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菩提心義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菩提心義(海運)

菩提之心。成佛之本。發起之相。具在眾經。大事因緣莫過於此。欲正修覺不可不知。隨所見聞略辨其相。菩提心義。五門分別。一釋名義。二識體性。三辨一異。四明相狀。五述行願。初釋名義者。梵雲菩提此翻名覺。眾生迷覆名為不覺。今遇善友開發無明。省除迷覆求覺之心。名菩提心。發求菩提之心名菩提心。依主釋也。若悟名覺迷為不覺。譬如迷人依方故迷。眾生爾耳。依覺故迷。若離於覺則無不覺。猶是言之。菩提與心不得為二。菩提與心。相違釋也。二釋體性者。如義府說。三辨一異者。心與菩提性無有二。由無二故不可分別。此就理體無差別門。故華嚴雲。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虛空藏經第四亦云。世尊常演說法無盡。有情及虛空。菩提心佛法。若依進修起行願門。即發起妄心求菩提故名菩提心。故起信雲。云何熏習。起淨法不斷。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以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習真如。自信已性。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種種方便起隨順行。不取不念。乃至久遠熏習力故。無明則滅。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心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成自然業等。此則棄妄成真。發起妄心。求起真覺。即真妄為異也。而實離真無妄。妄體即真。以不覺者即本覺故。是非異也。四明相狀者。發菩提心之相狀有二。一明行位相。二辨功用相。行位相狀者。長耳三藏雲。初習種性發心有三。一假想發。二輕想發。三信想發。初假想發者。由三種力。一善友力。謂善知識。二行力。謂受律儀。三法力。通別二因。通謂如來藏內熏之性。別謂信等五根。由此三力。假起求菩提想。自利利他漸次修習。譬如輕毛無所倚著。名輕想發。後漸漸修。信心澄淨得入十住。名信想發。起信論雲。發心有三。一者信成就發心。二者解脫發心。三者證發心。初信成就發心者。謂不定聚眾生。有熏習善根力故。信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乃至雲。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以大悲。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能自發心得入十住。此則同前信想發心也。本業經云。是信想菩薩。於十千劫。行十戒法。當入十信心。入初住位。即發心住也。仁王經云。習種性有十信。已超二乘一切善地。起信又云。發何等心。略說有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乃至雲。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於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等。二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等。三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乃至雲。又是菩薩發心相者。有三種心微細之相。一者真心。無分別名。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眾生故。三者業識心。微細起滅故等。二辨功用相者。維摩經云。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華嚴七十八雲。菩提心者。由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由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由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由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由如大風。普於世間無所礙故。菩提心者。由如盛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菩提心者。由如淨日。普照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由如盛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菩提心者。由如明燈。能放種種淨光明故。菩提心者。由如淨目。普見一切安危處故。菩提心者。由如大道。普令得入大智城故。菩提心者。由如正濟。令其得離諸邪法故。乃至雲。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善男子。譬如有人得無畏藥離五恐怖。何等為五。所謂。火不能燒。毒不能中。刀不能傷。水不能漂。煙不能熏。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一切智菩提心藥。貪火不燒。瞋毒不中。惑刀不傷。有流不漂。諸覺觀煙。不能熏害。善男子。譬如有人得解脫藥終無橫難。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解脫智藥。永離一切生死橫難。善男子。譬如有人持摩訶應伽藥。毒蛇聞氣即皆遠去。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持菩提心大應伽藥。一切煩惱諸惡毒蛇。聞其氣者。悉皆散滅。第五明行願者。顯揚雲。世俗發心者。為對智者前。發弘誓願。乃至雲。我從今日發無上菩提心。為欲饒益諸有情故。從今已往。凡我所修六波羅蜜。皆為證得無上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訶薩。和合出家。願尊證知。我是菩薩。毘盧遮那疏雲。發菩提心者。謂生決定誓願。一向志求一切智智。必當普度法界眾生。此心由如幢旗。是眾行導首。由如種子。是萬德根本。若不發此心。亦如未託歌羅羅。則大悲胎藏。何所養育。又云。日喻本淨菩提心。即是毘盧遮那自體。月喻菩提行。白月十五日眾行圓滿。喻成菩提。黑月十五日眾行皆息。喻般涅槃。中間與時昇降。喻方便善巧等。發菩提心經云。若菩薩親近善知識。供養諸佛。修習善根。志求勝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平等。信樂大乘。求佛智慧。若人能具如是十方。乃能發於無上菩提之心。復有四緣能發是心。一者思惟諸佛。二者觀身過患。三者慈愍眾生。四者求最勝果。一思惟諸佛者。三世諸佛。初始發心具煩惱性。亦如我今。發大明慧。於無明[穀-禾+卵]。建立勝心。積集苦行。度生死海。捨身命財。求一切智。今皆成就。若此菩提。是可得法。我亦應得故。發菩提心。二觀身過患者。自觀我身。九孔常流臭穢不淨。生厭離故。又觀五陰四大。俱能興造無量惡業。具貪瞋癡無量煩惱。如泡如沫念念無常。求捨離故發菩提心。三慈愍眾生者。見諸眾生。無明所縛。眾苦所纏。集不善業。受大劇苦。捨離正法。信受邪道。沒煩惱河。不求解脫。轉造眾惡。愍念彼故。發菩提心。四求最勝果者。見諸如來。相好莊嚴。有戒定慧。知見清淨。十力無畏。大悲三念。具一切智。憐愍眾生。常住法身。清淨無染。為修習故。發菩提心。又云。發菩提心者。先當堅固發於正願。所謂四弘誓等。立志堅強。作大要誓。常修正行。所謂六波羅蜜等。故此佛剎經中。虛空王立誓雲。對於大眾前。我發菩提心。誓度諸群生。皆離於眾苦。願從今已後。若我有染污瞋恚嫉妬心。並我慢貪愛。是欺誑十方及現在諸佛。乃至雲。由斯誠實言。地動六種。我若不實語。四大互遷易等。又發菩提心經云。立決定誓。有五事持故。一者能堅固其心。二者能制伏煩惱。三者能遮放逸。四者能破五蓋。五者能勤修行六波羅蜜等。若具如是誓願。堅固勇勐修施戒忍進定慧慈悲喜捨無有退轉。是名真發菩提心也。維摩經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即出家是即具足也。

菩提心義


上篇: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咒課法

下篇:明佛法根本碑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梵網經懺悔行法

明菩薩戒弟子藕益智旭述 經云。若有犯十戒者。應教懺...

國清百錄

國清百錄序 隋沙門灌頂撰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歲次乙未。...

佛遺教經解

明古吳蕅益釋智旭述 歸命常住大悲尊 應病與藥權實法...

禪源諸詮集都序

重刻禪源詮序 道不能自鳴。假人而鳴。鳴雖不同。道則...

佛說略教誡經

佛說略教誡經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

佛說五蘊皆空經

佛說五蘊皆空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略論安樂淨土義

略論安樂淨土義 釋曇鸞撰 問曰:「安樂國於三界中,何...

佛說末羅王經

佛說末羅王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

【註音版】佛前上供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註音版】十二佛名神咒

十二佛名神咒...

【註音版】佛說八佛名號經

佛說八佛名號經...

文殊師利問經

文殊師利問經卷上 梁扶南國三藏僧伽婆羅譯 序品第一...

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

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卷第一 宋四明東湖沙門 志...

【佛教詞典】瑜伽像

(圖像)修真言瑜伽經者觀想之尊像也。瑜祇經曰:若作...

【佛教詞典】五停四念

指五停心觀與四念處(住)。五停心觀,即不淨觀、慈悲...

休念功名唯念佛,但憂道業勿憂貧

少年頃刻老還衰,須信無常日夜催。 九十六家邪智慧,百...

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樂

有三個愁容滿面的信徒,去請教無德禪師,如何才能使自...

為什麼要恭敬尊重並不持戒的出家人

問:為什麼我們要恭敬、尊重所有的出家僧人呢?含(受...

佛號要如何念

首先談修行要有一個正確的心態,這心態就是四個字至誠...

這些牛都是過去在寺院住過的出家人

有人覺得:我們這裡規矩太嚴,動不動就打香板,這樣打...

釋迦牟尼佛為何要教我們念阿彌陀佛呢

有人問: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不說念釋迦牟尼佛,...

從財富投資到生命投資

由於學過經濟管理,所以我也成了多年的股民小散。作為...

印光大師:修行人降魔的方法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一定的。修行到功夫深了,難免...

夏日六大養生食物

1.萵苣通氣 萵苣含有大量植物纖維素,能促進腸壁蠕動...

到臨命終時,就是憑本事了

你平常的功力如果不是堅定的,到臨終的時候,你的冤親...

我們都會變老

朋友介紹我看《桃姐》,是一部殘酷和溫暖交織的電影。...

放縱慾念及嗔心的後果

佛法裡有句話: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又說:火燒功...

【視頻】《實相般若波羅蜜經》聆志居士讀誦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聆志居士讀誦

【視頻】《普賢十大願》喬安舞演唱

《普賢十大願》喬安舞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