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一

安慧菩薩糅釋上集論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抉擇分中法品第二之一

云何法抉擇。法者。謂十二分聖教。何者十二。一契經。二應頌。三記別。四諷頌。五自說。六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

契經者。謂以長行綴緝略說所應說義。問何故如來不廣開演所應說義耶。答如來觀察十種勝利略說諸法。謂易可建立。易可宣說。易可受持。恭敬法故。菩提資糧速得圓滿。速能通達諸法實性。於諸佛所得證淨信。於法僧所得證淨信。觸證第一現法樂住。談論抉擇悅智者心得預聰明英睿者數。云何名為易可建立。諸說法者以無量門安立開示所應說義。今以略言易建立故。云何名為易可宣說。能以少言詞廣顯大義故。如說能令心住等住。如是廣說。易可受持者。令能聞者易受持故。恭敬法故。菩提資糧速得圓滿者。了知佛法深慧所證。即於是法深生敬愛。由敬愛門信等資糧速圓滿故。速能通達諸法實性者。即由敬法方便力故。令其智慧轉復勐利。漸能通達諸法實性。於三寶所得證淨信者。由悟聖教妙善建立。於說者等淨信生故。觸證第一現法樂住者。於諸如來密意深義。勐利加行正思量已。獲得增上證歡喜故。談論抉擇悅智者心者。善能開發深隱義故。得預聰明英睿者數者。廣大美稱流佈十方故。當知後二種合為一勝利。

應頌者。即諸經中或中或後以頌重頌。又不了義經應更頌釋。故名應頌。

記別者。謂於是處聖弟子等謝往過去。記別德失生處差別。又了義經說名記別。記別開示深密意故。

諷頌者。謂諸經中以句宣說。或以二句或三或四或五或六。

自說者。謂諸經中或時如來悅意自說如伽他曰。若於如是法發勇勐精進靜慮諦思惟。爾時名梵志。

緣起者。謂因請而說。隨依如是補特伽羅。起如是說故。又有因緣制立學處。亦名緣起。謂依如是因緣。依如是事乃至廣說。

譬喻者。謂諸經中有比況說。為令本義得明瞭故。說諸譬喻。

本事者。所謂宣說聖弟子等前世相應事。

本生者。所謂宣說諸菩薩行本相應事。

方廣者。謂菩薩藏相應言說。如名方廣。亦名廣破。亦名無比。為何義故名為方廣。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依處故。宣說廣大甚深法故。為何義故名為廣破。以能廣破一切障故。為何義故名為無比。無有諸法能比類故。此方廣等皆是大乘義差別名。由與七種大性相應故名大乘。何等名為七種大性。一境大性。以菩薩道緣百千等無量諸經。廣大教法為境界故。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廣大行故。三智大性。了知廣大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四精進大性。於三大劫阿僧企耶。方便勤修無量百千難行行故。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六證得大性。證得如來諸力無畏不共佛法等無量無數大功德故。七業大性。窮生死際示現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廣大諸佛事故。

希法者。若於是處宣說聲聞諸大菩薩及如來等最極希有甚奇特法。

論議者。若於是處無有顛倒。解釋一切深隱法相。以無顛倒一切法相論議經等深隱義故。

如是契經等十二分聖教三藏所攝。何等為三。一素怛纜藏。二毘奈耶藏。三阿毘達磨藏。此復有二。一聲聞藏。二菩薩藏。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此五聲聞藏中素怛纜藏攝。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此四二藏中毘奈耶藏並眷屬攝。緣起者。宣說有因緣建立諸學處。是正毘奈耶藏攝。譬喻等三。是彼眷屬攝。方廣希法。此二菩薩藏中素怛纜藏攝。方廣者。文義廣博正菩薩藏攝。希法差別難思廣大威德最勝相應。是故亦是菩薩藏攝。論議一種。聲聞菩薩二藏中阿毘達磨藏攝。問何故如來建立三藏。答為欲對治疑隨煩惱故。建立素怛纜藏。為欲斷除所化有情於種種法發起疑惑。宣說契經應頌等故。為欲對治受用二邊隨煩惱故。建立毘柰耶藏。二邊者。謂欲樂行邊。自苦行邊。對治受用者。遮彼受用畜積等故。開彼受用百千如法衣服等故。為欲對治自見取執隨煩惱故。建立阿毘達磨藏。處處廣釋諸法差別如實相故。復次為欲開示三種學故。建立素怛纜藏。所以者何。要依此藏所化有情解了三學。由此藏中廣開三種所修學故。為欲成立增上戒學增上心學故。建立毘柰耶藏。要依此藏二增上學方得成立。所以者何。廣釋別解脫律儀學道聖教為所依止。方能修治淨尸羅故。依淨尸羅生無悔等。漸次修學心得定故。為欲成立增上慧學故。建立阿毘達磨藏。要依此藏增上慧學方得成立。所以者何。由此藏中能廣開示簡擇諸法巧方便故。復次為欲開示正法義故。建立素怛纜藏。依止此藏文義易了故。為顯法義作證安足處故。建立毘柰耶藏。依止此藏能修二種作證學行故。毘柰耶是法義作證安足處。安足處者是所依義。為令智者論議抉擇受用法樂住故。建立阿毘達磨藏。依止此藏諸有智者。更相問答論議抉擇受法樂住。由此藏中以無量門開示諸法自相共相等真實法性故。如是三藏具有八萬四千法蘊。謂依聲聞乘。尊者阿難常所受持。問一一法蘊其量云何。答十百之數是法蘊量。十百者千數義。若爾何故不直說是千數耶。為顯建立一一法蘊千數因故。所以者何。初一數增以成十數。十數復增以成百數千等數量。因十百數方得成立。謂十百名千。百千名百千。百百千名俱胝。如是等一切後後數位決定用此十百二數隨一為因。是故此中唯總取十百兩數。以用建立一一法蘊由此數量總計八萬四千法蘊。成八俱胝四十洛叉。問如是三藏所攝法為誰所行境耶。答是聞思。修所生諸心心法所行境界。所行者是所緣義。

復次因此所緣相。依心心法建立有緣等義。如經中說。諸心心法有緣有行有依相應彼於此法為何所緣。謂契經等此顯名身句身文身。所攝契經等教法為所緣境。作何等行。謂蘊等相應義。此顯依蘊等義所起言教法。彼心心法作此行相。何所依止。謂他表了憶念習氣。此顯正說法時用他表了為所依止。如說從他言音故。次此後時憶念為所依止。如所聞已隨念數習故。復此後時習氣為所依止。由後串習習氣力強。雖離憶念而似彼顯現故。何等相應。謂互為助伴於所緣行平等解了。由心心法互為助伴。於契經等所緣境界。以蘊等相應義行平等解了故。

云何於法所緣差別。若略說有四種。謂遍滿所緣。治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遍滿所緣復有四種。謂有分別影像所緣。無分別影像所緣。事邊際所緣。所作成就所緣。有分別影像所緣者。謂由勝解作意。所有奢摩他毘缽舍那所緣境。勝解作意者。一向世間作意。無分別影像所緣者。謂由真實作意。所有止觀所緣境。真實作意者。一向出世間。及此後所得作意。事邊際所緣者。謂一切法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者。謂蘊界處。為顯所知諸法體事唯有爾所份量邊際。是故建立蘊界處三。如所有性者。謂四聖諦十六行真如。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空無願無相。由如是等義差別門了所知境故。名如所有性。或以諦門了所知境。謂即前所說諸蘊界處。隨其所應了知是苦乃至是道。或以行門了所知境。謂一一諦各由四行及一切法無有差別皆真如行。或以諸法鄔柁南門了所知境。謂諸行無常乃至涅槃寂靜。或以解脫門了所知境。謂空無願無相如是等所作成就所緣者。謂轉依。已得轉依者無有顛倒。所緣顯現故。如是轉依不可思議。前說如所有性中有十六行及三解脫門。如是二種更互相攝。問空攝幾行。答二。謂空行無我行。問無願攝幾行。答六。謂無常行苦行因行集行生行緣行。由彼於三界無所願求故。問無相攝幾行。答八。謂滅道八行。由彼不能行諸相故。治行所緣者。略說有五種。謂多貪行者緣不淨境。多瞋行者緣修慈境。多癡行者緣眾緣性諸緣起境。憍慢行者緣界差別境。尋思行者緣入出息念境。何故多貪行者等緣不淨等。修治行所緣境耶。由此能息除增上貪等故。善巧所緣者。略有五種。謂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處非處善巧應云何觀。應如緣起善巧觀。問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有何差別。答若以諸法流潤諸法。令離無因不平等因生故。是緣起善巧。謂以無明等諸法流潤行等諸法。非彼諸法無因而生。亦非自在天等不平等因生。如是觀智名緣起善巧。因果相稱攝受生起故。是處非處善巧。謂雖唯有法為因。然由攝受相稱因。方能生起相稱果。如善行感可愛異熟惡行感不可愛異熟。如是比如是觀智。名處非處善巧。淨惑所緣者。謂下地麁性上地靜性。真如及四聖諦。下地麁性上地靜性者。依世間道說。由此制伏諸纏故。真如及四聖諦者。依出世道說。略故真如。廣故四聖諦。由此永害諸隨眠故。

復次因辯觀察契經等法。應當解釋諸法道理。由依此道理能觀彼法故。問若欲於諸法正勤審觀察。由幾種道理能正觀察耶。答由四種道理。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觀待道理者。謂諸行生時要待眾緣。如芽生時要待種子時節水田等緣。諸識生時要待根境作意等緣。如是等。作用道理者。謂異相諸法各別作用。如眼根等為眼識等所依作用。色等境界為眼識等所緣作用。眼等諸識了別色等。金銀匠等善修造金銀等物。如是比。證成道理者。謂為證成所應成義。宣說諸量不相違語。所應成義者。謂自體差別所攝所應成義。諸量不相違語者。謂現量等不相違立宗等言。法爾道理者。謂無始時來於自相共相所住法中。所有成就法性法爾。如火能燒水能爛。如是等諸法成就法性法爾。如經言。眼雖圓淨空無有常乃至無我。所以者何。其性法爾。復次於諸法中正勤觀察四道理已。云何而起尋思。謂起四種尋思。一名尋思。二事尋思。三自體假立尋思。四差別假立尋思。名尋思者。謂推求諸法名身句身文身自相皆不成實。由名身等是假有故。觀彼自相皆不成實。事尋思者。謂推求諸法蘊界處相皆不成實。由諸蘊等如名身等。所宣說事皆不成實。是故觀彼相不成實。推求者是觀察義。自體假立尋思者。謂於諸法能詮所詮相應中推求自體。唯是假立言說因性。能詮所詮相應者。謂此二互為領解因性。所以者何。善名言者。但聞能詮由憶念門。便於所詮得生領解。或但得所詮由憶念門。便於能詮得生領解。於如是種類共立相應中。眼等自相唯是假立。但於肉團等名言。因中起此名言故。若如是觀察是名自體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者。謂於諸法能詮所詮相應中推求差別。唯是假立名言因性。所以者何。以於能詮所詮相應中。推求若常無常有上無上有色無色有見無見等差別相。唯是假立名言因性。如是觀察是名差別假立尋思。

復次於法正勤修尋思已。必於諸法得如實智。云何而起如實智耶。謂起四如實智。一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二事尋思所引如實智。三自體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者。謂如實知名不可得智。事尋思所引如實智者。謂如實知事相亦不可得智。自體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者。謂如實知實有自性不可得智。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者。謂如實知實有差別不可得智。此四如實智如前所尋思了知。名等如實皆不可得。

復次依法修三摩地者瑜伽地。云何當知。此地略有五種。謂持任鏡明依。持者。謂已積集菩提資糧。於煖等位依諸聖諦所有多聞。如所多聞安立止觀所緣境故。說名為持。又已積集菩提資糧者。為求諦現觀聽受契經等法。故名多聞。任者。謂緣此境如理作意。由此作意。依所多聞無倒思惟。所聞義相任持心故。鏡者。謂緣此境有相三摩地。此三摩地即緣多聞。為境與定相俱故名有相。由此三摩地猶帶所知事同分影像相故。又此三摩地能審照察所知事質。故譬於鏡。明者。謂能取所取無所得智。由此智見道所攝現觀轉故。云何菩薩依瑜伽地方便修學證無所得。謂諸菩薩已善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已。過第一無數大劫已。聞隨順通達真如。契經等法如理作意。發三摩地依止定心。思惟定中所知影像。觀此影像不異定心。依此影像捨外境想。唯定觀察自想影像。爾時菩薩了知諸法唯自心故。內住其心知一切種所取境界皆無所有。所取無故。一切能取亦非真實。故次了知能取非有。次復於內捨離所得二種自性證無所得。依此道理佛薄伽梵妙善宣說。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心。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知所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依者。謂轉依。捨離一切麁重得清淨轉依故。當知此中以因果兩位釋瑜伽地。由持等四種釋此地因。最後一種釋此地果。

復次云何於諸法中法善巧。云何義善巧。云何文善巧。云何詞善巧。云何前際後際密意善巧。如是五問隨順經中所說諸句。如尊者阿難告舍利子。長老當知。若諸比丘成就五法。即能速受多受善受受已不失。於此經中即由五法如其所應成速受等四種句義。云何法善巧。謂多聞故。於法善巧便能速受。由具多聞者多分能速受文句差別故。云何義善巧。謂於阿毘達磨毘奈耶中善知其相故。於義善巧便能多受。若善了知阿毘達磨等相。乃於蘊界處等所說事中。便能攝集眾多文故。云何文善巧。謂善知訓釋文詞故。云何詞善巧。謂能善知我我所等世俗言詞。不深執著隨順說故。若於文詞俱得善巧。便能妙善領受所說。善知訓釋文詞故。善知我我所等世俗言詞。不深執著隨順說故。即能無倒領受文義。云何前際後際密意善巧。謂能善知於前際領受於後際出離故。若於前際後際密意善巧。便能受已而不失壞。依止前際所受法。後能證得出離故。由善了知如來密意。便能證取聖教堅實。云何於諸法中安住於法。若不得修慧唯勤方便修習聞思。不得名為安住於法。若不得聞思唯勤方便修習修慧。亦不得名安住於法。若俱得二種方便安住。如是乃名安住於法。如經言。大德當知。若諸比丘如是住法。乃可名為住法比丘。於此經中世尊顯示。若能具依聞思修住。方名住法。非隨住一方便修習得名住法。若唯於法受持讀誦為他宣說等。是名聞思所生慧。如說若於是處多究其文。讀誦宣說又多尋思。唯修聞思慧不修習。修慧捨離瑜伽等。不可建立為住法。若修三摩地方便不知足。是名修所生慧。如說若有不得聞思唯修修慧。亦不可立為住法。是故世尊因住法比丘說如是言。若比丘於法究竟。所謂契經應頌乃至廣說。已後復說言。不捨瑜伽。如是等應如理知。若有具得聞思修慧依二種住。是名住法不捨瑜伽。如是等者。謂修三摩地方便不知足。顯示修所生慧。三摩地方便者。謂無間殷重方便。及無顛倒方便。此則顯示二種方便。一無間殷重方便所攝。如說不捨瑜伽故。二無顛倒方便所攝。如說不捨作意故。不知足者。謂不生味著修上奢摩他方便。如說不捨內心奢摩他故。此則顯示不生味著故。及修上奢摩他方便故。名為不捨。

復次何因緣故。十二分聖教中方廣分名菩薩波羅蜜多藏耶。由此分中廣說一切波羅蜜多數故。相故次第故釋詞故修故差別故攝故所治故功德故更互抉擇故。問於何處說。答如經中說。大乘者即是菩薩波羅蜜多藏。云何宣說波羅蜜多數相次第。乃至更互抉擇。數有二種。一計算數。二決定數。計算數者。謂六波羅蜜多。決定數者。謂波羅蜜多數唯有六不增不減。何以故。一切菩薩道略有二種。一增上生道。二決定勝道。如其次第三三攝故。所以者何。增上生有三種。一大資財。二大自體。三大眷屬。施波羅蜜多感大資財果。戒波羅蜜多感大自體果。由持淨戒生善趣中得尊貴身故忍波羅蜜多感大眷屬果。能行忍者一切眾生咸所歸附故。決定勝道有三種。一伏諸煩惱修習善品方便。二成熟有情方便。三成熟佛法方便。如是三中隨闕一種。菩薩決定勝道必不成就。成熟有情方便者。謂靜慮波羅蜜多。依此發神通成熟有情故。復次波羅蜜多是無住處涅槃方便故。其數唯六。所以者何。由諸菩薩為翻住涅槃故。於生死中攝增上生。為翻住生死故。即於生死而不染污。是故前三是得增上生方便。後三是不染污方便。隨其所應如前應知。不染污方便者。由精進故修習對治。由靜慮故伏諸煩惱。由智慧故永害一切煩惱隨眠。復次為攝益一切有情故。對治一切煩惱故。波羅蜜多唯有六種。所以者何。菩薩摩訶薩由佈施故引攝資財。方便攝益一切有情。由持戒故不起侵損逼迫惱亂。方便攝益一切有情。如其次第不毀壞他財身心故。由忍辱故堪受侵損逼迫惱亂。方便攝益一切有情。由堪忍他侵損己財等故。由此三種善能攝益一切有情。由精進故雖未永伏一切煩惱。而依善品修彼對治。由靜慮故永伏煩惱。由智慧故永害隨眠。由此三種善能對治一切煩惱。相者。謂諸菩薩波羅蜜多相。云何施波羅蜜多相。謂諸菩薩安住菩薩法性菩提心為依止。以悲導心捨一切時所有身語意業。如是由種性故願故意樂故事故自體故。顯施波羅蜜多相。種性者。謂菩薩法性。願者。謂菩提心。意樂者。謂悲導心。事者。謂捨諸所有。自體者。謂身語意業。云何戒波羅蜜多相。謂諸菩薩安住菩薩法性菩提心為依止。以悲導心受持一切菩薩戒時所有身語意業。云何忍波羅蜜多相。謂諸菩薩安住菩薩法性菩提心為依止。以悲導心堪忍安受諸怨苦時所有身語意業。云何精進波羅蜜多相。謂諸菩薩安住菩薩法性菩提心為依止。以悲導心引發一切勝善法時所有身語意業。云何靜慮波羅蜜多相謂諸菩薩安住菩薩法性菩提心為依止。以悲導心起一切種身語意業自在用時。所有一切心恆安住。云何慧波羅蜜多相。謂諸菩薩安住。菩薩法性菩提心為依止。以悲導心起一切種身語意業自在用時。所有一切諸法簡擇復次若所行施依止薩伐若性。能感薩伐若性。攝受薩伐若性。能為一切薩伐若事。是名施波羅蜜多相。如是四句隨其次第。由發起故習氣故自體故等流故。顯波羅蜜多相。發起者。謂依止一切智性。凡所生起一切施行。皆迴向薩伐若性故。習氣者。謂能感一切智性。即所行施熏修相續。於當來世能感薩伐若性故。自體者。謂攝受一切智性。即所行施究竟圓滿。爾時能辦佛法身故。等流者。謂能為一切一切智事。從此後時由受用變化身等流門。發起一切薩伐若事故。如施波羅蜜多相乃至慧波羅蜜多相。皆應如是說。

次第者。謂前前波羅蜜多能為後後所依止故。所以者何。菩薩摩訶薩由施波羅蜜多串習捨施內外事故。不顧身命棄大寶藏受持禁戒由護戒故。他所毀罵終不反報。由如是等遂能堪忍。以能堪忍寒熱等苦。雖遭此緣加行不息發勤精進。精進方便證究竟果成滿靜慮。靜慮滿已。由淨定心如實知故。證得出世究竟大慧。復次前前波羅蜜多後後所持故。謂戒能持施。乃至慧能持靜慮。由具尸羅施得清淨。何以故。由行佈施攝益有情。由具尸羅不為惱害。是故菩薩於受施者。以離惱害善能施與清淨樂具故。由淨戒力施得清淨。如是由忍力故戒得清淨。何以故。由能忍受他不饒益。終不毀犯所學處故。由精進故忍得清淨。何以故。由勇勐力故久處生死不以為難。能受眾生違逆等苦。由靜慮故精進清淨。何以故。由喜樂俱能勤修習一切善法無休息故。由具慧故靜慮清淨。何以故。若由無量門數數觀諸法。能證內寂靜。增長三摩地。又伽他說。無有靜慮而不因慧。復次由麁細故。波羅蜜多前後次第。所以者何。於諸行中施行最麁故先建立。於忍等行戒復為麁故次建立。乃至於慧靜慮為麁。一切行中慧為最細故最後立。

釋詞者。謂諸菩薩所行佈施。所以名施波羅蜜多者。謂由大施故離過故離垢故。名施波羅蜜多。大施者。盡捨一切內外事故。長時施故。離過者。遠離不平等追求等過故。離垢者。永斷一切所治慳故。如無盡慧經施無盡中說云何離垢。永斷所治並習氣故。如是三句顯波羅蜜多三種最勝。何等為三。一自體最勝並積習。二方便最勝。三果最勝。積習者。謂長時施故。如施波羅蜜多有三種。乃至慧波羅蜜多亦爾。戒等離過者。謂遠離我增益等隨其所應。如無盡慧經廣說。復次由與十二種最勝相應故。名波羅蜜多。何等名為十二最勝。一廣大最勝。不求一切世間樂故。又最上故。二長時最勝。經三大劫阿僧企耶所積習故。三所為最勝。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故。四無盡最勝。由迴向大菩提究竟無盡故。五無間最勝。由得自他平等勝解令諸有情於施等波羅蜜多速圓滿故。六無難最勝。唯由隨喜他所行施等令波羅蜜多速圓滿故。七大自在最勝。由得虛空藏等諸三摩地令佈施等波羅蜜多速圓滿故。八攝受最勝。無分別智所攝受故。九發起最勝。謂解行地中上品忍位所行施等波羅蜜多。十證得最勝。謂初地中所得施等波羅蜜多。十一等流最勝。謂餘八地中所行施等波羅蜜多。十二圓滿最勝。謂第十地及如來地所有施等波羅蜜多。如其次第菩薩圓滿故。佛圓滿故。復次最勝所作故。最勝所至故。名波羅蜜多。一切佛菩薩所為所到故。復次到所知彼岸故。名波羅蜜多。安住佛性故。復次濟度自他最極災橫故。名波羅蜜多。能令自他越度生死大苦海故。共詞已釋。不共今當說。能捨施者當來貧苦。能捨受者現在熱惱。故名為施。能令諸根永寂靜故。能趣清淨諸善趣故。能為清涼所依處故。說名為戒。隨其次第。能引守護諸根門故。是往清淨善趣因故。能為無悔等漸次乃至涅槃所依故。遠離一切忿熱灰故。遠離不捨怨害心故。顯發損者常安隱故。說名為忍。怨害心者。謂起報怨心。不捨者。謂不棄此心。能壞怨心名為損者。顯此無畏故名顯發。損者常安隱故。損害生長作用相應故名精進。損害作用相應者。謂前二正斷。以能損害不善法故。生長作用相應者。謂後二正斷。以能生長諸善法故。能持能息能靜能調。又能引發故名靜慮。能持者。謂於境繫心。能息者。謂息諸散亂。能靜者。謂令心寂靜。能調者。謂制伏諸纏。能引發者。謂能引發自在作用。他所發智故。內證智故。種別智故。得寂靜智故。勝德智故。名為慧。他所發智者。謂從他言音所生慧。及如理作意相應慧。內證智者。謂出世間慧。種別智者。謂出世間後所得慧。得寂靜智者。謂修道中治煩惱慧。勝德智者。謂能引發勝功德慧。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一

 

上篇: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下篇:六門教授習定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攝大乘論本

攝大乘論本卷上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總...

辯中邊論頌

辯中邊論頌一卷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

大乘成業論

大乘成業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觀所緣緣論

觀所緣緣論 陳那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諸有欲...

佛說海龍王經

佛說海龍王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行品第一...

【註音版】玉耶經

玉耶經...

【註音版】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

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卷上 宋明教辯才法師充譯經三...

【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一卷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三藏沙門義淨譯 如是我...

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

大乘密嚴經

大唐新翻密嚴經序 朕聞西方有聖人焉,演不言之言、垂...

【佛教詞典】諂曲有十二過患

【諂曲有十二過患】 p1342 瑜伽六十八卷五頁云:問:如...

【佛教詞典】泥得

(術語)譯曰常別施主,常施別食於僧中之施主也。由檀...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如今,不少入了佛門的人,頗費心機地四處奔走、勞身傷...

【佛學漫畫】四十二章經

千古秘籍《四十二章經》...

從心裡恭敬理解出家人

理解出家人吧!當今許多人對佛教不甚了解,對僧人存在...

善導大師念佛偈

漸漸雞皮鶴髮,精神未免枯竭; 可憐老眼昏花,恰似浮雲...

修學淨土法門,解行都要一門深入

淨土法門的修學,起先絕對不能看太多太雜,解和行一定...

輪迴中沒有固定不變的角色

《親友書》云:父轉為子母為妻,怨仇眾生轉為親,及其...

業障會因為你拜懺而提前現前

你拜頭一天,沒離開;拜第二天,最多七天,這些災難都...

淨土法門需要按次第修嗎

問: 聽一些法師說,修行必須要按次第修,要不就是盲修...

戀愛時自己純粹就是豬腦子

寺院生活雖然封閉,但常會有一些消息傳來,有的消息很...

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自招魔

隆蓮法師雖身居廟宇,但對如今社會上物慾橫流的種種現...

供燈的四種清淨功德

燈是佛教中的六種供養具之一。燈在佛教中代表智慧,因...

極樂世界是人們在困苦中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嗎

問: 西方極樂的金碧輝煌和不輪迴,是不是2000多年前人...

【視頻】佛說自歡喜經(聆志居士)

佛說自歡喜經(聆志居士)

【視頻】《楞嚴經》慧平法師念誦

《楞嚴經》慧平法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