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三
安慧菩薩糅釋上集論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抉擇分中得品第三之一
云何得抉擇。略說有二種。謂建立補特伽羅。建立現觀。前為能證。後是所證。補特伽羅雖非實有。由四種緣是故建立。謂言說易故。順世間故。離怖畏故。顯示自他具德失故。言說易者。若於無量色等差別無量差別相想法中。總合建立一假有情。即呼召往來等。種種言說遂不為難。順世間者。非諸世間。唯依法想而起言說。多分依有情想而起言說。是故聖者為化世間。必應同彼方便建立補特伽羅。離怖畏者。世間有情未會甚深緣起法性。若聞一切有情無我。便生怖畏不受正化。顯示自他具德失者。若離假立有情差別。唯說諸法染淨相者。是則一切無有差別。不可了知如是身中如此過失若斷未斷。如是身中如此功德若證未證。是故建立補特伽羅。
云何建立。略有七種。謂病行差別故。出離差別故。任持差別故。方便差別故。果差別故。界差別故。修行差別故。病行差別復有七種。謂貪行瞋行癡行慢行尋思行等分行薄塵行。出離差別有三種。謂聲聞乘獨覺乘大乘。任持差別有三種。謂未具資糧已具未具資糧已具資糧。方便差別有二種。謂隨信行隨法行。果差別有二十七。謂信解見至身證。慧解脫俱解脫。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極七返有。家家一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退法阿羅漢。思法阿羅漢。護法阿羅漢。住不動阿羅漢。堪達阿羅漢。不動法阿羅漢。界差別者。謂欲界異生有學無學。如欲界有三色界無色界亦爾。又有欲色界菩薩。又有欲界獨覺。不可思議如來修行差別略有五種。一勝解行菩薩。二增上意樂行菩薩。三有相行菩薩。四無相行菩薩。五無功用行菩薩。如是等補特伽羅無量差別。貪行補特伽羅者。謂有勐利長時貪慾。雖於下劣可愛境界。而能發起上品貪故。起即長時無斷絕故。如貪行者乃至尋思行者亦爾。各隨自境。勐利長時如理配釋。
等分行補特伽羅者。謂住自性位煩惱。遠離勐劣住平等位諸煩惱故。隨境界勢力煩惱現行故。
薄塵行補特伽羅者。謂住自性位微薄煩惱。如前所說自性位煩惱相。今此煩惱望彼是微薄故。雖於增上所緣境界。而微薄性煩惱現行。昔所修習勝對治力所摧伏故。
聲聞乘補特伽羅者。謂住聲聞法性若定不定性是鈍根。自求解脫發弘正願。修厭離貪解脫意樂。以聲聞藏為所緣境。精進修行法隨法行得盡苦際。當知此中以種性根願意樂境界行果差別說聲聞乘。對獨覺菩薩根性。說此為鈍。若不爾即與隨法行等利根言相違。
獨覺乘補特伽羅者。謂住獨覺法性若定不定性是中根自求解脫發弘正願。修厭離貪解脫意樂。及修獨證菩提。意樂即聲聞藏為所緣境。精進修行法隨法行。或先未起順抉擇分。或先已起順抉擇分。或先未得果。或先已得果。出無佛世。唯內思惟聖道現前。或如麟角獨住。或復獨勝部行得盡苦際。若先未起順抉擇分亦不得果。如是方成麟角獨住。所餘當成獨勝部行。
大乘補特伽羅者。謂住菩薩法性若定不定性是利根。為求解脫一切有情。發弘大願修無住處涅槃意樂。以菩薩藏為所緣境。精進修行法隨法行。成熟眾生修淨佛土。得受大記。證成無上正等菩提。得受大記者。謂住第八菩薩地。證得無生法忍故。
未具資糧補特伽羅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發起軟品清信勝解。成就軟品順解脫分。未定生時。
已具未具資糧補特伽羅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發起中品清信勝解。成就中品順解脫分。已定生時。
已具資糧補特伽羅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發起上品清信勝解。成就上品順解脫分。即此生時。
又未具資糧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於諸諦中成就下品諦察法忍。成就下品順抉擇分。未定生時。
已具未具資糧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於諸諦中成就中品諦察法忍。成就中品順抉擇分。已定生時。
已具資糧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於諸諦中成就上品諦察法忍。成就上品順抉擇分。即此生時。
如是三種補特伽羅。由成就順解脫分順抉擇分各三品故。約能引生順抉擇分。及諦現觀如其次第。未定已定即此生時。於諦增上法清信勝相。是順解脫分。即於此法諦察法忍相。是順抉擇分。如其次第信增上故。慧增上故。此中三品順抉擇分者。謂除世第一法。由世第一法性唯一剎那必不相續。即此生時定入現觀非前位故。從下中品順解脫分順抉擇分有可退義。此唯退現行非退習氣。已依涅槃先起善根者。不復新起故。依此下品順解脫分善根薄伽梵說。若有具世間增上品正見。雖經歷千生不墮三惡趣。
又有四種順解脫分。一者依憑順解脫分。二者勝解順解脫分。三者愛樂順解脫分。四者趣證順解脫分。從善法欲乃至為求解脫所有善根。皆名依憑順解脫分。於彼相應教法所有勝解俱行善根。是名勝解順解脫分。緣解脫境作意相續清淨喜俱所有善根。是名愛樂順解脫分。即於此生決定發起順抉擇分所有善根。是名趣證順解脫分。
復有六種順抉擇分。謂隨順順抉擇分。勝進順抉擇分。通達順抉擇分。餘轉順抉擇分。一生順抉擇分。一座順抉擇分。若最初所起緣諦境行下品善根。是名隨順順抉擇分。即此善根轉成中品。是名勝進順抉擇分。望前下品是增勝故。即此善根增至上品。於此生中決定堪能通達諦理。是名通達順抉擇分。又即此位中不定種性者。為迴向最勝菩提。及諸獨覺為求無師自證菩提。轉趣餘生。是名餘轉順抉擇分。若於此生定能通達。是名一生順抉擇分。若於此座定能通達。是名一座順抉擇分。
隨信行補特伽羅者。謂資糧已具性是鈍根。隨順他教修諦現觀。
隨法行補特伽羅者。謂資糧已具性是利根。自然隨順諦增上法修諦現觀。
信解補特伽羅者。謂隨信行已至果位。見至補特伽羅者。謂隨法行已至果位。身證補特伽羅者。謂諸有學已具證得八解脫定。即不還果說名身證。由身證得八解脫定。具足住故。八解脫者。謂有色觀諸色等。後當廣說。
慧解脫補特伽羅者。謂已盡諸漏而未具證八解脫定。唯究竟斷慧。所對治煩惱障故。
俱分解脫補特伽羅者。謂已斷諸漏及具證八解脫定。由煩惱障分及定障分俱得解脫故。預流果向補特伽羅者。謂住順抉擇分位。及住見道十五心剎那位。此中意說。始從一座順抉擇分乃至。未得初果。皆名預流果向。豫流果補特伽羅者。謂住見道第十六心剎那位。即此見道。亦名入正性決定。亦名於法現觀。問誰於見道最後心位得初果耶。答若於欲界未離欲者。後入正性決定得預流果。謂次第者。雖少分離欲亦名未離欲。彼後入正性決定。至第十六心位得預流果。若倍離欲者後入正性決定得一來果。謂先用世間道已斷欲界修道所斷六品煩惱。名倍離欲。彼後入正性決定。至第十六心位得一來果。若已離欲者後入正性決定得不還果。謂先用世俗道已斷欲界修道所斷九品煩惱。名已離欲。彼後入正性決定。至第十六心位得不還果。問若已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得預流果。何故但言永斷三結得預流果耶。答最勝所攝故。由此三種障解脫。得最為殊勝。所以者何。於解脫是不發趣因故。雖已發趣復為邪出離因故。及不正出離因故。由薩迦耶見執五取蘊為我我所深生愛樂故。於大苦聚不生厭背。於勝解脫無發趣心。或有眾生。雖已發趣解脫。然由戒禁取及疑。僻執邪道疑正道故。便邪出離及不正出離。又此三結是迷所知境因故。迷見因故。迷對治因故所以者何。由薩迦耶見迷所知境。於大苦聚虛妄增益我我所相故。由戒禁取迷能知見。於顛倒見謂為清淨出離因故。由疑迷正對治。於三寶所不決定故。
一來果向補特伽羅者。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五品煩惱安住彼道。所以者何。由見道後已斷欲界乃至中中品煩惱及住彼斷道故。
一來果補特伽羅者。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第六品煩惱安住彼道。所以者何。由已永斷中軟品煩惱斷道究竟。建立此故。
不還果向補特伽羅者。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第七第八品煩惱安住彼道。所以者何。由一來果後已斷欲界軟上軟中品煩惱及住彼斷道建立此故。
不還果補特伽羅者。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第九品煩惱安住彼道。所以者何。由彼永斷欲界軟軟品煩惱斷道究竟。建立此故。問若已永斷一切見道所斷煩惱。及已永斷欲界修道所斷一切煩惱得不還果。何故但言永斷五順下分結得不還果耶。答最勝所攝故。云何最勝。由此五結能為下趣下界勝因故名最勝。所以者何下趣者。謂地獄畜生餓鬼。下界者。謂欲界。以薩迦耶見戒禁取疑為最勝因。令諸有情不越下趣故。以貪慾瞋恚為最勝因。令諸有情下越下界故。
阿羅漢果向補特伽羅者。謂已永斷有頂八品煩惱安住彼道。
阿羅漢果補特伽羅者。謂已永斷有頂第九品煩惱安住彼究竟道。問若阿羅漢永斷三界一切煩惱。何故但言永斷一切五順上分結得阿羅漢果耶。答最勝所攝故。云何最勝。由此五結是取上分因及不捨上分因故名最勝。所以者何。由色無色愛取欲界上色無色界生故。由掉慢無明不捨此上生故。以愛慢疑上靜慮者。為彼所惱故。
極七返有補特伽羅者謂即豫流。於人天生往來雜受。極至七返得盡苦際。
家家補特伽羅者。謂即預流。或於天上或於人中。從家至家得盡苦際。所以者何。即預流果進至一來果向。或於天上或於人中。決定往來極受二有方般涅槃故。
一間補特伽羅者。謂即一來。或於天上唯受一有得盡苦際。所以者何。即一來果進至不還果向。或於天上唯受一有得般涅槃故。唯有一隙容此一生故名一間。
中般涅槃補特伽羅者。謂生結已斷起結未斷。或中有才起。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或中有起已。為趣生有才起思惟。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或思惟已發趣生有。未到生有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此中顯示三種中般。由煩惱力往趣生處令生有相續。此煩惱已盡。唯由隨眠力令命終後諸蘊續起。此隨眠餘猶未盡。或中有才起由串習力聖道現前斷餘隨眠。即於此位入般涅槃。或中有起已。為往生有才發思惟。聖道現前斷餘隨眠入般涅槃。或思惟已往生有處。未得生有聖道現前。斷餘隨眠入般涅槃。如是三種望生有處。未發才發已遠去位差別建立。隨順七善丈夫趣經。
生般涅槃補特伽羅者。謂二結俱未斷才生色界已。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
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者。謂生彼已不由加行。聖道現前得盡苦際。不由加行者。由宿串習力。無漏聖道任運現前。無功用故。
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者。謂生彼已由加行力。聖道現前得盡苦際。由加行者。與上相違故。
上流補特伽羅者。謂於色界地地中皆受生已。乃至最後入色究竟。於彼無漏聖道現前得盡苦際。復有乃至往到有頂聖道現前得盡苦際。此中顯示二種上流。一極至色究竟。二極至有頂。極至色究竟者。謂多愛味補特伽羅。由多生起軟等靜慮差別愛味故始從梵眾天乃至色究竟。於一切處次第各受一生。乃至最後入色究竟得般涅槃。極至有頂者。謂不雜修第四靜慮。唯避淨居。如前次第生一切處。乃至有頂方般涅槃。又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差別。一下品修。二中品修。三上品修。四上勝品修。五上極品修。由此五品雜修第四靜慮故。如其次第生五淨居。
退法阿羅漢者。謂鈍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可退失現法樂住。思惟者欲害自身。不思惟者不欲害自身。退現法樂住者。謂退世間靜慮等定。
思法阿羅漢者。謂鈍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不思惟即可退失現法樂住。若思惟已能不退失。
護法阿羅漢者。謂鈍根性。若游散便可退失現法樂住。若不游散即能不退住。不動阿羅漢者。謂鈍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亦不能練根。練根者。謂轉下鈍根成上利根。是故不動法不說能練根。性是利根故。
堪達阿羅漢者。謂鈍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堪能練根。不動法阿羅漢者。謂利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
欲界異生補特伽羅者。謂於欲界若生若長。不得聖法。
欲界有學補特伽羅者。謂於欲界若生若長。已得聖法猶有餘結。
欲界無學補特伽羅者。謂於欲界若生若長。已得聖法無有餘結。如欲界有三。如是色無色界各有三種隨相應知。
欲色界菩薩者。謂與滅離無色界生靜慮相應住靜慮樂。而生欲界或生色界。問何緣菩薩不生無色界。答若已證得最勝威德菩薩凡所受生。皆欲利益安樂眾生。以無色界非成熟眾生處故。滅離無色界生靜慮者。謂能除遣無色界生所有勝定。住靜慮樂者。謂不退靜慮。由此菩薩善巧迴轉故。為欲成熟所化有情。或生欲界或生色界。
欲界獨覺者謂無佛出世時生於欲界。自然證得獨覺菩提。
不思議如來者。謂且於欲界始從示現安住覩史多天妙寶宮殿。乃至示現大般涅槃。示現一切諸佛菩薩所行大行。一切菩薩所行者。謂從示現覩史多天宮。乃至現大神變降伏魔軍。諸佛所行者。謂從示現成等正覺。乃至示現大般涅槃。
勝解行菩薩者。謂住勝解行地中。成就菩薩下中上忍。由其安住菩薩種姓。始從初發大菩提願。乃至未入極歡喜地。未得出世真實內證故。名勝解行菩薩。
增上意樂行菩薩者。謂十地中所有菩薩。由已證得出世內證清淨意樂故。有相行菩薩者。謂住極喜離垢發光焰慧極難勝現前地中所有菩薩。由此六地雖不喜樂而為諸相所間雜故。
無相行菩薩者。謂住遠行地中所有菩薩。由此菩薩若作功用乃至隨其欲樂。能令諸相不現行故。
無功用行菩薩者。謂住不動善慧法雲地中所有菩薩。由此菩薩已得純熟無分別智故。
復次如說預流補特伽羅。此有二種。一漸出離。二頓出離。漸出離者。如前廣說。頓出離者。謂入諦現觀已。依止未至定發出世間道頓斷三界一切煩惱。品品別斷唯立二果。謂預流果阿羅漢果。品品別斷者。謂先頓斷欲色無色界修道所斷上上品隨眠。如是乃至軟軟品。頓斷三界者。如見道所斷。非如世間道界地漸次品品別斷。此義以何為證。如指端經說。諸所有色乃至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若遠若近。總此一切略為一分一團一積一聚。如是略已。應觀一切皆是無常一切皆苦。乃至廣說。依如是觀但可建立初後二果。由此二果如其次第。永斷三界一切見修所斷煩惱。無餘所顯故。不立第二第三兩果。由此二果已見諦者。唯斷欲界修道所斷。有餘無餘所顯故。又依如是頓出離者。如來於分別經中預流果無間即建立阿羅漢果。如是補特伽羅多於現法或臨終時善辦聖旨。設不能辦由願力故。即以願力還生欲界。出無佛世成獨勝果。設不辦者未能無餘離諸欲故。即以願力生欲界者。彼能速證般涅槃故。
建立現觀略有十種。謂法現觀。義現觀。真現觀。後現觀。寶現觀。不行現觀。究竟現觀。聲聞現觀。獨覺現觀。菩薩現觀。法現觀者。謂於諸諦增上法中已得上品清信勝解隨信而行。所以者何。由於諸諦增上契經等法中從聞他音增上緣力。已得最後順解脫分善根所攝上品清信勝解由得如是清信勝解故。說名以法現觀現觀諸諦。
義現觀者。謂即於諸諦增上法中已得上品。於諸諦境諦察法忍。此忍居順抉擇分位。所以者何。由即於如上所說法中如理作意。增上緣力於苦等諦境。已得最後順抉擇分善根所攝上品諦察法忍。此諦察法忍由三種如理作意所顯發故。復成三品謂上軟上中上上。上軟者。謂即此生時軟位。上中者。謂頂忍位。上上者。謂世第一法位。
真現觀者。謂已得見道十六心剎那位所有聖道。又於見道中得現觀邊安立諦世俗智。由出世智增上緣力長養彼種子故。名得此智而不現前。以見道十六心剎那無有間斷。不容現起世間心故。於修道位此世俗智方現在前。
後現觀者。謂一切修道。由見道後一切世間出世間道皆名後現觀故。
寶現觀者。謂於佛證淨於法證淨於僧證淨。由佛聖弟子於三寶所已得決定證清淨信。謂薄伽梵是真正等覺者。法毘奈耶是真善妙說。聖弟子眾是真淨行者。
不行現觀者。謂已證得無作律儀故。雖居學位而謂我今已盡地獄畜生餓鬼顛墜惡趣。我不復能造惡趣業感惡趣異熟。已得無作律儀者。謂已證得聖所愛戒所攝律儀。由得此故。此所對治地獄異熟等必不復行。由地獄等永盡不行故。名不行現觀。
究竟現觀者。如道諦中究竟道說。謂已息一切麁重已。得一切離系得。如是等。
聲聞現觀者。謂前所說七種現觀。從聞他音而證得故。名聲聞現觀。
獨覺現觀者。謂前所說七種現觀。不由他音而證得故。名獨覺現觀。
菩薩現觀者。謂諸菩薩於前所說七現觀中。起修集忍而不作證。為於聲聞獨覺調伏方便中得善巧故。哀戀眾生。不於下乘而出離故。然於菩薩極喜地中入諸菩薩正性決定。是名菩薩現觀。
已說現觀。差別今當說。問聲聞菩薩現觀有何差別。答略說有十一種。謂境界差別。任持差別。通達差別。誓願差別。出離差別。攝受差別。建立差別。眷屬差別。勝生差別。生差別。果差別。
境界差別者。謂緣方廣大乘為境故。任持差別者謂滿大劫阿僧企耶。福智資糧圓滿故。
通達差別者。謂由補特伽羅法無我理增上法。方便所引出世間智。俱通達二無我故。
誓願差別者。謂能通達一切有情與己平等。猶如自身誓願攝益故。
出離差別者。謂依十地而出離故。
攝受差別者。謂無住涅槃所攝受故。
建立差別者。謂善修治諸佛淨土故。
眷屬差別者。謂攝受一切所化眾生為眷屬故。
勝生差別者。謂如世間腹所孕子繼父種族令不斷絕。如是菩薩紹隆佛種令不斷絕。是佛真子相故。
生差別者。謂於如來大集會中生故。果差別者。復有十種。謂轉依差別。功德圓滿差別。五相差別。三身差別。涅槃差別。證得和合智用差別。障清淨差別。和合作業差別。方便示現成等正覺入般涅槃差別。五種拔濟差別。轉依差別者。謂染不染一切種所依麁重永斷故。一切無上功德所依永轉故。
功德圓滿差別者。謂力無所畏不共佛法等無邊功德永成滿故。
五相差別者。謂清淨等五相差別。一清淨差別。謂永斷一切煩惱並習氣故。二圓淨差別。謂遍修治佛淨土故。三身差別謂法身圓滿故。四受用差別。謂一切時處大集會與諸菩薩受用種種大法樂故。五業差別。謂隨其所應起種種變化。遍於十方無量無邊諸世界中作諸佛事故。
三身差別者。謂證得圓滿自性受用變化身故。
涅槃差別者。謂於無餘涅槃界為欲利樂一切有情。一切功德無斷絕故。
證得和合智用差別者。謂證得最極清淨法界一味故。於彼能依一切種妙智用一一佛功能等一切佛功能故。
障清淨差別者。謂永斷一切煩惱障所知障故。
和合作業差別者。謂化導一一有情作用。皆一切佛增上力故。
方便示現成等正覺入般涅槃差別者。謂於十方一切世界。隨其所應。乃至後際數數示現成正覺等。令一切所化眾生成熟解脫故。
五種拔濟差別者。謂拔濟災橫等五事。一拔濟災橫。謂如來入城邑等時。令盲聾等得眼耳等。二拔濟非方便謂令得世間正見遠離一切邪惡見故。三拔濟惡趣。謂令生見道越諸惡趣故。四拔濟薩迦耶。謂令證阿羅漢果永脫三界故。五拔濟乘。謂令諸菩薩不樂下乘故。
問如經說。四無量等最勝功德何現觀所攝耶。答後現觀究竟現觀所攝。所以者何。如是最勝功德。諸聖弟子等或於修道或究竟道之所發起。是故二現觀所攝。彼復云何謂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無礙解神通相隨顯清淨力無畏念住不護無忘失法永斷習氣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種妙智。如是等功德如來於諸經中。或依聲聞乘說。或依大乘說。此諸功德隨其所應。略以五門顯示其相。謂所依境界行相自體助伴。
無量者。謂四無量。一慈無量。二悲無量。三喜無量。四捨無量。慈云何。謂依止靜慮於諸有情與樂相應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法。此中顯慈無量。以靜慮為所依。有情為境界。願彼與樂相應為行相。定慧為自體。一切功德皆奢摩他毘缽舍那所攝故。諸心心法為助伴。當知悲等一切功德隨其所應亦爾。悲云何。謂於諸有情離苦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所依自體助伴與慈相似故。喜云何。謂於諸有情不離樂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捨云何。謂依止靜慮於諸有情利益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利益意樂者。謂於與樂相應等有情所棄捨愛等。作是思惟。當令彼解脫煩惱。如是意樂名捨行相。利益意樂行相圓滿。名住具足。
解脫者。謂八解脫。廣說如經。云何有色觀諸色解脫。謂依止靜慮於內未伏見者色想。或現安立見者色想。觀所見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法。乃至為解脫變化障。有色者。謂於內身未依無色定伏除見者色想故。或見者色想。安立現前故。觀諸色者。謂以意解觀見好惡等色故。解脫者。謂能解脫一切變化障故。
云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謂於內已伏見者色想。或現安立見者無色想。觀所見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內無色想者。謂於內身已依無色定伏除見者色想故。或見者無色想。安立現前故。謂見者名想現在前行。餘如前釋。
云何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謂於內淨不淨諸色。已得展轉相待想展轉相入想展轉一味想故。於彼已得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乃至為解脫淨不淨變化煩惱生起障。此中顯示於淨不淨諸色。依展轉相待想展轉相入想。得展轉一味想。所以者何。待諸淨色於餘色中謂為不淨。待不淨色於餘色中謂為清淨。非不相待。何以故。唯見一類時淨不淨覺無故。又於淨中不淨性所隨入。於不淨中淨性所隨入。何以故。於薄皮所覆共謂為淨。中現有發毛等三十六種不淨物故。如是展轉總一切色合為一味清淨想。解如是已得隨所樂色。解脫自在者能斷淨不淨色變化障及於此中煩惱生起障。何等名於變化煩惱。謂於淨色變化加行功用。與不淨色變化相違故。
云何無邊虛空處解脫。謂於隨順解脫無邊虛空處。住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如無邊虛空處解脫。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亦爾。乃至為解脫寂靜解脫無滯礙障。如是四種若聖弟子所得能順無漏。是清淨性方名解脫。解脫愛味故。寂靜解脫者。謂超色無色於中清淨。名無滯礙。味著無色是此障。
云何想受滅解脫。謂依止非想非非想處解脫。超過諸餘寂靜解脫。住於似真解脫具足住中心心法滅。為解脫想受滅障。此顯想受滅解脫。以非想非非想處為所依。無境界行相助伴。心心法無故。以心心法滅為自體。又此解脫似真解脫。圓滿為性。以聖弟子由出世間道已得轉依。諸心心法暫不現起。於此位中極寂靜故。染污意不現行故。
此八解脫亦名聖住。諸聖所住故。然諸聖者多依二住。謂第三第八以最勝故。是故經中於此二解脫有身作證具足住言。非餘由此二種。如其次第。有色無色解脫障斷無餘故。證得圓滿轉依故。說名最勝。
勝處者。謂八勝處。廣說如經。前四勝處由二解脫所建立後四勝處由一解脫所建立。從彼所流故。所以者何。謂內有色想觀外色少。若好若惡若劣若勝。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得如實想。是初勝處。內有色想觀外色多若好若惡。廣說乃至得如實想。是第二勝處。此二勝處從有色觀諸色解脫所出。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廣說乃至得如實想。是第三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廣說乃至得如實想。是第四勝處。此二勝處從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所出。是故前四勝處。由二解脫所建立。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青青顯青現青光。猶如烏莫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深染青衣。若青青顯青現青光。如是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青乃至青光亦爾。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得如實想。是第五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黃乃至黃光。猶如羯尼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深染黃衣。若黃廣說乃至得如實想。是第六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赤乃至赤光。猶如般豆時縛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深染赤衣。若赤廣說乃至得如實想。是第七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白白顯白現白光。猶如烏沙斯星色。或如婆羅痆斯極鮮白衣若白白顯白現白光。如是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白白顯白現白光亦爾。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得如實想。是第八勝處。如是四勝處從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所出。此中解脫是意解所緣。勝處是勝伏所緣。少多等境隨意自在。或令隱沒故或隨欲轉故少色者。有情數色。其量小故多色者。非有情數色。捨林地山等其量大故。好色惡色者。淨不淨顯色所攝。劣色勝色者。若人若天隨其次第。於彼諸色勝者自在轉故。知者由奢摩他道故。見者由毘缽舍那道故。得如實想者謂於已勝未勝中得無增上慢想故。若青者是總句青顯者是俱生青。青現者是和合青。青光者。謂彼二所放鮮淨光青。如青黃赤白廣說亦爾。於一處說二譬喻者為顯俱生和合二顯色故。謂若青者總舉花衣二青。青顯者依花青說。以俱生故。青現者依衣青說。以和合方成故。青光者依二種說。由彼二種俱有鮮淨光故。如是二譬喻中若青青顯等。總句釋句如相應知。如青黃等亦爾。餘如解脫中說。何等為餘。謂內有色想觀外色等。如有色觀諸色等隨相應釋。已說勝處勝所緣境界。
遍處者。謂於遍滿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心心法。是名遍處。遍滿者其量廣大周普無邊。此復十種。謂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無邊空處無邊識處皆悉遍滿。問何故於遍處建立地等。答由此遍處觀所依能依色皆遍滿故。若於此中不建立地等。遍處者。即離所依大種亦不能觀青等所造色為遍滿相。是故為觀所依能依皆悉遍滿建立地等。餘隨所應如解脫中說。謂無邊空處等。
當知此中依解脫故造修。由勝處故起方便。由遍處故成滿。若於彼得成滿。即於解脫究竟。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三
上篇: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下篇:六門教授習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