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五

安慧菩薩糅釋上集論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抉擇分中論品第四之一

云何論抉擇。略說有七種。謂義抉擇。釋抉擇。分別顯示。抉擇。等論抉擇。攝抉擇。論軌抉擇。秘密抉擇。

義抉擇者。謂依六義而起抉擇。何等六義。謂自性義因義果義業義相應義轉義。

自性義者。謂遍計所執等三自性。

因義者謂三因。一生因二轉因。三成因生因者。謂因等四緣由此能生諸有為故。轉因者謂由此次第彼法轉如無明緣行等。乃至集滅。由此次第染淨轉故。成因者。謂現量可得。不可得等正說所攝。由此能成立先所未了所成義故果義者。謂五果何等為五。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上用果。五離系果。異熟果者。謂阿賴耶識等。等流果者。謂前生諸善法所起自相續後諸善法。增上果者。謂一切有情共業增上力所感器世間。士用果者。謂稼穡等。離系果者。謂由聖道隨眠永滅。業義者。謂五種業。一取受業。二作用業。三加行業。四轉變業。五證得業。此五業義如前業染中釋。相應義者。謂五種相應。何等為五。一聚結相應。二隨逐相應。三連綴相應。四分位相應。五轉變相應。聚結相應者。謂於舍等有木石等。隨逐相應者。謂隨眠等因。由有此故。雖煩惱等不現行。而說與彼相應。連綴相應者。謂親屬等展轉相應。分位相應者。謂攝受益等相續分位。由此分位現前說名與樂相應。乃至與不苦不樂相應故。轉變相應者。謂客塵煩惱等現前由有此故。說與貪等信等相應。轉義者。謂五種轉。一相轉。二安住轉。三顛倒轉。四不顛倒轉。五差別轉。相轉者。謂生等三有為相。由彼三相差別轉故。安住轉者。謂所持法住能持中而轉故。顛倒轉者。謂雜染法不如實轉故。不顛倒轉者。謂清淨法如實轉故。差別轉者。謂一切行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等差別轉故。

釋抉擇者。謂能解釋諸經宗要開發彼義故。此復云何。略有六種。謂所遍知事。所遍知義。遍知因緣。遍知自性。遍知果彼證受。由此六義隨其所應遍釋諸經故。名釋抉擇。所遍知事。謂蘊等。所遍知義謂無常等。遍知因緣。謂淨尸羅守根門等。遍知自性。謂菩提分法。遍知果。謂解脫。彼證受。謂解脫智見。

又十四門辯釋抉擇。何等十四。謂攝釋門。攝事門。總別分門。後後開引門。遮止門。轉變字門。壞不壞門。安立數取趣門。安立差別門。理趣門。遍知等門。力無力門。別別引門引發門。攝釋門者。謂若於是處宣說諸經緣起。所以句義次第意趣釋難。

攝事門者。謂若於是處約學事聖諦事等辯釋諸經。如說諸惡者莫作諸善者奉行善調伏自心是諸佛聖教。此伽他中依三學說如是等。

總別分門者。謂若處顯示先以一句總。標後以餘句別釋。如十二暇總集經中先說。自圓淨他圓淨。二句後如其次第五句五句別釋。如是等。

後後開引門者。謂若處顯示能為後後開引所依故。此諸法如是次第說。如信等五根先後次第。必先信受乃發精進發精進已然後念住。既念住已心得安定。心安定已方如實知。如是等。

遮止門者。謂若處顯示依止此事遮止此事。如斤柯喻經中。依止漏盡遮止四種補特伽羅。一處正法外。二處正法中。但得聞思便生喜足。三於修慧中心生怯弱。四資糧未滿。告諸比丘。我知我見我說漏盡。如是等一段經文遮止第一。不勤精進修習觀行者遮止第二。說斤柯喻遮止第三。說船筏喻遮止第四。轉變字門者。謂若處顯示轉餘顯了字義變成餘義。如不信不知恩等伽他後當說。

壞不壞門者。謂若處顯示失壞不失壞。彼二方便彼二差別。如善生經說。失壞者。謂染著內外依事。內依事五取蘊為相。外依事四宅妻子等為相。不失壞者。謂遠離此二種染著。失壞方便者。謂不出家雖復出家。而行放逸不得漏盡與此相違是無失壞方便。佛告善生。族姓子。有二種事俱為美妙。若落鬚髮乃至趣於非家。若盡諸漏乃至自稱不受後有者。此正顯不失壞及彼方便。兼顯失壞及彼方便。由與此相相違故。不失壞差別者。如伽他中顯。謂諸比丘美妙寂靜離諸漏。此顯出家及漏盡。為顯漏盡復說餘句。謂離欲離繫縛。無執受涅槃任持最後身。摧伏魔所使者。此顯由世間道離欲。由出世道永斷順下分結。永斷順上分結。永斷內依事。此則略說因盡果盡。亦兼顯失壞差別。由與此相相違故。安立數取趣門者。謂若處顯示依爾所補特伽羅說如是言。如水喻經中依二數取趣說三種四種差別言。何等為二。謂異生及見諦異生。差別有三。謂無白法少白法多白法。見諦差別有四。謂住四果三有學一無學。

安立差別門者。謂若處顯示四句等所問義。如無常經說。若正觀者一切觀色耶。設觀色者一切正觀耶。應作四句。初句。謂於受等四蘊無有常淨樂我顛倒增益。又觀彼為應知應斷。第二句。謂於色蘊有常淨樂我顛倒增益。又觀彼為不應知不應斷。第三句。謂於色蘊無有常淨樂我顛倒增益。又觀彼為應知應斷。第四句。謂於受等四蘊有常淨樂我顛倒增益。又觀彼為不應知不應斷。如因色作四句。如是因受等一切處應廣說乃至說言。若所作已辦者。一切自謂不受後有耶。設自謂不受後有者。一切所作已辦耶。此應作四句。初句。謂諸異生乃至命終恆行妙行。第二句。謂斷見者。第三句。謂無學。第四句。謂除上爾所相。

理趣門者。謂若處顯示六理趣義。何等為六。一真義理趣。二證得理趣。三教導理趣。四離二邊理趣。五不思議理趣。六意樂理趣。如是六種。前三如其次第應隨後三決了。如愛味經中。佛告諸比丘。於色有味乃至廣說此中顯示。由遠離增益損減二邊理趣。決了真義理趣有味有患有出離者。顯離損減邊。於色乃至於識者顯離增益邊由顯示染污清淨唯依諸蘊不依我故。乃至告諸比丘。我自證知由此故。乃至已證覺無上正等菩提者。顯由不思議理趣決了證得理趣。此顯真證內自所受故。如是一切經皆是教導理趣。應隨意樂理趣決了。謂依所遍知事。所遍知義。遍知。遍知果。彼證受。意樂說此經。所遍知事者。謂色等。所遍知義者。謂有味等。由此差別義遍知色等事故。遍知者。謂於五取蘊由如是三轉如實遍知。遍知果者。謂從此諸天世間乃至並天人皆得解脫乃至極解脫。彼證受者。謂自證知我已證覺無上正等菩提。

遍知等門者。謂若處顯示依真實相宣說遍知相義。永斷相義。作證相義。修習相義。即此真實相等品類差別相義。能依所依相屬相義。遍知等障礙法相義。遍知等隨順法相義。於不遍知等及遍知等過失功德相義。此亦如愛味經廣說。真實相者。謂取蘊所攝苦諦相。遍知相者。謂即於此有味等如實知。永斷相作證相者。謂從一切世間得解脫。由永斷諸障證得轉依故。修習相者。謂離顛倒心多修習住。品類差別相者真實相有五種差別。謂色乃至識。遍知相有三種差別。謂味由味故。乃至出離由出離故。如實知永斷相作證相。各有二種差別。謂煩惱解脫。苦解脫。從此諸天世間乃至並天人皆得解脫者。顯煩惱解脫。為顯此差別義故。次說出離言。何以故。由餘經言。出離云何。謂若於是處貪慾永滅貪慾永斷。超過貪慾故。如是由能生未來苦煩惱得離系故。苦亦解脫。為顯此差別義故。次說離繫縛極解脫。修習相有二種差別。謂見道修道。離顛倒心者顯示見道。多修習住者顯示修道。能依所依相屬相者謂顯示真實相等。為後後所依性。遍知等障礙法相者。謂如是三轉不如實知。遍知等隨順法相者。謂觀察如所安立色等法中味等相。於不遍知等過失相者。謂不解脫乃至不證覺無上正等菩提。與此相違名於遍知等功德相。

力無力門者。謂若處顯示諸一一句皆有功能。若不說一句義即不了。如緣起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等。如是諸句一一皆有功能。如前緣起相中說。

別別引門者。謂若處顯示先標經一句。後以無量義門廣釋。如經言。若比丘成就六法。尚能口風吹碎高廣大雪山王。況無明死尸。何等為六。若諸比丘心生善巧乃至方便善巧。云何比丘心生善巧。所謂比丘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靜慮具足住。如是比丘心生善巧。云何比丘心住善巧。所謂比丘善修習故。所有順退分靜慮轉為順住分。如是比丘心住善巧。云何比丘心起善巧。所謂比丘善修習故。所有順住分靜慮轉為順勝進分。如是比丘心起善巧。云何比丘生長善巧。所謂比丘未生善法方便令生。乃至廣說二正斷。如是比丘生長善巧。云何比丘損減善巧。所謂比丘已生惡法方便令斷。乃至廣說二正斷。如是比丘損減善巧。云何比丘方便善巧。所謂比丘欲三摩地。斷行成就修如意足。乃至廣說四如意足。如是比丘方便善巧。

引發門者。謂若處顯示一一句中宣說四句。是一一句複分四句。如是展轉無邊引發。如引佛經言。諸菩薩有四種淨修菩提法。一者善修空性。二者於諸眾生心無罣礙。三者常攝利益諸菩薩眾。四者以無染心廣開法施。如是四法於自利利他門淨修菩提。為欲對治四種所治障故。何等為四。一貪著定味。二瞋恚。三慢。四愛著利養。又有差別。初顯煩惱斷對治。餘顯遠離下劣乘。由諸菩薩三種因緣遠下劣乘。一攝受一切有情。二已入法者令成熟。三未入法者令入正法。又有差別。初顯智資糧。餘顯福資糧。此三差別者。攝受成熟令入三門。各能生長勝品福故。又由二緣差別。一由意樂。謂慈心俱。二由正行。謂說證教二行。又諸菩薩成就四法能修空性。一者於內心無動搖。二者信解擇力所持。三者於一切法如實通達。四者解脫一切障。如是四法顯修所依及修差別。以何為依。謂靜慮波羅蜜多。云何修差別。一由異生道。謂聞思力所持。二由學道。謂達諸法實性。三由無學道。謂脫一切障。又諸菩薩成就四法。於諸有情心無罣礙。一者修慈。二者不毀正行。三者不分別相。四者堪忍劬勞。如是四法顯所依及無罣礙心差別。誰為所依。謂過去生所修慈。云何無罣礙心差別。謂於住邪行所心無違毀。於怨家所不分別怨相。為利益他精勤無懈。又諸菩薩成就四法。常能攝益諸菩薩眾。一者不自稱量。二者正教誨轉。三者柔和易可共住。四者精勤承事供養。如是四法顯示所依及攝益差別。何等為依。謂摧伏憍慢。

云何攝益差別。謂後所說三句。於劣等勝三種菩薩所如其次第又諸菩薩成就四法。能無染心廣開法施。一者善達障難。二者善能除遣愚癡沉沒。三者歡喜攝受。四者愛樂為依怙法。如是四法顯示所依及廣開法施差別。何等為依。謂善通達利養恭敬是障難法。云何廣開法施差別。謂示現教導讚勵慶喜。示現者於愚癡沉沒。教導讚勵者於著放逸自輕下劣。慶喜者於正行圓滿。由性愛樂法故。如是前四句中。一一句復引發四句差別。如是等名引發門。

分別顯示抉擇者。謂於如所說蘊等法中。隨其所應作一行順前句順後句二句三句四句述可句遮止句等。一行者即問論法。謂以一法與餘法。一一互相問已除此法。更以第二法與餘法互相問。如是一一問一切法。如有問言。若成就眼處亦色處耶。設成就色處亦眼處耶。此應作順前句答。若成就眼處亦耳處耶。此應作四句答。如是乃至對意處如理應說。若成就眼處亦法處耶。此亦應作順前句答。若成就色處亦眼處耶。設成就眼處亦色處耶。此應作順後句答。若成就色處亦耳處耶。此亦應作順後句答。如是乃至對法處如理應說。若成就耳處亦眼處耶。此應作四句答。如是乃至對法處如理應說。如是一一次第漸減。諸處更互如理應說。

順前句者。謂於諸法中隨取二法更互相問。依止前法以答所問。如有問言。若智亦所知耶。設所知亦智耶。此應作順前句答。諸智亦所知。有所知非智。謂餘法。

順後句者。謂即二法展轉相問。依止後法以答所問。如有問言。若所取亦能取耶。設能取亦所取耶。此應作順後句答。諸能取亦所取。有所取非能取。謂色等五境及法處。除相應二句者。謂於所問應二句答。不得有餘。如有依蘊建立依界建立。而發問言。若蘊數亦界數耶。設界數亦蘊數耶。此應作二句答。或蘊數非界數。謂色蘊識蘊何以故。無有一界全攝色蘊相。或全攝識蘊相故。或界數非蘊數謂法界。

三句者。謂於所問唯三句答。如有問言。若蘊數亦處數耶。設處數亦蘊數耶。此應三句答。或蘊數非處數。謂色蘊或處數非蘊數。謂法處。或蘊數亦處數。謂識蘊意處。俱非數者。於蘊處中決定不有。

四句者。謂於所問作四句答。如有問言。若成就眼根亦耳根耶。設成就耳根亦眼根耶。應四句答。初句。謂聾者眼根已生不舍。第二句。謂盲者耳根已生不舍。第三句。謂眼耳根已生不舍。第四句除上爾所相。

述可句者。謂於所問順爾而答。以如是言述可所問。如有問言。諸無常者皆是行耶。設當是行皆無常耶。應述可答所問如是。

遮止句者。謂於所問不爾而答。以不爾言遮止所問。如有問言。蘊外諸行幾諦攝耶。應遮止答蘊外無行。

等論抉擇者。謂依八何八若之詞。問答抉擇一切真偽。八何詞者。且如問言。何誰無所得。謂已得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何所無所得。謂所取相能取相。用何無所得。謂用般若波羅蜜多。為何無所得。謂為救脫一切有情令住無上正等菩提。由何無所得。謂由遇佛出世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何之無所得。謂一切法之無所得。於何無所得。謂於勝解行地乃至第十菩薩地。幾何無所得。謂十一種。一已生已滅。二未生。三現前。四因力所生。五善友力所生。六一切法無所得。七空性無所得。八有我慢。九無我慢。十未具資糧。十一已具資糧。如是十一無所得。隨所有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次第應知。如何詞若詞亦爾。謂若能無所得。若所無所得。若用無所得。若為無所得。若由無所得。若彼無所得。若於無所得。若爾所無所得。如是一切處盡當知。復有四種等論抉擇道理。謂能破能立能斷能覺。能破者。謂遮破他宗言。彼惡說非為善事。能立者。謂建立自宗言。此善說真為善事。能斷者。謂能決種種他所生疑。能覺者。謂開曉愚情令解妙義。

復有五種等論抉擇道理。謂如頌言。

 自性所依識  清淨方便等
 當知五各六  觀所知諸法

自性等六者一自性二因三境界四行相五等無間六增上。所依等六者。一所依二依三攝四相應五成就六雜染。識等六者。一識二受三想四作意五智六遍知。清淨等六者。一清淨二詞三出離四甚深五解脫門六入一切法。方便等六者。一方便二通達三修四圓證五究竟六引發。

自性有四種。謂實自性假自性世俗自性勝義自性。因有四種。謂生因成因轉因還因。境界有七種。謂有相境有分別境對治境安住境增益境損減境自在境。行相有五種。謂分析行相差別行相正解行相觀察行相作隨作行相。等無間有九種。謂自類等無間。異類等無間。三摩缽底等無間。退等無間。生等無間。隣次等無間。隔越等無間。起等無間。滅等無間。增上有七種。謂取增上生增上住增上受用雜染增上清淨增上田增上執受增上。所依有八種。謂界所依趣所依洲渚所依村田所依補特伽羅所依無病所依尸羅所依莊嚴所依。依有五種。謂眾具依善友依法依作意依三摩缽底依。攝有十一種。謂界攝相攝種類攝分位攝助伴攝時攝方攝具分攝一分攝更互攝勝義攝。相應有十種。謂他性相應不相違相應遍行相應不遍行相應所治相應能治相應曾習相應未曾習相應下劣相應廣大相應。成就有三種。謂種子成就自在成就現行成就。雜染有四種。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障雜染。

識有六種。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受有三種。謂苦樂不苦不樂。想有二十種。謂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厭離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過患想斷想離欲想滅想死想不淨想青瘀想膿爛想破壞想膖脹想食噉想血塗想離散想骨鎖想空觀想。作意有七種。謂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方便究竟作意方便究竟果作意。智有十種。謂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遍知有九種。謂欲系見苦集所斷斷遍知。色無色系見苦集所斷斷遍知。欲系見滅所斷斷遍知。色無色系見滅所斷斷遍知。欲系見道所斷斷遍知。色無色系見道所斷斷遍知。順下分結斷遍知。色愛盡遍知。無色愛盡遍知。

清淨有七種。謂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智見清淨行斷智見清淨。詞有八種。謂八何詞八若詞。出離有六種。謂世間出離聲聞出離獨覺出離大乘出離不畢竟出離畢竟出離。甚深有十種。謂相甚深雜染甚深清淨甚深緣起甚深業甚深智甚深生甚深菩提甚深佛甚深教甚深。解脫門有三種。謂空無願無相。入一切法有八種。謂一切法欲為根本。作意所生觸所集起。受所引攝定為上首。慧為最勝。解脫為堅固。出離為後邊。

方便有七種。謂任持方便瑜珈方便相方便抉擇方便隔越方便隣次方便隣次隔越方便。通達有五種。謂有相文字通達所攝能攝通達遲通達速通達法性通達。修有四種。謂得修習修除去修對治修。圓證有四種。謂果圓證離欲圓證根滿足圓證功德圓證。究竟有六種。謂智究竟斷究竟畢竟究竟不畢竟究竟下劣究竟廣大究竟。引發有二十種。謂無量引發乃至一切種妙智引發。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五

 

上篇: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下篇:六門教授習定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漢傳版): 那(na...

【註音版】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三無性論

三無性論卷上(出無相論) 真諦三藏於廣州制旨寺翻譯 論...

菩薩善戒經

菩薩善戒經卷第一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菩薩地序品第...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第一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大乘廣五蘊論

大乘廣五蘊論一卷 安慧菩薩造 大唐中天竺國三藏地婆訶...

佛說阿那律八念經

佛說阿那律八念經 後漢西域三藏支曜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佛說佈施經

佛說佈施經...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卷上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三...

阿差末菩薩經

阿差末菩薩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淨土決

淨土決前引 溫陵李卓吾曰。維摩大士雲。隨其心淨。則...

無明羅剎集

無明羅剎集卷上(或為一卷、或為二卷,今此三卷) 失譯...

【註音版】佛說慈氏菩薩誓願陀羅尼經

佛說慈氏菩薩誓願陀羅尼經...

皇明名僧輯略

明雲棲寺比丘袾宏輯 △楚石琦禪師 行 實 師諱梵琦,楚...

僧伽羅剎所集經

僧伽羅剎所集經卷上並序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

【佛教詞典】俱摩羅天

(天名)梵語俱摩羅,譯雲童子。胎藏界曼茶羅,在西方...

【佛教詞典】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雜語)佛初生時之語,是三世諸佛之常法也。長阿含經...

放經書的書房挨著衛生間,這樣是不是不恭敬

問: 家裡有佛像也有經書,但家裡的書房直接挨著衛生間...

1000美元也可以成功

1980年的一天,剛滿19歲,大學還沒有畢業的美國青年戴...

入禪之門第五講:無門關

今天給大家講的題目叫無門關。我想進入這個關、禪的關...

男胎女胎形成的依據是什麼

男中陰入胎,於母生愛,於父生瞋。女中陰入胎,於父生...

修行就從生活中開始

佛法的智慧體現在生活中。會修行的人吃飯也是修行。很...

人格的熏陶

佛陀出去托缽,路過皇宮的樓閣,看到難陀和愛妃正在享...

佈施的原則和功德

《毗耶娑經》特別提出討論了佈施的原則和功德,也就是...

作福不嫌多,但用於解脫正道

有一次,佛陀來到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游化,住在城南郊...

人生所遇都是自己所修,唯有知恩感恩

【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經營...

「敵人仇人」可以激發我們的潛能

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某電視公司請我去主持個特別節目,...

六根的功能沒有錯,錯在你的攀緣心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我...

泰國佛牌與古曼童是否可信

問: 請問在西安目前賣得很火的泰國佛牌,古曼童等說...

【視頻】觀世音菩薩聖誕紀念日(佛光山唱誦)

觀世音菩薩聖誕紀念日(佛光山唱誦)

【視頻】《金剛經》心定法師唱誦

《金剛經》心定法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