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二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悉地出現品第六之餘

復次凡加持法。如前雲加持風等。作七點等法猶未盡。此中具足明之。凡一切為障害道者。皆用此法令不動也。一切一境者。令一切住心而體也。作此法。先想八峯須彌山王。八峯謂四面周匝作於山峯。於八峯上想蓮華。華上有三股金剛。其股向上。

經云。置彼頂。是杵上頭也。向上此上想作阿字。光焰圍遶之。如是想已。一切障皆令攝除也。如是攝彼。令住一境而不得動也。非是不動尊。是定住義也。自在隨意修道無礙也。又成就藥法。凡如是等欲成就時。具有次第法用。今此中但略明大宗耳。作藥加法一百遍。凡言百者皆加八遍也。誦已自證飲或以與人能除一切病患。乃至先業之病亦能除之。凡增益事。與金剛黃色相應也。次明嚩字門。即是上va 字。先明其體後兼三昧之畫也。其想法。想此字純作白也。猶如雪山及牛乳等鮮明皎潔。先從臍以上。想作白蓮花極白鮮明想。縛字純白色在於白花之上。成就已。即迴此字以作本尊也。此是息災之中最為第一也。其佛本尊亦作寂然之像。極寂之儀住於寂定。純白無比同於秋夜月光也。彼漫荼羅當重圓。猶如九重月輪作之。作如霏微白雲霧狀。而住其中。作此法成。一切煩惱熱等皆能止息。凡一切息災相應。皆此中作也。牛乳珠鬘同者。想此字中。如上牛乳流水連滯不絕。猶如白珠而下灌注其心。或自或他若想此灌之。一切內外熱惱無不除也。或想如月或如水精淨月之光普皆流注。凡有一切熱惱之患。以此注之皆除。一切扇底迦法。與白色相應。此中作也。前阿字是金剛漫荼羅。此縛字名為水漫荼羅也。

  □金剛地黃  ○水地白  △火地赤  風地黑

空無定形而現種種也。從月輪霧聚漫荼羅中出。如乳流注能除一切熱惱。謂內外障即是熱障。此悉能除也。免離。謂脫此苦患也。如是系緣一境。成就蘇乳珠鬘及藕水精或酪或水。如是等物其數眾多。隨心所欲作者。但與寂災相應皆得成就。或求長壽久住無量。或現種種身端妙奇特之相。或云最上者。是愛敬中最上也。令人所愛敬。或求聞持或求聰明。或求智慧及息諸病。如是等皆得成也。若此縛字安點。然除病患等事內外諸毒。皆速成就。此是息災吉祥漫荼羅也。然攝除有無量事。故云等也。次說囉字除障漫荼羅。於除障中最為第一真實之法。此囉字是赤中之赤火中之火燒中之燒。由能燒滅種種煩惱業苦。乃至現作五無間罪。若修此字門。亦能淨除使無有餘。既罪滅已則生諸善功德也。此字門所作與不動明王相應。然不動明王句。能作三品一切事也。其法先如上住心一境。觀作極赤三角漫荼羅。極令悅意。此悅意定謂令鮮明妙整也。又悅意是當心作之。此秘語也。周匝作於焰鬘。知烈火光焰之狀。中觀囉字。成已轉作不動明王。作寂然之像。非瞋非笑其形寂然也。又云先想不動明王。於其心上作三角。中有羅字。字成迴作不動明王也。除障故罪滅。寂然故息災。即是罪滅福生之義也。次此成就是物者。謂指此三角壇也。言釳羅。是執日之眷屬。凡有八曜皆名為執也。凡日等諸執及火天等。同在東南隅作法大同也。謂須火用作之。或轉火令冷等皆此中作。然秘之意。是作日故智火也。日亦是慧日也。攝取者。攝取惡法難調之人。皆令柔順調伏也(義准廿八及十二房等與月水同位)此中攝伏惡人者。謂能攝伏煩惱而得自在人也。及發怨者。能令自他俱得成也(謂發彼怨等)消枯枝分者。能令彼身枯竭無所堪能也。一切身份三毒為本體。令彼消竭無餘也。若外相而言。沽涸即是竭龍池等也。彼一切作者。一切降伏相應事。皆此中作也。然皆與慈悲相應。為令彼等降伏善調。得作佛道因緣故。訶字第一真實者。此是風漫荼羅也。風性能增益也。風生者。謂應是作風用之事。皆此壇中出生也。亦是生此諸事也。萬物能消耗變化無方。此字事用亦爾也。謂因業等生。種種增長滋茂之事。皆得自在。若上安點。即能壞彼一切因業等事也。其法先想本尊。於其額上連眉作半月形。haṃ 於中安字。先想外作即迴作自身也。其半月有大威德威光之像。黑焰遍出於外。作風吹動之幖幟。惡謂其像作極忿怒形也。雲此但是風輪之尊。非降三世也。其像亦作深青色(即黑類也)若作此成就。能為一切眾生作種種義利也。次成就。謂下所列物於風中作也。即能此現身皆得成也。謂昇虛空神足變化。及天眼天耳沒隱其身。開謂開阿脩羅宮等也。下云念者。只是用心作也。此五字皆是心作成就壇也。亦可以事法作壇。而觀心與相應也。若如以事相作壇而修神足。亦於彼中坐作之。若藕等亦置於壇中作也。想白乳流滿中。昔佛坐道樹下。從此字門。而降伏天魔無量軍眾。持誦者若能如法習行。不久即同如來。現身能伏彼軍也。大名稱即彼降魔者也。次即因訶字門轉明佉字。訶即因義也。有因故即有隨業受果之相。然此第一義中。訶字門本自不生。以不生故因不可得。此因尚本自來不生。況於其中而有業果耶。如是觀時。因業與果之事。寂然皆不可得。若能如是觀者。即同如來。坐於道樹而降伏魔。以此因等不可得故。即是其相猶如虛空。空而復空故也。大德世尊說彼色者。謂說虛空色也。若於上加點。即入欠字門也。此欠字門所說尊者。名為尊也。謂尊中之尊即大空也。若欲成就一切器物。皆得成就。其名種無量不可具言。其漫荼羅無方圓半月等相。當知虛空無相。而能成就相。此壇作種種色也。空現種種色相也。慧刀印共作。謂兼以刀印護之而作成就也。若作刀。用鑌鐵作。索用線或藕絲作。其輪或以金或以鑌作。

T39p0703_01.gif(利處在下名那羅遮也)

T39p0703_02.gif(此名沒蘖藍)

  此等器甚多。不可具載別有也。

如上諸器隨作一事。用此欠字成就之。若得上中下成就。隨事而用。乃至得成。持之以遊歷諸佛國土。名持明仙也。次更細說五字之義。若住此理隨事相應。即能成辦一切事也。是故佛觀大眾。告金剛手言。是真言菩薩修菩薩行。阿字自本色。內外一切捨。得一切句義者。得與阿字本體本色而相應也。體本體不生。同於金剛實相之身。若與此相相應。即能捨一切法。麁妙等同。猶如瓦金齊觀。猶善住平等觀故。一切三毒罪業悉離。若如是者當得淨心。得此淨者。即同諸佛牟尼之尊。普能利益一切眾生。出過為罪離諸過患也。次明嚩字門。若能與此相應解諸法則(即是真言次第法則也)即能為一切眾生。作大利益之事也。先當如上觀此字。白如雪乳流注其心。若流注充滿其身。內外皆淨。一切見者即同佛身也。又從其身而流註出。遍於一切眾生身中。極令淨滿。又更流注滿於大地。當知此即於秘密釋中。是大慈悲水也。觀於世間極熱惱故而利益之。能令或飲或觸。或除眾患必定於無上菩提。有能是此水現同甘露。或顯或秘於二釋中。皆有世出世利用也。無疑謂當生決定信不疑也。次明羅字門(加點也)亦如前觀之。皆寂赫然光明如火輪。周匝有光。遍於內外皆作此色。向外流出乃至照於他身。亦令此漸次轉廣遍於法界。能除一切眾生種種惡事。隨所欲樂而滿足之也。亦能作諸神變也。次行者從臍以上安囉字。臍中安嚩字。俱現神變。從囉生火。從嚩生水。而除寒熱等患。乃至八大熱地獄。熱能以嚩字而作清涼而息滅之。八寒地獄。能以囉字作溫煖而息滅之也。次又下安囉字等。標幢上而安訶字。能除自他一切罪苦也。又如上作大金剛輪。此是剛中之剛者也。於彼金剛大因陀羅輪中。雙作阿嚩二字。而自龍方(西方也)即能攝伏一切也。風能遍一切處。或開或壞。開謂開修羅宮及一切質礙之物。壞謂摧而折毀之。種種雜色內外業因所成。皆能開壞也。色漫荼羅。謂依本色。即是前所說風壇也。心摩觸者。謂想此字在圓明中。而當其心中。能令意得清淨。即法華所謂意根淨也。於經行中而念誦之。觀此字而作輕舉。輕舉想。即能舉身昇空現種種神足。或坐而想阿字在於耳根之中。以此字出入。聞聲即得天耳根通了也。或云隨用一字皆得。或可此文是阿字用也(更問)。意生身者。此是舉要言之。隨意所欲皆成。如得意生身念至十方也。當知如來有如是自在方便。能令無相離相行中。而普現色身。成辦一切佛事。才持誦時。能壞一切生死種子。成就菩提之種子。轉者即是轉誦之轉也。行者若能如是修行。諸佛常當現其人前。如影隨身而滿其願。行者既得滿所願已。即能不捨一切眾生。亦復常現其前。而滿其願令得法喜也。故云同於影像。於一切處。隨順一切眾生。所以爾者。此如來住於三平等地。無有分別戲論。復越度一切心境界相。時方作業一切亦離。時謂生滅於三世之時。方謂方所。作謂眾業。雖現萬像。而無所現同於十喻。法與非法皆遠離故。猶得如是無盡莊嚴藏故。能普應一切眾生。是故行者當勤求是真言之行無上悉地。所謂如來一切智智。當知諸成就中最在其上。無與等無相比也。此一切智由於真言行生。故當勤學之。右得悉地品竟。

成就悉地品第七

時執金剛吉祥。希有花開敷眼者。金剛喻如來秘密慧也。金剛無有法能破壞之者。而能破壞萬物。此智慧亦爾。不為一切之所破壞。而能摧壞一切能壞難壞者。所謂三毒根本也。復次此菩薩身。即是金剛之體。而十方一切佛。同以如來金剛智印授其手中。故名持金剛也。吉祥者。嘆金剛手菩薩之德。眾善功德具足無缺。即是吉祥義也。時彼菩薩聞如上說諸佛甚深希有奇特之法。發希有之心。其眼開敷。一心觀佛不暫捨。方發四弘也。復次如世蓮華漸漸增長。若不崇日月光明及時節等。則不能敷榮。菩薩亦爾。雖有秘密菩提心如來功德實相之藏。若不崇諸佛平等大慧烈日光。則不開敷。今此菩薩。妙得是妙法蓮華台真實知見故。復而問佛。欲弘廣傳此心地之法度與一切眾生。咸令亦得如此開敷也。復次如上所說。即是阿字門如來金剛性。而功德藏具足無缺。常住妙理之門也。轉金剛杵者。有微旨。謂欲轉此無礙密慧。入一切眾生心也。所以者何。如是自證寂滅之法。微妙清淨為無有上。而眾生不自覺知。為此因緣故於無量諸佛秘寶藏中而受無量恐怖苦惱。謂是事故生大悲心。欲轉此智令一切。皆得開敷心眼故也。火光微發者。火喻般若波羅蜜。四邊不可觸以不可執著故。又體性無垢。能燒一切煩惱虛妄之垢。如劫燒火無復遺餘也。遍照佛剎者。以此慧光。普照無量法界一切有緣應度者。無不普現其前。以所喜見之身稱機說法。咸令得入如是阿字之門也。諸佛剎即無餘世界也(私謂此世界者即是淨心之土常無毀壞金剛之國土也)發美妙音讚法自在牟尼者。謂發微妙之音而問如來也。諸法自在者。如世間長者。具足於財無所乏短故。能隨意所欲皆得成辦。如來亦如是。為諸法之王。一切法財無不具足。故能辦大事不可思議。一切皆辦也。牟尼者寂默義也。常寂之土。微妙寂絕幽深玄遠。不可以言說之。如是法界寂然大滅度法。唯佛一人究竟清淨。故名牟尼也。真言諸行說。彼行不可得者。謂平等三業。真言之行。猶此如來之行。得成無上大果報者。此諸行。願佛為我等說也。問意言。此真言及行。佛說能成辦一切如來功德廣大甚深之事。以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皆得成就。然一切法無不入於阿字之門。若入阿字者。即是從本以來本無。諸法本不生故。若法本不生者。即此真言尚不可得。何況是中發起眾行耶。即此無生無起無法可得。而具一切功德。即是不可思議佛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佛佛自證。若聞見證之者。即能以無量方便示悟眾生。若心不自證。則無由能籌量如是事而為人說。如是不思議不生不滅。云何修行。又此行者。從何所來。去至何所。意問無生之行如何發趣也。所以然者。若生滅法。可說有成就破壞之相。今此法則無如是等相。云何而得成就也。此義亦甚深也。真言本體寂淨云何發行。願佛為我宣說。一切為我說者。意言。總為我演說之也。謂說此希有無上之法也。如是甚深法性。猶如大海萬流之所歸趣也。此萬法歸趣。正順於大般涅槃。即是發行義也。如世間大海種種色味。入大海之中。皆同一色一味。無有差別不可變。如來大海亦如是。一切萬法萬行入此中。皆同一不思議解脫之昧。無有差別也(如是說竟)次如來答雲。摩訶薩意處。說名漫荼羅等者。心處亦可名為心位。即指此眾生自心之處。即一切佛大悲胎藏漫荼羅也。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是華台之藏。然以四種煩惱常自生故。為彼自覆弊故。不能明瞭而自覺知。若能自覺心處者。即知此心自性常淨。如是淨無垢處。即是諸佛大圓滿實相之地也。是故佛答意言。若欲知真言行及果。當於心處求之。皆如是說者。謂十方三世佛。亦皆如是說。一道無異。非獨我如是說也。真言諸心處。彼識知果受者。果謂諸佛無上菩提之果。受謂證得也。佛意言。若能入此阿字門者。即能識於心處。若知是處。即得真言果也。佛意又言。諸法盡猶心有。如人眼見色者。眼根與色對。不能了知青黃赤白等。次眼識即生不定慮。此青黃耶。次意識即分別分析。言此是青黃赤白等種種眾相。當知但由心分別而有也(更問)決定悅心心處者(此心梵雲只多是慮知心也又次幹栗太者是處中心也)如二乘入道。亦先須得決定心。此決定心。即三昧也。猶得決定心故。心得悅樂。即是內心自證現法之樂也。猶有定故。即生實知見。然三乘各有定。深淺不同。今此中意言。若能證此心處心中之心(此即幹栗太)即是如來大決定心(謂三昧也)猶有此定故得入阿字門。入阿字門故。即能了知真言行之與果也。若了知彼行及果。即是授得無上大果也。佛意言。猶心住定故。得究竟一乘如實之見。即能自知是事。不然雖聞無益故。此已下正明習定初門也。如上執金剛所問。此真言之心。從何所來去至何處云何得果者。今者佛意答言。夫真言者從自心發。乃至欲識真言行及果報者。亦從心而現。出此心外無別法也。所以者何。此漫荼羅名之為淨。以一切眾生自心本來清淨。而以無明蔽覆不能了知。若淨此心。即是漫荼羅處。不從餘處來也。行及果報皆亦如是。以一切萬法乃至形顯等色萬類差別。莫不從心分別而有。今此阿字門亦不從外來。但從心生無別來處也。所以者何。以有方便修定故。其心漸淨。以心淨故。阿字現中。此阿字者。即是一切諸佛之心。從心輪淨故能現阿字。由入阿字門故即是成大果報相。故知此果亦心得。其實無人能授與者。由此自覺了而得之也。當引央掘不盜戒義。然此心源微妙寂絕。無名無相不可示現。以何方便而能得見耶。今諸佛為化真言行菩薩故。直從凡夫心處之心而作方便。亦不作餘對治行等也。此心之處。即是凡夫內心。最在於中。是汗栗馱心也。將學觀者。亦於是處思蓮花之形。所以者何。一切眾生此心即是蓮華三昧之因。以未能令開敷故。為諸煩惱等之所纏繞。所以不能自了其心如實之相也。是故先當觀此心處。作八葉蓮華觀。令開敷諸蘂具足。於此台上。思想阿字而在其中。從此字出無量光。其光四散而合為鬘。猶如花鬘。所以謂之鬘者。謂連多花貫穿相續不斷。由合多為一故名為鬘。此亦如是。合無量光以為一光之鬘也。何故須觀八葉不多不少耶。此有二義。一者一切凡夫心處。雖未能自了。然其上自然而有八辯。如合蓮華形。今但觀照此心令其開敷。即是三昧觀而且便也。然其理者。若觀此八葉之花。即得與理相應。此八葉者即是四方四隅也。四隅即是如來四智。初阿字門即是菩提之心。次暗字即是成無上菩提。次阿(長)字是行菩提之行。次惡字即是大涅槃。其餘四隅之葉即是四攝法(更問其相)先從阿字門發菩提心(即是真言來處)次知彼果(更問次第之意)次由此是字輪四阿字義。欲成大果報故。而修如來之行。以修行故而得證大涅槃。證大涅槃故能見心性。即知此心法界之體本來常寂滅相。故末後恶字門也。所以雲蘂具足者。亦有其意。謂此蓮華三昧之心若開敷時。無量法門無不具足。謂六度十八空三十七品禪定解脫。百八三昧門五百陀羅尼門。如是等無量無邊無不具足也。當知一切法門。皆是從心而有也。念彼蓮華處。謂於彼蓮台之上觀於阿字故。名坐上也。週遍普照明眾生類故者。觀此花鬘之光。若現前時。即從此心生寂照之光。普照一切眾生之類。一切眾生亦有如是之性。但由無明覆故。不識自心之性。故不得如是自在之用。若自了心源之時。亦能如是普現色身十方。教化如佛無異也。雲眾生者。謂彼以無明故。乘業而生即受四生之報。以乘業而生故名眾生也。今欲散彼眾生。令盡識心之實相。開彼華台令得佛之知見。知見者如俗言心開意解。此意有理也。以心開故即入阿字門也。又言坐上者亦含多意。或言花坐或言自身坐時。或是成就大漫荼羅者。漫荼羅中作此觀行入阿字門。即能見光明普現色身。而作種種佛事也。然行者初學觀時。心未純熟未得現前。當先畫作妙蓮。如上所說極令微妙。兼置阿字常現前觀之。當於圓明中畫也。此圓明由如圓淨之鏡。其中極深阿字圓光。於中諦觀久久。即能現前分明見。既於外處見已。迴觀自心。於圓明中而觀阿字。如阿字者當知麽等諸字例可解也(更問)行者內觀具足純熟見阿字時。其光從心中四散。普遍十方一切佛剎。此光從頂至足。周匝環繞行者之身。不可以喻言也。問觀蓮華不觀餘花耶。此亦有意。如世蓮華出淤泥之中。生處雖惡。而蓮華體性清淨妙色無比。不為諸垢所染。凡夫亦復如是。雖種種不淨三毒過患無量無邊。亦此蓮華三昧甚深果實。皆生其中。即是如來平等大慧之光也。千電集會者。如世間一電之光。尚不可諦觀。以映奪人眼故。況無量電光聚集也。此釋光鬘四散威勐熾盛之意也。然此光從心遍此之時。即能普遍一切世界一切眾生應度之者。皆現其前。以其所喜見身。赴機演說妙法令其得度。皆實不虛矣。如世明鏡中現種種形。然有所不照不能普現。淨心之鏡則不如是。十方無礙圓現法界。但藉以為譬。然實不可為比也。行者見圓明阿字時。能遍諸方而行佛事。然亦寂然無所動作。由如水月隨器不同一時頓能現也。然以智慧觀之。若水性不明月亦不現水雖澄淨。而無月者亦不能現。無有去來而現前明白。但緣合有耳。復次如月出時。雖能成就四天下萬物之類皆令得益。然亦不作是念。能普照萬物而生長之。行者觀於自心亦復如是。同彼水月而現眾像也。從此品以前說真言之果。從此品以後。次第明修行入證之方便。從此為首也。此中復有坐起威儀眾多秘法。下別出之。此經聖者所秘。故不明白次第說也。如上觀八葉及阿字門。先用淨除自心華台得現。今欲令彼長養滋茂成大果報。更明方便觀[口*菴]字門也。前入阿字門雖云了知心性。然亦未得究竟現前。是故更入[口*菴]字門。此是三昧。將用成就菩提心也。如世蓮華依水而長。若無水者不久枯朽。行者菩提之心亦復如是。若無三昧之水灌注其心。即亦不得滋榮開剖也。此[口*菴]字當觀在頂上骨縫四方會處。令字正面著之直立頭。後更有秘密觀法。又別也。觀字點為行者頭。餘為身份四支也(問水從阿字下流入別字不)以行者未識自心故。方便令識。先觀蓮華。又以定水滌淨其心。令此阿字明白徹見之時。六根諸垢皆總清淨。由六根純淨無垢故。心性無垢猶如水精淨月之光。當知此即名見。見者即是成就。成就者即是體同法界。當知此法界本來寂然。一切眾生世界之所依持。猶如有情依世界。乃至地輪依水。水依風風依空空為一切依止而無所依也。法界亦爾。以眾生無明垢故。不能自了。今以六根淨故。即明見也。未見時更有方便。亦在別品中。又非直觀此二字也。行者自觀時。更以諸字令普遍支分。明是作時。事事明瞭即成持明人也。以能自直用此諸字門故。成持明仙。又此法界雲見者。非是有得見。以無垢故即能見。見即是法界體也。如鏡淨故萬像自現。而不作如是分別。我能見彼彼是所見。亦不分別去來之相。但緣合見耳。一切眾生皆亦同此法界之體。若如是見之時。即是悉地之相。能普現色身。示無盡莊嚴藏也。行者由心淨故。非但具足妙天之樂。亦得大涅槃微妙之樂。亦見如來句。句是諸佛之坐處也(謂佛住處也)如上見時。猶未名究竟成就之見也。更有方便。謂觀囉字門。行者於兩眼上置此二字。光明如燈赤炎光輝。行者當坐時少屈其頸。以此無垢光明而內觀照其心。猶此囉字故。能見心性也。低咽當不令太曲又不太直。此有二義。一即調身不生病苦。以坐太曲太直即四大不調和故。二者為淨眼根速達心源故。此囉字門者。即淨知見之明燈。由此智同觀心蓮台之實相故。速得成。又坐時舌亦不得著上腭及太垂著下。當處中也。如是淨眼觀於自心。亦無能所等相。但因緣具故得如是見也。以上佛告金剛手去來之相。此行從心而生。心為照明能見如來之道。行即是道也。道者即是行及果報也。非但我如是說。三世如來所說亦復無異也。如上所說真言方便乃至此心處。無垢清淨猶如圓鏡常現前。當知此即是先佛共所宣說真實之心也。如是心性。常恆安住無有變易不可破壞。即是諸佛大般涅槃。故名真實也。以囉字門等淨此心故。生真實智慧光。故即見古佛所行之道。所謂秘密藏真言也。行者見此真言道之時。識亦發光。識謂六識也。如小乘中說心意識。但是名之差別。大乘即有別相。謂六識身。但是三緣和合。不能決定了知諸法。能分別者是心也。以心淨故六識亦皆光明輝發。猶如大寶珠體性常淨。而不為塵垢所染。若人瑩冶。漸去麁垢乃至轉明。即能無礙雨降諸寶光色無比。眾生六識亦爾。以心源淨故。六識亦皆純淨。所謂六自在王性清淨也。彼持真言行者。如是見心性時。即是見於正覺兩足之尊。永離邪倒名之為正。以此正知見現覺諸法也。人天二足中尊名兩足尊(更勘經釋)所以者何。若離此心性。更於諸處見於如來。無有是處也。行者見此心佛之時。即名悉地第一成就。所謂得第一常身也。悉地有眾多種。或世間或出世間或無量差別。今此成就者。即是出世間第一成就。所謂成就第一常身。此常身即是諸佛金剛不壞身也。見此心時即是見如來句。知一切法皆如十喻。不生不滅性常不生。得此真實之智。見於實相也。雖如是說。然行者猶未即能究竟明瞭見於心性。更有明瞭方便。所謂轉囉字為覽字也。前於月中作觀阿字而觀於心。今更轉此囉字令作覽字。還如前小低其咽。令不太曲直。舌亦高下得所。而觀於心中阿字也。此之囉字是相義。上有點是大空三昧。所謂第一無相之法。諸相本空也。以一切相者皆是不堅固法。以此相當體不生故。同於大空。即是堅固實相之法。如是思惟一切空句與理相應。即是不死句。不死句即是諸佛常住之身也。由此覽字方便離一切相。即是常身。常身即是一切法空不死句也。若欲廣大智五通。成持明悉地明等長壽童子。未得持誦者。乃至是不隨順。廣大智身即是如來身也。謂一切三乘功德。下至五神通長壽等事。離覽字無相之門無有得義。所以者何。若人心著於相則生蓋纏。隨業而轉不得自在。乃至世間悉地尚不可得。何況五通等耶。五通等尚無得理。何況如來平等智身耶。是故佛說三乘世間一切功德利益。皆從無相法中而得成辦。如神通有多種。若行者以心離相無著故。乃至能得二乘五通。若更深修。乃至能得菩薩五通。此五通即是入地菩薩自在之用。比於二乘之通。如用日光等彼螢火也。持明者。謂持誦人得妙成就悉地之果。即能遍游一切佛土。供養諸佛成就眾生也。若不觀此離一切相本來空寂法門。此仙亦不可得。此即是入於菩薩地也。長壽。謂於壽自在常住世間。利益眾生親近諸佛。童子。謂壽無量歲常如十六童子。容色鮮妙。亦是持明仙也。經意言。若不隨順如是離一切相法門。此仙尚不可致。何況究竟法身不思議業。真言智發起真實智。是極上一切諸佛財富者。以入覽字門故。離一切諸相即見如來。即是平等大慧真實之智。如是真言之智。於一切法中最在其上。一切諸佛以此為資財。資財是受用義。如是智寶財其數無量。自在受用成辦佛事普施眾生。即是法華大長者義也。菩薩救世者乃至二乘。游涉土地住諸佛剎。有所宣說示現。亦皆由此法門。乃至由此行故得成無上道也。故經云。離一切相則名諸佛也。悉地成就品竟(悉地是真言妙果為此果故而修因行故此中成就者是作業成就)如上金剛手問佛真言去來之相及行。果佛已答竟。

轉字輪漫荼羅行品第八

如來復觀察大眾。以大慈悲修習眼觀察眾生界者。大眾。即是十佛剎土微塵數金剛等會也。如來以無量劫來久修大慈悲之眼。而觀世界亦有意懷。所謂復將宣說微妙方便。令一切世間皆蒙大益也。如是觀已。入甘露生三昧者。如世人飲毒即時夭命。或有遇天甘露而得飲之。即時不老不死。一切諸患疾苦無不除愈。身心清涼快樂得未曾有。今此三昧亦如是。若得聞思修行者即得出世間第一之樂。壽量常住成如來現法之樂也。從此定起。復說一切三世無礙力者。三世無有能破壞者。此明力如是也。破除一切無明煩惱之闇故。名之為明。然明及真言義有差別。若心口出者名真言。從一切身份任運生者。名之為明也。由增長義故女聲呼之。如王以尊位故其妃亦復尊重。故云明妃也。如上金剛手初問佛。佛即從初至究竟。皆答此問。中間他語間斷。今佛復騰前意而答也。如上覽字門義已略說訖。今依前。佛為修真言行者。欲令眾緣具足速得無上道故。復從甘露生三昧起。說此明妃也。

伽伽那三迷(等空也)阿缽羅底三迷(問之)薩嚩怛多揭多(一切如來也)三曼多奴揭底(與諸如來同至所住也更問)伽伽那三迷(等空重言)縛羅落叉嬭(縛羅勝願也落叉相也)

伽伽那三迷者。伽伽是行義。重言行者。明即此行即無所有。則行無行也。先指次破壞也。謂此無相無礙之法。於空無量無礙無所不遍。然復有異義。所以者何。若一切法直爾如空者。即是無過患無功德。今此中雖無相無礙猶如虛空。而具一切如來真實功德。無所不備。故次明第二句義也。雖舉此空為況。然有無量無邊離相之德。非虛空所能喻也。此功德者。即是等於如來。是一切如來所至之處也(第三句也更問)。次復言伽伽那三迷者。雖具萬德而無所表示。同於大空故重言也(更問句義)。此中雲無礙力者。不可破壞義亦是無相義。以無礙無相故不可破壞也。佛於三昧中現此明妃也。口說名真言陀羅尼(男聲也)身現曰明。以此善男子明妃如來身無二境界。由是力故。佛菩薩大名稱。得無礙法。能苦除滅者。言此明妃者即同如來之身。若不悟此理無由成佛。若證無相無礙理。即是於法而得自在成就菩提。如是無相。即是如來甚深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故言是佛境界也。十方三世佛及菩薩。由入此門故。遍於法界普門示現。成就眾生無有窮盡也。是故得大名稱聞於十方。故云大名稱也。得無礙法者。以無障無相無罣礙故。能除一切眾生身口之苦。真實不虛。皆令究竟至於無上大菩提樂也。猶不了真諦故言無明。由無明故。即有諸行而生種種諸苦。雖菩薩入於地位。然由未了如來甚深秘密之境。即是微細無明亦復是苦。今佛為彼等故。咸令究竟佛之境界。故云除一切苦也。除無明苦。即是與其不思議解脫諸佛無量無邊功德現法之樂也。妃者。如世女人能生男女。令種胤不絕。此明能生一切如來所有功德。故義雲妃也。行者修真言行時。雖如上有種種方便。然須持此明妃。若不爾者眾德不具也。時毘盧遮那諸佛。尋念我始初不生金剛執力故。告上首執金剛言者。如來從甘露生三昧起已。尋念我本初不生一切佛身。由不生故即與諸佛無二體。故如是取本不生阿字。加持自身及執金剛而告之也。以不生加持之也。如是思念已。方便告上首諸金剛也。上首者。非但秘密主。一切皆入阿字門。即是無言體主而已。十佛剎土諸執金剛皆是上首也。諦聽善男子。字輪轉名漫荼羅行品中廣。真言門修行菩薩。作佛事能住彼前者。輪謂阿字門。此一字中入一切字。入此一字。於一切法旋轉無礙也。如世人之輪。不轉則已轉則無有窮盡。尋其首尾亦不可了知。故名輪也。又如世間之輪。若旋轉時。能斷一切草木之類。隨彼根莖枝葉。遇此輪者無不摧破。何以故。以邊刃利故。此阿字輪亦復如是能除一切無明煩惱。隨彼所聞無不摧滅也。漫荼羅是清淨義。下更釋之。品廣者。此中之義能遍一切處。品者只是一分之名也。廣義如輪無有斷盡。然此一分之經。亦不離此輪。故以為名也。諸品皆云廣者准此(即是言略故一分義廣故無盡也)本不生者即是阿字輪。入此輪即是與諸佛同體無二也。佛為成就修真言行菩薩故。欲說此阿字輪。而先嘆其功德。若得此輪。能令諸菩薩普門示現。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普住其前而化度之。以大因緣而作佛事。故云住彼前也。爾時執金剛頂禮佛。金剛旋下相應。下金剛蓮花坐已嘆佛者。此菩薩。以金剛杵上而有蓮華台。以此為坐也。金剛即是諸佛智印。此佛智印。大漫荼羅之台故有所表也。如擲金剛慧虛空中。迴轉而下於地。此菩薩亦爾。聞佛更說阿字輪故。歡喜踴躍。即時此台。於金剛上旋轉無量。從坐而下為佛作禮。當下時。與擲杵空中迴旋而下相似。故云與彼相應也。此亦表佛智無礙也。為聞法恭敬故。下地致敬也。歸命菩提心者。即是歸命一切眾生心也(如上云此心菩提)。歸命菩提心發生者。又復頂禮能發生此心者(即是淨菩提心入明門者也)稽首行體地波羅蜜者。次歸敬真言行體。行體即是其地地及波羅蜜也。敬禮先造作者。以一切眾生。雖有此菩提之心而不能自了故。歸命古昔發心成果轉示眾生者。念大恩故又更禮拜也。重言歸命頂禮者。此義大同小異。重言者恭敬深至故爾也。如此嘆佛已復請者。如世人養蠶為利故而善養之。此亦如是。為請佛更說深義。自利利他故。先嘆佛也。空證。即是證於無相無礙平等之法也。白佛言世尊。唯願法王宣說。哀愍我及一切眾生故。法王者。於法自在故名為王。願哀愍我及護念我。及為利眾生故。為法王哀愍我故。護念我故為眾生利故。如說修真言行者令得圓滿故。願佛更說阿字輪也。圓滿者。隨彼上中下行。各隨性分而得利益。皆當成就妙果也。次佛告秘密主言。我初。諸最勝佛世所依稱號者。將說秘藏。先自嘆德。以此法難信故。如將說法華亦同嘆也。本初即是壽量義(更問)。世所依者。如一切草木皆依於地而得增長。又如商人依於導師。入海者依於船師。病苦者歸依大醫。此有多門皆當說。今佛亦爾。為一切依也。然更有深意。雖云自嘆即是說法意也。如梵音雲我者。於中即有阿聲(桉本)即本不生義也。此常住不生之體。即是一切之所依止也。稱號者我覺此不生故。一切世人稱號為佛。非平等法界有如是名也。說法無等比。此無比中。諸外道所說皆是有上之法。故云有比。凡一切不了內證秘密法者。皆是外道也。由佛說此無可等比況喻法故。說法亦無比也。又此中我ma 字(又麽聲即是不生義也亦是嘆中說法更問也)本寂無有上者。此本字中即有阿聲。即不生義。以不生故即是不滅。是故本來寂然。此法第一微妙更無過也。能寂諸根故。六根常淨諸惡永滅故云寂也。此阿字即是一切佛心也。今佛偈中說此阿字者。即是說自證法中一切語意中。雖有所說。然此內證之境終不可了知。由自證法不可說故。佛雖自嘆美。即是稱嘆此阿字也。以此字本初以來是世所依。今說此自證之法。非彼二乘外道之境。於彼法中無可喻況之者。故云無比也。如飲水者冷熱自知。尚不可為不飲人說。況如來境耶(當引深密)然佛以加持力故。說此不可說不可說之法。令金剛藏等皆得知之。此事即為希有也(雲本寂者當知本來寂滅之法一切二乘外道中所無非彼心境所及也)由加持故。執金剛並諸菩薩。佛菩提座勝願能現。謂佛說此偈已。以佛神力加之。爾時諸金剛菩薩即能現菩提座也。此座者。但以世間意說。但是座處耳。然西方名此座為滿荼。滿荼者。是堅固義是不動義。是更無等比義是遍周法界義。今現此菩提坐。亦如酪中現蘇。諸味共會一處而不相離(更問)加持故能現也。此座即是如來功德之所莊嚴。無量大願之所成就。即同佛身。普現一切眾生界中而作佛事。故云勝願也。佛虛空如無戲論。從行無二與理相應相。成就是業者。即此座者。猶如虛空離一切分別。雖諸菩薩如是修行種種方便。然亦無二無別。不離如是妙理。故云理相應也。如行行者。彼得果亦如是。即同彼座無二無別。成就者。謂修行者之所成就悉地也。於時佛諸支分身。皆悉出現是字。於一切世間出世間聲聞緣覺靜慮及觀。悉地成就勤修者。謂遍佛身份。佛身份皆現此阿字真言。此阿字門。即是世出世間二乘定觀等之慧命也(攝心不散名定次當觀照如行者初攝心時觀圓明等是觀也以下義勢常相連也)如壽一字。諸壽同種子同命同依處同救度同現者。如上世出世間一切所作妙業。阿字即為彼命。如人若無命。根一切作事皆悉棄廢。一切世出世間功德定慧等亦爾。若離阿字門。即不得增益成就。如彼死人無所能為。復阿字是開口聲也。若無阿聲即不能開口。口若不開者一切字皆無。是故阿字為一切字之種子。當知一切萬行亦如是。以阿字門而為種子。若離阿字亦不成也。同依處者。如眾生等若無大地則無住處。此阿字門亦如是。若離阿字即無所依處也。救度亦同者。當知阿字門。即是一切世間之大救護也。末後雲現者如上佛為菩薩大眾現金剛座故。此一切勝義皆能悉現也。次即說此真言門。謂南謨三曼多佛陀喃(敬禮普遍佛等也)阿(此正是阿字真言門)善男子此真言者。十方諸佛以法身同所加持。諸有修行之者。以此真言故。即能作諸佛事。乃至普現色身。為一切眾生界開示佛之智慧。如佛能作是事。此阿字門亦能如是作之。當此彼體即同一切佛身也。阿字門一切法轉者。由轉此阿字。即成種種功德也。從此阿字門修行轉也(更問)是故秘密主。真言門菩薩等。欲見諸佛者(謂欲見一切佛淨法身也)。欲供養者(謂游一切佛剎供養承事聞法修行也)。欲證發菩提心者(謂證菩提令心淨也)。欲與諸菩薩同會者(謂與那羅延菩薩等等共一處受現法樂也)。欲利眾生者(謂如毘盧遮那常為一切眾生作大佛事種種成就之也)。欲求悉地者(此中最上成就所謂佛身尚可疾得況餘成就耶)。欲求一切智智者(然此阿字門一切義利無不成辨以要言之欲求一切智智亦決定當得也)。此諸佛心勤而修之者。佛言。如上所列之事。汝欲求者更無他術。但當勤修此阿字之門也。爾時毘盧遮那佛。此大悲胎藏生漫荼羅王。敷置諸本尊位。定三昧神通真言行不思議法說者。如前以廣說敷置漫荼羅位。今何以更說。此有多義。欲更開發一類眾生故。令前已聽聞者倍得明瞭故。前雖說諸位地。然尚未普週遍。今更說令無所闕乏故。又前但說其名。由多未說形狀。今更說令具足故。何故不併說之。而更分折於此處說耶。於此亦有意。乃至深樂法者。猶不頓為說之欲令發起珍重之心。漸漸開道也。復次若但以圖畫尊容。用為真實者。如彼畫師等。亦可成就阿闍梨功德。然不但以圖畫故。而得成彼真言之行。當須一一與三昧神通相應。方名不思議行。今佛欲開示彼之故。雲三昧等法說也。謂與三昧神通相應而說之也 彼阿闍梨一切智門阿字住。取線禮一切佛者。如上已說。中心作阿字及眼作囉字等。前品已具說。今欲作壇。先須住此三昧令與理相應。以相應之智而運布規量也。凡合繩。當令得所不得大緩。若不調者。令師及弟子多病為障所嬈。若用時斷絕。亦令致損耗也。次當知方所者。所以先謂審定方面者。若弟子臨修時錯誤。或謂東為西等。即為障者之所得便也。次禮一切佛者。即是禮於阿字真言之體也。師禮已在壇巽地北向。弟子艮方南向。引繩相對。次師引繩轉向乾維東向。弟子迴身西向。次弟子右迴至坤維北向。師迴身南向。次師右迴還至巽地西向。弟子迴身東向。即四方位竟也。弟子次更至乾地維向巽。師與相對。即定乾巽隅竟(云云更問也)凡定四方。必須如前審諦不得移易。若定四隅及中心十字界者。但令逐便右轉。不令妨礙即得也。如是作已阿闍梨復於瑜伽中。轉於心中阿字而作縛字。如前佈置。囉字等方便不異於前。但改心中阿字。即成金剛薩埵身也。亦復觀想己身即同彼身。執持如來智印也。雖改阿字為嚩。然亦不相離。何以故。由不生故。即是本來無有繫縛。體一門異也。如上引繩。猶未至地拼之。既作此觀。即與弟子。更入中台之中。還如上引繩准前次第。於中台定方所也。如上。無二相應形如來形空性形者。轉相釋也。嘆此無二形即是如來形。如來形者即是性空形也。所說。前引線當心。師及弟子相對。引受四方及四角十字道。但以繩印持而未下也(先以作標相在四角置了方作也)當知如此定時。頂上想於阿字遍其身(皆如上說也)然大日如來。入大悲胎藏生三昧。此大悲胎藏三昧。豈與前品大悲胎藏漫荼羅有異耶。正謂前壇諸方未滿。色像亦復未具。故更說也。次定方竟。師想嚩字如上說。於遍身份。想自身同執金剛之形。入於中胎如前引。線定方所遍即下之拼也(更先方定了下拼耳為直爾下拼也)假令中台方六尺者。量半為三尺。即是台外第一院廣狹量也。分此三尺以為三重(即有三線道也)。第一為行道。第二為置供養物處。第三重是諸尊坐處。第四是外緣(其三重皆等外緣狹也)。計此三尺內。均調令得所也。當供養時。師當運心一切應來會此。然無圖位坐者。皆於此外緣中供養也。次折第二院三尺取半。為一尺五寸。三重院量。亦於中均布四道如上也。次更折一尺五寸取半。當七寸五分為外院量也。亦於此七寸半內。均置四道令得所也。第一台外門口。即與行道處相連。當取少許用其門位。餘通行處(以此門住世天)。其三重門外若有寬地。任意大作。多侵地無妨也。前漫荼羅中雲。第二院置釋迦。第三院文殊師利。此文互也。由先定中胎竟。直向第三院定之。故云第二。非是第二。則是第三重也。今此中自有誠文。文殊在第二重。釋迦在第三重也。想阿字定外院。次想嚩字而作中台。次作第二院想文殊。或想嚩字。亦如前遍身份等。次第三院當想釋迦。或作婆字也(重聲婆字)經中從定線位語竟。至定色以來。解由未明瞭未記(更問之也)。

經云。復次毘盧遮那我加持彼印。廣法界尋念彩色下者。謂下綵色時。阿闍梨當想毘盧遮那如來或彼印。此印即是廣大法界之印也(爾時當想自身即是大日如來)如是想已先下白色。爾時阿闍梨自想其身即是法界。法界之體明白無染也。如是想念時。非直我身如是。一切有情亦復如是。即淨除同如來。亦一切過離者。自身等如來謂白色也。白是法體離一切過。然所云一切有情。皆同妙法界者。當以何法得之。然此非無方便也。謂囉字門。入此字時。即能令己身及弟子乃至一切眾生。究意皆等如來法界身。永離諸過也。故次雲想羅字。其字色白如車璩(或云商佉即是寶貝也其色潔白第一)師云。此中即有阿字有嚩字也。故囉字白色。想字炎光。寂然光出如乳。以此清淨成無垢色離一切過也。及君陀花(是西方花也亦鮮白無比也)或如皓月之狀。其字之焰亦白。寂然恬定而曜光明。如是想時又誦囉字。至百遍或千遍方下色也。凡加持色法。先於色中想字。字成已即轉為佛也。此有二種。阿利荼。謂左手當胸上為拳。而申風指直堅。右臂如擊物。直申舉之。其左腳向前。右腳去三尺以來長引。即是也。白朱黃青皆用之。當想佛形而作此印也。凡作印有二種威儀。若立作印皆須作此威儀也。四佛作寂然之形用此印也。第二下赤色應記之者。明言阿闍梨當審諦也。將下赤色時。當想raṃ 字。此字照明如日初出之色。或赤或黃。此即赤黃雜也。此光明照赫奕。此字即是寶幢佛字也。此是無能降伏最勝無比之佛也。兼想自身即同諸佛。赤色囉字安點加之(不合是阿字也義合用羅字加點耳)餘方便准前。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二

 

上篇: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

下篇: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

觀無量壽佛經疏

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印光法師 人生世間,禍福吉...

觀無量壽經義疏

觀無量壽經義疏(本) 淨影寺沙門釋慧遠撰 此經開首先知...

說無垢稱經疏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一(本)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詳夫。實際...

觀無量壽佛經初心三昧門

觀經境勝,卒難受持。經謂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

新華嚴經論

新華嚴經論卷第一 長者李通玄撰 夫以有情之本。依智海...

佛說長者子制經

佛說長者子制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佛說無常經

佛說無常經(亦名三啟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靜奉 制譯  ...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聞如是: 一時...

黃龍慧南禪師語錄

黃龍慧南禪師語錄 師初住同安崇勝禪院。開堂日。宣疏...

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

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 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四天王經

佛說四天王經 宋涼州沙門智嚴共寶雲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百佛名經

百佛名經...

佛說菩薩本業經

佛說菩薩本業經一卷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

【佛教詞典】七禮

指禮拜七種佛菩薩。全稱七敬禮。善導之法事讚卷下(大...

【佛教詞典】有為

【有為】 p0535   瑜伽五十六卷四頁云:問:何義,幾...

念佛有大光明,護念行人不遭魔事

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者,末世修行,多諸障難,一虧正...

佛學常見辭彙(四畫)

【心】 指無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八個識:...

病來哪得心無苦,夢裡焉知身在床

病來哪得心無苦,夢裡焉知身在床 進一步用生病來看,病...

「隨緣不攀緣」和「積極爭取」的區別

問: 我們在社會工作學習中,應該如何區分隨緣不攀緣...

有財有勢的人廣行佈施為何卻墮落在惡道

雖然現代有許多有財有勢的人廣行佈施,但不一定就會獲...

大安法師:吃素的循序漸進

印祖對於不能吃全素的念佛行人也很慈悲。也確實有很多...

印光大師:祭祖用素

食肉一事,大是怪事,但以習行即久,不知其非,凡以為...

如果總擔心自己不能往生,是否會真的往生不了

問: 《印祖文鈔》說往生全仗信願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

化解和對治瞋心的方法

瞋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負面心理,通常所說的生氣、憎...

《八敬法》是佛法中很特別的地方

前幾天,有幾位女眾想出家,我說你要想出家就得把《八...

十方眾生都到極樂世界去,能容納得了嗎

問: 十方那麼多眾生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容納得了嗎...

佛陀背痛的因緣

一天,佛陀與五百位大比丘來到阿耨泉水邊,除了阿難以...

【視頻】藥師普佛(靈鷲山)

藥師普佛(靈鷲山)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萬晴法師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萬晴法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