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圓瑛法師:答何明亮居士問六則

圓瑛大師  2011/05/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問一:「念佛為何限定七日?」

答:「剋期取證故。放下萬緣提起精神,勇猛精進,期得一心不亂。一七未成,再繼二七。本堂彌陀佛誕,連二七不斷佛聲。圓瑛親自主七,每日開示,得益者多,工夫易進步。」

問二:「應發何心來念佛?」

答:「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念佛為成佛之因,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又念佛求生淨土,即可圓證三不退,直趣菩提。故念佛為度眾生之本。我今念佛求生淨土,聞佛說法,證無生忍,可得三輪不可思議業。身輪現身,分身塵剎,隨類行化。口輪說法,行四無礙辯,悉令聞解修證。意輪鑒機,知眾生根性差別,隨機施教,易度眾生;應發上求下化之菩提心,不可專為一己求樂而發心也。」

問三:「修淨土法門應具何種條件而得往生?」

答:「應具信、願、行三種資糧。信必須深信,願必須切願,但求往生淨土,不求人天福報。行必須力行,努力念佛,一心精進,行住坐臥,不離念佛。心中唯有佛,佛外更無心。念得心佛不相捨離,如是信、願、行三種資糧具足,必得往生。」

問四:「‘極樂’、‘娑婆’為何有淨、穢之差別?」

答:「心淨土淨,心穢土穢。極樂,由彌陀淨願,眾生淨業所感五清之淨土。娑婆,我佛因地雖修淨行,大悲心切,願於五濁世,救度苦惱眾生。此世界是眾生同業所感五濁之穢,淨穢無定,唯心所現,故古德云:娑婆心險,感陵谷之深;極樂心平,致寶地之如掌。」

問五:「念佛為何要迴向?」

答:「念佛是行迴向是願,有行無願不能到達目的地,不能離畢竟苦(二種生死),得究竟樂(菩提涅槃)。譬如駕一輪船,但開機器駕駛,而無指南針,方向不明,如何能到達西方?故必須行願相應。」

問六:「《金剛經》云:‘若能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而《淨土經》處處皆見相好。此是何故?」

答:「大凡看經,對經中說性說相,約事約理,必須認清。不可執性廢相,亦不可著事迷理。性不離相,理在事中,若見一切諸相非相者,離也,空也,能離虛妄相,即見如來真實相(此如來指法身如來,即相上云性也)又能空妄相,即顯真性。色見聲求,是著事相,偏於有邊,故名邪道,不能見中道。真假圓融之如來淨土諸經,不撥見相,是要人從相好即見實相法身如來(自性彌陀)。須善會,可斷疑。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圓瑛大師文章列表

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那麼,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又有什麼樣的依據呢?他能得到...

有四種人不屬於淨土所攝之機

觀機逗教,真實不虛。淨土一法是何種根機的眾生得以信...

文珠法師《修福修慧修淨土》

一、修福 (一)福的意義與類別 何謂福?福是指人間富...

對佛所說的淨土一法,要深信不疑

淨土一法,它的事理、性相全體是佛的果覺境界。也正因...

淨土易往而無人,病根在於缺乏厭離心

我們看到一些同修,如果生活當中碰到一些挫折了,或者...

對於冥頑不化的惡人,我們該堅持嗎

問: 法師,實在難以對惡人和我討厭的人生起真實的慈...

憨山大師:淨土法門法要

示優婆塞結念佛社 惟吾佛出世,說法利生,四眾人等,各...

進取和執著有什麼區別

問: 平常生活中,我們常認為一個人有進取心是好事,...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大藏經】【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為什麼拜佛稱念佛名,就能夠究竟成佛呢

這以下是關鍵了理觀的智慧。前面是講到原因,就是因緣...

佛像為何還要開光

問: 佛像為何還要開光? 正如法師答: 改革開放後,...

如何正確看待「燒高香」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人們生活節奏日益加快...

惟賢法師《信解行證》

佛教講修行的道路,離不開信解行證,什麼是信解行證呢...

世間三種最勝香

過去,佛陀居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阿難...

印光大師:修行人降魔的方法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一定的。修行到功夫深了,難免...

分段生死對我們的修行障礙太大了

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在諸位心中,你現在的念頭多分來說...

布施滿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

《經》云:有善男女,布施滿四天下眾生四事供養,盡於...

福德淺薄之人供養財產,不會遇到真正的福田

當我們供養僧眾的時候,哪怕所準備的財物極其微薄,也...

夏日六大養生食物

1.萵苣通氣 萵苣含有大量植物纖維素,能促進腸壁蠕動...

天人的小五衰和大五衰

天人主要是指欲界天,當然也包括色界天,這些天人他在...

佛經中開示不邪淫的功德

1.爾時佛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

聖印法師:受三皈依的態度

三皈依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我認為這必須發十種心...

修行人怎可把這個色殼子看得這麼重

在雲門寺方丈室後之假石山上,種了不少奇花異草。假石...

死後的去向與臨終處理的關係極大

實例一: 有一天,朋友打電話來要我去助念。我進門之後...

《梵網經》和《優婆塞戒經》的菩薩戒有區別嗎

問: 請問師父,《梵網經》菩薩戒和《優婆塞戒經》菩...

【佛教詞典】六漢羅

(名數)合佛與佛最初度之五比丘為六羅漢也。以此時人...

【佛教詞典】九品彌陀

指九種阿彌陀佛之尊形。由於機類不同,往生極樂淨土者...

【視頻】聖嚴法師《死往何方》

聖嚴法師《死往何方》

【視頻】善言愛語,眷屬歡樂

善言愛語,眷屬歡樂