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瑜伽師地論釋

最勝子等諸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

最勝子等諸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五識相應地之一。

 敬禮天人大覺尊  福德智慧皆圓滿
 無上文義真妙法  正知受學聖賢眾
 稽首無勝大慈氏  普為利樂諸有情
 廣採眾經真要義  略說五分瑜伽者
 歸命法流妙定力  發起無著功德名
 能於聖者無勝海  引出最極法甘露
 飡受美音自滿足  復為饒益諸世間
 等注無窮字花雨  榮潤牟尼如意樹
 此論殊勝若蓮花  猶妙寶藏如大海
 具顯諸乘廣大義  善釋其文無有遺
 於此瑜伽大論中  我今隨力釋少分
 為令正法常無盡  利益安樂諸含識

今說此論。所為云何。謂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如來無上法教久住世故。二為平等利益安樂諸有情故。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如來甘露聖教已隱沒者。憶念採集重開顯故。未隱沒者。問答抉擇倍興盛故。二為一切有情界中有種姓者。各依自乘修出世善。得三乘果。出生死故。無種姓者。依人天乘。修世間善。得人天果。脫惡趣故。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者或有於多說空不了義經。如言計著撥無。一切憎背有教。為令隨悟諸法有相。解經密意捨無見故。二者復有於多說有不了義經。如言計著執有。一切厭怖空教。為令隨悟諸法無相。解經密意捨有見故。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成就菩薩種姓補特伽羅。唯依大教。遍於諸乘文義行果。生巧便智。斷一切障。修一切善。證佛菩提。窮未來際。自他利樂無休廢故。二為成就二乘種姓。及無種性補特伽羅。亦依大教。各於自乘文義行果。生巧便智。斷煩惱障。伏諸蓋纏。修自分善。得自乘果。出離三界諸惡趣故。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者或有宿習。無知猶豫顛倒。執著外道小乘邪教。故於大乘不能信解。為善分別大乘法相。令其信解了達。決定離顛倒故。二者復有聞諸契經種種意趣甚深難解。其心迷亂誹毀不信。為善開示令生信解饒益彼故。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採集眾經廣要法義。略分別故。二為攝益樂廣言論勤說法者。於一一法。開示無邊差別義故。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開顯諸法實相。問答抉擇立正論故。二為滅除一切妄執。問答抉擇破邪論故。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顯了遍計所執情有理無。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理有情無。令捨增益損減執故。二為顯了世間道理。證得勝義法門差別。令修二諦無倒解故。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開闡隨轉真實二種理門。令知二藏三藏法教不相違故。二為開闡因緣唯識無相真如四種理門。令修觀行有差別故。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示現境界差別。令知諸法自性相狀位差別故。二為示現修行差別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別故。如是等類所為諸緣。處處經論種種異說。當知皆是此論所為。

今說此論所因云何。謂諸有情無始時來。於一切法處中實相。無知疑惑顛倒僻執。起諸煩惱。發有漏業。輪迴五趣。受三大苦。如來出世。隨其所宜。方便為說種種妙法處中實相。令諸有情知一切法。如是如是空故非有。如是如是有故非空。了達諸法非空非有。遠離疑惑顛倒僻執。隨其種姓。起處中行。漸次修滿。隨其所應。永滅諸障。得三菩提。證寂滅樂。佛涅槃後。魔事紛起。部執競興。多著有見。龍勐菩薩證極喜地。採集大乘無相空教。造中論等。究暢真要。除彼有見。聖提婆等諸大論師。造百論等。弘闡大義。由是眾生。復著空見。無著菩薩位登初地。證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請說此論。理無不窮。事無不盡。文無不釋。義無不詮。疑無不遣。執無不破。行無不修。果無不證。正為菩薩。令於諸乘境行果等。皆得善巧。勤修大行。證大菩提。廣為有情。常無倒說。兼為餘乘。令依自法。修自分行。得自果證。如是略說此論所因。

今說瑜伽師地論者。名義云何。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皆名瑜伽。一切並有方便善巧相應義故。境瑜伽者。謂一切境。無顛倒性。不相違性。能隨順性。趣究竟性。與正理教。行果相應故。名瑜伽。此境瑜伽。雖通一切。然諸經論。就相隨機。種種異說。或說諸法四種道理。名為瑜伽。觀待作用。法爾證成。總攝一切正道理故。或說二十四不相應行中。一名瑜伽。因果相稱無乖違故。此二並如抉擇分等處處廣說。或說雜染清淨無性。名為瑜伽。除違契順最為勝故。如大梵問契經等說。諸瑜伽師。觀無少法可令其生及可令滅。亦無少法欲令證得及欲現觀。謂於一切雜染無性瑜伽中行。觀無少法可令其生及可令滅。及於一切清淨無性瑜伽中行。觀無少法欲令證得及欲現觀。或說究竟清淨真如名為瑜伽。理中最極一切功德共相應故。如入楞伽契經中說。若觀真義。除去分別。遠離瑕穢。無有能取。亦無所取。無解無縛。爾時在定。當見瑜伽不應疑慮大義經中。說從一法增至百法。皆名瑜伽。法門雖別義無違故。廣義經中。說蘊界處緣起諦等。皆名瑜伽。攝一切境順機宜故。於如是等諸經論中。說一切境。皆名瑜伽。總具四性順四法故。行瑜伽者。謂一切行。更相順故。稱正理故。順正教故。趣正果故。說名瑜伽。此行瑜伽。雖通諸行。然諸經論。就相隨機。種種異說。如辯瑜伽師地經中。正修諸行。說名瑜伽。總攝一切相應行故。月燈經中。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說名瑜伽。此於一切順果行中。最為勝故。於大分別六處經中。辨奢摩他毘缽舍那平等運道。說名瑜伽。如是止觀眾行主故。海慧經中修三摩地。說名瑜伽。住心發行此最強故。顯揚論等。信欲方便精進四法。說名瑜伽。作意或智說名方便此四通生一切行故。聞所成地。別辨九道。說名瑜伽。會理除惑。位別勝故。謂世出世。加行無間解脫勝進軟中上道。修所成地。總辨修習諸對治道。說名瑜伽。為樂略者。總說修故。有處說緣諸地所攝無顛倒智。名為瑜伽。緣諸地法無顛倒智行中勝故。有處復說方便善巧或唯方便。名為瑜伽。作意與智發行勝故。或就最初發悟勝故。功德實性契經中。說諸緣起觀。名為瑜伽。緣起觀智於出生死最為要故。正行經中。說正見等八支聖道。名為瑜伽。趣涅槃城此為勝故。毘奈耶經。說修戒等。名曰瑜伽。戒定慧學因中勝故。大義經中。說修一切世出世行分位差別。皆名瑜伽。正行階位相符順故。如是皆說共聲聞行。名為瑜伽。通證三乘行中勝故。慧到彼岸契經中。說觀空作意。名為瑜伽發起大行。此最勝故。如彼經言菩薩所有大瑜伽者。謂空作意。菩薩由此空作意故。不墮聲聞及獨覺地。乃至能淨諸佛土等。即彼經中。復說般若波羅蜜多。名勝瑜伽。導大乘行。此殊勝故。如彼經言菩薩所有諸瑜伽中。慧度瑜伽。最上最勝。廣說乃至。是無等等。何以故。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是為無上。瑜伽法故。餘處說此慧度所攝。無分別定。名為瑜伽。能發一切勝功德故。餘處復說菩薩所有殊勝慧悲平等雙轉。名為瑜伽。能證無住大涅槃故。如是等說。諸不共行。名為瑜伽。能證無上佛菩提故。於如是等諸經論中。說一切行。皆名瑜伽。具上所說四種義故。果瑜伽者。謂一切果。更相順故。合正理故。順正教故。稱正因故。說名瑜伽。此果瑜伽。雖通諸果。然諸經論。就相隨機。種種異說。分別義經。說力無畏不共佛法。名曰瑜伽。能伏諸魔。制諸異論。勝餘乘故。殊勝經中。說佛所證無住涅槃。名為瑜伽。盡未來際。無所住故。大義經中。說如來地無分別智。及以大悲。名為瑜伽。自利利他。常無盡故。辨說瑜伽師地經中。佛地功德。皆名瑜伽。窮於法界無斷盡故。分別三乘功德經中。三乘果德。名為瑜伽。皆與正理等相應故。讚佛論說三身三德皆是瑜伽。一切果德不相離故。集義論說。果位所攝。有為無為諸功德聚。皆是瑜伽。等至究竟和合位故。於如是等諸經論中。一切果德。皆名瑜伽。具上義故。如是聖教。亦名瑜伽。稱正理故。順正行故。引正果故。有義正取三乘觀行。說名瑜伽。數數進修。合理順行。得勝果故。境果聖教。瑜伽境故。瑜伽果故。論瑜伽故。亦名瑜伽。如是此論瑜伽兩字尚遍擾動。聖言大海。何況具說。瑜伽師地。恐難受持。故且略說。三乘行者。由聞思等。次第習行如是瑜伽。隨分滿足。展轉調化諸有情故。名瑜伽師。或諸如來。證瑜伽滿。隨其所應。持此瑜伽。調化一切聖弟子等。令其次第修正行故。名瑜伽師。地謂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攝義。是瑜伽師。所行境界故名為地。如龍馬地。唯此中行。不出外故。或瑜伽師。依此處所。增長白法。故名為地。如稼穡地。或瑜伽師地所攝智。依此現行。依此增長。故名為地。如珍寶地。或瑜伽師。行在此中。受用白法。故名為地。如牛王地。或諸如來名瑜伽師。平等智等行在一切無戲論界無住涅槃瑜伽中故。是彼所攝。故名為地。或十七地。攝屬一切瑜伽師故。如國王地。是故說名瑜伽師地。問答抉擇諸法性相。故名為論。欲令證得瑜伽師地。而說此論。故以為名。如對法論。或復此論。無倒辯說瑜伽師地。故以為稱。如十地經。或復此論。依止此地。故以為號。如水陸花。由是論名瑜伽師地。

今此論體。總有五分。一本地分。略廣分別十七地義。二攝抉擇分。略攝抉擇十七地中深隱要義。三攝釋分。略攝解釋諸經儀則。四攝異門分。略攝經中所有諸法名義差別。五攝事分。略攝三藏眾要事義。此論既有如是五分。何故但名瑜伽師地。就初立名。故無有失。又一切法。無不皆是瑜伽師地。以瑜伽師用一切法為依緣故。此中存略。且說十七。又十七地。具攝一切文義略盡。後之四分。皆為解釋十七地中諸要文義故。亦不離瑜伽師地。由是此論。用十七地。以為宗要。雖復通明諸乘境等。然說論者。問答抉擇諸法性相。意為菩薩。令於一切皆得善巧。修成佛果。利樂無窮。是故此論。屬菩薩藏阿毘達磨。欲令菩薩得勝智故。

論曰。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釋曰。初問云何。瑜伽師地者。總問此論一部宗要。問者。先聞諸經所說瑜伽師地。其義未了。故為此問。謂辨瑜伽師地。經中數說正修瑜伽師地。月燈經中。亦說修習瑜伽師地。如是非一。如前廣說。或作論者。先總受請。論體五分。盡在心中。欲為學徒分別解說。自假興問。為起說因。故問云何瑜伽師地。若不爾者。先無略說。無容欻問此地云何。又發問者。略有五種。一不解故問。二疑惑故問。三試驗故問。四輕觸故問。五為欲利樂有情故問。今是第五。專為利樂諸有情類。造斯論。故謂十七地者。總集所說瑜伽師地。略有十七。若廣安立。地位無邊。一一地中。分位差別。義無邊故。如是一轉。總問總答。

論曰。何等十七。嗢拕南曰。

 五識相應意  有尋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  有心無心地
 聞思修所立  如是具三乘
 有依及無依  是名十七地

釋曰。何緣更問何等十七。雖聞總數。未了別名。故復為問。嗢拕南者。先略頌答。略集地名。施諸學者。名嗢拕南。五識相應者。謂五識身相應地。意謂意地。有尋伺等三者。謂有尋有伺等三地。三摩地俱者。謂三摩地。俱名三摩呬多地。非者。謂非三摩地。俱名非三摩呬多地。此就一相。且別地名非盡理說。如是二名。互寬狹故。三摩地名。通定不定。唯在有心。三摩呬多。通有心位。及無心位。唯局在定。如後廣說。如是具三乘者。謂由如是聞等地故。或由如是上諸地故。得具三乘。及有餘依。無餘依地。一一別名。如後廣釋。

論曰。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餘依地。十七者無餘依地。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

釋曰。次廣列名。重答前問。言五識身相應地者。謂眼等根。是眼等識。不共所依。眼等不為餘識依故。又是親依。眼等利鈍。識明昧故。又同時依。必俱有故。非如意等。由是五識用眼等根。標別其名。猶如麥芽。如鼓聲等。故名五識。由所依根有形礙故。又必不離所依身。故猶如身受。故名為身。又復身者。依義體義如六識身六思身等依五識身。建立此地。故名相應。如律中說。王相應論。賊相應論。謂依王賊而興言論。此亦如是。雖此地中分別多法。五識為主。是故偏說。又五識身相應心品。總名相應。於此地中。雖明多法。以心心所勝故別說。又相應者。是攝屬義。謂此地中。說五識身所攝屬法。即是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故名相應。地如前說。自後諸地識身相應。隨其所應。亦有通者。略故不說。

言意地者。六七八識。同依意根。略去識身相應三語。故但言意。又實義門。雖有八識。然隨機門。但有六識。六七八識。同第六攝。就所依名。故但言意。所依非色。或離於身。猶如心受。故不言身。相應准前。故略不說。又六七八。雖皆同有心意識義。心法意處識蘊攝故。然意義等。故但言意。皆是思量意根攝故。第八持種。心義偏強。第六普遍了別境界。識義偏強。是故不說心地識地。身及相應。略故不說。地義如前。

何緣五識合立一地。說在最初。餘識立一。說在第二。五識同無當說分別所緣等業。所說事少故合立一。說在最初。意地翻此。故別立一。說在第二。又以五識同依色根。同緣色境。故合立一。餘依無色所緣不定。故別立一。自性依緣麁細次第。故說先後。又以五識同現量攝。故合立一。說在最初。餘識不定。或現或比。或非量攝。故別立一。說在第二。如是二地。自性依緣。助伴作業。合為體故。攝一切法。應知此中。以一切法不離識故。依識起故。識為體故。識最勝故。先依八識。建立二地。如是八識。自性依緣。助伴業等。後當廣說。

有尋有伺等三地者。尋謂尋求。伺謂伺察。或思或慧。於境推求。麁位名尋。即此二種。於境審察。細位名伺。非一剎那二法相應。一類麁細前後異故。今依此二。建立三地有義。此三就二前後相應建立。謂欲界地。及初靜慮。麁心心所。前後相續。可有尋伺共相應故。名有尋有伺地。靜慮中間。麁心心所。前後相續。定無有尋。唯可與伺共相應故。名無尋唯伺地。第二靜慮。已上諸地。諸心心所。前後相續。決定不與尋伺相應。名無尋無伺地。若欲界地。及初靜慮。靜慮中間。細心心所。不與尋伺共相應者。及一切色不相應行。諸無為法不與尋伺共相應故。亦皆說名無尋無伺地。故後論言。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一向是有心地。無心睡眠。無心悶絕。無想定。無想生。滅盡定。及無餘依涅槃界。名無心地有義。此三就二離欲分位建立。謂欲界地及初靜慮。諸法假者。於尋及伺。並未離欲。名有尋有伺地。靜慮中間。諸法假者。尋已離欲。伺未離欲。名無尋唯伺地。第二靜慮。已上諸地。諸法假者。於尋及伺。並已離欲。名無尋無伺地。若在下地。並已離欲。亦得說名無尋無伺。故後論言。此中由離尋伺欲故。說名無尋無伺地。不由不現行故。所以者何。未離欲界欲者。由教導作意差別故。於一時間。亦有無尋無伺意現行。已離尋伺欲者。亦有尋伺現行。如出彼定及生彼地。如實義者。此三但就界地建立。謂欲界地及初靜慮。有漏無漏諸法。於中尋伺俱可得故。名第一地。靜慮中間有漏無漏諸法。於中無尋唯有伺故。名第二地。第二靜慮。已上諸地。有漏無漏諸法。於中尋伺俱無有故。名第三地。故後論言。此中欲界及初靜慮。若定若生。名有尋有伺地。靜慮中間若定若生。名無尋唯伺地。第二靜慮已上。色界無色界。全名無尋無伺地。無漏有為初靜慮定。亦名有尋有伺地。依尋伺處。法緣真如為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別現行故。餘如前說。若就相應。及就離欲。建立三地。攝法不盡。亦大雜亂。雖言有尋有伺等地。唯是有心。此就一門。麁辨地相。於此門中。唯說第二靜慮。已上無尋無伺地中。無想定。無想生滅盡定。名無心地。餘一切位。名有心地。後有四門。復異建立。如後當說。雖言此中由離尋伺欲故。說名無尋無伺地。然唯說彼第二靜慮已上諸地。必定已離尋伺地欲。不言已離尋伺欲者。下地諸法。亦得說名無尋無伺。若如是者。未離下地尋伺欲者。上地諸法。亦應說名有尋伺等。如是建立。成大雜亂。是故此三。唯就界地上下建立。

所言三摩呬多地者。謂勝定地。離沉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發故。名等引地有義。此名唯攝一切有心諸定。皆能平等引功德故。不通無心。以前頌中言三摩地俱故。三摩地者。是別境中。心數法故。二無心定。不能等引諸功德故。非等引地。若爾何故。等引地說。此等引地。略有四種。謂靜慮。解脫。等持。等至。言靜慮者。謂四靜慮。言解脫者。謂八解脫。言等持者。謂空等持。無願等持。無相等持。言等至者。謂五現見等至。八勝處等至。十遍處等至。四無色等至。無想等至。滅盡等至。此無有失。二無心定。是等引果。故與其名。實非等引有義。此名通有心位。及無心位。所有定體。若有心定。平等能引諸功德故。亦引平等根大等故。及離沉掉。戒無悔等。平等方便。所引發故。名為等引。若無心定。雖不能引殊勝功德。而引平等根大等故。是平等定所引發故。亦名等引。若爾何故。前頌中言三摩地俱。此無有失。頌中文略且言彼俱。其實等引非俱。亦是後說等引通無心故。如實義者。等引地名有通有局。有心無心。兩位俱攝。故名為通。後說無想滅盡定。亦是等引地體故。唯在有漏無漏勝定。非欲界等一切散心。故名為局。以後說言唯靜慮等。名等引地。非於欲界。心一境性。由此等引。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欲界不爾。准此上界。若在散心。亦非等引。同欲界故。由此相對。得作四句。或等持俱。非等引地。謂欲界等。散心位中。三摩地俱。心心所等。或等引地。非等持俱。謂定位中。三摩地體。及無想定。滅盡定位。所有諸法。或等持俱。亦等引地。謂諸靜慮。及諸無色有心定位。心心所等。除三摩地。或有俱非。謂除上位所有諸法。又三摩地。三摩缽底。三摩呬多。名有寬狹。三摩地名目心數中等持。一法通攝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通定散位。然諸經論。就勝但說空無願等。名三摩地。三摩缽底。通目一切有心無心。諸定位中。所有定體。諸經論中。就勝唯說五現見等相應諸定。名為等至。等引地名。通目一切有心無心。定位功德。故此地中。通攝一切定位功德。由是總故。偏目地名言非三摩呬哆地者。翻上易了。無煩廣釋。如是二地。總攝一切定非定位所有諸法。

所言有心無心地者。略就五門。建立差別。一就地總說門。謂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無尋無伺地中除無想定。並無想生。及滅盡定。所餘一向是有心地。若無想定。並無想生。及滅盡定。是無心地。於此門中。無心睡眠。無心悶絕。亦名有心。有七八故。唯無想定等。心不相應。行與心相違。名無心地。二心亂不亂門。謂四倒等。所倒亂心。名無心地。失本性故。三心生不生門。謂若緣具。此心得生。名有心地。若緣不具。彼心不生。名無心地。於此門中。隨此心生。名有心地。彼心不生。名無心地。四分位建立門。謂除六位。名有心地。若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及無餘依涅槃界位。名無心地。五就真實義門。謂唯無餘依涅槃界中。諸心皆滅。名無心地。餘位由無諸轉識故。假名無心。由第八識未滅盡故。名有心地。如是二地。諸門差別。進退不定。

聞所成地者。謂從聞所生解文義。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思所成地者。謂從思所生解法相。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修所成地者。謂從修所生解理事。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聞謂聽聞。即是耳根發生耳識。聞言教故。思謂思慮。即是思數發生智慧。思擇法故。修謂修習。即是勝定。發生智慧。修對治故。從此三種。發生三慧及相應法。等名三地體。三慧廣義。如後分別。如是三地。用三慧品。心心所等。及所得果。以為自性。故後論言。修所成地。亦是有餘無餘依地。

聲聞地者。謂佛聖教。聲為上首。從師友所。聞此教聲。展轉修證。永出世間。小行小果。故名聲聞。如是聲聞種性。發心修行得果。一切總說為聲聞地。

獨覺地者。常樂寂靜。不欲雜居。修加行滿。無師友教。自然獨悟。永出世間。中行中果。故名獨覺。或觀待緣。而悟聖果。亦名緣覺。如是獨覺種性。發心修行得果。一切總說為獨覺地。菩薩地者。希求大覺。悲愍有情。或求菩提。志願堅勐。長時修證。永出世間。大行大果。故名菩薩。如是菩薩種性。發心修行得果。一切總說為菩薩地。三乘大義。後當廣辨。有餘依地者。謂有餘依涅槃地也。依者即是有漏所依。略有八種。一施設依。謂五取蘊。由依此故。施設假者。名種性等。二攝受依。謂七攝事。即自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僕。朋友。眷屬。三住持依。謂四種食。四流轉依。謂四識住十二緣起五障礙依。謂諸天魔。六苦惱依謂諸欲界。七適悅依。謂諸定樂。八後邊依。謂阿羅漢。相續諸蘊。今全取一最後邊依。除六攝事。流轉。障礙。取餘一分。又此地中。有四寂靜。一苦寂靜。謂當來苦。畢竟不生。二惑寂靜。謂諸煩惱。畢竟不生。三業寂靜。謂不造惡。修習諸善。四捨寂靜。謂六恆住於六根門。不喜不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阿羅漢等。住無學地。具四寂靜。有少餘依。是故說名有餘依地。此地即是二乘。無學身中。有漏無漏諸法。總為自性如來。雖無真實身心有漏餘依。而有變化似有漏依。故就化相。亦得說名有餘依地。無餘依地者。謂無餘依涅槃地也。一切有漏餘依皆捨。二乘有為無漏亦捨。如來雖有有為無漏。而無一切有漏餘依故。亦說名無餘依地。於此地中。唯有清淨真如所顯甚深功德。離諸分別。絕諸戲論。不可說為蘊界處等。及人天等。若即若離。若有若無。所有名相。皆是假說有義。此地正用究竟擇滅真如無為為性。兼以如來有為無漏功德為性。如來功德。甚深離相。不可說故。不言亦攝五識地等。理實亦攝有義。如來有為功德。有餘依攝。無為功德。無餘依攝。故後論言。無餘依地。五地一分。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獨覺。及菩薩地。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


上篇:瑜伽師地論(100卷)

下篇:菩薩地持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qi)梵(fn)游化諸國,至廣嚴城,...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成唯識論

成唯識論卷第一 護法等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無相思塵論

無相思塵論 陳那菩薩造 陳西印度三藏法師真諦譯  若...

成唯識論

成唯識論卷第一 護法等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王法正理論

王法正理論 彌勒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佛世...

攝大乘論釋

攝大乘論釋序(十五卷成) 大唐桑門道基撰 攝大乘論者。...

佛說是法非法經

佛說是法非法經(出《中阿含》)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

【註音版】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

學菩薩戒法

佛前自誓受戒。肇於梵網。詳於地持瓔珞等經。今參以諸...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虛空藏菩薩經

虛空藏菩薩經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譯 如是我聞: 一...

淨土警語

淨土警語 菩薩苾芻 行策 截流 勸發真信 念佛三昧。...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劉宋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譯 聞...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佛教詞典】佛護

梵名 Buddhapālita,西藏名 Savs-rgyas bskyavs。印度...

【佛教詞典】無退慧

【無退慧】 p1051 瑜伽八十三卷五頁云:無退慧者:謂卽...

發願度人進佛門但並不如願,是否應放棄

問: 值此末法時期,善知識難遇,眾生不知念佛。弟子...

淨宗二祖-善導大師

1.生平 善導大師(公元613---681年)誕生於隋大業九年...

遠離撓亂道業的魔處,則往生淨土指日可待

《莫到老來方修道》,我們講《西方合論》的第八,淨處...

惟賢法師《信解行證》

佛教講修行的道路,離不開信解行證,什麼是信解行證呢...

誰的人生沒有痛苦呢

有一次,幾隻野兔偶然相遇,它們七嘴八舌地抱怨起自己...

聞此極難信法能生信解,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原文】 又,舍利子!於此雜染堪忍界中,五濁惡時,若...

與其怨天尤人,不如點燃心靈之燈

一位出身貧寒的農家小姑娘,常常暗自羨慕那些生活富裕...

要達到清淨心和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嗎

問: 弟子念佛老是會出現念頭不專一,心不清淨,是很難...

受持八關齋戒,轉現世貧窮

釋迦牟尼佛在羅閱祇竹林精舍弘化時,當時有無數已證得...

喝茶的八戒

喝茶需講究八戒!喝茶能強身健體,對人體是很有好處的,...

絕症富翁的三帖藥

有一個富翁得了絕症,他覺得自己將不久人世,心中很難...

一代高僧玄高法師:願生惡世中度人出苦海

前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馮翊萬年(今陝西西安一帶...

【視頻】《大乘入楞伽經》聆志居士念誦

《大乘入楞伽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大方等大集經》男聲念誦(音頻)

《大方等大集經》男聲念誦(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