異方便。方便除一切障也。即是前所說不動明王。此不動明王本漫荼羅。即是三角漫荼羅其中黑色是也。持誦者想己身作不動明王之像。又於此中作法有二意。一者想不動尊在圓中而蹋彼上。也二者想自身是不動尊。即以本真言印加之。而蹈其上也。三角中畫彼為障者形。然後入中。以左腳蹈彼頂上。以大忿怒形加之。彼當應時退散。若彼違戾不受教不去者。乃至必自斷其命根。是故持誦者。當生慈心念言。勿令彼斷命也。然此中密意。所謂為障者。即是從心所生慳貪等法。能為行人作一切障事。今此不動明王。即是一切智智大菩提心。當知此心即是大力威勐。能永害一切隨眼等過。令彼永斷。即是死義也。如瑜伽所云說。佛初成正覺。大集會一切漫荼羅所攝三界之眾。有摩醯首羅者。即是三千世界之主。住三千界之中。心慢故不肯從所召命。而作是念。我是三界之主。更有誰尊而召我耶。復作是念。彼持咒者畏一切穢。我今化作一切穢污之物。四面圍遶而住其中。彼所施咒術何所能為。時不動明王承佛教命召彼。見其作如此事。即化受觸金剛(即是不淨金剛也)。令彼取之。爾時不淨金剛。須臾悉噉所有諸穢令盡無餘。執令彼來至佛所。彼復言爾等是夜叉之類。而我是諸天主。何能受爾所命耶。尋即逃歸。如是七返。爾時不動明王白言世尊。此有情何故犯三世諸佛三昧耶法。當以何事治之。佛言即當斷彼也。時不動明王即持彼。以左足蹋其頂半月中。右足蹋其妃首半月上。爾時大自在天尋便命終。即於爾時於悶絕之中。證無量法而得授記。於灰欲世界成佛號月勝如來。此皆秘語也。食一切穢。是噉彼惡業煩惱等垢穢滓渭之法。雲命終者。是彼一切心法永斷。入無生法性故於中得一切佛記。非是殺也。爾時諸天等。見三千世界天主。以不順諸順三昧耶故自取命終。一切敬畏自相謂言。天主尚爾我云何不往。即共詣佛所。於大漫荼羅中而得法利。時不動明王白佛言。此大自在天當更云何。佛言汝應起之。時不動明王即說法界生真言。爾時大自在者即復甦息。生大歡喜白言。甚希有也。我初召至已問佛。此夜叉是何等類我所不解。佛言是諸佛之主。我作是念諸佛一切之尊。云何以此而更為主耶。是我所不解。今乃知之。由此大王力故。令我現前得記作佛。當知實是諸佛之尊也。所以然者。大自在天三千世界之主。即是眾生自心。所謂無始無明住地。於諸惑中而得自在。唯除大菩提心無能伏者。斷其命已。即是於寂然界作證。所謂生者。即是起佛慧門。是故真言行者。應一一思惟諸佛密語也。又法用芥子及諸毒藥。二種相和。作彼為障者形像而用塗之。令彼身如火燒速被中傷。故云速被著(惠略也惠命也)略乃至大梵等為障尚被著。何況餘耶。又凡此法。皆是久持誦得成就者。解法則乃能作之。若但聞法。即求得如是用。無此理也。其佉陀木橛。必無此木。用苦練木乃至用賓鐵。亦得耳。足是智足也。爾時金剛手白佛言。如我知佛世尊所說義。我亦如是知自漫荼羅位住。世尊尊主現威令作彼位。如是如來教勅不敢隱弊。何以故。以此佛三昧耶。一切諸真言所師。謂性住者。謂金剛手白佛言。此大力不動明王(即是尊主也)能作如是威勐之事。能為調伏。為傳如來秘密之教令使。如本尊是佛部。即坐金輪中之類。若如是作必令有靈驗。此之現威即是効驗之語也。令作者。今謂若如是作必令有効也。諸生死中普得聞知。不敢隱弊此真言。是故持金剛者。大力威勐所不敢隱弊。謂此尊有靈驗故所作善事皆成。諸為障者不敢隱弊如來所教勅也。應作事。此亦即是十方三世佛三昧耶。我等一切執金剛。亦應作所應作。隨此三昧不敢失墜。何以故。此即是諸金剛姓。是故常住斯法。四姓等各各有家法。若失家法。則不名敬順先祖父之教。世人名為惡子。今此大雄勐調伏難調宣布難信之教。是我金剛等家姓之法。所謂如來種家之家法也。是等真言門菩薩。修行等菩薩。本位住一切事作者。是金剛手以身勸勉行人之意。我等所應作事。若修行持真言者。亦當住此位。所謂如來家法。應以無量門降伏諸障。令如來法無敢隱弊也。此行人亦放諸尊。若欲作降伏。即須自身作不動尊住於火輪中等。佛言如是。秘密主如是如說。即是印可誠如汝所言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九

 

上篇: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

下篇: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觀無量壽經義疏

無量壽經序 胡吉藏撰 夫法身虛玄非名相之形。淨剎妙遠...

金剛般若經疏

金剛般若經疏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略釋經題。法譬標名。...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一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翻經...

般若心經略疏連珠記

般若心經略疏連珠記上 立斯題者。示無胸臆爾。謂此記...

佛說四願經

佛說四願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雲。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辯意長者子經

辯意長者子經 後魏沙門法場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說阿遬達經

佛說阿遬達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佛在...

佛說法常住經

佛說法常住經 僧祐錄雲安公失譯經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

佛說小道地經

小道地經 後漢天竺三藏支曜譯 道人求息,所以不得息者...

【註音版】佛說當來變經

佛說當來變經...

【佛教詞典】煩惱斷差別

【煩惱斷差別】 p1193 瑜伽五十九卷六頁云:復次云何能...

【佛教詞典】寮主

(職位)僧堂清規五曰:寮主者入寮前後,次第輪請,或...

慧遠大師感得山神運木建殿

慧遠大師一生充滿著很多感應的故事。比如我們有個出木...

十二光佛度眾生,一句洪名攝十二光

阿彌陀佛又稱為十二光如來,其光明威神,欲廣嘆述,雖...

如何改變第八意識

問: 師父慈悲,阿彌陀佛!師父剛講到第八識,最究竟...

將憤怒的垃圾轉化成慈悲的花朵

懂得使用有機肥料的園丁一定不會丟掉垃圾,因為她需要...

大安法師:般若智慧

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如何修智慧、修般若這一塊是非常...

人之一生,實同蜂之釀蜜,蠶之作繭

今日諸位發心來歸依三寶,老衲甚為欣慰,諸位遠道過江...

上輩往生是一定要出家嗎

問: 法師慈悲,請開示三輩往生條件,聽說上輩往生是...

要經過很大的折磨,才能超越痛苦的錯覺

每次坐計程車,司機就問:師父,你看起來沒有幾歲,為...

真了生死的修行人,要仔細檢查自己的發心

修行用功辦道的人,你不論修持哪一個法門,首先就要講...

孝順心,是學佛的第一步

無始時來慈我者,諸母若苦我何樂?你想一想,我們無始...

讀誦《法華經》的24個理由

1. 看看《妙法蓮華經》到底妙在哪裡?智者大師光講這個...

一缽飯,佛都不能消受,唯有父母能消受

我們的父母,是世間最大的福田,佛是出世間最大的福田...

【視頻】《大方等大集經》男聲念誦(音頻)

《大方等大集經》男聲念誦(音頻)

【視頻】瑜伽焰口(佛光山唱誦)

瑜伽焰口(佛光山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