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所行讚卷第一(亦云佛本行經)
馬鳴菩薩造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生品第一
甘蔗之苗裔, 釋迦無勝王,
淨財德純備, 故名曰淨飯,
群生樂瞻仰, 猶如初生月。
王如天帝釋, 夫人猶捨脂,
執志安如地, 心淨若蓮花,
假譬名摩耶, 其實無倫比。
於彼象天後, 降神而處胎。
母悉離憂患, 不生幻偽心,
厭惡彼諠俗, 樂處空閑林。
藍毘尼勝園, 流泉花果茂,
寂靜順禪思, 啟王請游彼。
王知其志願, 而生奇特想,
勅內外眷屬, 俱詣彼園林。
爾時摩耶後, 自知產時至,
偃寢安勝床, 百千婇女侍。
時四月八日, 清和氣調適,
齋戒修淨德, 菩薩右脇生,
大悲救世間, 不令母苦惱。
優留王股生, 卑偷王手生,
曼陀王頂生, 伽叉王腋生。
菩薩亦如是, 誕從右脇生,
漸漸從胎出, 光明普照耀,
如從虛空墮, 不由於生門。
修德無量劫, 自知生不死,
安諦不傾動, 明顯妙端嚴。
晃然後胎現, 猶如日初昇,
觀察極明耀, 而不害眼根。
縱視而不耀, 如觀空中月,
自身光照耀, 如日奪燈明,
菩薩真金身, 普照亦如是。
正真心不亂, 安庠行七步,
足下安平趾, 炳徹猶七星。
獸王師子步, 觀察於四方,
通達真實義, 堪能如是說。
此生為佛生, 則為後邊生,
我唯此一生, 當度於一切。
應時虛空中, 淨水雙流下,
一溫一清涼, 灌頂令身樂。
安處寶宮殿, 臥於琉璃床,
天王金華手, 奉持床四足。
諸天於空中, 執持寶蓋侍,
承威神讚歎, 勸發成佛道。
諸龍王歡喜, 渴仰殊勝法,
曾奉過去佛, 今得值菩薩。
散曼陀羅花, 專心樂供養,
如來出興世, 淨居天歡喜。
已除愛慾歡, 為法而欣悅,
眾生沒苦海, 令得解脫故。
須彌寶山王, 堅持此大地,
菩薩出興世, 功德風所飄,
普皆大震動, 如風鼓浪舟。
栴檀細末香, 眾寶蓮花藏,
風吹隨空流, 繽紛而亂墜,
天衣從空下, 觸身生妙樂。
日月如常度, 光耀倍增明,
世界諸火光, 無薪自炎熾,
淨水清涼井, 前後自然生。
中宮婇女眾, 怪嘆未曾有,
競赴而飲浴, 皆起安樂想。
無量部多天, 樂法悉雲集,
於藍毘尼園, 遍滿林樹間。
奇特眾妙花, 非時而敷榮,
凶暴眾生類, 一時生慈心,
世間諸疾病, 不療自然除。
亂鳴諸禽獸, 恬默寂無聲,
萬川皆停流, 濁水悉澄清,
空中無雲翳, 天鼓自然鳴。
一切諸世間, 悉得安隱樂,
猶如荒難國, 忽得賢明主。
菩薩所以生, 為濟世眾苦,
唯彼魔天王, 震動大憂惱。
父王見生子, 奇特未曾有,
素性雖安重, 驚駭改常容,
二息交胸起, 一喜復一懼。
夫人見其子, 不由常道生,
女人性怯弱, 憷惕懷氷炭,
不別吉凶相, 反更生憂怖。
長宿諸母人, 互亂祈神明,
各請常所事, 願令太子安。
時彼林中有, 知相婆羅門,
威儀具多聞, 才辯高名稱,
見相心歡喜, 踴躍未曾有。
知王心驚怖, 白王以真實:
「人生於世間, 唯求殊勝子。
王今如滿月, 應生大歡喜,
今生奇特子, 必光顯宗族。
安心自欣慶, 莫生餘疑慮,
靈祥集家國, 從今轉休盛。
所生殊勝子, 必為世間救,
惟此上士身, 金色妙光明,
如是殊勝相, 必成等正覺;
若習樂世間, 必作轉輪王,
普為大地主, 勇勐正法治,
王領四天下, 統御一切王。
猶如世光明, 日光為最勝,
若處於山林, 專心求解脫。
成就實智慧, 普照於世間,
譬如須彌山, 普為諸山王。
眾寶金為最, 眾流海為最,
諸宿月為最, 諸明日為最,
如來處世間, 兩足中為最。
淨目脩且廣, 上下瞬長睫,
瞪矚紺青色, 明煥半月形,
此相云何非, 平等殊勝目?」
時王告二生: 「若如汝所說,
如此奇特相, 以何因緣故,
不應於先王, 乃現於我世?」
婆羅門白王: 「不應如是說。
多聞與智慧, 名稱及事業,
如是四事者, 不應顧先後。
物性之所生, 各從因緣起,
今當說諸譬, 王今且諦聽。
毘求央耆羅, 此二仙人族,
經歷久遠世, 各生殊異子。
毘利訶缽低, 及與儵迦羅,
能造帝王論, 不從先族來。
薩羅薩仙人, 經論久斷絕,
而生婆羅婆, 續復明經論。
現在知見生, 不必由先胄,
毘耶娑仙人, 多造諸經論,
末後胤跋彌, 廣集偈章句。
阿低利仙人, 不解醫方論,
後生阿低離, 善能治百病。
二生駒尸仙, 不閑外道論,
後伽提那王, 悉解外道法。
甘蔗王始族, 不能制海潮,
至娑伽羅王, 生育千王子,
能制大海潮, 使不越常限。
闍那駒仙人, 無師得禪道。
凡得名稱者, 皆生於自力,
或先勝後劣, 或先劣後勝。
帝王諸神仙, 不必承本族,
是故諸世間, 不應顧先後。
大王今如是, 應生歡喜心,
以心歡喜故, 永離於疑惑。」
王聞仙人說, 歡喜增供養。
「我今生勝子, 當紹轉輪位,
我年已朽邁, 出家修梵行,
無令聖王子, 捨世遊山林。」
時近處園中, 有苦行仙人,
名曰阿私陀, 善解於相法,
來詣王宮門, 王謂梵天應。
苦行樂正法, 此二相俱現,
梵行相具足, 時王大歡喜。
即請入宮內, 恭敬設供養,
將入內宮中, 唯樂見王子。
雖有婇女眾, 如在空閑林,
安處正法座, 加敬尊奉事,
如安低牒王, 奉事波尸吒。
時王白仙人: 「我今得大利。
勞屈大仙人, 辱來攝受我,
諸有所應為, 唯願時教勅。」
如是勸請已, 仙人大歡喜:
「善哉常勝王, 眾德悉皆備。
愛樂來求者, 惠施崇正法,
仁智殊勝族, 謙恭善隨順。
宿殖眾妙因, 勝果現於今,
汝當聽我說, 今者來因緣。
我從日道來, 聞空中天說,
言王生太子, 當成正覺道。
並見先瑞相, 今故來到此,
欲觀釋迦王, 建立正法幢。」
王聞仙人說, 決定離疑網,
命持太子出, 以示於仙人。
仙人觀太子, 足下千輻輪,
手足網縵指, 眉間白毫跱,
馬藏隱密相, 容色炎光明,
見生未曾想, 流淚長嘆息。
王見仙人泣, 念子心戰慄,
氣結盈心胸, 驚悸不自安。
不覺從坐起, 稽首仙人足,
而白仙人言: 「此子生奇特,
容貌極端嚴, 天人殆不異,
汝言人中上, 何故生憂悲?
將非短壽子, 生我憂悲乎?
久渴得甘露, 而反覆失耶?
將非失財寶, 喪家亡國乎?
若有勝子存, 國嗣有所寄,
我死時心悅, 安樂生他世,
猶如人兩目, 一眠而一覺。
莫如秋霜花, 雖敷而無實,
人於親族中, 愛深無過子。
宜時為記說, 令我得蘇息。」
仙人知父王, 心懷大憂懼,
即告言大王: 「王今勿恐怖,
前已語大王, 慎勿自生疑,
今相猶如前, 不應懷異想;
自惟我年暮, 悲慨泣嘆耳。
今我臨終時, 此子應世生,
為盡生故生, 斯人難得遇。
當捨聖王位, 不著五欲境,
精勤修苦行, 開覺得真實。
常為諸群生, 滅除癡冥障,
於世永熾燃, 智慧日光明。
眾生沒苦海, 眾病為聚沫,
衰老為巨浪, 死為海洪濤。
乘輕智慧舟, 渡此眾流難,
智慧泝流水, 淨戒為傍岸。
三昧清涼池, 正受眾奇鳥,
如此甚深廣, 正法之大河。
渴愛諸群生, 飲之以蘇息,
染著五欲境, 眾苦所驅迫,
迷生死曠野, 莫知所歸趣;
菩薩出世間, 為通解脫道。
世間貪慾火, 境界薪熾然;
興發大悲雲, 法雨雨令滅。
癡闇門重扇, 貪慾為關鑰,
閉塞諸群生, 出要解脫門;
金剛智慧鑷, 拔恩愛逆鑽。
愚癡網自纏, 窮苦無所依;
法王出世間, 能解眾生縛。
王莫以此子, 自生憂悲患,
當憂彼眾生, 著欲違正法。
我今老死壞, 遠離聖功德,
雖得諸禪定, 而不獲其利。
於此菩薩所, 竟不聞正法,
身壞命終後, 必生三難天。」
王及諸眷屬, 聞彼仙人說,
知其自憂嘆, 恐怖悉以除。
「生此奇特子, 我心得大安。
出家舍世榮, 修習仙人道,
遂不紹國位, 復令我不悅。」
爾時彼仙人, 向王真實說:
「必如王所慮, 當成正覺道。」
於王眷屬中, 安慰眾心已,
自以己神力, 騰虛而遠逝。
爾時白淨王, 見子奇特相,
又聞阿私陀, 決定真實說。
於子心敬重, 珍護兼常念,
大赦於天下, 牢獄悉解脫。
世人生子法, 隨宜取捨事,
依諸經方論, 一切悉皆為。
生子滿十日, 安隱心已泰,
普祠諸天神, 廣施於有道。
沙門婆羅門, 呪願祈吉福,
嚫施諸群臣, 及國中貧乏。
村城婇女眾, 牛馬象財錢,
各隨彼所須, 一切皆給與。
卜擇選良時, 遷子還本宮,
二飯白淨牙, 七寶莊嚴輿。
雜色珠絞絡, 明焰極光澤,
夫人抱太子, 周匝禮天神。
然後昇寶輿, 婇女眾隨侍,
王與諸臣民, 一切俱導從。
猶如天帝釋, 諸天眾圍遶,
如摩醯首羅, 忽生六面子。
設種種眾具, 供給及請福,
今王生太子, 設眾具亦然。
毘沙門天王, 生那羅鳩婆,
一切諸天眾, 皆悉大歡喜。
王今生太子, 迦毘羅衛國,
一切諸人民, 歡喜亦如是。
佛所行讚處宮品第二
時白淨王家, 以生聖子故,
親族名子弟, 群臣悉忠良。
象馬寶車輿, 國財七寶器,
日日轉增勝, 隨應而集生。
無量諸伏藏, 自然從地出,
清淨雪山中, 凶狂群白象。
不呼自然至, 不御自調伏,
種種雜色馬, 形體極端嚴。
朱髦纖長尾, 超騰駿若飛,
又野之所生, 應時自然至。
純色調善牛, 肥壯形端正,
平步淳香乳, 應時悉雲集。
怨憎者心平, 中平益淳厚,
素篤增親密, 亂逆悉消除。
微風隨時雨, 雷霆不震裂,
種殖不待時, 收實倍豐積。
五穀鮮香美, 輕軟易消化,
諸有懷孕者, 身安體和適。
除受四聖種, 諸餘世間人,
資生各自如, 無有他求想。
無慢無慳嫉, 亦無恚害心,
一切諸士女, 玄同劫初人。
天廟諸寺舍, 園林井泉池,
一切如天物, 應時自然生。
合境無飢餓, 刀兵疾疫息,
國中諸人民, 親族相愛敬。
法愛相娛樂, 不生染污欲,
以義求財物, 無有貪利心。
為法行惠施, 無求反報想,
脩習四梵行, 滅除恚害心。
過去摩[少/兔]王, 生日光太子,
舉國蒙吉祥, 眾惡一時息。
今王生太子, 其德亦復爾,
以備眾德義, 名悉達羅他。
時摩耶夫人, 見其所生子,
端正如天童, 眾美悉備足,
過喜不自勝, 命終生天上。
大愛瞿曇彌, 見太子天童,
德貌世奇挺, 既生母命終,
愛育如其子, 子敬亦如母。
猶日月火光, 從微照漸廣,
太子長日新, 德貌亦復爾。
無價栴檀香, 閻浮檀名寶,
護身神仙藥, 瓔珞莊嚴身。
附庸諸隣國, 聞王生太子,
奉獻諸珍異, 牛羊鹿馬車,
寶器莊嚴具, 助悅太子心。
雖有諸嚴飾, 嬰童玩好物,
太子性安重, 形少而心宿。
心棲高勝境, 不染於榮華,
修學諸術藝, 一聞超師匠。
父王見聰達, 深慮踰世表,
廣訪名豪族, 風教禮義門。
容姿端正女, 名耶輪陀羅,
應娉太子妃, 誘導留其心。
太子志高遠, 德盛貌清明,
猶梵天長子, 舍那鳩摩羅。
賢妃美容貌, 窈窕淑妙姿,
瓌艷若天後, 同處日夜歡。
為立清淨宮, 宏麗極莊嚴,
高峙在虛空, 迢遰若秋雲,
溫涼四時適, 隨時擇善居。
伎女眾圍遶, 奏合天樂音,
勿隣穢聲色,
令生厭世想。 如天犍撻婆,
自然寶宮殿, 樂女奏天音,
聲色耀心目; 菩薩處高宮,
音樂亦如是。 父王為太子,
靜居修純德, 仁慈正法化,
親賢遠惡友, 心不染恩愛,
於欲起毒想, 攝情撿諸根,
滅除輕躁意, 和顏善聽訟,
慈教厭眾心。 宣化諸外道,
斷諸謀逆術, 教學濟世方,
萬民得安樂。 如令我子安,
萬民亦如是, 事火奉諸神,
叉手飲月光。 恆水沐浴身,
法水澡其心, 祈福非存己,
唯子及萬民。 愛言非無義,
義言非不愛, 愛言非不實,
實言非不愛。 以有慚愧故,
不能如實說, 於愛不愛事,
不依貪恚想。 志存於寂默,
平正止諍訟, 不以祠天會,
勝於斷事福。 見彼多求眾,
豐施過其望, 心無戰爭想,
以德降怨敵。 調一而護七,
離七防制五, 得三覺了三,
知二捨於二。 求情得其罪,
應死垂仁恕, 不加麤惡言,
軟語而教勅, 務施以財物,
指授資生路, 受學神仙道,
滅除怨恚心, 名德普流聞,
世間永消亡。 主匠修明德,
率土皆承習, 如人心安靜,
四體諸根從。
時白淨太子, 賢妃耶輸陀,
年並漸長大, 孕生羅睺羅。
白淨王自念, 太子已生子,
歷世相繼嗣, 正化無終極。
太子既生子, 愛子與我同,
不復慮出家, 但當力修善。
我今心大安, 無異生天樂,
猶若劫初時, 仙王所住道。
愛行清淨業, 祠祀不害生,
熾然修勝業, 王勝梵行勝。
宗族財寶勝, 勇健伎藝勝,
明顯照世間, 如日千光耀。
所以為王者, 將為顯其子,
顯子為宗族, 榮族以名聞,
名高得生天, 生天為樂已,
已樂智慧增, 悟道弘正法,
先勝名聞所, 受行眾妙道。
唯願令太子, 愛子不捨家,
一切諸國王, 生子年尚小。
不令王國土, 慮其心放逸,
縱情著世樂, 不能紹王種。
今王生太子, 隨心恣五欲,
唯願樂世榮, 不欲令學道。
過去菩薩王, 其道雖深固,
要習世榮樂, 生子繼宗嗣,
然後入山林, 修行寂默道。
佛所行讚厭患品第三
外有諸園林, 流泉清涼池,
眾雜華果樹, 行列垂玄蔭。
異類諸奇鳥, 奮飛戲其中,
水陸四種花, 炎色流妙香。
伎女因奏樂, 絃歌告太子,
太子聞音樂, 嘆美彼園林。
內懷甚踴悅, 思樂出遊觀,
猶如系狂象, 常慕閑曠野。
父王聞太子, 樂出彼園游,
即勅諸群臣, 嚴飾備羽儀。
平治正王路, 並除諸丑穢,
老病形殘類, 羸劣貧窮苦,
無令少樂子, 見起厭恶心。
莊嚴悉備已, 啟請求拜辭,
王見太子至, 摩頭瞻顏色,
悲喜情交結, 口許而心留。
眾寶軒飾車, 結駟駿平流,
賢良善術藝, 年少美姿容,
妙淨鮮花服, 同車為執御。
街巷散眾華, 寶縵蔽路傍,
垣樹列道側, 寶器以莊嚴,
繒蓋諸幢幡, 繽紛隨風揚。
觀者挾長路, 側身目連光,
瞪矚而不瞬, 如並青蓮花。
臣民悉扈從, 如星隨宿王,
異口同聲嘆, 稱慶世希有。
貴賤及貧富, 長幼及中年,
悉皆恭敬禮, 唯願令吉祥。
郭邑及田裡, 聞太子當出,
尊卑不待辭, 寤寐不相告。
六畜不遑收, 錢財不及斂,
門戶不容閉, 奔馳走路傍。
樓閣堤塘樹, 窓牖衢巷間,
側身競容目, 瞪矚觀無厭。
高觀謂投地, 步者謂乘虛,
意專不自覺, 形神若雙飛。
虔虔恭形觀, 不生放逸心,
圓體佣支節, 色若蓮花敷,
今出處園林, 願成聖法仙。
太子見修塗, 莊嚴從人眾,
服乘鮮光澤, 欣然心歡悅。
國人瞻太子, 嚴儀勝羽從,
亦如諸天眾, 見天太子生。
時淨居天王, 忽然在道側,
變形衰老相, 勸生厭離心。
太子見老人, 驚怪問御者:
「此是何等人? 頭白而背僂,
目冥身戰搖, 任杖而羸步。
為是身卒變, 為受性自爾?」
御者心躊躇, 不敢以實答,
淨居加神力, 令其表真言:
「色變氣虛微, 多憂少歡樂,
喜忘諸根羸, 是名衰老相。
此本為嬰兒, 長養於母乳,
及童子嬉遊, 端正恣五欲,
年逝形枯朽, 今為老所壞。」
太子長嘆息, 而問御者言:
「但彼獨衰老, 吾等亦當然?」
御者又答言: 「尊亦有此分,
時移形自變, 必至無所疑,
少壯無不老, 舉世知而求。」
菩薩久修習, 清淨智慧業,
廣殖諸德本, 願果華於今。
聞說衰老苦, 戰慄身毛竪,
雷霆霹靂聲, 群獸怖奔走。
菩薩亦如是, 震怖長噓息,
繫心於老苦, 頷頭而瞪矚,
念此衰老苦, 世人何愛樂?
老相之所壞, 觸類無所擇,
雖有壯色力, 無一不遷變。
目前見證相, 如何不厭離?
菩薩謂御者, 宜速迴車還,
念念衰老至, 園林何足歡?
受命即風馳, 飛輪旋本宮。
心存朽暮境, 如歸空塜間,
觸事不留情, 所居無暫安。
王聞子不悅, 勸令重出遊,
即勅諸群臣, 莊嚴復勝前。
天復化病人, 守命在路傍,
身瘦而腹大, 呼吸長喘息,
手腳攣枯燥, 悲泣而呻吟。
太子問御者: 「此復何等人?」
對曰:「是病者, 四大俱錯亂,
羸劣無所堪, 轉側恃仰人。」
太子聞所說, 即生哀愍心,
問:「唯此人病, 餘亦當復爾?」
對曰:「此世間, 一切俱亦然,
有身必有患, 愚癡樂朝歡。」
太子聞其說, 即生大恐怖,
身心悉戰動, 譬如揚波月。
處斯大苦器, 云何能自安?
嗚呼世間人, 愚惑癡闇障,
病賊至無期, 而生喜樂心。
於是迴車還, 愁憂念病苦,
如人被打害, 卷身待杖至,
靜息於閑宮, 專求反世樂。
王復聞子還, 勅問何因緣?
對曰見病人, 王怖猶失身。
深責治路者, 心結口不言,
復增伎女眾, 音樂倍勝前。
以此悅視聽, 樂俗不厭家,
晝夜進聲色, 其心未始歡。
王自出遊歷, 更求勝妙園,
簡擇諸婇女, 美艷極姿顏。
諂黠能奉事, 容媚能惑人,
增修王御道, 防制諸不淨,
並勅善御者, 瞻察擇路行。
時彼淨居天, 復化為死人,
四人共持輿, 現於菩薩前,
餘人悉不覺, 菩薩御者見。
問:「此何等輿? 幡花雜莊嚴,
從者悉憂慼, 散發號哭隨。」
天神教御者, 對曰:「為死人。
諸根壞命斷, 心散念識離,
神逝形乾燥, 挺直如枯木。
親戚諸朋友, 恩愛素纏綿,
今悉不喜見, 遠棄空塜間。」
太子聞死聲, 悲痛心交結。
問:「唯此人死, 天下亦俱然?」
對曰:「普皆爾, 夫始必有終,
長幼及中年, 有身莫不壞。」
太子心驚怛, 身垂車軾前,
息殆絕而嘆, 世人一何誤?
公見身磨滅, 猶尚放逸生。
心非枯木石, 曾不慮無常?
即勅迴車還, 非復遊戲時,
命絕死無期, 如何縱心游?
御者奉王勅, 畏怖不敢旋,
正御疾驅馳, 徑往至彼園。
林流滿清淨, 嘉木悉敷榮,
靈禽雜奇獸, 飛走欣和鳴,
光耀悅耳目, 猶天難陀園。
佛所行讚離欲品第四
太子入園林, 眾女來奉迎,
併生希遇想, 競媚進幽誠,
各盡伎姿態, 供侍隨所宜。
或有執手足, 或遍摩其身,
或復對言笑, 或現憂慼容,
規以悅太子, 令生愛樂心。
眾女見太子, 光顏狀天身,
不假諸飾好, 素體踰莊嚴,
一切皆瞻仰, 謂月天子來。
種種設方便, 不動菩薩心,
更互相顧視, 抱愧寂無言。
有婆羅門子, 名曰優陀夷,
謂諸婇女言: 「汝等悉端正,
聰明多技術, 色力亦不常,
兼解諸世間, 隱祕隨欲方,
容色世希有, 狀如王女形。
天見捨妃後, 神仙為之傾,
如何人王子, 不能感其情?
今此王太子, 持心雖堅固,
清淨德純備, 不勝女人力。
古昔孫陀利, 能壞大仙人,
令習於愛慾, 以足蹈其頂。
長苦行瞿曇, 亦為天後壞,
勝渠仙人子, 習欲隨沿流。
毘尸婆梵仙, 修道十千歲,
深著於天後, 一日頓破壞。
如彼諸美女, 力勝諸梵行,
況汝等技術, 不能感王子?
當更勤方便, 勿令絕王嗣,
女人性雖賤, 尊榮隨勝天。
何不盡其術, 令彼生染心?」
爾時婇女眾, 慶聞優陀說,
增其踴悅心, 如鞭策良馬,
往到太子前, 各進種種術。
歌舞或言笑, 揚眉露白齒,
美目相眄睞, 輕衣現素身。
妖搖而徐步, 詐親漸習近,
情慾實其心, 兼奉大王旨,
慢形媟隱陋, 忘其慚愧情。
太子心堅固, 傲然不改容,
猶如大龍象, 群像眾圍遶,
不能亂其心, 處眾若閑居。
猶如天帝釋, 諸天女圍繞,
太子在園林, 圍繞亦如是。
或為整衣服, 或為洗手足,
或以香塗身, 或以華嚴飾。
或為貫瓔珞, 或有扶抱身,
或為安枕蓆, 或傾身密語。
或世俗調戲, 或說眾欲事,
或作諸欲形, 規以動其心。
菩薩心清淨, 堅固難可轉,
聞諸婇女說, 不憂亦不喜。
倍生厭思惟, 嘆此為奇怪,
始知諸女人, 欲心盛如是。
不知少壯色, 俄頃老死壞,
哀哉此大惑, 愚癡覆其心。
當思老病死, 晝夜勤勗勵,
鋒刃臨其頸, 如何猶嬉笑?
見他老病死, 不知自觀察,
是則泥木人, 當有何心慮?
如空野雙樹, 華葉俱茂盛,
一已被斬伐, 第二不知怖。
此等諸人輩, 無心亦如是。
爾時優陀夷, 來至太子所,
見宴默禪思, 心無五欲想,
即白太子言: 「大王先見勅,
為子作良友, 今當奉誠言。
朋友有三種, 能除不饒益,
成人饒益事, 遭難不遺棄。
我既名善友, 棄捨丈夫義,
言不盡所懷, 何名為三益?
今故說真言, 以表我丹誠。
年在於盛時, 容色德充備,
不重於女人, 斯非勝人體。
正使無實心, 宜應方便納,
當生軟下心, 隨順取其意。
愛慾增憍慢, 無過於女人,
且今心雖背, 法應方便隨。
順女心為樂, 順為莊嚴具,
若人離於順, 如樹無花果。
何故應隨順? 攝受其事故,
已得難得境, 勿起輕易想。
欲為最第一, 天猶不能忘,
帝釋尚私通, 瞿曇仙人妻。
阿伽陀仙人, 長夜脩苦行,
為以求天後, 而遂願不果。
婆羅墮仙人, 及與月天子,
婆羅捨仙人, 與迦賓闍羅,
如是比眾多, 悉為女人壞,
況今自境界, 而不能娛樂?
宿世殖德本, 得此妙眾具,
世間皆樂著, 而心反不珍?」
爾時王太子, 聞友優陀夷,
甜辭利口辯, 善說世間相。
答言優陀夷: 「感汝誠心說,
我今當語汝, 且復留心聽。
不薄妙境界, 亦知世人樂,
但見無常相, 故生患累心。
若此法常存, 無老病死苦,
我亦應受樂, 終無厭離心。
若令諸女色, 至竟無衰變,
愛慾雖為過, 猶可留人情。
人有老病死, 彼應自不樂,
何況於他人, 而生染著心?
非常五欲境, 自身俱亦然,
而生愛樂心, 此則同禽獸。
汝所引諸仙, 習著五欲者,
彼即可厭患, 習欲故磨滅。
又稱彼勝士, 樂著五欲境,
亦復同磨滅, 當知彼非勝。
若言假方便, 隨順習近者,
習則真染著, 何名為方便?
虛誑偽隨順, 是事我不為,
真實隨順者, 是則為非法。
此心難裁抑, 隨事即生著,
著則不見過, 如何方便隨?
處順而心乖, 此理我不見。
如是老病死, 大苦之積聚,
令我墜其中, 此非知識說。
嗚呼優陀夷, 真為大肝膽。
生老病死患, 此苦甚可畏,
眼見悉朽壞, 而猶樂追逐。
今我至儜劣, 其心亦狹小,
思惟老病死, 卒至不預期。
晝夜忘睡眠, 何由習五欲?
老病死熾然, 決定至無疑,
猶不知憂慼, 真為木石心。」
太子為優陀, 種種巧方便,
說欲為深患, 不覺至日暮。
時諸婇女眾, 伎樂莊嚴具,
一切悉無用, 慚愧還入城。
太子見園林, 莊嚴悉休廢,
伎女盡還歸, 其處盡虛寂,
倍增非常想, 俛仰還本宮。
父王聞太子, 心絕於五欲,
極生大憂苦, 如利刺貫心。
即召諸群臣, 問欲設何方?
咸言非五欲, 所能留其心。
佛所行讚出城品第五
王復增種種, 勝妙五欲具,
晝夜以娛樂, 冀悅太子心。
太子深厭離, 了無愛樂情,
但思生死苦, 如被箭師子。
王使諸大臣, 貴族名子弟,
年少勝姿顏, 聰慧執禮儀,
晝夜同遊止, 以取太子心,
如是未幾時, 啟王復出遊。
服乘駿足馬, 眾寶具莊嚴,
與諸貴族子, 圍遶俱出城。
譬如四種華, 日照悉開敷,
太子耀神景, 羽從悉蒙光。
出城遊園林, 修路廣且平,
樹木花果茂, 心樂遂忘歸。
路傍見耕人, 墾壤殺諸蟲,
其心生悲惻, 痛踰刺貫心。
又見彼農夫, 勤苦形枯悴,
蓬髮而流汗, 塵土坌其身。
耕牛亦疲睏, 吐舌而急喘,
太子性慈悲, 極生憐愍心。
慨然興長嘆, 降身委地坐,
觀察此眾苦, 思惟生滅法。
嗚呼諸世間, 愚癡莫能覺,
安慰諸人眾, 各令隨處坐。
自蔭閻浮樹, 端坐正思惟,
觀察諸生死, 起滅無常變。
心定安不動, 五欲廓雲消,
有覺亦有觀, 入初無漏禪。
離欲生喜樂, 正受三摩提,
世間甚辛苦, 老病死所壞。
終身受大苦, 而不自覺知,
厭他老病死, 此則為大患。
我今求勝法, 不應同世間,
自嬰老病死, 而反惡他人。
如是真實觀, 少壯色力壽,
新新不暫停, 終歸磨滅法。
不喜亦不憂, 不疑亦不亂,
不眠不著欲, 不壞不嫌彼,
寂靜離諸蓋, 慧光轉增明。
爾時淨居天, 化為比丘形,
來詣太子所, 太子敬起迎,
問言:「汝何人?」 答言:「是沙門。
畏厭老病死, 出家求解脫,
眾生老病死, 變壞無暫停。
故我求常樂, 無滅亦無生,
怨親平等心, 不務於財色。
所安唯山林, 空寂無所營,
塵想既已息, 蕭條倚空閑,
精麤無所擇, 乞求以支身。」
即於太子前, 輕舉騰虛逝。
太子心歡喜, 惟念過去佛,
建立此威儀, 遺像見於今。
端坐正思惟, 即得正法念,
當作何方便? 遂心長出家。
歛情抑諸根, 徐起還入城,
眷屬悉隨從, 謂止不遠逝。
內密興愍念, 方欲超世表,
形雖隨路歸, 心實留山林,
猶如系狂象, 常念游曠野。
太子時入城, 士女挾路迎,
老者願為子, 少願為夫妻,
或願為兄弟, 諸親內眷屬。
若當從所願, 諸集悕望斷,
太子心歡喜, 忽聞斷集聲,
若當從所願, 斯願要當成,
深思斷集樂, 增長涅槃心。
身如金山峰, 佣臂如像手,
其音若春雷, 紺眼譬牛王。
無盡法為心, 面如滿月光,
師子王游步, 徐入於本宮。
猶如帝釋子, 心敬形亦恭,
往詣父王所, 稽首問和安,
並啟生死畏, 哀請求出家。
一切諸世間, 合會要別離。
是故願出家, 欲求真解脫。
父王聞出家, 心即大戰懼,
猶如大狂象, 動搖小樹枝。
前執太子手, 流淚而告言:
「且止此所說, 未是依法時,
少壯心動搖, 行法多生過。
奇特五欲境, 心尚未厭離,
出家修苦行, 未能決定心。
空閑曠野中, 其心未寂滅,
汝心雖樂法, 未若我是時。
汝應領國事, 令我先出家,
棄父絕宗嗣, 此則為非法。
當息出家心, 受習世間法,
安樂善名聞, 然後可出家。」
太子恭遜辭, 復啟於父王:
「惟為保四事, 當息出家心。
保子命常存, 無病不衰老,
眾具不損減, 奉命停出家。」
父王告太子: 「汝勿說此言,
如此四事者, 誰能保令無?
汝求此四願, 正為人所笑。
且停出家心, 服習於五欲。」
太子復啟王: 「四願不可保,
應聽子出家, 願不為留難。
子在被燒捨, 如何不聽出?
分析為常理, 孰能不聽求?
脫當自磨滅, 不如以法離,
若不以法離, 死至孰能持?」
父王知子心, 決定不可轉,
但當盡力留, 何須復多言?
更增諸婇女, 上妙五欲樂,
晝夜苦防衛, 要不令出家。
國中諸群臣, 來詣太子所,
廣引諸禮律, 勸令順王命。
太子見父王, 悲感泣流淚,
且還本宮中, 端坐默思惟。
宮中諸婇女, 親近圍遶侍,
伺候瞻顏色, 矚目不暫瞬。
猶若秋林鹿, 端視彼獵師,
太子正容貌, 猶若真金山。
伎女共瞻察, 聽教候音顏,
敬畏察其心, 猶彼林中鹿。
漸已至日暮,
太子處幽夜, 光明甚輝耀,
如日照須彌。 坐於七寶座,
薰以妙栴檀, 婇女眾圍遶,
奏犍撻婆音, 如毘沙門子,
眾妙天樂聲。 太子心所念,
第一遠離樂, 雖作眾妙音,
亦不在其懷。 時淨居天子,
知太子時至, 決定應出家,
忽然化來下, 厭諸伎女眾,
悉皆令睡眠。 容儀不歛攝,
委縱露丑形, 惛睡互低仰,
樂器亂縱橫。 傍倚或反側,
或復似投深, 纓絡如曳鎖,
衣裳絞縛身。 抱琴而偃地,
猶若受苦人, 黃綠衣流散,
如摧迦尼華。 縱體倚壁眠,
狀若懸角弓, 或手攀窓牖,
如似絞死尸。 頻呻長欠呿,
魘呼涕流涎, 蓬頭露丑形,
見若顛狂人。 華鬘垂覆面,
或以面掩地, 或舉身戰掉,
猶若獨搖鳥。 委身更相枕,
手足互相加, 或顰蹙皺眉,
或合眼開口, 種種身散亂,
狼籍猶橫尸。 時太子端坐,
觀察諸婇女: 「先皆極端嚴,
言笑心諂黠, 妖豔巧姿媚,
而今悉丑穢。 女人性如是,
云何可親近? 沐浴假緣飾,
誑惑男子心。 我今已覺了,
決定出無疑。」
爾時淨居天, 來下為開門。
太子時徐起, 出諸婇女間,
踟躕於內閣, 而告車匿言:
「吾今心渴仰, 欲飲甘露泉,
被馬速牽來, 欲至不死鄉。
自知心決定, 堅固誓莊嚴,
婇女本端正, 今悉見丑形。
門戶先關閉, 今已悉自開,
觀此諸瑞相, 第一義之筌。」
車匿內思惟, 應奉太子教,
脫令父王知, 復應深罪責。
諸天加神力, 不覺牽馬來,
平乘駿良馬, 眾寶鏤乘具。
高翠長髦尾, 局背短毛耳,
鹿腹鵝王頸, 額廣圓瓠鼻,
龍咽臗臆方, 具足驎驥相。
太子撫馬頸, 摩身而告言:
「父王常乘汝, 臨敵輒勝怨,
吾今欲相依, 遠涉甘露津。
戰鬪多眾旅, 榮樂多伴遊,
商人求珍寶, 樂從者亦眾。
遭苦良友難, 求法必寡朋,
堪此二友者, 終獲於吉安。
吾今欲出遊, 為度苦眾生,
汝今欲自利, 兼濟諸群萌,
宜當竭其力, 長驅勿疲惓。」
勸已徐跨馬, 理轡倐晨征,
人狀日殿流, 馬如白雲浮。
束身不奮迅, 屏氣不噴鳴,
四神來捧足, 潛密寂無聲。
重門固關鑰, 天神令自開。
敬重無過父, 愛深莫踰子,
內外諸眷屬, 恩愛亦纏綿。
遣情無遺念, 飄然超出城,
清淨蓮花目, 從淤泥中生。
顧瞻父王宮, 而說告離篇,
不度生老死, 永無游此緣。
一切諸天眾, 虛空龍鬼神,
隨喜稱善哉, 唯此真諦言。
諸天龍神眾, 慶得難得心,
各以自力光, 引導助其明。
人馬心俱銳, 奔逝若流星,
東方猶未曉, 已進三由旬。
佛所行讚卷第二(亦云佛本行經)
馬鳴菩薩造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車匿還品第六
須臾夜已過, 眾生眼光出,
顧見林樹間, 跋伽仙人處。
林流極清曠, 禽獸親附人,
太子見心喜, 形勞自然息。
此則為祥瑞, 必獲未曾利,
又見彼仙人, 是所應供養,
並自護其儀, 滅除高慢跡。
下馬手摩頭, 汝今已度我。
「慈目視車匿, 猶清涼水洗,
駿足馳若飛, 汝常係馬後。
感汝深敬勤, 精勤無懈惓,
餘事不足計, 唯取汝真心。
心敬形堪勤, 此二今始見,
人有心至誠, 身力無所堪。
力堪心不至, 汝今二俱備,
捐棄世榮利, 進步隨我來。
何人不向利? 無利親戚離,
汝今空隨我, 不求現世報。
夫人生育子, 為以紹宗嗣,
所以奉敬王, 為以報恩養。
一切皆求利, 汝獨背利游。
至言不煩多, 今當略告汝,
汝事我已畢, 今且乘馬還。
自我長夜來, 所求處今得。」
即脫寶瓔珞, 以授於車匿,
具持是賜汝, 以慰汝憂悲。
寶冠頂摩尼, 光明照其身,
即脫置掌中, 如日曜須彌。
「車匿持此珠, 還歸父王所,
持珠禮王足, 以表我虔心。
為我啟請王, 願捨愛戀情,
為脫生老死, 故入苦行林。
亦不求生天, 非無仰戀心,
亦不懷結恨, 唯欲捨憂悲。
長夜集恩愛, 要當有別離,
以有當離故, 故求解脫因。
若得解脫者, 永無離親期,
為斷憂出家, 勿為子生憂;
五欲為憂根, 應憂著欲者。
乃祖諸勝王, 堅固志不移,
今我襲餘財, 唯法捨非宜。
夫人命終時, 財產悉遺子,
子多貪俗利, 而我樂法財。
若言年少壯, 非是遊學時,
當知求正法, 無時非為時。
無常無定期, 死怨常隨伺,
是故我今日, 決定求法時。
如上諸所啟, 汝悉為我宣,
唯願今父王, 不復我顧戀。
若以形毀我, 令王割愛者,
汝慎勿惜言, 使王念不絕。」
車匿奉教勅, 悲塞情惛迷,
合掌而[跍*月]跪, 還答太子言:
「如勅具宣言, 恐更增憂悲,
憂悲增轉深, 如像溺深泥。
決定恩愛乖, 有心孰不哀?
金石尚摧碎, 何況溺哀情?
太子長深宮, 少樂身細軟,
投身刺棘林, 苦行安可堪?
初命我索馬, 下情甚不安,
天神見驅逼, 命我速莊嚴。
何意令太子, 決定捨深宮?
迦毘羅衛國, 合境生悲痛。
父王年已老, 念子愛亦深,
決定捨出家, 此則非所應。
邪見無父母, 此則無復論。
瞿曇彌長養, 乳哺形枯乾,
慈愛難可忘, 莫作背恩人。
嬰兒功德母, 勝族能奉事,
得勝而復棄, 此則非勝人。
耶輸陀勝子, 嗣國掌正法,
厥年尚幼少, 是亦不應捨。
已違捨父王, 及宗親眷屬,
勿復遺棄我, 要不離尊足。
我心懷湯火, 不堪獨還國。
今於空野中, 棄捐太子歸,
則同須曼提, 棄捨於羅摩,
今若獨還宮, 白王當何言?
合宮同見責, 復以何辭答?
太子向告我, 隨方便形毀。
牟尼功德所, 云何而虛說?
我深慚愧故, 舌亦不能言,
設使有所說, 天下誰覆信?
若言月光熱, 世間有信者;
脫有信太子, 所行非法行?
太子心柔軟, 常慈悲一切,
深愛而棄捨, 此則違宿心。
願可思還宮, 以慰我愚誠。」
太子聞車匿, 悲切苦諫言,
心安轉堅固, 而復告之曰:
「汝今為我故, 而生別離苦,
當捨此悲念, 且自慰其心,
眾生各異趣, 乖離理自常。
縱令我今日, 不捨諸親族,
死至形神乖, 當復云何留?
慈母懷妊我, 深愛常抱苦。
生已即命終, 竟不蒙子養,
存亡各異路, 今為何處求?
曠野茂高樹, 眾鳥群聚棲,
暮集晨必散, 世間離亦然。
浮雲興高山, 四集盈虛空,
俄而復消散, 人理亦復然。
世間本自乖, 暫會恩愛纏,
如夢中聚散, 不應計我親。
譬如春生樹, 漸長柯葉茂,
秋霜遂零落, 同體尚分離,
況人暫合會, 親戚豈常俱?
汝且息憂苦, 順我教而歸,
歸意猶存我, 且歸後更還。
迦毘羅衛人, 聞我心決定,
顧遺念我者, 汝當宣我言,
越度生死海, 然後當來還;
情願若不果, 身滅山林間。」
白馬聞太子, 發斯真實言,
屈膝而舐足, 長息淚流連。
輪掌網鞔手, 順摩白馬頂,
汝莫生憂悲, 我今懺謝汝,
良馬之勤勞, 其功今已畢,
惡道苦長息, 妙果現於今。
眾寶莊嚴劍, 車匿常執隨,
太子拔利劍, 如龍曜光明,
寶冠籠玄發, 合剃置空中。
上昇凝虛境, 飄若鸞鳥翔,
忉利諸天下, 執發還天宮。
常欲奉事足, 況今得頂發?
盡心加供養, 至於正法盡。
太子時自念, 莊嚴具悉除,
唯有素繒衣, 猶非出家儀。
時淨居天子, 知太子心念,
化為獵師像, 持弓佩利箭,
身被袈裟衣, 徑至太子前。
太子念此衣, 染色清淨服,
仙人上標飾, 獵者非所應。
即呼獵師前, 軟語而告曰:
「汝於此衣服, 貪愛似不深,
以我身上服, 與汝相貿易。」
獵師白太子: 「非不惜此衣,
用謀諸群鹿, 誘之令見趣。
苟是汝所須, 今當與交易。」
獵者既貿衣, 還自復天身,
太子及車匿, 見生奇特想,
此必無事衣, 定非世人服。
內心大歡喜, 於衣倍增敬,
即與車匿別, 被著袈裟衣。
猶若青絳雲, 圍繞日月輪,
安詳而諦步, 入於仙人窟。
車匿自隨矚, 漸隱不復見,
太子捨父王, 眷屬及我身,
愛著袈裟衣, 入於苦行林。
舉首仰呼天, 迷悶而躃地,
起抱白馬頸, 望絕隨路歸。
徘徊屢反顧, 形往心反馳,
或沉思失魂, 或俯仰垂身,
或倒而復起, 悲泣隨路還。
佛所行讚入苦行林品第七
太子遣車匿, 將入仙人處,
端嚴身光曜, 普照苦行林。
具足一切義, 隨義而之彼,
譬如師子王, 入於群獸中,
俗容悉已捨, 唯見道真形。
彼諸學仙士, 忽覩未曾見,
懍然心驚喜, 合掌端目矚,
男女隨執事, 即視不改儀。
如天觀帝釋, 瞪視目不瞬,
諸仙不移足, 瞪視亦復然。
任重手執作, 瞻敬不釋事,
如牛在轅軛, 形來而心依。
俱學神仙者, 咸說未曾見,
孔雀等眾鳥, 亂聲而翔鳴。
持鹿戒梵志, 隨鹿遊山林,
麤性鹿睒睗, 見太子端視,
隨鹿諸梵志, 端視亦復然。
甘蔗燈重明, 猶如初日光,
能感群乳牛, 增出甜香乳。
彼諸梵志等, 驚喜傳相告,
為八婆藪天, 為二阿濕波,
為第六魔王, 為梵迦夷天,
為日月天子, 而來下此耶?
要是所應敬, 奔競來供養,
太子亦謙下, 敬辭以問訊。
菩薩遍觀察, 林中諸梵志,
種種修福業, 悉求生天樂。
問長宿梵志, 所行真實道,
「今我初至此, 未知行何法?
隨事而請問, 願為我解說。」
爾時彼二生, 具以諸苦行,
及與苦行果, 次第隨事答。
非聚落所出, 清淨水生物,
或食根莖葉, 或復食華果。
種種各異道, 服食亦不同,
或習於鳥生, 兩足鉗取食。
有隨鹿食草, 吸風蟒蛇仙,
木石舂不食, 兩齒嚙為痕。
或乞食施人, 取殘而自食,
或常水沐頭, 或復奉事火,
水居習魚仙, 如是等種種。
梵志修苦行, 壽終得生天,
以因苦行故, 當得安樂果。
兩足尊賢士, 聞此諸苦行,
不見真實義, 內心不欣悅,
思惟哀念彼, 心口自相告。
哀哉大苦行, 唯求人天報,
輪迴向生死, 苦多而果少。
違親捨勝境, 決定求天樂,
雖免於小苦, 終為大苦縛。
自枯藁其形, 修行諸苦行,
而求於受生, 增長五欲因。
不觀生死故, 以苦而求苦,
一切眾生類, 心常畏於死。
精勤求受生, 生已會當死,
雖復畏於苦, 而長沒苦海。
此生極疲勞, 將生復不息,
任苦求現樂, 求生天亦勞,
求樂心下劣, 俱墮於非義。
方於極鄙劣, 精勤則為勝,
未若修智慧, 兩捨永無為。
苦身是法者, 安樂為非法,
行法而後樂, 因法果非法。
身所行起滅, 皆由心意力,
若離心意者, 此身如枯木,
是故當調心, 心調形自正。
食淨為福者, 禽獸貧窮子,
常食於果葉, 斯等應有福。
若言善心起, 苦行為福因,
彼諸安樂行, 何不善心起?
樂非善心起, 善亦非苦因。
若彼諸外道, 以水為淨者,
樂水居眾生, 惡業能常淨。
彼本功德仙, 所可住止處。
功德仙住故, 普世之所重,
應尊彼功德, 不應重其處。
如是廣說法, 遂至日雲暮,
見有事火者, 或鑽或吹然。
或有酥油灑, 或舉聲呪願,
如是竟日夜, 觀察彼所行,
不見真實義, 則便欲捨去。
時彼諸梵志, 悉來請留住,
眷仰菩薩德, 無不勤勸請。
汝從非法處, 來至正法林,
而復欲棄捨, 是故勸請留。
諸長宿梵志, 蓬髮服草衣,
追隨菩薩後, 願請小留神。
菩薩見諸老, 隨逐身疲勞,
止住一樹下, 安慰遣令還。
梵志諸長幼, 圍繞合掌請:
「汝忽來至此, 園林妙充滿,
而今棄捨去, 遂成丘曠野。
如人愛壽命, 不欲捨其身,
我等亦如是, 唯願小留住。
此處諸梵志, 王仙及天仙,
皆依於此處, 又隣雪山側。
增長人苦行, 其處莫過此,
眾多諸學士, 由此路生天。
求福學仙者, 皆從此已北,
攝受於正法, 慧者不游南。
若汝見我等, 懈怠不精進,
行諸不淨法, 而不樂住者。
我等悉應去, 汝可留止此,
此諸梵志等, 常求苦行伴。
汝為苦行長, 云何相棄捨?
若能止住此, 奉事如帝釋,
亦如天奉事, 毘梨訶缽低。」
菩薩向梵志, 說己心所期:
「我修正方便, 唯欲滅諸有。
汝等心質直, 行法亦寂默,
親念於來賓, 我心實愛樂。
美說感人懷, 聞者皆沐浴,
聞汝等所說, 增我樂法情,
汝等悉歸我, 以為法良朋。
而今棄捨汝, 其心甚悵然,
先違本親屬, 今與汝等乖,
合會別離苦, 其苦等無異。
非我心不樂, 亦不見他過,
但汝等苦行, 悉求生天樂,
我求滅三有, 形背而心乖。
汝等所行法, 自習先師業,
我為滅諸集, 以求無集法,
是故於此林, 永無久停理。」
爾時諸梵志, 聞菩薩所說,
真實有義言, 辭辯理高勝,
其心大歡喜, 倍深加宗敬。
時有一梵志, 常臥塵土中,
縈發衣樹皮, 黃眼脩高鼻。
而白菩薩言: 「志固智慧明,
決定了生過, 善知離生安。
祠祀祈天神, 及種種苦行,
悉求生天樂, 未離貪慾境。
能與貪慾爭, 志求真解脫,
此則為丈夫, 決定正覺士。
斯處不足留, 當至頻陀山,
彼有大牟尼, 名曰阿羅藍,
唯彼得究竟, 第一增勝眼。
汝當往詣彼, 得聞真實道,
能使心悅者, 必當行其法。
我觀汝志樂, 恐亦非所安,
當復捨彼游, 更求餘多聞。
隆鼻廣長目, 丹脣素利齒,
薄膚面光澤, 朱舌長軟薄,
如是眾妙相, 悉飲爾炎水。
當度不測深, 世間無有比,
耆舊諸仙人, 不得者當得。」
菩薩領其言, 與諸仙人別,
彼諸仙人眾, 右繞各辭還。
佛所行讚合宮憂悲品第八
車匿牽馬還, 望絕心悲塞,
隨路號泣行, 不能自開割。
先與太子俱, 一宿之徑路,
今捨太子還, 生奪天蔭故。
徘徊心顧戀, 八日乃至城,
良馬素體駿, 奮迅有威相。
躑躅顧瞻仰, 不覩太子形,
流淚四體垂, 憔悴失光澤。
旋轉慟悲鳴, 日夜忘水草,
遺失救世主, 還歸迦毘羅。
國土悉廓然, 如入空聚落,
如日隱須彌, 舉世悉曛冥。
泉池不澄清, 華果不榮茂,
巷路諸士女, 憂慼失歡容。
車匿與白馬, 悵怏行不前,
問事不能答, 遲遲若尸行。
眾見車匿還, 不見釋王子,
舉聲大號泣, 如棄羅摩還。
有人來路傍, 傾身問車匿:
「王子世所愛, 舉國人之命。
汝輙盜將去, 今為何所在?」
車匿抑悲心, 而答眾人言:
「我眷戀追逐, 不捨於王子,
王子捐棄我, 並捨俗威儀,
剃頭被法服, 遂入苦行林。」
眾人聞出家, 驚起奇特想,
嗚咽而啼泣, 涕淚交流下,
各各相告語, 我等作何計?
眾人咸議言: 「悉當追隨去,
如人命根壞, 身死形神離。
王子是我命, 失命我豈生?
此邑成丘林, 彼林城郭邑,
此城失威德, 如殺毘梨多。」
城內諸士女, 虛傳王子還,
奔馳出路上, 唯見馬空歸,
莫知其存亡, 悲泣種種聲。
車匿步牽馬, 歔欷垂淚還,
失太子憂悲, 加增怖懼心,
如戰士破敵, 執怨送王前。
入門淚雨下, 滿目無所見,
仰天大啼哭, 白馬亦悲鳴,
宮中雜鳥獸, 內廐諸群馬,
聞白馬悲鳴, 長鳴而應之,
謂呼太子還, 不見而絕聲。
後宮諸婇女, 聞馬鳥獸鳴,
亂髮面萎黃, 形瘦脣口乾。
弊衣不浣濯, 垢穢不浴身,
悉捨莊嚴具, 毀悴不鮮明。
舉體無光耀, 猶如細小星,
衣裳壞繿縷, 狀如被賊形。
見車匿白馬, 涕泣絕望歸,
感結而號咷, 猶如新喪親,
狂亂而搔擾, 如牛失其道。
大愛瞿曇彌, 聞太子不還,
竦身自投地, 四體悉傷壞,
猶如狂風摧, 金色芭蕉樹。
又聞子出家, 長嘆增悲感:
「右旋細軟發, 一孔一發生。
黑淨鮮光澤, 平住而灑地,
何意合天冠? 剃著草土中。
佣臂師子步, 脩廣牛王目,
身光黃金炎, 方臆梵音聲。
持是上妙相, 入於苦行林,
世間何薄福, 失斯聖地主?
妙網柔軟足, 清淨蓮花色,
土石刺棘林, 云何而可蹈?
生長於深宮, 溫衣細軟服,
沐浴以香湯, 末香以塗身。
今則置風露, 寒暑安可堪?
華族大丈夫, 標挺勝多聞,
德備名稱高, 常施無所求,
云何忽一朝, 乞食以活身?
清淨寶床臥, 奏樂以覺惽,
豈能山樹間, 草土以籍身?」
念子心悲痛, 悶絕而躄地,
侍人扶令起, 為拭其目淚。
其餘諸夫人, 憂苦四體垂,
內感心慘結, 不動如畫人。
時耶輸陀羅, 深責車匿言:
「生亡我所欽, 今為在何所?
人馬三共行, 今唯二來歸,
我心極惶怖, 戰慄不自安。
終是不正人, 不昵非善友,
不吉縱強暴, 應笑用啼為?
將去而啼還, 反覆不相應。
愛念自在伴, 隨欲恣心作,
故使聖王子, 一去不復歸。
汝今應大喜, 作惡已果成。
寧近智慧怨, 不習愚癡友,
假名為良朋, 內實懷怨結。
今此勝王家, 一旦悉破壞,
此諸貴夫人, 憂悴毀形好,
涕泣氣息絕, 雨淚橫流下。
夫主尚在世, 依止如雪山,
安意如大地, 憂悲殆至死,
況此窓牖中, 悲泣長叫者,
生亡其所天, 是苦何可堪?
告馬汝無義, 奪人心所重,
猶如闇冥中, 怨賊劫珍寶。
乘汝戰鬪時, 刀刃鋒利箭,
一切悉能堪, 今有何不忍?
一族之殊勝, 強奪我心去,
汝是弊惡蟲, 造諸不正業。
今日大嗚呼! 聲滿於王宮,
先劫我所念, 爾時何以瘂?
若爾時有聲, 舉宮悉應覺,
爾時若覺者, 不生今苦惱。」
車匿聞苦言, 飲氣而息結,
收淚合掌答: 「願聽我自陳,
莫嫌責白馬, 亦莫恚於我。
我等悉無過, 天神之所為,
我極畏王法, 天神所駈逼。
速牽馬與之, 俱去疾如飛,
厭氣令無聲, 足亦不觸地。
城門自然開, 虛空自然明,
斯皆天神力, 豈是我所為?」
耶輸陀聞說, 心生奇特想,
天神之所為, 非是斯等咎。
嫌責心消除, 熾然大苦息,
躃地稱怨嘆: 「雙輸鳥分乖,
我今失依怙, 同法行生離,
樂法捨同行, 何處更求法?
古昔諸先勝, 大快見王等,
斯皆夫妻俱, 學道游林野。
而今捨於我, 為求何等法?
梵志祠祀典, 夫妻必同行,
同行法為因, 終則同受報,
汝何獨法慳, 棄我而隻游?
或見我嫉惡, 更求無嫉者?
或當嫌薄我, 更求淨天女?
為何勝德色, 修習於苦行?
以我薄命故, 夫妻生別離,
羅睺羅何故, 不蒙於膝下?
嗚呼不吉士! 貌柔而心剛,
勝族盛光榮, 怨憎猶宗仰。
又子生未孩, 而能永棄捨,
我亦無心腸, 夫棄遊山林,
不能自泯沒, 此則木石人。」
言已心迷亂, 或哭或狂言,
或瞪視沉思, 哽咽不自勝,
惙惙氣殆盡, 臥於塵土中。
諸餘婇女眾, 見生悲痛心,
猶如盛蓮花, 風雹摧令萎。
父王失太子, 晝夜心悲戀,
齋戒求天神, 願令子速還。
發願祈請已, 出於天祠門,
聞諸啼哭聲, 驚怖心迷亂,
如天大雷震, 群像亂奔馳。
見車匿白馬, 廣問知出家,
舉身投於地, 如崩帝釋幢。
諸臣徐扶起, 以法勸令安,
久而心小醒, 而告白馬言:
「我數乘汝戰, 每念汝有功,
今者憎惡汝, 倍於愛念時。
所念功德子, 汝輙運令去,
擲著山林中, 猶自空來歸。
汝速持我往, 不爾往將還,
不為此二者, 我命將不存。
更無餘方治, 唯待子為藥,
如珊闍梵志, 為子死殺身,
我失行法子, 自殺令無身。
摩[少/兔]眾生主, 亦當為子憂,
況復我常人? 失子能自安?
古昔阿闍王, 愛子遊山林,
感思而命終, 即時得生天。
吾今不能死, 長夜住憂苦,
合宮念吾子, 虛渴如餓鬼,
如人渴探水, 欲飲而奪之。
守渴而命終, 必生餓鬼趣。
今我至虛渴, 得子水復失,
及我未命終, 速語我子處,
勿令我渴死, 墮於餓鬼中。
我素志力強, 難動如大地,
失子心躁亂, 如昔十車王。」
王師多聞士, 大臣智聰達,
二人勸諫王, 不緩亦不切:
「願自寬情念, 勿以憂自傷,
古昔諸勝王, 棄國如散花。
子今行學道, 何足苦憂悲?
當憶阿私記, 理數自應然。
天樂轉輪聖, 蕭然不累清,
豈曰世界王, 能移金王心?
今當使我等, 推求到其所,
方便苦諫諍, 以表我丹誠,
要望降其志, 以慰王憂悲。」
王喜即答言: 「唯汝等速行,
如捨君陀鳥, 為子空中旋,
我今念太子, 便悁心亦然。」
二人既受命, 王與諸眷屬,
其心小清涼, 氣宣飡飲通。
佛所行讚推求太子品第九
王正以憂悲, 感切師大臣,
如鞭策良馬, 馳駛若迅流,
身疲不辭勞, 逕詣苦行林。
捨俗五儀飾, 善攝諸情根,
入梵志精廬, 敬禮彼諸仙。
諸仙請就座, 說法安慰之。
即白仙人言: 「意有所諮問,
淨稱淨飯王, 甘蔗名勝胄。
我等為師臣, 法教典要事,
王如天帝釋, 子如闍延多。
為度老病死, 出家或投此,
我等為彼來, 惟尊應當知。」
答言:「有此人, 長臂大人相,
擇我等所行, 隨順生死法。
往詣阿羅藍, 以求勝解脫。」
既得定實已, 遵崇王速命,
不敢計疲勞, 尋路而馳進。
見太子處林, 悉捨俗儀飾,
真體猶光耀, 如日出烏雲。
國奉天神師, 執正法大臣,
捨除俗威儀, 下乘而步進。
猶王婆摩疊, 仙人婆私吒,
往詣山林中, 見王子羅摩,
各隨其本儀, 恭敬禮問訊。
猶如儵迦羅, 及與央耆羅,
盡心加恭敬, 奉事天帝釋。
王子亦隨敬, 王師及大臣,
如帝釋安慰, 儵迦央耆羅。
即命彼二人, 坐於王子前,
如富那婆藪, 兩星侍月傍。
王師及大臣, 啟請於王子,
如毘利波低, 語彼闍延多。
「父王念太子, 如利刺貫心,
荒迷發狂亂, 臥於塵土中。
日夜增悲思, 流淚常如雨,
勅我有所命, 唯願留心聽。
『知汝樂法情, 決定無所疑,
非時入林藪, 悲戀嬈我心,
汝若念法者, 應當哀愍我。
望寬遠遊情, 以慰我懸心,
勿令憂悲水, 崩壞我心岸。
如雲水草山, 風日火雹災,
憂悲為四患, 飄乾燒壞心。
且還食土邑, 時至更遊仙,
不顧於親戚, 父母亦棄捐,
此豈名慈悲, 覆護一切耶?
法不必山林, 在家亦脩閑,
覺悟勤方便, 是則名出家。
剃髮服染衣, 自放山藪間,
此則懷畏怖, 何足名學仙?
願得一抱汝, 以水雨其頂,
冠汝以天冠, 置於傘蓋下,
矚目一觀汝, 然後我出家。
頭留摩先王, 阿[少/兔]闍阿涉,
跋闍羅婆休, 毘跋羅安提,
毘提訶闍那, 那羅濕波羅,
如是等諸王, 悉皆著天冠,
瓔珞以嚴容, 手足貫珠環,
婇女眾娛樂, 不違解脫因。
汝今可還家, 崇習於二事,
心修增上法, 為地增上主。』
垂淚約勅我, 令宣如是言。
既有此勅旨, 汝應奉教還。
父王因汝故, 沒溺憂悲海,
無救無所依, 無由自開釋,
汝當為船師, 渡著安隱處。
毘林摩王子, 二羅彌跋祗,
聞父勅恭命, 汝今亦應然。
慈母鞠養恩, 盡壽報罔極,
如牛失其犢, 悲呼忘眠食。
汝今應速還, 以救我生命,
孤鳥離群哀, 龍象獨遊苦。
憑依者失蔭, 當思為救護,
一子孩幼孤, 遭苦莫知告,
勉彼焭焭苦, 如人救月蝕。
舉國諸士女, 別離苦熾然,
嘆息煙沖天, 熏慧眼令闇,
唯求見汝水, 滅火目開明。」
菩薩聞父王, 切教苦備至,
端坐正思惟, 隨宜遜順答。
「我亦知父王, 慈念心過厚,
畏生老病死, 故違罔極恩。
誰不重所生? 以終別離故,
正使生相守, 死至莫能留,
是故知所重, 長辭而出家。
聞父王憂悲, 增戀切我心,
但如夢暫會, 倐忽歸無常。
汝當決定知, 眾生性不同,
憂苦之所生, 不必子與親。
所以生離苦, 皆從癡惑生,
如人隨路行, 中道暫相逢,
須臾各分析, 乖理本自然。
合會暫成親, 隨緣理自分,
深達親假合, 不應生憂悲。
此世違親愛, 他世更求親,
暫親復乖離, 處處無非親。
常合而常散, 散散何足哀?
處胎漸漸變, 分分死更生。
一切時有死, 山林何非時?
侍時受五欲, 求財時亦然,
一切時死故, 除死法無時。
欲使我為王, 慈愛法難違,
如病服非藥, 是故我不堪。
高位愚癡處, 放逸隨愛憎,
終身常畏怖, 思慮形神疲,
順眾心違法, 智者所不為。
七寶妙宮殿, 於中盛火然,
天廚百味飯, 於中有雜毒,
蓮華清涼池, 於中多毒蟲,
位高為災宅, 慧者所不居。
古昔先勝王, 見居國多愆,
楚毒加眾生, 厭患而出家。
故知王正苦, 不如行法安,
寧處於山林, 食草同禽獸。
不堪處深宮, 黑蛇同其穴,
捨王位五欲, 任苦遊山林,
此則為隨順, 樂法漸增明。
今棄閑靜林, 還家受五欲,
日夜苦法增, 此則非所應。
名族大丈夫, 樂法而出家,
永背名稱族, 建大丈夫志,
毀形被法服, 樂法遊山林。
今復棄法服, 有違慚愧心,
天王尚不可, 況歸人勝宅?
已吐貪恚癡, 而復還服食,
如人反食吐, 此苦安可堪?
如世捨被燒, 方便馳走出,
須臾還復入, 此豈為黠夫?
見生老死過, 厭患而出家,
今當還復入, 愚癡與彼同。
處宮修解脫, 則無有是處,
解脫寂靜生, 王者如楚罰。
寂靜廢王威, 王正解脫乖,
動靜猶水火, 二理何得俱?
決定修解脫, 亦不居王位。
若言居王位, 兼修解脫者,
此則非決定, 決定解亦然。
既非決定心, 或出還復入;
我今已決定, 斷親屬鉤餌,
正方便出家, 云何還復入?」
大臣內思惟: 「太子大丈夫,
深識德隨順, 所說有因緣。」
而告太子言: 「如王子所說,
求法法應爾, 但今非是時。
父王衰暮年, 念子增憂悲,
雖曰樂解脫, 反更為非法。
雖樂出無慧, 不思深細理,
不見因求果, 徒捨現法歡。
有言有後世, 又復有言無,
有無既不判, 何為捨現樂?
若當有後世, 應任其所得,
若言後世無, 無即為解脫。
有言有後世, 不說解脫因,
如地堅火暖, 水濕風飄動,
後世亦復然, 此則性自爾。
有說淨不淨, 各從自性起,
言可方便移, 此則愚癡說。
諸根行境界, 自性皆決定,
愛念與不念, 自性定亦然,
老病死等苦, 誰方便使然?
謂水能滅火, 火令水煎消,
自性增相壞, 性和成眾生。
如人處胎中, 手足諸體分,
神識自然成, 誰有為之者?
蕀刺誰令利? 此則性自然,
及種種禽獸, 無慾使爾者。
諸有生天者, 自在天所為,
及餘造化者, 無自力方便。
若有所由生, 彼亦能令滅,
何須自方便, 而求於解脫?
有言我令生, 亦復我令滅,
有言無由生, 要方便而滅。
如人生育子, 不負於祖宗,
學仙人遺典, 奉天大祠祀,
此三無所負, 則名為解脫。
古今之所傳, 此三求解脫,
若以餘方便, 徒勞而無實。
汝欲求解脫, 唯習上方便,
父王憂悲息, 解脫道得申,
捨家遊山林, 還歸亦非過。
昔奄婆梨王, 久處苦行林,
捨徒眾眷屬, 還家居王位。
國王子羅摩, 去國處山林,
聞國風俗離, 還歸維正化。
娑樓婆國王, 名曰頭樓摩,
父子遊山林, 終亦俱還國。
婆私晝牟尼, 及與安低疊,
山林修梵行, 父亦歸本國。
如是等先勝, 正法善名稱,
悉還王領國, 如燈照世間。
是故捨山林, 正法化非過。」
太子聞大臣, 愛語饒益說,
以常理不亂, 無礙而庠序,
固志安隱說, 而答於大臣:
「有無等猶豫, 二心疑惑增,
而作有無說, 我不決定取,
淨智修苦行, 決定我自知。
世間猶豫論, 展轉相傳習,
無有真實義, 此則我不安,
明人別真偽, 信豈由他生?
猶如生盲人, 以盲人為導,
於夜大闇中, 當復何所從?
於淨不淨法, 世間生疑惑,
設不見真實, 應行清淨道,
寧苦行淨法, 非樂行不淨。
觀彼相承說, 無一決定相,
真言虛心受, 永離諸過患,
語過虛偽說, 智者所不言。
如說羅摩等, 捨家修梵行,
終歸還本國, 服習五欲者,
此等為陋行, 智者所不依。
我今當為汝, 略說其要義。
日月墜於地, 須彌雪山轉,
我身終不易, 退入於非處。
寧身投盛火, 不以義不畢,
還歸於本國, 入於五慾火。」
表斯要誓已, 徐起而長辭。
太子辯鋒炎, 猶如盛日光,
王師及大臣, 言論莫能勝。
相謂計已盡, 唯當辭退還,
深敬嘆太子, 不敢強逼留。
敬奉王命故, 不敢速疾還,
徘徊於中路, 行邁顧遲遲。
選擇黠慧人, 審諦機悟士,
隱身密伺候, 然後捨而還。
佛所行讚卷第三(亦云佛本行經)
馬鳴菩薩造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瓶沙王詣太子品第十
太子辭王師, 及正法大臣,
冒浪濟恆河, 路由靈鷲岩。
藏根於五山, 特秀峙中亭,
林木花果茂, 流泉溫涼分,
入彼五山城, 寂靜猶昇天。
國人見太子, 容德深且明,
少年身光澤, 無比丈夫形,
悉起奇特想, 如見自在幢。
橫行為止足, 隨後者速馳,
先進悉迴顧, 瞻目視無厭。
四體諸相好, 隨見目不移,
恭敬來奉迎, 合掌禮問訊。
咸皆大歡喜, 隨宜而供養,
瞻仰尊勝顏, 俯愧種種形。
政素輕躁儀, 寂默加肅敬,
結恨心永解, 慈和情頓增。
士女公私業, 一時悉休廢,
敬形宗其德, 隨觀盡忘歸。
眉間白毫相, 脩廣紺青目,
舉體金光曜, 清淨網縵手,
雖為出家形, 有應聖王相。
王舍城士女, 長幼悉不安,
此人尚出家, 我等何俗歡?
爾時瓶沙王, 處於高觀上,
見彼諸士女, 惶惶異常儀,
勅召一外人, 備問何因緣?
恭跪王樓下, 具白所見聞:
「昔聞釋氏種, 殊特殊勝子,
神慧超世表, 應王領八方,
今出家在此, 眾人悉奉迎。」
王聞心驚喜, 形留神已馳,
勅使者速還, 伺候進趣宜,
奉教密隨從, 瞻察所施為。
澄靜端目視, 庠步顯真儀,
入裡行乞食, 為諸乞士光,
歛形心不亂, 好惡靡不安。
精麤隨所得, 持缽歸閑林,
食訖漱清流, 樂靜安白山。
青林別高崖, 丹華殖其間,
孔雀等眾鳥, 翻飛而亂鳴。
法服助鮮明, 如日照扶桑,
使見安住彼, 次第具上聞。
王聞心馳敬, 即勅嚴駕行,
天冠佩花服, 師子王游步。
簡擇諸宿重, 安靜審諦士,
導從百千眾, 雲騰昇白山。
見菩薩嚴儀, 寂靜諸情根,
端坐山岩室, 如月麗青天。
妙色淨端嚴, 猶若法化身,
虔心肅然發, 恭步漸親近。
猶如天帝釋, 詣摩醯首羅,
歛容執禮儀, 敬問彼和安。
菩薩詳而動, 隨順反相酬。
時王勞問畢, 端坐清淨石,
瞪矚瞻神儀, 顏和情交悅。
「伏聞名高族, 盛德相承襲,
欽情久蘊積, 今欲決所疑。
日光之元宗, 祚隆已萬世,
令德紹遺嗣, 弘廣萃於今。
賢明年幼少, 何故而出家?
超世聖王子, 乞食不存榮,
妙體應塗香, 何故服袈裟?
手宜握天下, 反以受薄飡,
若不代父王, 受禪享其土,
吾今分半國, 庶望少留情。
既免逼親嫌, 時過隨所從,
當體我誠言, 貪德為良隣。
或恃名勝族, 才德容貌兼,
不欲降高節, 屈下受人恩。
當給勇健士, 器仗隨軍資,
自力廣收羅, 天下孰不推。
明人知時取, 法財五欲增,
若不獲三利, 終始徒勞勤。
崇法捨財色, 財為一分人,
富財捨法欲, 此則保財資。
貧窶而忘法, 五欲孰能歡?
是故三事俱, 德流而道宣。
法財五欲備, 名世大丈夫,
無令圓相身, 徒勞而無功。
曼陀轉輪王, 王領四天下,
帝釋分半坐, 力不能王天。
今汝佣長臂, 足攬人天境,
我不恃王力, 而欲強相留。
見汝改形好, 愛著出家衣,
既以敬其德, 矜苦惜其人,
今見行乞求, 我願奉其土。
少壯受五欲, 中年習用財,
年耆諸根熟, 是乃順法時。
壯年守法財, 必為欲所壞,
老則氣虛微, 隨順求寂默,
耆年愧財欲, 行法舉世宗。
壯年心輕躁, 馳騁五欲境,
疇侶契纏綿, 情交相感深,
年宿寡綢繆, 順法者所宗,
五欲悉休廢, 增長樂法心。
具崇王者法, 大會奉天神,
當乘神龍背, 受樂上昇天。
先勝諸聖王, 嚴身寶瓔珞,
祠祀設大會, 終歸受天福。」
如是瓶沙王, 種種方便說,
太子志堅固, 不動如須彌。
佛所行讚答瓶沙王品第十一
瓶沙王隨順, 安慰勸請已,
太子敬答謝: 「深感於來言,
善得世間宜, 所說不乖理,
訶梨名族胄, 為人善知識,
義懷心虛盡, 法應如是說。
世間說凡品, 不能處仁義,
薄德遇近情, 豈達名勝事?
承習先勝宗, 崇禮修敬讓,
能於苦難中, 周濟不相棄,
是則為世間, 真善知識相。
善友財通濟, 是名牢固藏,
守惜封己利, 是必速亡失。
國財非常寶, 惠施為福業,
兼施善知識, 雖散後無悔。
既知汝厚懷, 不為違逆論,
且今以所見, 率心而相告。
畏生老病死, 欲求真解脫,
舍親離恩愛, 豈還習五欲?
不畏盛毒蛇, 凍電勐盛火,
唯畏五欲境, 流轉勞我心。
五欲非常賊, 劫人善珍寶,
詐偽虛非實, 猶若幻化人。
暫思令人惑, 況常處其中?
五欲為大礙, 永障寂滅法。
天樂尚不可, 況處人間欲?
五欲生渴愛, 終無滿足時。
猶盛風勐火, 投薪亦無足,
世間諸非義, 莫過五欲境。
眾生愚貪故, 樂著而不覺,
智者畏五欲, 不墮於非義。
王領四海內, 猶外更希求,
愛慾如大海, 終無止足時。
曼陀轉輪王, 普天雨黃金,
王領四天下, 復希忉利天,
帝釋分半座, 欲圖致命終。
農沙修苦行, 王三十三天,
縱欲心高慢, 仙人挽步車,
緣斯放逸行, 即墮蠎蛇中。
罣羅轉輪王, 游於忉利天,
取天女為後, 賦歛仙人金,
仙人忿加呪, 國滅而命終。
婆羅大帝釋, 大帝釋農沙,
農沙歸帝釋, 天主豈有常?
國土非堅固, 唯大力所居。
被服於草衣, 食果飲流泉,
長髮如垂地, 寂默無所求。
如是修苦行, 終為欲所壞,
當知五欲境, 行道者怨家。
千臂大力王, 勇健難為敵,
羅摩仙人殺, 亦由貪慾故。
況我剎利種, 不為欲所牽,
少味境界欲, 子息長彌增。
慧者之所惡, 欲毒誰服食?
種種苦求利, 悉為貪所使,
若無貪慾者, 勤苦則不生。
慧者見苦過, 滅除於貪慾,
世間謂為善, 即皆是惡法,
眾生所貪樂, 生諸放逸故,
放逸反自傷, 死當墮惡趣。
勤方便所得, 而方便所護,
不勤自亡失, 非方便能留。
猶若假借物, 智者不貪著,
貪慾勤苦求, 得以增愛著,
非常離散時, 益復增苦惱,
執炬還自燒, 智者所不著。
愚癡卑賤人, 慳貪毒燒心,
終身長受苦, 未曾得安樂。
貪恚如蛇毒, 智者何由近?
勤苦嚙枯骨, 無味不充飽,
徒自困牙齒, 智者所不甞。
王賊水火分, 惡子等共財,
亦如臭叚肉, 一聚羣鳥爭,
貪財亦如是, 智者所不欣。
有財所集處, 多起於怨憎,
晝夜自守衛, 如人畏重怨,
東市殺標下, 人情所憎惡。
貪恚癡長標, 智者常遠離,
入山林河海, 多敗而少安。
如樹高條果, 貪取多墮死,
貪慾境如是, 雖見難可取。
苦方便求財, 難集而易散,
猶如夢所得, 智者豈保持?
如偽覆火坑, 蹈者必燒死,
貪慾火如是, 智者所不游。
如彼鳩羅步, 弼瑟膩難陀,
彌郗利檀茶, 如屠家刀機,
愛慾形亦然, 智者所不為。
束身投水火, 或投於高岩,
而求於天樂, 徒苦不獲利。
孫陶缽孫陶, 阿修輪兄弟,
同生相愛念, 為欲相殘殺,
身死名俱滅, 皆由貪慾故。
貪愛令人賤, 鞭杖駈策苦,
愛慾卑希望, 長夜形神疲。
麋鹿貪聲死, 飛鳥隨色貪,
淵魚貪鉤餌, 悉為欲所困。
觀察資生具, 非為自在法,
食以療饑患, 除渴故飲水。
衣被卻風寒, 臥以治睡眠,
行疲故求乘, 立惓求床座。
除垢故沐浴, 皆為息苦故,
是故應當知, 五欲非自在。
如人得熱病, 求諸冷治藥,
貪求止苦患, 愚夫謂自在。
而彼資生具, 亦非定止苦,
又令苦法增, 故非自在法。
溫衣非常樂, 時過亦生苦,
月光夏則涼, 冬則增寒苦。
乃至世八法, 悉非決定相,
苦樂相不定, 奴王豈有間?
教令眾奉用, 以王為勝者,
教令即是苦, 猶擔能任重。
普銓世輕重, 眾苦集其身,
為王多怨憎, 雖親或成患,
無親而獨立, 此復有何歡?
雖王四天下, 用皆不過一,
營求於萬事, 唐苦何益身?
未若止貪求, 息事為大安。
居王五欲樂, 不王閑寂歡,
歡樂既同等, 何用王位為?
汝勿作方便, 導我於五欲,
我情之所期, 清涼虛通道。
汝欲相饒益, 助成我所求,
我不畏怨家, 不求生天樂。
心不懷俗利, 而捨於天冠,
是故違汝情, 不從於來旨。
如免毒蛇口, 豈復還執持?
執炬而自燒, 何能不速捨?
有目羨盲人, 已解復求縛,
富者願貧窮, 智者習愚癡,
世有如此人, 則我應樂國。
欲度生老死, 節身行乞食,
寡慾守空閑, 後世免惡道,
是則二世安, 汝今勿哀我。
當哀為王者, 其心常虛渴,
今世不獲安, 後世受苦報。
汝以名勝族, 大丈夫禮儀,
厚懷處於我, 樂同世歡娛。
我亦應報德, 勸汝同我利,
若習三品樂, 是名世丈夫。
此亦為非義, 常求無足故,
若無生老死, 乃名大丈夫。
汝言少輕躁, 老則應出家,
我見年耆者, 力劣無所堪,
不如盛壯時, 志勐心決定。
死賊執劍隨, 常伺求其便,
豈聽至年老, 遂志而出家?
無常為獵師, 老弓病利箭,
於生死曠野, 常伺眾生鹿,
得便斷其命, 孰聽終年壽?
夫人之所為, 若生若滅事,
少長及中年, 悉應勤方便。
祠祀修大會, 是皆愚癡故,
應當崇正法, 反殺以祠天,
害生而求福, 此則無慈人。
害生果有常, 猶尚不應殺,
況復求無常, 而害生祠祀?
若無戒聞慧, 修禪寂靜者,
不應從世間, 祠祀設大會。
殺生得現樂, 慧者不應殺,
況復殺眾生, 而求後世福?
三界有為果, 悉非我所樂,
諸趣流動法, 如風水漂草,
是故我遠來, 為求真解脫。
聞有阿羅灆, 善說解脫道,
今當往詣彼, 大仙牟尼所。
誠言苦抑斷, 我今誨謝汝,
願汝國安隱, 善護如帝釋。
慧明照天下, 猶如盛日光。
殊勝大地主, 端心護其命,
正化護其子, 以法王天下。
氷雪火為怨, 緣火煙幢起,
煙幢成浮雲, 浮雲興大雨,
有鳥於空中, 飲雨不雨身。
殺重怨為宅, 居宅怨重殺,
有殺重怨者, 汝今應伏彼,
令其得解脫, 如飲不雨身。」
時王即叉手, 敬德心歡喜。
「如汝之所求, 願令果速成,
汝速成果已, 當還攝受我。」
菩薩心內許, 要令隨汝願,
交辭而隨路, 往詣阿羅藍。
王與諸群屬, 合掌自隨送,
咸起奇特想, 而還王舍城。
佛所行讚阿羅藍欝頭藍品第十二
甘蔗月光胄, 到彼寂靜林,
敬詣於牟尼, 大仙阿羅藍。
迦藍玄族子, 遠見菩薩來,
高聲遙讚歎, 安慰言善來。
合掌交恭敬, 相問安吉不?
相勞問畢已, 庠序而就坐。
梵志見太子, 容貌審諦儀,
沐浴伏其德, 如渴飲甘露。
舉手告太子: 「久知汝出家,
斷親愛纏鎖, 猶如像脫羈,
深智覺慧明, 能免斯毒果。
古昔明勝王, 捨位付其子,
如人佩花鬘, 朽故而棄捨;
未若汝盛年, 不受聖王位。
觀汝深固志, 堪為正法器,
當乘智慧舟, 超度生死海。
凡人誘來學, 審才而後教,
我今已知汝, 堅固決定志,
但當任意學, 終無隱於子。」
太子聞其教, 歡喜而報言:
「汝以平等心, 善誨無愛憎,
但當虛心受, 所願便已獲。
夜行得炬火, 迷方者蒙導,
度海得輕舟, 我今亦如是。
今已蒙哀許, 敢問心所疑,
生老病死患, 云何而可免?」
爾時阿羅藍, 聞太子所問,
自以諸經論, 略為其解說:
「汝是機悟士, 聰中之第一,
今當聽我說, 生死起滅義。
性變生老死, 此五為眾生,
性者為純淨, 轉變者五大。
我覺及與見, 隨境根名變,
色聲香味觸, 是等名境界。
手足語二道, 是五名業根,
眼耳鼻舌身, 是名為覺根。
意根兼二義, 亦業亦名覺,
性轉變為因, 知因者為我。
迦毘羅仙人, 及弟子眷屬,
於此我要義, 修學得解脫。
彼迦毘羅者, 今波闍波提,
覺知生老死, 是說名為見。
與上相違者, 說名為不見,
愚癡業愛慾, 是說為轉輪。
若住此三種, 是眾生不離,
不信我疑濫, 不別無方便。
境界深計著, 纏綿於我所,
不信顛倒轉, 異作亦異解。
我說我知覺, 我去來我住,
如是等計我, 是名我作轉。
於諸性猶豫, 是非不得實,
如是不決定, 是說名為疑。
若說法是我, 說彼即是意,
亦說覺與業, 諸數復說我。
如是不分別, 是說名總攬,
愚黠性變等, 不了名不別。
禮拜誦諸典, 殺生祀天祠,
水火等為淨, 而作解脫想,
如是種種見, 是名無方便。
愚癡所計著, 意言語覺業,
及境界計著, 是說名為著。
諸物悉我所, 是名為攝受。
如此八種惑, 彌淪於生死,
諸世間愚夫, 攝受於五節。
闇癡與大癡, 瞋恚與恐怖,
嬾惰名為闇, 生死名為癡。
愛慾名大癡, 大人生惑故,
懷恨名瞋恚, 心懼名恐怖。
此愚癡凡夫, 計著於五欲,
生死大苦本, 輪轉五道生。
轉生我見聞, 我知我所作,
緣斯計我故, 隨順生死流。
此因非性者, 果亦非有性,
謂彼正思惟, 四法向解脫。
黠慧與愚闇, 顯現不顯現,
若知此四法, 能離生老死。
生老死既盡, 逮得無盡處,
世間婆羅門, 皆悉依此義,
修行於梵行, 亦為人廣說。」
太子聞斯說, 復問阿羅藍:
「云何為方便? 究竟至何所?
行何等梵行? 復應齊幾時?
何故修梵行? 法應至何所?
如是諸要義, 為我具足說。」
時彼阿羅藍, 如其經論說,
自以慧方便, 更為略分別:
「初離俗出家, 依倚於乞食,
廣集諸威儀, 奉持於正戒。
少欲知足止, 精麤任所得,
樂獨修閑居, 勤習諸經論。
見貪慾怖畏, 及離欲清涼,
攝諸根聚落, 安心於寂默。
離欲惡不善, 欲界諸煩惱,
遠離生喜樂, 得初覺觀禪。
既得初禪樂, 及與覺觀心,
而生奇特想, 愚癡心樂著,
心依遠離樂, 命終生梵天。
慧者能自知, 方便止覺觀,
精勤求上進, 第二禪相應。
味著彼喜樂, 得生光音天;
方便離喜樂, 增修第三禪。
安樂不求勝, 生於遍淨天;
捨彼意樂者, 逮得第四禪。
苦樂已俱息, 或生解脫想。
任彼四禪報, 得生廣果天,
以彼久壽故, 名之為廣果。
於彼禪定起, 見有身為過,
增進修智慧, 厭離第四禪。
決定增進求, 方便除色慾,
始自身諸竅, 漸次修虛解。
終則堅固分, 悉成於空觀,
略空觀境界, 進觀無量識。
善於內寂靜, 離我及我所,
觀察無所有, 是無所有處。
文闇皮骨離, 野鳥離樊籠,
遠離於境界, 解脫亦復然。
是上婆羅門, 離形常不盡,
慧者應當知, 是為真解脫。
汝所問方便, 及求解脫者,
如我上所說, 深信者當學。
林祇沙仙人, 及與闍那伽,
毘陀波羅沙, 及餘求道者,
悉從於此道, 而得真解脫。」
太子聞彼說, 思惟其義趣,
發其先宿緣, 而復重請問:
「聞汝勝智慧, 微妙深細義,
於知因不捨, 則非究竟道。
性轉變知因, 說言解脫者,
我觀是生法, 亦為種子法。
汝謂我清淨, 則是真解脫;
若遇因緣會, 則應還復縛。
猶如彼種子, 時地水火風,
離散生理乖, 遇緣種復生。
無知業因愛, 捨則名解者,
存我諸眾生, 無畢竟解脫。
處處捨三種, 而復得三勝,
以我常有故, 彼則微細隨,
微細過隨故, 心則離方便。
壽命得長久, 汝謂真解脫,
汝言離我所, 離者則無有。
眾數既不離, 云何離求那?
是故有求那, 當知非解脫。
求尼與求那, 義異而體一,
若言相離者, 終無有是處。
暖色離於火, 別火不可得,
譬如身之前, 則無有身者。
如是求那前, 亦無有求尼,
是故先解脫, 然後為身縛。
又知因離身, 或知或無知,
若言有知者, 則應有所知;
若有所知者, 則非為解脫。
若言無知者, 我則無所用;
離我而有知, 我即同木石。
具知其精麤, 背麤而崇微。
若能一切捨, 所作則畢竟。」
於阿羅藍說, 不能悅其心,
知非一切智, 應行更求勝。
往詣欝陀仙, 彼亦計有我,
雖觀細微境, 見想不想過。
離想非想住, 更無有出塗,
以眾生至彼, 必當還退轉。
菩薩求出故, 復捨欝陀仙,
更求勝妙道, 進登伽闍山,
城名苦行林, 五比丘先住。
見彼五比丘, 善攝諸情根,
持戒修苦行, 居彼苦行林。
尼連禪河側, 寂靜甚可樂,
菩薩即於彼, 一處靜思惟。
五比丘知彼, 精心求解脫,
盡心加供養, 如敬自在天。
謙卑而師事, 進止常不離,
猶如修行者, 諸根隨心轉。
菩薩勤方便, 當度老病死,
專心修苦行, 節身而忘餐。
淨心守齋戒, 行人所不堪,
寂默而禪思, 遂經歷六年。
日食一麻米, 形體極消羸,
欲求度未度, 重惑逾更沉。
道由慧解成, 不食非其因,
四體雖微劣, 慧心轉增明。
神虛體輕微, 名德普流聞,
猶如月初生, 鳩牟頭華敷。
溢國勝名流, 士女競來觀,
苦形如枯木, 垂滿於六年。
怖畏生死苦, 專求正覺因,
自惟非由此, 離欲寂觀生。
「未若我先時, 於閻浮樹下,
所得未曾有, 當知彼是道。
道非羸身得, 要須身力求,
飲食充諸根, 根悅令心安。
心安順寂靜, 靜為禪定筌,
由禪知聖法, 法力得難得。
寂靜離老死, 第一離諸垢,
如是等妙法, 悉由飲食生。」
思惟斯義已, 澡浴尼連濱,
浴已欲出池, 羸劣莫能起,
天神按樹枝, 舉手攀而出。
時彼山林側, 有一牧牛長,
長女名難陀, 淨居天來告:
「菩薩在林中, 汝應往供養。」
難陀婆羅闍, 歡喜到其所,
手貫白珂釧, 身服青染衣。
青白相映發, 如水淨沉漫,
信心增踴躍, 稽首菩薩足,
敬奉香乳糜, 惟垂哀愍受。
菩薩受而食, 彼得現法果,
食已諸根悅, 堪受於菩提。
身體蒙光澤, 德問轉崇高,
如百川增海, 初月日增明。
五比丘見已, 驚起嫌怪想,
謂其道心退, 捨而擇善居。
如人得解脫, 五大悉遠離,
菩薩獨遊行, 詣彼吉祥樹,
當於彼樹下, 成等正覺道。
其地廣平正, 柔澤軟草生,
安祥師子步, 步步地震動。
地動感盲龍, 歡喜目開明,
言曾見先佛, 地動相如今。
牟尼德尊重, 大地所不勝,
步步足履地, 轟轟震動聲。
妙光照天下, 猶若朝日明,
五百群青雀, 右遶空中旋,
柔軟清涼風, 隨順而迴轉。
如斯諸瑞相, 悉同過去佛,
以是知菩薩, 當成正覺道。
從彼穫草人, 得淨柔軟草,
佈施於樹下, 正身而安坐,
加趺不傾動, 如龍絞縛身,
要不起斯坐, 究竟其所作。
發斯真誓言, 天龍悉歡喜,
清涼微風起, 草木不鳴條,
一切諸禽獸, 寂靜悉無聲,
斯皆是菩薩, 必成覺道相。
佛所行讚破魔品第十三
仙王族大仙, 於菩提樹下,
建立堅固誓, 要成解脫道。
鬼龍諸天眾, 悉皆大歡喜,
法怨魔天王, 獨憂而不悅。
五欲自在王, 具諸戰鬪藝,
憎嫉解脫者, 故名為波旬。
魔王有三女, 美貌善儀容,
種種惑人術, 天女中第一。
第一名欲染, 次名能悅人,
三名可愛樂, 三女俱時進。
白父波旬言: 「不審何憂慼?」
父具以其事, 寫情告諸女:
「世有大牟尼, 身被大誓鎧,
執持大我弓, 智慧剛利箭,
欲戰伏眾生, 破壞我境界。
我一旦不如, 眾生信於彼,
悉歸解脫道, 我土則空虛,
譬如人犯戒, 其身則空虛。
及慧眼未開, 我國猶得安,
當往壞其志, 斷截其橋樑。」
執弓持五箭, 男女眷屬俱,
詣彼吉安林, 願眾生不安。
見牟尼靜默, 欲度三有海,
左手執強弓, 右手彈利箭,
而告菩薩言: 「汝剎利速起,
死甚可怖畏, 當修汝自法,
捨離解脫法, 習戰施福會,
調伏諸世間, 終得生天樂。
此道善名稱, 先勝之所行,
仙王高宗胄, 乞士非所應。
今若不起者, 且當安汝意,
慎莫捨要誓, 試我一放箭。
罣羅月光孫, 亦由我此箭,
小觸如風吹, 其心發狂亂。
寂靜苦行仙, 聞我此箭聲,
心即大恐怖, 惛迷失本性。
況汝末世中, 望脫我此箭?
汝今速起者, 幸可得安全。
此箭毒熾盛, 慷慨而戰掉,
計力堪箭者, 自安猶尚難,
況汝不堪箭, 云何能不驚?」
魔說如斯事, 迫脅於菩薩,
菩薩心怡然, 不疑亦不怖。
魔王即放箭, 兼進三玉女,
菩薩不視箭, 亦不顧三女,
魔王惕然疑, 心口自相語:
「曾為雪山女, 射魔醯首羅,
能令其心變, 而不動菩薩。
非復以此箭, 及天三玉女,
所能移其心, 令起於愛恚;
當更合軍眾, 以力強逼迫。」
作此思惟時, 魔軍忽然集,
種種各異形, 執戟持刀劍,
戟樹捉金杵, 種種戰鬪具。
豬魚驢馬頭, 駝牛兕虎形,
師子龍象首, 及餘禽獸類。
或一身多頭, 或面各一目,
或復眾多眼, 或大腹長身。
或羸瘦無腹, 或長腳大膝,
或大腳肥[蹲-酋+(十/田/ㄙ)], 或長牙利爪。
或無頭目面, 或兩足多身,
或大面傍面, 或作灰土色。
或似明星光, 或身放煙火,
或象耳負山, 或被發裸身。
或被服皮革, 面色半赤白,
或著虎皮衣, 或復著蛇皮。
或腰帶大鈴, 或縈發螺髻,
或散發被身, 或吸人精氣。
或奪人生命, 或超擲大呼,
或奔走相逐, 迭自相打害。
或空中旋轉, 或飛騰樹間,
或呼呷吼喚, 惡聲震天地。
如是諸惡類, 圍遶菩提樹,
或欲擘裂身, 或復欲吞噉。
四面放火然, 煙焰盛沖天,
狂風四激起, 山林普震動。
風火煙塵合, 黑闇無所見,
愛法諸天人, 及諸龍鬼等,
悉皆忿魔眾, 瞋恚血淚流。
淨居諸天眾, 見魔亂菩薩,
離欲無瞋心, 哀愍而傷彼,
悉來見菩薩, 端坐不傾動。
無量魔圍繞, 惡聲動天地,
菩薩安靖默, 光顏無異相。
猶如師子王, 處於群獸中,
皆嘆嗚呼呼! 奇特未曾有。
魔眾相駈策, 各進其威力,
迭共相催切, 須臾令摧滅,
裂目而切齒, 亂飛而超摧。
菩薩默然觀, 如看童兒戲,
眾魔益忿恚, 倍增戰鬪力。
抱石不能舉, 舉者不能下,
飛矛戟利矟, 凝虛而不下,
雷震雨大雹, 化成五色花,
惡龍蛇[口*孫]毒, 化成香風氣。
諸種種形類, 欲害菩薩者,
不能令傾動, 隨事還自傷。
魔王有姊妹, 名彌伽迦利,
手執髑髏器, 在於菩薩前,
作種種異儀, 淫惑亂菩薩。
如是等魔眾, 種種丑類身,
作種種惡聲, 欲恐怖菩薩,
不能動一毛, 諸魔悉憂慼。
空中負多神, 隱身出音聲:
「我見大牟尼, 心無怨恨想,
眾魔惡毒心, 無怨處生怨。
愚癡諸惡魔, 徒勞無所為,
當捨恚害心, 寂靜默然住。
汝不能口氣, 吹動須彌山,
火冷水熾然, 地性平軟濡;
不能壞菩薩, 歷劫修善果。
菩薩正思惟, 精進勤方便,
淨智慧光明, 慈悲於一切。
此四妙功德, 無能中斷截,
而為作留難, 不成正覺道?
如日千光明, 必除世間闇,
鑽木而得火, 掘地而得水,
精勤正方便, 無求而不獲。
世間無救護, 中貪恚癡毒,
哀愍眾生故, 求智慧良藥。
為世除苦患, 汝云何惱亂?
世間諸癡惑, 悉皆著邪徑,
菩薩習正路, 欲引導眾生,
惱亂世尊師, 是則大不可。
如大曠野中, 欺誑商人導,
眾生墮大冥, 莫知所至處,
為燃智慧燈, 云何欲令滅?
眾生悉漂沒, 生死之大海,
為脩智慧舟, 云何欲令沒?
忍辱為法芽, 固志為法根,
律儀戒為地, 覺正為枝幹,
智慧之大樹, 無上法為菓,
蔭護諸眾生, 云何而欲伐?
貪恚癡枷鎖, 軛縛於眾生,
長劫修苦行, 為解眾生縛,
決定成於今, 於此正基坐,
如過去諸佛, 堅竪金剛台,
諸方悉輕動, 惟此地安隱。
能堪受妙定, 非汝所能壞,
但當輕下心, 除諸憍慢意,
應修智識想, 忍辱而奉事。」
魔聞空中聲, 見菩薩安靜,
慚愧離憍慢, 復道還天上。
魔眾悉憂慼, 崩潰失威武,
鬪戰諸器仗, 縱橫棄林野,
如人殺怨主, 怨黨悉摧碎。
眾魔既退散, 菩薩心虛靜,
日光倍增明, 塵霧悉除滅。
月明眾星朗, 無復諸闇障,
空中雨天花, 以供養菩薩。
佛所行讚阿惟三菩提品第十四
菩薩降魔已, 志固心安隱,
求盡第一義, 入於深妙禪。
自在諸三昧, 次第現在前,
初夜入正受, 憶念過去生。
從某處某名, 而來生於此,
如是百千萬, 死生悉了知。
受生死無量, 一切眾生類,
悉曾為親屬, 而起大悲心。
大悲心念已, 又觀彼眾生,
輪迴六趣中, 生死無窮極。
虛偽無堅固, 如芭蕉夢幻,
即於中夜時, 逮得淨天眼。
見一切眾生, 如觀鏡中像,
眾生生生死, 貴賤與貧富。
清淨不淨業, 隨受苦樂報,
觀察惡業者, 當生惡趣中。
修習善業者, 生於人天中,
若生地獄者, 受無量種苦。
吞飲於洋銅, 鐵槍貫其體,
投之沸鑊湯, 駈入盛火聚。
長牙群犬食, 利[口*(隹/乃)]鳥啄腦,
畏火赴叢林, 劍葉截其體。
利刀解其身, 或利斧斫剉,
受斯極苦毒, 業行不令死。
樂修不淨業, 極苦受其報,
味著須臾頃, 苦報甚久長。
戲笑種禍因, 號泣而受罪,
惡業諸眾生, 若見自報者。
氣脈則應斷, 恐怖崩血死,
造諸畜生業, 業種種各異。
死墮畜生道, 種種各異身,
或為皮肉死, 毛角骨尾羽。
更互相殘殺, 親戚還相噉,
負重而抱軛, 鞭策鉤錐刺。
傷體膿血流, 飢渴莫能解,
展轉相殘殺, 無有自在力,
虛空水陸中, 逃死亦無處。
慳貪增上者, 生於餓鬼趣,
巨身如大山, 咽孔猶針鼻,
飢渴火毒然, 還自燒其身。
求者慳不與, 或遮人惠施,
生彼餓鬼中, 求食不能得,
不淨人所棄, 欲食而變失。
若人聞慳貪, 苦報如是者,
割肉以施人, 如彼尸毘王。
或生人道中, 身處於行廁。
動轉極大苦, 出胎生恐怖,
軟身觸外物, 猶如刀劍截。
任彼宿業分, 無時不有死,
勤苦而求生, 得生長受苦。
乘福生天者, 渴愛常燒身,
福盡命終時, 衰死五相至。
猶如樹華萎, 枯悴失光澤,
眷屬存亡分, 悲苦莫能留。
宮殿廓然空, 玉女悉遠離,
坐臥塵土中, 悲泣相戀慕。
生者哀墮落, 死者戀生悲,
精勤修苦行, 貪求生天樂,
既有如此苦, 鄙哉何可貪?
大方便所得, 不免別離苦,
嗚呼諸天人, 脩短無差別。
積劫修苦行, 永離於愛慾,
謂決定長存, 而今悉墮落。
地獄受眾苦, 畜生相殘殺,
餓鬼飢渴逼, 人間疲渴愛,
雖云諸天樂, 別離最大苦。
迷惑生世間, 無一蘇息處,
嗚呼生死海, 輪轉無窮已,
眾生沒長流, 漂泊無所依。
如是淨天眼, 觀察於五道,
虛偽不堅固, 如芭蕉泡沫,
即彼第三夜, 入於深正受。
觀察諸世間, 輪轉苦自性,
數數生老死, 其數無有量,
貪慾癡闇障, 莫知所由出。
正念內思惟, 生死何從起?
決定知老死, 必由生所致,
如人有身故, 則有身痛隨。
又觀生何因? 見從諸有業,
天眼觀有業, 非自在天生。
非自性非我, 亦復非無因,
如破竹初節, 餘節則無難。
既見生死因, 漸次見真實,
有業從取生, 猶如火得薪。
取以愛為因, 如小火焚山,
知愛從受生, 覺苦樂求安。
飢渴求飲食, 受生愛亦然,
諸受觸為因, 三等苦樂生。
鑽燧加人功, 則得火為用,
觸從六入生, 盲無明覺故。
六入名色起, 如芽長莖葉,
名色由識生, 如種芽葉生。
識還從名色, 展轉更無餘,
緣識生名色, 緣名色生識。
猶人船俱進, 水陸更相運,
如識生名色, 名色生諸根。
諸根生於觸, 觸復生於受,
受生於愛慾, 愛慾生於取。
取生於業有, 有則生於生,
生生於老死, 輪迴周無窮。
眾生因緣起, 正覺悉覺知,
決定正覺已, 生盡老死滅。
有滅則生滅, 取滅則有滅,
愛滅則取滅, 受滅則愛滅。
觸滅則受滅, 六入滅觸滅,
一切入滅盡, 由於名色滅。
識滅名色滅, 行滅則識滅,
癡滅則行滅, 大仙正覺成。
如是正覺成, 佛則興世間,
正見等八道, 坦然平直路,
畢竟無我所, 如薪盡火滅。
所作者已作, 得先正覺道,
究竟第一義, 入大仙人室。
闇謝明相生, 動靜悉寂默,
逮得無盡法, 一切智明朗。
大仙德淳厚, 地為普震動,
宇宙悉清明, 天龍神雲集,
空中奏天樂, 以供養於法。
微風清涼起, 無雲雨香雨,
妙華非時敷, 甘菓違節熟。
摩訶曼陀羅, 種種天寶花,
從空而亂下, 供養牟尼尊。
異類諸眾生, 各慈心相向,
恐怖悉消除, 無諸恚慢心。
一切諸世間, 皆同漏盡人,
諸天樂解脫, 惡道暫安寧,
煩惱暫休息, 智月漸增明。
甘蔗族仙人, 諸有生天者,
見佛出興世, 歡喜充滿身,
即於天宮殿, 雨花以供養。
諸天神鬼龍, 同聲嘆佛德,
世人見供養, 及聞讚歎聲,
一切皆隨喜, 踴躍不自勝。
唯有魔天王, 心生大憂苦。
佛於彼七日, 禪思心清淨,
觀察菩提樹, 瞪視目不瞬。
「我依於此處, 得遂宿心願。」
安住無我法, 佛眼觀眾生,
發上哀愍心, 欲令得清淨。
貪恚癡邪見, 飄流沒其心,
解脫甚深妙, 何由能得宣?
捨離勤方便, 安住於默然。
顧惟本誓願, 復生說法心,
觀察諸眾生, 煩惱孰增微。
梵天知其念, 法應請而轉,
普放梵光明, 為度苦眾生,
來見牟尼尊。 說法大人相,
妙義悉顯現, 安住實智中,
離於留難過。 無諸虛偽心,
恭敬心歡喜, 合掌勸請言:
「世間何福慶, 遭遇大世尊!
一切眾生類, 塵穢滓雜心,
或有重煩惱, 或煩惱輕微。
世尊已免度, 生死大苦海,
願當濟度彼, 沉溺諸眾生。
如世間義士, 得利與物同,
世尊得法利, 唯應濟眾生。
凡人多自利, 彼我兼利難,
唯願垂慈悲, 為世難中難。」
如是勸請已, 奉辭還梵天。
佛以梵天請, 心悅嘉其誠,
長養大悲心, 增其說法情。
念當行乞食, 四王咸奉缽,
如來為法故, 受四合成一。
時有商人行, 善友天神告:
「大仙牟尼尊, 在彼山林中,
世間良福田, 汝應往供養。」
聞命大歡喜, 奉施於初飯。
食已顧思惟: 「誰應先聞法?
唯有阿羅藍, 欝頭羅摩子,
彼堪受正法, 而今已命終;
次有五比丘, 應聞初說法。」
欲說寂滅法, 如日光除冥,
行詣波羅[木*奈], 古仙人住處。
牛王目平視, 安庠師子步,
為度眾生故, 往詣迦尸城,
步步獸王顧, 顧瞻菩提林。
佛所行讚轉法輪品第十五
如來善寂靜, 光明顯照曜,
嚴儀獨遊步, 猶若大眾隨。
道逢一梵志, 其名憂波迦,
執持比丘儀, 恭立於路傍。
欣遇未曾有, 合掌而啟問:
「群生皆染著, 而有無著容,
世間心動搖, 而獨靜諸根,
光顏如滿月, 似味甘露津,
容貌大人相, 慧力自在王,
所作必已辦, 為宗稟何師?」
答言:「我無師, 無宗無所勝,
自悟甚深法, 得人所不得。
人之所應覺, 舉世無覺者,
我今悉自覺, 是故名正覺。
煩惱如怨家, 伏以智慧劍,
是故世所稱, 名之為最勝。
當詣波羅[木*奈], 擊甘露法鼓,
無慢不存名, 亦不求利樂。
唯為宣正法, 拔濟苦眾生,
以昔發弘誓, 度諸未度者。
誓果成於今, 當遂其本願,
當財自供已, 不稱名義士。
兼利於天下, 乃名大丈夫,
臨危不濟溺, 豈雲勇健士?
疾病不救療, 何名為良醫?
見迷不示路, 孰雲善導師?
如燈照幽冥, 無心而自明,
如來然慧燈, 無諸求欲情。
鑽燧必得火, 穴中風自然,
穿地必得水, 此皆理自然。
一切諸牟尼, 成道必伽耶,
亦同迦尸國, 而轉正法輪。」
梵志憂波迦, 嗚呼嘆奇特,
隨心先所期, 從路各分乖,
計念未曾有, 步步顧踟躕。
如來漸前行, 至於迦尸城,
其地勝莊嚴, 如天帝釋宮,
恆河波羅[木*奈], 二水雙流間。
林木花果茂, 禽獸同群游,
閑寂無喧俗, 古仙人所居。
如來光照耀, 倍增其鮮明,
憍隣如族子, 次十力迦葉,
三名婆澁波, 四阿濕波誓,
五名跋陀羅, 習苦樂山林。
遠見如來至, 集坐共議言:
「瞿曇染世樂, 放捨諸苦行,
今復還至此, 慎勿起奉迎,
亦莫禮問訊, 供給其所須,
已壞本誓故, 不應受供養。
凡人見來賓, 應修先後宜,
且為設床座, 任彼之所安。」
作此要言已, 各各正基坐,
如來漸次至, 不覺違要言,
有請讓其坐, 有為攝衣缽,
有為洗摩足, 有請問所須,
如是等種種, 尊敬師奉事,
唯不捨其族, 猶稱瞿曇名。
世尊告彼言: 「莫稱我本性,
於阿羅呵所, 而生褻慢言。
於敬不敬者, 我心悉平等,
汝等心不恭, 當自招其罪。
佛能度世間, 是故稱為佛。
於一切眾生, 等心如子想,
而稱本名字, 如得慢父罪。」
佛以大悲心, 哀愍而告彼,
彼率愚騃心, 不信正真覺。
言先修苦行, 猶尚無所得,
今恣身口樂, 何因得成佛?
如是等疑惑, 不信得佛道,
究竟真實義, 一切智具足。
如來即為彼, 略說其要道:
「愚夫習苦行, 樂行悅諸根,
見彼二差別, 斯則為大過,
非是正真道, 以違解脫故。
疲身修苦行, 其心猶馳亂,
尚不生世智, 況能超諸根?
如以水燃燈, 終無破闇期,
疲身修慧燈, 不能壞愚癡。
朽木而求火, 徒勞而弗獲,
鑽燧人方便, 即得火為用。
求道非苦身, 而得甘露法,
著欲為非義, 愚癡障慧明。
尚不了經論, 況得離欲道?
如人得重病, 食不隨病食;
無知之重病, 著欲豈能除?
放火於曠野, 乾草增勐風,
火盛孰能滅, 貪愛火亦然。
我已離二邊, 心存於中道,
眾苦畢竟息, 安靜離諸過。
正見踰日光, 平等覺觀佛,
正語為舍宅, 遊戲正業林,
正命為丰姿, 方便正修塗,
正念為城郭, 正定為床座,
八道坦平正,
免脫生死苦。 從此塗出者,
所作已究竟, 不墮於此彼。
二世苦數中, 三界純苦聚,
唯此道能滅, 本所未曾聞,
正法清淨眼, 等見解脫道,
唯我今始超。 生老病死苦,
愛離怨憎會, 所求事不果,
及餘種種苦, 離欲未離欲,
有身及無身, 離淨功德者,
略說斯皆苦。 猶如盛火息,
雖微不捨熱, 寂靜微細我,
大苦性猶存, 貪等諸煩惱,
及種種業過, 是則為苦因,
捨離則苦滅。 猶如諸種子,
離於地水等, 眾緣不和合,
芽葉則不生。 有有性相續,
從天至惡趣, 輪廻而不息,
斯由貪慾生, 軟中上差降,
種種業為因。 若滅於貪等,
則無有相續, 種種業盡者,
差別苦長息。 此有則彼有,
此滅則彼滅, 無生老病死,
無地水火風。 亦無初中邊,
亦非欺誑法, 賢聖之所住,
無盡之寂滅。 所說八正道,
是方便非餘, 世間所不見,
彼彼長迷惑。 我知苦斷集,
證滅修正道, 觀此四真諦,
遂成等正覺。
謂我已知苦, 已斷有漏因,
已滅盡作證, 已修八正道。
已知四真諦, 清淨法眼成,
於此四真諦, 未生平等眼。
不名得解脫, 不言作已作,
亦不言一切, 真實知覺成。
已知真諦故, 自知得解脫,
自知作已作, 自知等正覺。」
說是真實時, 憍憐族姓子,
八萬諸天眾, 究竟真實義,
遠離諸塵垢, 清淨法眼成。
天人師知彼, 所作事已作,
歡喜師子吼, 問憍憐如來。
憍憐即白佛: 「已知大師法。」
以彼知法故, 名阿若憍憐,
於佛弟子中, 最先第一悟。
彼知正法聲, 聞於諸地神,
咸共舉聲唱: 「善哉見深法。
如來於今日, 轉未曾所轉,
普為諸天人, 廣開甘露門。
淨戒為眾輻, 調伏寂定齊,
堅固智為輞, 慚愧楔其間。
正念以為轂, 成真實法輪,
正真出三界, 不退從邪師。」
如是地神唱, 虛空神傳稱,
諸天轉讚歎, 乃至徹梵天。
三界諸天神, 始聞大仙說,
展轉驚相告, 普聞佛興世。
廣為群生類, 轉寂靜法輪,
風霽雲霧除, 空中雨天華,
諸天奏天樂, 嘉嘆未曾有。
佛所行讚卷第四(亦云佛本行經)
馬鳴菩薩造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瓶沙王諸弟子品第十六
時彼五比丘, 阿濕波誓等,
聞彼知法聲, 慨然而自愧,
合掌而加敬, 仰瞻於尊顏。
如來善方便, 次令入正法,
前後五比丘, 得道調諸根,
猶五星麗天, 列侍於明月。
時彼鳩尸城, 長者子耶舍,
夜睡忽覺悟, 自見其眷屬,
男女身裸臥, 即生厭離心,
念此煩惱本, 誑惑於愚夫。
嚴服佩瓔珞, 出家詣山林,
尋路而普唱: 「惱亂惱亂亂。」
如來夜經行, 聞唱惱亂聲,
即命:「汝善來, 此有安隱處,
涅槃極清涼, 寂滅離諸惱。」
耶舍聞佛教, 心中大歡喜,
乘本厭離心, 聖慧冷然開,
如入清涼池, 肅然至佛所。
其身猶俗容, 心已得漏盡,
宿殖善根力, 疾成羅漢果。
淨智理潛明, 聞法能即悟,
猶若鮮素繒, 易為染其色。
彼已自覺知, 所應作已作,
顧身猶莊嚴, 而生慚愧心。
如來知彼念, 而為說偈言:
「嚴飾以瓔珞, 心調伏諸根,
平等觀眾生, 行法不計形。
身被出家服, 其心累未忘,
處林貪世榮, 是則為俗人。
形雖表俗儀, 心棲高勝境,
在家同山林, 則離於我所。
縛解存於心, 形豈有定相?
佩鉀衣重袍, 謂能制強敵,
改形著染衣, 為伏煩惱怨。」
即命比丘來, 應聲俗容廢,
具足出家儀, 皆成於沙門。
先有俗游朋, 其數五十四,
尋善友出家, 隨次入正法。
斯由宿善業, 妙果成於今,
淳灰洽已久, 經水速鮮明。
上行諸聲聞, 六十阿羅漢,
悉如羅漢法, 隨順而教誡:
「汝今已濟度, 生死河彼岸,
所作已畢竟, 堪受一切供,
各應游諸國, 度諸未度者。
眾生苦熾然, 久無救護者,
汝等各獨遊, 哀愍而攝受。
吾今亦獨行, 還彼伽闍山,
彼有大仙人, 王仙及梵仙,
悉皆在於彼, 舉世之所宗。
迦葉苦行仙, 國人悉奉事,
受學者甚眾, 我今往度之。」
時六十比丘, 奉教廣宣法,
各從其宿緣, 隨意詣諸方。
世尊獨遊步, 往詣伽闍山,
入空靜法林, 詣迦葉仙人。
彼有事火窟, 惡龍之所居,
山林極清曠, 處處無不安。
世尊為教化, 告彼而請宿,
迦葉白佛言: 「無有宿止處,
唯有事火窟, 善清淨可居,
而有惡龍止, 必能傷害人。」
佛言:「但見與, 且一宿止住。」
迦葉種種難, 世尊請不已,
迦葉復白佛: 「心不欲相與,
謂我有悋惜, 且自隨所樂。」
佛即入火室, 端坐正思惟。
時惡龍見佛, 瞋恚縱毒火,
舉室洞熾然, 而不觸佛身,
捨盡火自滅, 世尊猶安坐。
猶如劫火起, 梵天宮洞然,
梵王正基坐, 不恐亦不畏。
惡龍見世尊, 光顏無異相,
毒息善心生, 稽首而歸依。
迦葉夜見火, 嘆:「嗚呼怪哉!
如此道德人, 而為龍火燒。」
迦葉及眷屬, 晨朝悉來看,
佛已降惡龍, 置在於缽中。
彼知佛功德,
而生奇特想, 憍慢久習故,
猶言我道尊。 佛以隨時宜,
現種種神變, 察其心所念,
變化而應之, 令彼心柔軟,
堪為正法器。 自知其道淺,
不及於世尊, 決定謙下心,
隨順受正法。 欝毘羅迦葉,
弟子五百人, 隨師善調伏,
次第受正法。 迦葉並徒眾,
悉受正化已, 仙人資生物,
並諸事火具, 悉棄於水中,
漂沒隨流遷。 那提伽闍等,
二弟居下流, 見被服諸物,
隨流而亂下。 謂其遭大變,
憂怖不自安, 二眾五百人,
尋江而求兄。 見兄已出家,
諸弟子亦然, 知得未曾法,
而起奇特想: 「兄今已服道,
我等亦當隨。」 彼兄弟三人,
及弟子眷屬, 世尊為說法,
即以事火譬: 「愚癡黑煙起,
亂想鑽燧生, 貪慾瞋恚火,
焚燒於眾生。 如是煩惱火,
熾然不休息, 彌淪於生死,
苦火亦常然。 能見二種火,
熾然無依怙, 云何有心人,
而不生厭離? 厭離除貪慾,
貪盡得解脫, 若已得解脫,
解脫知見生。 觀察生死流,
而舉於梵行, 一切作已作,
更不受後有。」 如是千比丘,
聞世尊說法, 諸漏永不起,
一切心解脫。 佛為迦葉等,
千比丘說法: 「所作者已作,
淨慧妙莊嚴, 諸功德眷屬,
施戒淨諸根。 大德仙從道,
苦行林失榮, 如人捨戒德,
空身而徒生。」 世尊大眷屬,
進詣王舍城, 憶念摩竭王,
先所修要誓。 世尊既至已,
止住於杖林, 瓶沙王聞之,
與大眷屬俱, 舉國士女從,
往詣世尊所。 遠見如來坐,
降心伏諸根, 除去諸俗容,
下車而步進, 猶如天帝釋,
往詣梵天王。 前頂禮佛足,
敬問體和安, 佛還慰勞畢,
命令一面坐。 時王心默念:
「釋迦大威力, 勝德迦葉等,
今皆為弟子?」 佛知眾心念,
而問於迦葉: 「汝見何福利,
而棄事火法?」 迦葉聞佛命,
驚起大眾前, 胡跪而合掌,
高聲白佛言: 「修福事火神,
果報悉輪迥, 生死煩惱增,
是故我棄捨。 精勤奉事火,
為求五欲境, 愛慾增無窮,
是故我棄捨。
事火修呪術, 離解脫受生,
受生為苦本, 故捨更求安。
我本謂苦行, 祠祀設大會,
為最第一勝, 而更違正道。
是故今棄捨, 更求勝寂滅,
離生老病死, 無盡清涼處。
以知此義故, 放捨事火法。」
世尊聞迦葉, 說自知見事,
欲令諸世間, 普生淨信故,
而告迦葉言: 「汝大士善來,
分別種種法, 而從於勝道。
今於大眾前, 顯汝勝功德,
如巨富長者, 開現於寶藏,
令貧苦眾生, 增其厭離心。」
「善哉奉尊教。」 即於大眾前,
斂身入正受, 飄然昇虛空,
經行住坐臥, 或舉身洞然,
左右出水火, 不燒亦不濡。
從身出雲雨, 雷電動天地,
舉世悉瞻仰, 縱目觀無厭。
異口而同音, 稱嘆未曾有。
然後攝神通, 敬禮世尊足。
「佛為我大師, 我為尊弟子,
奉教聞斯行, 所作已畢竟。」
舉世普見彼, 迦葉為弟子,
決定知世尊, 真實一切智。
佛知諸會眾, 堪為受法器,
而告瓶沙王: 「汝今善諦聽!
心意及諸根, 斯皆生滅法,
了知生滅過, 是則平等觀。
如是平等觀, 是則為知身,
知身生滅法, 無取亦無受。
如身諸根覺, 無我無我所,
純一苦積聚, 苦生而苦滅。
已知諸身相, 無我無我所,
是則之第一, 無盡清涼處。
我見等煩惱, 繫縛諸世間,
既見無我所, 諸縛悉解脫。
不實見所縛, 見實則解脫,
世間攝受我, 則為邪攝受。
若彼有我者, 或常或無常,
生死二邊見, 其過最尤甚。
若使無常者, 修行則無果,
亦不受後身, 無功而解脫。
若使有常者, 無死生中間,
則應同虛空, 無生亦無滅。
若使有我者, 則應一切同,
一切皆有我, 無業果自成。
若有我作者, 不應苦修行,
彼有自在主, 何須造作為?
若我則有常, 理不容變異,
見有苦樂相, 云何言有常?
知生則解脫, 遠離諸塵垢,
一切悉有常, 何用解脫為?
無我不唯言, 理實無實性,
不見我作事, 云何說我作?
我既無所作, 亦無作我者,
無此二事故, 真實無有我。
無作者知者, 無主而常遷,
生死日夜流, 汝今聽我說。
六根六境界, 因緣六識生,
三事會生觸, 心念業隨轉。
陽珠遇乾草, 緣日火隨生,
諸根境界識, 士夫生亦然。
芽因種子生, 種非即是芽,
不即亦不異, 眾生生亦然。」
世尊說真實, 平等第一義,
瓶沙王歡喜, 離垢法眼生。
王眷屬人民, 百千諸鬼神,
聞說甘露法, 亦隨離諸塵。
佛所行讚大弟子出家品第十七
爾時瓶沙王, 稽首請世尊,
遷住於竹林; 哀受故默然。
王已見真諦, 奉拜而還宮,
世尊與大眾, 徙居安竹園。
為度眾生故, 建立慧燈明,
以梵住天住, 賢聖住而住。
時阿濕波誓, 調心御諸根,
時至行乞食, 入於王舍城。
容貌世挺特, 威儀安序庠,
城中諸士女, 見者莫不歡,
行者為住步, 前迎後風馳。
迦毘羅仙人, 廣度諸弟子,
第一勝多聞, 其名舍利弗。
見比丘庠序, 閑雅靜諸根,
躕路而待至, 舉手請問言:
「年少靜儀容, 我所未曾見。
得何勝妙法? 為宗事何師?
師教何所說? 願告決所疑。」
比丘欣彼問, 和顏遜辭答:
「一切智具足, 甘蔗勝族生,
天人中最尊, 是則我大師。
我年既幼稚, 學日又初淺,
豈能宣大師, 甚深微妙義?
今當以淺智, 略說師教法。
一切有法生, 皆從因緣起,
生滅法悉滅, 說道為方便。」
二生憂波提, 隨聽心內融,
遠離諸塵垢, 清淨法眼生。
先所脩決定, 知因及無因,
一切無所作, 皆由自在天。
今聞因緣法, 無我智開明,
增微諸煩惱, 無能究竟除。
唯有如來教, 永盡而無遺,
非攝受我所, 而能離吾我。
明因日燈興, 孰能令無光?
如斷蓮花莖, 微絲猶連綿;
佛教除煩惱, 猶斷石無餘。
敬禮比丘足, 退辭而還家;
比丘乞食已, 亦還歸竹園。
舍利弗還家, 貌色甚和雅,
善友大目連, 同體聞才均,
遙見舍利弗, 顏儀甚熙怡,
告言:「今見汝, 而有異常容,
素性至沉隱, 歡相見於今。
必得甘露法, 此相非無因。」
答言:「如來告, 實獲未曾法。」
即請而為說, 聞則心開解,
諸塵垢亦除, 隨生正法眼。
久殖妙因果, 如觀掌中燈,
得佛不動信, 俱行詣佛所。
與徒眾弟子, 二百五十人,
佛遙見二賢, 而告諸眾言:
「彼來者二人, 吾上首弟子,
一智慧無雙, 二神足第一。」
以深淨梵音, 即命汝善來,
此有清涼法, 出家究竟道。
手執三掎杖, 縈發持澡瓶,
聞佛善來聲, 即變成沙門。
二師及弟子, 悉成比丘儀,
稽首世尊足, 卻坐於一面,
隨順為說法, 皆得羅漢道。
爾時有二生, 迦葉族明燈,
多聞身相具, 財盈妻極賢,
厭捨而出家, 志求解脫道。
路由多子塔, 忽遇釋迦文,
光儀顯明耀, 猶若祠天幢。
肅然舉身敬, 稽首頂禮足:
「尊為我大師, 我是尊弟子。
久遠積癡冥, 願為作燈明。」
佛知彼二生, 心樂崇解脫,
清淨軟和音, 命之以善來。
聞命心融泰, 形神疲勞息,
心棲勝解脫, 寂靜離諸塵。
大悲隨所應, 略為其解說,
領解諸深法, 成四無礙辯,
大德普流聞, 故名大迦葉。
本見身我異, 或見我即身,
有我及我所, 斯見已永除,
唯見眾苦聚, 離苦則無餘。
持戒修苦行, 非因而見因,
平等見苦性, 永無他聚心。
若有若見無, 二見生猶豫,
平等見真諦, 決定無復疑。
染著於財色, 迷醉貪慾生,
無常不淨想, 貪愛永已乖。
慈心平等念, 怨親無異想,
哀愍於一切, 則消瞋恚毒。
依色諸有對, 種種雜想生,
思惟壞色想, 則斷色於愛。
雖生無色天, 命亦要之盡,
愚於四正受, 而生解脫想,
寂滅離諸想, 無色貪永除。
動亂心變逆, 猶狂風鼓浪,
深入堅固定, 寂止掉亂心。
觀法無我所, 生滅不堅固,
不見軟中上, 我慢心自忘。
熾然智慧燈, 離諸癡冥闇,
見盡無盡法, 無明悉無餘。
思惟十功德, 十種煩惱滅,
甦息作已作, 深感仰尊顏。
離三而得三, 三弟子除三,
猶三星布列, 三十三司弟,
列侍於三五, 三侍佛亦然。
佛所行讚化給孤獨品第十八
時有大長者, 名曰給孤獨,
巨富財無量, 廣施濟貧乏。
遠從於北方, 憍薩羅國來,
止一知識捨, 主人名首羅。
聞佛興於世, 近住於竹園,
承名重其德, 即夜詣彼林。
如來已知彼, 根熟淨信生,
隨宜稱其實, 而為說法言。
「汝已樂正法, 淨信心虛渴,
能減於睡眠, 而來敬禮我。
今日當為汝, 具設初賓儀。
汝宿殖德本, 堅固淨其望,
聞佛名歡喜, 堪為正法器。
虛懷廣行惠, 周給於貧窮,
名德普流聞, 果成由宿因。
今當行法施, 至心精誠施,
時施寂靜施, 兼受持淨戒。
戒為莊嚴具, 能轉於惡趣,
令人上昇天, 報以天五樂。
諸求為大苦, 愛慾集諸過,
當脩遠離惡, 離欲寂靜樂。
知老病死苦, 世間之大患,
正觀察世間, 離生老病死。
既見於人間, 有老病死苦,
生天亦復然, 無有常存者。
無常則是苦, 苦則無有我,
無常苦非我, 何有我我所?
知苦即是苦, 集者則為集,
苦滅即寂靜, 道即安隱處。
群生流動性, 當知是苦本,
厭末塞其源, 不願有非有。
生老死盛火, 世間普熾然,
見生死動搖, 當習於無想,
三摩提究竟, 甘露寂靜處,
空無我我所, 世間悉如幻,
當觀於此身, 諸大眾行聚。」
長者聞說法, 即得於初果,
生死海消滅, 唯有一滴餘。
空閑修離欲, 第一有無身,
不如今俗人, 見諦真解脫。
不離諸苦行, 種種異見網,
雖至第一有, 不見真實義,
邪想著天福, 有愛縛轉深。
長者聞說法, 陰蓋煥然開,
逮得於正見, 諸邪見永除,
猶如秋厲風, 飄散於重雲。
不計自在因, 亦非邪因生,
亦復非無因, 而生於世間。
若自在天生, 無長幼先後,
亦無五道輪, 生者不應滅。
亦不應災患, 為惡亦非過,
淨與不淨業, 斯由自在天。
若自在天生, 世間不應疑,
如子從父生, 孰不識其尊。
人遭窮苦時, 不應反怨天,
悉應宗自在, 不應奉餘神。
自在是作者, 不應名自在,
以其是作故, 彼則應常作。
常作則自勞, 何名為自在?
若無心而作, 如嬰兒所為,
若有心而作, 有心非自在,
苦樂由眾生, 則非自在作。
自在生苦樂, 彼應有愛憎,
已有愛憎故, 不應稱自在。
若復自在作, 眾生應默然,
任彼自在力, 何用修善為?
正復修善惡, 不應有業報,
自在若業生, 一切則共業。
若是共業者, 皆應稱自在,
自在若無因, 一切亦應無。
若因餘自在, 自在應無窮,
是故諸眾生, 悉無有作者。
當知自在義, 於此論則壞,
一切義相違, 無說則有過。
若復自性生, 其過亦如是,
諸明因論者, 未曾如是說。
無所依無因, 而能有所作,
彼彼皆由因, 猶如依種子。
是故知一切, 則非自性生,
一切諸所作, 非唯一因生,
而說一自性, 是故則非因。
若言彼自性, 周滿一切處,
若周滿一切, 亦無能所作,
既無能所作, 是則非為因。
若遍一切處, 一切有作者,
是則一切時, 常應有所作。
若言常作者, 無待時生物,
是故應當知, 非自性為因。
又說彼自性, 離一切求那,
一切所作事, 亦應離求那。
一切諸世間, 悉見有求那,
是故知自性, 亦復非為因。
若說彼自性, 異於求那者,
以常為因故, 其性不應異,
眾生求那異, 故自性非因。
自性若常者, 事亦不應壞,
以自性為因, 因果理應同,
世間見壞故, 當知別有因。
若彼自性因, 不應求解脫,
以有自性故, 應任彼生滅,
假令得解脫, 自性還生縛。
若自性不見, 為見法因者,
此亦非為因, 因果理殊故,
世間諸見事, 因果悉俱見。
若自性無心, 不應有心因,
如見煙知火, 因果類相求。
非彼因不見, 而生於見事,
猶金造器服, 始終不離金,
自性是事因, 始終豈得殊?
若使時作者, 不應求解脫,
以彼時常故, 應任彼時節,
世間無有邊, 時節亦復然,
是故脩行者, 不應方便求。
陀羅驃求那, 世間一異論,
雖有種種說, 當知非一因。
若說我作者, 應隨欲而生,
而今不隨欲, 云何說我作?
不欲而更得, 欲者反更違,
苦樂不自在, 云何言我作?
若使我作者, 應無惡趣業,
種種業果生, 故知非我作。
言我隨時作, 時應唯作善,
善惡隨緣生, 故知非我作。
若使無因作, 不應修方便,
一切自然定, 修因何所為?
世間種種業, 而獲種種果,
是故知一切, 非為無因作。
有心及無心, 悉從因緣起,
世間一切法, 非無因生者。
長者心開解, 通達勝妙義,
一相實智生, 決定了真諦,
敬禮世尊足, 合掌而啟請:
「居在捨婆提, 土地豐安樂,
波斯匿大王, 師子元族胄。
福德名稱流, 遠近所宗敬,
欲造立精舍, 唯願哀愍受。
知佛心平等, 所居不求安,
愍彼眾生故, 不違我所請。」
佛知長者心, 大施發於今,
無染無所著, 善護眾生心。
「汝已見真諦, 素心好行施,
錢財非常寶, 宜應速施為。
如藏庫被燒, 已出者為珍,
明人知無常, 出財廣行惠。
慳貪者守惜, 恐盡不受用,
亦不畏無常, 徒失增憂悔。
應時應器施, 如健夫臨敵,
能施而能戰, 是則勇慧士。
施者眾所愛, 善稱廣流聞,
良善樂為友, 命終心常歡。
無悔亦無怖, 不生餓鬼趣,
此則為花報, 其果難思議。
輪迴六趣中, 良伴無過施,
若生天人中, 為眾所奉事。
生於畜生道, 施報隨受樂,
智慧脩寂定, 無依無有數。
雖獲甘露道, 猶資施以成,
緣彼惠施故, 脩八大人念。
隨念歡喜心, 決定三摩提,
三昧增智慧, 能正觀生滅,
正觀生滅已, 次第得解脫。
捨財惠施者, 蠲除於貪著,
慈悲恭敬與, 兼除嫉恚慢,
明見惠施果, 無施癡見除,
諸結煩惱滅, 斯由於惠施。
當知惠施者, 則為解脫因,
猶如人種栽, 為蔭花果故,
佈施亦如是, 報樂大涅槃。
不堅固財施, 獲報堅固果,
施食唯得力, 施衣得好色,
若建立精舍, 眾果具足成。
或施求五欲, 或貪求大財,
或為名聞施, 有求生天樂,
或為免貧苦。 唯汝無想施,
施中之最上, 無利而不獲,
汝心有所弘, 宜令速成就。」
癡愛心來游, 清淨眼開還,
長者受佛教, 惠心轉增明。
請優波低捨, 賢友而同歸,
還彼憍薩羅, 周行擇良墟。
見太子祇園, 林流極清閑,
往詣太子所, 請求買其田。
太子甚寶惜, 元無出賣心,
「設布黃金滿, 猶尚地不遷。」
長者心歡喜, 即遍佈黃金,
祇言我不與, 汝云何布金?
長者言不與, 何言滿黃金?
二人共諍訟, 延及斷事官。
眾皆嘆奇特, 祇亦知其誠,
廣問其因緣, 辭言立精舍,
供養於如來, 並及比丘僧。
太子聞佛名, 其心即開悟,
唯取其半金, 求和同建立,
「汝地我樹林, 共以供養佛。」
長者地祇林, 以付舍利弗,
經始立精舍, 晝夜勤速成,
高顯勝莊嚴, 猶四天王宮。
隨法順道宜, 稱如來所應,
世間未曾有, 增暉舍衛城,
如來現神蔭, 眾聖集安居,
無侍者哀降, 有侍資道宜。
長者乘斯福, 壽盡上昇天,
子孫繼其業, 歷世種福田。
佛所行讚父子相見品第十九
佛於摩竭國, 化種種異道,
悉從一味法, 如日映眾星。
出彼五山城, 與千弟子俱,
前後眷屬從, 往詣尼金山。
近迦維羅衛, 而生報恩心,
當修法供養, 以奉於父王。
王師及大臣, 先遣伺候人,
常尋從左右, 瞻察其進止。
知佛欲還國, 駈馳而先白:
「太子遠遊學, 願滿今來還。」
王聞大歡喜, 嚴駕即出迎,
舉國諸士庶, 悉皆從王行。
漸近遙見佛, 光相倍昔容,
處於大眾中, 猶如梵天王。
下車而徐進, 恐為法留難,
瞻顏內欣踴, 口莫知所言。
顧貪居俗累, 子超然登仙,
雖子居道尊, 未知稱何名?
自惟久思渴, 今日無由宣,
子今默然坐, 安隱不改容。
久別無感情, 令我心獨悲,
如人久虛渴, 路逢清冷泉。
奔馳而欲飲, 臨泉忽枯竭,
今我見其子, 猶是本光顏。
心踈氣高絕, 都無蔭流心,
抑情虛望斷, 如渴對枯泉。
未見繁想馳, 對目則無歡,
如人念離親, 忽見畫形像。
應王四天下, 猶若曼陀王,
汝今行乞食, 斯道何足榮?
安靜如須彌, 光相如日明,
庠行牛王步, 無畏師子吼,
不受四天封, 乞求而養身。
佛知父王心, 猶存於子想,
為開其心故, 並哀一切眾,
神足昇虛空, 兩手捧日月,
遊行於空中, 種種作異變,
或分身無量, 還複合為一,
或入水如地, 或入地如水,
石壁不礙身, 左右出水火。
父王大歡喜, 父子情悉除,
空中蓮花座, 而為王說法:
「知王心慈念, 為子增憂悲,
纏綿愛念子, 宜應速除滅。
息愛靜其心, 受我子養法,
人子所未奉, 今以奉父王。
父未從子得, 今從子得之,
人王之奇特, 天王亦希有,
勝妙甘露道, 今以奉大王。
自業業受生, 業依業果報,
當知業因果, 勤習度世業,
諦觀於世間, 唯業為良朋。
親戚及與身, 深愛相戀慕,
命終神獨往, 唯業良朋隨。
輪迴於五趣, 三業三種生,
愛慾為其因, 種種類差別。
今當竭其力, 淨治身口業,
晝夜勤修習, 息亂心寂然。
唯此為己利, 離此悉非我,
當知三界有, 猶若海濤波。
難樂難習近, 當修第四業,
生死五道輪, 猶眾星旋轉。
諸天亦遷變, 人中豈得常?
涅槃為最安, 禪寂樂中勝。
人王五欲樂, 危險多恐怖,
猶毒蛇同居, 何有須臾歡?
明人見世間, 如盛火圍遶,
恐怖無暫安, 求離生老死。
無盡寂靜處, 慧者之所居,
不須利器仗, 象馬以兵車,
調伏貪恚癡, 天下敵無勝。
知苦斷苦因, 證滅修方便,
正覺四真諦, 惡趣恐怖除。」
先現妙神通, 令王心歡喜,
信樂情已深, 堪為正法器,
合掌而讚歎: 「奇哉誓果成,
奇哉大苦離, 奇哉饒益我!
雖先增憂悲, 緣悲故獲利,
奇哉我今日, 生子果報成。
宜捨勝妙樂, 宜精勤習苦,
宜離親族榮, 宜割恩愛情。
古昔諸仙王, 唐苦而無功,
清涼安隱處, 汝今悉已獲,
自安而安彼, 大悲濟眾生。
昔本住世間, 為轉輪王者,
無自在神通, 令我心開解,
亦無此妙法, 使我今日歡。
設為轉輪王, 生死緒不絕,
今已絕生死, 輪迴大苦滅,
能為眾生類, 廣說甘露法。
如此妙神通, 智慧甚深廣,
永滅生死苦, 為天人之上;
雖居聖王位, 終不獲斯利。」
如是讚歎已, 法愛增恭敬,
居王父尊位, 謙卑稽首禮。
國中諸人民, 覩佛神通力,
聞說深妙法, 兼見王敬重,
合掌頭面禮, 悉生奇特想,
厭患居俗累, 咸生出家心。
釋種諸王子, 心悟道果成,
悉厭世榮樂, 舍親愛出家。
阿難陀難陀, 金毘阿那律,
難圖跋難陀, 及軍荼陀那,
如是等上首, 及餘釋種子,
悉從於佛教, 受法為弟子。
匡國大臣子, 優陀夷為首,
與諸王子俱, 隨次而出家。
又阿低梨子, 名曰優波離,
見彼諸王子, 大臣子出家,
心感情開解, 亦受出家法。
父王見其子, 神力諸功德,
自亦入清流, 甘露正法門。
捨王位國土, 禪一甘露飯,
閑居修靜默, 處宮習王仙。
如來悉隨攝, 本族知識已,
道中顏和悅, 親戚歡喜隨。
時至應乞食, 入迦維羅衛,
城中諸士女, 驚喜舉聲唱:
「悉達阿羅陀, 學道成而歸。」
內外轉相告, 鉅細馳出看,
門戶窓牖中, 比肩而側目。
見佛身相好, 光明甚暉曜,
外著袈裟衣, 身光內徹照,
猶如日圓輪, 內外相映發,
觀者心悲喜, 合掌涕淚流。
見佛庠序步, 歛形攝諸根,
妙身顯法儀, 敬惜增悲嘆,
剃髮毀形好, 身被染色衣。
堂堂儀雅容, 束身視地行。
應戴羽寶蓋, 手攬飛龍轡,
如何冒游塵, 執缽而行乞?
藝足伏怨敵, 貌足婇女歡,
華服冠天冠, 黎民咸首陽,
如何屈茂容, 拘心制其形?
捨妙欲光服, 素身著染衣,
見何相何求, 與世五欲怨?
捨賢妻愛子, 樂獨而孤游,
難哉彼賢妃, 長夜抱憂思。
而今聞出家, 性命猶能全,
不審淨飯王, 竟見此子不?
見其妙相身, 毀形而出家,
怨家猶痛惜, 父見豈能安?
愛子羅睺羅, 泣涕常悲戀,
見無撫慰心, 用學此道為?
諸明相法者, 咸言太子生,
具足大人相, 應享食四海;
觀今之所為, 斯則皆虛談。
如是比眾多, 紛紜而亂說;
如來心無著, 無欣亦無慼,
慈悲愍眾生, 欲令脫貧苦,
增長彼善根, 並為當來世。
顯其少欲跡, 兼除俗塵謗,
入貧裡乞食, 精麤任所得,
鉅細不擇門, 滿缽歸山林。
佛所行讚受祇桓精舍品第二十
世尊已開化, 迦維羅衛人,
隨緣度已畢, 與大眾俱行,
往憍薩羅國, 詣波斯匿王。
祇桓已莊嚴, 堂捨悉周備,
流泉相灌注, 花果悉敷榮,
水陸眾奇鳥, 隨類群和鳴,
眾美世無比, 若稽羅山宮。
給孤獨長者, 眷屬尋路迎,
散花燒名香, 奉請入祇桓。
手執金龍瓶, 躬跪注長水,
以祇桓精舍, 奉施十方僧。
世尊呪願受, 鎮國令久安,
給孤獨長者, 福慶流無窮。
時波斯匿王, 聞世尊已至,
嚴駕出祇桓, 敬禮世尊足,
卻坐於一面, 合掌白佛言:
「不圖卑小國, 忽成大吉祥,
惡逆多殃災, 豈能感大人?
今得覩聖顏, 沐浴飲清化。
鄙雖處凡品, 蒙聖入勝流,
如風拂香林, 氣合成薰飈,
眾鳥集須彌, 異色齊金光。
得與明人會, 蒙蔭而同榮,
野夫供仙人, 生為三足星。
世利皆有盡, 聖利永無窮,
人王多愆咎, 遇聖利常安。」
佛知王心至, 樂法如帝釋,
唯有二種著, 不能忘財色。
知時知心行, 而為王說法:
「惡業卑下士, 見善猶知敬。
況復自在王, 積德乘宿因,
遇佛加恭敬, 此乃非為難。
國素靜民安, 非見佛所增。
今當略說法, 大王且諦聽,
受持我所說, 見我功果成。
命終形神乖, 親戚悉別離,
唯有善惡業, 始終而影隨。
當崇法王業, 子養於萬民,
現世名稱流, 命終上昇天;
縱情不順法, 今苦後無歡。
古昔羸馬王, 順法受天福,
金步王行惡, 壽終生惡道。
我今為大王, 略說善惡法,
大要當慈心, 觀民猶一子。
不迫亦不害, 善攝持諸根,
捨邪就正路, 不自舉下人。
結友於苦行, 勿習邪見朋,
勿恃王威勢, 勿聽邪佞言,
勿惱諸苦行, 莫踰王正典,
念佛維正法, 調伏非法者。
現為人中上, 德將隆道中,
深思無常想, 身命念念遷。
棲心高勝境, 志求清涼津,
保慈自在樂, 來世增其歡,
傳名於曠劫, 必報如來恩。
如人愛甜果, 必種其良栽。
有從明入暗, 有從闇入明,
有闇闇相續, 有明明相因;
智者捨三品, 當學始終明。
言惡群嚮應, 善唱隨者難,
無有不作果, 作者不敗亡,
創業不勤習, 至竟莫能為。
素不修善因, 後致樂無斯,
既往無息期, 是故當修善。
自省不為惡, 自作自受故,
猶四石山合, 眾生無逃處。
生老病死山, 群生脫無由,
唯有行正法, 出斯苦重山。
世間悉無常, 五欲境如電,
老死錐鋒端, 何應習非法?
古昔諸勝王, 猶若自在天,
勇健志騰虛, 暫顯已磨滅。
劫火鎔須彌, 海水悉枯竭,
況身如泡沫, 而望久存世?
勐風止隨藍, 日光翳須彌,
盛火水所消, 有物悉歸滅。
此身無常器, 長夜苦守護,
廣資以財色, 放逸生憍慢。
死時忽然至, 挺直如枯木,
明人見斯變, 勤修豈睡眠?
生死獨搖機, 不止會墮落,
不習不續樂, 苦報者不為。
不近不勝友, 不學不斷智,
學不受有智, 受必令無身。
有身不染境, 染境為大過,
雖生無色天, 不免時遷變。
當學不變身, 不變則無過;
以有此身故, 為眾苦之本;
是故諸智者, 息本於無身。
一切眾生類, 斯由欲生苦,
是故於欲有, 當生厭離心,
厭離於欲有, 則不受眾苦。
雖生色無色, 變易為大患,
以不寂靜故, 況不離於欲。
如是觀三界, 無常無有主,
眾苦常熾然, 智者豈願樂?
如樹盛火然, 眾鳥豈群集?
覺者為明士, 離此則無明;
此則開覺士, 離此則非覺;
此則應所作, 離此則不應;
此則為近宗, 離此與理乖。
言此殊勝法, 非在家所應,
此則為非說, 法唯在人弘。
患熱入冷水, 一切得清涼,
冥室燈火明, 悉覩於五色。
修道亦如是, 道俗無異方,
或山居墮罪, 或在家昇仙。
癡冥為巨海, 邪見為濤波,
群生隨愛流, 漂轉莫能度。
智慧為輕舟, 堅持三昧正,
方便鼓念檝, 能濟無知海。」
時王專心聽, 一切智所說,
厭薄於俗榮, 知王者無歡,
如逸醉犴象, 醉醒純熟還。
時有諸外道, 見王信敬佛,
咸求於大王, 與佛決神通。
時王白世尊, 願從彼所求。
佛即默然許。 種種諸異見,
五通神仙士, 悉來詣佛所,
佛即現神力, 正基坐空中。
普放大光明, 如日耀朝陽,
外道悉降伏, 國民普歸宗。
為母說法故, 即昇忉利天,
三月處天宮, 普化諸天人。
度母報恩畢, 安居時過還,
諸天眾羽從, 乘於七寶階,
下至閻浮提, 諸佛常下處。
無量諸天人, 乘宮殿隨送,
閻浮提君民, 合掌而仰瞻。
佛所行讚守財醉象調伏品第二十一
天上教化母, 及餘諸天眾,
還游於人中, 隨緣而行化。
樹提迦耆婆, 首羅輸盧那,
長者子央伽, 及無畏王子,
尼瞿屢陀等, 尸利掘多迦,
尼揵憂波離, 悉令得解脫。
乾陀羅國王, 其名弗迦羅,
聞說微妙法, 捨國而出家。
醯茂缽低鬼, 及波多耆利,
於毘富羅山, 調伏而受化。
波羅延梵志, 波沙那山中,
半偈微細義, 調伏令信樂。
他那摩帝村, 有鳩吒檀躭,
是二生之首, 廣殺生祠祀,
如來方便化, 令其入正道。
於毘提訶山, 大威德天神,
名般遮尸呿, 受法入決定。
毘紐瑟吒村, 化彼難陀母。
央伽富梨城, 降伏大力神,
富那跋陀羅, 輸屢那檀陀,
兇惡大力龍。 國王及後宮,
悉皆受正法。 以開甘露門,
於彼侏儒村, 稽那及尸盧,
志求生天樂, 化令入正道。
央瞿利摩羅, 於彼脩侔村,
為現神通力, 化令即調伏。
有大長者子, 浮梨耆婆男,
大富多錢財, 如富那跋陀,
即於如來前, 受化廣行施。
於彼跋提村, 化彼跋提梨,
及與跋陀羅, 兄弟二鬼神。
毘提訶富利, 有二婆羅門,
一名為大壽, 二名曰梵壽,
論議以降伏, 令入於正法。
至毘舍離城, 化諸羅剎鬼,
並離車師子, 及諸離車眾,
薩遮尼犍子, 悉令入正法。
阿摩勒迦波, 有鬼跋陀羅,
及跋陀羅迦, 跋陀羅劫摩,
又至阿臘山, 度鬼阿臘婆,
二名鳩摩羅, 三訶悉多迦。
還至伽闍山, 度鬼絙迦那。
及針毛夜叉, 及其姊妹子。
又至波羅奈, 化彼迦旃延。
然後乘神通, 至輸盧波羅,
化彼諸商人, 多波揵尼劍,
受其旃檀堂, 妙香流於今。
至摩醯波低, 度迦毘羅仙,
牟尼住於彼, 足蹈於石上,
千輻雙輪現, 終則不磨滅。
至波羅那處, 化婆羅那鬼。
至摩偷羅國, 度鬼竭曇摩。
偷羅俱瑟吒, 度賴吒波羅。
至鞞蘭若村, 度諸婆羅門。
迦利摩沙村, 度薩毘薩深,
亦復化於彼, 阿耆尼毘舍。
復還舍衛國, 度彼瞿曇摩,
闍帝輸盧那, 道迦阿低梨。
還憍薩羅國, 度外道之師,
弗迦羅婆梨, 及諸梵志眾。
至施多毘迦, 寂靜空閑處,
度諸外道仙, 令入佛仙路。
至阿輸闍國, 度諸鬼龍眾。
至捨毘羅國, 度二惡龍王,
一名金毘羅, 二名迦羅迦。
又至跋伽國, 化度夜叉鬼,
其名曰毘沙, 那鳩羅父母,
並及大長者, 令信樂正法。
至俱舍彌國, 化度瞿師羅,
及二優婆夷, 波闍欝多羅,
伴等優婆夷, 眾多次第度。
至揵陀羅國, 度阿婆羅龍。
如是等次第, 空行水陸性,
皆悉往化度, 如日照幽冥。
爾時提婆達, 見佛德殊勝,
內心懷嫉妬, 退失諸禪定。
造諸惡方便, 破壞正法僧,
登耆闍崛山, 崩石以打佛,
石分為二分, 墮於佛左右。
於王平直路, 放狂醉惡象,
震吼若雷霆, 勇氣奮成雲,
橫泄而奔走, 逸越如暴風,
鼻牙尾四足, 觸則莫不摧。
王舍城巷路, 狼藉殺傷人,
橫尸而布路, 髓腦血流離。
一切諸士女, 恐怖不出門,
合城悉戰悚, 但聞驚喚聲,
有出城馳走, 有窟穴自藏。
如來眾五百, 時至而入城,
高閣窓牖人, 啟佛令勿行。
如來心安泰, 怡然無懼容,
唯念貪嫉苦, 慈心欲令安。
天龍眾營從, 漸至狂象所,
諸比丘逃避, 唯與阿難俱。
猶法種種相, 一自性不移,
醉象奮狂怒, 見佛心即醒。
投身禮佛足, 猶若太山崩,
蓮花掌摩頂, 如日照烏雲。
跪伏佛足下, 而為說法言:
「象莫害大龍, 象與龍戰難。
象欲害大龍, 終不生善處。
貪恚癡迷醉, 難降佛已降,
是故汝今日, 當捨貪恚癡,
已沒苦淤泥, 不捨轉更深。」
彼象聞佛說, 醉解心即悟,
身心得安樂, 如渴飲甘露。
像已受佛化, 國人悉歡喜,
咸嘆唱希有, 設種種供養。
下善轉成中, 中善進增上,
不信者生信, 已信者深固。
阿闍世大王, 見佛降醉象,
心生奇特想, 歡喜倍增敬。
如來善方便, 現種種神力,
調伏諸眾生, 隨力入正法,
舉國脩善業, 猶如劫初人。
彼提婆達兜, 為惡自纏縛,
先神力飛行, 今墮無擇獄。
佛所行讚菴摩羅女見佛品第二十二
世尊廣化畢, 而生涅槃心,
發於王舍城, 詣巴連弗邑。
到已住於彼, 婆吒利支提,
彼是摩竭提, 邊邑附庸國。
國主婆羅門, 多聞明經典,
瞻相土安危, 國之仰觀師。
摩竭王遣使, 勅告彼仰觀,
命起於牢城, 以備於強隣。
世尊記彼地, 天神所保持,
於中起城郭, 永固不危亡。
仰觀心歡喜, 共養佛法僧,
佛出彼城門, 往詣恆河濱。
仰觀深敬佛, 名為瞿曇門,
恆河側人民, 皆出迎世尊,
興種種供養, 各嚴船令渡。
世尊以船多, 偏受違眾心,
即以神通力, 隱身及大眾,
忽從此岸沒, 而出於彼岸。
以乘智慧船, 廣濟於眾生,
緣斯德力故, 濟河不憑舟。
恆河側人民, 同聲唱奇哉,
咸言名此津, 名為瞿曇津。
城門瞿曇門, 津名瞿曇津,
斯名流於世, 歷代共稱傳。
如來復前行, 至彼鳩梨村,
說法多所化, 復至那提村。
人民多疫死, 親戚悉來問:
「諸親疫死者, 命終生何所?」
佛善知業報, 悉隨問記說。
前至鞞捨離, 住於菴羅林。
彼菴摩羅女, 承佛詣其園,
侍女眾隨從, 庠序出奉迎。
善執諸情根, 身服輕素衣,
捨離莊嚴服, 自沐浴香花。
猶世貞賢女, 潔素以祠天,
端正妙容姿, 猶天玉女形。
佛遙見女來, 告諸比丘眾:
「此女極端正, 能留行者情,
汝等當正念, 以慧鎮其心。
寧在暴虎口, 狂夫利劍下,
不於女人所, 而起愛慾情。
女人顯恣態, 若行住坐臥,
乃至畫像形, 悉表妖姿容,
劫奪人善心, 如何不自防?
現啼笑憙怒, 縱體而垂肩,
或散髮髻傾, 猶尚亂人心。
況復飾容儀? 以顯妙姿顏,
莊嚴隱陋形, 誘誑於愚夫。
迷亂生德想, 不覺丑穢形,
當觀無常苦, 不淨無我所。
諦見其真實, 滅除貪慾想,
正觀於自境, 天女尚不樂。
況復人間欲, 而能留人心?
當執精進弓, 智慧鋒利箭,
被正念重鎧, 決戰於五欲。
寧以熱鐵槍, 貫徹於雙目,
不以愛慾心, 而觀於女色。
愛慾迷其心, 炫惑於女色,
亂想而命終, 必墮三惡道,
畏彼惡道苦, 不受女人欺。
根不系境界, 境界不系根,
於中貪慾想, 由根系境界。
猶如二耕牛, 同一軛一鞅,
牛不轉相縛, 根境界亦然。
是故當制心, 勿令其放逸。」
佛為諸比丘, 種種說法已,
彼菴摩羅女, 漸至世尊前。
見佛坐樹下, 禪定靜思惟,
念佛大悲心, 哀受我樹林。
端心斂儀容, 止素妖冶情,
恭形心純至, 稽首接足禮。
世尊命令坐, 隨心為說法:
「汝心已純靜, 表徹外德容,
壯年豐財寶, 備德兼姿顏,
能信樂正法, 是則世之難。
丈夫宿智慧, 樂法非為奇,
女人情志弱, 智淺愛慾深,
而能樂正法, 此亦為甚難。
人生於世間, 唯應法自娛,
財色非常寶, 唯正法為珍。
強良病所壞, 少壯老所遷,
命為死所困, 行法無能侵,
所愛莫不離, 不愛而強隣,
所求不隨意, 唯法為從心,
他力為大苦, 自在力為歡。
女人悉由他, 兼懷他子苦,
是故當思惟, 厭離於女身。」
彼菴摩羅女, 聞法心歡喜,
堅固智增明, 能斷於愛慾,
即自厭女身, 不染於境界。
雖恥於陋形, 法力勸其心,
稽首而白佛: 「已蒙尊攝受,
哀受明供養, 令滿其志願。」
佛知彼誠心, 兼利諸群生,
默然受其請。 令即隨歡喜,
視聽轉增明, 作禮而還家。
佛所行讚卷第五(亦云佛本行經)
馬鳴菩薩造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神力住壽品第二十三
爾時鞞捨離, 諸離車長者,
聞世尊入國, 住菴摩羅園。
有乘素車輿, 素蓋素衣服,
青赤黃綠色, 其眾各異儀。
導從翼前後, 爭塗競路前,
天冠袞花服, 寶飾以莊嚴,
威容盛明曜, 增暉彼園林。
除捨五威儀, 下車而步進,
息慢而形恭, 頂禮於佛足,
大眾圍遶佛, 如日重輪光。
離車名師子, 為諸離車長,
德貌如師子, 位居師子臣,
滅除師子慢, 受誨釋師子。
「汝等大威德, 名族美色容,
能除世憍慢, 受法以增明,
財色香花飾, 不如戒莊嚴。
國土豐安樂, 唯以汝等榮,
榮身而安民, 在於調御心。
加以樂法情, 令德轉崇高,
非薄土群鄙, 而能集眾賢。
當日新其德, 撫養於萬民,
導眾以明正, 如牛王涉津。
若人能自念, 今世及後世,
唯當脩正戒, 福利二世安。
為眾所敬重, 名稱普流聞,
仁者樂為友, 德流永無疆。
山林寶玉石, 皆依地而生,
戒德亦如地, 眾善之所由。
無翅欲騰虛, 渡河無良舟,
人而無戒德, 濟苦為實難。
如樹美花果, 針刺難可攀,
多聞美色力, 破戒者亦然。
端坐勝堂閣, 王心自莊嚴,
淨戒功德具, 隨大仙而征。
染服衣毛羽, 螺髻剃鬚發,
不脩於戒德, 方涉眾苦難。
日夜三沐浴, 奉火修苦行,
遺身穢野獸, 赴水火投岩。
食菓餌草根, 吸風飲恆水,
服氣以絕糧, 遠離於正戒。
習斯禽獸道, 非為正法器,
毀戒招誹謗, 仁者所不親。
心常懷恐怖, 惡名如影隨,
現世無利益, 後世豈獲安?
是故智慧士, 當修於淨戒,
於生死曠野, 戒為善導師。
持戒由自力, 此則不為難,
淨戒為梯隥, 令人上昇天。
建立淨戒者, 斯由煩惱微,
諸過壞其心, 喪失善功德。
先當離我所, 我所覆諸善,
猶灰覆火上, 足蹈而覺燒。
憍慢覆其心, 如日隱重雲,
慢怠滅慚愧, 憂悲弱強志,
老病壞壯容, 我慢滅諸善。
諸天阿修羅, 貪嫉興諍訟,
喪失諸功德, 悉由我慢懷。
我於勝中勝, 我德勝者同,
我於勝小劣, 斯則為愚夫,
色族悉無常, 動搖不暫停,
終為磨滅法, 何用憍慢為?
貪慾為巨患, 詐親而密怨,
勐火從內發, 貪火亦復然。
貪慾之熾燃, 甚於世界火,
火盛水能滅, 貪愛難可消。
勐火焚曠野, 草盡還復生,
貪慾火焚心, 正法生則難。
貪慾求世樂, 樂增不淨業,
惡業墮惡道, 怨無過貪慾。
貪則生於愛, 愛則習諸欲,
習欲招眾苦, 元惡無過貪,
貪則為大病, 智藥愚夫止,
邪覺不正思, 能令貪慾增。
無常苦不淨, 無我無我所,
智慧真實觀, 能滅彼邪貪。
是故於境界, 當修真實觀,
真實觀已生, 貪慾得解脫。
見德生貪慾, 見過起瞋恚,
德過二俱忘, 貪恚得除滅。
瞋恚改素容, 能壞端正色,
瞋恚翳明目, 害法義欲聞,
斷絕親愛義, 為世所輕賤。
是故當捨恚, 勿隨於瞋心,
能制狂恚心, 是名善御者,
世稱善調駟, 是為攝繩容。
縱恚不自禁, 憂悔火隨燒,
若人起瞋恚, 先自燒其心,
然後加於彼, 或燒或不燒。
生老病死苦, 逼迫於眾生,
復加於恚害, 多怨復增怨。
見世眾苦迫, 應起慈悲心,
眾生起煩惱, 增微無量差。」
如來善方便, 隨病而略說,
譬如世良醫, 隨病而投藥。
爾時諸離車, 聞佛所說法,
即起禮佛足, 歡喜而頂受。
請佛及大眾, 明日設薄供。
佛告諸離車: 「菴摩羅已請。」
離車懷感愧, 彼何奪我利?
知佛心平等, 而起隨喜心。
如來善隨宜, 安慰令心悅,
伏化純熟歸, 如蛇被嚴呪。
夜過明相生, 佛與大眾俱,
詣菴摩羅捨, 受彼供養畢,
往詣毘紐村, 於彼夏安居。
三月安居竟, 復還鞞捨離,
住獼猴池側, 坐於林樹間。
普放大光明, 以感魔波旬,
來詣於佛所, 合掌勸請言:
「昔尼連禪側, 已發真實要,
我所作事畢, 當入於涅槃。
今所作已作, 當遂於本心。」
時佛告波旬: 「滅度時不遠,
卻後三月滿, 當入於涅槃。」
時魔知如來, 滅度已有期,
情願既已滿, 歡喜還天宮。
如來坐樹下, 正受三摩提,
放捨業報壽, 神力住命存。
以如來捨壽, 大地普震動,
十方虛空境, 週遍大火然。
須彌頂崩頹, 天雨飛礫石,
狂風四激起, 樹木悉摧折,
天樂發哀聲, 天人心忘歡。
佛從三昧起, 普告諸眾生:
「我今已捨壽, 三昧力存身,
身如朽敗車, 無復往來因,
已脫於三有, 如鳥破卵生。」
佛所行讚離車辭別品第二十四
尊者阿難陀, 見地普大動,
心驚身毛竪, 問佛何因緣?
佛告阿難陀: 「我住三月壽,
餘命行悉捨, 是故地大動。」
阿難聞佛教, 悲感淚交流,
猶如大力象, 搖彼栴檀樹,
擾動理迫迮, 香汁淚流下。
「親重大師尊, 恩深未離欲,
惟此四事故, 悲苦不自勝。
今我聞世尊, 涅槃決定教,
舉體悉萎消, 迷方失常音,
所聞法悉忘, 荒悸亡天地。
怪哉救世主, 滅度一何駃,
遭寒水垂死, 遇火忽覆滅。
於煩惱曠野, 迷亂失其方,
忽遇善導師, 未度忽復失。
如人涉長漠, 熱渴久乏水,
忽遇清涼池, 奔趣悉枯竭。
紺睫瞪睛目, 明鑒於三世,
智慧照幽冥, 昏冥一何速?
猶如旱地苗, 雲興仰希雨,
暴風雲速滅, 望絕守空田。
無智大闇冥, 群生悉迷方,
如來燃慧燈, 忽滅莫由出。」
佛聞阿難說, 酸訴情悲切,
軟語安慰言, 為說真實法。
「若人知自性, 不應處憂悲,
一切諸有為, 悉皆磨滅法。
我已為汝說, 合會性別離,
恩愛理不常, 當捨悲戀心。
有為流動法, 生滅不自在,
欲令長存者, 終無有是處。
有為若常存, 無有遷變者,
此則為解脫,
於何而更求? 汝及餘眾生,
今於我何求? 汝等所應得,
我以為說竟, 何用我此身?
妙法身長存, 我住我寂靜,
所要唯在此。 然我於眾生,
未曾有所惓。 當修厭離想,
善住於自洲。 當知自洲者,
專精勤方便, 獨靜脩閑居,
不從於他信。 當知法洲者,
決定明慧燈, 能滅除癡闇,
觀察四境界。 逮得於勝法,
離我離我所, 骨竿皮肉塗,
血澆以筋纏。 諦觀悉不淨,
云何樂此身? 諸受從緣生,
猶如水上泡, 生滅無常苦,
遠離於樂想。 心識生住滅,
新新不暫停。 思惟於寂滅,
常想永已乖。 眾行因緣起,
聚散不常俱。 愚癡生我想,
慧者無我所。 於此四境界,
思惟正觀察, 此則一乘道,
眾苦悉皆滅。 若能住於此,
真實正觀者, 佛身之存亡,
此法常無盡。」 佛說此妙法,
安慰阿難時, 諸離車聞之,
惶怖咸來集。 悉捨俗威儀,
驅馳至佛所, 禮畢一面坐,
欲問不能宣。 佛已知其心,
逆為方便說: 「我今觀察汝,
心有異常想, 放捨俗緣務,
唯念法為情。 汝今欲從我,
所聞所知者, 於我存亡際,
慎莫生憂悲。 無常有為性,
躁動變易法, 不堅非利益,
無有久住相。 古昔諸仙王,
婆私吒仙等, 曼陀轉輪王,
其比亦眾多。 如是諸先勝,
力如自在天, 悉已久磨滅,
無一存於今。 日月天帝釋,
其數亦甚眾, 悉皆歸磨滅,
無有長存者。 過去世諸佛,
數如恆邊沙, 智慧照世間,
悉皆如燈滅。 未來世諸佛,
將滅亦復然, 我今豈獨異?
當入於涅槃。 彼有應度者,
今宜進前行, 毘舍離快樂,
汝等且自安。 世間無依怙,
三界不足歡, 當止憂悲苦,
而生離欲心。」 決斷長別已,
而游於北方, 靡靡涉長路,
如日傍西山。
爾時諸離車, 悲吟逐路隨,
仰天而哀嘆: 「嗚呼何怪哉?
形如真金山, 眾相具莊嚴,
不久將崩壞? 無常何無慈,
生死久虛渴, 如來智慧母,
而今頓放捨, 無救苦奈何?
眾生久闇冥, 假明慧以行,
如何智慧日, 忽然而潛光?
無智為迅流, 漂浪諸眾生,
如何法橋樑, 一旦忽然摧。
慈悲大醫王, 無上智良藥,
療治眾生苦, 如何忽遠逝?
慈悲妙天幢, 智慧以莊嚴,
金剛心絞絡, 世間觀無厭,
祠祀嚴勝幢, 云何一旦崩?
眾生何薄福? 輪迴生死流,
解脫門忽閉, 長苦無出期。」
如來善安慰, 割情而長辭。
制心忍悲戀, 如萎迦尼花,
徘徊而遲遲, 悵怏隨路行,
如人喪其親, 葬畢長訣還。
佛所行讚涅槃品第二十五
佛至涅槃處, 鞞捨離空虛,
猶如夜雲冥, 星月失光明。
國土先安樂, 而今頓凋悴,
猶如喪慈父, 孤女常獨悲。
如端正無聞, 聰明而薄德,
心辯而口吃, 明慧而乏才。
神通無威儀, 慈悲心虛偽,
高勝而無力, 威儀而無法。
鞞捨離亦然, 素榮而今悴,
猶如秋田苗, 失水悉枯萎。
或斷火滅煙, 或對食忘飡,
悉廢公私業, 不修諸俗緣。
念佛感恩深, 默默各不言。
時師子離車, 強忍其憂悲,
垂泣發哀聲, 以表眷戀心:
「破壞諸邪徑, 顯示於正法,
已降諸外道, 遂往不復還。
世絕離世道, 無常為大病,
世尊入大寂, 無依無有救。
方便最勝尊, 潛光究竟處,
我等失強志, 如火絕其薪。
世尊捨世蔭, 群生甚可悲,
如人失神力, 舉世共哀之。
逃暑投涼池, 遭寒以憑火,
一旦悉廓然, 群生何所歸?
通達殊勝法, 為世陶鑄師,
世間失宰正, 人喪道則亡,
老病死自在, 道喪非道通。
能壞大苦機, 世間何有雙?
勐熱極焰盛, 大雲雨令消,
貪慾火熾然, 其誰能令滅?
堅固能擔者, 已捨世重任,
復何智慧力, 能為不請友。
如彼臨刑囚, 為死而醉酒,
眾生迷惑識, 惟為死受生,
利鋸以解材, 無常解世間。
癡闇為深水, 愛慾為巨浪,
煩惱為浮沫, 邪見摩竭魚,
唯有智慧船, 能度斯大海。
眾病為樹花, 衰老為纖條,
死為樹深根, 有業為其芽,
智慧剛利刀, 能斷三有樹。
無明為鑽燧, 貪慾為熾焰,
五欲境界薪, 滅之以智水,
具足殊勝法, 已壞於癡冥。
見安隱正路, 究竟諸煩惱,
慈悲化眾生, 怨親無異相,
一切智通達, 而今悉棄捨。
軟美清淨音, 方身纖長臂,
大仙而有邊, 何人得無窮?
當覺時遷速, 應勤求正法,
如嶮道遇水, 時飲速進路。
非常甚暴逆, 普壞無貴賤,
正觀存於心, 雖眠亦常覺。」
時離車師子, 常念佛智慧,
厭離於生死, 嘆慕人師子。
不存世恩愛, 深崇離欲德,
折伏輕躁意, 棲心寂靜處。
勤修行惠施, 遠離於憍慢,
樂獨脩閑居, 思惟真實法。
爾時一切智, 圓身師子顧,
瞻彼鞞捨離, 而說長辭偈:
「是吾之最後, 游此鞞捨離,
往力士生地, 當入於涅槃。」
漸次第遊行, 至彼蒲加城,
安住堅固林, 教誡諸比丘:
「吾今以中夜, 當入於涅槃,
汝等當依法, 是則尊勝處。
不入脩多羅, 亦不慎律儀,
真實義相違, 則不應攝受。
非法亦非律, 又非我所說,
是則為闇說, 汝等應速捨。
執受於明說, 是則非顛倒,
是則我所說, 如法如律教。
如我法律受, 是則為可信,
言我法律非, 是則不可信。
不解微細義, 謬隨於文字,
是則為愚夫, 非法而妄說。
不別其真偽, 無見而闇受,
猶鍮金共肆, 誑惑於世間。
愚夫習淺智, 不解真實義,
受於相似法, 而作真法受。
是故當審諦, 觀察真法律,
猶如鍊金師, 燒打而取真。
不知諸經論, 是則非黠慧,
不應說所應, 應作不應見。
當作平等受, 句義如說行,
執劍無方便, 則反傷其手。
辭句不巧便, 其義難了知,
如夜行求室, 宅曠莫知處。
失義則忘法, 忘法心馳亂,
是故智慧士, 不違真實義。」
說斯教誡已, 至於波婆城,
彼諸力士眾, 設種種供養。
時有長者子, 其名曰純陀,
請佛至其舍, 供設最後飯。
飯食說法畢, 行詣鳩夷城,
度於蕨蕨河, 及熙連二河。
彼有堅固林, 安隱閑靜處,
入金河洗浴, 身若真金山。
告勅阿難陀: 「於彼雙樹間,
掃灑令清淨, 安置於繩床。
吾今中夜時, 當入於涅槃。」
阿難聞佛教, 氣塞而心悲,
行泣而奉教, 佈置訖還白。
如來就繩床, 北首右脇臥,
枕手累雙足, 猶如師子王,
畢苦後邊身, 一臥永不起。
弟子眾圍遶, 哀嘆世眼滅,
風止林流靜, 鳥獸寂無聲。
樹木汁淚流, 華葉非時零,
未離欲人天, 悉皆大惶怖。
如人游曠澤, 道險未至村,
但恐行不至, 心懼形怱怱。
如來畢竟臥, 而告阿難陀:
「往告諸力士, 我涅槃時至。
彼若不見我, 永恨生大苦。」
阿難受佛教, 悲泣而隨路,
告彼諸力士: 「世尊已畢竟。」
諸力士聞之, 極生大恐怖,
士女奔馳出, 號泣至佛所,
弊衣而散發, 蒙塵身流汗,
號慟詣彼林, 猶如天福盡,
垂淚禮佛足, 憂悲身萎熟。
如來安慰說: 「汝等勿憂悴,
今應隨喜時, 不宜生憂慼。
長劫之所規, 我今始獲得,
已度根境界, 無盡清涼處。
離地水火風, 寂靜不生滅,
永除於憂患, 云何為我憂?
我昔伽闍山, 欲捨於此身,
以本因緣故, 存世至於今。
守斯危脆身, 如毒蛇同居,
今入於大寂, 眾苦緣已畢。
不復更受身, 未來苦長息,
汝等不復應, 為我生恐怖。」
力士聞佛說, 入於大寂靜,
心亂而目冥, 如覩大黑闇。
合掌白佛言: 「佛離生死苦,
永之寂滅樂, 我等實欣慶。
猶如被燒捨, 親從盛火出,
諸天猶歡喜, 何況於世人?
如來既滅後, 群生無所覩,
永違於救護, 是故生憂悲。
譬如商人眾, 遠涉於曠野,
唯有一導師, 忽然中道亡,
大眾無所怙, 云何不憂悲?
現世自證知, 覩一切知見,
而不獲勝利, 舉世所應笑。
譬如經寶山, 愚癡守貧苦。」
如是諸力士, 向佛而悲訴,
猶如人一子, 悲訴於慈父。
佛以善誘辭, 顯示第一義,
告諸力士眾: 「誠如汝所言,
求道須精勤; 非但見我得。
如我所說行, 得離眾苦網。
行道存於心, 不必由見我。
猶如疾病人, 依方服良藥,
眾病自然除, 不待見醫師。
不如我說行, 空見我無益。
雖與我相遠, 行法為近我;
同止不隨法, 當知去我遠。
攝心莫放逸, 精勤修正業。
人生於世間, 長夜眾苦迫,
擾動不自安, 猶若風中燈。」
時諸力士眾, 聞佛慈悲教,
內感而收淚, 強自抑止歸。
佛所行讚大般涅槃品第二十六
爾時有梵志, 名須跋陀羅,
賢德悉備足, 淨戒護眾生。
少稟於邪見, 修外道出家,
欲來見世尊, 告語阿難陀:
「我聞如來道, 厥義深難測,
世間無上覺, 第一調御師。
今欲般涅槃, 難復可再遇,
難見見者難, 猶如鏡中月。
我今欲奉見, 無上善導師,
為求免眾苦, 度生死彼岸。
佛日欲潛光, 願令我暫見。」
阿難情悲感, 兼謂為譏論,
或欣世尊滅, 不宜令佛見。
佛知彼希望, 堪為正法器,
而告阿難言: 「聽彼外道前,
我為度人生, 汝勿作留難。」
須跋陀羅聞, 心生大歡喜,
樂法情轉深, 加敬至佛前。
應時隨順言, 軟語而問訊,
和顏合掌請: 「今欲有所問。
世有知法者, 如我比甚眾,
唯聞佛所得, 解脫異要道。
願為我略說, 沾潤虛渴懷,
不為論議故, 亦無勝負心。」
佛為彼梵志, 略說八正道,
聞即虛心受, 猶迷得正路。
覺知先所學, 非為究竟道,
即得未曾聞, 捨離於邪徑。
兼背癡闇障, 思惟先所習,
瞋恚癡冥俱, 長養不善業。
愛恚癡等行, 能起諸善業,
多聞慧精進, 亦由有愛生。
恚癡若斷者, 則離於諸業,
諸業既已除, 是名業解脫。
諸業解脫者, 不與義相應,
世間說一切, 悉皆有自性。
有愛瞋恚癡, 而有自性者,
此則應常存, 云何而解脫?
正使恚癡滅, 有愛還復生,
如水自性冷, 緣火故成熱,
熱息歸於冷, 以自性常故。
當知有愛性, 聞慧進不增,
不增亦不減, 云何是解脫?
先謂彼生死, 本從性中生,
今觀於彼義, 無得解脫者。
性者則常住, 云何有究竟?
譬如燃明燈, 何能令無光?
佛道真實義, 緣愛生世間,
愛滅則寂靜, 因滅故果亡。
本謂我異身, 不見無作者,
今聞佛正教, 世間無有我。
諸法因緣生, 無有自在故,
因緣生故苦, 因緣滅亦然。
觀世因緣生, 則滅於斷見,
緣離世間滅, 則離於常見;
悉捨本所見, 深見佛正法。
宿命種善因, 聞法能即悟,
已得善寂滅, 清涼無盡處。
心開信增廣, 仰瞻如來臥,
不忍觀如來, 捨世般涅槃,
及佛未究竟, 我當先滅度。
合掌禮聖顏, 一面正基坐,
捨壽入涅槃, 如雨滅小火。
佛告諸比丘: 「我最後弟子,
而今已涅槃, 汝等當供養。」
佛以初夜過, 月明眾星朗,
閑林靜無聲, 而興大悲心,
遺誡諸弟子: 「吾般涅槃後,
汝等當恭敬, 波羅提木叉,
即是汝大師, 巨夜之明燈,
貧人之大寶。 當所教誡者,
汝等當隨順, 如事我無異。
當淨身口行, 離諸治生業,
田宅畜眾生, 積財及五穀,
一切當遠離, 如避大火坑。
墾土截草木, 醫療治諸病,
仰觀於曆數, 步推吉凶象,
佔相於利害, 此悉不應為。
節身隨時食, 不受使行術,
不合和湯藥, 遠離諸諂曲。
順法資生具, 應當知量受,
受則不積聚, 是則略說戒。
為眾戒之根, 亦為解脫本,
依此法能生, 一切諸正受。
一切真實智, 緣斯得究竟,
是故當執持, 勿令其斷壞。
淨戒不斷故, 則有諸善法,
無則無諸善, 以戒建立故。
已住清淨戒, 善攝諸情根,
猶如善牧牛, 不令其縱暴。
不攝諸根馬, 縱逸於六境,
現世致殃禍, 將墜於惡道。
譬如不調馬, 令人墮坑陷,
是故明智者, 不應縱諸根。
諸根甚兇惡, 為人之重怨,
眾生愛諸根, 還為彼傷害。
深怨盛毒蛇, 暴虎及勐火,
世間之甚惡, 慧者所不畏。
唯畏輕躁心, 將人入惡道,
以彼樂小恬, 不觀深險故。
狂象失利鈎, 猨猴得樹林,
輕躁心如是, 慧者當攝持。
放心令自在, 終不得寂滅,
是故當制心, 速之安靜處。
飯食知節量, 當如服藥法,
勿因於飯食, 而生貪恚心。
飲食止飢渴, 如膏朽敗車,
譬如蜂採花, 不壞其色香,
比丘行乞食, 勿傷彼信心。
若人開心施, 當推彼所堪,
不籌量牛力, 重載令其傷。
朝中晡三時, 次第修正業,
初後二夜分, 亦莫著睡眠,
中夜端心臥, 繫念在明相。
勿終夜睡眠, 令身命空過,
時火常燒身, 云何長睡眠?
煩惱眾怨家, 乘虛而隨害,
心惛於睡寐, 死至孰能覺?
毒蛇藏於宅, 善呪能令出,
黑虺居其心, 明覺善呪除,
無術而長眠, 是則無慚人。
慚愧為嚴服, 慚為制象鈎,
慚愧令心定, 無慚喪善根,
慚愧世稱賢, 無慚禽獸倫。
若人以利刀, 節節解其身,
不應懷恚恨, 口不加惡言,
惡念而惡言, 自傷不害彼。
節身修苦行, 無過忍辱勝,
唯有行忍辱, 難伏堅固力,
是故勿懷恨, 惡言以加人。
瞋恚壞正法, 亦壞端正色,
喪失美名稱, 瞋火自燒心,
瞋為功德怨, 愛德勿懷恨。
在家多諸惱, 瞋恚故非怪,
出家而懷瞋, 是則與理乖,
猶如冷水中, 而有盛火燃。
憍慢心若生, 當自手摩頂,
剃髮服染衣, 手持乞食器,
邊生裁自活, 何為生憍慢?
俗人衣色族, 憍慢亦為過,
何況出家人, 志求解脫道,
而生憍慢心? 此則大不可。
曲直性相違, 不俱猶霜炎,
出家脩直道, 諂曲非所應,
諂偽幻虛詐, 唯法不欺誑。
多求則為苦, 少欲則安隱,
為安應少欲, 況求真解脫?
慳悋畏多求, 恐損其財寶,
好施者亦畏, 愧財不供足,
是故當小欲, 施彼無畏心。
由此少欲心, 則得解脫道,
若欲求解脫, 亦應習知足。
知足常歡喜, 歡喜即是法,
資生具雖陋, 知足故常安。
不知足之人, 雖得生天樂,
以不知足故, 苦火常燒心。
富而不知足, 是亦為貧苦,
雖貧而知足, 是則第一富。
其不知足者, 五欲境彌廣,
猶更求無厭, 長夜馳騁苦。
汲汲懷憂慮, 反為知足哀,
不多受眷屬, 其心常安隱。
安隱寂靜故, 人天悉奉事,
是故當捨離, 親踈二眷屬。
如曠澤孤樹, 眾鳥多集棲,
多畜眾亦然, 長夜受眾苦,
多眾多纏累, 如老象溺泥。
若人勤精進, 無利而不獲,
是故當晝夜, 精勤不懈怠。
山谷微流水, 常流故決石,
鑽火不精進, 徒勞而不獲,
是故當精進, 如壯夫鑽火。
善友雖為良, 不及於正念,
正念存於心, 眾惡悉不入。
是故修行者, 常當念其身,
於身若失念, 一切善則忘。
譬如勇勐將, 被鉀御強敵,
正念為重鎧, 能制六境賊,
正定撿覺心, 觀世間生滅,
是故修行者, 當習三摩提。
三昧已寂靜, 能滅一切苦,
智慧能照明, 遠離於攝受。
等觀內思惟, 隨順趣正法,
在家及出家, 斯應由此路。
生老死大海, 智慧為輕舟,
無明大闇冥, 智慧為明燈,
諸纏結垢病, 智慧為良藥,
煩惱棘刺林, 智慧為利斧,
癡愛駃水流, 智慧為橋樑,
是故當勤習, 聞思修生慧。
成就三種慧, 雖盲慧眼通,
無慧心虛偽, 是則非出家。
是故當覺知, 離諸虛偽法,
逮得微妙樂, 寂靜安隱處。
遵崇不放逸, 放逸為善怨,
若人不放逸, 得生帝釋處,
縱心放逸者, 則墮阿修羅。
安慰慈悲業, 所應我已畢,
汝等當精勤, 善自修其業,
山林空閑處, 增長寂靜心。
當自勤勸勉, 勿令後悔恨。
猶如世良醫, 應病說方藥,
抱病而不服, 是非良醫過。
我已說真實, 顯示平等路,
聞而不奉用, 此非說者咎。
於四真諦義, 有所不了者,
汝今悉應問, 勿復隱所懷。」
世尊哀愍教, 眾會默然住。
時阿那律陀, 觀察諸大眾,
默然無所疑, 合掌而白佛:
「月溫日光冷, 風靜地性動,
如是四種惑, 世間悉已無。
苦集滅道諦, 真實未曾違,
如世尊所說, 眾會悉無疑。
唯世尊涅槃, 一切悉悲感,
不於世尊說, 起不究竟想。
正使新出家, 情未深解者,
聞今慇勤教, 疑惑悉已除。
已度生死海, 無慾無所求,
今皆生悲戀, 嘆佛滅何速?」
佛以阿那律, 種種憂悲說,
復以慈愍心, 安慰而告言:
「正使經劫住, 終歸當別離,
異體而和合, 理自不常俱。
自他利已畢, 空住何所為?
天人應度者, 悉已得解脫。
汝等諸弟子, 展轉維正法,
知有必磨滅, 勿復生憂悲,
當自勤方便, 到不別離處。
我已燃智燈, 照除世闇冥,
世皆不牢固, 汝等當隨喜。
如親遭重病, 療治脫苦患,
已捨於苦器, 逆生死海流,
永離眾苦患, 是亦應隨喜。
汝等善自護, 勿生於放逸,
有者悉歸滅, 我今入涅槃。」
言語從是斷, 此則最後教。
入初禪三昧, 次第九正受,
逆次第正受, 還入於初禪,
復從初禪起, 入於第四禪,
出定心無寄, 便入於涅槃。
以佛涅槃故, 大地普震動,
空中普雨火, 無薪而自焰。
又復從地起, 八方俱熾燃,
乃至諸天宮, 熾燃亦如是。
雷霆動天地, 霹靂震山川,
猶天阿修羅, 擊鼓戰鬪聲。
狂風四激起, 山崩雨灰塵,
日月無光暉, 清流悉沸湧,
堅固林萎悴, 華葉非時零。
飛龍乘黑雲, 垂五首淚流,
四王及眷屬, 含悲興供養。
淨居天來下, 虛空中列侍,
觀察無常變, 無憂亦無喜。
嘆世違天師, 眼滅一何速?
八部諸天神, 遍滿虛空中,
散華以供養, 慼慼心不歡;
唯有魔王喜, 奏樂以自娛。
閻浮提失榮, 猶山頺巔崩,
大象素牙折, 牛王雙角摧。
虛空無日月, 蓮花遭嚴霜,
如來般涅槃, 世間悴亦然。
佛所行讚歎涅槃品第二十七
時有一天子, 乘千白鵠宮,
於上虛空中, 觀佛般涅槃。
普為諸天眾, 廣說無常偈:
「一切性無常, 速生而速滅。
生則與苦俱, 唯寂滅為樂。
行業薪積聚, 智慧火熾燃。
名稱煙沖天, 時雨雨令滅,
猶如劫火起, 水災之所滅。」
復有梵仙天, 猶第一義仙,
處天勝妙樂, 而不染天報,
嘆如來寂滅, 心定而口言:
「觀察三世法, 始終無不壞。
第一義通達, 世間無比士,
慧知見之士, 救護世間者,
悉為無常壞, 何人得長存?
哀哉舉世間, 群生墮邪徑。」
時阿那律陀, 於世不律陀,
已滅不律陀, 生死尼律陀,
嘆如來寂滅, 群生悉盲冥,
諸行聚無常, 猶若輕雲浮。
速起而速滅, 慧者不保持,
無常金剛杵, 壞牟尼山王。
鄙哉世輕躁, 破壞不堅固,
無常暴師子, 害龍象大仙。
如來金剛幢, 猶為非常壞,
何況未離欲, 而不生怖畏?
六種子一芽, 一水之所雨,
四引之深根, 二觚五種菓,
三際同一體, 煩惱之大樹,
牟尼大象拔, 而不免無常。
猶如飾棄鳥, 樂水吞毒蛇,
忽遇天大旱, 失水而身亡。
駿馬勇於戰, 戰畢純熟還,
猶火緣薪熾, 薪盡則自滅。
如來亦如是, 事畢歸涅槃,
猶如明月光, 普為世除冥。
眾生悉蒙照, 而復隱須彌,
如來亦如是, 慧光照幽冥。
為眾生除冥, 而隱涅槃山,
名稱勝光明, 普照於世間。
滅除一切冥, 不停若迅流,
善御七駿馬, 軍眾羽從游。
光光日天子, 猶入於崦嵫,
日月五障翳, 眾生失光明。
奉火祠天畢, 唯有燋黑煙,
如來已潛輝, 世失榮亦然。
絕恩愛希望, 普應眾生望,
眾生望已滿, 事畢絕希望。
離煩惱身縛, 而得真實道,
離群聚憒亂, 入於寂靜處。
神通騰虛游, 苦器故棄捨,
癡冥之重闇, 智慧光照除。
煩惱之埃塵, 智水洗令淨,
不複數數還, 永之寂靜處。
滅一切生死, 一切悉宗敬,
令一切樂法, 以慧充一切。
悉安慰一切, 一切德普流,
名聞遍一切, 重照迄於今。
諸有競德者, 於彼哀愍心,
四利不為欣, 四衰不以慼。
善攝於諸情, 諸根悉明徹,
澄心平等觀, 六境不染著。
所得未曾得, 得人所不得,
以諸出要水, 虛渴令飽滿。
施人所不施, 亦不望其報,
寂靜妙相身, 悉知一切念。
好惡不傾動, 力勝一切怨,
一切病良藥, 而為無常壞。
一切眾生類, 樂法各異端,
普應其所求, 悉滿其所願。
聖慧大施主, 一往不復還,
猶若世勐火, 薪盡不復燃。
八法所不染, 降五難調群,
以三而見三, 離三而成三。
藏一以得一, 超七而長眠,
究竟寂滅道, 賢聖之所宗。
已斷煩惱障, 宗奉者已度,
饑虛渴乏者, 飲之以甘露。
被忍辱重鎧, 降伏諸恚怒,
勝法微妙義, 以悅於眾心。
修世界善者, 植以聖種子,
習正不正者, 等攝而不捨。
轉無上法輪, 普世歡喜受,
宿殖樂法因, 斯皆得解脫。
遊行於人間, 度諸未度者,
未見真實者, 悉令見真實。
諸習外道者, 授之以深法,
說生死無常, 無主無有樂。
建大名稱幢, 破壞眾魔軍,
進卻無欣慼, 薄生嘆寂滅。
未度者令度, 未脫者令脫,
未寂者令寂, 未覺者令覺。
牟尼寂靜道, 以攝於眾生,
眾生違聖道, 習諸不正業。
猶若大劫盡, 持法者長眠,
密雲震霹靂, 摧林雨甘澤。
少象摧棘林, 識養能利人,
雲離象老悴, 斯皆無所堪。
破見能成見, 於世度而度,
已壞諸邪論, 而得自在道。
今入於大寂, 世間無救護。
魔王大軍眾, 奮武震天地,
欲害牟尼尊, 不能令傾動,
如何忽一朝, 非常魔所壞?
天人普雲集, 充滿虛空中,
畏無窮生死, 心生大憂怖。
世間無遠近, 天眼悉照見,
業報諦明瞭, 如觀鏡中像。
天耳勝聰達, 無遠而不聞,
昇虛教諸天, 游步化人境。
分身而合體, 涉水而不濡,
憶念過去生, 彌劫而不忘。
諸根游境界, 彼彼各異念,
知他心通智, 一切皆悉知,
神通淨妙智, 平等觀一切,
悉盡一切漏, 一切事已畢,
智捨有餘界, 息智而長眠。
眾生剛強心, 見則得柔軟,
鈍根諸眾生, 見則慧明利,
無量惡業過, 見各得通塗,
一旦忽長眠, 誰復顯斯德?
世間無救護, 望斷氣息絕,
誰以清涼水, 灑之令蘇息,
所作自事畢, 大悲已長息。
世間愚癡網, 誰當為壞裂?
向生死迅流, 誰當說令反?
群生癡惑心, 誰說寂靜道?
誰示安隱處? 誰顯真實義?
眾生受大苦, 誰為慈父救?
猶多訟志忘, 馬易土失威,
王者亡失國, 世無佛亦然。
多聞無辭辯, 為醫而無慧,
人王失光相, 佛滅俗失榮。
良駟失善御, 乘舟失船師,
三軍失英將, 商人失其導,
疾病失良醫, 聖王失七寶,
眾星失明月, 愛壽而失命,
世間亦如是, 佛滅失大明。
如是阿羅漢, 所作皆已畢,
諸漏悉已盡, 知恩報恩故,
纏綿悲戀說, 嘆德陳世苦。
諸未離欲者, 悲泣不自勝,
其諸漏盡者, 唯嘆生滅苦。
時諸力士眾, 聞佛已涅槃,
亂聲慟悲泣, 如群鵠遇鷹,
悉來詣雙樹, 覩如來長眠,
無復覺悟容, 椎胸而呼天,
猶師子搏犢, 群牛亂呼聲。
中有一力士, 心已樂正法,
諦觀聖法王, 已入於大寂。
言:「眾生悉眠, 佛開發令覺,
今入於大寂, 畢竟而長眠。
為眾建法幢, 而今一旦崩,
如來智慧日, 大覺為照明。
精進為炎熱, 智慧耀千光,
滅除一切闇, 如何復長冥?
一慧照三世, 普為眾生眼,
而今忽然盲, 舉世莫知路。
生死大河流, 貪恚癡巨浪,
法橋一旦崩, 眾生長沒溺。」
彼諸力士眾, 或悲泣號咷,
或密感無聲, 或投身躃地,
或寂默禪思, 或煩冤長吟。
辦金銀寶輿, 香花具莊嚴,
安置如來身, 寶帳覆其上,
具幢幡華蓋, 種種諸伎樂,
諸力士男女, 導從修供養。
諸天散香花, 空中鼓天樂,
人天一悲嘆, 聲合而同哀。
入城見士女, 長幼供養畢,
出於龍象門, 度凞連河表,
到諸過去佛, 滅度支提所。
積牛頭栴檀, 及諸名香木,
置佛身於上, 灌以眾香油,
以火燒其下, 三燒而不燃。
時彼大迦葉, 先住王舍城,
知佛欲涅槃, 眷屬從彼來。
淨心發妙願, 願見世尊身。
以彼誠願故, 火滅而不燃。
迦葉眷屬至, 悲嘆俱瞻顏,
敬禮於雙足, 然後火乃燃。
內絕煩惱火, 外火不能燒,
雖燒外皮肉, 金剛真骨存。
香油悉燒盡, 盛骨以金瓶,
如法界不盡, 骨不盡亦然。
金剛智慧果, 難動如須彌,
大力金翅鳥, 所不能傾移,
而處於寶瓶, 應世而流遷。
奇哉世間力, 能轉寂滅法,
德稱廣流佈, 周滿於十方。
隨世長寂滅, 唯有餘骨存,
大光耀天下, 群生悉蒙照。
一旦而潛暉, 遺骨於瓶中,
金剛利智慧, 壞煩惱苦山。
眾苦集其身, 金剛志能安,
受大苦眾生, 悉令得除滅。
如是金剛體, 今為火所焚。
彼諸力士眾, 勇健世無雙,
摧伏怨家苦, 能救苦歸依。
親愛遭苦難, 志強能無憂,
今見如來滅, 悉懷憂悲泣。
壯身氣強盛, 憍慢虛天步,
憂苦迫其心, 入城猶曠澤,
持舍利入城, 巷路普供養,
置於高樓閣, 天人悉奉事。
佛所行讚分舍利品第二十八
彼諸力士眾, 奉事於舍利,
以勝妙香花, 興無上供養。
時七國諸王, 承佛已滅度,
遣使詣力士, 請求佛舍利。
彼諸力士眾, 敬重如來身,
兼恃其勇健, 而起憍慢心,
寧捨自身命, 不捨佛舍利。
彼使悉空還, 七王大忿恨,
興軍如雲雨, 來詣鳩夷城。
人民出城者, 悉皆驚怖還,
告諸力士眾: 「諸國軍馬來,
象馬車步眾, 圍遶鳩夷城。
城外諸園林, 泉池花果樹,
軍眾悉踐蹈, 榮觀悉摧碎。」
力士登城觀, 生業悉破壞,
嚴備戰鬪具, 以擬於外敵,
弓弩挽石車, 飛炬獨發來。
七王圍遶城, 軍眾各精銳,
羽儀盛明顯, 猶如七耀光,
鐘鼓如雷霆, 勇氣盛雲霧。
力士大奮怒, 開門而命敵,
長宿諸士女, 心信佛法者,
驚怖發誠願, 伏彼而不害,
隨親相勸諫, 不欲令鬪戰。
勇士被重鉀, 揮戈舞長劍,
鐘鼓而亂鳴, 執仗鋒未交。
有一婆羅門, 名曰獨樓那,
多聞智略勝, 謙虛眾所宗。
慈心樂正法, 告彼諸王言:
「觀彼城形勢, 一人亦足當。
況復齊心力, 而不能伏彼?
正使相摧滅, 復有何德稱?
利鋒刃既交, 勢無有兩全,
困此而害彼, 二俱有所傷。
鬪戰多機變, 形勢難測量,
或有強勝弱, 或弱而勝強。
健夫輕毒蛇, 豈不傷其身?
有人性柔弱, 群女子所獎。
臨陣成戰士, 如火得膏油,
鬪莫輕弱敵, 謂彼無所堪,
身力不足恃, 不如法力強。
古昔有勝王, 名迦蘭陀摩,
端坐起慈心, 能伏大怨敵。
雖王四天下, 名稱財利豐,
終歸亦皆盡, 如牛飲飽歸。
應以法以義, 應以和方便,
戰勝增其怨, 和勝後無患。
今結飲血讐, 此事甚不可,
為欲供養佛, 應隨佛忍辱。」
如是婆羅門, 決定吐誠實,
方宜義和理, 而作無畏說。
爾時彼諸王, 告婆羅門言:
「汝今善應時, 黠慧義饒益,
親密至誠言, 順法依強理。
且聽我所說, 為王者之法,
或因五欲諍, 嫌恨競強力;
或因其嬉戲, 不急致戰爭;
吾等今為法, 戰爭復何怪?
憍慢而違義, 世人尚伏從,
況佛離憍慢, 化人令謙下,
我等而不能, 亡身而供養?
昔諸大地主, 弼瑟阿難陀,
為一端正女, 戰爭相摧滅;
況今為供養, 清淨離欲師,
愛身而惜命, 不以力爭求,
先王驕羅婆, 與般那婆戰,
展轉更相破, 正為貪利故;
況為無貪師, 而復貪其生?
羅摩仙人子, 瞋恨千臂王,
破國殺人民, 正為瞋恚故;
況為無恚師, 而惜於身命?
羅摩為私陀, 殺害諸鬼國;
況無攝受師, 不為其沒命?
阿利及婆俱, 二鬼常結怨,
正為愚癡故, 廣害於眾生;
況為智慧師, 而復惜身命?
如是比眾多, 無義而自喪,
況今天人師, 普世所恭敬,
計身而惜命, 不勤求供養?
汝若欲止爭, 為吾等入城,
勸彼令開解, 使我願得滿。
以汝法言故, 令我心小息,
猶如盛毒蛇, 呪力故暫止。」
爾時婆羅門, 受彼諸王教,
入城詣力士, 問訊以告誠:
「外諸人中王, 手執利器仗,
身被於重鉀, 精銳耀日光,
奮師子勇氣, 咸欲滅此城。
然其為法故, 猶畏非法行,
是故遣我來, 旨欲有所白。
我不為土地, 亦不求錢財,
不以憍慢心, 亦無懷恨心,
恭敬大仙故, 而來至於此;
汝當知我意, 何為苦相違?
尊奉彼我同, 則為法兄弟,
世尊之遺靈, 一心共供養。
慳惜於錢財, 此則非大過,
法慳過最甚, 普世之所薄。
決定不通者, 當修待賓法,
無有剎利法, 閉門而自防。
彼等悉如是, 告此吉凶法。
我今私所懷, 亦告其誠實,
莫彼此相違, 理應共和合。
世尊在於世, 常以忍辱教,
不順於聖教, 云何名供養?
世人以五欲, 財利田宅諍,
若為正法者, 應隨順聖理,
為法而結怨, 此則理相違。
佛寂靜慈悲, 常欲安一切,
供養於大悲, 而興於大害?
應等分舍利, 普令得供養,
順法名稱流, 義通理則宣。
若彼非法行, 當以法和之,
是則為樂法, 令法得久住。
佛說一切施, 法施為最勝,
人斯行財施, 行法施者難。」
力士聞彼說, 內愧互相視,
報彼梵志言: 「深感汝來意,
親善順法言, 和理雅正說,
梵志之所應, 隨順自功德。
善和於彼此, 示我以要道,
如制迷塗馬, 還得於正路。
今當用和理, 從汝之所說,
誠言而不顧, 後必生悔恨。」
即開佛舍利, 等分為八分,
自供養一分, 七分付梵志。
七王得舍利, 歡喜而頂受,
持歸還自國, 起塔加供養。
梵志求力士, 得分舍利瓶,
又從彼七王, 求分第八分,
持歸起支提, 號名金瓶塔。
俱夷那竭人, 聚集餘灰炭,
而起一支提, 名曰灰炭塔。
八王起八塔, 金瓶及灰炭,
如是閻浮提, 始起於十塔。
舉國諸士女, 悉持寶花蓋,
隨塔而供養, 莊嚴若金山,
種種諸伎樂, 晝夜長讚歎。
時五百羅漢, 永失大師蔭,
恇然無所恃, 還耆闍崛山。
集彼帝釋岩, 結集諸經藏,
一切皆共推, 長老阿難陀,
如來前後說, 鉅細汝悉聞,
鞞提醯牟尼, 當為大眾說。
阿難大眾中, 昇於師子座,
如佛說而說, 稱如是我聞。
合坐悉涕流,
感此我聞聲, 如法如其時,
如處如其人。 隨說而筆受,
究竟成經藏, 勤方便修學,
悉已得涅槃, 今得及當得,
涅槃亦復然。 無憂王出世,
強者能令憂, 劣者為除憂,
如無憂花樹。 王於閻浮提,
心常無所憂, 深信於正法,
故號無憂王。 孔雀之苗裔,
稟正性而生, 普濟於天下,
兼起諸塔廟, 本字強無憂,
今名法無憂。 開彼七王塔,
以取於舍利, 分佈一旦起,
八萬四千塔。 唯有第八塔,
在於摩羅村, 神龍所守護,
王取不能得。 雖不得舍利,
知佛有遺骼, 神龍所供養,
增其信敬心。 雖王領國土,
逮得初聖果, 能令普天下,
供養如來塔, 去來今現在,
悉皆得解脫。 如來現在世,
涅槃及舍利, 恭敬供養者,
其福等無異。 明慧增上心,
深察如來德, 懷道興供養,
其福亦俱勝。 佛得尊勝法,
應受一切供, 已到不死處,
信者亦隨安, 是故諸天人,
悉應常供養。
第一大慈悲, 通達第一義,
度一切眾生, 孰聞而不感。
生老病死苦, 世間苦無過,
死苦苦之大, 諸天之所畏。
永離二種苦, 云何不供養?
不受後有樂, 世間樂無上,
增生苦之大, 世間苦無比;
佛得離生苦, 不受後有樂,
為世廣顯示, 如何不供養?
讚諸牟尼尊, 始終之所行,
不自顯知見, 亦不求名利,
隨順佛經說, 以濟諸世間。
佛所行讚卷第五
上篇:佛說眾許摩訶帝經
下篇:佛本行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