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二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二
何等名為心不相應行。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異熟命根眾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等。如是心不相應行。應以五門建立差別。謂依處故自體故假立故作意故地故。二無心定具足五門。無想天異熟除作意。餘唯初三。
得者。謂於善不善無記法。若增若減假立獲得成就。善不善無記法者。顯依處。若增若減者。顯自體。何以故。由有增故說名成就上品信等。由有減故說名成就下品信等。假立獲得成就者。顯假立。如是於餘隨其所應建立當知。
無想定者。謂已離遍淨欲。未離上欲。出離想作意為先故。於不恆行心心法滅。假立無想定。已離遍淨欲者。已離第三靜慮貪。未離上欲者。未離第四靜慮已上貪。出離想作意為先者。解脫想作意為前方便。不恆行者。轉識所攝。滅者。謂定心所引不恆現行。諸心心法暫時間滅所依位差別。以能滅故名滅。
滅盡定者。謂已離無所有處欲。超過有頂。暫息想作意為先故。於不恆行諸心心法及恆行一分心心法滅。假立滅盡定。此中所以不言未離上欲者。為顯離有頂欲。阿羅漢等亦得此定故。一分恆行者。謂染污意所攝。
無想異熟者。謂已生無想有情天。於不恆行心心法滅。假立無想異熟。
命根者。謂於眾同分先業所感。住時決定假立壽命。眾同分者。於一生中諸蘊相續。住時決定者。齊爾所時令眾同分常得安住。或經百年或千年等。由業所引功能差別。
眾同分者。謂如是如是有情於種種類自體相似假立眾同分。於種種類者。於人天等種類差別。於自體相似者。於一種類性。
生者。謂於眾同分諸行本。無今有性。假立為生。問外諸色等亦有生相。何故唯舉眾同分耶。答為於有情相續建立有為相故。所以者何。外諸色等有為相成壞所顯。內諸行有為相生老等所顯故。老者。謂於眾同分諸行相續變異性。假立為老。住者。謂於眾同分諸行相續不變壞性。假立為住。無常者。謂於眾同分諸行相續變壞性。假立無常相續。變壞者。謂捨壽時當知此中依相續位建立生等。不依剎那。
名身者。謂於諸法自性增言。假立名身。自性增言者。謂說天人眼耳等事。
句身者。謂於諸法差別增言。假立句身。差別增言者。謂說諸行無常一切有情當死等義。文身者。謂於彼二所依諸字。假立文身。彼二所依諸字者謂。自性差別增言所依諸字如[褒-保+可]壹鄔等。又自性差別及此二言總攝一切。如是一切由此三種之所詮表。是故建立此三為名句文身。此言文者。能彰彼二故。此又名顯能顯義故。此復名字無異轉故。所以者何。如眼名眼異。此名外更有照了導等異名改轉。由彼同顯此想故。非[褒-保+可]壹等字離[褒-保+可]壹等差別外更有差別能顯此。字故無異轉說名。為字無異。轉者謂不流變。
異生性者。謂於聖法不得假立異生性。
流轉者。謂於因果相續不斷。假立流轉。所以唯於相續不斷立流轉者。於一剎那或於間斷。無此言故。
定異者。謂於因果種種差別假立定異。因果種種差別者。謂可愛果妙行為因。不可愛果惡行為因。諸如是等種種因果展轉差別。相應者。謂於因果相稱假立相應。因果相稱者。雖復異類因果相順亦名相稱。由如佈施感富財等。
勢速者。謂於因果迅疾流轉。假立勢速。
次第者。謂於因果一一流轉。假立次第因。果一一流轉者謂不俱轉。
時者。謂於因果相續流轉。假立為時。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續轉故。若此因果已生已滅立。過去時。此若未生立未來時。已生未滅立現在時。
方者。謂即於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因果差別假立為方。何以故。即於十方因果遍滿假說方故。當知此中唯說色法所攝因果。無色之法遍佈處所無功能故。
數者。謂於諸行一一差別。假立為數。一一差別者於一無別二三等數不應理故。
和合者。謂於因果眾緣集會。假立和合。因果眾緣集會者。且如識法因果相續。必假眾緣和會。謂根不壞境界現前能。生此識作意正起。如是於餘一切如理應知。
如是等心不相應行法。唯依分位差別而建立故。當知皆是假有。謂於善不善等增減。分位差別建立一種。於心心法分位差別建立三種。於住分位差別建立一種。於相似分位差別建立一種。於相分位差別建立四種。於言說分位差別建立三種。於不得分位差別建立一種。於因果分位差別建立餘種。因果者。謂一切有為法能生餘故名因。從餘生故名果。
云何建立識蘊。謂心意識差別。
心者。謂蘊界處習氣所熏。一切種子阿賴耶識。亦名異熟識。亦名阿陀那識。以能積集諸習氣故。習氣者。謂由現行蘊等令彼種子皆得增益。一切種子識者。謂能生蘊等諸法種子所積集故。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諸法種子故。又諸有情取為我故。異熟識者。先業所生故。阿陀那識者。謂能數數令生相續。持諸根等令不壞故。又言心者。謂能積集一切法習氣故。
云何知有阿賴耶識。若無此識。執受初明瞭種子業身受無心定命終無。皆不應理。釋此伽他。如攝抉擇分說。由八種相。證阿賴耶識決定是有。謂若離阿賴耶識依止執受不可得故。最初生起不可得故。明瞭生起不可得故。種子體性不可得故。業用體性不可得故。身受體性不可得故。處無心定不可得故。命終之識不可得故。云何依止執受不可得耶。由五因故。謂阿賴耶識先行因感眼等。轉識現緣因發。如說根境作意力故諸轉識生。乃至廣說。是名初因。又六識身善惡可得。是第二因。又六識身一類異熟無記性攝必不可得。是第三因。又六識身各別依轉。隨所依止彼識生時。即應彼識執所依止。餘無執受不應道理。設許執受亦不應理。以離識故。是第四因。又所依止應成數數執受過失。所以者何。由彼眼識於一時轉一時不轉。餘識亦爾。是第五因。
云何最初生起不可得耶。謂設有難言。若有阿賴耶識。應一有情二識俱起。應告彼曰。汝於非過妄生過想。容有二識俱時轉故。所以者何。猶如有一俱時欲見乃至欲識。隨有一識。最初生起不應道理。何以故。爾時作意無有差別。根及境界不壞現前。何因緣故識不俱轉。
云何明瞭生起不可得耶。謂若有定執識不俱生。與眼等識俱行一境。明瞭意識應不可得。所以者何。若時隨憶曾所受境。爾時意識不明瞭生。非於現境所生意識。得有如是不明瞭相。是故應信諸識俱轉。或應許彼第六意識無明瞭性。
云何種子體性不可得耶。謂六轉識身各各異故。所以者何。此六轉識從善無間不善性生。不善無間善性復生。從二無間無記性生。下界無間中界生。中界無間妙界生。妙界無間乃至下界生。有漏無間無漏生。無漏無間有漏生世間無間出世生。出世無間世間生。非如是相識為種子體應正道理。又心相續長時間斷經久流轉不息。是故轉識能持種子不應道理。云何業用不可得耶。謂若無諸識同時生。起業用俱轉不應道理。所以者何。略說識業有四種。謂了別外器。了別依止。能了別我。了別境界。如是四種識了別業。一一剎那俱現可得。非於一識一剎那中有如是等差別業用。是故必有諸識俱起。
云何身受體性不可得耶。謂如有一。或如理思。或不如理思。或不思惟。或復推尋。若心在定若不在定。身受生起非一眾多。若無阿賴耶識如是身受應不可得。既現可得。是故定有阿賴耶識。
云何處無心定不可得耶。如世尊說。入無想定及滅盡定。當知爾時識不離身。若無阿賴耶識。爾時識應離身。識若離身便應捨命。非謂處定。
云何命終之識不可得耶。謂臨命終時識漸捨離所依身份。發起冷觸或上或下。非彼意識有時不轉。故知唯有阿賴耶識。能執持身隨於身份。若捨此識冷觸可得身無覺受。意識不然。是故若無阿賴耶識。命終之識必不可得。
意者。謂一切時緣阿賴耶識。思度為性。與四煩惱恆相應。謂我見我愛我慢無明。又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無記位。唯除聖道現前若處滅盡定及在無學地。又復六識以無間滅識為意。當知此中由所緣故。釋義故相應故生起時故。顯了於意。何故聖道現前無染污意耶。由勝義智與我見現行極相違故。出聖道後。從阿賴耶識復更現起。以有學位未永斷故。又滅盡定望無想定。極寂靜故。此染污意不得現行。無間滅意者。由隨覺故。無間覺義是意義。當知此中隨顯相說。
識者。謂六識身眼識乃至意識眼識者。謂依眼緣色了別為性。耳識者。謂依耳緣聲了別為性。鼻識者。謂依鼻緣香了別為性。舌識者。謂依舌緣味了別為性。身識者。謂依身緣觸了別為性。意識者。謂依意緣法了別為性。當知此中由所依故。所緣故自性故。建立於識。云何建立界。謂色蘊即十界眼等五根界。色等五境界及法界一分。受想行蘊即法界一分。識蘊即七識界。謂眼等六識界及意界。何故建立界處無別相耶。建立蘊中已說眼等各別相故。是故從諸蘊中出界建立。從諸界中出處建立。
何等界法蘊不攝耶。法界中無為法蘊所不攝。此無為法。復有八種。謂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虛空非擇滅擇滅。不動及想受滅。
如是建立八無為中。當知所依差別故。分析真如假立三種。不由自性故。善法真如者。謂無我性空性。無相實際。勝義法界。何故真如說名真如。由彼自性無變異故。謂一切時無我實性無改轉故說無變異。當知此則是無我性。離二我故。何故復說此名空性。一切雜染所不行故。所以者何。由緣此故能令一切諸雜染事悉皆空寂。雖復有時說有雜染。當知但是客塵煩惱之所染污。何等名為客塵染污。謂由未拔所取能取種子故。令依他性心二行相轉。非法性心。以諸法法性自性清淨故。何故復說此名無相。諸相寂靜故。諸相者。謂色受等乃至菩提。諸所戲論。真如性中彼相寂滅。故名無相。何故復說此名實際。無倒所緣故。實者。謂無顛倒。此處究竟故名為實際。過無我性更無所求故。何故復說此名勝義。最勝聖智所行處故。何故復說此名法界。一切聲聞獨覺諸佛妙法所依相故。如善法真如。當知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亦爾。虛空者。謂無色性。容受一切所作業故。無色性者。謂唯違於色。無性相法意識境界。是名虛空。意識境界者。謂法界攝故。唯違色言。為別受等共有真如擇滅非擇滅無常性等。雖兔角等亦是無性。然彼不與諸法相違。以彼唯是畢竟無故。又兔角等非唯違色。由與受等諸法共故。是故唯說與色相違無性相言。為別受等無色之法。何以故。受等自體是有性相非無性相故。
非擇滅者。謂是滅非離系。不永害隨眠故。擇滅者。謂是滅是離系。永害隨眠故。
不動者謂已離遍淨欲。未離上欲。苦樂滅無為。
想受滅者。謂已離無所有處欲。止息想作意為先故。諸不恆行心心法。及恆行一分心心法滅。無為。
當知。此中有二種應斷法。謂諸煩惱及此所依受。受有二種。謂變異及不變異。如其次第苦樂非苦樂當知煩惱斷故。建立擇滅二受斷故。如其次第建立不動及受想滅。煩惱斷者。謂除此品麁重所得轉依。受斷者。謂除此能治定障所得轉依。是故得第二靜慮時。雖證苦滅而不建立無為。以變異受未盡斷故。又若五種色若受想行蘊。及此所說八無為法。如是十六總名法界。
云何建立處。謂十色界即十色處。七識界即意處。法界即法處。
由此道理諸蘊界處三法所攝。謂色蘊法界及與意處。由色蘊攝十色界。法界即攝法界。意處攝七識界。是故三法攝一切法。
如是建立蘊界處已。今乘此義應更分別。問眼耳與鼻各有二種。云何不立二十一界。答彼雖有二然界不別。所以者何。其相相似俱眼相故。所作相似俱於眼境。眼識一所作故。如是耳鼻隨理應知。為身端嚴各生二種。何以故。如是分佈一界二所身得端嚴。不由餘故。問為常依一一眼故眼識得生。為亦依二耶。答亦得依二。明瞭取故。所以者何。若俱開二眼取色明瞭非如開一譬如一室俱然二燈。同發一光照極明瞭。如是一光依二燈轉當知此中道理亦爾。問於一一根門種種境界俱現在前。於此多境為有多識次第而起。為俱起耶。答唯有一識種種行相俱時而起。若諸段食與舌根合。當知身舌二識恆俱時起。又聲間斷故。不從異處展轉生起相續往趣餘方。然譬於燈置在自處。能於一時隨其勢力遍發光明。聲頓遍發理亦如是。問何故於近障聲聞不明瞭。答聲有對故。於障細隙微少而生故不明瞭。問於六識中幾有分別。答唯一意識由三分別故有分別。三分別者。謂自性分別。隨念分別。計度分別。自性分別者。謂於現在所受諸行自相行分別。隨念分別者。謂於昔曾所受諸行追念行分別。計度分別者。謂於去來今不現見事思搆行分別。復有七種分別。謂於所緣任運分別。有相分別。無相分別。尋求分別。伺察分別。染污分別。不染污分別。初分別者。謂五識身如所緣相無異分別。於自境界任運轉故。有相分別者。謂自性隨念二種分別。取過現境種種相故。無相分別者。謂希求未來境行分別。所餘分別皆用計度分別以為自性。所以者何。以思度故。或時尋求。或時伺察。或時染污。或不染污。種種分別。問若了別色等故名為識。何故但名眼等識。不名色等識耶。答以依眼等五種解釋道理成就。非於色等。何以故。眼中之識故名眼識。依眼處所識得生故。又由有眼識得有故。所以者何。若有眼根眼識定生。不盲瞑者乃至闇中亦能見故。不由有色眼識定生。以盲瞑者不能見故。又眼所發識故名眼識。由眼變異識亦變異。色雖無變識有變故。如迦末羅病損壞眼根。於青等色皆見為黃。又屬眼之識故名眼識。由識種子隨逐於眼而得生故。又助眼之識故名眼識。作彼損益故。所以者何。由根合識有所領受令根損益。非境界故。又如眼之識故名眼識。俱有情數之所攝故。色則不爾。不決定故。眼識既然餘識亦爾。問為眼見色。為識等耶。答非眼見色亦非識等。以一切法無作用故。由有和合假立為見。又由六相。眼於見色中最勝非識等。是故說眼能見諸色何等為六。一由生因。眼能生彼故。二由依處。見依眼故。三由無動轉。眼常一類故。四由自在轉。不待緣合念念生故。五由端嚴。轉由此莊嚴所依身故。六由聖教。如經中說。眼能見色故。如是所說六種相貌。於識等中皆不可得。識動轉者。當知多種差別生起。何故無為立在界處不在蘊耶。無蘊義故。所以者何。色等諸法有去來等種種差別總略積聚說名為蘊。聚積義是蘊義常住之法無有此義。是故無為非蘊所攝。何故即如是法以蘊界處門差別說耶。欲令所化有情於廣略門生善巧故。所以者何。於蘊門中略說色識。於界處門隨其所應廣說十七。又於蘊門廣說受等。於界處門略說為一法界法處。又蘊門中唯說建立有為法相。界門廣說建立能取所取及取體性處門唯說建立能取所取。由此唯顯取生門故。已辯傍乘義。今當釋本文。
問如經中說眼及眼界。若眼亦眼界耶。設眼界亦眼耶答或有眼非眼界。謂阿羅漢最後眼。或有眼界非眼。謂處卵[穀-禾+卵]羯邏藍時。頞部陀時。閉尸時。在母腹中若不得眼。設得已失。若生無色。異生所有眼因或有眼亦眼界謂於餘位。或有無眼無眼界。謂已入無餘涅槃界。及諸聖者生無色界。如眼與眼界。如是耳鼻舌身與耳等界。隨其所應盡當知。阿羅漢最後眼者。謂入涅槃時最後剎那。爾時眼非眼界。非餘眼因故。無色界異生有眼因者。謂從彼退墮當生有色界。以阿賴耶識持眼種子定當生眼故。生彼眾聖不退還故。無有眼界。有身界無身者。謂唯生無色界異生。彼唯有身因故。非處卵[穀-禾+卵]等。彼必有身故。若身壞滅壽命亦無。問若有意亦意界耶。設有意界亦意耶。答或有意非意界。謂阿羅漢最後意。或有意界非意。謂處滅定者所有意因。或有意亦意界。謂於所餘位。或有無意無意界。謂已入無。餘涅槃界。唯有意界非意。中所以不取入無想定者。以彼有染污意故。問若生長彼地即。用彼地眼還見彼地色耶。答或有即用彼地眼還見彼地色。或復餘地。謂生長欲界用欲行眼還見欲行色。或用色行眼見色行色。或用上地眼見下地色。如以眼對色。如是以耳對聲。如生長欲界。如是生長色界。生者。謂初受生時。長者。謂後增長。若生長欲界即以欲行鼻舌身。還嗅嘗覺欲行香味觸。若生長色界即以色行身。還覺自地觸。彼界自性定無香味。離段食貪故。由此道理亦無鼻舌兩識若生長欲界即以欲行意了三界法及無漏法。如生長欲界。如是生長色界。若生長無色界。以無色行意了無色行自地法及無漏法。若以無漏意了三界法及無漏法。無色行意了無色行自地法及無漏法者。謂依聖弟子說。若外異生唯了自地法若住此法者。或有由先聞熏習力。亦緣上地為起彼故。
問何故諸蘊如是次第。答由識住故。謂四識住及識。又前為後依故。如其色相而領受故。如所領受而了知故。如所了知而思作故。如所思作隨彼彼處而了別故。如其色相而領受者。謂由隨順樂受等根境二力故。樂受等生。如所領受而了知者。謂隨所受取諸相故。如所了知而思作者。謂隨所想造諸業故。如所思作隨彼彼處而了別者。謂隨所作業於諸境界及異趣中識轉變故。又由染污清淨故。謂若依是處而起染淨。若由領受取相造作故。染污清淨。若所染污及所清淨。由此理故說蘊次第。若依是處起染淨者。謂依有根身。若由領受者。謂由有染無染等受。如其次第染污清淨。若由取相造作者。謂由如理不如理轉故。如其次第染污清淨。若所染污及所清淨者。謂心有麁重無麁重生故。
何故諸界如是次第。由隨世事差別轉故。云何世事差別而轉。謂諸世間最初相見。既相見已更相問訊。既問訊已即受沐浴塗香花鬘。次受種種上妙飲食。次受種種臥具侍女。然後意界處處分別。以內界次第故建立外界。隨此次第建立識界。如界次第處亦如是。問蘊義云何。答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彼一切略說一色蘊。積聚義故。如財貨蘊。如是乃至識蘊當知依止十一種。愛所依處故。於色等法建立過去等差別。十一種愛者。謂顧戀愛。希望愛。執著愛。內我愛。境界愛。欲愛定愛。惡行苦愛。妙行樂愛。遠愛。近愛。由如是愛所緣境故。如其次第立過去等種種差別。又有差別。謂已生未生差別故能取所取差別故。外門內門差別故。染不染差別故。近遠差別故。如其所應於色等諸法建立過去等差別。已生者。謂過去現在。未生者。謂未來。外門者。謂不定地內門者。謂諸定地。餘句易了不複分別。又苦相廣大故名為蘊。如大材蘊。依止色等發起生等廣大苦故。如經言。如是純大眾苦蘊集。又荷雜染擔故名為蘊如肩荷擔。荷雜染擔者。謂煩惱等諸雜染法依色等故。譬如世間身之一分能荷於擔。即此一分名肩名蘊。色等亦爾。能荷雜染擔故。名之為蘊。
問界義云何。答一切法種子義。謂依阿賴耶識中諸法種子說名為界。界是因義故。又能持自相義是界義。又能持因果性義是界義。能持因果性者。謂於十八界中根境諸界及六識界。如其次第又攝持一切。法差別義是界義。攝持一切法差別者。謂諸經說地等諸界及所餘界。隨其所應皆十八界攝。
問處義云何。答識生長門義是處義。當知種子義。攝一切法差別義。亦是處義。
復次如佛所說。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化。問以何義故色如聚沫。乃至識如幻化。答以無我故。離淨故。少味故。不堅實故。謂非有遠離虛妄不堅實義。是經所說諸句義。又為對治我淨樂常四顛倒故。如其次第說無我等諸句差別。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二
上篇: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下篇:六門教授習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