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九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抉擇分中諦品第一之四

云何見道若總說。謂世第一法無間。無所得三摩地缽羅若。及彼相應等法。由無分別奢摩他毘缽舍那等為體相故。

又所緣能緣平等平等智為其相。由此通達所取能取無性真如故。

又遣各別有情假法假。遍遣二假所緣法智為相。云何遣各別有情假所緣法智為相。由此智於自相續中不分別我相故。不分別者。是除遣義。云何遣各別法假所緣法智為相。由此智於自相續中不分別色等法相故。云何遍遣二假所緣法智為相。由此智於一切處無有差別不分別我及法相故。

復次若別說見道差別。謂世第一法無間。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類智忍集類智。滅法智忍滅法智。滅類智忍滅類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類智忍道類智。如是十六種。於諸聖諦中法類智忍及法類智。是見道差別相。苦者。謂苦諦。苦法者。謂苦諦增上所起教法。法智者。謂於方便道中觀察諦增上法智。智忍者。謂先觀察增上力故。於各別苦諦中起現證無漏慧。由此慧故永舍見苦所斷一切煩惱。今於此中所說義者。謂於方便道中觀察依止苦諦所起契經等法。如理作意所攝智增上力故。於自相續苦諦中現證彼真如。出世間慧正見體生。由此慧故永舍一切見苦所斷三界所繫二十八隨眠。是故名為苦法智忍。

苦法智者。謂忍無間。由此智故於前所斷煩惱解脫而得作證。所以者何。先由忍故永斷一切見苦所斷煩惱。令所依轉從此無間。由如是智生證得轉依。是名苦法智。

苦類智忍者。謂苦法智無間無漏慧生。於苦法智忍及苦法智各別內證。言後諸聖法皆是此種類。所以者何。由初二種若忍若智。是後一切學與無學聖法種類。從此彼得生故。是故無漏慧生各別內證緣此為境。言後諸聖法皆是此種類。是故名為苦類智忍。

苦類智者。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印可苦類智忍。所以者何。由苦類智忍無間無漏智生。於苦類智忍內證印可。故名苦類智。

如是於餘諦中隨其所應。諸忍諸智盡當知。於此位中由法忍法智覺悟所取。由類忍類智覺悟能取。所以者何。出世間道有二境界。謂真如及正智。法智品道真如為境。類智品道正智為境。由此諸忍智如實了知故。又於此一切忍智位中。說名安住無相觀者。如薄伽梵說第六無相住補特伽羅者。即現住此忍智位中者是也。於此位中一切相皆不可得故。又無相住有六種。謂空無相無願滅定有頂見道。如是十六心剎那說名見道。所以者何。由如是忍智所攝十六心剎那。於曾所未見四聖諦境。各以四剎那見故。名為見道。又心剎那者。謂於所知境智生究竟名一剎那。非唯於本無今有生時名心剎那。何以故。乃至於所知境能知智生所作究竟名一剎那故。如說苦應遍知是一心剎那。如是集應永斷等亦爾。又如上說。見道差別皆假建立非真實爾。何以故。出世位中各別內證絕戲論故。

復次一切道諦由四種相應隨覺了。謂安立故思惟故證受故圓滿故。安立者。謂聲聞等隨自所證已得究竟。為欲令他亦了知故。由後得智以無量種名句文身安立道諦。謂於諸諦中有如是如是忍如是如是智。如是等。思惟者。謂正修習現觀方便。以世間智如所安立思惟數習。證受者。謂如是數習已。自內證受最初見道。正出世間無戲論位。圓滿者。謂此位後圓滿轉依乃至證得究竟。彼既證得究竟位已。復由後得智以名句文身安立道諦。如是四相真實道輪數數展轉。相依而轉無有斷絕。如經言遠塵離垢於諸法中正法眼生者。此依見道說。諸法忍能遠塵。諸法智能離垢。由彼最初於諸諦中妙聖慧眼為自性故。法忍能遠塵者。由諸法忍永斷一切煩惱塵故。法智能離垢者。由諸法智已斷障垢依得生故。又於此忍智兩位如其次第。遍智故永斷故道得清淨。依此而說遠塵離垢。又經言。見法得法極通達法究竟堅法。越度一切希望疑惑。不假他緣。於大師教餘不能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者。此亦依見道說。於所化有情聖諦現觀無間說故。見法者。謂諸法忍。由彼通達真實法故。得法者。謂諸法智。彼於轉依能作證故。極通達法者。謂諸類忍。通達諸聖法。是此二類故。究竟堅法者。謂諸類智。於諸所知已究竟故。越度一切希望者。由諸忍智出世間道。證得長夜所希聖果。於自所證無希慮故。越度一切疑惑者。於此位中於他所證無有猶豫。謂餘亦能證此勝位故。不假他緣者。於所修道中雖無他導引自然善巧故。於大師教餘不能引者。於佛聖教已得證淨。雖轉餘生不為邪道所化引故。於諸法中得無所畏者。於依所證問記法中。如惡欲增上慢者怯劣心永無有故。

云何修道。謂見道上所有世間道出世間道軟道中道上道方便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等。皆名修道。所以者何。諸佛聖弟子已得諦現觀。從此已上為斷餘結方便數習世間道等。是名修道。

世間道者。謂世間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如是靜慮無色。由四種相應廣分別。謂雜染故清白故建立故清淨故。

雜染者。謂四無記根。一愛二見三慢四無明。由此四惑染污其心。於諸染污靜慮定門令色無色界一切有覆無記。煩惱隨煩惱生長不絕。所以者何。由有愛故味上靜慮雜染所染。貪味淨定輕安樂故。由有見故見上靜慮雜染所染。依止靜慮發起計度先際等見故。由有慢故慢上靜慮雜染所染。依證勝定起高慢故。由無明故疑上靜慮雜染所染。求解脫者由未通達真實道理。於勝品所證常生疑惑。為解脫耶不解脫耶。如是煩惱恆染其心。令色無色大小二惑相續流轉。

清白者。謂淨靜慮無色。由性善故說名清白。雖是世間離纏垢故亦名為淨。

建立者。有四種建立。謂支分建立。等至建立。品類建立。名想建立。於諸靜慮具四建立。諸無色中唯有。三種除支分。

支分建立者。謂初靜慮有五支。何等為五。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第二靜慮有四支。何等為四。一內等淨二喜三樂四心一境性。第三靜慮有五支。何等為五。一舍二念三正智四樂五心一境性。第四靜慮有四支。何等為四。一舍清淨二念清淨三不苦不樂受四心一境性。問法有無量。何故唯立尋等為支。答對治支故。利益支故。彼二所依自性支故。由此三種支分滿足不待餘故。初靜慮中尋伺二種是對治支。能斷欲界欲恚害等尋伺故。喜樂二種是利益支。由尋伺支治所治已得離生喜樂故。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依止定力尋等轉故。第二靜慮中內等淨是對治支。由此能治尋伺故。喜樂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義如前說。第三靜慮中舍念正知是對治支。由此三能治喜故。樂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義如前說。第四靜慮中舍清淨念清淨是對治支。由此二能治樂故。不苦不樂受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諸無色中不立支分。以奢摩他一味性故。

云何等至建立者。謂由七種作意證入初靜慮。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何等名為七種作意。謂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方便究竟作意。方便究竟。果作意。此廣分別如聲聞地後瑜伽處。云何證入初靜慮時由七作意。謂由定地作意見欲界中過患等故。了達麁相。初靜慮中此相無故名為靜相。是名了相作意。如是作意猶為聞思之所間雜。從此已上超越聞思。一向修相緣麁靜相以為境界。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數數思惟如所尋思麁靜性相。是名勝解作意。由修習此故。最初斷道生彼俱行作意。名遠離作意。由此能斷上品煩惱故。及能遠離彼品麁重故。此觀行者復欣樂上斷見上斷功德。已觸少分遠離喜樂。為欲除去惛沉睡眠。時時修習淨妙作意以悅其心。是名攝樂作意。如是正修行者方便善品所資持故。令欲界系煩惱纏垢不復現行。因此為欲審察煩惱斷與未斷。復更作意觀察彼生隨順淨相。是名觀察作意。如是行者數數觀察進修對治。為令欲界一切煩惱於暫時間得離系故。此對治道相應作意。是初靜慮最後方便故。名方便究竟作意。從此無間證得根本最初靜慮俱行作意。是名方便究竟果作意。又由了相作意發希願心。為正了知所應斷所應得。為斷故為得故。由勝解作意為所求義發正方便。由遠離作意舍上品惑。由攝樂作意舍中品惑。由觀察作意安心於所證遠離增上慢。由方便究竟。作意舍下品惑由方便究竟果作意領彼所修作意修果。如為證入初靜慮定修七作意。如是乃至為證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如應當知又麁相者。謂於一切下地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如是麁相略有二種。一住於重苦。不寂靜住故。二命行微少。壽命短促故。靜相者。謂於一切上地從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與麁相相違故。

品類建立者。於初靜慮定具三品熏修。謂軟中上。如初靜慮餘靜慮及無色三品熏修亦爾。由軟中上品熏修初靜慮故。於初靜慮中還生三異熟。如初靜慮於餘靜慮中若熏修若生果各三品亦爾。諸靜慮中三品熏修生三果者。謂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如是等廣說如前。於無色界中無別處所故。不立生果差別。所以者何於無色界無有安堵宮殿等處故。不建立生果差別。然由三品熏修無色定故。彼異熟生時有高有下有劣有勝。彼異熟生時有高有下者。由壽命等有差別故。有劣勝者。染污不染污多分少分有差別故。

名想。建立者謂於四靜慮中三摩地差別無量名字不可算數不可思議。何以故。於初靜慮所攝定中諸佛世尊及得究竟大威德菩薩摩訶薩所入三摩地。彼三摩地一切聲聞及獨覺等尚不了其名。豈能知數。況復證入如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說。三摩地其數過百。如是於餘大乘經中說。三摩地其數無量。如於初靜慮所攝定。於餘靜慮無色所攝定亦爾。如是所說皆依靜慮波羅蜜多。

清淨者。謂初靜慮中邊際定。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邊際定。是名清淨靜慮無色邊際定者。為欲引發勝品功德得自在等。修堪任定到究竟處故。

出世間道者。謂於修道中法智類智品所攝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如是八智相於見道中已廣說。及彼相應三摩地等。或未至定所攝。或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所攝。非想非非想處唯是世間。不明瞭想恆現行故。由不明瞭想恆現在前。非極明瞭現行聖道之所依止。是故一向世間所攝。由此道理彼想羸劣不能勐利。取所緣相故名無相。復云何知非想非非想處無有聖道。由世尊說。乃至有想三摩缽底。方能如實照了。通達滅盡三摩缽底。是出世間。由聖道後所證得故。要於人趣方能引發。言引發者是初起義。或於人趣或於色界能現在前。先已生起後重現前故。或於人趣者謂即於此生。或於色界者。謂後生彼。云何聖弟子已得無色定已離色界。欲復生色界耶。不必永離色界。欲方入無色定。是故此中應作四句。若已離色界欲者。一切皆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耶。設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者。一切已離色界欲耶。答此初句者。謂依未至定已離色界欲。而不能得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第二句者。謂諸聖者已得第四靜慮。不求生無色界而起厭背。第四靜慮行恆現在前。舍斷結道依勝進道。漸次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第三句者。謂即此行者勤求離欲依斷結道。漸次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第四句者。謂除上爾所相。問無色界中何故滅定不起現前。答生無色界此滅盡定多分不起現前。由住寂靜解脫異熟者於此滅定多不發起勤方便故。所以者何。諸聖弟子為欲安住寂靜住故。於人趣等引此滅定令現在前。若已生無色界者。不由功用自然安住第一寂靜解脫異熟住不復發起方便功用求此滅定令現在前。

軟道者。謂軟軟軟中軟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繫地地中上上上中上下三品煩惱。中道者。謂中軟中中中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繫地地中中上中中中軟三品煩惱。

上道者。謂上軟上中上上三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繫地地中軟上軟中軟軟三品煩惱。

如是軟中上品道。復各別分為軟等三建立九品。為顯修道所斷煩惱漸次斷故。復何因緣軟軟品道。能斷上上品煩惱。由此煩惱於極勐利毀滅慚愧無羞恥者身中。麁重現行易可覺了易可分別。是故此上品煩惱猶如麁垢。微少對治即能除遣。若下下品煩惱在與上相違者身中。微隱現行難可覺了難可分別。如微隱垢大力對治方能除遣。由此道理當知所餘能治所治相翻建立亦爾。

方便道者。謂由此道能舍煩惱所以者何。由正修如是道時。能漸舍離各別上品等煩惱所生品類麁重。一分漸得轉依。是名修道中方便道。

無間道者謂由此道無間。永斷煩惱令無所餘。所以者何。由此道無間。能永除遣此品煩惱所生品類麁重令無有餘。又轉麁重依得無麁重。是名修道中無間道。

解脫道者。謂由此道證斷煩惱所得解脫所以者何。由此道能證煩惱永斷所得轉依故。勝進道者。謂為斷餘品煩惱所有方便無間解脫道。是名勝進道。所以者何。為斷此品後餘煩惱所有方便無間解脫道。望此品是勝進故名勝進道。又復棄舍斷煩惱方便。或勤方便思惟諸法。或勤方便安住諸法。或進修餘三摩缽底諸所有道。名勝進道。又復者為顯餘義。舍斷煩惱諸方便道。但正思惟契經等法。或復於先所思所證法中安住觀察。或復進入餘勝品定。諸如是等名勝進道。又為引發勝品功德。或復安住諸所有道。名勝進道。所以者何。若為引發神通無量等諸勝品功德。或彼生已現前安住。如是等道名勝進道。如是已廣說修道相差別。今乘義勢更辯諸道修之差別。

修云何。略說有四種。謂得修習修除去修對治修。得修者。謂未生善法修習令生。習修者。謂已生善法修令堅住不忘倍復增廣。除去修者。謂已生惡不善法修令永斷。對治修者。謂未生惡不善法修令不生。如是四種修差別相。隨其所應依四正斷說。為得故修名為得修。由此修力得所未得諸善法故。習即是修名為習修。由此修力數習已得諸善法故。為除故修名除去修。由此修力除去現行位諸不善法故。修習對治名對治修。對治未來諸不善法令成不生法故又道生時能安立自習氣。是名得修。從此種類展轉增盛相續生故。又即此道現前修習。是名習修。由即此道現前行故。又即此道現在前時能舍自障。是名除去修。由此能滅自所對治麁重障故。又即此道既舍自障。又令彼未來住不生法中。是名對治修。由已得轉依於未來世安置彼障令住不生法故。又由具四種對治故。名對治修。謂厭壞對治。斷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厭壞對治者。於有漏諸行見多過患。謂以如病如癰等行厭壞五取蘊故。斷對治者。謂方便及無間道。由彼能斷諸煩惱故。持對治者。謂解脫道。由彼任持斷得故遠分對治者。謂此後諸道。由彼令先所斷煩惱轉遠離故。如是四種對治差別。是前對治修差別義。

復次道差別有十一種。謂觀察事道。勤功用道。修治定道。現觀方便道。親近現觀道。現觀道。清淨出離道。依根差別道淨修三學道。發諸功德道。遍攝諸道道。當知此中由覺分等差別故。建立十一種道如其次第謂三十七。菩提分法四種正行四種法跡。奢摩他毘缽舍那三無漏根。觀察事道者。謂四念住。由此最初以不淨等行觀察一切身受心法事故。勤功用道者。謂四正斷。由遍觀察一切事已為斷諸障發勤精進故。修治定道者。謂四神足。如是淨除一切障已。復由欲勤心觀門修三摩地。令成調順堪任性故。現觀方便道者。謂信等五根。如是修治三摩地已。為欲證得無漏聖道。勤修增上緣煖頂方便故。親近現觀道者。謂信等五力。如是已得增上緣者。為欲無間通達諦理。修習摧伏不信等障。忍第一法近方便故。現觀道者。謂七覺支。由此最初各別內證覺真理故。清淨出離道者。謂聖八支道。由從此後為令修道所斷煩惱永得清淨修出離道故。由此道理菩提分法如是次第。依根差別道者。謂四正行。由依近分根本等地差別及利鈍根差別故。苦正行者依止未至及無色定。如其次第止觀劣故。樂正行者依止根本靜慮雙道轉故。二遲通者。謂鈍根依苦樂。二速通者。謂利根依苦樂。淨修三學道者。謂四法跡。由此淨修增上戒等三學故。無貪無恚能淨修治增上戒學。終不於貪慾瞋恚門毀犯所學處故。正念能淨修治增上心學。由不忘所緣持心令定故。正定能淨修治增上慧學。由心得定能。證如實智故。發諸功德道者。謂奢摩他毘缽舍那。由此能成辦一切功德故。攝諸道道者。謂三無漏根。由此能攝初中究竟一切道故。未知欲知根攝方便道及見道。已知根攝修道。具知根攝究竟道。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九

 

上篇: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下篇:六門教授習定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右繞佛塔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

大乘唯識論

大乘唯識論序 唯識論者。乃是諸佛甚深境界。非是凡夫...

無相思塵論

無相思塵論 陳那菩薩造 陳西印度三藏法師真諦譯  若...

成唯識論

成唯識論卷第一 護法等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王法正理論

王法正理論 彌勒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佛世...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上 元魏天竺三藏吉迦夜譯 聞如是...

緇門警訓

重刊緇門警訓序 一性圓明人人具足。瞥然妄念遽爾輪迴...

別譯雜阿含經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一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初誦第一 (一...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

佛說為阿支羅迦葉自化作苦經

佛為阿支羅迦葉自化作苦經 失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

【註音版】藥師佛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上 蕭齊沙門釋曇景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中人擲石

子題:十三步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中人擲石者,不健...

【佛教詞典】如沛

(1615~1664)清代臨濟宗僧。安徽同安人,俗姓康。號...

連佛都不肯保佑的事

以前有個村子,生活著兩個信佛的兄弟,他們依靠著種植...

慈雲灌頂法師:一百種念佛

一、為五欲故,發心念佛,地獄界也。 二、為名利故,...

慈心龍王消伏怨害

菩薩在久遠劫前的過去生,曾因為瞋心的緣故而墮為龍身...

印光大師對《梵網經》的開示

《梵網經》者,如來陶煉一切若聖若凡,俾其究竟斷除三...

身心愉悅的秘訣在於能夠放得下

一定要從現在開始,就要用佛法的般若妙慧,把我們對這...

念佛經常頭疼,是過於用力的原因嗎

問: 弟子幾年來一直用十念計數法念佛。最近把計數放下...

檢視自我,清楚專注地活在當下

午後的陽光穿透深色窗簾,投射在雲來寺的會客桌上,照...

阿修羅的生命狀態與投胎業因

在地獄、畜生、餓鬼、人、阿修羅、天等六道輪迴的眾生...

供齋與供物,不及剎那念修無常殊勝

一、比喻: 譬如,稍知正法的絕症患者,若知來日無幾,...

富商的快樂秘方

功利思想瀰漫的社會,一切都在向錢看。人們往往以收入...

果報的不同,源於認知的差別

佛法並不是盲目的信仰,而是符合因果法則的真理,既然...

對治貪心的不淨觀及異體觀的修法

無始以來,眾生以顛倒分別妄執諸法為常,五欲為樂,自...

【視頻】《佛說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釋大力讀誦

《佛說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釋大力讀誦

【視頻】《觀世音菩薩普門頌》齊豫唱誦

《觀世音菩薩普門頌》齊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