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六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抉擇分中諦品第一之一

復次略說抉擇有四種。謂諦抉擇法抉擇得抉擇論議抉擇。諦抉擇復有四種。謂依苦集滅道四聖諦說。

苦諦云何。謂有情生及生所依處。即有情世間器世間。如其次第若生若生處。俱說名苦諦。有情生者。謂諸有情生在地獄畜生餓鬼人天趣中。人謂東毘提訶西瞿。陀尼南贍部洲北俱盧洲。天謂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有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無邊空處天無邊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生所依處即器世界。謂水輪依風輪。地輪依水輪。依此地輪有蘇迷盧山七金山四大洲八小洲內海外海。蘇迷盧山四外層級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所居處別。外輪圍山。虛空宮殿。若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天所居處別。諸阿素洛所居處別。及諸那落迦所居處別。謂熱那落迦。寒那落迦。孤獨那落迦。及一分傍生餓鬼所居處別。乃至一日一月週遍流光。所照方處名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千月千蘇迷盧山王千四大洲千四大王眾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覩史多天千樂變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如是總名小千世界。千小千界總名第二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總名第三大千世界。如此三千大千世界總有大輪圍山周匝圍繞。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同壞同成。譬如天雨滴如車軸無間無斷從空下注。如是東方無間無斷。無量世界或有將壞。或有將成。或有正壞。或壞已住。或有正成。或成已住。如於東方乃至一切十方亦爾。如是若有情世間若器世間。業煩惱力所生故。業煩惱增上所起故。總名苦諦。業煩惱力所生。業煩惱增上所起者。此二句如其次第顯有情世間及器世間俱是苦性。復有清淨世界非苦諦攝。非業煩惱力所生故。非業煩惱增上所起故。然由大願清淨善根增上所引。此所生處不可思議。唯佛所覺。尚非得靜慮者靜慮境界。況尋思者。

復次已略辯苦諦相。今當廣顯諸經所說苦相差別。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攝一切五取蘊苦。生何因苦。眾苦所逼故。餘苦所依故。眾苦所逼者。謂曾於母胎生熟藏間。具受種種極不淨物所逼迫苦。正出胎時復受支體逼切大苦。餘苦所依者。謂有生故老病死等眾苦隨逐。老何因苦。時分變壞苦故。病何因苦。大種變異苦故。死何因苦。壽命變壞苦故。怨憎會何因苦。合會生苦故。愛別離何因苦。別離生苦故。求不得何因苦。所希不果生苦故。略攝一切。五取蘊何因苦。麁重苦故。如是八種略攝為六。謂逼迫苦轉變苦合會苦別離苦所希不果苦麁重苦。如是六種廣開為八。轉變苦中分三種故。若六若八平等平等。問如說三苦。此中八苦為三攝八八攝三耶。答展轉相攝。所謂生苦乃至怨憎會苦能顯苦苦。順苦受法苦自相義故。愛別離苦求不得苦能顯壞苦。已得未得順樂受法壞自相義故。略攝一切五取蘊苦能顯行苦。不解脫二無常所隨不安隱義故。問如說二苦。謂世俗諦苦。勝義諦苦。何者世俗苦。何者勝義苦。答生苦乃至求不得苦。是世俗諦苦。世間智境界故。略攝一切五取蘊苦。是勝義諦苦。由安立真如門出世智境界故。

復次諸觀行者。於苦聖諦以四種行觀察共相。謂無常相苦相空相無我相。

無常相者略有十二。謂非有相壞滅相變異相別離相現前相法爾相剎那相相續相病等相種種心行轉相資產興衰相器世成壞相。非有相者。謂蘊界處於一切時我我所性常非有故。言無常者是非有義。由苦聖諦恆無有我我所自性。無者是除遣義。常者是一切時義。以常無故名曰無常。壞滅相者。謂諸行生已即滅。暫有還無故。變異相者。謂諸行異異生。由不相似相續轉故。別離相者。謂於諸行失增上力。或他所攝執為己有。以於資具等事。或時自在失壞。或他陵奪為己有故。現前相者。謂正處無常。由因隨逐今受無常故。法爾相者。謂當來無常。由因隨逐定當受故。死無常性決定當受。剎那相者。謂諸行剎那後必不住。諸行念念劣得自體。無間必壞故。相續相者。謂無始時來諸行生滅相續不斷。由無始生死展轉相乘輪迴不絕故。病等相者。謂四大時分壽命變異。由四大乖違齒髮疎落等住時勢盡故。種種心行轉相者。謂於一時起有貪心。或於一時起離貪心。如是有瞋離瞋有癡離癡。若合若散若下若舉。若掉離掉。若不寂靜若寂靜。若定不定。如是等心行流轉。由住能治所治位差別故。資產興衰相者。謂諸興盛終歸衰變。由諸世間富貴榮盛不可愛樂非究竟故。器世成壞相者。謂火水風三種成壞。由火水風災令大地等數成壞故。能燒浸燥如其次第。又有三災頂。謂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由火水風能壞世界安立處所乃至第一第二第三靜慮邊際。次上所餘名三災頂。如其次第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處所差別。第四靜慮外宮殿等。雖無外災成壞。然彼諸天與宮殿等俱生俱滅。說有成壞。由彼有情初生時與宮殿等俱生。終沒時與彼俱滅。即說此為成壞故。又有三種中劫所謂饑饉疫病刀兵。此小三災劫究竟滿方乃出現。謂世界成已一中劫初唯減。一中劫後唯增。十八中劫亦增亦減。一中劫初唯減者。謂劫成時第二十一劫。一中劫後唯增者。謂最後劫。十八中劫亦增亦減者。謂於中間十八。二十中劫世界正壞。二十中劫世界壞已住。二十中劫世界正成。二十中劫世界成已住。合此八十中劫為一大劫。由此劫數顯色無色界諸天壽量。如說以壽盡故福盡故業盡故。彼彼有情從彼彼處沒。云何壽盡。謂時死此約時沒說。由所引壽時分究竟應時死故。云何福盡。謂非時死即非福死。此約非時沒說。以彼有情貪著定味。福力減盡因此命終。由愛定味損害所修引壽業力非時死故。云何業盡。謂順生受業順後受業俱盡故死。此約相續沒說。由於此處順生後受業受用斯盡。以無業故不復生此。

苦相者。或三或八或六廣說如前。何故經說若無常者即是苦耶。由三分無常為緣苦相可了知故。謂生分無常。滅分無常。俱分無常。生分無常。為緣故苦苦性可了知。生分無常者。謂本無今有。苦品諸行體是逼迫。由此無常為緣苦苦性可了知。滅分無常為緣壞苦性可了知。滅分無常者。謂已有還無。樂品諸行不可愛樂。由此無常為緣壞苦性可了知。俱分無常為緣行苦性可了知俱分無常者。謂麁重諸行相續流轉。若生若滅俱不可樂。由此俱分無常為緣行苦性可了知。即依此義薄伽梵說。諸行無常諸行變壞。又依此義言諸所有受我說皆苦。當知此中於不苦不樂受及樂受。密意故說苦苦。受苦性世間共了故不復密意說。又於生滅二法所隨諸行中有生等八苦。性可了知故。佛說言若無常者即是苦。又於無常諸行中有生等苦可了者。如來依此密意說言。由無常故苦非一切行。若不爾聖道無常故亦應是苦。

空相者。謂若於是處此非有。由此理正觀為空。若於是處餘是有。由此理如實知有。是名善入空性。如實知者不顛倒義。問於何處誰非有。答於蘊界處常恆凝住。不變壞法我我所等非有。由此理彼皆是空。問於是處誰餘有。答即此處無我性。此我無性無我有性。是謂空性。由彼諸行常等相我此中無故。諸行恆時離我性相。無我真性此中有故。非一向無此俱名空性。故薄伽梵密意說言。有如實知有無如實知無。又有三種空性。謂自性空性。如性空性。真性空性。初依遍計所執自性觀。由此自相定非有故。第二依依他起自性觀。由此如所計度皆非有故。第三依圓成實自性觀。由此即空真性故。

無我相者。謂如我論者。所立我相蘊界處非此相。由蘊界處我相無故。名無我相我論外道計度諸行為我。彼諸行非此相故名無我。故薄伽梵密意說言。一切法皆無我。如世尊說。此一切非我所。此非我處此非我我。於如是義應以正慧如實觀察。此言何義。謂於外事密意說此一切非我所。於內事密意說此非我處此非我我所。所以者何。以於外事唯計我所相。是故但遣我所。於內事通計我我所相。是故雙遣我我所。

問前說無常皆剎那相。此云何知。答如心心法是剎那相。當知色等亦剎那相。由心執受故。等心安危故。隨心轉變故。是心所依故。心增上生故。心自在轉故。又於最後位變壞可得故。生已不待緣自然壞滅故。當觀色等亦念念滅。諸無常行壞滅等相。心心法剎那相。世間共了。更不重辯。諸色等法剎那滅相。世不共了故今成立。由心執受者。謂色等身。由剎那心念念執受故剎那滅。等心安危者。謂色等身恆與識俱。識若舍離即便爛壞。由身與心安危等故。決定如心念念生滅。隨心轉變者。謂世間現見心。在苦樂貪瞋等位身隨轉變。隨剎那心而轉變故身念念滅。是心所依者。謂世間共知心依止有根身。若法依此生非此自無壞。能依有可見。如火芽等依薪種等。是故此身是剎那心所依止故。亦剎那滅。心增上生者。謂一切內外色皆心增上所生。能生因剎那滅故。所生果亦剎那滅。如世尊說。諸因諸緣能生於色。彼亦無常。無常因緣力所生故。色云何常。隨此經句義。身定剎那滅。心自在轉者。謂若證得勝威德心。於一切色如其所欲自在轉變。由隨剎那能變勝解轉變生故。色等剎那道理成就。於最後位變壞可得者。謂諸色等初離自性念念變壞。於最後位欻爾變壞。不應道理然此可得。故知色等從初已來念念變壞。自類相續漸增為因。能引最後麁相變壞。是故色等念念生滅。生已不待緣自然壞滅者。謂一切法從緣生已。不待壞緣自然壞滅。以不待餘緣自然壞滅故。最初生已決定壞滅。若言生已初無滅壞。後方有者不然。無差別故。故知一切可滅壞法。初才生已即便壞滅。是故諸法剎那義成。

問如世尊說。諸所有色彼一切若四大種若四大種所造。此依何意說。答依容有意說同在一處。依此而有是造義。由所造色離大種處別自建立無功能故。若於此聚此大種可得。當知此聚唯有此大種非餘。或有聚唯一大種。如乾泥團等。或有二大種。謂即此濕。或有三大種。謂即此煖。或有一切大種。謂即此濕煖泥團等。於移轉位所造色亦爾。若於此聚此所造色可得。當知此聚唯此非餘。或有聚唯一所造色如光等。或有二所造色如有聲香風等。或有三所造色如香煙等。由此香煙有色香觸差別所顯故。觸差別者。謂此中輕性。或有四所造色。如沙糖團等。或有五所造色。謂即此有聲時。又若於此聚大種造色隨分可得。當知此中有此非餘。此依麁物說非種子。一一聚中有一切種子故。

又說麁聚色極微集所成者。當知此中極微無體無實無性。唯假建立。展轉分析無限量故。但由覺慧漸漸分析。細分損減乃至可析邊際。即約此際建立極微。問若諸極微無實體性何故建立。答為遣一合想故。若以覺慧分分分析所有諸色。爾時妄執一切諸色為一合想即便舍離。由此順入數取趣無我性故。又為悟入諸所有色非真實故。若以覺慧如是分析所有諸色至無所有。爾時便能悟入諸色皆非真實。因此悟入唯識道理。由此順入諸法無我性故。

復次苦法略有八種差別。謂有廣大不寂靜苦。有寂靜苦。有寂靜不寂靜苦。有中不寂靜苦。有微薄不寂靜苦。有微薄寂靜苦。有極微薄寂靜苦。有非苦似苦住大寂靜。云何廣大不寂靜苦。謂生欲界未曾積集諸善根者。由欲界一切生趣苦具足所顯故。未集善根不能遮止往諸趣故。如其次第名廣大不寂靜苦。云何寂靜苦。謂即此已生順解脫分善根者。決定趣向般涅槃故。云何寂靜不寂靜苦。謂即此為世間道離欲已種善根者。由即此欲界苦為世間道離欲已種善根者決定超越苦苦等故。然非畢竟故。如其次第。如是中不寂靜苦等隨所應當釋。云何中不寂靜苦。謂生色界遠離順解脫分者。云何微薄不寂靜苦。謂生無色界遠離順解脫分者。云何微薄寂靜苦。謂諸有學。云何極微薄寂靜苦。謂諸無學命根住緣六處。云何非苦似苦住大寂靜。謂已得究竟菩薩摩訶薩等。乘大悲願力故生諸有中。由能除滅無量眾生相續大苦故。名住大寂靜。

復次前說死苦。死有三種。謂或善心死。或不善心死。或無記心死。善心死者。謂於明利心現行位。或由自善根力所持故。或由他所引攝故。發起善心趣命終位。不善心死者。謂亦於明利心現行位。或由自不善根力所持故。或由他所引攝故。起不善心趣命終位。無記心死者。謂若於明利心現行位。若於不明利心現行位。或由闕二緣故。或由加行無功能故。起無記心趣命終位。此中所言善等心死者。當知依我愛相應將命終心位前說。修淨行者臨命終位。於身下分。先起冷觸。不淨行者臨命終位。於身上分先起冷觸。又不淨行者中有生時。其相顯現如黑羊羔光。或如陰闇夜分。修淨行者中有生時。其相顯現如白練光。或如晴明夜分。又此中有在欲色界正受生位。亦從無色界命終後位。亦名意生健達縛等。極住七日。或有中夭。或時移轉。言意生者。謂受化生身。唯心為因故。香所引故。名健達縛。是隨逐於香往受生處。義極住七日。或有中夭者。此約速得生緣者說。若過七日不得生緣。必定命終還生中有。如是展轉乃至七返更不得過。或時移轉者。謂於此位往餘生處。強緣現前。如得第四靜慮起阿羅漢增上慢比丘。彼地中有生時。由謗解脫邪見故。轉生地獄中有。又住中有中亦能集諸業。先串習力所引善等思現行故。又能覩見同類有情。謂先所共行善不善者。如於夢中見已與彼現同遊戲。又中有形似當生處如當生處。前時有形而起故。又此中有所趣無礙。如具神通往來迅速。仍於生處有所拘礙。又此中有於所生處。如稱兩頭低昂道理。終沒結生時分亦爾。又住中有中於所生處發起貪愛。亦用餘煩惱為緣助。此中有身與貪俱滅。羯邏藍身與識俱生此唯是異熟。自此已後根漸生長。如緣起中說。於四生類。或受卵生。或受胎生。或受濕生。或受化生。如緣起中說者。謂名色等前後次第如說。

 最初羯邏藍  次生頞部曇
 從此生閉尸  閉尸生鍵南
 次缽羅奢佉  後發毛爪等
 及色根形相  漸漸而生長

云何集諦。謂諸煩惱及煩惱增上所生諸業。俱說名集諦。由此集起生死苦故。煩惱增上所生業者。謂有漏業。若爾何故。世尊唯說愛為集諦。由最勝故。謂薄伽梵隨勝而說。若愛。若後有愛。若貪喜俱行愛。若彼彼希樂愛。是名集諦。言最勝者是遍行義。由愛具有六遍行義。是故最勝。何等為六。一事遍行。謂於一切已得未得自身境界事遍行故。於已得自身起愛。於未得自身起後有愛。於已得境界起貪喜俱行愛。於未得境界起彼彼希樂愛。二位遍行。謂於苦苦性等三位諸行中遍隨行故。於已得苦苦性位起別離愛。於未得苦苦性位起不和合愛。於壞苦性位起不別離愛。及和合愛。已得未得差別故。於行苦性位起愚癡愛。由煩惱麁重所顯故。及不苦不樂受所顯故。唯阿賴耶識是最勝行苦位。依止此位因我癡門貪愛轉故。三世遍行。謂於三世中遍隨行故。於過去世起追憶行遍隨行愛。於未來世起希樂行遍隨行愛。於現在世起耽著行遍隨行愛。四界遍行。謂欲色無色三愛次第遍三界故。五求遍行。謂由貪愛遍求欲有邪梵行故。由欲求力不脫欲界招欲界苦。由有求力不脫二界招色無色界苦。由邪梵行求力不脫生死彼彼流轉故。六種遍行。謂有無有愛遍行斷常一切種故。

煩惱者。謂由數故相故緣起故境界故相應故差別故邪行故界故眾故斷故。觀諸煩惱。數者。謂或六或十。六謂貪瞋慢無明疑見。十謂前五見。又分五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相者。若法生時相。不寂靜由此生故身心相續。不寂靜轉是煩惱相。不寂靜性是諸煩惱共相。此復有六。謂散亂不寂靜性。顛倒不寂靜性。掉舉不寂靜性。惛沉不寂靜性。放逸不寂靜性。無恥不寂靜性。

緣起者。謂煩惱隨眠未永斷故。順煩惱法現在前故。不正思惟現前起故。如是煩惱方乃得生。煩惱隨眠未永斷者。彼品麁重未永拔故。順煩惱法現在前者。現前會遇可愛等境故。不正思惟現前起者。於彼境界取淨等相。能隨順生貪瞋等故。

境界者。謂一切煩惱還用一切煩惱為所緣境。及緣諸煩惱事。又欲界煩惱除無明見疑。餘不能緣上地為境。此無明等雖亦有能緣上地者。然彼不能親緣上地如緣自地。由依彼門起分別故。立彼為所緣。所言無明緣上地者。謂與見等相應見者。除薩迦耶見不見世間。緣他地諸行執為我故。上地諸煩惱不緣下地為境。已離彼地欲故。又緣滅道諦諸煩惱。不能親緣滅道為境。由滅道諦出世間智及後得智內所證故。唯由依彼妄起分別說為所緣。分別所計境不離分別故。又煩惱有二種。謂緣無事及緣有事。緣無事者。謂見及見相應法。見謂薩迦耶見及邊執見。所餘煩惱名緣有事。

相應者。謂貪不與瞋相應。如瞋疑亦爾。餘皆得相應。何故貪不與瞋相應。一向相違法必不俱轉故。又貪不與疑相應者。由慧於境不決定必無染著故。餘得相應者。與餘慢等不相違故。如貪瞋亦爾。謂瞋不與貪慢見相應。若於此事起憎恚。即不於此生於高舉。及能推求與餘相應如理應知。慢不與瞋疑相應。無明有二。一一切煩惱相應無明。二不共無明。不共無明者。謂於諦無智。見不與瞋疑相應。疑不與貪慢見相應。忿等隨煩惱更互不相應。展轉相違法必不相應故。如貪分與瞋分。若不相違。猶如煩惱展轉相應。無慚無愧於一切不善品中恆共相應。若離不顧自他不善現行無是處故。惛沉掉舉不信懈怠放逸。於一切染污品中恆共相應。若離無堪任性等染污性成無是處故。

差別者。謂諸煩惱依種種義立種種門差別。所謂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瀑流軛取系蓋株杌垢燒害箭所有惡行漏匱熱惱諍熾然稠林拘礙等。

問結有幾種。云何結。何處結耶。答結有九種。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嫉結慳結。

愛結者。謂三界貪愛。結所繫故不厭三界由不厭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當知此中宣說諸結若相若用若位辯結差別。且如愛結何等是結。謂三界貪是結自性。云何為結。謂有此者不厭三界。由此展轉不善現行善不現行。於何位結。謂於後世苦果生位。如是恚結等並如理應知。

恚結者。謂於有情苦及順苦法心有損害。恚結所繫故。於恚境相心不棄舍。不棄舍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慢結者。即七慢。謂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下劣慢邪慢。慢者。謂於下劣計己為勝。或於相似計己相似。心舉為性。過慢者。謂於相似計己為勝。或復於勝計己相似。心舉為性。慢過慢者。謂於勝己計己為勝。心舉為性。我慢者。於五取蘊觀我我所。心舉為性。增上慢者。謂於未得上勝證法計己已得上勝證法。心舉為性。下劣慢者。謂於多分勝計己少分劣。心舉為性。邪慢者。謂實無德計己有德。心舉為性。慢結所繫故。於我我所不能了知。不了知故執我我所。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無明結者。謂三界無智。無明結所繫故。於苦法集法不能解了。不解了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於苦集法不解了者。謂於果性因性有漏諸行。所有過患不了知故。

見結者。即三見。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結所繫故。於邪出離妄計追求。謂我當解脫我所解脫。既解脫已我當常住。或當斷滅。又謂佛法中定無解脫。如是執著邪出離已。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取結者。謂見取戒禁取。取結所繫故。於邪出離方便妄計執著。棄舍八聖支道。妄執薩迦耶見等。及彼為先若戒若禁為清淨道。以妄執著邪出離方便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疑結者。謂於諦猶豫。疑結所繫故。於佛法僧寶妄生疑惑。以疑惑故於三寶所不修正行。以於三寶所不修正行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嫉結者。謂耽著利養不耐他榮發起心妬。嫉結所繫故愛重利養不尊敬法。重利養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慳結者。耽著利養於資生具其心悋惜。慳結所繫故。愛重畜積不尊遠離。重畜積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縛有三種。謂貪縛瞋縛癡縛。由貪縛故縛諸眾生令處壞苦。由瞋縛故縛諸眾生令處苦苦。由癡縛故縛諸眾生令處行苦。由貪等縛縛處壞苦等者。以貪瞋癡於樂等受常隨眠故。又依貪瞋癡故。於善方便不得自在故名為縛。猶如外縛縛諸眾生。令於二事不得自在。一者不得隨意遊行。二者於所住處不得隨意所作。當知內法貪瞋癡縛亦復如是。

隨眠有七種。謂欲愛隨眠瞋恚隨眠有愛隨眠慢隨眠無明隨眠見隨眠疑隨眠。欲愛隨眠者。謂欲貪品麁重。瞋恚隨眠者。謂瞋恚品麁重。有愛隨眠者。謂色無色貪品麁重。慢隨眠者。謂慢品麁重。無明隨眠者。謂無明品麁重。見隨眠者。謂見品麁重。疑隨眠者。謂疑品麁重。若未離欲求者由欲愛瞋恚隨眠之所隨眠。由依彼門此二增長故。未離有求者由有愛隨眠之所隨眠。未離邪梵行求者由慢無明見疑隨眠之所隨眠。由彼眾生得少對治。便生憍慢。愚於聖諦。虛妄計度外邪解脫解脫方便。隨其次第三見二取。如結中說。於佛聖教正法毘柰耶中。猶豫疑惑。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六

 

上篇: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下篇:六門教授習定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大乘五蘊論

大乘五蘊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卷(一名如來藏論) 堅慧菩薩造 大唐...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序 夫至道弘曠。無思不洽。大悲平等。誘進靡...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

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 徑山沙門語風圓信無地地主人郭...

長阿含十報法經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上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佛說孫多耶致經

佛說孫多耶致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佛說大愛陀羅尼經

佛說大愛陀羅尼經...

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

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 參學比丘道謙編 洞山廣道者梓州...

【註音版】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銀色女經

銀色女經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

【佛教詞典】第一供養

第一等的供養。大寶積經說:若以名花好香,幡蓋瓔珞,...

【佛教詞典】淨心誡觀法

(書名)一卷,南山道宣著。本書之注述如下:淨心誡觀...

夫人學道莫貪求

學道(唐龍牙居遁禪師) 夫人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

修行從忍耐開始

法遠圓監禪師在未證悟前,與天衣義懷禪師聽說叶縣地方...

有這樣的信心,才算得上深信淨土

原文: 若正修淨業時,倘達摩大師,忽現在前,乃曰:吾...

祖師與你有什麼冤仇

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的墳墓,在今河南省熊耳山的吳坡...

聖嚴法師《出家人的孝道與責任》

許多父母認為子女出家,比往生還令人難以接受。他們寧...

今生的生命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來看看今生的生命是怎麼形成的,它有一定的過程。...

一億村的故事

以前有個名為一億村的地方,擁有一億元財富的人,才有...

損者三友與益者三友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可見朋...

去除體內濕氣的十八法

人體的病來源於身體內的濕氣 一、濕氣:萬惡之邪 現在...

淨密雙修這樣是否如法

問: 末法時期淨土法門是非常殊勝的法門,但有些居士...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不起貪計身見願

第十 不起貪計身見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

學佛人不應偏重求知,而忽略力行

普通人研究佛教,多偏重求知,忽略了力行,這也是眾生...

【視頻】《藥師經》女聲念誦

《藥師經》女聲念誦

【視頻】大悲心陀羅尼經(體智法師讀誦)

大悲心陀羅尼經(體智法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