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一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悉地出現品第六

爾時世尊復觀諸大眾會。為欲滿足一切願故。復說三世無量門決定智圓滿法句者。觀察大眾非無因緣。先以佛心。而觀察彼眾生種相體性。堪受何法應何種而得利益。如是觀已。當知於彼彼法門而得悟入故。為欲說此故先觀機也。三世無量決定智門。謂於一念三世之中。無量無礙智門。佛以種種方便說斯妙法。一切眾生各隨所應智門而得決定。其門無量故言無量門也。佛觀大眾會。為說此普門法界趣入之門。欲令各隨本緣而得決定故。名決定智門也。法句者。謂先觸事從事能生於理。故名為句。即是句偈依。世句偈法以名字說。滿足者入此法門能生法門。能生法界無相如來自證秘密之法。將欲以如是法滿足一切眾生。令無空過故也。此句即是偈也。未及會句。後當以義作句偈也。虛空無垢無自性。能授種種諸巧智者。謂一切智智之心等空。無垢無量無礙。無有分別。即是諸佛大空現證之法。無自性者。謂此空無垢清淨法界。亦復無有自性不可執取也。以如是即彼大空。無為亦無自性故。能生一切智智。即是巧智。智之異名也。若非巧智。豈能隨一切眾生種種心行。見其所樂見身。說其所宜聞法。稱其得解之機。皆悉不虛而入一切平等法界。即是巧中之極巧也。以平等空亦無自性。有相生滅亦復無性故。於法自在能生巧智。普與一切眾生之願。不可思議度量也。由本自性常空故。緣起甚深難可見者。此不可得空之自性。即是第一常住法佛之身。以離空非空等八顛倒相。是即甚深從緣起法。無為無作而能不動法界普應眾生。機應相關如月現清水。如是緣起法不可思議也(空之自性常有不是先無今有已有還無故謂空本性如是也)於長恆時殊勝進。隨念施與無上果者。恆謂常修如是法行。乃至大空亦不可得。無自性故猶如大空。而能生起萬行。此甚深平等法界之行。行者若能常如是行。即能隨眾生所思願而滿足之。乃至無上大願亦能與彼也。譬如一切趣宮室。皆依虛空無著行者。此恐人不信解更引譬譬之。如一切世間。皆依於空而得安住。而此大空更無所依。不作是念。一切世間由我而生依我而住。此世間亦於處空不念恩德。而求報之不作是念。此空力故令我得如是安穩。何以故不見虛空有造作之行。故不念報也。故次會雲。此清淨法亦如是。三有無餘清淨生者。合雲如上所說之行。亦同於空。除三有之障令無有餘。能生清淨之法。所稱法性清淨妙身之生也。次雲。昔勝生嚴修此故。得有一切如來行者。更引古為證。勝生謂先生也。先生謂先覺是法者。若覺此法即無盡莊嚴。無盡莊嚴定慧神力妙嚴之藏。謂過去菩薩名為勝生嚴。此即佛子也。即是先修行者。如言先生也。梵雲避部。是不久滿足諸財寶。謂法財也。即此德以嚴身也。此先覺者。即曾得如是法。一切諸佛亦皆得此法也。次雲。非他句有難可得。作世遍明如世尊者。次意雲。若離此更於餘法句中。能成如是不思議法界之果。無有是處。假使於中求之。亦無得理。如水中求油無有是處。若人能得此自證非他。不由他悟之法。即能照明世間如日照之。亦如佛出世時。普為一切無明世間而作大明也。說極清淨修行法。深廣無盡離分別者。佛說此極清淨無分別離分別甚深自證之法。此法深廣。不可思議不可破壞。無有窮盡。即是嘆法德之意也。爾時毘盧遮那世尊。說此伽陀已。觀察金剛手等一切大眾。告執金剛言。善男子。各各當現法界神力。神力亦是動用神變也。此神變是廣義。從一得多也。悉地流出句。若眾生見如是法。發歡喜踴躍得樂受住者。佛觀大眾非無因緣。為欲令彼各各說。從不思議法界自在神通之力。流出悉地之句也。此流出名為門。是梵音多含。今此中意明流出也。謂從自證法界佛心。而流出無量巧智之門。即是如前一一菩薩金剛各是如來內證之德。從此現法門。門有傳法攝眾生者。引彼一類從此門入。而到一切智智之地。佛意令彼各說入實相門。若有眾生種。彼根性者。當生喜悅發起善根。即從此門成勝進行。住於如來安樂之行也。時諸執金剛。為毘盧遮那世尊作禮。如是法主依所教勅者。依佛所命不敢有違。然如來是法主。若於法主前各各異說。則非所應。是請佛自說令一切聞也。何以故。世尊於世尊前。自說如是隨所通達法。非是所宜。此是迴文也。時諸金剛復請佛言。惟願世尊哀愍我等。示現悉地流出句。何以故。於尊者薄伽梵前。而自宣示所通達法。非是所宜者。此意云何。如來法王尊勝無上。以於此法中現前通達。究了明見無有餘故。我等由佛恩力各從一門。隨自心量而得通達。若於如是大法主前而自稱說。則非所應。此是慚愧謙退之意也。如是陳意。願佛自說也。何以故。為未來世眾生。當遇是法得大利益。開佛知見速得成辦如來安樂行故。如是說已。如來告金剛手等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如來所說法毘奈耶中稱讚一切。所謂有羞。若有羞善男子善女人。見如是法速生二事。謂不作所不應作。眾所稱讚者。佛讚意言。此諸善士。雖於所入法門得善通達。以仰敬如來生慚愧故。不敢陳說。當知即是善士之相。故言善哉善哉也。次即因其所行而引接之。故言如來所說法律之中。唯常稱嘆一法。所謂羞恥也。西方梵音與慚愧異名。更相釋云何慚愧。謂具羞恥。若人具羞恥之心。即是有慚愧也。如來常稱嘆此一法。若人能有羞恥者。則成就秘密之行。當知即是發跡之處。故因有羞恥故。得具二法。一者所不應作事業皆悉不作。云何不應作耶。如世間人。各當觀察自種性中不應作事即不敢作。世間名為有羞恥人。今此善男子亦爾。於如來種性之中而自觀察。知此法中一切惡業。皆當不作。即一也。由不作惡故。則為如來之所稱嘆。非但如來。亦為十方諸天人阿修羅沙門婆羅門眾及凡聖大眾。常所稱嘆傳宣說。此即是不作眾惡之果報也。又眾所稱嘆。即是俱行一切善義。由具一切善故。為大眾稱嘆也。復有二事。所謂未至令至者。謂未至者令至得到一切智智之妙寶洲所。由有羞恥故能行二法。由前二得則能至所至處。昔所未悟而今得悟。昔所未聞而今得聞故。是一也。二者由得至所未至故。即是生於如來種性之中也。與一切佛菩薩共同一處。常不捨離微妙勝進。即其二也。復有二事。謂住尸羅者。所謂除熱得清涼是尸羅義。如其熱者思清涼池涼室。善得入者即離熱惱眾患。又如熱病之人得除熱毒病。即身心清涼善得安樂。義同清涼義也。菩薩之人性戒成就。不由制戒任運而有。譬如大海其性自爾不宿死尸。非有人物令彼如此。非同聲聞戒也。第二法者。由具戒故常得生於人天中。此謂未得法身地者。世世生處常在人中天上。得離障見佛聞法。此即大利也。善哉諦聽善思念之。我當宣說真言成就流出相應句者。此善哉中有二仁者義。謂佛嘆彼賢善之德。而或告之令善聽也。流出者如佛出光。先有出處。謂面門豪相頂髻等處。出作佛事已周竟已。而復還入。此流出真言亦如是。當知從真言中流出也。謂流出悉地之果。此真言本從如來自證之德。於佛心地而出現。作無量法門大作佛事。作佛事已。令彼應度眾生。即從此門入佛法界。故名流出也。故次言此所流出相應句。真言門修菩提諸菩薩。速於是中當得真言悉地之果者。此中果者。謂得不思議一切智智之果也。次之初首。若行者見漫荼羅。尊所印可成就真語者。自此以下更明次第供養法。先得見漫荼羅。非但得見而已。須為師加法引入如前所說。非但得入而已次第修行。隨法修行故。得阿闍梨印可傳法。得印可灌頂故。次雲真言成就也。復次世間持誦品中先觀圓明中。有環遶真言字輪(頭尾)念誦時從初字。於口中入流入身中。猶如入息週遍身份。此是如來自在神力之所加持。如是念者。能除眾生一切業垢也。如是遍身已還從口出入尊足下。遍至本處。如是一一字流入之時。以次字即相續不斷次第連環也。若初學人。恐心散亂不能如是成者。當只觀種子字。如前作之。乃至心串習已漸加字也。移此一段入前品中。如前說。見漫荼羅又得入已。作諸法事乃至灌頂。既得受法如法修行。善解真言中次第法用。明瞭無礙。堪能傳法得師印可。經言尊者即是師也。又能發菩提心者。所謂為求如來自在之業。普門利益一切眾生故。而行此行。非為餘事。深信慈悲無有慳悋者。謂於甚深廣大不思議法。決定正信無有疑心也。又於財法心無慳悋。以大慈悲心哀愍一切。常作利他之行不求自利也。住於調伏者。謂自調六情諸根。此即性戒也。能善分別從緣所生法者。譬如明鏡。現對眾色明瞭現前。如是等法。非由鏡中先有。非由色從外來。當知二法和合亦不能生。而於是中宛然明瞭。不可執取不可求得。而亦非有非無。但從眾緣和合故有可見。如是一切法當知亦爾。乃至十喻皆能通達。如是觀已。於真言悉地之果。亦如是觀之。此悉地相。由自持誦者及本尊真言和合因緣。則有一切不思議事。法界鏡像不可取著。而種種成就也。受持禁戒者。即是持明之具戒。於中一一法則皆善受持。以是因緣不犯三昧耶法。得悉地成就也。善住眾學者。即是真言門上中下法成就之相。一一所應學事皆善通達。即是善住上中下法之中也。具巧方便者。即是體解如來善權之用。如修真言行時。或於出家二乘法戒有所違犯。不應生如是迷執。我由此事故毀犯是戒。當知去惡趣。心懷惡作而妨正修。何以故如來所有方便。唯為如是大事因緣。若令為不持方便諸乘清淨戒故。而妨真言圓滿之行。無此理也。是故行者設有犯時。當生是念。我今志求無上大乘。普利一切有情故。事不兼遂故。於是中有所違犯。若我逮得成就果已。當應悔過。以此善心非是犯戒因緣故。不名犯戒也。勇勐者義如前師弟子中說。知時非時者。真言門中一一次第法用。不得迴前著後迴後著前。應先作者先作。應後作者亦如是。即名為時。乃至飲食睡眠種種諸行。各有時非時相。如真言行者。若晝復睡眠通夜不寢。如是等事亦非三昧耶。非合時也。好行惠捨者真言行菩薩常以財法施。攝取眾生令入佛道。若不能如是隨力作者。即犯持明戒也。心無怖畏者。若在眾中。有諸異解異見眾生。或斷疑或試問深淺故有所諮問。爾時安住於法。以無畏心無取著心。隨問為說令得入於正見之中。心不怯弱也。勤修真言行法者。於修行門。終不中斷無有停滯。若在中路悠廢。即非精進之相。當得者不得。已得者退失。即令於道有礙。是故行者一心精進如救頭燃。以精進不放逸故。乃至能於此生得佛知見。何況諸餘助道之法。不爾犯三昧耶法。通達真言實義者。知上中下成就中甚深意趣。一一字中男女聲等。從所入門乃至成佛。於中通塞之相善分別知。所以爾者。此諸真言即是如來自證之德。以此莊嚴法身。令諸眾生。各從有緣之門見實相故。若入一字之時。即具無量門功德。無二無別也。常樂坐禪樂作成就者。於真言門中。心住一境而不散亂。如觀字觀聲本尊種子。隨於一事心不外緣。即能得大成就。若心在散亂。設經無量劫中欲求成就。尚不可得。何況一生現得法利耶。次說真言成就之相。或有疑言。諸法實相無為法中。亦云何有如是種種事相耶。今欲悟彼故。答言此事實有不應生疑也。且取世事為譬喻。又秘密主譬如欲界有自在悅滿意明。乃至一切欲處天子。如大乘中說。欲界有卅六處。謂寒熱地獄各八共成十六也。又四大洲。此四洲又各有二隨州(合十二州並前廿八)及六天並傍生鬼(合三十六)此自在天主以此悅滿意明力故。現種種雜色慾樂之具。能於一時滿此卅六處。又云於此迷醉出眾妙雜類。乃至而亦自受用之者。所為一切天子天女等示現內外有情無情之境。如現食味音樂等。一一可得現前受用。若見女色等身。亦可五欲自娛。各隨彼心之所欲。為遇極妙五欲境故。心皆迷醉也。何況如來真言。而不能普見色身作佛事耶。又善男子。如摩醯首羅天王有一明。名曰勝意生明。以此真言力故。能於一時作大變化。遍此三千大千世界。現為一一眾生。現所愛樂諸利益事。隨彼受用皆實不虛。又化淨居天身及彼微妙受用之事。如經所說。何況如來真言力耶。且置是事。如世幻者尚能以其真言。雲現種種園菓及乘人畜等。又如阿修羅自有真言。能化其身同於帝釋。坐於三十三天善法堂上。令一切天皆生疑怪。又如世人有真言。能攝諸毒及寒熱眾患。又有[怡-台+乇]怛哩天自有真言。能為一切人作大疾疫。乃至世間現有人。以真言故。變火為冷變氷令熱。何況如來自在神力所加持真言。而不普周法界大作佛事耶。是故當生信心。信此威德力用真實不虛也。彼持誦者未得悉地以來。當疑心定有此事為定無耶。如此不思議果。若以心量為分別之。終無得理。為除此疑說前喻。然此真言威力。不從真言中出。不在持誦者處。亦不入彼所加持者身口。推求性相了不可得。而能作一切事隨應曲成此即甚深緣起。法性從眾緣有。如彼水月鏡像。不可思議緣起也。善男子真言加持力故。法爾而生無所過越。以三昧不越故者。所謂真言悉地本來成就。何以故。如來現證如是不思議法。所謂阿字自體。從本已來具足無量自在力不思議力。此悉地體常住不變。但由行人不自了知故。不得如是之果。今以此行淨其身口意業若能與法相應。即自成就。諸法自爾終不虛也。此不思議果。眾緣會時自當生起。如大海潮終不失時。又此真言。自無始無終。若有始終則有窮盡。則是無常敗壞之法。云何名為如來自在力耶。以此法體出過三世常在三世。是故於三時中所作佛事。自然常不休廢不失期限。如大海水若白月正圓。自然鼓湧無有失期也。甚深不思議緣生理者。若真言本體先不成就。則不能隨感而應不失期限。若真言雖有是力。而行人心行未與相應。則亦不能令彼加持顯現。然緣會自成。故知不從彼來不從此去。亦非二處。無性而能緣會。亦成悉地果。亦非自然有之。當知即是甚深法界不思議果。從緣而起常自無性不可思議。若行人修行不斷。必是極果合於至理。如是至理。不可以思量分別而能了知。是舉前喻勸信也。是故善男子。隨順通達不思議法性。常不斷絕真言道者。此真言不思議果。既非分別能知。亦非隨力分。有著行處小對治行而能取證。是故唯信力堅固者。乃能入之。故先舉喻。次更明至理。勸令依於此門。觀不思議緣生至理。常求通達如是不思議法性。隨順此理。而修真言之行無令間斷。自然成佛也。此真言道。即是不可思議法生處。由不思議因故。得不思議果也。爾時世尊復住三世無礙力依。如來加持不思議力依。莊嚴清淨藏三昧力者。依三世無礙力。依佛不思議力。此有二種依也。此三昧是不思議三世無障礙加持力用所依止處。依此法體。能成如來不思議業。所謂普遍十方三世。普門利益一切眾生。皆令畢竟住於一初智智之地。此如來不思議依自證之法。無量定智諸力。以自莊嚴清淨者。即是真言體也。此是如來眾德之藏。無盡莊嚴無有缺減。具足成就相也。即時世尊從三摩缽底中。出無盡界無盡語表。依法界力無等力正等覺信解。以一音聲四處流出也。謂從阿字出三字成四字此四合為一而遍佈一切處也。聲門字出亦遍一切也。普遍一切法界。與虛空等無所不至者。佛住三昧之時生此表業。表者標也。此聲能遍一切。所謂諸佛之所印成。印者即是標表義也。即是如來語表也。謂從如來信解之力(序分已解)聲聞者所出聲處名為門。此聲聞即是阿等四字也。以從此阿字而出聲故名門也。此阿字即是佛口。即是佛心。即是說者。即是聞者。法界依力無等之力。而生平礙語表出無量聲。即是如來普門導利之語業作用也。從如來心出此平等妙音分為四處。如從無熱大池生四大河流注無竭。此真言依處亦如是。以一妙音能表無盡法界。展轉相生無有窮已。此四處者。謂四字四德四色四與願也。從法佛心四德開敷。此中以事表內證之理。則四字不同四色用異。所與願等亦復不同也。此之四德普遍虛空界。如虛空無量無分別。離中邊故無有窮盡。此真言示現亦復如是也。次明佛心中分四處也。真言初雲歸命一切如來。次句種種門者。微濕縛是種種義亦是巧義。目契弊是門義。即是普門示現種種妙智業巧度門也。薩縛他是一切也。非但身口致禮而已。乃至三業遍皆歸命。如身表中內外身一一支分。皆遍禮一切如來也。次真言體。阿(上)阿(上引)暗恶。此四字義已說之。從是普遍等正覺(廻文也)心從是普遍。即時一切法界諸聲門。從正等覺幖幟之音者。則從是真言四德。普遍一切如來之心。如從一字而生二字。二字生四字。四字生八。八生十六。如是展轉無窮。然最初字即同第二字。第二字亦即同第三。平等無差別也。此四字是此一部經中正宗體也。一切秘藏皆從此生。即是毘盧遮那佛心也。此標表音聲互出聲者。如上從一出四。從四出無量字及聲週遍法界。一一字聲皆互出聲。此一字聲中。出餘一切字聲。餘字亦爾。此即是佛之標表用。此不思議聲互相通達。表一切如來自他無量德也。於一音聲中。各出無量種種音聲句義。故云而互出聲。諸菩薩見聞是已得未曾有。故云希有也。開敷眼者。心在定時其目不開不閉。今見是事怪未曾有。故開敷其目。今私謂如蓮未開因日光故開敷。此菩薩心目亦爾。因佛加持示現故開也。發美妙言音。一切智離熱者前而說頌曰。謂於一切智智離熱惱者前。而稱嘆也。奇哉真言行。能具廣大智者。嘆此真言之行甚為奇特。乃能從如來心而現四德。從此各出無量不思議秘妙之音周於法界。一一聲又互出一切聲無二無別。而有差別用成佛事。即表如來妙嚴之藏秘密法身。具有無量功德莊嚴也。故云能具廣大智句。此智無邊際。猶如大虛普含萬像。故云廣也。故此廣智。即是無等智無比智。由此智句能令成佛。若此普遍者。所謂以此真言普遍一切世界。即此阿字門也。成佛二足尊。於真言字中。以此妙音普遍世界。能令聞者必定於無上菩提。故云成佛兩足尊也。是故勤精進。於諸佛語心。常作無間修。淨心離於我者。有二勤。上勤是精進不間。下勤是常修不間也。梵音別故謂於此一切如來所說真言之心。即是如上四字勸諸眾生。當於如是所說真言之心。應勤心修學句令無間斷。常當以此而淨其心。淨謂淨於內外一切妄業諸障也。離我者謂離人法二我故也。當知此心即是佛心。佛心者即是真言心也。爾時薄伽梵。復說此法句。於正等覺心。而作成就者。前品已說世間成就。送於行人令至出世成就。是以於此中。說用佛心作出世成就之業也。佛心謂如上真言四字。隨取一字作之。皆得也。作此成果當得出世之果。正等覺心即真言心也。欲作此成就者。當先擇處。園苑謂人所種殖栽接園苑之處。若不種自成。即是廣野非苑也。寺者毘訶羅。此方譯為住處。窟是山間自然石窟。或是人功所穿作之。或復行人心所樂處。亦得於中修道也。若就秘說者。園苑謂大菩提心。此處寬廣無所不有。依此修道最為第一上處也。住謂四梵住。或云是大悲。以一切菩薩常樂住此中故。窟謂幽邃清閑之處。即是甚深禪定之窟。師子獸王亦住其中也。或意所樂處。即是於諸法門隨便宜時。隨一一門繫念而行。謂六度等如般若所說。於中隨自意修也。觀彼菩提心。乃至初安住。不生疑慮意者。謂即以心而觀自己菩提心此是出世成就之正行。作住於此無有異緣。即是三昧。於此觀中常自覺故。一切疑網漸當淨除。乃至到於不疑之處諸疑不生。即是真住菩提心也。當時有種種相貌等。勿生疑慮。即漸見真實如也。然此中行時。略有二地。一者謂非三摩呬多地。亦是三摩呬多地(譯為等引也)於未成就時。要當先有成就之相。乃至欲成就時。亦有欲成就相。此皆是非三摩呬多地也。謂初得世間成就時。所加藥物等皆有不思議力用。乃至能游佛剎。是未成就之相。猶得此現驗不思議事故。心得決定信。更增勝得入等引地也。行者初修出世間觀方便時。先觀本尊。依畫像善觀已。初時閉目而得明瞭。其後漸開眼亦見。顯現明瞭無有隱昧。此是未等引。若以得如是事故。其心倍生信樂。由此信故其心清淨。漸當不取著等心無二。此無二亦除。無有中邊差別之見。除諸心緣萬法平等。爾時名等至相也。以眾相現時雖未成就。然由此故能得漸成故。雲彼為未等引地也(私謂如世間未到地定也)隨取彼一心。以心置於心。證於極淨句。無垢安不動。不分別如鏡。現前甚微細。若彼常觀察。修習而相應。乃至本所尊。自身像皆現者。初觀本尊得明瞭現已。於四字中隨取其一。置本尊心上。此是經中雲與心相應也。謂以此佛心之字。安本尊心上(取心謂取佛心字也置佛心上名與心也)隨取一真言。心於本尊心上。而想置心真言。或自身為本尊。而置心字於心上。故云以心置心等也。如是觀時。作極淨無垢之觀。以一切心本尊常爾故。如是觀淨之時。以不外緣安住不動。不分別一切法相。而不生妄想。爾時與觀佛三昧等相應。譬如淨眼之人面對明鏡。此中鏡者。即是觀本尊心上圓明清淨無垢。所謂極微者。謂初觀種子字時極令細小。以是心種子故也。先既觀見本尊像已。於本尊心上觀此明淨鏡。鏡中有此字。一心觀此字。即於此中得見本尊真實之相。亦自於圓中自見其身。此猶是未等引相也。如是唯住一境。不為垢障所動。常如是修習故。自影像現時。心上亦有圓明及字。初觀之時。隨見一字三事自然現也。後時心中圓明上見本尊。本尊圓明上復見自身。如是互相照見無有障礙。名影像成就。此亦是非等引地也。次第二正覺句者。初觀本尊今但觀佛。所以爾者。一切尊形皆是見法身門故。於鏡漫拏羅。大蓮華王座。深邃住三昧者又此鏡中如有窟像。觀此窟甚深中有如來。在此窟中深邃而坐之也。總持髮髻冠。無量光圍繞。離妄執分別。本寂如虛空。於彼中思惟。作攝意念誦。一月修等引。持滿一落叉。於中作如是觀。是名真見佛也。如是見時。彼佛心上作字。真言字一心誦之。此是一向攝意。在於一境更無一外緣。心心念誦不令人聞。然於定中自然有聲流出。如流水不斷也。所云落叉者此譯為見。謂心住一緣明瞭現前也。若就世語則是十萬遍耳。一月誦者。一月是等引圓滿入於初地。於秘藏中。初地是第一月也。此是等引之地。前雲三句。菩提心為種子。大悲為根。方便為後。此中具說行法也。第二句觀佛在於心鏡深窟中。乃至自形作本尊。先觀本尊心上圓明淨鏡。鏡中有窟狀中有本尊。即是真見佛也。見佛已。此佛心上復有圓明圓淨。初觀此極淨心鏡甚微少。後漸大也。對面宛然故云現前也。淨無比中有種子字。一心正觀此種子字。即是誦彼字也。從此得見其心。又見己身。如本尊體相在佛心中。若觀自心上圓明。亦是如來本尊在中。如是展轉相現不相妨礙。本尊清淨離諸分別。劑此名見。菩提之心為初成佛種子也。此亦名為一見一境。故名一落叉。此是出世行中先承事法。如此成者是入信地也(更問菩提心行相)次雲攝意者。從一至一十。亦如是一若至一百一千一萬等。亦皆是一。以遍多時故。至多時能自見也。梵音即雲三摩呬多是等引義。亦名攝心一境之義。即一心義也。次於第二月奉塗香花等。而以作饒益。種種眾生類。又復於他月。捨棄諸利養者。如前世間行中。亦有塗香等供養。此中復說者。意與前殊異也。此中已得等引。其以清淨調柔。隨事能成。隨奉一香。即能如實遍滿法界。普遍一切眾生界作種種利益。隨事皆成。如花嚴迴向中廣說其相。如香花者。隨有一切所作。亦復如是。無不成就大作佛事也。又他月者此中有兩月行。即到初地(更問)棄捨諸利養者。以文解之即是捨於八法違順之事。為妨道故。若作秘意。是此菩薩大種善根。此報無盡不現。得無量法門功德之寶。不應於中而生取著。若生取著利養。則不速入於正位。故須捨此利養也。彼時行者復更如理思惟。即是菩提心而發悲願。理攝而起故。言如理思惟也。此中思惟意者。謂我當謂如是應理思惟而得自在。時彼於瑜伽。思惟而自在。願一切無障。安樂諸群生。即是發決定悲願。云何眾生同有如是覺性。而不自了受大苦惱耶。即生大勇勐心。要當以無數方便而成就之。必定皆令到一切智地。除彼一切垢障使無有餘也。樂欲成如來。所稱讚圓果者。謂如來無量知見。究竟成就巧度妙權。若不得此。云何能以一大事因緣而出於世。如是諸佛所稱嘆。彼妙方便我當速成。滿足一切。有情眾希願。應理無障蓋。而生是攀緣。如是無有障礙。以如是攀緣而念誦也。以我功德。拔一切苦等者。以大悲心。滿一切眾生之所希願。拔彼大苦而與現樂。亦能成就。何以故。行者自心無垢障故。即有大勢力能。又為眾生隨分除障。由彼我無障因緣。即能隨事成就也。此即普賢行願也。此相云何。謂生如是大悲之願也。傍生相噉食。所有苦永除。常令諸鬼界。飲食皆充滿。地獄中受苦。種種諸楚毒。當願速除滅。以我功德故者。以我所生無量勝福。他月舍利養。謂第三月。於內外無所貪著。名舍利養。然外事從不求不受施也。捨此利養而不捨眾生。由真言行故皆得成就也。及餘無量門。數數心思惟。發廣大悲愍。三種加持句。想念於一切。心持誦真言者。此等悲願亦有無量種。不可初一月二月持誦。亦謂如是發願。但初二月以信解心作。然未能成。第三月所願皆成。故迴向自他也。真言行者若得意時。隨事而作如是。頻以大悲之水而洗其心。漸令此菩提心有大勢。迄至第十一地以來。漸漸力用增長。皆由此圓滿也。初一月菩提心。次月觀佛形像名正覺句。第三住真言離一切相。名三月亦名三落叉。又廣大加持。謂如來加持神力。由三句得成。今欲行如來事故。思想念此三句也。故經云。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與法界力。週遍眾生界者。此三句和合。而廣大加持力生。如是念已。應誦念此句。此是一切真言心也。取三句功德。隨取花等以心念加之。如花即以花真言。香以香真言加之。乃至一切處。拔苦與樂獻佛等皆成也。若不用本真言加之。用後明妃亦成我功德力於眾生界。週遍如來加持力等法界也。諸念求義利。皆悉饒益之。彼一切如理。所念皆成就也。由住理故。隨所繫念而成也。乃至除苦苦即除等。以我功德力故。以如來加持力故。以法界平等力故。以此三緣合故。則能成就不思議業也。如此作者。當知廣應理故。言當得如理也。與虛空等力虛空藏明妃真言。相接次也。爾時如來。復說虛空等力虛空藏轉明妃真言曰者。如虛空不可破壞一切無能勝者。故名虛空等力。又藏者。如人有大寶藏施所欲者。自在取之不受貧乏。如來虛空之藏亦復如是。一切利樂眾生事。皆從中出無量法寶。自在受用而無窮竭相。名虛空藏也。轉順明者。轉順能生之義。此藏能生一切佛事也。如前所發悲願。謂如以一花供養時運心。遍一切佛及凡聖。皆供養已。即迴向一切智智。語諸受我施者。願以此力令我得如上願。如是願訖。以此真言加之無不成也。初敬禮一切如來等。

微濕嚩(二合)目喫弊(毘也反巧門等亦是種種門等也)薩嚩他(一切也)欠(平聲空也通上言一切智空也此是種子字也)鄔特揭(二合)底(生也)薩泮(二合)囉醯門(普遍也)伽伽那劍(虛空也)

此是虛空藏虛空等力之義。等一切法空中而生此物。普遍一切虛空也。持此三轉者。謂隨以一花奉獻。無不遍法界。上獻一切聖賢。下施一切有情也。隨彼所生善願皆亦成就。謂以此真言加之。皆得成就。如從藏中自取寶物無不隨心也。若誦此三遍。隨所念彼亦成就也。凡所獻花等。以三力迴向而以明加之。一切隨意成也。謂悲花獻一切佛等。自在成也。言行人於滿月。次入作持誦者。先供養承事已得成就之相。因前相。然後於白月十五日作持誦法。即是滿月也。隨上中下事作成就法。上事山峯中事牛樠攔下事林間或河灘。乃至四衢天室等。皆謂通上中下成也。或隨意所樂處作之。於山峯等造漫荼羅。初第一重周匝畫金剛。此壇三重作。皆以金剛為界。其所方神諸佛菩薩等。在後有說處此中未分別也。於此中布列諸尊。總同前倒。但倍以金剛相連結為異耳。言一切金剛色者。所畫金剛周匝為界。畫此皆令清淨無過作之。無過謂圓整端妙也。嚴淨同金剛者。其金剛相周匝如此。悉皆黃色。此有三事同於金剛。色同金剛體同金剛名同金剛也。是故云嚴淨同金剛。即是淨同金剛也。言彼中諸障者。攝伏心迷亂者。以此三事同於金剛。無有能破壞者無能過者。無能勝者。無能降伏者。由具嚴淨作此金剛界故。令諸障者悉皆迷惑無敢嬈者。既得離障。則所成藥物而得成就也。

經云。四方相周匝者。此有二義。謂壇正四方作。又金剛印亦四方作。亦正當四方面也。雲一門及通道。金剛牙連屬。金剛結相應。金剛結者。如上週匝安金剛。皆般般相連。即是金剛結義也。安一門並緣(緣即如上所說開一路空處為外緣也)相應者。謂此門隨事相應也。上成就門向東。中成向北及西。下成門向南也。其界金剛互連屬。亦是金剛義。門門二守護。不可越相向。乃至朱目奮怒形者。為作成就之物最為守護。以此守護門為要。即是上所說。威光難視及相向守門者也。一一相為印(印在下說)。二俱赤白作極忿怒之形也。慇勤畫隅角。輸羅焰光印者。即是獨股金剛。但有角處皆置之。有光焰也。中妙金剛座。方位正相直。其上大蓮華。八葉鬢蘂敷者。於漫荼羅最中。置十字羯磨金剛座。令正四方(正當四方面作之也)於彼上作大蓮。八葉並蘂(在金剛作)此即是金剛座也。故言金剛同也。當結金剛手。金剛之慧印者。當即是結金剛手金剛五股印。故云金剛三昧慧金剛印也。言稽首一切佛者。隨彼處作護藥物作淨也。當作禮時如上所說。廣大悲願。數數堅誓願者。謂自誓運心。弘普誓不為己。乃為一切眾生故成此藥物。願加持力令速成就。以此成故。能利一切眾生也。應護持是處。及淨諸藥物者。然具有多法。廣本有之。凡取藥時。須解法用次第。求自採亦有方軌。乃至作護作淨。皆有次第法用及洗等。此中未具。當更問也(或可蘇悉地等通用也)於此時持誦。清淨無障閡者。而有下中上之成相。若得無障成就者。上成有三相轉。謂初夜煖生。中夜煙起。五更焰出中成有二相。謂除焰出。下成有一相。謂但煖生。轉者謂從少得多從煖得焰等也。既得成已。真言者自取。游步於大空者。或食塗點等。而得自在游諸佛剎。從一至一。住壽大威德者。便得具壽無量劫數威光自在。於生死自在者。即於生死種種自在故。是名真佛子也(世界上行即是履世界行也)物成已。以金剛印護自身護本尊護物。方取之為五分。師及先成就仙助伴己身及佛也。其物隨彼於生。於三寶處用。先成物。若有仙來取當與之。不來取分為二分。一與伴一自取。師物若師在他方。當掌之待來與之。若師不在。緣彼所生為作功德也。刀等不分。亦標心為分劑也。從初至末。皆用金剛自護護物乃至取也。言行於世界頂。現種種色身者。謂為諸眾生作大佛事也。其供養藥亦有方法。謂獻也。

經云。具德吉祥者。展轉而供養者。得成就已。持至十方。隨意獻十方佛也。諸佛及與阿闍梨助伴。各有分數。方法也。當更問之。真言所成物。是名為悉地者。若得如此成就者。是名有分別成就也。以此藥物等事。猶是成相之法故。名有分別成就也。以分別藥物。成就無分別者。因有分別而得無分別成就也。此能分別為因也。依此有分別而得無分別果者。無為無相不思議無染之果。雖非因成。而以有分別為因。然成此無得無為之果也。秘密主一切世界諸現在等。如來應正等覺。通達方便波羅蜜多彼如來知一切分別本性空以方便波羅蜜多力故。而於無為。以有為為表。展轉相應。而為眾生示現遍法界者。謂無為之果。而以有為方便。能成此事。不可思議。現在未來過去三世佛。皆以通達方便波羅蜜故。而說此法一也。舉三世佛。欲明同以此入也。雖復設此有為方便。然即了此分別之法本性常空。如是因緣起法。離於生滅斷常一異去來。但如幻化不異中道。若捨離此而求無為別體。不可得也。以無為之性即不異有為。了達如是甚深緣起法故。能以此有為即成無為之果也。是故一切三世如來。以方便力故。雖證法界。而能從此無為無作本體之果。而以有為作諸眷屬。如大日如來於此自證之德。以加持力故。而於無為。以有為為表者。本性無所為。因有所為而能成無為也。展轉相應者。未持誦時性本不淨。由持誦故便得清淨。能度眾生也。則現不清淨身。復為他作清淨因緣。名展轉相應也。還從無為生有為為表也。故現十世界微塵金剛菩薩。一一以真言門引接眾生。皆令得至無為之果是也。以此方便遍於法界。普應一切眾生令得義利也。令得見法安樂住。發歡喜心。或得長壽五欲喜游而自娛樂。為佛世尊而作供養。證如是句。一切世人所不能信如來見此義利故。以歡喜心。說此菩薩真言行道次第法則者。謂諸如來以方便故。從無為界以加持力不捨眾生。隨眾生示現修眾行。或令見法住安樂行發歡喜心也(即法喜初地也)或得長壽者。謂得無數劫恆覩佛興也。或得淨好五欲而自娛樂。又能供養一切如來。此事無方便者不能信也。彼作是念。真言之體。即同法界無為無作。云何能成是事。若生是事。即是有相分別。云何應理耶。是故生毀也。言此中佛有秘密難解者。是無方便者說也。故不能解了。然此中以心自在說為長壽。如此壽量。即是如來法壽之命也。五欲者。謂四無量及菩提心。一切聖人以此現法而自娛樂。供養如來。即是真法供養法身佛也。若行者依佛方便甚深緣生。得世法成就即於此中觀本性空。即是無為成就也。如是不思議法。凡夫自不能信耳。然諸佛如來及菩薩等。見此利義故。說此真言行次第之道。不可謗為無也。何以故。於無量劫勤求。修諸苦行所不能得。而真言門行道諸菩薩。即於此生而獲得。如餘菩薩。為求無上道故。難行苦行如救頭燃。經無量劫尚不能得如此成就。此真言行者。若具方便聖可成就也。以知甚深緣起十喻義故。以真言等。願作種種成就而無取著。不異於如是法微妙速疾也。復次秘密主。真言門修菩薩行菩薩。如是計都朅伽傘蓋履屣真陀摩尼。及安膳那藥盧遮那等。持三落叉而作成就。亦得悉地者。次明所成藥物。謂如上且先一落叉。次二月持誦已作漫荼羅。於中置此所成物而作念誦。更三落叉方成也。此漫荼羅神位等。即與大悲胎藏同故。此中不說之。但以所欲成物置中。以大日如來置方隅也(決問得)。幢以竹為莖纏以淨疊。更懸垂一丈以來。如幡狀上作層形。其上安跋折羅也。然刀以鑌作骨柄。傘有上中下成。謂金銀孔雀也。舃履以皮作。先種種勳洗極淨無氣。更以藥治之。乃至火不能燒。又極香方中用也。如意取淨好寶置之幢上。眼藥用安膳那作。此膳那有二種。一極輕逆水而上(更問)牛黃者更有無量藥。謂空青朱沙雄雌黃等。皆可成就也。又金剛杵等無量物亦可成就。大本具說方軌。蘇悉地亦有次第也。如履舃得成。即可乘之遊佛剎無礙。眼藥等成就者。即見十方佛剎。即能騰游十方佛剎。餘可解也。又有畫作鳥獸種種形。隨取其一作法成。即堪御往十方剎自在也。或以法加童男女。亦令彼成就以為供侍。即游十方剎也。西方有一人成。引五百人昇空。而去。不知所去也。此法成即是持明仙也。此物隨心所欲作之。彼持誦時亦得境界。令作如是如是物也。或可運心而作此物。亦得成矣。

經云。秘密主若具方便。善男子善女人。隨所樂求而有所作。彼唯心自在而得成就者。世人所不能信彼人得之。謂作成就人也。不能可信希奇之事。皆能得之也。是故云善男女方便具。欲求之物但自心自在。唯如是得成就也。言彼自心自在。唯如是成就者。謂隨意所欲。唯心所轉即成就也。唯謂唯用自心不藉餘緣。唯亦是暫義。才心作念即成就也。秘密主諸樂欲因果者。秘密之法非彼愚夫之所能知真言諸真言相者。若人於此真言行中作如是念。我今行如是因。當得如是果。當知如此非正說也。唯是愚夫虛妄計也。何以故有諸外道。說一切法從我而生。若如是自在喜故即與。不喜故不與。如是等人不能解此道也。應則是萬物皆得從因生。若從因生此因則有性。若有自性則墮常見。常法云何能生。若因滅果生即斷滅法。云何能生耶。

經云。說因非作者。彼果則不生者。意明。因者。因空。因因既空何有果也。故中論智度中廣破。當知此因。以智觀察尚不得其原。此因無依。無依即是本來不生。本來不生之因何能生果。故如彼果本不生也。

經云。此因因尚空。云何而有果者。謂明因非實有。因既非真實終不能生實果。當知果本不生也。又復是因本性空寂。當知果相亦復如是。若於如是緣起法中。而言有因有果即是遍計所執。墮於斷常一異不入中道。是故證知如是真言。永離因業故即是法界也(不思議界也)。

經云。當知真言果。悉離於因業者。則明因是有所作法。法因既有作。當知果亦有所作。既有所作何能成真實。當知果離於因業也。

經云。乃至身證觸。無相三摩地者。言此因果等相。妄想故有。正觀察之本無所住。無住故果體不生。即同無為也。是故行者若作是念。我誦真言修真言行。當得成果徒自欺耳。若此真言者雖從緣起。而實無作。從本以來本是法界。無生無滅非淨非染。法體如是云何得成耶。經云。真言者當得。悉地從心生者。當知真言行者。但以方便自淨其心。若三業清淨。當於是中自得明瞭。而自覺悟也。譬如有人。夢中修行種種六度而淨佛國。覺見則無成果之相。但是一念無明心中。有因果萬行耳也。又如暗室之中而有寶藏。若以方便燃火明燈。雖因緣生滅推不可得本同於空。然亦明法任運起。而以心明因緣則見寶藏。非此寶藏因方便生也。修真言行者。本為除遣惑業。當體解法界無生滅淨染離諸分別。知此真言之體。即是法界之體也。若了知真言之體。即同法界等於大空。自然能得無相三昧故。悉地現前當生如是信解也。次爾時金剛手。復白佛言。世尊惟願復說正等覺句悉地成就句。即是如上所說。一字能生四字。乃至遍滿法界。此即見佛心句。今問此中成就之法也。諸見此法善男子善女人等。心得歡喜受安樂住不害法界者。此即是隨於此中而修覺者。若得成就名見法也。成就。即以此生而得見諦也。彼見法者。聞佛說此成就之法。必當深得法喜。住安樂行現法樂住。故請問也。不害法界者。意言。非此法界中有所妨礙也。乃至受種種世樂。而世樂即是法界終。不因此而妨礙損法界也。故不害。何以故。世尊法界者。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說名即不思議界。是故世尊。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得是通達法界不可分折破壞者。然此四字究竟成就。與法界無所妨害也。此四句皆是佛心。豈以佛心而妨法界耶。住此成就者。及法界無二無別。故無妨礙。此悉地彼法界。都無所妨。何以故。法界不思議故。是故無量佛得道成就。而法界不增。無量眾生滅度。法界不減。若眾生勝進亦非加益。若破煩惱亦無所損。亦即不思議界。性同金剛不可破壞。若有妨礙則有彼此。有彼此則可破壞。今無妨礙故不可破壞也。當知此不壞。亦是不可分析之義。謂種種門種種世出世事。同一法界。不可分析令成別體也。行者若能如是通達。即是得見法成就也。世尊告執金剛秘密主言。善哉善哉秘密主。汝復善哉能問如來如是義者。即明重嘆執金剛秘密主。為能哀愍未來修真言行者故。發如此之問也。汝當諦聽善思念之吾今演說者。此意都語會眾言。汝當諦聽善思念之。吾為汝說如是之事。秘密主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者。重明如來慈悲遍滿。印順斯問而為解說也。佛告秘密主。以阿字門而作成就者。即是於正等覺句中。作成就法也。若在僧所住處。若山窟中或於淨室者。隨意所欲樂處及秘釋。如上已出之。以阿字遍佈一切支分。持三落叉。謂以心布此阿字也。從頂及眼耳等。乃至遍於內外身份。又誦此字三落叉。即成也。又彼說雲。本尊種子及圓明為三也。字在圓明中。圓在本尊心上。觀一成時三皆自成。一緣於此三境。故名三落叉。落叉是見義也。誦此三落叉已。至白月十五日為滿月。依文誦三落叉竟。次於滿月。盡其所有而以供養者。此謂白月十五日作成就漫荼羅也。作此法時。盡其所有供養三寶。作成就法也。作成就法時亦誦此字(秘說如前可知)作此法時乃至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執金剛等。或餘聖天現前。摩頂唱言善哉行者。此解言。或餘諸金剛此不可定准。隨有一尊來為成就也。然見時亦言上中下相。若親見分明與對目無異。為上成也。若但聞聲現前示教利喜。為中成也。若夢見等。為下成也。又見時。明昧等殊。即知有障無障等也(秘說可以心得)。如是本尊等現前加被時。即應當稽首作禮奉閼伽水。此即香花之水。加以五寶穀等。如上說之也。即時得不忘菩提心三昧。行者以得三昧故。令其身心皆得輕安(輕安謂垢障除也)又以如是身心輕安。而誦習之。當得隨生心清淨。身清淨者。謂即以此輕安布想念誦極持。身等五根清淨也。如六根品中所說。萬像皆見能知佛心等也。以身心清淨故即得隨生。意生之身隨念而生也。隨生為因念誦為淨。便獲隨生身心清淨也。若置於耳上持之。當得耳根清淨者。此解行者若欲耳根淨者。想布阿字於其耳根而後念誦。即得耳根清淨聞持不忘。能聞十方佛所說法乃至天等之聲。亦如法華說也。

經云。以阿字門作出入息。三時思惟。行者爾時能持誦。壽命長劫住世。此明阿字菩提心不生不滅門。若欲住壽長久者。想阿字同於出入息(謂以此字作出入息令出入分明不斷也)若短命者。如是想念日日三時思惟。即得常壽也。秘說者。字及句並本尊為三時也。若欲攝一切毒。想是阿字。或自或他想在身。若如自在者。想此字於有毒之處。漸遍身份而驅下之。毒漸漸下字亦逐之。逐出盡即除也。毒有二種。一物之毒。二有情毒。謂龍蛇等毒也。若秘說者。毒謂三毒。三毒盛時欲除。亦如前作。謂逐之令盡也。願囉惹等之所愛敬者。即以阿訶字門作所應度者。謂若欲令人愛念及彼歸依者。想阿字作其自身。想訶字作彼身。自身想持商佉。又想蓮華即彼持之。互相觀看。心中誦此阿字。設彼忿怒憍慢。亦即愛心順伏也。秘說者。若欲攝伏其心。想自作阿字想心作訶字。心有蓮華手有商佉。而令相順即能攝伏也。一切難伏者亦可伏之。謂上煩惱及隨也。佛又告金剛手。諸如來有意生。名業作戲行舞者。從佛心業而生。作種種戲行現種種戲舞類之相。即是普現色身。隨類作六道之形等也。舞謂種種神變幻作之事。隨事亦現其類眾多。不可備言也。四界攝持。謂地水火風界。雖現此身內外依正。然此是心王安住同於虛空。虛空常不動而含容一切也。故唯從佛心業生。隨心而有。體同於空不可取也。見謂種種舞戲之相。非見謂涅槃之理也(雲又見謂世間果非見謂菩提果此類無量故云廣大也)亦見。三乘修行種種法門。隨彼所願而令滿足。即是能現種種可見不可見事也。乃至願求禪定智慧法門眾多寶。亦隨類示現而賜與之。猶如如意寶王。隨心所求一切施與也。等引神通等令起。三摩呬多是等引義(等引神通等令起非等至也)時毘盧遮那佛。一切大眾會觀已。告金剛手秘密主言(已如上解)金剛手行舞。一切作成壞果廣大。親一切與者。舞是戲也。復普現色身隨類曲成。作種種應。此非真實但如幻耳。是故名為如來之舞。猶如舞者能悅可眾人之心。雖種種意解不同。皆令心悅。佛亦如是。然非四界之色所作。隨佛心意而生。從心而生從心而滅。雖常法而能隨緣生滅。此興廢隨緣。故云生滅之果。即謂成壞也。此跡遍於法界廣大無邊。故云廣大也。作已遂滅。故云成壞也。廣大成壞。此成即是變轉義也。故壞。然此成壞即是如來妙應。從佛法界機感而生。雖生不生雖滅不滅。即同於幻不異法界故也。猶所作不實。故名為舞。三世諸佛皆作此舞也。親一切與者。我親於先佛授得此法。今復親授於汝。故言一切親與也。言親。謂親能現前授與一切所願之果。此義正也。言先作真實相者。如上所觀種子真言及本尊。由觀見本尊。見已即轉自身而作本尊。展轉相即不相妨礙。即是見於金剛之果菩提之心。故名先作真實相也。如是次第住者。謂住前所觀者。心依善住也。先已見實相已。阿字也。

經云。如先正思念。謂如上文所說思惟法而念持也。阿字自己作。並點作廣。一切黃極悅意。四角金剛標中。思念持誦諸佛一切處光字也。此等一切佛自當相說者。謂觀阿字令作深黃色。其色相端正嚴好令人悅意。在於自己心。又此字經云。並點廣者。即是字上加點義。增加即是廣也。於字外作四角金剛標欄。此欄同三股金剛。股更互相叉而作之。於中置字。見此阿字已。即轉此字作毘盧遮那本尊之形。即是自身現同本尊之像。其像一依本印而作也。此佛通身有光。此即菩提心中所見實相之佛。猶淨瑠璃中內見真金像。非同餘心數中妄想也。當知如是見者。即是見心實相之佛。作此成就者若無疑慮。即能普為一切眾生作大饒益也。

經云。謂廣大希有者。猶如幻人。謂有種種異事也。猶如諸大菩薩隨心所欲利眾生事。如幻幻水月而應萬類皆得成也。此即如來如幻三昧之句。若能如是作者。無始生以來惡業。及三有逼迫之果。乃至無間重業現身即滅。何況餘者。當以要言之。三有眾苦果報皆滅也。何以故。猶持誦者以得住於三摩呬多地故。若觀如是實相離苦。

經云。若觀於彼心。無上菩提心。謂觀行者自心中無上菩提心也。雲心者即是無上大菩提心。若住斯觀。即能淨身口意業。由能淨業故。淨與非淨業離也。意言。有如是業生。淨不淨皆不能染也。

經云。當業。謂當生此淨心之業也。此果皆不能污。何以故。常與理相應故。譬如蓮華雖生於淤泥之中。而不為彼之所污染。如是行者即同諸佛。何以故。能生一切諸如來故也。此即是仁中之尊佛也。意雲。才觀菩提心已得如來之果。況身現證而成佛乎。復次時毘盧遮那如來。又復住於降伏四魔金剛戲三昧。四魔降伏六趣解脫。一切智智滿足金剛字句說者。住此三昧能降伏四魔。能除六趣煩惱業苦。而與解脫之樂。亦能滿足一切凡聖所有希願也。佛住此定而說金剛句真言義。此五字即是降四魔真言句也。阿是行。所謂本不生行也。傍二點是淨除義。以此義能降伏四魔除一切苦也。味是縛義。加上畫是無解三昧。即不思議解脫也。囉是淨六根義。由六根淨故無塵也。訶義如上已說之。佉義上亦有解處也。又[合*牛]有三義。即如來三解脫也。修行除障故而三解脫。而住大空。欠者大空也。佛說此真言時。金剛手及普賢等。得未曾有開敷眼(如上說)稽首一切一切智。如是說言(一切一切智即諸法一切如者所謂諸如來也)一切即於此中梵音意雲。無所不足。即是府庫義也。言以此五字為庫。能滿一切財富也。一切諸佛菩薩救世者。此一切佛菩薩救世者。緣覺聲聞害者。此嘆聲聞之德。謂害隨眠等也。又解雲。蘇囉多是害煩惱者。能遍所行地。起種種神通者。財富即是如來法寶。以給一切眾生猶尚不匱。如是無窮大智寶藏。故名富財者也。由法財富能施一切。而說此真言之門。上從諸佛下及聲聞。無不依於此句。而能施作種種神變利益一切也。故云隨其行地。而現種種神通力也。言行地。謂凡所行處。如偈云尋地山林遍無等也。言彼得無上智。佛智無上智者。非但神通而已。亦由此句。一切聖賢得成智慧。乃至同成一切智智也。然二乘智。對世間亦名無上。今更明佛無上者故。重言之也。先讚已後請說佛此五字次第廣說也。及布想等種種類者。所不言此更皆請此中說也。於布字想字上中下成。色用差別種種方便。皆請佛廣為宣說也。種種門中。成就進趣順行此法。名為教也。請自說此教者。請佛親演說之也。若佛廣說此法。諸行大乘無上真言行者。當得見法。若已見者亦皆歡喜。見法謂證得也。當住者謂自見已。復授諸眾生也。由見此事自他俱獲無上法利。故請佛廣說。本經有三千五百偈。說此五字義也。三摩醯多。正議是住心一境之義。佛欲說金剛之句。普令大眾住一心境而聽也。欲作此金剛真言之成就之法。先令作金剛座。如佛初欲成道時。在於金剛道場。復除此座已。更無餘座堪能勝致此也。於時大金剛為從地盡地際也。此地際加持下身者。為欲說阿字。意雲。此字最勝也。字第一。加持者今為欲說此法故。先以加持自身也。即下身。謂自臍以下想皆作純金剛也。此有內外。內謂如上所說。外謂想自身坐處在於方金剛壇中。其壇已如上。說方標欄者也。名大因陀羅者。此是金剛中之極剛者。能破金剛。而金剛不能破彼。又是極黃色也。如此紫磨金色。此想阿字為之名金剛輪也。於此座中思惟一切。即是瑜伽之座。此是修行應理者之坐處也。即思惟一切。謂一切事皆此中思惟作之也。事眾多雲一切也。右初釋阿字為座竟。次說長聲之阿。此是阿第一命根也。以能活諸字故言命也。若無阿字諸字即不生。故第一命也。此是能攝召句。若想此字能攝召。長阿即是行。若觸阿字即引一切佛行。故云攝召也。攝召一切內外之法。攝召是攝令屬己。自在受用義也。此阿字門。能攝召一切如來功德令歸自身。亦能滿足一切之行故也。次說暗字。若想此字。能攝除一切毒及病等諸障也。內外諸障皆能攝而去之。內障謂種種障道之法。但有現前皆能滅除。外障謂一切外物為障。亦悉能除也。又除諸毒諸病。病謂有種種皆能除之也。又能除者。乃至失心即能救之令得本心。又以此字能攝心一境。速與三昧相應也。若想此字得如上功德。一切能與者。言與即是滿其所願授悉地果也。若持誦者。一月中即結金剛慧印。而誦暗字。於一月中日別三時作之。一切無智城破也。一切眾生無明之所嬰遶。四合堅固猶如牢城不可破壞。以此字門而能破壞也。得不動堅固者。謂天人阿脩羅等所不能壞也。凡一切增益事若欲作。皆坐此座。增益亦名圓滿。謂能滿一切所願也。若秘釋者。一月是一見也。若得見法入於初地。任運增益一切三昧陀羅尼等及諸地位也。若欲作此增益法時。持誦之人於此金剛壇中。想佛住於三昧身真金色也。光焰有威光義。有威光者。即是兼明本尊義也。梵音如此。即周匝炎光。以發為冠。此即是大因陀羅也。此大金剛之堅。即是佛智之義。能破一切無能除者。想此佛在方金剛壇中。隨意作一切成就物也。經云。金剛蓮華等者。謂此等一切事。當於此輪中作也。若成就金剛法。五股純金作之。置於壇中而加持。商佉等上中下成就。亦如上說。謂皆持誦此阿字也。若欲成就佛頂者。以真金為佛頂而加此法。若得成者。即同大日如來之身。或不可須別物。但以自在想作佛身而加持之。若成即同佛身也。若作金剛成就。持誦之者即同金剛手菩薩也。蓮華者。以金作八葉蓮華等此中持誦。若成即同觀音也。刀者。作亦有法。若成即同文殊童子也。鵝者。作法若成即以此。自身成梵天身也。於成就外財之中。或成就金或地(地謂伏藏也)或如意珠等。但與增益相應者。皆用此法作之。具有上中下法也。言大因陀羅觀者。謂於金輪中觀故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一

 

上篇: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

下篇: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註音版】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

永嘉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

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首楞嚴義疏註經

首楞嚴經疏序 中散大夫守禦史中丞充理檢使權判吏部流...

大品經游意

大品游意 斯道幽微。深遠難測。無知無照。無名無相。...

華嚴經探玄記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一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歸依大智海...

金光明經疏

金光明經疏 沙門吉藏撰 法身幽寂壽無長短。至人絕慮有...

佛說護淨經

佛說護淨經 失譯人今附東晉錄 往昔,佛共阿難行,遇值...

淨土或問

淨土或問序 參禪餘所不去。念佛亦非去者。禪主見性。...

佛說龍施女經

佛說龍施女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

【註音版】佛說老女人經

佛說老女人經...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

佛說一切流攝守因經

佛說一切流攝守因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註音版】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孛經抄

佛說孛經抄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佛教詞典】善說法律及惡說法律

【善說法律及惡說法律】 p1149 瑜伽八十七卷十二頁云:...

【佛教詞典】事相隔歷

(術語)謂現象界互有差別相也。現象界原為由本體界顯...

聖嚴法師《運用所緣 精進奉獻》

很多人見了面都會說:因為我們有緣,所以在一起工作;...

預知時至的人能帶我一起往生嗎

問: 法師講經當中,提到有個老和尚念了幾十年佛,將...

佛弟子不能吃肉的經典依據

《大乘入楞伽經》 佛言:『大慧!羅剎惡鬼常食肉者,聞...

七天報恩的故事

南無阿彌陀佛。各位吉祥。 歡迎大家來道場白華庵聽法,...

八載寒窗讀楞嚴,超度冤親徑升天

宣統二年,(一九一0年)劉文化到北京去請經,住嘉興寺...

弘一大師為何不做藝術家,而做和尚呢

弘一法師,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

不拿佛法做人情——記來果老和尚二三事

一、高旻寺革除經懺 內地有經懺的叢林,代信眾做一切的...

如何消除貪愛心

問: 弟子承認不淨觀的確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能在當下立...

文珠法師: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功德

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法門,利益眾生,...

素食者比食肉者平均壽命高10歲

保加利亞天然生活方式推崇學者曾:要想健康,就要遵照...

犯了錯,要肯改過

學佛,就是要學一個「誠」字,要從內心發出那分清淨的...

《心經》與生活禪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題目是:《心經》與生活禪。既然是講...

【視頻】禪宗傳法偈

禪宗傳法偈

【視頻】《地藏經》妙蓮華

《地藏經》妙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